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典诗词;小学语文;课堂增色

教学陆游的《游山西村》等古典诗词时,倘若我们能够引导、指导学生对其进行诵读、吟咏、品鉴或二度创作,学生就可以从中获得最真切的情美、景美、形象美等审美体验,就可以拉近与古代诗人心灵之间的距离,就可以顺利地走进古典诗词文本,在远古远逝的诗人美丽灵魂中接受美好品格、美好情操的陶冶,在远古远逝的诗人描绘的美丽风光、塑造的美好形象、抒写的美好情感、营造的优美意境中获得诸多愉悦的审美体验,从而为我们构建精彩的小学古典诗词阅读教学课堂创造良好条件。

一、美视美听,吟诵华章

鉴于我国最古老、最原始的古典诗词是合乐歌咏的具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的音乐作品之缘故,也鉴于新课改理念下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等缘故,教学陆游的《游山西村》等古典诗词时,我们应该创设与之相匹配的情景进行课前导入,引导学生在仔细聆听、高声诵读、细读深品中逐步掌握诵读、品鉴陆游的《游山西村》等古典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等基本方法,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诸多美学特质的能力与水平。

比如,教学陆游的《游山西村》时,上课伊始,我就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将从网络下载的古诗配乐朗诵的陆游《游山西村》音画视频播放给学生欣赏。当学生在视听过程中通过仔细聆听、品味这首古典诗词的节奏、感悟这首古典诗词的音韵、旋律等美学特质后,再引导学生明白:中国的古典诗词均具有鲜明的节奏与严格的韵律。比如,陆游的《游山西村》是一首七言诗,每句话七个字共四个朗读节奏:“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首古典诗词的韵脚为第二和第四句中的最后一个字――“豚”和“村”。其中,古典诗词第一句句末一字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比如,《游山西村》首句的最后一个字“浑”是入韵的,与“豚”“村”一样押的是“un”韵。为了强化学生对《游山西村》节奏美、音韵美的感知与体味,我再次播放了陆游的《游山西村》配乐朗诵音画视频供学生观摩学习。结果在《游山西村》配乐朗诵音画视频中名家激情导读的感染下,教室里响起了全班学生抑扬顿挫诵读《游山西村》的朗朗书声。不用说,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了诵读的行列中了。

二、品鉴意境,再度创作

古典诗词中的意境指作者的主观感受与外界景物融合而成的、用文字符号描绘出来的生动画面。比如,陆游的《游山西村》,通过运用凝练精美的文笔,紧扣文题“游”字铺展,不仅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画,还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时因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而迷路的感受刻画得活灵活现。教学时,只要我们运用多媒体电教设施播放我们课前精心制作的与《游山西村》内容相匹配的、表现农村迷人田园风光的PPT幻灯片,学生就可以在这充满恬淡、闲适、美丽的田园风光视听盛宴中品鉴到作者在诗歌中描绘的田园风情,还可以在此鉴赏过程中体味蕴含于其中的浓浓诗意美。

比如,教学陆游的《游山西村》时,我将诗中所营造的山西村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画面制成精美的PPT并配上班得瑞的轻音乐《寂静山林》为背景音乐。当学生听读完配音朗诵《游山西村》后,我就运用多媒体电教设备将PPT播放给学生鉴赏,并引导学生边视听边吟咏课这首诗。之后,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或者富有激情的画笔重现陆游《游山西村》中描绘的画面,并将其再创作作品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对于文笔或绘画特别优秀者,我给予表扬与鼓励。

三、纵横勾连,拓展视野

纵横勾连就是在古典诗词教学中依据课堂阅读文本的题材、文题、内容、作者、风格、意境等选择与之相关联的古典诗词进行比较阅读,以期在比较阅读中一方面加深学生对课堂阅读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扩大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范畴,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水平与能力。陆游的《游山西村》是一首富含哲理的山水田园诗,教学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将之与陆游的爱国主义名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进行比较阅读,说说其主题的不同;也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名篇《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进行比较阅读,谈谈两首诗营造的田园山水意境有何异同,诗中所刻画的农家主人公对待客人的态度有何异同,诗歌的艺术构思有何异同。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进行比较阅读,谈谈二者各阐述了怎样的哲理,这些哲理对我们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等的健康发展有哪些启发作用等。事实证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比较鉴赏,学生会有效加深对陆游《游山西村》的形式、内容、主题、意境、哲理等的理解与感悟。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范文第2篇

一、了解诗人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也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介绍诗人的诗风。如先引导学生复习小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2、介绍诗人的评价。如讲孟浩然,可以从其他诗人或诗论入手来介绍: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诗,受到李白、杜甫的高度赞扬。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不同寻常地写到:“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称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想一想,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可见其诗歌是多么的不同凡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过故人庄》。

3、介绍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教学杜牧《泊秦谁》,先有感情地介绍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解读诗题

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举例如下:

1、《泊秦淮》:诗人杜牧什么时候停船靠在秦淮河岸?(夜泊)当时环境怎样?(夜色迷茫,“笼”)诗人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还是忧愁?为什么?

2、《春望》:诗人杜甫在什么季节眺望哪里?那里的景色是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而当时长安城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一片荒芜景象,这就是战乱中的唐朝首都)。

三、创设情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

1、散文描述法

如《次北固山下》:王湾我家住河南洛阳城,本月我乘船来到这风景如画、景色秀丽的江南。于是,将船停靠在北固山下的江边,欣赏起这里的风光。远方旅客过往的山路曲曲折折,好像已经跨出了青山之外,明天也许我就走在这逶迤的山路上,为前途而奔波。再看长江,江水浩淼,那遥远的行船好像飘到了碧绿的江水前边,就要驶入天际。……我来到江南,正是冬未腊月,就在江边度过了一个冬夜。独在异乡为异客,往往不能入睡,黑夜还没有散尽就看到一轮桔红色的太阳冲破黑暗,从东边海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这里不光太阳来得早,好象春天也来得早,寒冷的旧年还没过去春意就来到了长江边上。唉!江南虽好,却不是我的家乡。想念家乡,想念亲人,该写一封家信了。家信写好了,该怎么寄呢?古人传说鸿雁能够传递书信,那就托归雁捎信到洛阳去吧!

2、音乐烘托法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写寺院的闲雅幽静和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意境幽深寂静,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这样,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空灵的《空山鸟语》古筝曲,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

3、绘画激趣法

除散文描述法、音乐烘托法外,还可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如制作《观沧海》多媒体投影图画,在图画中,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配以登山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

四、理解诗句

初中所选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语言凝炼,音韵优美,含义深刻。由于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用典现象和押韵的关系,能否准确、生动地释词解句直接影响到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意象的领悟。理解诗句,通常有释、补、调、想、品五法。

1、 释  (1)商女:以卖唱为生的女子,歌伎。(2)宦游人:出门求官之人。(3)

儿女共沾巾:分手时的少男少女。(4)潭影空人心:空,使……一扫而空。空人心,使人的追名逐利的世俗杂念一扫而空。

2、补  (1)君问(我)归期(我)未有期(2)泊(于,在)秦淮(3)与君离别意(都是相同的),(因为我们现在)同是宦游人。

3、调  (1)风烟望五津(望五津风烟):遥望您去蜀州时将经过的五个渡口,那里关山重重,烟雾迷蒙,我实在为你担心。(2)无限河山泪(河山无限泪):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的眼泪无穷无尽。(3)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淡淡的烟雾和朦胧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江水和沙滩。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然诗 人物诗 审美理想 和谐统一

邹惟山诗选《时光的年轮》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之前只是集中阅读了他的最近两年创作的十四行诗,对于其他类型的诗歌作品所知不多;因此,这次翻开诗集,首先吸引我注意的,便是其中的《山水诗草111首》。如果说在他的十四行诗中,感受到的是自然的诗情与磅礴的气势的话,那么接触其新古体诗,则能感觉到一种深入骨髓的清新与清新的韵律。诗人信手拈来的自然意象与人物形象,在简洁准确的文字之间和谐共生,美轮美奂,真是让人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让我们不知身在何处,而又将走向何方。

一.别具一格的自然诗

惟山自然,倾心山水,他每到一处,见秀丽景色宜人,必然题诗作赋。而令其最不能忘怀的,乃是其故乡的草木山石。《山水诗草111首》中的1-10首,便是2003年的秋天在江城里回忆故乡内江的自然山水时所作。对于生我养我的土地,诗人往往兴怀抒发,凭自生出与唐代诗人刘禹锡相比的自豪感:“山不在高神仙居,水不在深龙首扬。”[1]诗人热爱家乡,于是触手可及、举目可见之物,也饱含着无限诗意。这种自然生发的诗情,虽不直抒胸臆,亦能让我们在字里行间反复揣摩品味,请看第10首:“俩姆右首鸡公鸣,新坳尖山长山岭。雁子翅下土地双,雄狮暗卧望笔影。”寥寥数语,平实道来,却又内含着信手拈来、大巧不工的妙处。俩母山是诗人自少年时代就开始钟情之地(另有十四行组诗《俩母山的石头》,极言此地的秀丽风景与诗意人生),此诗虽然没有十四行诗的华丽,但遣词古朴,自有清新淡雅的韵味。最后一句在直白中突起波澜,“望笔影”三字暗含着诗人对家乡山水的全部期许,因为在诗人看来只有如是土地,才能孕育出风流人物、优雅诗篇。再看《山水诗草111首》中的第2首,写诗人年幼时与祖父二人出门采猪草的经历:“凤凰山下凤凰游,祖孙二代凉悠悠。日出东山即出门,日落二峨水长流。”农家劳作非常辛苦,可是在诗人笔下却幻化出一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风光,隐约有着五柳先生“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神韵,又暗含东坡“绿水人家绕”的悠然自得。对于家乡山水的骄傲与自豪之情也就顺理成章了。再看《山水诗草111首》中的第93首:“龙蛇山川数十里,白云飞渡绕青松。青狮一头卧山崖,吼出胸中百年风。前瞻明月两堂水,峰峰壑壑在掌中。乱石丛间古贤居,天地灵气于此钟。”此诗寓情于景,有一种运动之势,有一种历史的气韵,同时也有对于特定自然地理的理解与写照,也许是诗人对于故乡情感的集中抒发。

在描写家乡的诗篇中,如果说诗人表现出的更多是一种壮怀激烈的热情,那么在游历各地自然山水的时候,则更多以一位富有禅趣的哲理诗人出现在读者面前。看似简单直白的语言与词语,仔细品读又能体会到语言当中饱含的诗意与情趣。如第15首:“青山青水大青果,兰天兰叶小兰河。小酒小菜有点醉,长街长楼频走过。”乍一读来,此诗对仗工整巧妙,在平仄与韵脚上却又不尽切合。若是反复揣摩,再读注解,方懂得全诗的意义:前两句极言诗人所游鸡公山景色之秀丽宜人,更暗含门下弟子李青果、刘景兰的名字。当此之时,青山绿水、人间胜境,高徒满座、师生欢畅,那么“小酒小菜有点醉”也就是顺理成章而理所当然的妙趣了。酒后微醺,师生同行,漫步于街道楼宇之间,畅谈文学、人生、哲理和世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2],曾不知虚名浮誉、尔虞我诈,以至于“世界末日”了。

正是有了这番气度与胸怀,先生在面对自然风光与文化传承的交错重叠时,才能展现出乐观的心态、悠然的情怀和超越的态度,于是诗歌也就增添了一份胜过常情的温暖。在《山水诗草111首》第32首中,诗人这样写道:“滕王阁上观神女,秋水广场望云薇。文化大树根深远,太平洋里云水激。”王勃的《滕王阁序》闻名已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众人皆知的审美典故;而先生之意却不止于此。他以一种比较的眼光,自信千年文明古国,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其传统文化必能引起世界的关注和共鸣,因此“太平洋里云水激”既是一种美好愿望,也是对中华文化在当下世界的合理预期。本诗作于2004年,在此八年之后的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归属中国著名作家莫言,可知先生所言不虚。

除了对于中华文化的自信与激昂,惟山诗歌还经常体现出对历史与自然的哲学思考。在诗人看来,有限的历史总是要融入无限的自然景致之中。因此,在路过新野庾信故居时,诗人的无限感慨油然而生(第55首):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替有如“白河浪花败又开”,而王侯将相、功名利禄,远不如自然对人类内心产生的影响深刻。诗人不灭、诗歌常在而自然永恒;千百年之后,今天的碑石都将化为一种历史,山间河畔依然是“远处汉柏绿叶发,天空红鸟三五群”。

惟山先生的自然诗歌,无论是对于家乡故土的赞颂,还是大江南北秀美风光的感怀,都体现了一种本质意义的审美理想,试图去建构生活之中的诗意仙境。而这一审美理想,往往也需要借助人来实现。因此,我们研究新古体诗,绝对不能忽略其中的人物诗篇。

二.直率深沉的人物诗

惟山的人物诗篇,既有以师友、弟子为对象的情感抒怀,也有对于历史人物的咏叹。在诗中,先生往往寓情怀与哲思于一体,将古体诗的节奏感和当下俚言俗语的妙趣加以糅合,建构出一种博学、精致而严谨的“文穆”[3]诗风。

《山水诗草111首》中的第30-31首,为悼怀师友龙泉明教授所作。让我们先看第30首:“东湖波涌悲风起,珞珈山谷静无声。青青湖水龙未见,深深谷中泉不明。”句句写人,句句未有人出现;这种深沉肃穆的悲伤,却又非至交的离去而不能生发。若读者恰好知道龙泉明先生任教的武汉大学坐珞珈山而望东湖,则更能体验先生此时空对山水、知音不在的悲悼,而其与龙教授的真挚友谊,也跃然纸上。然先生诗作,每至动情之处,亦必有哲理的思考。于是,在《山水诗草111首》中的第84首(亦为怀念龙泉明先生)时,便是另一番气象。诗人追忆当年与龙泉明、何锡章两位教授共聚阔谈之情景,将之比作“隆中笑谈”,其后又以“岁寒三友”自况,与苍松紫柏为伴,情感也由单纯的悲伤转化为一种指向自然的豁达与平静,人虽有限,情谊与诗歌却永无止境。

除了对于师友的怀念之外,他还常借诗勉励与褒扬门下弟子,鼓励他们潜心向学,完善自我,充实人生。先生写弟子,常用比喻手法,将姓名、个性与家乡、自然、情谊镶嵌。请看《2008年的第一场雪》之十一:“磁湖波上雨又来,黄石城里无尘埃。东方山水映明眸,灵山秀水谁安排。口若悬河惊四座,江汉之间一辩才。蝴蝶翩跹书香伴,天地辽阔任尔裁。”此诗当写门下弟子胡严艳之作。学姐是其门下高徒,明眸秀齿,钟灵毓秀,口才出众,能言善辩。此诗既是先生一番爱才之心的由衷显露,又是诗人自述胸怀,感慨造物之奇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末句饱含师长对弟子的赞许和期望,又充满了作为诗人所致力呈现的审美意趣。

在对师友的深情和对弟子的期许之外,惟山人物诗篇中也不乏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他不拘泥于历史得失与意识形态,以诗歌的审美理想关照笔下人物的气度与眼界。请看《山水诗草111首》中的第25首:“正观美庐美油画,忽听美龄仙逝啦。抗日呼声犹在耳,门外山河气自华。”诗人高度褒扬了宋美龄女士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国家和民族所做贡献,于党派纷争,是非曲折,并无一字提及。品读先生历史人物诗篇,全无私人之褒贬,而多着眼于人性、和平、审美、自然等福泽全人类之普世价值主题,展现出一种胜过常情的温暖。故“气自华”一语,虽然是赞颂宋美龄之气度,作为对惟山人物诗篇之评价,也是恰如其分的。

三.走向和谐共生之境界

在一种后现代的语境中,工业文明、机械复制、文学消费与大众狂化似乎正将人类意志与纯粹的审美理想剥离开来,让人在作为符号的世界中自我迷失。诗歌作为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单一而纯粹审美理想的文学形式,在这一时代受到的冲击也最为沉重。对于诗歌消亡的担忧,似乎成为每一个关心文学和诗歌的学人所共同面临的难题。

有鉴于此,学者们在重新认识当下的诗歌创作和文学评论时,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当与时代对话,并以时代为基础建构审美理想。例如《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一书指出:“文化诗学的审美性追求还表现在:与当代文化对话,把我们生活的世界变成一个更具审美价值的世界。”[4]在惟山先生的新古体诗中,读者似乎也能体验到诗人对于上述问题的现实性回答。诗歌产生于日常生活之中,并借助诗人的理想性描绘,使所言之事又高于日常生活。例如第49首描写了诗人与弟子同游南方古长城的情境:“直上南方古长城,身后阔野山水新。小女朴讷无言语,镜前再笑百媚生。燕赵女子不想家,江南山水梦中存。溪涧身材似楚风,风雨桥下有情人。”前六句尽言父女慈爱、师徒欢畅之景,有典故之雅趣,无白话之突兀。末联以字眼写景,而以诗心讲诗人的审美理想。纵然有涓涓细流的万年清澈,总不及桥下转瞬即逝却满怀希望的身影。平淡的风景,又增添一重哲理性色彩。它也是诗人关于诗歌和审美的答案。

对于惟山诗歌,阅读愈深,愈能感受到他对于在当下时代创作诗歌的态度:诗人要积极与现实对话,把诗歌创作、审美理想与文化、历史、现实相结合。既不沉溺于逝去的历史与典故,也不在现实的符号和快节奏中迷失。门下弟子、广西大学文学院李志艳教授,在为“山水诗草111首”所作的小序《赤子情怀、山水真意》中曾经指出:惟山先生的新古体诗,之所以能够避免诗歌与现实的隔离和形式与内容的脱节两大古体诗创作弊端,体现风格各异、底蕴深厚、古今贯通的特点,即在于他在诗歌表达上合理运用词语,化用前人的诗句,巧用典故;更为重要的是他立足于感受生活,致力于诗歌自身的自主性,以一种新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让诗歌接触生活、拥抱自然、融入土地,处处表现出一种真实存在的世界与情感。

什么是真正的诗人?什么是诗歌的本质?乔治·桑塔纳在《诗与哲学》中指出,诗歌应当表现出生活丰富的深层、感觉的特质、语言的诗韵、游戏的意趣和灵魂的梦想。[5]此次诵读惟山新古体诗歌,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他是为生活的深层和灵魂的梦想写诗。因此,我们最终获取的是一种关于诗歌审美理想实现的可能性:“人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6]

注释:

[1]本文所有诗篇,均引自邹惟山:《时光的年轮》,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之《山水诗草111首》(附21首),以下只标注篇目序号及篇名,不再一一说明。

[2]王羲之:《兰亭集序》,参见阴法鲁编:《古文观止译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卷七,第422页。

[3]参见邹惟山:《时光的年轮》,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127页。“文穆”即作者文名。道德博闻、学勤好问曰文,布德执义、中情见貌曰穆。

[4]蒋述卓编:《文化的诗学: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69页。

[5]乔治·桑塔纳:《诗与哲学》,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40页。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范文第4篇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这首五言律诗,是盛唐诗人常建的代表作,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中的名篇之一。诗人常建一生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题破山寺后禅院》就是诗人游览名山古刹,寻幽探胜之作。

破山寺又叫兴福寺,是六朝齐代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而建的。首句“清晨入古寺”,既点明入寺的时间,又着重指出这是一座“古寺”。唯其是“古寺”,才激起诗人“清晨”来游的勃勃兴致,而“清晨”入寺,正表明诗人对这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古刹的向往。第二句“初日照高林”,紧承首句而写入寺所见。破山寺建筑壮丽,佛殿庄严,气象宏伟,这些诗人都没去描绘,突出勾绘的是被冉冉升起的旭日照射的“高林”。这就给人以清新明丽,葱茏苕秀的审美感受,同时又有一种幽静之感。在艺术表现上是“借一斑以窥全豹”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抓住破山寺内外古木繁茂,郁郁葱葱的特征来写古寺的深邃幽静。这一联在结构上承接得十分自然,“初日”上承“清晨”,“高林”照应“古寺”,浑成无迹。

首联描写的是古寺周围的环境,还没有进入后禅院。颔联就随着诗人的行进而作进一步的描绘,“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人穿过佛殿步入后禅院,经过的是一条修竹夹道的小径,来到“幽处”的禅房。一个“深”字十分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僧人们居处的幽雅宁静。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极口称赞这两句诗,他说:“吾尝喜诵常建诗云‘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题青州山斋》)欧阳修以自己的创作体会推崇这两句诗妙意天成,这是很有见地的。就艺术的独创性而言,这一联诗人以自己内心的幽意和淡泊情怀,抓住破山寺后禅房突出的景物特点,创造了一种幽深淡雅的艺术意境,可谓“抒写胸襟,发挥景物,境皆独得,意自天成”(《原诗》)。

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诗人在后禅院的所见所感。红日高照,林木苍翠,百花繁茂,风光无限,使得鸟儿也怡然自乐,在花木丛中婉转鸣叫。诗人把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寄寓于无知无情的飞鸟,好像它们也为这幽美旖旎风光所感染,欢快愉悦。这种“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的艺术描写,构思新巧,别有情趣。“潭影空人心”,则是诗人正面抒写在后禅院幽雅宁静的特定环境中观潭影的感受。水潭清澈,山光、天色映于水中,是那样明晰澄净,观之使人杂念顿消。这一联是一个转折,由刻画后禅院的幽静转向表现诗人内心之静,静境得到深化。

古诗中的山水风光范文第5篇

走进古诗,让我们来感受无私伟大的人间至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吟咏着孟郊的诗句,我仿佛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为游子缝补衣衫。她把牵挂、不舍、叮咛和长长的思念缝进衣服中,她把寂寞、孤独和无奈留在他的心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的爱就像卑微的小草,无法报答阳光般的母爱。“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女儿木兰女扮男装,驰骋沙场,父母牵肠挂肚,望穿双眼盼女归,得知木兰凯旋而归,喜不自胜,出门远迎……

走进古诗,让我们来感受情深意厚的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天才诗人李白,生性豪爽,善游历,广交友,他与布衣王伦的友情,可见一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雨蒙蒙,柳依依。相聚不易,别离更苦,个中滋味只能融进千杯万盏中,朋友间的情谊尽在不言中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朋友间情意相投,心在一起,天涯海角都不是距离……

走进古诗,让我们来感受那浓得化不开的思乡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更思亲”,乡情乡思,象一条蚕一样,每时每刻都在咬噬着我们的心,佳节重阳,这种情更深更重;“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光阴荏苒,岁月匆匆,春去了又来,月圆了又缺,可回家的路,却如此漫长,只有春风能够体会我的情,只有明月懂得我的意;“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思乡的心,在日暮时分会揪得更紧,望着西坠的残阳,望着烟波浩渺的江面,心中波翻浪涌,愁情涌动,情不能自已……

走进古诗,让我们来感受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足不出户,我们边能够感受到庐山瀑布的壮观,银河垂天而落,恰如珠玉纷纷滑落,有声有色,妙不可言;“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就是一位高超绝伦的艺术大师,他的杰作――泰山可谓鬼斧神工,秀美而又峻拔,不愧为众岳之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美丽的西湖,晴时如一幅画,波光粼粼,浮光跃金;雨中又如一首诗,诗意朦胧、新奇,别有一番情趣……

古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百花园中最妖娆的花朵,徜徉在花香弥漫的花径上,好像沐浴着和风细雨,让人陶醉其中,更让人回味无穷。

古诗,穿越岁月的风尘,永远散发着永恒的馨香。

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