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仰心得体会

信仰心得体会

信仰心得体会

信仰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2019年1月份,司法部组织开展专题学习教育,充分体现了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政治担当,对于激发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凝聚开创新时代监狱事业新局面的强大合力具有重要意义。

要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用科学理论强筋壮骨。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自觉当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忠诚守护者、历史传承者和坚定实践者。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要更加自觉地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学懂弄通悟透做实上下功夫。要系统学,全面掌握这一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论体系;要跟进学,及时学习领会同志最新重要讲话精神;要联系实际学,切实把这一科学理论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要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切实履行使命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上,各级党员干部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信仰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最早得知“卓书记离世”这个噩耗是在微信朋友圈,看着那些质朴却充满力量的文字,一字一句刺痛每一位读者的心,我为这位伟大又平凡的书记动容。再次正式面对这个悲痛的事实,是在6月6日下午2:30分。县委、县政府召开卓彦庆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暨“两整治一提升”工作推进会。虽然没有机会亲临现场观看学习,但是我们党员老师集聚三楼会议室,通过“龙游通”直播平台学习卓彦庆同志的先进事迹。

我在观看卓彦庆同志先进事迹专题片后,怀着对卓彦庆同志深厚的感情和深切缅怀,结合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下这篇题为《信仰的力量》的心得体会。

卓彦庆把全部心血都奉献给了大力山、奉献给了村民。无论是修建翻身路,还是为群众“跑腿”办实事,他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千方百计、呕心沥血地为农民办实事、解难题。他把带动村民致富和集体经济增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毕生追求,并为之辛勤耕耘、拼搏奋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卓彦庆同志的身上,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什么是信仰坚定、对党忠诚。卓同志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大力山,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18岁那年,由于没有老师愿意来大力山教书,刚初中毕业的他就成了大力山小学的代课老师。29岁那年,他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31岁那年,大力山村原党支部书记辞职下山创业,经过组织考察,已经调到金村小学任教的卓彦庆又回到大山,挑起带领大力山群众脱贫致富的重担。那几年,经商创业大潮风起云涌,他的一些同学纷纷劝他辞职南下,一些外地的朋友也多次拉他一起做生意,但都被一心扑在修路上的老卓婉言谢绝了,每天起早摸黑,他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奋战在工地上,这一干就是十八年。大力山的22个自然村全部通上了机耕路,其中的12.2公里成为亚太汽车拉力赛的“魔鬼赛道”,大力山人从此走出了封闭的大山。如今,那些当年南下深圳的同学中,有几个已经成为资产过千万的老总,而他成为人人都信赖的“跑腿书记”。谈到当年的选择,他只是平淡地说:“既然组织和群众都相信我,我就要做好。要赚钱以后也会有机会。”

“一条路一辈子,卓书记用十八年时间锤出一条路,这种精神令我们感动,几个数字令我记忆深刻“二十四年、四辆车、三十万、一百多个弯、五圈”,我们做为基层党员,学习到的东西很多。我读懂了包容、承受、真诚、担当,作为教师,要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用耐心对待学生的错误与过失,做人民的好教师。”卓书记虽然走了,但他心里一定是快乐的,因为能为人民做出贡献,他是我终身学习的榜样。”

信仰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红色的印记  信仰的力量——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XX组织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专题培训,采取实践体验,沉浸式教育的方式,我们来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重走泸定桥,走过红五军团政治部遗址,体验红军翻越夹金山,参观红军会师桥,毛泽东朱德长征旧居,红军广场烈士纪念碑,在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聆听红军故事,一路上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实地了解红军长征历史,切身感受到革命理想信念高于天,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党的政治动员能力,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法宝。参加这次培训学习,有三个方面的感受:

一、接受思想洗礼,实现精神净化。中国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曾经只是书本上的概念,我们只知道红军在前有围堵、后有追击、天上有轰炸的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围剿下,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挖草根、煮皮带,排除万难,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革命力量建立了陕北革命根据地,但我们并不知道到底是怎样艰难,红军翻越的大雪山夹金山,当地流传着“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凡人不敢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今天,当我们真实的踏上这片热土,红军长征的场景仿佛再现,感受着是怎样的一种信仰力量支撑着红军战士以钢铁般的意志战胜只有神仙才可翻越的大雪山。红军战士留下的足迹和动人的故事,让我们每个观者受震撼受教育,护送陈云同志出川的地下党员席懋昭,四次被捕入狱,受尽酷刑,看着自己的妻子遭受酷刑,而不出卖党组织,这些曾经在电视剧中熟悉的情节很多人总以为是导演编出来的,而殊不知,现实中远比文艺作品更加残酷,听了关于先烈们的英雄壮举,让我们真切认识到,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铁打的并非虚构,传承革命精神,让我们得到一次思想的洗礼和精神的净化,让我们真正能够感受信仰的力量,也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当前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带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敢于担当,敢于斗争,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二、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长征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百折不饶、自强不息的民族象征,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红军长征,跨越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动地的革命篇章。翻雪山、过草地、四渡赤水……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当前中国处在近代以来发展最好的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这时代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坐标?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吗?我有克服挑战的勇气吗?我有战胜困难的能力吗?说过“光荣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魂;红色基因不能变,变了就变了质”,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宝贵财富。在新时代,我们要将红色基因植根于心,时刻牢记和发扬长征精神,将长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体现到具体工作中去,时刻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面貌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无论遇到再难的“夹金山”,也要以不战不休的斗争精神义无反顾地战胜困难和险阻。

三、沿着先辈足迹,躬耕工作实践。学党史,忆长征,让我们明白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那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一切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追忆革命先烈,弘扬长征精神,我们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攻坚克难,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到工作实践中,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通过在政协专委会工作中发挥好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围绕推动XX经济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把XX建设成XX城市,建铮言献良策,尽到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走好属于我们今天的新时代长征路。

信仰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仰心理学结构特点相关因素

信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最高体现,是精神主体趋向成熟的表现。对于信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从哲学的角度看,信仰与人们对人生与宇宙存在价值的思考紧密联系。信仰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的意识状况和终极的价值观念,贯穿于生命的始终。长期以来,心理学界忽视了对信仰的关注,笼统地把信仰与理想、价值观看成是个性倾向的一部分而不加辨析。有人把它看作是与价值观等同的概念,甚至把信仰混同于信念。信仰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精神状态,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信仰是十分必要的。

一、信仰的概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界定,信仰是指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和遵循。它居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地位,与人的知、情、意相联系,并且贯穿于整个意识领域和精神活动之中。它既可以存在于现实的意识之中,去引导行为、规范道德意识和自我评价,同时也可能内化于无意识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一切外在的行为,从而影响造就人格的深层结构。

二、信仰特点与结构

1.认知是信仰的前提

信仰是一种以“相信”为中心的知、情、意相统一的综合的精神状态。信仰中的认知因素,即信仰中认识、知识、观念的因素是信仰确立的前提。

长期关注信仰问题的学者认为,从信仰的结构与程度来划分,信仰可包括“可信”与“确信”两种水平。信仰中的“可信”可以被看作是信仰的认知成分。任何信仰,都是“可信”与“确信”两者的统一。所谓“可信”是指人们的信仰能在某种程度上借助于现存知识予以证实,即能为我们的理智所理解和接受。这就是信仰中的理智或认知的部分。所谓“确信”就是“相信”在情感上的强化,主要体现为信仰的非理性成分。

信仰中的认知成分如同其他心理现象中认知成分一样并非是静态的、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人们总是对所信服的对象有深入认识的愿望,并且信仰态度本身有可能随着认知的变化而产生变化。

2.信仰包含情感的投入

信仰是一种整体性的精神倾向,它往往表现为人们对其认定的、体现着最高生存与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由衷的信赖和追求,因而情感倾注必然成为信仰心理的基本要素。离开了情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仰,已有的信仰也会枯萎,主体对信仰对象情感的丧失意味着信仰的失落与衰减。

信仰具有两重性,从单纯的“信”上升到“信仰”必须从“可信”的层次上升到“确信”。信仰者不仅应对信仰对象有理智的认识,还应有情感上的专注。情感使人的认识与信仰对象联系起来,只有建立起情感上的依赖与信服,才能建立其真正不可动摇的信仰。一方面,信仰会培养起情感,并使情感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情感又会促进信仰。对信仰对象的情感会使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信仰活动中去,甚至为信仰献出自己的生命。这在宗教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同样,在科学信仰中,仍然需要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参与。

3.信仰最终体现在人的意志活动中

信仰是人的最高需要的体现,是人的最高价值观念,它对人的心灵与行为起到导向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靠人的意志努力来实现。意志是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实现或趋向目标的心理过程。信仰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直接影响支配着人的意志。

意志在信仰心理结构中起稳定、定向与维持作用。这些作用主要是通过意志对情感与认知因素的影响来实现的。

从意志对认知因素的影响来看,意志可以巩固信仰主体的认识和观念。人们总是具有凭借意志去寻求证实或强化固有观念的理论或事实。意志不仅能稳定认知结构、固化信念,而且能有意无意的排斥与所持信仰观念相反的观念。意志也能使信仰者的认识活动朝着已有观念的方向发展。意志对认知的这种影响使得信仰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专一性。信仰所具有的意志品质是激发、推动、维持人前进的力量。在信仰心理结构中,认知因素、情感因素与意志因素相互影响,互为依托,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们的有机结合才构成完整的信仰心理状态,才展示出信仰所具有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精神信仰形成的相关因素

对信仰的研究,除了关注信仰概念、结构、特点和功能外,心理学家还重视信仰影响因素的研究。在现有的文献范围里,针对于一个发展成熟的、有自我意识的个体而言,人性哲学(对周围人的信任)、生活事件、经济收入、教育程度等这些因素影响人们的信仰。

人性哲学对精神信仰的影响。人性哲学反映我们对人是否值得信任的看法,它影响我们的政治态度和其他的价值观念。艾里克森在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指出:在0—1岁,孩子对周围环境的信任将影响到以后人格的发展。人格中的结构中有价值、信仰的成分,人性哲学是否影响人们的信仰至今还没有实证的研究。

生活事件对精神信仰形成的影响。许多研究认为生活事件影响人们对生活状况的归因,是人们信仰形成的重要因素。Freud,S.谈到宗教对社会控制时提出,生活中出现的苦难事件是产生的基础。说明不幸的生活事件是信仰,尤其是的重要变量。德·莫·乌格里诺维奇认为,如果不重视人在社会生活条件下经受的心理危机和危急状态,就不可能解决的根源问题。

还有一些研究指出年龄、性别和社会经济状况对精神信仰的影响。宗教心理学研究指出信仰的转变年龄在青春期。刘玉新指出面临大学毕业,女大学生比男生更多地采用“求助于宗教”的应对方式,其差异显著。

心理学对信仰的研究,是从开始的。实证研究的特点,使心理学家沿着概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思路,把信仰问题的研究逐步引向深入。信仰概念由局限于宗教扩展至政治乃至个体的日常生活,努力从更广泛的背景中探讨人的这一精神世界。除了信仰功能和特性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外,还对信仰的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探究,标志着信仰的研究已开始进入系统研究的阶段。我国对信仰问题的关注比较多,心理学研究的比较少。因此,系统整合国内外这些研究成果,建构信仰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是今后信仰研究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宋兴川、乐国安.大学生的精神信仰结构[J].中国临床康复,2005.04.28

[2]李幼穗、李维、吕勇.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 [J].心理科学,2002.06

[3]杨显平.高校大学生问题的心理成因分析[J].前沿,2007.03

[4]宋兴川、金盛华、李波.大学生精神信仰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08

[5]任媛.论道德信仰的特点及形成机制[J].山西煤炭管理,2010.01

[6]王宏维.信仰危机、信仰对象、信仰方式[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08

信仰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摘 要:作为一种最深刻、最基本的精神活动内容,信仰的存在是价值理想的建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最高价值的信奉与确认,它涉及到生活价值导向的本质问题。从社会角度分析,人生信仰是通过民族、社群及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最终价值理想和人生追求,其社会意识形态特征极其显著。然而从个体角度来看,人生信仰则是作为一种成熟的个体意识表现在生活实践当中,且通过主导价值观的导向来合理分配个体的社会行为,它对于个体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在对人生理想及价值进行确认的同时,人生信仰对于个人生活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无论是从基础经验还是后天感悟来看,都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关键词 :人生信仰;价值观点;个人生活;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B8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083-02

人生信仰从根本上表现为价值与价值观念之间的对弈,然而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价值观念问题探讨,而是从价值观念形成的核心领域来折射出整个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内涵,是统摄性价值观念的呈现过程。从信仰的形态分析,通常我们将信仰划分为社会理想信仰与个人人生信仰两个范畴,本文着重探讨人生信仰对个人生活的重要影响。具体到个人人生信仰的内涵,侧重从生存意义及生存价值方面来隐射出人生信仰对生活及命运的指引,通过对人生状态的把控来更好地实现个体的跨越式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信仰危机已然出现,我们必须正视信仰危机的处理,更好地彰显人生信仰在个人生活中的导向作用。

一、人生信仰的涵义及其特点

(一)人生信仰的涵义

个体的存在表现为鲜活的生命体征,因此无论是从精神文化环境还是社会生活条件分析,个体的精神追求都是必不可少的。基于社会条件及精神环境的特殊性,个体的人生价值理想及文化心理结构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一独特的思想价值及心理结构正是人生信仰的内涵所在。任何一个思想健全的人都需要对自身的生活意义进行规划,这是漫长人生历程的一种精神动力,同时也是建立在思想和行为基础之上的个体价值观呈现。很大程度上,人生信仰表现为个人生活的一种直觉与意识,这是与人生观相区别的内容,更是人生信仰的显著行为特征。不可否认,人生观是对个体情感、价值及生存目的的必要导向,然而人生观中的价值理想也需要与人生信仰中的生活态度相对应,从个体的存在意义方面来阐述人生信仰对于个人生活的重要促进意义。

(二)人生信仰的特点

1.实践性

个体实践活动从本质上分析表现为个体创造的过程,实践的同时也是个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在主观意识导向下个体获得自由与解放,这既是对物质生活世界的满足,更是从精神升华方面来突出人生信仰的实践性特征。

2.神圣性

与一般信念不同的是,人生信仰对于个人生活而言有着重要的统摄作用,这一神圣性特点是不可撼动的,正是在这样神圣关系下实现了个体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对话。与此同时,这一神圣性特点还强调人生信仰的执行过程需要全神贯注,通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指导人生信仰的走向。

3.社会性

作为社会的产物,意识的形成是极其抽象的,然而意识同时也是个体思想价值领域的集中体现,这一形式本身具备了显著的社会性特征。

二、人生信仰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一)信仰是个人生活的本质需要

作为个人生活的本质需求,信仰的存在并非表现为细小的组织结构,而是与个人生活的根基一脉相连,是人生意义形成的重要推动力。这显然不同于宗教宣称的任何个体都需要崇尚对神灵的信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信仰的存在对于个体生活确有不可忽视的指导与促进作用。信仰的存在也并非如其余事物那般容易被个体感知,它更多的表现为个体深层次的体验与精神需求,是一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神文化内容。从洪荒年代开始,人类关于信仰的追求就不曾停止过。人生信仰的内容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既涉及到世界观的形成内容,同时还是一种个体发展的趋势导向。随着现代生活的越发复杂化,个体关于同一现象的认知可能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正是诸多人生困惑形成的根源所在,人们迫切需要通过道德和行为指引来获得心理释放。除了一般体验之外,人生信仰在个人生活中还表现出某些特殊体验,这是个体内心状态神圣价值与理想的一种呈现。这一神圣感的形成并非是恒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个体的成长而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情感需求,它与个体的体验和感知密切相关,然而这也并非精神感官的刺激与心理愉悦感,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价值的感悟和洗礼,是灵魂的皈依与再生。真正的生活并非衣食无忧,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能够在喧嚣的都市中寻找到心灵上的慰藉,不贪图世俗物质满足,而是追求更加恒久的生存意义,这正是信仰呈现出的人生真谛。

(二)信仰赋予个人生活更多的定力

对于个人生活而言,定力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执著的人生态度,这一坚定的精神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寻找内心的平衡点。没有了定力的人生就像颠簸浩瀚海洋中的一叶扁舟,没有了方向,随遇而安,这样的生活态度很难真正找到心灵的港湾。人生信仰的存在正是对思想和目标作出重新规划,形成强而有力的目标指引。信仰的存在本就是执著的,否则定力的形成也会变得多余。作为人生实践的一种动力,理想与信念的存在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进步的力量,是人生实践中的不竭动力,在足够的动力作用下力量的集聚才越发具有生命价值。个人生活中,定力是无处不在的,在各种困难和阻碍面前,定力的存在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坚定地前进,与此同时,人性本身有着弱点和惰性,我们需要不断超越自我、战胜自我,因此定力的存在是不可缺少的。一定程度上,信仰就是一种定力的呈现,理想与信仰的形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坚定立场、明确方向,最终实现奋斗目标。

(三)明确奋斗方向,丰富精神生活

作为一种高级需要存在于个体生活中的信仰并非是人生的奢侈品,信仰的存在不以个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并非低层次需要的个体才需要建立人生信仰,人生信仰是物质生活不能取代的精神需求,同时它与别类精神需要也有着本质区别,既不同于知识学习的心理需要,也与感情交流及艺术享受等精神需求有着一定差别。无论何种知识层次的人,都依赖于信仰作为支撑,尽管在信仰需要方式方面表现出一定差异性,然而其本质内容却是相近的。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况,当基本物质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人们就偏向于对信仰的依赖,进而表现出更加强烈的信仰需求。明确奋斗方向是信仰形成的关键所在,人生力量的呈现需要建立在明确的发展方向基础之上,否则精力的分散显然不利于人生成果的汇聚,甚至还会造成力量的相互抵消。可见,缺少了正确的人生引导,理想甚至还有可能步入歧途。

区别人与动物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在于精神生活方面,而理想与信念的存在是对精神生活的丰富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体的精神境界也将得到显著提升。伴随社会发展,对于个体而言精神世界的涵义势必将更加深刻。个人生活中人生信仰的存在是对思想修养和精神境界的有效保障,这也日渐成为重要的人生课题之一。作为精神世界的核心内容,人生信仰实现了对精神生活的有效统一,在有序的整体环境中避免了价值观紊乱等问题的发生,与此同时也促进了个体精神世界的拓展与丰富。在更高的人生目标追求下,人生信仰的建立在精神内容理解方面也势必将更加透彻和全面。

三、关于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信仰危机”问题

当前社会转型背景下,无论是思想文化还是价值观念都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系统中的信念与信仰面临重新选择的格局。人们不禁对原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持怀疑态度,然而全新的理想信念模式还未建立,这也促使信仰危机问题的产生。然而理论界对此却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认为“信仰危机”的提出过于严重,用“信仰困惑”或是“道德失范”来代替“信仰危机”似乎更加妥当。实则当前中国社会“信仰危机”问题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

正因为人生信仰的存在,信仰危机的产生也是一种必然。从社会角度分析,信仰危机更加趋向于一种社会总体状态的呈现,它与特定的历史环境有着必然联系,同时对于精神世界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从个体生活角度分析,信仰危机的产生却是个体精神状态与生存处境的发展趋势,二者相互影响。特定时期内,社会变革问题的产生自然会对社会的各方各面产生影响,随着社会层面信仰危机的扩大化,个体的精神状态也会发生改变,反过来对社会产生直接影响。针对当前中国社会信仰危机的考察,也需要从个体维度及社会维度两个方面展开。当前社会正处于重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转折关头,我们需要处理好社会发展与人生信仰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突出精神支柱的权威性,将社会秩序从精神困境中解放出来,避免社会信仰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其原因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概括:其一,现实状况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差异,进而导致人生信仰出现偏差;其二,由于思想观念及科学知识的进步导致人生信仰在表现形式方面出现不同的情况;其三,当前社会制度导致信仰方式出现了全新的制度与规划。由此不难分析,作为一种特定社会状态存在的人生信仰,其信仰危机的产生也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有所呈现,这是人生信仰在社会变革时期的必然趋势。一旦这样的信仰危机得到缓解,不仅会对个人生活带来更加显著的影响,同时在信仰状态呈现方面也将更加稳定。可见,信仰危机也可转变为正向的社会发展动力,我们需要正视信仰危机的产生,并通过改变进一步优化人生信仰对个人生活的促进意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人生的本质需求,信仰的存在源于个体的主观状态,并且通过行为限制来达到生活引导的目的。对于个人生活而言,人生信仰的存在不仅赋予了生活全新的发展意义,甚至还作为一种前景的动力和奋斗的方向来更好地指引个体的精神世界发展。信仰的理智、健全、现实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仰的实用性,只有崇高的理想才能指引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信仰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随着国际发展趋势的变化,各种新问题的出现对于我们的信仰观无疑是一种考验,信仰危机的产生是信仰困惑放大的必然结果。因此,若是不能正视人生信仰的重要意义,就势必将淡化信仰的控制力,进而导致社会发展观念失衡,这是人生信仰研究过程中不可逃避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荆学民.社会哲学视野:信仰的两大类型及其关系[J].求是学刊,2004(1).

(2)黄明理,丁妍.道德信仰危畸的成因及其克服[J].伦理学研究,2003(2).

(3)魏长领.论道德信仰及其功能[J].道德与文明,2003(6).

(4)郑敬高.政治信仰的变革与信仰危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2).

(5)夏鑫,祁松.试析目前我国存在的政治信仰危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5).

(6)申来津.信仰:精神的意蕴与表征[J].学术论坛,2003(2).

(7)王宏伟.信仰危机.信仰对象.信仰方式[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