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土建工程师工作要点

土建工程师工作要点

土建工程师工作要点

土建工程师工作要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教学团队;土建学科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9-055-03

教学团队建设,是我国目前改革学校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通过“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开放远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支撑,要面向更为广泛的人群,要不断适应变化中的学习者的需求,这就更需要有强而有力的团队合作,需要精干高效的团队组成。

开放远程教育团队不同于普通高校的教学团队,特别是工科的远程开放教育无论是在人员构成、教学工作、教学研究还是在运行和管理机制上都有其特殊性,文章以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土建学科为例,依据目前该学科的远程教育发展中的问题,提出构建该学科远程教育教学团队的意义,分析该学科远程教育教学团队的内涵和特点。

一、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土建学科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1999年秋起,教育部决定实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即参与试点,2003年在全省范围开设了开放教育本科“土木工程”专业,2005年之后又陆续开设开放专科“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等。目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共开设两个本科专业,即土木工程和水利水电工程(本);开设四个专科专业,即建设施工与管理、工程造价管理、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与管理、水利水电工程与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土建学科的各个专业招生人数不断上升,2011年土木工程专业共招生1455人,建筑施工与管理专业共招生1695人,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共招生382人,招生人数稳居全省各专业前列,已经成为全省工科中招生人数最多的学科。随着招生人数逐年壮大,每个专业在教学过程中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摸索出了相应的规律,但是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1.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土建专职教师的配备。从2003年至今全省土建专职教师的人数没有随学生人数而增加,部分市级电大至今都没有一名土建专职教师,有专职教师的各级电大的教师数量差异也很大。专职教师的缺乏使得教学、教研工作开展阻力较大,教学效果的评价途径不够畅通,电大教学的系统性优势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如果想要继续保持和发展土建学科,对教师职数的配备与发展应该更为重视。

2.土建学科是一个实践性强、从实际工程中总结经验又运用于实际工程的一个学科,该学科的教学需要渗透工程应用内容和创新内容,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但是以我们目前的实践教学情况来说,还不能达到与工程内容相融合的要求。现有的实践条件过于简陋,现有的实践环节设计过于死板,现有的实践考核相对片面。当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也已经做了很多努力。由浙江省财政厅资助的、浙江电大开发的远程试验室前期建设工作已经完成,2012年上半年开始在全省部分电大进行试点,其中土建学科成为试点的主要学科。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该学科实践教学上的压力,但是面对这样新型的探索,我们缺乏经验,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实施并总结经验。

3.土建学科的学生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在开展远程小组讨论或者BBS论坛互动的时候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深入、很细化。很多问题不仅仅局限于课程内容,而是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或者遇到的,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将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工程技术与实际操作相融合。这不是一个辅导教师、一门课程的教学理论可以来应对的。远程教育的发展也需要根据学习者的广泛性、学习需求的多样性,对学习内容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进行变革。

二、构建远程教育土建学科教学团队的意义

1.构建远程教育土建学科教学团队是开放远程教育持续发展的需要。开放远程教育的特点是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性,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和时空束缚的崭新广阔的学习世界,为任何愿意获取知识的人们提供了最大化的学习权利和机会。自开放教育开办至今,已经受住了社会的检验。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制定与实施,远程教育将步入更为快速发展的阶段。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多样化、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要促进办学形式和层次的多元化,要保持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展,要深化内涵建设,要推进学习型社会的进程,都需要有高素质、高效率的教学团队作为发展支撑。

土建工程师工作要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土木工程 地方本科院校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扩大高能力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包括本科和高职在内的高等学校。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纲要”中“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

“卓越计划”己经明确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主要特点、具体措施、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这给试点专业在遵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前提下制定各校该专业培养标准留下了创新空间—包括校企合作、课堂教学等实现培养目标的规定方式之外的创新。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于2010年启动“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班”计划,并于2012年获得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本专业经过三年的摸索与建设,逐步建立了系统的土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并培养了一批经过坚实的工程实践训练,并且能够胜任本专业项目策划、工程设计、施工技术、项目管理与研发等工作的具备优秀基本技能的后备工程师。

二、准确定位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培养目标

卓越工程师培养分为应用型工程师、设计型工程师、研究型工程师三类[1]。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的工程师,主要在本科阶段培养;设计型工程师,主要指从事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的工程师,主要在硕士阶段培养;研究型工程师,主要指从事复杂或大型工程项目的研究开发以及工程科学研究的工程技术人才,主要在博士阶段培养。

西南科技大学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具有“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鲜明办学特色,“土木工程”专业是四川省特色建设专业,也是四川省“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在校本科生3000余名。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领域70%以上是施工企业,岗位以技术员、技术负责人或主任工程师、项目经理为主。

本校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工程师,培养基于基础理论教育,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宽厚的专业知识与良好的综合素质,拥有较强的土木工程意识、工程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意识与拼搏精神,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继续学习能力,以及具有国际视野的土木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

三、探索合理的培养模式

教育部新近推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提出了采取“3+1”模式实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谓“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校内按照教学进程三年内完成以理论教学为主、专业实践教学为辅的课程学习后,第四学年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以工程技术与实践能力为主、专业理论为辅的实践训练的一种新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西南科技大学结合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对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与能力结构进行了细化和量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本专业基于“3+1”模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在“3+1”模式基础上,按照“2+1+1”方式进行培养。大一、大二,卓越工程班学生与一般本科生一起进行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其具有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备基本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基本工具性知识,并与其他同学共同学习进步成长。大三,卓越工程班学生进行专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其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较为广博的专业知识。大四,进行 校企联合培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掌握企业专项工程技术知识,达到培养工程实际工作能力及综合设计、研究能力的要求。

校内培养阶段。校内学习阶段的培养要求和培养模式,由土木工程专业指导组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本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要求、培养模式、培养计划、教学方式,并由专家组审定。校内专业知识培养采用引导式教学方式,实行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企业学习阶段。安排累计1年以上时间在企业学习、实习和做毕业设计(论文)。由专业指导组与卓越工程师的企业导师,共同制定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相应的培养体系,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先进企业文化。企业学习阶段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

四、几个创新点

(1)卓越工程师师资队伍。土木工程专业从学历、职称、企业挂职、科研能力等方面遴选专任教师,要求专任教师必须同时具有较高学历和在企业、设计院、研究所工作经历以及中级职称。专业课程专任教师应具有到相关生产单位实习锻炼的经历。企业实习指导教师要求以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为主。

(2)导师制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班实行全程导师制,每位导师指导的1名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课程和研究方向,逐步进入导师的科研工作,强化科研能力与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

(3)校内培养按照通识、大类、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指导思想设立课程体系,体现厚基础、宽口径、交叉复合的特点,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基础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了解更多专业背景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专业培养。

(4)遴选优秀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确保实习实训效果。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要求以及毕业生就业方向,择优遴选适合本专业实训的合作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以保证学生能得到系统的、良好的工程实训,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能顶岗工作,毕业后,企业优先选择优秀人才留用。

五、结束语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副巡视员赵琦表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在研究制定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标准,为“卓越计划”培养提供依据。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桔指出,省属院校的积极参与将会有力地推动“卓越计划”的实施,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西南科技大学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探索定位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特色目标,建构卓越工程师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复合标准,推广实践锻炼,探索新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逐步完善,成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与实践的一个小分支。

参考文献:

[1]陈金陵,梁桥,彭利英.教学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初探[J].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174-180.

[2]张厚先.地方本科院校卓越土建工程师培养标准的若干问题[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6):15-18.

土建工程师工作要点范文第3篇

1.1校企密切合作,共商人才培养方案

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校企联合,优化教学计划的方向模块必将成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该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办学宗旨,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办学目标,深入用人单位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研究本行业人才需求状况,准确把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密切与用人企业的联系,与企业合作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2011年的教学计划中,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在广泛征求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2.75+1.25”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把4年的培养过程分成两个部分:“2.75”指在校进行理论课程和部分实践课程的学习时间,“1.25”指在校内实验实训和在企业学习的时间,以实践训练为主,包含部分专业技能课程,使学生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尽早与用人单位接触,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缩短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周期。事实证明“校企密切合作,共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密切了校企关系,提高了办学质量,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力学材料并重,构筑课程教学体系

力学是构建土木工程学科重要的理论工具,材料是土木工程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力学和材料是培养学生建造能力的基础。设置以力学为中心的课程群,既联系到数学和物理,又联系到结构和岩土工程,强化力学课程群的教学,即强化专业基础中主干课的教学。当代新型建筑材料不断涌现,种类丰富的建筑材料应用于结构,将产生新型结构体系,种类丰富的建筑材料应用于施工,将产生新构造、新工艺、新技术,材料类课程对于土木工程来说十分重要。为此,改革“土木工程材料”和“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增加“新材料性能测试”设计性、开放性试验课程,增加“趣味结构力学实验”和“新材料结构模型创新实践”的选修课程十分必要。基于此,地方高校必将培养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3遵循“卓越计划”,锻造学生建造能力

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导向,构建“建造能力”的培养模式。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合作关系,校企共建稳定的校外课堂,建设校外课堂教学的师资队伍和基础设施,那么建立一套公正、合理、准确、全面的学生成绩评价制度则更为重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围绕项目的策划、设计、实施和运行等环节,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研究工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同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领会从事工程师岗位的工作方法。因而以“土木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和“建造技术与管理”等课程教学模式为试点,努力锻造学生的建造能力。

1.4培养引进并举,优化师资队伍

以高水平、工程型教师队伍建设为保障,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水平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地方高校应该积极采取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措施,努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之一,在一批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教师承担科研项目,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同时,聘请企业中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派送专任教师队伍中年轻博士去企业锻炼,解决工程技术难题,提高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科学研究和参与工程实践攻关相结合,地方高校一定能够建设一支高水平“工程型”的教师队伍。

1.5完善评价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高校应以教学管理制度为依据,努力完善教学管理与监控机制。在认真执行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根据土木工程的特点,积极改进并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该体系分为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和教学质量信息系统两部分。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教学质量管理系统由两个亚系统组成:一是分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学院教务科→系(中心)→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另一个是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学生科→辅导员、班主任→学生班干部→学生。这是一个逐层向下监控,逐层向上负责的质量管理系统。而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包括质量信息的采集、处理与反馈等,正是由于盐城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持续完善了质量评价体系,因而其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其成功经验可为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启迪。

二、突出特色,理论与实践并重,造就高素质人才

由于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以培养“基础实、技能强、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因而地方高校更应“重基础理论、重创新精神、强实践技能、强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贴近地方建筑实际,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突出建造能力的培养。每个地方高校都有其自身发展历史,具有一定的特点、特色,因而突出特色,理论与实践并重必将成为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盐城工学院2005年土木工程专业成为学校“小范围、大幅度”四个试点改革专业之一,2009年通过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验收,成为省级特色专业,2010年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形成了比较完善并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为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奠定了良性循环基础。

2.1理论教学夯实专业基础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学院应该在院长领导下,由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专业系主任与企业专家共同制订各专业教学计划。力学和材料科学作为从事土木工程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在教学计划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土木工程专业通过搭建“五大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和水力学)与土木工程材料并重的教学平台,来体现“力学材料并重”的理论教学特征。同时将“弹性力学”和“新型建筑材料”列为选修课,以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一定基础,并且突出特色,努力编写适合自身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精品课程。如《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和《土木工程材料》等。

2.2实践教学突出建造能力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大多数学生毕业后将在施工一线工作,具有出众的建造能力是该专业毕业生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地方高校要注重加强内涵建设,不断完善实验条件,强化学生建造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深入生产一线,与建筑工人打成一片,学在工地、吃在工地、住在工地,强化设计能力,积累施工经验,由工地对学生进行考核,由工人对学生作出评价,在工地工程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应该对照行业标准和注册建造师的培养标准,努力创造条件在校内搭建施工实训现场,通过学生自主设计、自行搭设模板和脚手架等,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3通识课程体现素质培养

地方高校还应高度重视教书育人理念的确立,高度重视优良学风的形成,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只有通过通识课程、公共课程的开设以及学生课外活动的安排,才可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例如,通过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与环境保护等方面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节能意识;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和现场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艺术素质教育,拓展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等。

三、落实毕业设计目标,切实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

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教学质量的集中体现,是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得到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训练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与一般教学实践环节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它是毕业前最后的综合训练阶段,是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应注重工程实践性、适用性,特别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旨的地方本科院校,更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条件,选择合理的毕业设计题目,鼓励学生到设计、施工或监理单位实习,以提高其实践能力。

3.1精心组织,严格遴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该严格遴选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应由具有实际设计(科研)工作背景和有指导经验的中级职称以上相关专业的教师、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为了进一步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应该适当增加校外指导教师的比例,特别是聘请理论和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基于此,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3.2把握关键程序,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设计答辩为毕业设计的关键步骤,决定着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总体质量。通过毕业设计开题报告,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了解选题的研究背景和已有成果;通过中期检查则可督促教师的指导进度,检查学生毕业设计内容的正确性,考核教师和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总体表现,提出整改意见,为毕业设计顺利展开提供保证;通过毕业答辩,完成对学生整个毕业设计的全面评价,也是对指导教师的最终考核。总之,通过以上关键程序,可以切实把握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关,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土木工程建设者。

四、结语

土建工程师工作要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土力学;精品课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57-02

天津农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做了长远规划,并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其中“土力学”课程就是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之一。土力学是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土木工程专业等工程学科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的最基本组成部分。本课程主要介绍土的组成及物理性质、土的渗透性及渗流、土中应力、土的压缩性及地基变形计算、土的抗剪强度、土压力、土坡稳定性分析、地基承载力等工程建设及相关科研领域中经常涉及的问题,这对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解决实际问题提供重要的工作基础。[1]因此,笔者对“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推进课程建设水平的持续提高无疑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笔者课程改革的一些成功经验,阐述了对“土力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目的是给从事土力学教学及相关工作的同仁以参考。

一、改善教学条件

1.改善教学环境

学校为改善教学条件,在所有教室配备多媒体设备、为配合网络平台的构建成立了网络中心、多方筹措资金提升完善实验室建设等,使学校教学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教学效果不断显现。土力学是工程学科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为培养优秀的工程类人才,适宜的教学环境、一流的师资队伍及完备的实验教学条件是重要的保障体系。

2.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因此精品课程决非仅就一堂课而言,它是一个教学系统工程,是学校人力、物力、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等多方因素积极联动的结果。在以上诸多因素中,师资队伍建设则是精品课程建设成败的关键。[2]因此,我校加强了教师队伍培养,要求精品课程负责人必须由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担任,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形成一个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梯队,并按比例配备实验、实训人员。通过几年的努力,土力学教学从最初3名专业教师,发展到专职教师达到6名,专业辅导教师1名,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占到70%以上,高级职称的占43%,平均年龄39.14岁。教师的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双师型教师占到30%以上,教师积极参加学院的教科研课题研究,到企业挂职锻炼,增强工程实践经验。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实践经验丰富,边讲边练,教学效果得到了保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体是培养具有出色教学水平的教师。无论是学术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对教师的要求都需要以先进的教育观念为先导,以系统的教育理论为保障,通过教学活动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教学的方法和规律。因此,我校近几年通过引进一定数量的青年硕士、博士,同时通过自主培养“双师型”教师来充实壮大师资队伍。青年硕士、博士是教师队伍的“新鲜血液”,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功底,科研能力强。“双师型”教师既具有高等学校教学的专业技术职务,如讲师、副教授,同时又具有与从事专业教学相一致的技术职称,如工程师、高级技师等,[3]他们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经验。这样的组合是保证形成一流师资队伍的“双刃剑”。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也并非一蹴而就的,因此,如何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为了让这些专业水平高的硕士、博士教师尽快成长,培养他们具有爱岗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锻炼他们的教学基本功,笔者采取了如下具体措施:一是“传、帮、带”,让他们以助教身份参与到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二是督导教师听课,教学督导侧重对青年教师承担的课程进行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青年教师;三是通过教研活动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四是组织他们观摩听课,积累教学经验。

3.下大力气提升改造实验室

室内实验教学环节是土力学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逐年增大,特别是在省部共建实验室项目、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等实验室的建设模式下,国家对高校实验室建设已投入大量资金。土力学实验室充分利用国家资金,伴随着“土力学”精品课程建设,切实改善实验室硬件条件,全面提升实验仪器、设备档次,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提高良好的实验条件。[4]根据实验需要购置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设施,配备了专职实验师,实验条件得到一定的提升,到目前已具备了良好的实验设备、教学环境和教学效果。土力学实验室在成立之初只有老的直剪仪5台,固结仪5台及及其它相关仪器设备。到2012年,土力学实验室形成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开放实验室,并可进行3个设计性实验,3个综合性实验,每年完成200余名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及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验与部分学生的创新项目试验任务。现拥有三轴仪2台,电动直剪仪10台,固结仪5台,击实仪10台,光电式液塑限联合测定仪10台,锥式液限仪5台,电动振筛机5台等,不仅能够满足校内基本技能训练的需要,还能满足学生技能拓展(特长生学习和课余开放性实验)需要,保证了实践教学的硬件环境。土力学实验改变了传统的以验证理论实验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实验内容增加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还要进一步完善实验室的教学改革,搞好分层次教学、多方式实践的特色教学,开展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是加快土力学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5]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

土力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力学中分离出来至今不过近百年历史,所以说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也是一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学科。近年来,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并被广泛地应用在生活和工作中。然而,目前仍存在部分教师工程实践经验欠缺,教学内容空洞等问题。[6]而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要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为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笔者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明确了本课程应培养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确定了“土力学”在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积极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跟随土工试验技术发展与行业动态,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大量引入先进的仪器和技术,删减了过时的内容与做法,加大工程案例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试方式,增大实践教学力度。同时为了适应本科教育的要求,自2005年开始,部分进行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教学图片等的制作,并将《土力学实验室》对外开放,形成了以课堂讲授、实验实践、项目模拟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教材只是教学过程中主要参考书,在教学中切忌照本宣科,应突出重点,讲授难点。在熟悉内容、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织,以最有效的方式将一些基本原理、方法及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7]

2.实践教学

土力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应培养较强的实践能力,以便毕业后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要求。针对“土力学”课程特点,在努力抓好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笔者强化实践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在土工学实验室开展土的颗粒分析试验、液塑限实验、压缩实验、直接剪切实验、击实实验等室内实验,课堂边讲授边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便增加学生直观认识。每次到实验室做实验时,首先讲解基本原理,再安排演示仪器操作并讲解仪器使用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开始试验。实验中做到每人必须动手操作,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老师的科研和工程设计项目,并请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讲解设计和施工的技术要点,让学生熟悉图纸以便对实际工程有较好的感性认识,同时注重结合书本知识促进相互的理解;通过组织学生到工程现场教学,加强学生对土力学理论与工程问题密切相联的深刻认识,提高了学生正确运用土力学知识分析工程问题与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让学生自主设计和完成试验并开展与土力学有关的课题研究奠定了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加大综合性、创新设计性实验和综合训练的比重,鼓励学生尽早进入科研活动。

三、优化教学方式

1.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优化选择

笔者在土力学教学中经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教师演示规范操作)、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法、分组练习法、学生操作等方法。通常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一个教学内容都是采用两种或以上教学方法,起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使本来单调、乏味的课程学起来轻松愉快,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改进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一种既是师生关系,又是朋友的平等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一些基本知识,如概念、原理、理论外,更重要的是激励或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其他学科知识,结合所讲授内容,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行广泛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8]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土力学课程特点是知识点多、公式多、图表多等,对于这些内容的讲解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很不方便,而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表现力丰富,它把大量的文字、图形等信息的输入移到了课前制作课件从而节省课堂上写板书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但同时强调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可能把教师所要讲课的内容完全展示出来,应该有选择性地去利用;同时笔者知道土力学理论性较强,内容相对较枯燥,在教学中尽可能将一些相关工程案例、最新研究成果、学科前沿动态等结合讲课内容介绍给学生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教研活动有计划地组织相关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进,建立督导听课制度,组织教师相互听课,并对优秀教师进行教学观摩,积极开展评教活动,40岁以下教师还要上交听课体会的书面材料。

2.合理改进考核方式

课堂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性,考核方式也应灵活多样,如课堂讨论、答辩等,要避免学生为了分数围着教师转,抱着书本啃,把学习当成负担而不是乐趣。考核不是目的,而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手段。笔者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中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期末考核分为四个部分:平时作业、上课出勤、试验操作及实验报告、期末考试卷面。平时作业占总成绩 15%,课堂考勤占总成绩10%,试验操作及报告占总成绩15%,期末卷面成绩只占总成绩 60%。同时完善土力学考试题库建设,统一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阅卷。每次课结束后进行教学小结,考试结束都要进行试卷分析,以便更好地改进教学。

四、积极开发网络资源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要求相关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网络课件、实验指导、习题、授课录像等上网并免费开放。因此,开发网络教学资源也成为了土力学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以其资源丰富、方式灵活的特点,很好地辅助了课堂教学,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土力学网上教学资源主要由这样几个模块组成:课程概况、教学指南、学习资源、教学录像、互动交流、工程案例分析等。课程概况模块包含土力学课程定位、课程教学内容、土力学发展简史、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内容。教学指南模块则主要由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电子教案、教师上课录像等组成。学习资源模块包含PPT课件、练习题、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册、期末复习等。教学录像模块包含实验录像及动画(制作中)。互动交流模块在网络教学资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里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在线交流答疑,避免了答疑教室不好找,答疑时间不好定等问题。这些模块的有机结合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土力学网络教学资源结构体系。值得注意是在网络教学中,教师仍应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电子邮件、微信、QQ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追踪学生学习情况,引导学生的学习进程,提供及时的学习反馈。

五、结束语

总之,通过笔者的努力,“土力学”已逐步发展成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施稳定、教学内容先进、教师梯队合理、教学手段先进、注重社会服务的课程。教学中重视“创新思维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力求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9]

参考文献:

[1]曹玲.土力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4(S1):193-195.

[2]付义,胡占奎,王国宏,等.精品课程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24-25.

[3]任君庆.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5,(5):70-72.

[4]王俊杰.工程类专业土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9,18(6):110-114.

[5]黄瑞,曹洁,周红莉.电工电子实验精品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8,(7):76-77.

[6]付超,陈金如,陈世锋.浅析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的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2011,37(25):240-241.

[7]孙静,赵安平,刘洪波.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7):318-319.

土建工程师工作要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山地住宅小区 岩土工程设计 思路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b)-0090-01

由于我国城市的建设用地不断减少,有大量的住宅小区选择在山地进行修建,然而由于住宅小区建设本身存在着较大的施工难度,各种岩土工程方面的问题也就频繁出现。尤其是一房地产开发企业还有缺乏专业经验的岩土工程设计人员,并不能在事前对这些问题进行预测,也就无法采取适当的措施去预防。一旦忽视了相关的细节,就会导致问题的扩大,让建筑工程遭受严重的损失。因此,岩土工程工作人员一定要在不同的工程阶段有不同的设计思路。

1 在进行方案设计时要考虑的岩土工程问题

1.1 岩土工程师要尽可能早介入设计

一般来说,住宅小区的设计方案是由建筑专业的设计人员制定的,往往岩土方面的工程师在设计阶段很少介入。在政府有关部门对设计方案进行批准后,才会让岩土工程师完成接下来的工作。建筑专业的设计师通常在岩土工程方面没有经验,对建筑工程进行平面的布置时,容易造成高填方、高切坡等现象,而对这些问题的处理需要较大的成本和时间。当岩土工程师发现这些现象后,会让开发商陷入重新设计还是花大价钱改善的两难境地。设计阶段对于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要让岩土工程师尽早的介入设计,更早的发现问题,以节约成本,保证建筑质量。

1.2 做好土方的平衡计算工作

一般来说,要将土方平衡计算得出的数据提供给建筑设计人员,设计人员根据结果来对竖向设计进行调整,调整以后再进行土方平衡计算。在进行土方平衡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做好植被的铲除工作,对地下的植物根系也要进行铲除。耕植层的厚度要根据植物种类的不同计算,一般来说乔木需要的挖除厚度是2 m左右,灌木的挖除厚度是1 m左右,草本植物的挖除厚度是0.5 m左右。第二,一般来说在山地进行建设的建筑物通常使用天然地基,并且建筑物基础需要有一定的埋置深度,因此天然地基需要更大的土方开挖量。第三,要将土石方的松散系数考虑在内。土方变为虚方时,土的初始松散系数通常在1.3~1.5之间,估算时可以算作1.3;石方的松散系数为1.3~1.5,估算时可以算作1.5。而回填以后虚方又变为实方,这时土的初始松散系数通常在1.0~1.1之间,估算时可以算作1.1;石方的松散系数为1.1~1.3,可以按照1.2进行估算。

1.3 要做好边坡和地质勘察工作

在对建筑方案进行设计时,要通过边坡勘察、地质测绘等工作,确定边坡的稳定性。另外,要做好地形图的测绘工作。在确定设计方案时,要确保边坡支护拥有足够大的空间。如果场地需要填高以后才能使用,那么需要把高档土墙的方案与高架结构方案进行比较,最终选择出更为经济的合理方案。

2 做好岩土工程设计工作的对策和经验

2.1 裂隙发育的边坡要设置深层排水口

地下水往往通过裂隙渗透土体,随着裂隙逐渐加大,渗透进入土体的水量也会随之增加,就会带走更多的土粒,导致保护层失去原有的作用。由于雨水、雪水等是从高处落下,然后进入土层进行渗透的,因此缺乏有效的控制方式。

2.2 在对支护设计进行计算时,要考虑到不利工况

在利用格构式的锚杆挡墙的方式进行施工时,常常需要进行分层施工,在锚杆张拉以后,再去对下一层的土方进行开挖和施工。这样一来,就拉长了施工时间,而且,由于将竖向格构梁的钢筋进行连接有些困难,并不容易在施工过程中很好的完成。通常的方法是:边坡按照8~12 m的一竖向间距划分为几个级,在相邻的级中间设置一定的平台,在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时,要以级为单位。在设计过程中,在这种不利于施工的情况下,要把边坡的稳定和安全系数考虑在内。

2.3 使用强夯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由于强夯法具有成本低、施工简便、工期短等特点,在山地填土的地基处理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不可否认强夯法在进行大面积的深层填土工作中有着巨大优势,但是也需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几项缺点:第一,地基土经过强夯以后,会失去原有的均匀性。第二,建筑物和周围道路的地表土都要进行挖除,然而表层土往往具有最好的强夯效果,这就造成了表层土的严重浪费。第三,为了避免填土边坡夯塌的情况出现,在陂肩1~2 m的范围内基本不安排夯点,因此坡面之下的填土通常比较松散,极易出现边坡失稳的现象。在进行填土工作时要尽量在边坡之外多填3~5 m的距离,在强夯工作完成后再把填土挖除。

2.4 实行动态化的设计

由于山地地区的地势地质会发生较大变化,岩体结构特征往往在实行开挖之后才能明显的显现出来,因此,工程地质测绘往往不能将整体地质状况进行详细的揭露。通常来说,开发商以及施工的工作人员没有丰富的地质方面的知识,因此,专业的勘察人员就要及时在现场进行监督和指导。勘察人员需要把开挖以后才显现出来的地质特征和以前的勘察报告进行比较,从而发现问题,如果一旦发现两者存在差异,要立刻通知设计人员,设计人员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检查和改善。

2.5 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

除了上述经验以外,还有一些细节上的工作需要设计者格外注意:在进行边坡的分级工作时,要把施工的临时道路考虑在内。不要在滤水管以外设置金属网进行过滤,金属网极易受到腐蚀。在边坡绿化时,不要设置过陡的坡率,以免影响绿化带的固土作用。不要使格构梁过深的进入土中,防止深层地基出现坍塌等现象。对住宅区的道路进行爆破开挖时,要对管线进行深埋。如果高层建筑靠近边坡,在进行边坡设计的过程中,要将总支护的高度考虑在内。如果填土层比较薄,不要使用强夯法对其进行加固,避免扰动下伏原状土,降低其承载能力。要对独立基础和桩基础的造价进行分析,选择出最佳方案。

3 结语

山地住宅小区的岩土工程与其他工程相比,有着很大不同,往往在各个工程施工阶段会呈现不同的特征。因此,进行岩土工程设计的工作人员,要针对岩土工程在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案,促进山地住宅小区的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付文光,李鑫权,卓志飞.山地住宅小区有关岩土工程设计的若干经验[J].广州建筑,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