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高物理 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16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职高教育也迎来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职高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职高物理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课程,教师必须以教育改革为方向,转变物理教学观念,革新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职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职高学校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探索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适应现代生产和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下的职高物理教学目标弱化了学科理论知识,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社会生产,强调学生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双重提升,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相关特征。

虽然我国的职高教学改革在不断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物理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水平不高。许多职高物理教师认为职高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为社会服务的技术型人才,像物理这样的公共基础课程没有精讲的必要,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支配下,教师固守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照本宣科,缺乏物理创新意识与改革能力,导致职高物理教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

2.W生物理学习积极性不高。与普通高中学校相比,职高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意识淡薄,自制力差,教师如果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必然会导致物理教学与学生脱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降低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3.物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职高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但许多教师在物理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物理理论教学,使得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专业技术出现了失衡现象,导致学生在就业时不能满足企业社会的综合需求。因此,在充分肯定职业教学改革成果的同时,学校和教师必须不断反思,以职高教育改革和物理教学大纲为依据,落实物理教学观念与目标,提高职高物理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

一、转变物理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

虽然职高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生产一线输送技能型人才,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综合素质成为企业在选择人才时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职高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这种前提下,教师需要及时进行自我反思,与时俱进,摒弃过去职高教学重技能、轻素质的思想,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以此来指导教师进行正确有效的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在以后的就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教师必须仔细解读职高物理教学大纲,明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物理教学目标,认识到教师的物理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满足学生对物理理论与技能的需求,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帮助学生适应新形势下的就业竞争环境。其次,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基础上,要不断充实自我,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物理教学指导,帮助学生提高物理学习效率。为了提高职高物理教学水平,教师在提升自己专业知识储备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论的学习,在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物理教学实践,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为学生制定更加合理高效的物理学习模式。虽然物理学科是职高学校的基础课程,但教师的物理教学活动除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之外,还应该与专业技能教育相联系,为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理论基础。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接受新知识,寻找物理理论与专业课程内容的契合点,将二者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文化素质与专业技能的双重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物理有了学习兴趣,那么物理学习活动对学生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体会到物理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撑。就现阶段的学习课程而言,物理是许多学生的弱势学科,不仅因为物理理论本身的抽象难懂,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高,更因为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导致学生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对物理学习失去耐心,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必须认识到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物理的积极性。首先,教师在进行物理课堂教学时,必须改变满堂灌的理论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效提问、创设情境等方式刺激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望,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研究兴趣。例如,在静电教学时,以黑暗中脱毛衣为什么有时会看到小火花,听到噼啪声为提问内容,引起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思考,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其次,学生对传统的死记硬背式的物理理论教学感到厌倦,对新鲜的物理实验充满好奇心。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物理实验,以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物理教学与职业学习相结合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经常遇到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原因,引出对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的思考,就如何创新教学方法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学方法;思考与创新

一、现状及原因

语文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必修课。意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作为工具性科目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但在教学中,教师却屡屡碰壁,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中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使学生不够重视语文。

许多学生认为语文是“副科”,对求职实用性不大,更愿意把精力用在“专业课“上。例如学前教育专业的中职生对音乐、舞蹈等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更高。

2、中职语文的教材内容与职业联系不够紧密。

中职生往往学习基础较差,而中职语文的教材内容与高中语文教材有一定的重合度,对中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一些长篇文言文和哲理性散文对学生来说不仅没有兴趣阅读,同时也有着许多阅读障碍。学生的教材理解力较弱、学习自信心不强,语文教学更是困难重重。

3、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使学生出现学习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中职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多被“满堂灌“式教学,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后,如果教师依旧采用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新与方法

面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效果不理想这种情况,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我们亟需转变教学思路、改变与创新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中职学生面对语文教材经常“不感兴趣”,对一些文章题材不熟悉甚至完全不了解。在教学实践中,情境教学法可以帮助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荷花淀》一文对许多“95后”学生来说,抗日战争那段历史很有距离感,对这类文章也没有阅读积极性。教师备课时明确本文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例如《荷花淀》中的水生嫂形象。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模拟几段水生和水生嫂告别的场景,请几组同学表演,根据每个场景中水生嫂或生气、或、或抱怨的语言、语气等细节分别分析水生嫂的性格,同时结合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归纳水生嫂的人物形象。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创设一种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对这堂课印象深刻,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2、启发式教学法

中职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经常被“满堂灌”式教学,常出现课堂注意力不高,参与感不强的问题。许多教师在课堂提问后没有回应只能自己自问自答。启发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从而启发他们思考问题,使课堂教学向着以学生为主导发展。如《致橡树》的教学重点是“意象”和“象征”的教学。教师可先使用生活中的小常识如红玫瑰、圣诞平安果等物品的象征意义引出概念。学生在理解“意象”和“象征”的概念后,较容易在诗歌中找到许多“意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诗人的四种爱情观。教师还可用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内容来启发学生对应理解诗歌中出现的如攀附他人、单相思等爱情观,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将课本内容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启发式教学的合理运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3、讨论教学法

讨论法教学可以改进中职语文教学中常遇到的学生参与感不强的问题。例如作文写作课上,教师就某一个“微博热搜词”或“热门话题”与学生聊天式交流,以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引出学生感兴趣并关注的话题,学生分组讨论话题,并分别陈述观点。观点相反时请双方代表进行简短的辩论,最后学生根据自己观点作文。作文写作往往是许多学生最头痛的问题,讨论写作开阔了思路,丰富了作文素材,也提高了学生对枯燥的作文写作课的积极性。讨论教学法还能运用在阅读分析课上。例如小说教学需要学生掌握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教师在简要讲授理论知识后,学生分组选择从一个方面对人物进行分析。例如A组分析人物语言;B组从人物神态动作寻找线索等。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使人物形象更立体。讨论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结语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适应 中职物流专业课教学 教学方法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教育本质的回归,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兴未艾,各中等职业学校以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技术、手段为指导,不断探索和实践着新的中职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推动着中职学校课程教学的变革:一是教学的过程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了以“学生”为中心;二是教学的目标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走向了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中心;三是教学的场所从以“课堂”为中心走向了以“实习工场、生产现场”为中心;四是教学的手段从以“讲授”为中心走向了以“多种媒体融合、自主学习”为中心,五是教学的内容从以“学科”为中心走向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

一、职业适应对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1.对中职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决定了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的职业属性,即培养具有职业适应性的学生,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所谓职业适应性,即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储备、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具体到中职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则至少应包含四层含义:一是职业道德,即具备爱岗敬业的职业意识、安全文明的职业习惯、遵章守纪的职业纪律、诚实守信的职业品质等从事物流活动所必备的职业思想;二是职业技能,就是要了解物流企业的工作过程并具有初步的工作经验,能够解决本专业的简单技术问题,会制订初步的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和评估,能进行物流信息的处理和,能操作和使用常见的物流设备和设施;三是职业文化,即具有物流从业人员的精神气质和较强的服务意识,具有较强的商务交流、人际沟通和合作协调能力;四是职业发展,即具有一定的三创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

2.对中职物流专业教学方法的要求。中职物流专业是一个实操性很强的专业,课程涉及的内容往往比较抽象和枯燥,学生的感性认识较少,同时,职业适应性又要求学生必须要有参与物流活动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传统的教学方法已难以完成这一使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探索和实践“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在“手脑并用”的实践过程中,锻炼物流作业的各项实操技能,培养人际沟通、合作学习等职业文化,养成爱岗敬业、诚信守信、文明生产等职业道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和引领者。

3.对中职物流专业教学理论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就要求物流专业教师必须摒弃原有的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理论相比,强调:“教学的过程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处于辅助地位;学习的内容要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行为过程为依据,综合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以学科体系来组织;教学的方法要立足于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学的手段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媒体,让学生在形象、仿真的环境中,主动去思维和探索;学业的评价要以检查和考核学生分析、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中心”的行为导向教学理论最为贴近基于职业适应的中职物流专业教学的要求。

二、行为导向教学理论在中职物流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表1 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仓储与配送方向教学方法比较

行为导向教学理论,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演化为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理实一体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随着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在中职物流专业教学中已都有体现,但由于不同的专业课程,因其特点的不同,很难用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即使是同一门课程,由于内容的不同,也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有必要从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而不是从课程结构出发,对中职物流专业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以便任课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和同一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1.中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素质结构

由于不同的专业方向所开设的课程不同,同一专业方向,不同地区的学校开设的课程也不同,无法统一物流专业的课程开设,因此,只能以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仓储与配送方向的素质结构为例来说明行为导向教学理论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仓储与配送方向培养的素质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公共素质和专业素质两大部分,公共素质是指该专业的各专业方向均需具备的素质,专业素质是指仓储与配送方向所应具备的专有素质,具体结构见表1。

2.中职物流专业教学方法与涉及课程

不同的素质要求,开设的课程就不同,其教学方法也就有所不同;同一课程,培养的素质不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同,具体分析和比较如下:

三、基于职业适应的中职物流专业课教学必须重视的四个问题

1.能力本位,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的水平。行为导向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不再是简单的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的分割体,而是理论和实践的综合体,也不再是单一课程的知识体系,而是某一行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教学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本身就是该领域的行家里手,只有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组织教学。

2.过程导向,不断完善学业评价的方式。行为导向教学理念下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理论讲授或是实践训练,而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再是某一工件的加工制作,某一任务的筹划、实施,而是综合了学生知识、技能、态度的各个方面,因此,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再以简单的一张试卷、一个工件定成败,而应该注重学习的过程,并把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安全生产等态度要素纳入评价体系,形成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实践主线,不断优化专业课程的体系。不可否认,中职学校现有的主要是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教材,已不适应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不仅制约了教师的教学,还制约了学生的学习。行为导向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活动,知识和技能的来源可以是教科书、产品说明书、技术资料、各种视听资料等多种教学资源,该类教学资源应与课程的内容和课程实施的手段相吻合。因此,行为导向理论指导下的课程开发,是应用行为导向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的重中之重。

4.校企合作,不断改善实验实习的设施。行动导向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能够“做学合一、工学结合”,要求仿真或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岗位、实施与职业岗位贴近的工作项目或任务,这就对学校的实训、实验条件、班级人数规模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应十分重视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建立起实用性、先进性、仿真性都具有较高水准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卢桂芬.任务驱动法在仓储与配送教学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9,(6).

[2]孙牧晓.中职物流教学之行动导向法[N].现代物流报,2008-9-20.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1.安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教研室, 河南安阳455000;2.安阳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 河南安阳455000;3.安阳市第二十中学, 河南安阳455000)

摘要:课题组在省课题《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体系的实证研究》的研究过程中,借鉴既有的“校园体育文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体系”的设想。创设性地对“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通过理论设想与分析,课题组认为“任何一种因素的量变的积累都将会直接影响其它构成因素的变化,直至影响到到整个校园文化体系的质变”。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 概念 职教特色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9—0019—03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ZJB13121。

作者简介:1.王在芳(1977~),男,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体育理论与实践。

1 引言

职业院校教育与普通院校教育在教育目标、理念、教育模式与对象存在的差异, 决定了它必然需要一个具有职教特点的校园文化来满足其精神与物质的需求, 必定具备一个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来支撑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文化应该如何探寻职业学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发展学生职业素养的切入点,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校体育文化体系即成为一个职业院校体育工作者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课题组在既有的“校园体育文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体系”的设想,希望在“职教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2 对既有理论的分析与思考

自从校园文化研究兴起, 我国众多学者对校园体育文化进行了大量的认真、细致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研究经验。从马克思对文化的定义出发,众学者把校园体育文化定义为“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人们在历史时间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广东韩山师范的邓志茂老师,综合近十年来对有关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将其定义为“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参与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众学者的研究普遍认为“学校体育文化的构成要素均为人物事物、活动实施和意识形态, 三者构成了校园体育文化概念界定的框架。”

但对各个要素的组成分类中, 各位学者却各抒己见。综合“三个层次”、“四个层次”、“六个区域” 等三类结构分类学说,课题组认为各种学说虽然进行了相异的分类罗列或是进行了层次上的增减,但最终回归的仍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具体要素。即:以精神文化为主导,是核心与灵魂;制度文化是桥梁,是保障;物质文化是基础,是根本;行为文化是各类活动的形式与表象,是外显层。

3 对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概念的界定

如上述结合对校园体育文化既有理论的分析研究, 课题组认为:在职业院校的空间内,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与灵魂应该指向于“职业院校的体育工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的教育目标,及“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服务”。在此核心精神的指引下,课题组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下的定义是为“在职业院校中所呈现出来一种特有的体育文化氛围,它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以校园为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发展目标,以师生的参与为主体,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在学校物质、制度、行为等群体文化活动与建设过程中, 所形成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3.1 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体系”的理论框架与分析思考

3.1.1 对“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体系”框架的理论假设

确定了“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体系服务于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核心精神,结合其指导思想及原则,在众学者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分类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借鉴“目标教学”的理论框架,课题组提出并细化了“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体系”理论框架(见图1)。这个框架体系中,核心为“精神文化”,顶层则为升华的精神文化及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专业化发展所应具备的精神素养的升华及隐性的精神素质。包含于行为层面的精神文化则是学生所应具备的、能被外界所感知的、受制度规范影响的显性精神素质; 基础层面则由硬性的物质(如活动场所、器材、师资等)保障、软性的物质(教师的教育能力、体育经费的投入、体育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支持组成物质文化层,两种物质文化的重叠部分则为学校体育教育活动基本的物质保障(如活动场所、专职的教师); 外显的行为层面由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学内容与手段、学生的学习与活动能力、学生的活动方式与组织等软性的物质因素,学校开发建设的活动设施、优化的体育环境、为学生课外活动提供的场地、器材支持,甚至是财力资助等硬性的物质因素以及显性的精神因素三部分组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体系中间的行为文化层面则是各类活动的形式及表象, 它开启了物质文化内化为精神文化的生命之门, 同样也是精神转化为物质的“脑帽”和“猫耳朵箍”,是精神文化的外显,是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体现。制度文化层面涵盖了物质文化与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即由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各个因素根据需求而不断建立、修订、完善,它又时刻为其它各个因素指明目标和方向,明确性质和要求,规范行为,保障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它规范并主导了物质文化与行为文化的发展, 影响着精神文化的发展。同时,制度文化也要通过不断的完善、规范、优化等自身的变化来适应日益臻进的精神文化的发展, 并以教育目标的更新、规章制度的细化、组织形式的完善等途径体现在物质文化与行为文化上层面。

可见, 任何一种因素的量变的积累都将会直接影响其它构成因素的变化,直至影响到到整个校园文化体系的质变。

3.1.2 对“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体系”理论框架的思考

结合职业教育特点,课题组认为:在物质层面要做到完善与重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体育文化宣传等以优化职业院校的体育环境,大力进行师资培训实现教师素质重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教材与教学内容。在外显行为层面:积极开展各类课外活动,鼓励开展各类学生体育社团活动,外联活动(与校外组织联合进行的体育活动),改革各种活动的组织形式提高各类活动参与率与参与热情。在制度层面:建立并执行适合“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的法规政策,大胆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为课外活动和学生社团组织活动提供软、硬件保障。力争实现在精神层面:以提高学生未来职业所需要的特殊素质为追求,通过行为层面的影响养成科学健身、自觉发展的良好习惯, 并培养其未来职业所需要的优良的社会适应、相互协作与竞争能力。

4 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的指导思想与教育理念

4.1 “健康第一”、“以人文本”的指导思想与教育理念

职业院校的体育工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 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服务,是学校体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在体育课程改革中面临的重要课题。职教体育工作者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学校体育的课程理论,探索学校体育的发展空间,以隐性体育课程为主要形式,积极探索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主动开展教育教学实验,能动地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同时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多途径全方位地培养学生职业身体素质、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社会能力,培养一代适应职业发展,满足社会需要的职业劳动者。

4.2 服务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服务与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

职教体育做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肩负着促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任务。“课程改革”和“新课标”要求学校体育要建立在“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上,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强调对学生的教育要从体能、技能教育拓展到对学生的情绪、智力、社交精神与生存等各种能力的优化和培养上。职教体育也应该相应地拓展学校体育的功能,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在教育的内容和培养目标上,根据职校学生的特殊性,有所侧重,注重于学生专业生理素质、专业心理素质及专业社会适应能力等生理、心理品质的培养。也只有这样,职教体育才能得到学校的认可和肯定, 职业学校教育才会给予职校体育应有的位置。职校体育工作者应树立职教体育为学生职业素养服务的教育理念。研究职业学校各专业特点并区别对待。不拘泥于“常规”教学模式,勇于探索新方法、新模式,拓展“体育教学”的功能、培养学生走向社会从事职业活动所应具备的健康五要素,为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

5 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5.1 全面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应遵循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要在思想上把握全面发展与职业特点相结合, 全面发展与重点项目施教相结合、学校体育与社会(群众)体育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目前所学的专业和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特点的需要,掌握未来职业所需要的体育锻炼的知识手段和方法。发展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特点相近的身体、生理、心理素质,提高未来职业所需要的特殊素质, 并培养其未来职业所需要的优良的社会适应力、相互协作力与竞争能力,使职业学校的体育工作能更好地为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服务。

5.2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学生专业素质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职业院校的学生在人格、兴趣、体质、文化、环境、生理、心理发育以及培养目标和所从事(学习)的专业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职业体育教育面临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待发展性,学生学习内容的专业性,毕业直接参与社会生活的紧迫性,不同年龄、性别以及体育基础能力和基础体育受教育程度(城、乡生源的差异)的不同,造成的学生个体差异性。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必须尊重学生个性与专业素养共同发展的原则。

5.3 尊重学校客观实际与学生专业素养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体育文化是学校体育在实践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要立足于学校客观实际,面向学生的专业发展。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必须遵循尊重学校客观实际与学生专业素养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5.4 学校体育与社会(群众)体育相结合的原则

相关的调查研究认为: 职业院校在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学校教育要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方针,走出校门,批判性地利用社会环境资源, 合理运用学校体育教育这一有效的安全、卫生教育手段,丰富与保障学生锻炼途径,积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切实地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服务。特别是针对职业院校学生毕业直接参与社会生活的紧迫性的特点,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就必须尊重学校体育与社会(群众)体育相结合的原则。

6 结语

通过对既有理论的研究结合职业教育特点, 课题组创设性地对“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理论设想与分析,课题组认为“任何一种因素的量变的积累都将会直接影响其它构成因素的变化, 直至影响到到整个校园文化体系的质变”。在“特色性职教校园体育文化体系”建设工作中的教育理念与指导思想, 遵循的教育原则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建议。

参考文献:

[1]严赛君.试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J].浙江体育科学,2002(2).

[2]邓志茂,王革,卓莉.校园体育文化研究综述[J].四川体育科学,2012(8).

[3]江玉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

中职生物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物流教学 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62-01

我国的目前的物流产业已经从最初的起步期进入了到全面健康发展的阶段,从宏观上看,社会物流费用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意味着物流专业化服务的效率不断提高。另外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影响,区域物流发展迅猛,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物流产业的格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物流产业的经济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国家与社会都意识到了发展物流产业的重要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帮助物流产业发展。在此背景下,一些国际知名的物流企业已经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了中国市场。面对如此变化多端又充满机遇的物流市场,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物流专业人才离市场预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 高职物流教学面临的困惑

我国高职物流专业开设的时间不长,由于物流产业发展迅猛,对于人才的要求比较旺盛,各大高职院校纷纷上马物流专业,招生情况一路看好。但是各大高职物流专业教学的质量是参差不齐的,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差距比较大。根据统计,物流专业的人才缺口还在逐年扩大,但是真正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毕业生却寥寥无几。这与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缺乏清晰的层次,高职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有关。具体来说,目前高职物流教学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定位模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懂技术的物流劳动力。各个城市基本都有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来定位。而现实的情况是很多高职院校缺乏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对学生需要什么技能、将来能够从事何种物流工作缺乏有针对性的分析,培养模式大而空泛,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

二是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没有突出高职特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没有与普通高等院校区别开来,缺乏高职院校的培养特色,人才培养没有突出实践型、技能型的特点。大多数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都是按照国外或者国内普通本科的大纲制定,缺乏高职院校的特色。

三是教学内容脱离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无论是从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方法都比较陈旧。另外从使用的教材来看,多数都是翻译国外的教材,不太符合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学生单纯了解了物流的一些概念和先进的物流理念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要知晓我国物流企业实际的生产和运营模式,教科书上基本都是国外的经典运作案例,很少有中国本土的案例出现,尤其是我国中小企业物流公司的实际情况更是几乎没有,这对于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物流产业是不利的。这就导致了学生毕业后缺乏核心的就业竞争力,很难理解中小企业物流公司的操作方式,很难适应岗位任务。

四是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师资队伍比较薄弱,教师间的水平差异较大。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大部分都没有物流产业的一线经验,虽然少部分参加了物流专业的在职培训或者读了物流专业的在职研究生,但是对于实际的物流工作中会遇到的问题知之甚少,教师本身缺乏物流实践经验导致在实际教学中对实践问题涉及甚少。总体来说,目前高职物流专业教师无论从年龄和学历结构以及数量上看,都不能满足高职教学的需要。

2 改善高职物流教学对策分析

2.1 实行案例教学法

在教育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对于案例教学的使用目的加以明确,并且将案例中的信息加以明确,然后进行信息的分析。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问题的所在,以便更好的加强实践能力,同时有助于思维模式的转换与提高。在案例教学中,也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是培养团队精神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典型教学方式。

实行案例教学的主要步骤如下:

(1)老师对于要进行的任务进行布置,并且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

(2)按照分组,先进行组内讨论,将重点讨论问题加以强化。

(3)对于组内不明确的问题,再转移到组间进行讨论。

(4)对于组间讨论仍然不能够解决的问题,由老师进行解答。

在整个教学案例进行的过程之中,老师应该注意不同学生的表现,根据他们的实际讨论积极性以及讨论的内容,进行综合的评判,同时老师还应该及时给与学生正确的指导,比如讨论方式的选择,讨论的重点方向等等。

2.2 实行校企联合的模式

在改进物流教学模式的进程中,案例教学法在现代物流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最好的实现案例教学的方式,就是学校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校企结合的模式。任何企业对于学校来说,都能够给学校带来非常多的教育教学资源,这是学校自身所不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同时校企结合是将人才培养与传输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优势上的最大化利用模式,不仅有利于学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同时还能够扩大企业的效能。

2.3 对物流教学的资源进行整合

物流教学在资金投入方面明显高于其他的专业,因此一些资金不足的问题就影响了学科的建设,而将一些建设资源取消,以便周转校园资金。因此由于学校对于资源的整合必须加以全面利用。如,在省市内组建教育教学联盟团队,利用各高校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这样可以实行管理库以及规划库教学模式,并且有助于教学团队的交流。

2.4 加强教学师资队伍的组建

物流专业的教学内容十分广泛,具有非常强的交叉性质,这也就对教育教学师资队伍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学团队中复合型的人才较多。而在我国多数物流专业教学中,多元化的教师并不多见,因此,培养多阶层的物流人才势在必行。并且这需要对物流学科教学的完善,提高教育教学的乐趣与积极性。最大化的弥补物流教学师资的不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