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单位财务科工作总结

单位财务科工作总结

单位财务科工作总结

单位财务科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今年财务工作与往年衔接工作有所不同,由于去年我*人员分流的人事制度改革,核定预算工作直到今年7月份完成,还有去年医疗制度延续到今年3月份才正式出台国家医疗补助的暂行办法,这给医疗交缴带来了许多问题,好在我委人员少没有住院人员,医疗交缴工作顺利完成。下面从四个方面总结一下全年财务工作。

1、建立人员数据库工作。

*财政为控制财政支出,推进会计电算化进程,实行工资统发管理系统,建立人员数据库是最基础性工作。这项工作已在10月份完成了增人增资、离退休人员数据处理、减人下册数据上报和信息收集工作,已完成两上两下,目前,只等工资调整和人员变动时再做数据上报和信息收集。

2、银行帐户重新审批工作。

为清理多余帐户避免设立帐外帐,规范统一管理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我*财政根据《天津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银行帐户审批实施方案》文件要求,进行银行帐户的审批,它是以单位自查为主,进行自查登记和补报登记,这几项工作已经完成,在银行保留了*财政要求应该保留的帐户,并承诺今后不存在错报、漏报、瞒报银行帐户,不擅自开设、变更、撤消帐户。

3、预算单位清产核资工作。

清产核资工作是一项定期审核固定资产的工作,这是我从接管会计工作以来第一接触到的业务。这次清产核资工作正适合摸清我委固定资产“家底”,以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全面清查各类财产和债务,并核实人员状况、收入渠道、支出结构等情况进行自查,按规定没有清查出任何问题,为深化财务预算制度改革和加强我委财产监管工作奠定基础。

4、财务年终决算工作。

每年的年终决算基本程序都是一样的,每一年的财务年终决算以后,都对增收节支、帐务处理积累一些经验,同时又发现存在许多不足。今年我感觉在每月的报财政报表的同时,自行设计的科目明细分析报表给我对本月财务分析帮助很大,对控制预算开支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足的是在年初立帐时考虑不全面,明细科目还不健全,明年一定注意这个问题。

第二项工作人事劳资工作:

今年的人事工作较去年轻松一些,主要是工作人员信息采集工作这项工作,现已完成建立数据库和软盘上报.为明年人员变动的信息采集工作打下基础。搞好本委工作人员年终考核总结上报,同时做好工资微调事宜。

搞好劳资工作,积极配合*劳动*做好劳动用工合同签定工作,并参加了劳动保障资格培训,并撰写了《在WTO视角的中国社会保险》培训,年底及时将用工情况进行年检。

单位财务科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一、“两制结合”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积极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相结合,落实好中央、省厅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要求的同时,又体现出我市的特色。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框架内,最大限度地保留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各取所长。

(二)总体目标: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建立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为主体,集中核算、间接监管为补充的财政收支管理体系,形成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职分离,又协调配合、相互约束、相互促进的内控规范,使之成为加强财政资金监管、从源头上防腐倡廉,提高效益的新型运行机制。

二、“两制结合”的主要原则

1、“明确目标,分步实施”。以建立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模式为目标,充分利用会计集中核算形成的管理平台,优化资源,整合平台,积极稳妥,分步过渡,结合实际妥善处理好结合过程中的机构调整、人员安排、业务衔接等工作。

2、“单一账户、日终清零”。对所有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各项财政性收支都按规范的程序运作,并于每日终了及时与人民银行进行清算,保证零余额账户的余额日终为零。

3、“提高效率、方便用款”。在保持预算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设置支付程序,简化手续,合理安排人员分工,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单位用款。

4、“强化监督、确保安全”。增强财务收支活动的透明度,加强会计监督,强化内部控制机制,使收入缴库和支出拨付的整个过程都得到有效的监控。并按照“金财工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大信息系统建设力度,为推行“两制”有效结合提供技术保障,确保资金安全。

三、纳入改革的单位范围

实现部门预算改革及已实行集中核算的预算单位。

四、改革的主要内容

在前期国库集中支付试点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市当前财政工作特点和实际,进一步深化“两制结合”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构整合

机构更名

在单位原有人员编制保持不变的基础上,将“市会计委派管理中心”、“市财政国库支付中心”,按省厅统一要求,合并更名为“市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核算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以统一名称对外开展和联系工作。

职能整合

将会计委派管理中心原有的集中核算、审核、监督职能与国库集中支付职能予以有效整合,在业务上实现无缝衔接,并相应调整各科室职能。以“前台收付、后台核算”为主要模式,实现三个有效结合:国库支付和集中核算有效结合,集中监管与间接监管有效结合,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有效结合。为强化国库收付职能和财政监督管理打造一个全新的平台。

科室设置

在原已批复设立的行政核算科、事业核算科、管理科、综合科与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市本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确定设立的审核科、支付科、会计科基础上,另根据工作需要,拟增设信息科。

整合后的科室职责

1、审核科:主要负责指标及用款计划核对工作;负责受理各单位原始凭证、拨款单,依据相关法律、制度、规定等审核原始凭证、拨款单、报账单等工作。

2、支付科:主要负责管理市财政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和特设专户及总资金账户;管理预算单位的预留印鉴;根据审核科审核后的原始单据,办理支付业务。

3、会计科:主要负责资金总账户的资金出入登记和“中心”总预算会计、津贴补贴专户资金核算及账户管理工作;负责财政资金的对账工作;协助国库科做好财政资金收支测算、统计工作。

4、行政核算科、事业核算科:主要负责对纳入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并实行集中核算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负责对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未进行集中核算单位的财政授权资金的追踪问效及按照文纳入间接监管的二级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5、管理科:主要负责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万元以上维修、工程项目决算审核、重点工程监管、公务用车修理现场鉴证和结算价格审核工作。

6、信息科:主要负责计算机网络建设、系统维护和数据备份工作;负责搜集各类规章制度;组织业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难点问题,研究制定有效措施办法、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对“中心”各类财务信息统计汇总、加工处理,为财政制定合理支出定额和细化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可靠依据。

7、综合科:主要负责“中心”内部党务、政务、财务、事务及对外综合协调工作。

(二)按照《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国库集中收付程序。

第一、“两制接合”后纳入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单位账户设置情况

在改革初期实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及市财政国库收付核算中心总资金账户、过渡账户并存。

建立市级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按照《市市本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清理预算单位的所有账户,将改革后财政性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运作,同时财政局在人行景市中心支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在商业银行开设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财政零余额账户、清算备用金账户、特殊性专项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等。

对暂未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账户管理:

1、已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由市财政国库收付核算中心统一开设总账户,取消各单位银行账号,在总账户下为各单位统一开设分账户,预留单位印鉴,实行单一账户集中支付、统一结算的管理制度;

2、非集中核算单位,暂保留单位原来账号,作为过渡账户,以核算原账户结余资金及往来款项、非财政性资金。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相应取消各类过渡性账户,预算单位的所有资金将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逐步实现由国库单一账户管理所有政府性资金的收支,并通过在国有商业银行的“财政零余额账户”处理日常支付和清算业务。

第二、支付系统指标管理程序。部门预算中的基本支出由市财政局预算科直接导入支付系统。因其他原因需要调整的基本支出指标、部门预算中的项目支出指标及年度执行中的调整指标,由市财政厅相关业务科室根据部门预算草案和支出调整情况进行指标细化,并导入支付系统。纳入预算的行政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指标、预算外资金指标由业务科根据部门预算草案和单位收入缴库情况进行指标细化,并导入支付系统。国库科依据批准的部门预算,将分部门、分基层单位、分预算内外、分类、款(项)的预算指标,在扣除现行拨款方式指标后,传送“中心”审核科作为其控制支付的依据。

第三、用款计划管理程序。由基层预算单位录入用款计划,报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由财政局国库科初审、终审后下达。“中心”审核科依据批复的财政直接、授权支付季度分月用款计划,作为办理财政直接支付和下达授权支付额度的依据。

第四、支付拨付程序:

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资金拨付程序

1、财政直接支付程序:

预算单位按照批复的部门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向市财政国库收付核算中心提出支付申请,经“中心”审核科审核无误后,到“中心”支付科办理直接支付。由“中心”支付科向银行发出支付令,然后通过银行清算系统与国库单一账户或非税收入财政国库专户进行清算。

2、财政授权支付程序:

预算单位按照财政部门批复的部门预算和分月用款计划,向财政国库科申请授权支付的月度用款额度,经批准后,预算单位在月度用款限额内向银行开出支付令,银行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将财政资金支付到收款人,并与国库单一账户、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清算。

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结算,主要通过转账方式进行。预算单位需要现金支付时,可按照有关现金管理的规定,从“单位零余额账户”提取现金。

3、特设专户的支付。根据支出类型,按相关程序办理预算外资金的支付,逐步比照上述程序实施。

对实行集中核算,在“中心”开设分户管理的资金拨付程序:

支出经“中心”审核并加盖“中心”印鉴后,单位到银行办理相关结算手续。

对不实行集中核算,其在保留账户上的资金拨付程序,仍按单位原来模式运行。

(三)“中心”对财政支出的管理模式:

1、支付方式的确定:

(1)财政直接支付:对预算单位的工资支出、大宗物品与服务采购、大型修缮、大中型基本建设投资项目等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通过转账方式进行。

(2)财政授权支付:对未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购买支出和零星支出(含在规定限额内允许预算单位提取的现金)实行财政授权支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授权支付可逐步取消,全部采用财政直接支付方式,其中单位的零星小额开支,则实行“备用金”核算制,由“中心“根据各单位的情况,核定备用金额度,单位在额度范围内,自行开支,按规定予以报销。

2、审核权限的确定:

(1)对纳入国库集中收付改革且实行集中核算的单位,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单据全部纳入“中心”审核。

(2)对纳入国库集中收付改革但不实行集中核算的单位,直接支付审核仍由“中心”审核科审核;授权支付除工程造价、公务用车参照景会管[2006]6号、景财办[2005]7号文由“中心”审核外,其余支出由单位自行审核。“中心”将借助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的查询功能,构建“监控—核查—反馈”的动态监控机制,并对其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理性进行实时监控,加大对单位财务监管与服务,保障财政资金的规范运行。

3、“中心”业务操作主要模式。

业务操作以“前台收付、后台核算”为主要形式。

前台收付—对财政资金的收付业务,通过国库集中收付网络平台进行集中收缴和支付。收入按规定的缴库方式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按审核无误后的原始票据、合同文件等,将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账户。

后台核算-财政资金在前台收付完毕后,由后台核算部门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台核算部门按照“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的模式,编制记账凭证和会计报表。

(四)纳入“两制结合”改革单位的会计档案管理。

应预算单位及审计、监察、税务等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查账的要求,也由于“中心”办公用房紧张,历年滚存的会计档案难以存放等一系列问题,决定对纳入集中核算的单位历年会计档案退回原单位管理。考虑会计核算的特点与会计期间的年度性,对当年会计资料仍由“中心”统一保管,会计年度满三个月后退回单位保管。各预算单位应严格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做好会计档案管理工作。

五、配套改革措施

为尽快在我市全面建立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为主体,集中核算、间接监管为补充的财政收支管理体系。各部门、各单位要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两制结合”改革部署下,密切配合,积极落实各项配套措施,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

(一)进一步推进预算编制改革。

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学合理地反映各类财政收支活动。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制度,细化预算编制,逐步使所有财政资金的支付建立在明晰的预算基础上,为顺利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创造条件。

(二)修订、完善配套制度和办法。

首先制定《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银行支付清算办法》、《档案移交管理办法》、《财务间接监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配套制度和管理办法,保障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第二对支出标准滞后于现实的情况,结合我市经济状况,制定相应对策与办法。对一些不宜行文的,通过制定内部参考规定,统一工作规范。

(三)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银行账户、财政资金专户管理。

首先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结合银行账户年检,搞好预算单位银行账户的清理和撤并,建立健全预算单位银行开户财政审批和备案制度;第二要按照《财政部关于加强和规范财政资金专户管理的通知》(财办[2006]12号)的要求,加强财政资金专户的国库统一集中管理,各类财政资金专户的开设,需经同级财政国库部门核准后办理,凡未按规定程序开设的财政资金专户,一律撤销;第三按照同类专户归并原则,对属同一性质或相似性质的资金专户予以合并,进行分账核算。逐步实现财政资金专户的“集中管理、分账核算、统一调度”。

(四)建立健全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围绕“金财工程”大平台建设和“两制结合”改革的总体目标,建立完善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会计核算等为核心的财政综合业务应用系统,推进现有系统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建成覆盖各级财政和相关部门的信息网络系统,联接财、税、库、行相关部门和全部预算单位。为加强财政监督、提高资金拨付效率,推进财政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加强监督制约机制。

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的监督,认真审核预算单位资金使用计划和资金使用申请及其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完整性、合理性;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内部制约机制等一整套内部管理制度,严格责任分工、加强监督约束。要按规定配备会计人员,不能出现违规兼岗的情况;规范资金流转程序,资金拨付、账务处理、印鉴管理、资金调度等,一切按章办事,讲求程序。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财政资金安全。

六、改革的实施步骤

两种制度结合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采取“以点带面、自上而下、积极稳妥、分步实施”方法进行。具体步骤:

(一)成立“两制结合”改革组织领导小组。为加强对“两制结合”改革的领导,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成立由刘朝阳任组长,舒超英、章志昌、万金华、陈庆宁、吴黎明为副组长,国库科及相关业务科室科长、“中心”正、副主任、信息中心主任为成员的市“两制结合”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雷希如任办公室主任。各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积极支持,主动配合,认真、及时地解决好改革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确保我市“两制结合”改革圆满成功。

(二)制定实施方案及相关办法,报市委、市政府批准。

(三)国库集中收付工作进一步扩面,由原来的民政、计生委两个系统增加8个系统,推行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具体名单:市委、市政府、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供销社、市规划局、市农业局。明年拟扩面50%,二零一零年争取全面铺开。

单位财务科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本刊近日就集团公司如何搞好财务体系的建设问题,采访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电科技集团”)财务部主任张登洲,张登洲结合中电科技集团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及本人的工作体会,给本刊介绍了中电科技集团的财务管理经验。

纲举目张,预算管理统领全局

张登洲告诉本刊,全面预算管理的关键就是要结合集团公司的战略规划,将年度经济目标逐级分解到各责任主体,将责、权、利机制引入到全面预算管理的工作当中来,通过预算配置优质资源,实现预算的闭环管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集团公司年度经营目标的实现。中电科技集团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是最终建立起以业务预算为基础、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系统。

谈到中电科技集团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初衷时,张登洲首先给记者分析了中电科技集团的行业特点和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环境。张登洲指出,中电科技集团是在信息产业部管理的47家电子科研院所组建起来的国家授权投资的高科技企业集团公司,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科技含量高;二是军工科研生产特征显著;三是产品批量小、品种多;四是民品没有形成品牌和规模;五是既有企业的特点,又有事业的特点;六是科研和产品业务的市场预测难度大。另外中电科技集团与国内诸多企业一样,在开展全面预算管理之前,也存在着如下问题第一预算管理的概念模糊,观念滞后;第二是预算管理的机构不健全,部门配合不协调,责权不明跪第三是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和控制;第四是预算责任中心划分不清;第五是预算的执行结果不能与奖惩挂钩。

张登洲指出,针对以上情况,中电科技集团确立了“坚定方向、明确目标、积极推进、分步实施”的全面预算管理的总体思路。根据这一思路,集团公司制定了推进全面预算管理三步走的战略,力争用六年的时间实现集团公司“体系科学、内容完整、管理闭环”的全面预算管理。第一步在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财务预算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完善制度体系的建设和预算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立,向以业务预算为基础,以目标利润和收入为导向、以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投资报酬率为重点的预算模式过渡,开始在预算单位试编全面预算,并建立监督与考核机制,成员单位所办子公司(以下简称孙公司)实行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财务预算管理;第二步在各成员单位推进以基本预算指标体系为导向,以部分重点科研、技改、基建项目预算为模式的预算管理,开始编制全面预算,并监督其执行,对执行结果进行考核;第三步在所有单位推行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业务预算为基础,以现金流量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即全面编制项目预算、业务预算、投资预算、筹资预算、财务预算,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控制、分析、考核和评价,实行预算的闭环管理。

张登洲告诉本刊,按照以上总体思路和推进步骤,集团公司成立四年以来,大力推进了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主要表现在:

一是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成立了以集团公司总经理为组长、两个副总经理为副组长,集团总部各业务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预算领导组织机构;明确子预算管理机构、预算编制机构、预算执行机构和预算反馈机构;落实了责权利,规范了预算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预算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财务部,负责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

二是制定了预算管理的规章制度,确保了预算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三是建立了集团总部、二级成员单位、成员单位所办公司的三级预算管理体系。

四是按照以信息化为统揽的思路编制了预算管理的信息化软件,使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之上。

五是基本实现了各级单位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分析、预算调整和预算考核的闭环管理。

张登洲进一步指出,中电科技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开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树立起了预算的概念。通过这几年的预算工作,各单位基本上树立了预算的观念,明白了开展预算管理工作是国家法律的要求,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是提升单位管理水平的有力措施。各单位都成立了由行政一把手挂帅的预算管理领导小组,各级领导的重视无疑成了开展和推动预算管理的尚方宝剑。如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给集团公司2005年工作会议的贺信中明确要求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抓手来搞好集团公司的工作;监事会主席多次要求集团公司加强财务管理,尤其要搞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王志刚总经理在集团公司的两次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集团公司要推进以预决算为核心的财务管理工作。通过预算的动员、编制、指标的下达、跟踪和分析,各单位的员工都得到了参与,积极性都得到了调动,大部分单位的员工基本上做到了“胸中有预算、心中有计划;办事有依据、过程可追溯;结果有记录、效果可考核。”

第二,通过预算确保了各单位和集团公司年度目标的完成。一是通过预算编制,为各单位来年的工作指明了奋斗方向;二是通过三下两上的编制程序,集团公司总部也基本了解了各成员单位在预算年度与集团公司的预算目标比较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成为每一位员工努力的方向。三是通过预算指标的层层落实和下达,以及预算的执行和监督,确保了年度预算目标的完成。通过执行效果来看,成效显著:集团公司2003年销售收入比2002年增长29%、利润增长11%;2004年销售收入比2003年增长22%、利润增长48%以上;2005年1―11月份销售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0%以上、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0%以上。另外企业发展呈现出两高两低的良好局面,即效益增长幅度高于费用增长幅度,收入增长幅度高于成本增长幅度。

第三,通过预算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落实了责权利,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如有的单位能做到月月有预算,月月有指标,人人有任务。

第四,通过预算管理,提升了各单位的管理水平。这一作用主要体现在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内部控制;促进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相结合,形成了管理的闭环;强化了成本管理,挖掘了单位的内部潜力。

第五,通过预算管理,财务队伍的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

提纲挈领,抓住资金管理的牛鼻子

张登洲指出,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资金管理以现金流量为中心,这已成为大多企业管理有志之士的共识。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的好坏、企业效益的高低。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资金管理放在重要的地位,抓住了资金,就等于抓住了企业的牛鼻子。因此,为了加强资金的管理,节约资金占用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集团公司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自身的需求,提出了建立以集约化管理为宗旨的资金运营系统,其主要内容就是规范银行账户管理、建立资金运作机构、统一资金筹措、拓宽融资渠道、统一担保管理、统一税收筹划。几年来,集团公司在资金管理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清理整顿了银行账户,规范了银行账户的管理。

第二、建立资金运作平台,设立了集团公司资金结算中心。为了加强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联合起来办大事,集团公司按照精简高效、统一管理、相对独立核算、以信息化为统揽的原则组建了资金结算中心,所有成员单位已经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将收入户纳入集团公司的结算中心统一管理。结算中心成立以来,归集资金达170多亿元。通过结算中心的管理,一是加强了对各单位现金流向的监掩二是通过资金的调控,大力地支持了各单位的科研生产经营活动。

第三、开展了资金的经营,支持了各单位的经营活动,创造了经济效益。集团公司通过结算中心集中的闲置资金和自有资金,积极稳妥地开展了资金经营活动,几年来创造直接收益约9000万元,节约资金成本约2.1亿元。

第四、疏通了融资渠道,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一是疏通了与银行的渠道,分别与建设银行、开发银行、农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北京商业银行建立了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每年平均取得了50亿元的银行无担保综合授信额度,做到了银行资金及时使用;二是理顺了与中央各部委的关系,目前集团公司所有经费都已实现财政计划单列。

与时俱进,E时代助推会计信息化

张登洲指出,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是集团公司最基础的财务信息,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报告是对各成员单位经济状况的全面反映;是检验各成员单位依法经营、依法理财、考核成员单位负责人的依据。为了掌握信息、合理配置信息,保证信息的质量,集团公司要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以电算化为平台的会计信息系统。其主要内容就是通过统一会计制度、规范核算流程、统一会计应用软件、构建信息平台、实施财务报告、强化信息制度管理等基础工作来实现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网络化与电子化。

集团公司在推进建立以电算化为平台的会计信息系统方面作了以下工作:第一,统一了会计核算办法;第二,委托用友公司设计了统一的会计核算软件;第三,进一步完善了财务报表体系;第四,建立了财务信息快报制度,定期向有关部门和集团领导提供财务信息。

未雨绸缪,财务监控防风险

谈到建立以防范风险为目的的财务监控系统方面的体会,张登洲指出:巴林银行的破产和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期货事件再一次说明了一个失去了监控的单位,一个内部控制系统形同虚设的单位迟早都会产生大的风险,迟早都会使这个单位发生灾难。作为集团公司从财务管理这个角度提出建立以防范风险为目的的财务监控系统,目的就是要让各级成员单位加强内部管理,树立风险意识,防范恶性事件的发生。在集团公司如何建立这一体系问题上,张登洲认为:

第一,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规范各种经济行为,靠制度管事管人。

第二,建立了财务负责人委派制,集中会计控制权。通过对二级、三级单位委派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的方式,掌握成员单位的第一手经济信息,防范经营者的不道德行为。

第三,建立了财务预警体系,防范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第四,在集团公司内部建立了会计稽查制度,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行为,确保会计控制的质量。

第五,采用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级单位实现收支审计、离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年度决算报表审计,确保各个单位的经济运行健康有序。

第六,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对各单位的资金流动实现动态监控。

第七,对通过监控发现的问题,集团公司作为管理机关要坚决处理,毫不手软,不留情面,这样才会在集团公司上下形成一种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合法经营、规范经营的良好局面。

中电科技集团在推进这一体系的建设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加强和完善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在财务管理方面按照国家有关财务会计法规政策先后制定了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和资产管理的一系规章制度,如:《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暂行规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暂行规定》等多个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了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制度体系。二是通过结算中心对各成员单位的资金使用进行了适当的监管。三是加强了年度决算报表的审计工作,从2004年起,集团公司按照国资委要求,为了保证决算报表的质量,加强了决算审计工作,组建了内审工作小组,对内审工作提出了严把质量关的要求,对单位开展了内审工作检查;统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非保密的二级单位和成员单位投资兴办的三级公司进行外审;四是对集团总部投资控股的公司实行了财务总监委派制度;五是对从事高风险业务的事项进行调查和跟踪管理;六是加强了财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了财务人员的素质。

天道酬勤,任重道远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张登洲等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团队协作,中电科技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企业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张登洲坦言,自己的理财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单位财务科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建设;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08)20-0013-04

会计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会计的有机结合。从1978年财政部拨款给长春一汽进行会计电算化试点到如今,我国会计信息化已经走过了30年的风雨历程。农业部所属科研单位会计信息化始于1996年,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由会计电算化,逐步发展到会计管理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推动着农业科研单位会计理论、方法、管理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促使会计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本文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为案例,总结、分析农业科研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及其影响,展望今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为农业科研单位会计管理现代化建设进行有益探索。

一、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会计信息化是顺应我国会计改革和会计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而产生的。农业科研单位发展要与国际接轨,要适应财政改革需要,必须要走会计信息化之路。

(一)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不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在传统的“一手拿账本,一手拿算盘”的会计工作方式下,只能适应较为简单的记账、算账、报账会计核算工作,却难以面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加入WTO以后与世界经济接轨等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地反映、预测、监督、控制经济活动的挑战。信息技术是伴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各项经济的发展。我国财务制度的规范统一,为会计信息化发展创造了条件,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高效的运算速度,超强的记忆和自动操作功能,为会计信息处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为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搭建了一个平台。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化成为推动会计管理现代化、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不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

传统的会计手工操作工作方式,导致农业科研单位的财务工作处于“大出纳”状态,存在着预算管理意识薄弱、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脱节、科研经费使用不规范、固定资产家底不清、账实不符、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低等问题。自2000年以来,以部门预算改革为核心的财政预算支出制度改革不断深入,逐步实行了政府采购、国库支付、收支两条线、非税收入等项制度。科学预算编制,严肃预算执行成为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中心内容。2007年,财政部进一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开展了全国范围的资产清查,提出建立起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建立动态监管系统,实施动态管理。要适应财政体制改革需要,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农业科研单位必须要改革落后的手工操作工作方式,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各种计算机应用系统中,管理信息系统(MIS)应用得最为广泛,它在改善管理和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不适应科研单位业务发展要求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科研单位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单一政府投入,转变为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企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由过去的人浮于事,转变为精简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在这种状况下,传统的手工操作会计工作方式远不能满足农业科研单位会计人员减少、业务量大幅度增加,向管理要效益的要求,实现会计信息化成为促进科研单位业务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会计信息化建设

伴随着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农业科研单位结合科研管理的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采取“财务人员+信息技术专家”的模式,开发了各具特色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实现了既能满足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科研单位财务管理需要的会计管理信息化。

(一)会计电算化建设

会计电算化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代替手工记账、算账、编制报表,以及部分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的总称。1996年农业科研单位开始实施会计电算化,通过采取组织电算化培训,购置硬件和软件,组织会计电算化检查与验收等措施,年底全面实现了电算化,1997年甩掉了手工账。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科研单位对财务软件的需求不断扩大,促使财务软件商不断对软件升级,从操作系统来看,由DOS版升级为Windos版;从用户来看,由单用户的单机版升级为多用户的网络版;从数据库来看,由Access数据库升级为SQLServer大型数据库;从功能来看,由原来单一的账务处理,逐步扩大到工资核算、总账核算、UFO报表、财务分析、固定资产等功能。与此同时,适应财政需要的决算软件、预算软件纷纷诞生。这一系列的变化,有效地提升了科研单位会计核算的能力。

(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对财务管理中的分析、预测、计划、控制、监督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管理的系统。为适应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构建了各具特色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于2003-2007年,采取分步实现的方法,分别开发了“工资管理系统”、“项目预算执行动态管理系统”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系统的开发和投入使用,极大地推动了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人员没有增加,而工作量成倍增长的情况下,保证了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转,使财务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农业信息研究所“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如图1所示。

工资考勤管理系统。主要有7个方面的功能:(1)基础数据管理;(2)绩效发放单管理;(3)月考勤表管理;(4)劳务支出单管理;(5)统计汇总及打印输出;(6)单据审核;(7)系统管理。系统于2003年投入使用,已安全运行5年,期间随着研究所科研管理、财务管理的需要进行修改、完善和提高。

项目预算执行动态管理系统。主要包括7个方面的功能:(1)项目经费预算科目管理;(2)项目经费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转换关系管理;(3)财务数据导入功能;(4)财务数据自动挖掘、整合和“翻译”功能;(5)项目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的推送服务功能;(6)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实时查询与汇总功能;(7)用户角色与权限管理。系统于2006年在本单位投入使用。该系统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部分研究所进行了推广应用。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系统包括固定资产管理、交流园地、系统管理3个子系统,其中固定资产管理分为7个模块:新增申请、入库登记、查询检索、内部调整、外部调出、报废申请、报废再利用;每个模块的功能都包括录入、修改、删除、查询、汇总、统计、打印等功能;7个模块的信息构成了固定资产管理档案及台账。交流园地分为:政策法规、通知公告、需求建议和工作流程。系统于2008年4月在本单位投入使用,待系统完善成熟后将向农科院及其他各科研单位推广。

三、会计信息化的影响

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信息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会计电算化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虽然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但对提高科研单位会计工作水平,促进财务管理,保障科研单位长足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树立了会计现代化的理念

由手工记账发展到会计电算化,由会计电算化发展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可以说是一场会计技术革命,它彻底改变了以手工记账为特征的会计数据处理系统,使财务管理走向集中管理,财务信息实时动态化。通过会计信息化建设,广大财务工作者充分认识到,会计现代化离不开信息技术,只有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融合,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会计工作和会计事业的发展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同步,适应农业科技创新的需要。

(二)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

会计电算化使原来手工核算下需要由多人完成的会计工作,转变为只要有一名会计在计算机中输入记账凭证,便可以根据这账凭证的性质,自动生成各种账表,同时完成对账、结账等工作。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使科研单位财务、科研、人事、后勤等各个环节紧密地协同在一起。在会计工作量大幅度增加,人员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缩短了账务处理时间,加速了会计信息的传递,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同时培训了一批既懂会计知识,又懂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了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适应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及科研单位财务管理需要而构建的,对强化项目预算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项目预算执行动态管理系统”的开发:一是适应了部门预算改革的需要。该系统将财政预算管理的要求编入系统中,使科研单位可以通过系统获取项目预算编制需要的相关信息,并按批复的预算实行动态管理,从而使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紧密衔接,强化了预算管理。二是关口前移,由事后控制转变为事前和事中控制,由被动式管理转变为主动式管理,降低财务风险,确保经费安全。科研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及时了解项目预算执行情况,避免了科研经费使用的盲目性,分清了财务人员与科研人员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职责,强化了内部控制。再如“工资管理系统”使用有效地规范了人员经费管理,使财务、人事、科研等各个环节有效地连接起来,组织处于协同状态。目前已经成为为管理层动态了解和掌握单位人员工资水平、经费使用状况等的重要平台,便于单位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及时发现问题、改进相关管理制度、迅速作出决策。

(四)提升了为科研服务的能力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在财务与科研之间架起了沟通和交流的桥梁,使财务能够更好地为科研服务。例如,在“项目预算执行动态管理系统”中,通过对会计核算信息的挖掘,形成对科研人员有用的知识,并且以科研人员能理解的收入、支出、结余等语言出去;系统还定义了会计科目与项目预算科目的对接关系,并把这种关系转化成许多规则,使会计核算信息经过规则的处理,形成项目预算执行的动态信息。满足了科研人员对财务信息的特殊需求,提升了为科研服务的能力。再如,在“工资管理系统”中对劳务费发放按照经费来源不同、相关的管理办法不同进行严格控制。系统可根据输入的人员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信息进行识别,系统会对不合法操作自动警示或拒绝。

(五)强化了固定资产管理

一是建立了新型的固定资产管理运行机制。“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实现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将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编制到系统中,通过运行系统软件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防止人为因素影响制度的落实。二是优化了固定资产管理流程。“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使业务流程实现了网上办公,增强了时效性,节省了业务人员工作时间,促进工作效率成倍提高。三是为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系统实现了固定资产各类管理信息的查询检索功能,既能按固定资产分类方法进行查询,又能按资产不同状态进行查询。不论从哪个角度查询,都涵盖资产的类别、品牌、型号、价值、使用状况等信息。全方位的查询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各级领导、使用部门、管理者及时了解单位资产状况的需求。四是建立健全了固定资产管理档案。系统建立了固定资产不同状态下、不同部门的数据库,确保各种资料、数据的长期保存,使所有固定资产的相关信息具有可追溯性,即使是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也完整地保留了全部资料。

四、对今后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目前,农业科研单位会计信息化已全面完成了由手工核算向计算机核算过渡,由单一的财务管理系统向集成的财务管理系统过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建设远远没有完成,任重而道远。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把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今后,农业科研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将以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为目标,走适合科研单位特点、满足财政需要的会计信息化建设道路。为此,提出几点建议与同仁商榷。

(一)提高会计信息化在科研管理中的认识

农业科研单位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要使各级组织实现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即按照科学规划和系统实施策略,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将科研单位的业务流程整合和重组,管理模式变革,实现科研、财务、人事、后勤管理和决策等各个方面的协同运作。会计信息化是农业科研单位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单位经济活动中80%以上的信息反映在会计信息中。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科研单位的每个部门、每个职工。会计信息是科研单位组织科研活动、进行管理决策时使用最多、联系最广泛的信息。

(二)提升会计信息化的目标

会计电算化系统独立于其他应用系统而存在,它的建设目标是提高财务部门会计核算、管理和决策能力。在21世纪,农业科研单位面临全球市场经济、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和网络时代的冲击,科研人员、财务人员、领导不仅要对内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更要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因此,农业科研单位会计信息化目标一定要打破部门分割的局面,从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三农”服务的长远战略发展的需求出发。具体来说,应该面向农业科研管理整体管理目标,不仅要提高会计工作效率,还要从现时和历史数据中提取有效的会计、财务、科研等综合信息,支持不同层次管理特别是高层次决策的需求,提升会计管理工作的含金量。

单位财务科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军工科研单位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资金运动流程图

军工科研单位是国家开办和创立的国防科技事业单位,在我国国防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军工科研单位财务风险是指军工科研单位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无法预计或不可控制的因素存在,财务状况具有不确定性,使其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而蒙受损失或获得超额利润的机会或可能性。

自1997年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以后,国家对军工科研单位实行“定额或定向补助, 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体制,军工科研事业单位除了每年获得一部分财政补助收入外,其他的各类收入均要通过参与市场竞争来获得。尽管这一市场是相对封闭的,但是处于市场中,必然会受到各种宏观因素的影响,比如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等。这些诸多因素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军工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财务风险,甚至产生财务危机。因此,在军工科研单位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以防范财务风险是十分必要的。

一、财务危机预警的内涵

预警是度量某种状态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发出预警信号的过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是现代单位预测和防范风险的一个重要工具。它在收集大量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概率论和模糊数学等方法,设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其警戒线,捕捉和监视各种细微额的迹象变动,对不同性质和程度的风险及时发出警报,提醒决策者及时采取防范和化解措施。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具有下面的特性。

1、参照性

根据单位的发展规律和结构特点,从众多指标中选出能灵敏、准确反映出单位风险发展变化的指标及指标体系,运用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等相关知识测算指标及指标体系,反映单位发展中所处的财务状态,为决策者提供指示器或参照物。

2、预测性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可以预测单位财务状况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能尽量减少决策者的失误,可以找到单位内部的薄弱环节,可以对单位进行动态的监控,从动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动态调控,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独特性

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必须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和实施,否则很难有效发挥其预警作用。

二、军工科研单位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运行机制和构建思路

1、运行机制

(1)监测。跟踪军工科研单位的经营过程,监控单位日常财务状况,在危害单位的财务关键因素出现时,预先发现警讯,从中找出偏差及偏差发生的原因,以便早日寻求对策。

(2)诊断。根据跟踪检测,对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与行业或标准财务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导致单位财务运行恶化的原因以及单位运行中的弊端及其病根所在。

(3)控制。即更正单位营运中的偏差或过失,使单位回复到正常的运转轨道上,挖掘单位一切可以寻求的内部资金创造渠道和外部财源,在发现财务危机时阻止其继续恶化,控制其影响范围。

(4)预防。即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系统详细记录危机的发生、处理和解决过程,作为前车之鉴,增强单位的免疫能力。

2、构建思路

军工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的对象是其资金及流转。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是现金,其他资产都是现金在流转中的转化形式。现金是指广义的现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能够随时变现的有价证券等。资金的流转是一个动态过程,可以运用资金运动流程图法来进行分析。

资金运动流程图法是一种动态分析方法,它根据资金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随经营过程不断循环周转,资金的形态也随着经营过程不断改变这一运动特点,对资金运动流程进行分析,然后综合出单位可能遭受的各种风险,对关键环节进行分析和控制。笔者根据军工科研单位的一般特点,绘制了军工科研单位资金运动流程图,如图1所示。

军工科研单位作为承担国防科研任务的主要单位,在国防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后,已由承担国家计划任务为主向科研、生产、销售、服务等多种经营、全面发展转变。由图1可知,军工科研单位的资金运动过程与一般企业相比有自己独特的流转环节和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和环节,结合传统财务分析指标和国内外学者关于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相关研究,笔者构建了军工科研单位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三、军工科研单位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具体内容

财务预警系统的工作很大程度建立在对各种财务指标进行监测的基础之上,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关键是财务分析指标和警戒值的确定。根据军工科研单位的资金运动流程图可以分析出,存在风险的环节主要包括偿债环节、资产管理环节、经费管理环节和投资环节,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就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开展。

1、偿债环节

偿债环节中存在军工科研单位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偿债环节的风险评价可以用以下指标进行测试。

(1)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总体偿债能力。

(2)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短期偿债能力。

(3)现金比率=货币资金/流动负债×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现金的短期偿债能力。

(4)长期资本负债率=长期负债/(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长期资本的结构。

2、资产管理环节

资产管理是军工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可能出现资金积压、周转不灵的风险。资产管理环节的风险评价可以用以下几个指标进行测试。

(1)总资产周转率=(科研收入+技术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总资产的平均运转次数,体现资产的整体运营效率。

(2)存货周转率=(科研收入+技术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平均存货余额×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存货的周转速度。

(3)固定资产周转率=(科研收入+技术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平均固定资产余额×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固定资产运营效率和转化速度。

(4)应收账款周转率=(科研收入+技术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

3、经费管理环节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转轨,军工科研单位由主要依靠国家财政资金预算拨款向资金筹集渠道多元化转变。在经费管理环节可能存在财政补助政策改变以及结余、管理费上缴比例调整等风险,可以用以下几个指标进行测试。

(1)经费自给率=(科研收入+技术收入+其他业务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其他经营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研成本+技术成本+其他业务成本+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产品销售成本+其他经营成本+上缴上级支出+其他支出)×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组织收入的能力和收入满足经常性支出程度的指标。

(2)经费拨款到位率=当期已到拨款额/年度拨款预算数×100%,此项指标主要评价当年经费拨款预算完成情况,因为到位的资金是保证科研活动正常开展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3)当期收入完成率当期收入/当年预算总收入×100%,此项指标评价本单位期间的组织收入完成情况。

(4)科研拨款超支率=(当期科研成本发生额-当期累计拨款额)/当期累计拨款额×100%,此项指标应结合本单位的科研任务来进行分析,主要评价年度科研支出与拨入的关系,用于评估科研成本超支的风险。

4、投资环节

军工科研单位凭借雄厚的财力、物力和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对外投资,以实现资本增值,投资的风险可以用以下指标进行测试。

(1)投资支出比率=对外投资/事业基金×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净资产中用于投资的比例以及再投资的能力。

(2)对外投资回报率=投资收益/年度对外投资余额×100%,此项指标反映本单位对外投资的赢利能力及投资回收的风险水平。

四、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在军工科研单位的组织机构设置

单位的财务预警系统要发挥预期的作用、形成良性的动态循环,除了确定财务预警指标外,还必须从机制上进行系统设计,实现监测、诊断、治疗等功能。军工科研单位可以在财务部门中设立财务预警分析员的工作岗位,这一岗位可以由主管会计、单位高层管理者、外部财务管理咨询专家等兼任,也可以实行专人专职。同时,在单位面临不正常的经营波动和财务危机的状态下设置临时性的机构,如财务危机处理小组、财务预警咨询小组、领导小组等,其除了包括财务预警分析员外,还可以从主要职能部门中抽调负责人或有相关能力的人组成。这些人员对单位陷入财务危机的原因及过程非常了解,能迅速找出危机发生的原因,制定应急策略。在财务危机解除后,临时性机构随之撤消,财务预警分析员系统详细记录危机的发生、处理和解决过程,并继续完成日常财务监控工作。

【参考文献】

[1] 宋贵齐:构建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财务预警体系探讨[j].管理科学,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