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园反恐自查工作

幼儿园反恐自查工作

幼儿园反恐自查工作

幼儿园反恐自查工作范文第1篇

正常的孩子到了三岁时都能走会跑,既能听懂成人的话,也能用语言来跟别人交流思想。就是说,他们无论从生理上或是心理上都已具备了从事社会交往的条件了。这时,父母应该让幼儿跨出家门去幼儿园过集体生活。

孩子的入园,标志着孩子发展的一个新时期的开始。这确实是件大事。可是,孩子中却出现了上面所说的一些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个原因:

第一、由于孩子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离开了朝夕与共的亲人,来到了幼儿园,环境的变化,使幼儿产生了紧张和恐惧的心理。

第二,入园前的孩子受到家庭的个别照顾,教育;而入园时,则因生活方式改变,由个别生活方式突变为集体生活方式,幼儿在思想感情和习惯上必然产生了不适应的现象。

由于紧张、恐惧的心理,再加上生活上的不习惯,必然引起幼儿情绪上的变化。为了消除或减少上述的现象,家长应该给孩子作如下一些心理准备。

一、激发孩子上幼儿园的愿望。

如何激发幼儿入园的愿望呢?家长可以经常向孩子介绍幼儿园的生活,宣传幼儿园的生活是如何如何的好。如:“幼儿园里有许多老师和小朋友,还有许多玩具。”“老师会讲故事,还教小朋友唱歌、跳舞。”“许多小朋友在一起玩老鹰抓小鸡,可好玩啦”等等。父母还可以通过编“小白兔爱上幼儿园”之类的故事,通过扮演幼儿园老师带着小朋友游戏,学本领的活动等培养孩子对幼儿园的好感。同时,父母还要告诉幼儿:小朋友上了幼儿园可以使爸爸、妈妈安心工作,小朋友自己也还可以学会很多本领。总之,要让孩子入园前在脑中留下“上幼儿园是一件高兴的事”的印象,促使幼儿产生盼望入团的情绪。

二、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认识老师,消除孩子紧张、恐惧的心理。

家庭是孩子从小就熟悉的生活环境,在家庭里,孩子无拘无束。可是一旦离开了熟悉的家庭,来到了陌生的幼儿园,这种巨大的环境变化便会使得多数孩子产生紧张、恐惧感。再加上有些父母平时不仅不注意培养孩子对幼儿园的好感,相反,却用“送你去幼儿园”之类的话来吓唬孩子。如:“你不听话,我就送你到幼儿园去!”或者说:“你再闹,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关起来!”等等,把幼儿园当作惩罚孩子的地方,使孩子在未入园前,就对幼儿园产生反感,以为幼儿园就是打骂孩子的地方,幼儿园的老师都是凶狠可怕的人。还有一些家长,经常吓唬孩子说:“不听话,把你关到大门外让老拐子(骗子)拐去!”这样的恐吓,使得幼儿更加不能离开父母寸步,不敢离开家门半尺。

因此,为了消除孩子上幼儿园的紧张、恐惧心理,父母平时不要以“关进幼儿园”或“逐出家门”相威胁。同时,在孩子入园前,父母一定要带孩子到幼儿园去玩一两次,让孩子们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让孩子感到幼儿园是一个好玩的地方,让孩子和老师接触,使孩子感到老师可亲。这样,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可怕了,这也就自然地消除了紧张和恐惧感。

三、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自我服务的能力。

家庭是采取个别教养的方式,而幼儿园是采取集体教养的方式。集体生活要求幼儿具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这就要求家庭在幼儿入园前加以培养。

可是,有些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特殊地位:许多家长都把他们当作掌上明珠,以他们为中心,一切围着他们转。好吃的东西都挑给他,零食不离口,好玩的东西,只要他要,就立即替他买;给他扣扣子,给他穿鞋袜,一切都不要他亲自动手;对孩子百依百顺,呼之即应,召之即来,把孩子培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唯我独尊的人。这样的娇生惯养和溺爱,怎么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呢?根据心理学工作者的调查,约有半数以上的独生子女缺乏起码的独立生活能力。这样的孩子怎么去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呢?

为了让孩子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做父母的应该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服务的能力,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良好习惯。如自己吃饭,自己大小便,自己穿衣、穿鞋,自己扣扣子……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动作慢、不灵活而包办代劳。

四、注意从小培养“合群”的性格。

根据调查研究的材料表明:十个孩子中有七个孩子在三岁前是喜欢独自一个人玩的。特别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因为没有兄弟姊妹,一切都以他为中心,这就更容易使他形成“不合群”的性格,使他不能和别的小朋友一道玩玩具,游戏时,也不能很好地遵守交往中的一般规则。为了克服这一缺点,父母应该注意从小就引导孩子和邻居的小孩一起玩,启发他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跟别人一道玩。这样,有了“合群”的性格,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就容易愉快地和同伴友爱相处了。

五、注意从小培养孩子按时作息和遵守集体生活的常规的习惯。

为了使家庭生活与幼儿园集体生活更好地衔接,父母应该让孩子在入园前了解幼儿园的一般生活制度和常规,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吃饭不挑食,午饭后要睡午觉,醒后不吵闹,不影响别人,游戏时爱护玩具,不污损,不乱扔,玩后要收拾整理……家长要尽量使孩子在家中的生活习惯接近幼儿园的生活常规,使孩子的行为符合幼儿园的要求。这样,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就能很快地适应集体生活了。

经验证明,只要父母注意做好幼儿入园前的心理准备工作,多数孩子是会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的,而且会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当然,也会有少数孩子暂时不适应,哭闹着不肯上幼儿园。对这样的孩子,应该怎么办呢?

第一、父母要坚持天天送孩子上幼儿园。决不要因为孩子哭闹,怕影响孩子健康,就让他在幼儿园呆两天,又在家中留两天。这样送送停停的结果,使孩子反而长期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根据经验,一般孩子两三天就能适应了,少数孩子可能会长一点。所以,父母一定要坚持天天送孩子上幼儿园。

第二、当孩子哭闹着不肯进幼儿园时,父母决不能有愁眉苦脸的表情,更不要因舍不得孩子,而当着孩子的面落泪,一定要高高兴兴地送孩子,力争用愉快的心情来感染孩子。

第三、当孩子哭闹着不肯进幼儿园大门时,父母将孩子交给老师后,就应该立即离去,决不要一见孩子哭闹就惶恐起来,或不断地回头、留恋地张望。

幼儿园反恐自查工作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存在问题;改善对策

G612

现在很多家庭是“四二一”的模式,幼儿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如果要让娇生惯养的幼儿刚入园就习得一些生活常规并非易事。幼儿教师在生活常规教育过程中,应该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循序渐进的指导幼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是另一番景象,例如“请小朋友排队喝水,要是谁把水洒到地上,那么今天就别想喝水了!”“吃饭快的小朋友,老师奖励小饼干,吃饭慢的小朋友,下午不能出去自由活动!”幼儿教师的语言里充满了训斥,这不禁让笔者思考,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是否必须在高压与强迫中进行?是否必须通过一定的处罚手段方能实现?是否必须以幼儿的驯服和个性丧失为代价?这些问题,非常值得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生活常规要求过于刻板化。笔者调查发现,不少小班幼儿的生活常规要求过细,有时对幼儿来讲甚至是一种严重的束缚。比如:喝水要一手拿杯子的柄部,另一只手托杯子底部,小步轻轻绕过其他小朋友,站到蓝色点子上;进餐时如果想添加饭菜要求幼儿举手示意,吃菜就做剪刀状,吃饭就握拳头,喝汤就举起一只手掌,等等。过于刻板化的生活常规要求不仅不能帮助幼儿接受常规,反而容易导致紧张情绪,也很难让幼儿从真正意义上去内化常规。

第二,生活常规的制定方式侧重于教师制定。调查显示,小班幼儿生活常规起码有80%以上是教师制定的,很少有幼儿参与,幼儿根本不理解常规,不知道为什么要排队、为什么不让说话。由于不理解常,所以幼儿只是在被动地按老师的要求去遵守,规则意识一点没有得到提升。教师的监督稍一松懈,幼儿就不自主地开始违反常规了。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教师不停“管”,幼儿不断“违规”的局面。

第三,生活常规教育的指导方法不合理。良好的生活常规指导应该从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给幼儿个性适当的自由,然而很多教师为了工作简单轻松而采取了不合理的指导方法。例如,催促是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中的普遍现象,教师总在说“快点、快点!”“我倒数十个数,必须......”“音乐声一停,必须所有人都坐回座位”等等。小班幼儿还处于比较散漫的阶段,教师的催促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难以接受,而教师又强迫他们必须接受,一旦违反便会招至训斥与批评。

二、 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改善对策

1.幼儿园要学习《纲要》、《指南》的精髓,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活常规

调研发现,幼儿园有很多生活常规是不符合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比如,在集体活动的时间里不允许幼儿自己取水喝,更不允许幼儿吃东西,幼儿在饥渴或饥饿的状态下是不可能集中注意力的,思维和想象力也会受到影响。

为此,幼儿园应认真学习《纲要》、《指南》中有关生活常规教育的内容,针对小班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合理科学的生活常规要求。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具体要求不仅仅是为了维持班级良好秩序,更应该着眼于对今后幼儿成长有深远影响的,当有些生活常规超出了幼儿的能力范围,幼儿园不能仅仅为了便于管理而忽略了幼儿的需求。例如,冬季幼儿们穿的比较多,穿、脱衣服的时候很不方便,再加上幼儿本身对穿、脱衣的常规掌握的还不是很好,这时就需要老师给予适当的帮助,不能只是一味的强调一致性。

2. 采用多元化的生活常规教育方法

在对小班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时,教师可以多采取积极且有趣味的方法,例如培养幼儿正确洗手时,为了让幼儿不把洗手的先后顺序搞错,幼儿园常有这样的儿歌“吃饭之前要洗手,轻轻拧开水龙头。先把小手打打湿,再用肥皂握握手。搓手心,搓手背,甩甩小手真干净。”这类儿歌很受幼儿的喜爱,他们跟着教师念几次就记住了,但教师还需反复训练,以免幼儿们过几天就忘记了。每次教学时,教师念上句,幼儿念下句,还配合动作,不但让幼儿们掌握了生活常规,还提高了积极性。

3.利用表扬和鼓励来激发幼儿习得生活常规的积极性

教师在进行生活常规教育时,要善于发现表现好的幼儿,真诚恰当地给予肯定。这样不仅有利于受表扬者习得生活常规,而且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其他的幼儿也会模仿受表扬者的行为,以期得到老师的表扬。当幼儿违反了常规时,如果教师严厉批评或恐吓威胁,幼儿可能会产生恐惧等负向行为,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教师应多从幼儿的角度考虑,多运用表扬、安慰、鼓励等方法,尽量不用批评、威胁等消极的方法,耐心地找出幼儿违反常规的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切记一刀切。

4.创设家园共育的教育途径

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常规,仅靠幼儿园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争取到家庭的支持,实现家园共育。家园共育的途径很多,下面简单介绍两种:

第一,家园联系册。家园联系册是家庭和幼儿园每日进行沟通的桥梁,幼儿园将幼儿在园的一日表现记录下来,并有针对性地提一些建议,家长由此可以了解到幼儿在园的情况,并了解到幼儿在幼儿园哪些环节表现的好,哪些能力还欠缺,从而主动配合老师进行家庭教育。家长也要在家园联系册上记录幼儿在家的表现,让幼儿教师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让教师了解幼儿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每一个幼儿的培养方案。

第二,家访。教师要对刚入园的幼儿逐一进行家访工作,了解幼儿的家庭生活环境、幼儿的生特点、个性发展等。让家长填写幼儿调查问卷,多与幼儿沟通、做游戏,让幼儿对老师建立信任感,这样幼儿到了幼儿园才会配合老师的生活常规教育,教师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活常规教育。

三、结语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幼儿园所有工作都要以幼儿为主体,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本,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然而,生活常规教育在小班幼儿的实际操作中却发生了异化,小班幼儿生活常规教育多是为了方便班级管理,而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发展。故本文笔者从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活常规、采用多元化的生活常规教育方法、利用表扬和鼓励来激发幼儿习得生活常规的积极性、创设家园共育的教育途径等角度入手,就如何良好开展小班幼儿的生活常规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参考文献:

[1]陈文清.小班幼儿良好生活常规培养策略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6(2).

幼儿园反恐自查工作范文第3篇

同志们:

近年来,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大力推进"安全示范学校"和"平安校园"建设,狠抓学校安全工作,未发生大的安全事故,全县学校安全稳定形势总体平稳向好。学校安全工作永远在路上!为了更好地抓好学校安全工作,防止安全责任事故发生,尽最大可能减少师生意外伤亡,我讲以下三点意见。

一、安全工作问题通报

(一)近几年比较突出的学生意外伤害事故。

2014年9月至2016年4月,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共发生学生意外伤害事故76起(学校有责任的24起),其中意外死亡17起(溺水死亡13起、交通事故死亡4起)。24起学校有责任的事故中, 2起事故与学校管理有关: 一是某学校几名学生凌晨1点左右,从学生宿舍吊窗溜出骑摩托车,到离学校40多公里的县城玩耍后,返校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致1名学生死亡;二是某所学校学生宴请老师吃饭喝啤酒,回校后意外摔倒,摔成2级伤残,学生家长把学校告上法庭,要求巨额赔偿。

(二)深入基层学校调研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是个别学校安全工作重视不够,存在侥幸心理。例如有的学校对安全工作很少进行专题研究,无安全工作计划,隐患台账不符、设备设施不齐、人员责任不清、管理制度不全;安全、德育、教学几块工作基本脱节;学校安全工作日志没有及时记录。

二是个别学校安全工作重布置轻落实,执行能力较差。有的学校印发的防溺水《致家长书》,并未发到学生家长手里,而是由学生代家长签字;许多学校安全应急演练走过场,没有针对性、实效性。

三是个别学校安全工作投入不足,潜在隐患较多。有的学校至今未安视频监控,学校门卫室防暴器材严重缺乏;有的没有专职门卫,个别学校甚至没有门卫室;灭火器数量不足,有的过期失效;寝室玻璃破损不更换,寝室铁床踩脚梯损坏不维护;学生在宿舍里点蚊香驱蚊子没有防火罩等设施;学生食堂下水道没有防鼠网、食堂没有防蝇条和灭蝇灯,操作间排水排气不畅,地板湿滑,天花板霉变严重;学生餐具自带自管;实验室强酸强碱等药品未实行双人双锁专柜管理,未建台账;全县9所寄宿制村小的学生伙房都未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有的村小伙房极其简陋,设施设备十分陈旧(据了解,每所村小局里按生均600元/年预算经费,不足100人的按100人预算);学校门卫室未安装防暴一键报警按钮,不能及时将暴恐袭击险情迅速报告全校师生。(现在要求中小学应急演练"一月一跑"、幼儿园"一季度一跑",防火防震与防暴恐的跑法是截然相反的!师生不熟知险情声音信号、不熟悉疏散路径怎么能够跑好跑对?)

四是个别学校安全突发事件处置不当,应对能力不足。例如有的学校发现安全隐患只报告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却不报告教科局,造成县教科局十分被动;班级发生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班主任教师擅自处理不报告学校,不及时报保险,给后期校方责任险赔付带来困难(按保险法规定发生事故必须24小时报案);学校处理学生在校意外伤害事故自身保护意识不够,让别有用心的家长刻意钻空子将小事故演变成大纠纷,在学校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学校告上法庭,索要巨额赔偿。

五是个别学校安全管理人员不足,力量薄弱。有的上千人学校只有一个安全后勤主任抓安全,没有安全专管员;寄宿制学校没有专门宿管员,学生一睡下就把学生宿舍大铁门一锁了事,夜间值守、巡查工作落不到实处;(一遇到紧急情况如何得了!)门卫室没有应急队伍名单和联系电话,门卫由老教师或工人担任;小学、幼儿园放学时教师持械值守工作落实不够。

六是民办幼儿园办园条件参差不齐,安全管理风险高。例如有的民办幼儿园持续投入不足,招生人数远远超过办园许可规模人数,校舍和活动场地超负荷运行;个别偏远农村幼儿园在园人数过少,收入保教师工资困难,无力增加安全投入,安保情况堪忧;全县民办园还有陵江片区的明珠幼儿园、倍蕾幼儿园、阳光幼儿园,东青片区的春花幼儿园、新苗幼儿园、开心幼儿园,五龙片区的阳光幼儿园,元坝片区的井坝幼儿园、龙水幼儿园、红苹果幼儿园,歧坪片区的明花幼儿园、龙垭幼儿园、明珠幼儿园、星星幼儿园、月山星星幼儿园、金太阳幼儿园,文昌片区的育红幼儿园、新兴幼儿园、星辰幼儿园等19所幼儿园没有购买校方责任险;给学生供餐的民办幼儿园只有部分城区幼儿园买了食品责任险。(不买保险,一但幼儿在园出了较大事故,请问各位园长有多大身家来赔付?)

二、学校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

当前学校安全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学校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从外部环境来看:一是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地震、山体滑坡、洪水、泥石流给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直接损失和严重威胁;二是我国改革进入攻坚区和深水区,社会稳定进入风险期,一些不法分子把学校和学生作为其报复社会、制造影响的目标。三是学校面临的反分裂反暴恐压力日益加大(大家不要认为暴恐袭击离我们很遥远)。四是强化责任追究和行政问责。从中央到地方,抓安全生产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责任追究越来越广,处罚措施越来越严。从我们内部来讲:一是部分学校安防基础脆弱,教育投入还无法完全满足学校基本建设需要,安全防范能力还比较薄弱。二是一些学校安全稳定意识淡薄、校内管理松弛,安全教育流于形式。三是价值取向多元化下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步凸显,恶意的校园暴力欺凌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四是学校安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未能与国安、公安、卫生、安监等部门形成合力,安全稳定监管仍有盲区。五是少数学校课堂管理不够严格,个别教师在课堂上言论偏激,对社会主义道路缺乏自信和理论认同,学生容易受到蛊惑。

三、增添措施抓好抓实学校安全工作。

(一)学校安全抓什么——把握工作特点,抓好常规安全工作。

学校安全工作重点是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防范安全事故发生,最大限度减少师生伤亡。安全管理就是要管住学生自身的不安全行为,防范他人不安全行为的威胁;安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远离不安全行为,不对他人造成伤害。

要搞好安全工作,我们应把握涉校涉生安全事故发生的特点。中国教育报针对2000-2013年十年间全国发生的各类涉校涉生安全事故案例进行了调查分析:在1.4万余件学校安全事故案例中,事故灾难3839个、社会安全事件9369个、自害灾害事故173个、公共卫生事件618个。事故灾难中,溺水和交通事故比例最高。在社会安全事件中,比例最高的是暴力伤害事件。在公共卫生事件中,食物中毒比例最高,占所有卫生事件的60.2%.在自然灾害事件中,雷击和洪水引发的事故(事件)相对较多。导致学校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很多,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造成学校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占96%,构筑物、设施等其他原因只占4%.

要抓好安全教育,我们要把握学生安全教育鲜明的季节特点。学校除了按照《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见国办发〔2007〕9号 )落实对学生的公共安全教育外,应结合季节特

点抓好以下教育内容:校园治安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防震教育要经常落实,防溺水教育四至十月重点落实,特别是每年春末及时进行,夏季周末等放假前必须明确要求;防煤气中毒教育冬、春季重点落实;防地质灾害、防洪灾、雪灾等自然灾害教育夏季汛期和冬季重点落实;预防流行性疾病、传染病教育春季和秋季重点落实,疾控部门疫情预警后要有针对性落实;森林防火知识普及教育春季和冬季重点落实。县教科局安全股会在重要的时间节点给各校发短信进行安全预警提醒。

(二)学校安全谁来抓——落实岗位责任,建立安全责任清单。

《安全生产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强化和落实生产经营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机制",学校作为一级法人单位,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对照2013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岗位安全工作指南》,通过一层对一层负责的方式,将安全工作责任明确到学校每一个岗位(共39类),细化到每一位教职工,真正落实安全工作"一岗双责"制度。学校要通过教职工会等形式,解决全体教职工对于学校安全工作的认识问题。学校安全工作就是一张严密的网,责任和制度是这张网的经线和纬线,教职工就是经线和纬线相交的结点,每人负责一块又相互联系,哪一个点出了问题网都要破。学校要把人员安排好,涉及安全工作的重要岗位不能出现空白,要设有安全专管员岗位,同时将安全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石灶小学对全体学生进行"雅行"教育,将安全行为作为"雅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入校本教材,值得借鉴。学校要督促、家长切实承担校外监护责任,应该家长承担的责任一定要提醒到位并留有痕迹。元坝初中通过建立安全责任清单的形式落实安全岗位责任,将责任清单在校内显著位置进行公示,值得借鉴。

《安全生产法》也明确了县教科局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规定,承担履行学校安全工作的监督管理责任,还有就是发挥部门的协调作用。也就是说,县教科局不会直接代替学校管安全,分管同志和职能股室人员也不是万能的,我们的主要职责是检查学校是否落实安全责任,督促学校进一步抓好安全工作,一旦发生事故后开展调查处理和责任追究。

(三)学校安全怎么抓——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安全能力建设。

县教科局转发了广元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能力建设的意见》(苍教科函〔2016〕28 号),学校要按文件要求,扎实做好各项工作,通过推进 "坚持安全责任全员化,提升学校安全管理领导力;坚持安全教育课程化,提高师生安全认知能力;实现安全管理立体化,提高学校安全防范能力;落实安全建设标准化,提升学校安全保障能力"的"四化四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师生安全素养和学校应对突发安全事件能力,确保校园内不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不发生群死群伤的安全责任事故,不发生食物中毒事故,不发生火灾、交通、校舍倒塌事故,不发生重大治安刑事案件,让每一所学校成为学生安心、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和谐平安校园。

2016年,在学校安全能力建设方面主要抓好三件事:

一是全县所有学校必须落实至少一名取得保安资格证的专职保安员。乡镇所在地中小学(幼儿园)保安员继续推行由专业保安公司派驻的试点工作(教科局给予一定资金补助);其余学校保安员通过专业培训取得资格证书。所有学校必须按标准为保安员配备防暴器材。

二是升级改造学校视频监控系统。对全县学校现有治安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彻底摸排,不达标的进行升级改造,没安装的必须安装。

三是继续推动 "明厨亮灶"工程,开展学校食堂 "五统一"规范化建设。东溪片区明厨亮灶工作推进力度大,效果好,值得借鉴学习。我们将召开现场会,强力推进学校食堂制度、台账、标签、容器、色标"五统一"规范化建设,统一采购安装46所学校的食堂视频监控器材。

学校安全能力的提升,是一位校长优秀能力的最好证明。歧坪小学地处苍巴线交通要道,全校1500多名学生每次放学能在3分钟内让家长有序接走,值得肯定。

(四)检验安全工作效果如何——强化监督检查,落实三级检查模式。

为切实加强安全工作监管,县局提出"三级网格化"安全检查要求:学校坚持每天安全巡查,每周一次隐患排查,建立排查台账,校长必须亲自参与每月一次的安全大检查。片区教育督导站必须对辖区学校和幼儿园每月进行一次安全检查;县局每学期对学校进行一次安全工作督查。

安全后勤股要尽快印发学校安全检查参考手册,从教科局到学校一线管理安全的所有人员,都要知道安全检查该关注什么,如何记录、收集工作资料。县局也将加大学校安全工作的督查抽查力度,特别是回头查前面检查调研中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检查方式也要改革,比如随机观摩学校的安全应急演练、询问学生安全教育情况、调阅学校领导干部工作手册等。安全股每个季度要将全县学校安全工作检查情况和学生意外伤亡事故及时形成通报,并将通报情况按规定纳入对学校的目标考核。

幼儿园反恐自查工作范文第4篇

一、调查方法和问卷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每套问卷共有两种。一种为《scl—90症状自评量表》,本表含有9个症状群共有90道题,由幼儿家长根据自觉症状填写,参照常模测出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种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调查表》(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一书制订)主要从幼儿的情感态度、自我意识、社会适应能力及品德等四个方面的发展来评价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幼儿问卷主要由家长根据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表现填写,其中部分内容是由教师填写及调查者对幼儿回答的笔录。幼儿问卷的每道题的答案分“很少”“有时”“经常”三级,分别记1—3分。我们对正向和反向问题进行了统一的编排,a、b、c为相应等级,分别赋予1、2、3分。每题得分之和便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总体水平。总分越高,显示幼儿社会性发展越差。问卷发放前对有关人员进行了培训。

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为太原市南北城区及南郊区的五个幼儿园中随机抽取的280名幼儿及其家长。发出问卷280套,收得有效问卷176套。在176名幼儿中,有男孩80人,女孩96人;年龄在5岁以上的有141人,占总数的80%。

三、结果分析

(一)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见表1)

1·阳性症状程度是反映一个人心理障碍程度的指标,从176名家长阳性症状程度得分情况来看,最小值为2·54,均分为7·633,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家长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从家长心理健康的各个因子得分情况分析,f2、f9的最大值均为2·9,其余各因子的最大值均等于或大于3,反映了一些家长某些方面的心理障碍已经达到了中等以上严重度。如,有的家长老觉得别人不理解、不信任、不同情自己,对自己的成绩不能充分肯定等,因此,经常发脾气、与人争吵,或不愿与人接近。2·阳性症状广度是反映症状广度的一个指标,在176个样本中,阳性症状项目异常的有46人,占样本总数的26%。各个因子与得分反映了不同方面心理障碍指标。因子得分异常的家长共有56人,占样本总数的32%。

以上数据反映了被调查的家长心理障碍具有普遍性,有些家长某些方面的心理障碍已达到了中等以上严重度。

表2反映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总体水平。从表2中可以看到幼儿社会性各方面发展得分普遍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其次,反映了幼儿社会性各个方面发展是不平衡的,幼儿感情与态度方面,其标准差(4·73)以及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29)最小,幼儿这方面的发展比其他方面发展较好,而幼儿自我意识方面发展最差,其标准差(7·995)以及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40)最大。同时也反映了幼儿自我意识发展水平高低悬殊明显。

(三)家长阳性症状程度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相互关系(见表3)

表3显示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即家长阳性症状程度得分越低,幼儿社会性发展得分越高,也即家长心理障碍程度越深,幼儿社会性发展越差。

(四)家长阳性症状程度与幼儿社会性各个方面发展的相互关系(表略)

调查统计表明,家长的阳性症状程度对幼儿社会性各方面发展的影响程度是不相同的。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受家长阳性症状程度影响最深的一方面。家长阳性症状程度越深,幼儿自我意识发展越差(r=-0·16,p〈0·05)。自我意识主要包括自我概念、独立性、主动性、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与坚持性等方面。家长心理障碍程度深,如脾气暴躁、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对幼儿过分保护等都会影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发展差的幼儿往往表现胆小、懦弱、依赖成人、忧柔寡断,或固执、专横、嫉妒等个性特征。家长阳性症状程度与幼儿社会性的其他方面发展相互关系不显著(p值均大于0.05)。

(五)家长心理健康的各个因子与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相互关系(表略)调查统计表明,家长心理健康的各个因子与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相互关系是不相同的。其中f3(人际关系)、f7(恐怖状况)与幼儿自我意识发展存在着极其显著的相关(r分别为0.21、0.23,p均小于0.01);f6(敌意状况)与幼儿自我意识发展存在着显著相关(r=0·15,p〈0.05),其他因子与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关系不显著(p值均大于0.05)。

家长具有人际关系敏感、恐怖状况、敌意状况等心理障碍,如觉得别人对自己不理解、不信任、不友好,自制力差,经常大喊大叫,摔东西,与人争吵,不愿与人往来等,必然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不自觉地通过自己的言行表现出来,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会影响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人际关系紧张,具有恐怖敌意心理的家长会对自己的子女采取过分的保护或对幼儿的行为、交往活动作出种种限制,从而影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家长心理健康的其他因子对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不显著,但不能说明它们对幼儿自我意识发展没有一点影响,相比较而言,这些因子中f9(精神病性)对幼儿自我意识发展影响最深(r=0.14)。精神病性主要表现为幻听、被控制感等,这同样会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四、结论

1·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尤其是自我意识的发展方面的问题具有广泛性、严重性。

2·家长自身心理健康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家长的心理健康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之一。

3·家长人际关系敏感、敌意、恐怖等心理障碍与幼儿社会性发展(尤其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存在显著的相关。

五、讨论及建议

1·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调查反映了幼儿心理发展中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家长的心理障碍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其中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幼儿发展的认识的片面和错误,导致教育上的失误。在幼儿园、家庭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幼儿生理卫生保健,忽视幼儿心理卫生保健;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社会性的培养,致使在幼儿身体健壮、智力发展的背后隐藏着缺乏同情心、自尊心、自信心、坚持性、情感淡漠、任性自私、依赖性强、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有些教师、家长面对孩子的严重问题仍不以为然,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而延误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改变观点、提高认识是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必须充分认识到人的健康是生理和心理健康的统一,幼儿心理健康又是心理过程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都有各自的内容和要求,彼此是不能互相取代的。忽略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

2·家长要注意自身心理的调节。家长作为幼儿出生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成员,作为幼儿认识社会的第一任教师,他们或对孩子有意识地进行教育,或通过自己的言行点滴渗透、潜移默化,都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到对幼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从而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因此,家长应注意自身的心理保健,努力提高自身的调节能力,为孩子健康成长创设积极、健康的生活氛围。

3·社会尤其是幼儿园应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目前还有许多人由于缺乏心理学知识,意识不到或有意回避心理健康问题,使得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矫治,诱发了心理疾病。为此,我们呼吁全社会要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学知识,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等知识,使科学的健康观念深入人心。

有人曾指出,“幼儿心理健康的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心理健康水平”。幼儿园教育作为人生的启蒙教育,应当把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作为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应当把生理卫生保健和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切实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4·本研究只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把幼儿心理发展中的社会性的发展作为重点来进行的研究。希望广大同行能和我们一起从更新的角度,更高的层次,来探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白爱宝编著:《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希望出版社,1993年6月版

2·郑日昌主编:《中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5月版

幼儿园反恐自查工作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 入园焦虑 分离焦虑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36-02

所谓焦虑就是指个体预感到即将面临不良处境时的一种紧张情绪。幼儿入园焦虑,即由入园导致的生活规律及周围环境的转变给幼儿造成的心理负担。从一定意义上讲,分离焦虑构成了幼儿入园焦虑的核心内容。关于分离焦虑,说法很多。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出现的极度焦虑反应;另有说法即,是指幼儿与爸爸妈妈等周围比较熟悉的家人分离后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

入园焦虑在入园适应期内表现最为突出,入园焦虑对幼儿身心发展有诸多方面的影响。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但如果这种心理压力过于严重且长时间得不到消除或有效缓解,会给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一、幼儿入园焦虑的表现

经调查研究得知,入园之初幼儿往往会有下列不适应现象(即普遍存在的入园焦虑行为):

(一)严重依恋父母及其他带养人员、不肯去幼儿园、情绪变化无常、哭闹不止

这多是由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环境因素的巨大转变引起的,是幼儿入园最常见的心理压力表现。有的幼儿得知要去幼儿园就不肯出家门,或一接近幼儿园就开始哭,在家长离园时,抓住家长不放,拼命推开或撕扯教师;有的在吃饭、睡觉、上课、游戏时哭泣不止;有的紧紧抓住第一位接待他的教师,这个教师便成为他以后认定的教师,这位教师一离开便哭。

下表是问卷第4题“入园后前三天,送宝宝进幼儿园时宝宝的表现怎样”的调查结果统计,选项为A.大哭大闹,无论如何不愿呆在幼儿园B.哭闹,不愿家长离开,但若有家长陪伴愿意呆在幼儿园C.经过哄劝,愿意家长离开,但仍在小声哭泣D.没有明显的不愉快反应,比较顺利E.其他(请填写)

由此可以看出,存在依恋亲人、不愿入园、情绪不稳、哭闹不止现象的幼儿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二)固着性依恋转移

笔者对师大幼儿园托三班幼儿乐乐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观察,观察结果以观察日记(日记中称其乐乐)的形式记录下来。现将观察日记摘录如下:

“第一天早上,来到托三班,跟老师打了招呼后就开始哄那些哭闹不止的孩子了,我哄好了两个,又有一个小女孩扑到我怀里哭喊着要爷爷。我正在哄她,一起实习的同学很努力地把一个大哭大闹横冲直撞的小男孩抱到我身边,说这个小男孩太难哄了,要交给我。我把怀里的小女孩转到同学怀里,接过了这个公认的最难哄的孩子,他就是乐乐。他哭喊得很厉害,拼命往外挣,口中不停地喊‘我要回家’,‘我要爷爷’,‘找妈妈’,泪流满面,满脸通红,呼吸急促。我努力抱紧他,不停地跟他说话,但他根本不理我。临近中午的时后,哭声终于小了一些,断断续续愿意跟我谈条件了。‘我不哭,我不哭,一会儿回家’,就是这些话语也是哭着或强忍着哭泣说出来的。吃饭睡觉都是在‘谈条件’和‘相互妥协’的情况下完成的。下午也是一样,只是哭得没早上厉害,但鉴于早上谈的条件没能及时兑现,又不能让孩子对我失去信任,因而又不停地续谈条件。终于迎来了家长来接的时刻,我在乐乐旁边哄着他让他耐心等待,但他看到门外的爷爷时,立即大哭着飞奔过去扑到了爷爷的怀里,失声痛哭。入园第一天,乐乐是在哭闹和与我‘谈判’中度过的。”

“第二天,爷爷把乐乐送到门口,是吴老师把他接进里面来的,他仍然是哭着进来的,我正蹲在里面哄别的小朋友,乐乐离开吴老师的怀抱,立即就扑向了我。随后就边哭边跟我谈条件,跟昨天的条件大同小异。”

“第三天,我跟前两天一样在里面哄小朋友,忽听得门口大哭大喊:‘放开我,那个老师呢!那个老师呢……’我站起来一看,是乐乐,他不再是挣着去找还站在门口的爷爷,而是努力地往里挣,要找‘那个老师’,似乎他已经知道努力回到爷爷怀抱这只能是徒劳,而‘那个老师’却能给他一些安慰或希望。”

从第三天起,乐乐就认准了我,他只跟我一个,我每动一动他都会跟着,抓住手指或拽着衣角,一刻也不愿松手,令人欣慰的是哭闹渐渐少了。我开始努力哄他去跟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到了第二周的第三天,情况有了明显好转,他偶尔会离开我自己去玩,或跟小朋友一起玩,玩到尽兴会开心地笑起来,有时会叫我来参与其中。但令我费神的是他不愿意别的小朋友围在我身边,哪怕正在别处玩得很开心,他也会跑过来狠狠地把我身边的小朋友推开,然后再去玩。

我认为这可以称为固着性依恋转移。

(三)生理紊乱

一些幼儿到了幼儿园不能独立进餐,不能独自如厕,中午要老师陪在身边才能入睡,无法完成老师关于学习和生活的指令等等。诸如此类表现与幼儿园生活的规则要求之间的冲突,会使幼儿心理出现严重失衡,入园前基本具备的自理能力在入园初往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

下表是问卷第13题“您宝宝在家如厕情况怎样”的调查结果统计,选项为A.主动如厕B.须经家长提醒C.时常有尿裤或尿床等现象D.有便意时报告家长,经家长允许后才如厕。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的幼儿在家都能顺利如厕,但据观察统计,入园第一周,能够顺利处理大小便的却不到40%,几乎每天都会有百分之二十左右的幼儿出现尿床尿裤的现象,几乎每天都会有一两个大便不做声、不如厕的现象。

(四)单独活动,不愿融入集体

这是幼儿社交方面的压力反应。一小部分幼儿入园之初并不怯懦,但不参与集体游戏,只愿意单独活动。究其成因,主要是幼儿在入园之前,由于受到家庭的限制,生活圈子太小,阻断了他们建立同伴关系的渠道,使他们缺少与人交往的机会。因而入园后,很难建立同伴关系。

环境是完全陌生的,又要面临建立同伴关系的挑战,这也会加重一些幼儿的心理负担,而这种心理负担又往往会成为入园焦虑的一部分。

二、成因分析

经调查研究分析,幼儿入园焦虑成因如下:

(一)幼儿自身方面

1.对于陌生环境的一种本能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心理压力表现强烈的幼儿,尤其是哭闹厉害的幼儿,对新刺激的敏感度很高。幼儿园新的环境,是初入园幼儿接受的最强烈的新刺激。一部分幼儿对这种新刺激产生强烈反应,当他们无法与新刺激共容又无法消除新刺激时(当然他们无法消除新刺激),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

2.对父母及其他带养人员的依恋行为。幼儿的身心还处在初期发育阶段, 认知发展水平较低,使他们难以分辨外在和内在、现实和想象的危险,容易从心理上把危险因素扩大化;情绪的体会、表达、调整和自控能力较弱,面对环境的突变,往往只能以本能的反应来应对。幼儿初入园时突然和亲人分开,从入园到离园面对的是陌生的同伴、教师和周围的环境,以及活动的相对不自由和一系列集体生活规则的约束,幼儿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产生了极强的不安全感。所以,幼儿经常会哭闹找亲人。

(二)家庭方面

1.从家庭的生活空间特征来看,城镇居民大多独门独户,邻里之间缺乏交往,幼儿之间相互联系的机会随之减少。很少与外界接触,导致幼儿适应能力下降,因此,到了陌生环境,难以适应,易产生压力感。

2.从家庭结构来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尤其是祖辈过度溺爱幼儿的现象日益增多,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及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幼儿过分依恋家长、依赖家长,幼儿入园后的分离焦虑感就更加严重。

3.从父母的人格特质看,父母的性格特征、自身的压力感、对于幼儿入园的担心等都对幼儿入园后压力感的产生有一定影响。

4.从家长的期望程度来看,过高的期望度较易导致幼儿压力感的产生。

下表是问卷第15题“接宝宝回家后您是否经常问他/她当日在幼儿园学了些什么”的调查结果统计,选项为:A.经常B.偶尔C.从不D.每日必问。

由此可见,大部分家长都会经常问幼儿在幼儿园学了些什么,当幼儿没有学会新知识时,自然会产生压力感。

(三)教师方面

1.教师在幼儿入园前是否进行过家访,是否陪同家长和幼儿参观过幼儿园,都会影响幼儿对教师的熟悉程度及幼儿对幼儿园的印象。幼儿对教师的熟悉程度及对幼儿园印象的好坏与幼儿的入园心理压力有着直接的联系。

2.幼儿教师是否做好家长的工作,也间接地影响着幼儿焦虑感的产生。幼儿入园时,面临与幼儿的分离,家长也会表现出依恋情结,尤其是看到幼儿哭闹得很厉害时,更是心疼、舍不得,以至送幼儿入园时万般不舍离开幼儿,甚至离开后还会回来在窗边偷偷看看听听,见幼儿有所好转时才很不情愿地离开。家长的焦虑反应会感染幼儿的情绪,造成不良影响。

3.教师对活动室环境的布置与对活动内容的安排,也影响着幼儿压力感的产生。宽敞、温馨的环境和有趣的活动内容能够有效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师大幼儿园的空间太小,入园初24个孩子在教室里很难活动得开,第一周不敢带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怕失控,一天到晚挤在教室里不准出门,又加上哭声一片,这对幼儿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可怕的氛围。

4.教师自身的人格因素影响着幼儿压力感的产生,严肃、刻版、冷漠的教师易让幼儿形成距离感,更会加剧幼儿的入园压力,而活泼开朗慈爱的教师则有利于缓解幼儿的压力感。

(四)幼儿园方面

有些幼儿园对缓解幼儿入园焦虑没能采取积极的措施,致使幼儿园对初入园幼儿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这无疑会加重幼儿入园焦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