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毕业作品总结

毕业作品总结

毕业作品总结

毕业作品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食品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黏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33-02

前言:

当前,我国工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满足工业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总体而言,工科大学生就业去向以面向生产企业为主,就业形势总体较为平衡,但结构性矛盾突出。根据2015年最新的统计,专业需求量最多的行业是“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占54%。作为食品类专业的毕业生,其就业除了显示出部分工科生的共性,也有属于其自身专业的特性。本文作者将一个二本农业院校中的食品科学相关的四个专业的毕业生作为一个群体,对此群体的就业特征进行初步的研究,以期弄清该群体所处的就业层次和就业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效果。

一、结果分析

1.毕业生生源组成多年来基本相似,专业设置时间长短不一。从毕业的生源来看,本次调查的四个专业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包装工程(与食品包装相关)的毕业生主要特点如下:(1)主要来自广东省内,省内人数的比例超过了85%。(2)从总体男女比例来看,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基本相当,女生比例稍高于男生,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女生明显多于男生,不同于工科男生比例通常较高的特点。(3)农村户籍学生的比例超过60%,笔者分析了近5年的毕业生基本信息,与2015年的毕业生基本类似。从所调查专业情况来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的年限较长约20年,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毕业生始于2008年,生物工程的毕业生始于2009年,包装工程的毕业生始于2012年。

2.就业率总体较高。

从表2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四个食品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均比较高,比较稳定。从总体就业率来看,2011年至2015年连续5年,就业率均超过90%,每年就业率之间的差异不明显。从各专业来看,2011年至2015年连续5年,每个专业的年际就业率变化也不大。在被调查的这5年内,同一年份不同专业之间的就业率差异也不明显,即使就业率差异最大的2013年食品质量与安全与生工工程之间的差异,其差距仅为11.4%。

3.专业对口率分析。从专业对口率看,近5年来,食品类专业的总体对口率始终徘徊在50%左右,不同年份之间有10%左右的浮动;同一专业在不同年份的专业对口率的变化稍大,对口率在不同年份之间有20%左右的浮动,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三个专业来时,尤其如此,且三个专业的相似度更高。至于其原因,是由于毕业生就业的随机性,还是由于食品行业的需求变化等,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总体而言,专业对口率的变动幅度不大,四个专业基本如此。

4.初次就业薪酬分析。从毕业生初次就业薪酬来看,近5年来,毕业生的初次就业薪酬在逐步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较小,只有2015年和2012年的增幅比较大,分别较上年提高了246和205元,其中薪酬主要集中在2500~3500元之间。笔者认为,这种薪酬提高,主要是由于近年来人工成本的普遍性提高,特别是生产性企业的薪酬水平的提高,而不是主要由于毕业生更具竞争力获得了高薪酬的就业岗位。因此,笔者认为,除了薪酬一般的对口岗位就业,毕业生在非对口的岗位就业时,在竞争薪酬较高的岗位没有显著的提高。根据笔者的调查,专业对口外的就业基本集中在对专业技术要求不高且竞争相当充分的各行业里,岗位通常是销售和一般行政性岗位,薪酬通常不高于对口就业的薪酬。

5.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分析。从表5可见,近5年来,我院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比例非常低,几乎94%以上的毕业生毕业即选择就业;笔者进一步考察了2006年至2010年往届生的升学深造情况,比例均低于5%。对比2014年广东省本科毕业生,升学率差异不大。毕业生进入被社会和高校毕业生普遍认可且被权威机构认为薪酬待遇普遍较好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大公司如股份有限公司、国企的人员比例也较少,两者加起来通常不超过20%,而广东省2014本科毕业生的同一类型的比例约为30%。而进入到一般多为民营企业的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的比例则高达70%左右;而广东省2014本科毕业生的同一类型的比例仅为47%。这类企业往往是薪酬待遇市场化较充分,竞争也比较充分。从连续5年的就业单位类型的统计结果来看,不同年份之间的变化非常小,这也意味着毕业生在整体进入被认为较好单位的趋势上没有明显的进展。

二、结论与讨论

作为二本农林院校中工科类食品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处于省内总体本科生的中上等水平,但就业质量处于省内总体本科生的中下等水平,总体就业质量偏低。并且,这种就业水平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连续5年均没有明显的下滑,也没有明显的上升,呈现出明显的黏性特点。

关于上述这种黏性的就业特点,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相对稳定的就业形势。关系国计民生,同时也是吸收毕业生比例最大的食品行业没有明显的波动,国内的整体就业形势,尤其是吸收了超过90%毕业生的广东省内的就业形势没有明显的变动。二是由于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变化不大,影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意愿的各种构成因素变化也不大。

参考文献:

[1]孙浩然,冉昆玉.工科大学生就业特征及其对就业指导的要求[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24(1):101-105.

毕业作品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子专业毕业设计;问卷调查;指导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279-02

一、引言

毕业设计是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教学中的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一次完整的综合实践训练的过程。通过毕业设计,既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一般应用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提升综合能力素质与电子类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对学生即将步入社会进入电子企业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目前,高职电子类毕业设计教学现状究竟如何,值得探讨。

二、毕业设计现状调查

毕业设计现状调查主要从时间安排、重视程度、毕业设计过程和毕业设计的感受4个维度设计问卷调查。

1.时间安排。宁波地区电子类高职院校毕业设计所安排的时间基本为大三一学年或大三下学期。

2.重视程度。对于毕业设计哪个方面最重视,学生有27%选论文格式,31%选结构设计,35%选内容,17%选创新点。而教师有33%选论文格式,37%选结构设计,18%选内容,12%选创新点。

结果显示,学生更愿关注论文内容和结构,而教师更重视论文结构和格式。

3.毕业设计过程。从选题来看,学生自主选题为主占35%,教师分配题目21%,历届毕业生的题目32%,企业题目12%。

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的毕业设计很少与企业的顶岗实习结合起来,学生的选题具有网络题目重复性较高,不具有研究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并为学生参考和抄袭网络及往届毕业设计提供了方便。

从内容来看,全篇拷贝的有5%,几篇拼凑而成的21%,消化过后再整理的42%,稍微参考过一点,大部分学生自己写的30%,完全学生写的2%。

从这一数据可看出,大部分学生依赖于网络,将网上下载的论文整理而成。还有其参考文献和论文内容根本不相呼应,在答辩时更是表现出对论文并未真正理解的。

对于毕业设计有无作品要求。每个学校的要求不同,12%的学生完成了实物作品,34%的学生有模拟仿真,而54%的学生只完成了毕业论文。

以上数据可看出,教师或者专业并无实物制作要求,学生基本不会主动去完成实物制作的,只有很少学生学得好,动手能力强的才会去做实物,一般学生能去电路仿真就已经不错了。

4.毕业设计的感受。对于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最缺乏的是什么,12%学生认为是查找资料,35%的学生认为是设计方案,13%的学生认为是实物制作,40%的学生认为是理解和答辩的能力。而教师的调查则是15%认为是学生缺乏查找资料的能力,30%认为是设计方案,24%认为是实物制作,31%认为是理解和答辩的能力。

这说明学生的能力都需要加强,尤其是设计方案、实物制作及答辩能力,这需要教师平时上课时加强。毕业设计对顶岗实习起到的作用甚少,而根本无法达到毕业设计的初衷,所以不管是教师和学生都很想改变目前毕业设计的现状。

三、毕业设计现状不理想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查来看,学生的毕业设计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论文选题相似度较高,研究内容重复性较多,更存在抄袭现象严重,重视度不高等问题。为此,对现状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造成电子专业毕业设计现状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

1.时间安排不合理。毕业设计时间可因学生而异做相应的调整,不能一刀切。如果学生认为毕业设计难,在企业不能完成或没时间完成的,可将毕业设计时间和顶岗实习时间分开,毕业设计可安排在顶岗实习前,安排在大三上学期,时间为一个月,只要学生专心完成毕业设计,一个月的时间足矣。如果学生已经找好顶岗实习单位的,就可以将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结合起来,既完成企业的项目也完成了毕业设计。

2.指导老师要求不高。学校或系里相关的文件规定,必须要有实物制作,论文字数,并且重复率控制在20%以下,论文格式正确,结构合理,设计方案正确,条理清晰等要求。指导教师严格按照文件规定执行,指导教师和学生都会重视毕业设计,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一定也会认真完成毕业设计。

3.写作水平有限,学生认为不会写毕业设计。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最好能让学生有机会练习写设计报告或小论文。

4.对专业不感兴趣。教师在教专业课时应尽量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如实在提不起个别学生的兴趣,则对于这一类学生,要求可适当降低,但是不能低于系里的底线,可挑平时课程设计里的项目或难度低的项目给这一批学生做。

四、高职院校电子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模式

为了能让高职电子专业学生能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也为了指导教师能更好地指导好学生,并为提高高职电子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工作的规范化水平,使毕业设计真正达到巩固和拓展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风,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报告制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课题组研究了电子专业毕业设计的指导模式。

本文按照毕业设计的步骤研究电子专业毕业设计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报告和作品评审―答辩―评分及归档”六个步骤的指导模式。

1.选题:选题必须要有专业性,但并不一定是电子研发类题目。可根据教师在研课题选取子课题或者历届竞赛题目或者教师分配题目,学生自主选题的话也需要教师通过后方可开题。避免了大多数同学抄袭,而让大部分同学的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岗位相结合。

2.开题:学生选题通过后,开题需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包括课题简介、选题依据(来源)及意义、课题的实施方案、论文(设计)工作进程及参考文献五部分内容,每一部分内容都有注释,比如课题的实施方案,包括两部分的内容要写,第一部分是设计,要完整描述实现方案,包括完成角度、采用方法、基本步骤等;最终设计方案,达到目的;要有一份设计说明书。第二部分是论文,先搜集资料,做好调研准备,然后调研基本情况,汇总、统计、提取、比较调研结果,最后再进行论证等;准确说明所要使用的方法;最终目标要明确表述出来。但需注意:这一部分的内容应该和《设计任务书》中的第一部分(设计内容)、第二部分(具体要求)的内容相对应,就是说明怎样完成和实现《设计任务书》中所规定的内容要求,但不要照抄《设计任务书》。

3.中期检查:在完成开题报告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开题报告进行中期检查,完成中期检查表,内容包括选题质量、开题报告完成情况、阶段性成果、存在主要问题、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情况做出相应的评价五部分内容。其中指导教师指出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学生接下来做的毕业设计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4.报告和作品评审:学生完成毕业设计终稿和实物制作后,交给指导老师进行评审。对于学生来讲,这一步骤是对他这么长时间完成的毕业设计报告和作品是否能得到导师肯定的关键环节。所以报告和作品评审必须抱着公平公正的态度评审,当然,评审需要评审标准。对于报告的标准,主要是从论文的格式、结构、内容上进行评审,其中内容包括摘要、关键词、目录、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总体设计方案、具体的电路设计、测试方法和数据、结果分析及总结、参考文献和致谢。作品评审从作品的难度、要求、学生完成的情况以及外观、组装、焊接、工艺进行评分。

5.答辩:答辩主要审查学生的论文是否自己完成,审查学生对论文及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审查论文是否符合格式要求等,以求进一步有所提高。学生通过答辩,让答辩组老师进一步了解论文立项的依据和学生处理课题的实际能力,另外也检查学生的PPT的制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现场的反应能力。答辩组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和答辩的情况给予评价,由两部分成绩――毕业设计和答辩成绩组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应从选题对口性、信息收集处理、内容创新和实用性、文字图表规范等方面考核,答辩情况主要从学生表达、应变及解决能力等方面考核。

6.评分及归档:最后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评分和归档,并由分院专人整理和保管材料。学生总的评分由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报告和作品评审和答辩两部分成绩组成,各占50%,归档是对学生的开题报告、任务书、论文终稿、中期检查报告、报告和作品评审表、答辩记录和答辩评分表和答辩成绩表以及成绩评定表进行存档。纸面材料要求打印装订成册,放到档案袋里,电子版的刻录成光盘进行归档。

五、总结

以宁波地区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作为调研对象,设计并实施问卷调查,主要调研了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师生对毕业设计的真实看法和做法,以及他们的期望,然后找出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毕业设计的主要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课题组对国内外高职院校电子类毕业设计的了解,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经验,从“选题―开题―中期检查―报告和作品评审―答辩―评分及归档”六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电子类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的相关措施。特别是选题、报告和作品评审这两个环节。

参考文献:

[1]刘浩,陈学昌.提高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2).

[2]李小琴,叶章勇,李薇.高职院校毕业设计的教学现状及改革探讨――台湾技职院校专题制作的启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

毕业作品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食品专业;SWOT分析;就业竞争力

一、 前言

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工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食品行业迅速发展,社会对食品专业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加。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就业压力的降低,相反,由于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使高职院校食品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如何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

“SWOT”分析法是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Heinz Weihrich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也称态势分析法,目前广泛用于企业战略研究和竞争分析。“SWOT”四个英文字母分别表示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WOT分析法就是将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罗列内外因素和重要条件,再依照矩阵进行排列匹配,选择最佳策略的分析手段。

二、 高职食品毕业生就业SWOT分析

运用SWOT分析法探讨如何提升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既要了解其内部环境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也要掌握外部环境存在的机会与威胁,再将各个因素相互匹配,趋利避害,制定应对策略。

(一)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优势(Strengths)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教育模式上,都与行业的需求紧密联系,因此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具有比较优势、先发优势和竞争优势。

(1)比较优势

高职食品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比较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高校教育注重实践操作技能培养,这使高职毕业生在实际生产操作中更占优势。对于食品行业,特别是很多中小食品加工企业而言,本科生偏理论化的知识体系实际应用性不高,而高职食品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较强,更符合一线生产岗位的需要。其次,相较于本科毕业,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着眼点更为实际,求职过程中能放低姿态,对岗位和工作条件很少挑剔,这使他们的选择面更广,就业层次也更丰富。

(2)先发优势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积极创造实习实训的机会,并和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订单,定向培养人才,使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岗位职业能力储备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此外,高职院校更重视职业教育,使高职学生较早形成就业意识,树立就业目标。这样,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在职业能力和就业心理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先发优势。

(3)竞争优势

首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制定,专业课程设置与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具体技术要求挂钩,且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实践和实训课程丰富。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与实际岗位的契合度高。其次,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薪酬的要求较低,丰富的顶岗实习经验可以缩短入职培训周期,尽快上岗工作,节省培训成本,进一步节约用人成本。从提高用人效率的角度考虑,这更符合许多中、小食品企业和新兴企业的期望。再次,随着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更倾向于聘用具有实用性、技术性、复合性的高职院校毕业生。

(二)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劣势(Weaknesses)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同于普通高校,教育起点低且片面强调职业教育,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全面。因此,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一些劣势。

(1)文凭劣势

受传统教育观重知识、轻能力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仍将文凭作为重要的衡量条件。例如:许多食品安全检测机构、食品加工厂的质检部门、农产品质量监控机构在招聘人才时要求至少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这使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的文凭在就业市场上成为“弱势文凭”。

(2)理论研究能力劣势

高职院校的教育侧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的理论基础不及本科毕业生,学术钻究能力更赶不上硕士、博士。而很多用人单位对研究能力又有较高要求,例如,很多检测仪器开发公司、检测技术研发公司、食品加工业中的产品开发部门等都要求应聘者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研究创新能力,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大多不具备这些条件,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3)心理劣势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心理劣势主要由前两个劣势因素造成,文凭劣势和研究能力不足,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信心,难以客观定位自身角色:既想攀比,又怀有自卑情结;既想追求高薪企业,又缺乏足够的信心;既想主动竞争谋取理想职业,又担心竞争失败[1]。这些矛盾心理不同程度影响着他们的就业观,也降低了他们的自信心。

(三)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机会(Opportunities)

经济发展推动了食品工业发展,进而扩大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国家政策进一步促进社会对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些外部环境因素给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创造了良好的就业机会。

(1)食品工业的迅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随着国民经济的繁荣发展而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近10年来,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从2003年到2012年食品工业总产值从10759亿增长到82112亿元。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专家预测,今后食品工业发展的六大趋势将是有机化、方便化、工程化、功能化、专用化和国际化[2]。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劳动力市场对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食品工业受宏观经济发展波动的影响较小,相应地其就业市场的增长情况更为稳定。

(2)食品行业对技术型人才需求增加

食品工业的发展促使食品行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增加。调查发现,食品企业中生产操作人员、销售人员、质量监控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的人才缺口较大,食品企业的职位主要需求主要集中在食品生产操作工、销售员、检验工、食品工程技术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等,占到食品行业需求总数的83%以上,这为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3)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政策促进社会对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一直是党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仍存在“基层检验机构和人员数量偏少,检测能力亟需加强”的问题,同时也明确了“完善企业内部质量控制、监测系统和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强监管部门的检验检测能力”的主要任务。2005年9月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有与食品生产加工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技术工人、质量管理人员和检验人员,检验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产品的检验能力,取得从事食品质量检验的资质。国家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政策与法规,为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威胁(Threats)

由于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动,在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带来不利和局限,这些不利和局限对他们的就业造成威胁。

(1)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据教育网消息,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愈加严峻。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称,由于我国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三重压力,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用人需求呈下降趋势。宏观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无疑给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带来就业压力。

(2)传统学术教育观念带来的不利影响

大多数人对于教育仍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认为学术教育才是高定位,高素质的正统教育,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员工,且高职食品专业学生是工科学生,属于“劳力者”的范畴,就业层次低,职业发展空间小。这些观念给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设置了一道心理障碍,束缚了他们的就业理想。

三、 提升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运用SWOT分析法探讨提升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其基本思路是:将内部优势和劣势与外部机遇和威胁进行系统分析,加以组合,利用优势条件克服劣势,把握机遇因素,化解环境威胁,从而总结出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一)提升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SO对策

SO对策是把握外在机会,发挥内部优势,使本身优势借助外在机会得到更大发挥。

(1)优化专业设置

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食品行业的持续发展,产生出许多新型岗位,一些新型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工作技能有特定要求。高职院校对食品相关专业的设置应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紧跟行业发展趋势调整培养方向,增加对口专业,形成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于行业需求,进一步强化人才的实用性,提高食品专业毕业生的比较优势。

(2)加强校企合作,深化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最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是高职院校能够向社会输送应用技术人才的立足之本,也是行业对高职教育寄予的期望。要进一步提高食品行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度,学校就要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推进“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广度,为企业“度身”培养人才。同时,通过工学结合可以更好的提高高职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前储备职业能力和就业心理,使毕业生的先发优势更明显[3]。

(3)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高职院校要加强对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观的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职业苦乐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4]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应客观认识自己,找准求职定位,摆脱追求高薪体面工作的攀比心理,先以中小企业做为起点,培养踏实肯干的职业精神,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能力加强自身的职业竞争优势。

(二)提升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ST对策

ST对策就是利用内部优势,科学回避,削弱外部环境不利因素造成的威胁。

(1)以学力对抗学历

面对目前就业市场盲目追捧“高文凭”的错误导向,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应科学利用自身优势,将不利因素转换成就业优势。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同时,劳动力市场对应用技术型人员的需求却在扩大,高职院校应机智采取以学力对抗学历的策略,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训机会,发挥毕业生职业适应性强的优势,赢得就业机会。

(2)鼓励创业促进就业

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5]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占20%或者30%,而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6]。尽管中央和地方政府机关以及各大高校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很多优惠条件,但大学毕业生的创业热情并不高。对此,高职院校应重视创业教育,通过开设相关指导课程、企业讲座、模拟创业实践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创业热情,充分宣传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高职毕业生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实训经验创业,进而促进就业。

(三)提升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WO对策

WO对策就是利用外部机会弥补、改善内部条件的劣势。

(1)调整就业心态

如今的就业市场人才济济,就业形势却日趋严峻,许多普通高校毕业生仍一心想进大企业或国有企业,这种想法显得不切实际。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应调整心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科学观念;客观评价自我,寻找最佳位置;调整就业期望值,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负的职业,避免过分注重物质待遇的错误价值观,力争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2)以过硬的职业技能弥补薄弱的理论研究能力

由于高职院校教育重技能,轻理论的培养模式,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的理论研究能力薄弱,这是客观现实。然而,“技术和技能是职校生的看家本领。”高职学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在操作水平上精益求精,通过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提升自身职业价值,实现职业发展。

(3)获取多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职业技能是企业衡量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从业能力的重要标准。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应抓住用人单位看重职业技能这一契机,通过参加多种职业培训,获得多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使自己拥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机会。

(四)提升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WT对策

WT对策是指通过改善、克服内部环境劣势,在外部环境的威胁下寻求突破,以避不利因素的影响。

(1)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用人单位衡量求职者的主要条件包括:学历、专业、专业水平、学校知名度。学校知名度是高职毕业生的隐形“名片”,同等条件下,名校的学生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高职院校应努力提升知名度,建设食品重点专业,为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增加筹码。

(2)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就业指导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面对不断变化的人才市场,就业指导课程应推陈出新,且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对高职食品专业学生来说,大众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应紧跟食品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变化,有针对性的开辟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要把高职就业指导工作作为一门学科去研究,使高职生就业指导工作逐渐走上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7]。

(3)完善就业网络服务系统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成为毕业生求职的重要平台。高职院校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站可以为本校毕业生及合作伙伴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和高效便捷的求职途径[8]。因此,高职院校应大力构建和完善就业服务网站,整合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与行业合作,发挥网络资源的重要作用。

四、 总结与建议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食品专业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就业前景是乐观的。运用SWOT分析方法,客观、系统地组织优劣条件,结合外部环境因素,制定提升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对高职院校开设食品类专业、制定培养方案以及就业指导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SWOT分析是一种静态分析法,还需要结合时展趋势做出综合判断。随着时代进步,食品行业不断发展,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的内部环境条件和面临的外部环境因素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应持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与时俱进,适时调整策略,更好地促进毕业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

[1]吴地花,唐高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68-70.

[2]李金宝,胡瑞君,闫波.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市场需求调研报告[J].广西轻工业,2008,(3):17-18.

[3]曹解民,周小刚.基于SWOT分析的江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1,(19):86-88.

[4]彭涛.论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正确引导[J].教师,2010,(7):20-21.

[5]彭振宇,马必学.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之道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6,(7):75-77.

[6]刘立,王媛媛.谈谈高职院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J].科技向导,2012,(20):113.

毕业作品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服装专业;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对策

G712;TS941.2-4

一、系统设计毕业设计实践教学

(一)明确毕业设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综合实践的教学环节。岗位核心能力课程“女装设计”“男装设计”重点解决学生从事服装设计师助理所需具备的单品设计能力;“服装品牌设计与企划”主要培养学生后续从事服装设计师或企划师必备的系列成衣企划与设计能力;“毕业设计”重点培养学生就业及后续发展所需的创新、创意以及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实训项目的难度和综合度逐步递增。

(二)明确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方式

1.将毕业设计课题带入企业,由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完成,但这既影响企业生产活动,又因为学生工作任务重、时间不够,造成作品效果不佳;

2.由W生在校自主完成毕业设计,容易出现学生找工作室代工、购买成衣等现象。松散式管理导致教学环节形同虚设,难以实现教学目的。

目前,系部采取的是教师全程指导的教学方式,杜绝了购买和代工等现象,切实提升了作品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

(三)明确毕业设计选题方向

选题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毕业设计教学目标的实现。首先,选题要融入前续课程的所有技能点,具备综合性;其次,选题的难度要高于岗位核心能力课程的技能难度,且各选题之间的难易程度相当;再次,选题应来源于社会和企业,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接轨。因此,系部组织教师到行业企业调研、研讨后确定选题。

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选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服装设计大赛选题。因为大赛以发掘设计师的创新思维,追求作品的创意性与实验性为目的,这与毕业设计定位一致。另一类是以创作灵感的类型为选题。在选题中引入湘绣、苗绣、织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既贯穿学院一直以来“承袭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指导思想,又鼓励学生跨专业、跨行业进行非遗文化的创新。

(四)明确毕业设计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

成立毕业设计工作小组,编制毕业设计工作方案,召开专题会议,统筹布置,明确毕业设计的时间、任务、责任人、工作流程等,确保毕业设计工作按质按量如期完成

二、加强毕业设计教学过程管理

(一)组建教师团队,明确教学任务和要求

毕业设计教学前,组建教师团队,召开指导教师会议,每班由一名设计教师和一名工艺教师联合指导,既分工又合作,同时明确“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定位。学生是毕业设计的创作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教师在指导中不能结论性评价多,具体意见少,也不能指定学生的创作主题,帮学生找参照图甚至设计,全程高密度参与。

鼓励教师创新教学组织设计和方法手段。通过集体研讨、头脑风暴等,解读每类选题的创作路径、方法;通过创作分享会、学生陈述点评会等开拓思路,完善作品;加强示范教学,启发学生思维;采用大学城空间、微信、Q Q等方式辅导学生,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加强团队合作、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培养。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定期召开指导教师研讨会,及时了解教学进度与质量。

(二)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加强学风建设

召开毕业设计学生动员大会,一是讲解毕业设计整体安排以及相关要求;二是激励学生提高创作热情,争取多出好作品。在教学过程中,还会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不定期组织召开学生会议,及时解决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出现的旷课、拖沓等问题。

(三)严格进行四个环节的作品质量评审

第一环节是设计图评审。如由系主任、工学部主任、企业专家、指导教师以及学生代表制定毕业设计图纸的评价标准,集中评审,提出修改意见。

第二环节是面辅料选配评审。例如,由于湖南的面辅料较单一,因此毕业设计的材料全部是在广州中、大纺织市场采购。车票购买、酒店预订、面料采购等工作全部由学生负责,教师团队随行前往,把握采购进度,做好面辅料选购评审工作。

第三环节是坯样及第一套成品评审。毕业设计中期,组织对坯样及第一套成品进行评审,形式是学生展示作品,陈述设计构思及制作方法,教师团队研究问题,进行指导。

(四)做好资料上传和总结推广工作

组织评选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在学院“毕业设计开放展示周”中表演展示,并安排专人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说明书、教师的评分记录及评语等相关资料等。

三、反思毕业设计教学管理

毕业设计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教学管理反思。

(一)反思毕业设计的系统设计。如毕业设计选题、教学方式、时间进度安排、教师安排、评价标准等。

(二)反思作品质量是否有提升。广泛了解各院校同行、企业专家及家长对作品的评价,了解学生创新思维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提升,由此获得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三)反思有无管理服务的失职。如管理滞后、问题发现不及时、问题处理不到位等情况。

经过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笔者认为,要切实提高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作品质量,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通过人才需求调研,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明确毕业设计目的与定位,系统设计,编制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方案。第二,根据专业特点,找准质量控制的关键节点,分步骤、多环节、多主体、多形式进行毕业设计阶段性评审,加强过程管理,提升毕业设计作品质量。第三,举办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作品展示、推广活动或毕业设计教学论坛,加大毕业设计作品的推广力度,促进学校、专业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高职毕业生毕业前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质量直接检验了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需要教育管理人员认真对待。总结其经验,在整个毕业设计工作中,指导教师、教研室、服装专业、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形成的三级管理机制,定期不定期地对毕业设计各个环节进行检查抽查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志青,吴红.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4):94-96.

毕业作品总结范文第5篇

毕节试验区是总书记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时亲自倡导,并经国务院于1988年6月批准建立的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为主题的试验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东邻贵阳市和遵义市,南接安顺市和六盘水市,西与云南省昭通市交界,北与四川省泸州市接壤,辖7县1市,是川、滇、黔三省要冲。毕节试验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位于东经103°36′~106°43′,北纬26°21′~27°46′,总人口833.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2.67%。区内海拔457~2 900.6m[1],属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过渡的斜坡地带,素有高寒山区之称[2]。境内碳酸盐岩溶分布面积达62.5%。全区土地面积26 853km2,耕地39.45万hm2,林地122.7万hm2,未利用地43.28万hm2。大部分地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0.5~15.1℃,年降雨量854.1~1 444mm,境内有天然草地49.8万hm2,灌木林地38.6万hm2,宜牧荒山荒坡和林间草地22万hm2,人工种草保留面积4.67万hm2,生长3 800多种植物,可用作饲料的有45科387种,其中主要牧草有136种。 毕节试验区畜牧业发展历史悠久,畜禽品种资源丰富,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驯养了许多优良地方畜种,如可乐猪列入《中国畜禽品种志》,威宁黄牛、威宁绵羊、威宁鸡、乌蒙乌骨鸡列入2007年农业部新拟定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威宁黄牛、威宁绵羊、贵州半细毛羊、贵州黑山羊、可乐猪、威宁鸡、乌蒙乌骨鸡、织金白鹅列入《贵州省畜禽品种志》;新发现地方品种资源2个,其中:毕节黑马羊已注册商标,糯谷猪正在扩群;引进的优良品种中,牛主要有西门塔尔、利木赞、安格斯、黑白花奶牛、摩拉水牛,猪主要有长白(蓝德瑞斯)、杜洛克、约克夏、汉普夏、皮特兰,羊主要有波尔山羊、考力代羊、罗姆尼羊,鸡主要有江西麻鸡、福建青脚鸡,鹅主要有莱茵鹅、狮头鹅、皖西白鹅。毕节试验区的畜牧业是毕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区内畜牧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为促进毕节试验区畜牧产业尽快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五个100亿工程”的重要产业,进一步促进牧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就毕节试验区生态畜牧业发展中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和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毕节试验区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毕节试验区畜牧业现状 1.1家畜的分布及存栏量 据毕节地区统计年鉴2010年资料(表1):毕节试验区全区家畜存栏总数为504.76万头,其中,威宁145.75万头,占全区总数的2 8.8 8%;毕节市79.13万头,占15.68%;赫章63.34万头,占12.55%;大方49.25万头,占9.76%;织金47.19万头,占9.35%;黔西43.50万头,占8.62%;纳雍42.41万头,占8.40%;金沙34.19万头,占6.77%[3]。生猪养殖较多的县有威宁县、毕节市和赫章县,分别占生猪总存栏量的27.06%、18.13%和10.70%;养牛较多的县有威宁县、毕节市和织金县,分别占牛总存栏量的23.31%、14.28%和12.81%;养羊较多的县有威宁县、赫章县和纳雍县,分别占羊总存栏量的46.35%、24.71%和9.59%。 1.2家畜的结构 从表2看出,2010年毕节试验区家畜总数中,生猪占63.06%(居首位),牛占18.45%,羊占14.86%,马占3.62%,充分体现生猪是基础,牛、羊是关键的养殖态势。各县(市)家畜的结构由于各自所处的生态环境不同而有差异。 1.3家畜生态类群特征由表3可见,各县(市)家畜按一定生态类群序列特征混合并存发展,呈一定规律。威宁、赫章以羊生态适应指数最大,说明其畜牧业是以羊为主体,这与威宁、赫章的海拔相对较高, 气候寒冷,适合绵羊生长,同时有丰富的草地资源和灌木林地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牛在织金、黔西的生态适应指数最大,因其地形相对平坦,耕地、水田面积较多,既需要牛作为役力来源,同时农作物的秸秆和副产品又能为牛提供丰富的饲草来源。生猪在毕节市的生态适应指数最大,因为毕节是全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川黔贸易的集散地。威宁县猪的生态适应指数仅次于羊,居第二位,但纵向比较,存栏数60.84万头居全区第一位,比毕节市50.47万头多10.37万头,因威宁县养猪的饲料来源有淀粉含量丰富的马铃薯,加之有放牧饲养的习惯,因而猪只后腿丰满、发达,体脂硬白,是制作火腿的上好原料,消费拉动养殖,所以威宁县猪的养殖仍占有很大比重。纵观各县(市)养殖实际与自然生态条件,毕节地区的家畜养殖基本符合资源生态学原理。 2毕节试验区畜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 毕节试验区畜牧产业发展方向正确,基础扎实,政策优越,发展前景好,但结合实际深入分析,仍存在以下障碍因素。 2.1畜牧产业自身发展脆弱 畜牧产业既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融合为一体的优质高效产业,又是一个非常脆弱的产业,在发展中存在自然风险、疫病风险、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等。 2.2规模化程度低,结构不合理 农户居住分散,小而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仍没有根本改变。规模养殖场(大户)牲畜饲养量仅占畜禽饲养量的2.3%,小区养殖户仅占0.3%。据2010年毕节地区统计年鉴数据,一是畜种结构不合理:畜禽饲养总数中,猪、牛、羊、马分别占63.06%、18.45%、14.86%和3.62%;二是畜群结构不合理:猪、牛、羊、马的能繁母畜仅占10.42%、38.74%、45.14%和33.45%;三是肉类结构不合理:肉类总量中,猪、牛、羊、禽肉分别占84.40%、6.89%、1.69%和5.98%;四是家禽比重小,发展缓慢。#p#分页标题#e# 2.3养殖水平不高饲养方式落后 养殖农户文化素质低,接受能力差,良种良法普及率低,重视规模和数量,忽视良种引进、改良和推广;动物疫病防范意识不强,春秋两季动物防疫和奶牛1年3次防疫的阻力较大;饲草资源利用方式落后,开发利用程度不足,人工种植和优质牧草重用轻管,产草量不高,草山草坡过渡放牧,多数养殖户所用饲草品种单一,优质饲草不足;饲养方式落后,深坑圈比例大,出栏率和商品率低,畜禽个体生长能力不高[5]。 2.4产业化发展缓慢 一是规模养殖比例小,集约化程度低,生产基地发展缓慢,存栏量不足,生产能力弱;二是畜产品加工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少,创品牌、带农户、闯市场的能力弱[5];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体系不健全;四是缺少品牌,市场竞争力弱,产业链短,制约产业发展壮大。 2.5基础设施薄弱 县乡两级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落后,良繁体系设施设备简陋、陈旧;动物防疫体系装备不齐,设施不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设备短缺;饲草饲料基础设施不配套。 3促进毕节试验区畜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3.1明确各生态区域畜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毕节地区综合农业区划》将毕节地区划分为4个综合农业区,其中,东部片区属黔中山原农、林、牧城郊农业区,其余3个片区均属黔西高原山地农、林、牧暖亚热带水果防护林区。根据各区自然生态条件,确定其适宜的畜牧业重点发展方向[6]。西部高原高中山畜牧、旱粮、温带水果、坑木林区(西片区)包括威宁及赫章两县,地势高,素称贵州高原屋脊,土地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宜林宜牧地宽广。畜牧业发展方向:充分利用草场宽广的优势,把发展绵羊、山羊、黄牛等草食牲畜摆在突出位置,重点发展半细毛羊,积极改良、推广乳役肉兼用的商品牛,扩大仔猪外销,提高生产率和商品率。中南部中中山旱粮、水保林、畜牧、工矿区(中南片区)包括纳雍、织金两县,处于全地区两大河流的分水岭地带,地形破碎,切割深,坡度陡,宜耕地少,垦殖率高,雨量充沛,热量条件较好。畜牧业发展方向:由于草山草坡多、水热配合好、产草量高、枯草季节较短,可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牲畜。中北部中中山粮、豆、烟漆、畜牧、经济林区(中北片区)包括毕节、大方、赫章和黔西四县,地形地貌复杂,开发较早,为黔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畜牧业发展方向:由于交通比较便利,应抓好猪、禽、蛋的商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奶牛,积极发展绵羊、山羊,建立毛兔基地;扩大耕牛改良成果,发展肉、役兼用黄牛;改良、推广优良畜禽品种,提高出肉率、商品率。东部低中山山原丘陵稻、油、茶、烟、猪、禽远效农业区(东片区)包括金沙、黔西和织金三县,接近贵阳、遵义、安顺三个中心城市,交通较方便,自然条件较好。畜牧业发展方向:家庭饲养业要向小型集约化家庭饲养场发展,提高出栏率、商品率,形成3个中心城市的远郊肉、离、蛋、鱼基地。大力开辟饲料来源,综合利用农副产品,发展配合饲料。 3.2调整产业结构 根据区域现实情况,调整畜牧业结构需要符合3项原则,即:一是要使畜牧业的发展步伐尽可能加快,经济效益尽可能提高;二是要尽量使其与农业的发展协调;三是要尽量适应工业和市场的需要。根据上述调整原则,提出毕节试验区畜牧业发展结构调整设想。 3.2.1调整牧地和饲草面积 本区牧场广阔,饲草丰富,与当前的畜群情况基本相适应,但要满足今后畜群不断增长的需要,还要进行相应调整。牧地面积将从49.82万hm2调整到60万hm2,大面积改良天然草场,设想到2020年改良20万hm2,拟新建7万hm2人工草场。 3.2.2调整畜群结构 2010年,区域内猪与草食牲畜牛单位的比例为200∶114,接近2∶1。由于猪的发展难以摆脱粮食的制约,因而今后应当利用草场优势,积极发展草食牲畜,以加快畜群的发展速度。故拟将两者比例调整为300∶230,近似5∶4。按此比例调整,到2015年预计生猪存栏550万头,大牲畜存栏220万头(其中牛190万头),羊存栏210万只(其中绵羊110万只),家禽存栏2500万羽。 3.2.3调整能繁殖母畜比例 2010年,各种牲畜的能繁殖母畜头数占其总数比例分别是:猪10.42%,牛38.74%,马33.45%,山羊45.50%,绵羊43.61%。2015年拟调整能繁殖母畜比例:猪10%,即保留50万头繁殖母猪;牛提到60%,即保留113万头;马提到45%,即保留9.3万匹;山羊提到50%,即保留80万只;绵羊提到60%,即保留62万只。 3.2.4提高猪、牛、羊、家禽的出栏率 毕节地区牲畜的饲养周期长,出栏率不高。2010年,猪的出栏数为274.34万头,出栏率为86.19%;牛的出栏数为17.38万头,出栏率为18.66%;羊的出栏数34.84万只,出栏率为46.44%;马的出栏数3.65万匹,出栏率为19.97%;家禽的出栏数为1258.30万羽,出栏率为92.91%。为了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商品率,需要改进饲养管理模式,缩短饲养周期,提高出栏率。拟在2015年把猪出栏数调到650万头,出栏率提到120.5%;牛出栏数调到60.5万头,出栏率提到30.2%;羊出栏数调到150.5万只,出栏率提到70.3%;家禽的出栏数调到3 200万羽,出栏率达到128%。 3.2.5调整肉食结构 毕节地区畜牧业在2010年提供肉食总量为31.92万t,其中,猪肉26.94万t,占总量的84.40%;牛肉2.20万t,占6.89%;羊肉0.54t,占1.69%;禽肉1.91万t,占5.98%;其他肉0.33万t,占1.03%。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牛、羊、禽肉的需求量相应增大。为适应市场需要,在增加食肉供应量的同时,应提高牛、羊、禽肉所占比例,拟在2015年把总肉量提高到78万t,其中,猪肉调到60万t,占76.92%;牛肉调到8.0万t,占10.26%;羊肉调到3万t,占3.85%;禽肉调到5万t,占6.41%;其他肉调到2万t,占2.56%。#p#分页标题#e# 3.2.6调整羊毛和兔毛产量 毕节地区是贵州省毛纺工业的主要原料基地。为适应毛纺工业的需要,应大力发展绵羊和毛兔,力争实现绵羊杂交改良化,每年提供羊毛2 000t,毛兔发展到100万只,每年提供兔毛500~750t。 3.3合理布局产业带 3.3.1优质肉牛产业带 在威宁县的麻乍、雪山、观风海等6个乡,毕节市的亮岩、林口、燕子口、八寨等11个乡,大方县的猫场、鼎新、牛场等8个乡、织金县的茶店、金龙、以那等20个乡和纳雍县的维新、董地、化作等13个乡建立优质肉牛产业带。 3.3.2优质肉猪产业带 1)优质杂交猪产业带。包括毕节市的三板桥、大新桥、观音桥、流仓桥等13个乡(镇、办事处),大方县的鸡场、黄泥塘、羊场等15个乡(镇),黔西县的红林、林泉、锦星等13个乡(镇),金沙县的马路、清池、太平等20个乡(镇),织金县的城关、绮陌、珠藏3个乡镇,纳雍县的雍熙、勺窝、骔岭等7个乡(镇)。2)可乐猪(含糯谷猪)产业带。包括威宁县的金斗、幺站、草海等14个乡(镇),赫章县的威奢、可乐、朱明等20个乡(镇),纳雍县的左鸠嘎、猪场等5个乡(镇)。 3.3.3优质肉羊产业带 包括威宁县的观风海、双龙、麻乍等16个乡(镇),赫章县的古达、威奢、兴发等19个乡(镇),大方县的凤山、安乐、百纳等8个乡(镇),纳雍县的羊场、姑开等8个乡(镇),毕节市的生机、清水舖、大银等8个乡(镇)。 3.3.4优质禽产业带 包括织金县的大平、以那、茶店等17个乡(镇),毕节市的朱昌、鸭池、梨树等8个乡(镇)。 3.4加强产业体系建设 3.4.1建设良种繁育体系 全区现有存栏100头以上纯种猪繁育场2个,存栏200头以上二元母猪生产场3个;存栏优质能繁母牛20头以上繁殖场8个,存栏基础优质能繁母羊200只以上的种羊场3个,存栏种鸡400套以上种禽场1个,猪人工改良点268个,牛冻配改良点383个,羊人工改良点51个。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但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人工授精改良面窄,良种畜禽供应不能自给自足。因此,发展重点是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畜禽品种,加快畜禽品种改良进程,提高畜禽良种覆盖率。 3.4.2动物保护体系 全区建有地、县(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动物卫生监督所,248个乡(镇)兽医站,2个省际间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和1个疫情测报站,完成了55个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建立了冷链体系、动物疫情管理网络和地、县(市)兽医实验室。但设施不完善,设备严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因此,应加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动物卫生监督系统基础设施建设,使重大动物疫病和主要动物疫病得到控制,大家畜、中家畜和家禽的死亡率分别控制在0.5%、2.5%和6.5%以内。 3.4.3饲草饲料生产和草原生态保护体系 全区现有改良型草地和人工草地保留面积4.67万hm2,其中,围栏仅有0.2万hm2,占天然草地的9.4%;冬闲田土种草1.17万hm2,占冬闲田土的8.8%,秸秆加工处理73.4万t,占秸秆总量的28.6%。但体系不健全,缺乏围栏、灌溉等基础设施,全区草原均未划定权属和落实承包[7]。因此,发展重点是积极推进天然草地保护与改良,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大力推广冬闲田土种草,提高绿肥养畜利用率和秸秆加工养畜比例,建立健全地、县草地资源与生态监测体系,促进喀斯特草地植被逐步恢复和草地生态不断发展。 3.4.4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全区设有地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构,各县市也设有挂靠在相关单位的相应机构,初步具备一定的生产投入品和动物产品监督检验能力。但缺乏办公场地和业务用房,检验设备严重不足。因此,发展重点是新建县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站,扩建地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所。 3.4.5优质畜产品生产体系 全区已实施优质肉牛建设项目7个,优质肉猪建设项目3个,优质肉羊建设项目3个,优质禽建设项目2个。但规模小,饲养总量不足,产品供应量小。因此,应大力推进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增加畜产品数量,提高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经过几年建设,基本建成优质、高效、安全的畜产品生产体系。 3.4.6畜产品加工体系 全区肉类总产量31.92万t,加工企业6个,年加工能力2万余t。肉类加工产品以分割肉、冷冻肉、熟肉制品等初级加工品为主,精深加工能力弱,品种较少。因此,应努力培育和壮大加工龙头企业,加快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开发等环节的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企业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和肉类加工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创立品牌,抢占市场份额。 3.4.7市场体系 全区除在建的威宁县雪山镇农业部定点牲畜交易市场外,目前尚无一个规模规范、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畜禽及其产品交易市场,现有市场交易粗放原始,交易量小,交易方式单一,交易手段落后,网络媒体缺乏,远远不能适应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因此,应在大宗畜产品和优势畜产品主要区域或重要集散地扶持建立一批产地批发市场和畜产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5加强职能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p#分页标题#e#

3.5.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生态畜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把生态畜牧产业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制度,明确责任,把生态畜牧产业的主要指标纳入目标考核内容,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3.5.2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多渠道增加投入 切实加大对生态畜牧产业的投入,各类项目重点考虑生态畜牧产业,有关部门整合资金向生态畜牧产业倾斜,金融部门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扩大信贷规模,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积极开展畜禽养殖业保险业务,提高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知名企业和区外资本;培育扶持区内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经营能力;对现有牧场、企业及宜牧资源进行深入调研,为招商引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3.5.3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各级职能部门要强化服务,密切配合,认真贯彻党和国家“三农”工作方针和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帮助规划落实建设用地,简化使用审批手续;优先解决企业用水、用电问题;加大畜牧机械推广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开通鲜活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确保畅通;加大市场建设力度,搭建畜产品经营平台;扩大畜禽定点屠宰覆盖面,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交易市场,落实国家相关惠税政策。 3.5.4加快机制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建立健全畜牧产业化经营有效管理机制,大力发展各类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探索完善企业与养殖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企业与养殖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动物疫病和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健全完善畜牧产业化发展的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参与畜牧产业发展;探索建立项目滚动发展机制,实现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 3.5.5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发展后劲 大力推广科学实用技术,积极应用科技成果;加大技术培训,提高畜禽良种覆盖面;加快饲草饲料生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系统,提高动物疫病防控制和监测能力;积极推行标准化饲养,大力发展特色、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积极推广新技术,快速提升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走科技兴牧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3.5.6转变生产方式,发展规模养殖 加强养殖小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分户饲养、集中管理的养殖方式,建成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畜禽养殖示范场;规范小区(规模场)养殖,实现健康养殖;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合理规划生产基地,尽快形成产业优势,做大规模、做强产业。 3.5.7积极开拓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在生态畜牧业主产区和优势产业带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活畜及畜产品交易市场和批发市场;充分发挥能人效应,培育壮大经纪人队伍,切实加强培训,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和营销能力,建立健全营销网络,扩大交易量;认真研究市场、作好定位,壮大区内市场、拓展区外市场,争闯国际市场。 3.5.8依托地方优势,打造知名品牌 努力创建“乌蒙”品牌,做好“乌蒙”牌地方特色畜禽品种的策划、宣传、推介和申报注册工作,加大“乌蒙”牌优质畜产品的推介,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支持、鼓励企业实行质量和管理体系认证,切实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争创国内外知名品牌;引导企业整合资源,加大产品的开发力度,抱团开拓市场,实行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的营销模式。 3.5.9依法治牧,不断推进生态畜牧业健康发展 做好涉牧农资监管工作,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投入品质量。严格种畜禽管理,强化养殖环节监管,加强动物防疫检疫工作;加强畜产品质量抽检,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做好草地监理,加强草山草坡管护,严厉查处破坏草原的行为;大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不断推进法治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