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诗三百首

古诗三百首

古诗三百首

古诗三百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唐汝谔;《古诗解》;古诗选本

唐汝谔,字士雅,明末松江府华亭人。华亭又名华亭谷,在今上海松江县西。其弟唐汝询著有《唐诗解》五十卷,畅行于世,唐汝谔继作《古诗解》二十四卷。又有《诗经微言合参》八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著述《古诗解》:“其兄汝询有《唐诗解》,故此以古诗配之。其注释体例略同。惟《唐诗解》以五七言分古近体,此则分为五类:曰古歌谣辞、曰古逸杂篇、曰汉歌谣辞、曰乐府、曰诗。其训诂字义颇为简略,所发明作意亦皆敷衍。又乐府之类声词合写者,汝谔不究其源,一一强为之说,尤多牵强。”机山钱龙锡在《古诗解叙》中说:“吾乡士雅唐君,少为诸生即博雅嗜古,与其弟仲言裒采汉唐诸诗而分解之。仲言《唐诗解》先成梓以行世,士雅方婆娑帖括,未遑竣业。及以明经振铎海虞,始出生平所著述诠次之,得若干卷,为歌谣乐府者十之五,为五言古诗者十之四,为四言、杂言、七言者十之一,总名《古诗解》。”

一、《古诗解》的选诗情况

《古诗解》二十四卷,共选诗近八百七十首,入选作家从帝王、公卿到方外异人、无名氏、闺秀、宫人计一百八十四人。具体分卷安排如下:卷一、二为古歌谣辞,共录八十首;卷三为古逸杂篇,录诗七十七首;卷四、五为汉歌谣辞,录诗六十四首;卷六至卷十三为古乐府诗,共录二百四十七首,其中,汉乐府三卷录诗八十八首,魏乐府二卷录三十五首,晋乐府一卷录诗四十六首,宋乐府三十首,齐乐府十首,梁乐府二十六首,陈、北魏、北齐、隋三朝合录乐府诗十二首;卷十四为四言诗,总录七十八首;卷十五至卷二十三录五言诗,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八代共录三百零六首;录六言古诗八首,七言古诗九首。

从所录乐府诗来看,汉乐府诗最多,共八十八首;其次为晋乐府,共四十六首。显然唐汝谔认为这两个朝代乐府诗成就最高,均属“体裁古雅、辞意悠长”者。就所录五言古诗而言,晋诗录八十一首居第一,宋诗五十七首居其次。如果按录诗数量多少统计诗人,乐府诗类魏武帝和陈思王植各十一首,并列首位;齐鲍照八首,位居第二。四言古诗类共录诗歌七十八首,其中陶潜二十六首,占全部四言诗数量的33.3%。五言古诗类录诗数量第一位是陶潜(三十首),占全部晋诗数量的37%。其次为谢灵运(二十三首)。仅就四言诗和五言诗而言,共计384首,陶潜两类诗歌共录56首,占整个汉魏六朝古诗的14.6%,可见陶潜(渊明)在唐汝谔心中的地位,同时符合汉魏六朝诗歌在明末诗坛实际接受情况。(详见附表)

附表

《古诗解》录诗数量统计

二、《古诗解》的选录标准

唐汝谔的《古诗解》的选录古诗标准是什么呢?“是编所选,大都主体裁古雅、辞意悠长,而原本性情有关风化,但不失古人温柔敦厚之旨,即亟为收录。惟乐府自晋宋迄齐梁,半为男女唱和之作,亦其风使然,不得一切删去,姑去其甚者,存其雅者,庶几亦十三国风不删郑卫之意云。”(《古诗解?凡例》)依照唐汝谔划定的标准,符合以下几条标准方可入选:一要“体裁古雅”,二要“辞意悠长”,三是“原本性情有关风化,但不失古人温柔敦厚之旨”,四是乐府中“男女唱和之作”中的“雅者”,根本标准是儒家“温柔敦厚”之说。

这里唐汝谔所说“体裁古雅”,应该是指传统的四言诗、汉魏以来形成的五言诗及与汉乐府之后形成的历代乐府诗,自然而然那些齐梁之后的宫体诗等作品均在删汰之列。“辞意悠长”当指诗歌感情抒发与表达方面,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余味深长。同时,许多乐府民歌中表现男女真挚爱情的歌谣,在“不失古人温柔敦厚之旨”的前提下,得以广为选录和传播。相较于唐汝谔之前的众多古诗选本,《古诗解》显得难能可贵。

唐汝谔在《凡例》中自称其诗选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余述是编,不专步骤昭明,而以近代四家参入之。于杨(慎《五言律祖》)、左(克明《古乐府》)则加精,于李(攀龙《古今诗删》)、钟(惺《古诗归》)则加博,庶几选古之一变云。”即云不惟昭明《文选》是准,他要选出符合自己所定标准的古诗。他声明《古诗解》所选古诗,在选目上要比杨慎《五言律祖》(9卷133诗人311首)和左克明《古乐府》(10卷)更加精当,意图“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四库总目提要》“总集类”),同时较之李攀龙《古今诗删》(唐前古诗9卷545首)和钟惺《古诗归》(15卷836首)更为博洽。那么,唐汝谔拿来对照的四部的古诗选本究竟如何呢?

明代杨慎为嘉靖初期文坛鸿儒之一,为反对前七子派“诗必盛唐”之主张,力倡六朝诗歌,并有《五言律祖》六卷、《风雅逸篇》十卷、《古今风谣》一卷等盛行于当时,且以之作为宣传自己文学主张与反拨前七子的重要武器。杨慎在其《升庵诗话》卷一评王融《上巳诗》:“王融《上巳》诗‘粤上斯巳,惟暮之春’二句古雅。《诗评》:‘四言诗,《三百篇》之后,曹植、王融。’”唐汝谔《古诗解》推崇的古诗第一标准正是“古雅”,不能说他没有受杨慎诗论的影响。杨慎《五言律祖》纯录六朝五言诗,较之唐汝谔《古诗解》而言,没有《古诗解》古歌谣到古乐府,从四言诗到五言诗,“体裁古雅,辞意悠长”那么的精纯,也许缺乏“古人温柔敦厚之旨”。

元代左克明《古乐府》十卷,是继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之后一部重要的乐府诗选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八十八:“是书录古乐府词,分为八类,曰古歌谣,曰鼓吹曲,曰横吹曲,曰相和曲,曰?[商曲,曰舞曲,曰琴曲,曰杂曲。自序谓‘冠以“古歌谣”词者,贵其发乎自然;终以“杂曲”者,著其渐流于新声,又谓风化日移,繁音日滋,惧乎此声之不作也。故不自量度,推本三代而上,下止陈隋,截然独以为宗。虽获罪世之君子,无所逃焉’云云。”“此集务溯其源,故所重在于古题古词,而变体拟作,则去取颇慎,其用意亦迥不同也。就《古诗解》的乐府诗部分选录而言,唐汝谔受左克明影响很大,尽管郭茂倩《乐府诗集》影响更大,但唐汝谔《古诗解》选录乐府诗标准与左克明《古乐府》更加接近。如卷一、二大量选录“古歌谣”词,合计八十首,也许出于与左克明相同的标准:“贵其发乎自然”;乐府与古诗均止于陈隋,是否也如左克明在其《古乐府序》中阐明不选唐代的原因一样:“唐人祖述尚多,非敢弃置,盖世传者众,弗赖于斯。”《子夜歌》晋宋齐辞郭茂倩《乐府诗集》只录四十二首,《古乐府》仅录二十首,《古诗解》仅八首,从数量上来说够精的了。

与明代李攀龙《古今诗删》和钟惺、谭元春的《古诗归》相比,唐汝谔《古诗解》在当时的影响要小得多。但是,选录八百六十九首古诗的规模要远远超过前两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八十九评李攀龙《古今诗删》:“是编为所录历代之诗,?按?髯苑痔澹?加诠乓荩?我院何耗媳背??我蕴啤L埔院蠹桃悦鳎?嗦纪?敝钊酥?鳎??患八巍⒃?8亲岳蠲窝舫?欢撂埔院笫橹?担?昂笃咦勇室源寺巯嗌小E柿?茄。?淌侵疽病!薄把?祷ヒ欤?酥泵?踔??H胫鞒雠??辉嫡嬗邢薅稀X屎竽∧庳馇粤鞅淄蚨耍?煊牍?病⒕沽晖?芎笕酥?咐鳌F穹歉咛甘⑵?幸约ぶ??熘脸龆?炊?酰咳幻骷韭凼??常?杏谄咦印F咦勇凼??迹?煌獯吮嗦级?嬷?R嘧阋约?缁岜淝ㄖ?省J欠欠淦鹬?桑?纯煞弦病!弊魑?捌咦优傻牧炀?宋铮?钆柿?蘩砺鄹倭煨孕?裕?耸?柩”静宦继拼罄?院蠹八卧??璧淖龇ǎ?晌?锤垂排晒セ鞯目谑怠K淙还攀?肜指??糠质苋粟覆〗仙伲?迫贲痰摹豆攀?狻费∈?嬉?取豆沤袷?尽饭愕枚唷!端目馊?樽苣刻嵋?肪硪话倬攀??乐有省⑻吩?骸妒?椤罚骸笆鞘榉补攀??寰恚?剖????怼4笾家韵斯钣拿煳?冢?愣阂欢?码h字句,矜为玄妙。又力排选诗惜群之说,于连篇之诗随意割裂,古来诗法于是尽亡。至于古诗字句,多随意窜改。”实际上,《诗归》在当时非常流行,几乎家置一编,洛阳为之纸贵。就选诗数量与特点而言,二书最为接近。就古诗而言,《古诗归》录诗八百三十六首,《古诗解》录诗八百六十九首,相差仅三十三首;《古诗归》录诗最多的诗人是陶潜,共五十二首,其次是谢灵运,二十六首;第三是谢?I,录二十二首。而《古诗解》录诗最多的是陶潜,共五十六首;其次是谢灵运,录二十三首;第三是谢?I,共十一首。二书非常接近,说明《古诗解》受《古诗归》影响很大。

与前述四种古诗选本相比较,唐汝谔的《古诗解》有详细的文字训诂,配以串讲式的评解,对每首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均有精到的分析与鉴赏,是其独特的价值所在。有的评解参照诗人生平遭际,诗的本事背景对诗篇融会贯通,评解真义;有的评解通俗地串释诗意,补足空白,使其语意贯通,明白晓畅。当然,限于唐汝谔对诗歌艺术的理解,也有其不足一面,即局限于传统的“言志”“缘情”说。对于深刻反映现实,有着丰富内涵的现实主义诗篇,仅从儒家“温柔敦厚”的“发乎情,止于礼义”的角度去理解,就不能得其全貌。

参考文献:

[1]明人传记资料索引[m].台湾中央图书馆编,中华书局,1987年版.

[2]四库全书存目丛书[m].齐鲁书社,1997年版.

[3]张廷玉等撰.明史[m].中华书局,1974年版.

古诗三百首范文第2篇

从记事起,我就对古诗词怀有一种莫名的好感。因为每一首诗词不仅仅能为我们阐明深刻的道理,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我与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所学的第一首诗,是李白的《静夜思》,短短的二十个字竟将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至今品读,仍回味无穷。这首诗的启蒙或许是我喜爱古诗词的一个原因吧。

自从上了小学,当教师的母亲便频繁地为我买课外读物,其中的《唐诗三百首》我尤其喜欢。那令人悲叹的《啄木曲》、令人唏嘘的《江城子》、令人惆怅的《春雨》……使我愈发喜爱古诗词。

上了初一,虽然学习任务更加繁重,我却总是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品读古诗词。也因此,我对语文更加感兴趣。整个初一,我把《唐诗三百首》翻了个遍。

升到了初二,学习变得更加繁忙。我自恃对古诗词有较深的基础,便骄傲起来了,不去用心学习,导致我的语文成绩一落千丈。但此后的我不仅不去学习古诗词,反倒把它当做我的“敌人”。直到初三,越跌越惨的成绩,使我开始有了悔意,对古诗又重新执着起来。我心想,一定要利用古诗的优势来弥补我的劣势。但事与愿违,初三的古诗更加难理解,也更加难背诵。一次,老师叫我背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我居然没背诵下来,我垂下头,红着脸,看着作者“岑参”两个字,恨不得把它吃了!但我得到更多的是教训,我心想:为什么我背不下那首诗呢?我以前可是能把《唐诗三百首》首首都背下来啊。难道是我初二时耽搁的太多?我不是对古诗恢复信心了吗?我扪心自问了好久,终于明白了,我下得功夫还不够深啊!于是我放学一到家,写完作业就开始背诗,终于在我们学习《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时我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全文,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从此我的信心便更加充足,我暗暗发誓:要进入一个更高的诗词的境界。 在品读岑参的诗歌时,我体会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戍边将士不畏严寒保家卫国之情,友人之间离别抑郁之情,离乡军人居安思危之情……其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貌似写春,实则写雪,有很深的含义。

古诗三百首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有效性 精选内容 课内外结合 诵读训练 积累

古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来,经典古诗文熏染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它已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三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曾经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对诵读古诗词的诠释都说明了诵读经典古诗文是何等重要。而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最具震撼力,最具创造力,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那么如何提高古诗文诵读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是我们十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一直努力和致力于探索的问题,下面就我们对古诗文诵读有效性教学进行一些浅略探讨。

一、精选诗文内容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小学阶段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诵读有价值的内容成为实验开展的首要问题,“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些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指导着我们对内容的选择。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欣赏水平有限,所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得精挑细选诵读内容。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有益处有意义的原则,结合课文中的古诗学习,适当拓展延伸。小学语文教材按单元主题来编排,每个单元分别渗透了爱心、惜时、诚信、勤奋等内容。因此可以针对每一单元的内容,将传统诗文中表现相关单元主题的经典名篇等进行整理,列出篇目。教学中适时、适量地为学生拓展经典古诗文内容让学生诵读、积累,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学习经典古诗文的兴趣。

二、注重课内外结合

传统经典诗文,语言精炼,具有节奏美、韵律美,非常适合学生诵读,一卷在手,朗朗上口。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生首先学会教材中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再迁移到课外经典古诗文的诵读中。

(一)学法引导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诗文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感染力。首先读懂教材中的经典。以教材中的经典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读懂经典,运用经典。

(二)课堂引诗文

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材中选用了较多的经典诗文,各单元也安排了相应的主题,在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单元主题,补充相应的经典,让经典渗透在课堂中。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让学生感悟诗文的内涵,并引导学生围绕课堂学习的内容,去搜集与之相关的古诗文。如学习《长相思》这首诗时,引导学生读《望月怀远》《泊船瓜洲》等诗篇,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思乡之情;学习了《送元二使安西》这古诗时,同学们很快会诵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送别诗句。学生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三)活动诵诗文

坚持开展“每天一诵读”、“每周一诗”、不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快乐地阅读、背诵古诗文。每天固定诵读的时间,并做到持之以恒。老师事先进行朗读辅导,加强老师及优等生的范读,让每位学生能读出诗味儿。

首先确保诵读时间:如早上十五分钟、午读十分钟、课前三分钟和校本课程时间进行诵读训练。

早读十五分钟:将选定好的古诗文篇目设计好诵读计划,确保每天早晨十五分钟的有效利用。或是朗读新内容,或是复习旧知识,班长做好组织者,上好早读十五分钟。

课前三分钟:可让诵读三分钟成为课堂一支永恒的序曲。如一打预备铃,可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熟读成诵。学生一面诵读,一面等全班同学归座,这不仅加深了经典诗文的复习巩固,也调整了学生的课前状态。

充分利用每周两节的校本课,将本月所吟诵的内容全面复习,以及在班级内举行小型的经典背诵比赛。

将时间分散安排,遵循学生注意力发展的规律,避免长时间由于单调重复而产生疲劳,较好地体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理念。

三、加强诵读训练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因此经典古诗文要一遍一遍地读,一遍比一遍读得好,最后熟读成诵,其义自见。

四、引导巧背多积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多种形式背诵方法引导学生巧背,实现“量”的积累。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我们常常采用竞赛法,激励学生快速记忆。如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全班赛,又如限时背、师生背、接龙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经典诵读正如一把闪闪发光的钥匙,它可以打开孩子们的心门,让童心乘着“经典美文诵读”的翅膀振翅飞扬。

参考文献

[1]刘华.经典语文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古诗三百首范文第4篇

我们的诗词教学不能只为了那三五分。下面的三个教学故事也许能说明,古诗词教学是件很有趣味的事,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小时候学过这样一首数字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过目即能成诵,且能牢记终生。它所写的就像自家门口的风景一样。先生让我们回家之后,模仿着也写一首,诗虽只有短短二十个字,但其中一定要包含一到十这十个数字。这样的作业对小学生来说,还真是个不小的挑战,但大家只觉得是做文字游戏而已,并无任何压力,我尤觉得好玩,回家的路上就开始琢磨了。

第二天的课堂上,有个同学站起来念了他的诗:“一去二三里,囊中四五文。小店六七家,八九十徘徊。”我们听后都觉得挺有意思。老师也说,他口袋里没多少钱,买不了什么,但诗写得有意思,穷孩子若有志气,将来定有出息。先生对他的表扬令我们羡慕不已。随即我也自告奋勇地念了自己的诗:“一去二三里,停车四五回。摔倒六七次,八九十处伤。”大家听了就愣在那里,老师笑问,你坐的是什么破车呀?把你摔得不轻啊。我说不是坐车,是学骑自行车的事。明乎此,老师便称我诗写得不错,同学们也对我的诗报以笑声和掌声——也许他们也有学骑自行车“挂彩”的经历吧。

这一次的读诗写诗使我得到一种文学的启蒙——原来诗歌并不神秘,连枯燥的数字和学骑自行车这样琐屑的小事都能入诗。

一次去外地讲学,校长让我给他们学校的“春笋诗社”上堂有关诗歌的课。我欣然应允。面对初中的孩子,我不想多作理论阐述,而是在黑板上列了这样三首诗:

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东晋·画家顾恺之)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选自北宋·汪洙所编《神童诗》)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如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宋·无门和尚)

孩子们对这几首诗很感兴趣。我让他们品读之后思考一下喜欢其中的哪一首,并讲出自己的理由。结果喜欢第一首的居多,他们说,这首诗像画一样美,一年四季四幅画,各有各的特点。喜欢第二首的也不少,他们说,古人多有生活情趣啊,平淡的生活因为和自然联系在一起而变得丰富多彩。喜爱第三首的也有,却未能讲出什么理由来。

大家问我喜爱哪一首。我说我更喜爱第三首。他们问为什么。我说,无门和尚无意刻画四时之景,却认为若能摆脱烦恼和困扰,有一颗闲适的心,那么,即使寻常景物也能带来美感,一年四季无不可爱。这种见解对人不无启发,只要做一个有闲情的人,就能尽享自然的馈赠。有了这一立意,诗也就高人一筹了。《红楼梦》里黛玉与香菱说诗,说:“词句终究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前两首四季诗写得也不错,但仅限于对自然和生活的再现和描摹而已,第三首诗则上升到精神层面,可谓以意取胜。

经我这么一讲,学生遂有所悟,点头称是。最后我又说,无门和尚的诗前两句很平,只是将四季景物一带而过,好就好在后两句,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修改它而表现不同的立意。你们是否愿意试一下?于是课堂活跃了起来,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沉思默想,我则游走于他们中间,适时给予一些指点。最后有这样四首诗获得大家的认可和好评。

①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静心读遍天下书,佳境皆在诗文中。

②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寻常景物蕴意趣,美景全凭心体验。

③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高楼广厦享空调,岂如林中一飞鸟?

④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时若是一种景,万物岂不失生机?

我称赞他们都是小诗人,改写的诗都能寓意于物,而且立意各不相同。第一首讲的是艺术真实要高于生活真实;第二首告诉我们要学会用心灵审美;第三首表达了向往自然、亲近自然的愿望;第四首则形象地阐述了生活需要多样性的哲理。

校长说我的课上得好,我说,是诗歌的美激发了孩子们的创造活力,一旦挣脱了应试的枷锁,语文的天地就广阔了,它就是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

在研究性学习中,十几名学生自发组成了一个专门学习和研究“咏史诗”的小组,并聘我任指导老师——我常在校报上写点古体诗。

我先让他们阅读和收集咏史诗,多多益善。以下几首就备受他们的推崇。

①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人们都说隋朝因此河而亡,而此河至今仍在通航。如果不是隋炀帝荒淫骄纵数次劳民伤财巡幸江南,那开河之功真可与大禹相比。

②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宋·李九龄《读》)

——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在于人才,不能说它的兴盛和衰亡总是交替的,诸葛亮、周瑜死后,要灭亡蜀国和东吴就易如反掌了。

③千年血战说长平,草木于今尚带腥。莫向史迁疑数字,君王谁肯惜生灵!(明·王玉祥《长平古战场》)

——长平之战,坑降卒数十万,那里的草木至今还带有血腥,不必去追究《史记》中所说的“四十万”是否正确,哪个统治者会怜惜人的生命呢?

这些诗,议叙结合,观点辩证,很有警世作用,有的抵得上长篇大论乃至“专著”,有的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这年暑假,我要求他们每人至少写两首咏史诗,并用短信的形式发给我。——同学们都很认同我“研究的目的在于创造”这一观点。

收到的诗中多有佳作。最先收到的是:

冷眼古城千年史,心惊怪事古今同。平庸将相享长禄,多数能臣不善终。

这是小婷写的。她说过,好的咏史诗往往能对历史现象进行高度的概括,从个别上升到一般。这首诗不正是如此吗?

紧接着,收到晓峰发来的一首:

长城横锁万重山,故垒森森拥古关。百看犹存秦帝影,暗封华夏到今天。

这是一首思想独特的好诗。大家皆引以为豪的万里长城在他眼里却存在着潜在的负面效应。

佩兰利用暑假去四川旅游,每到一地都要写诗,其中一首是:

都江堰水漾清波,天府成名岁稔多。多少匠人凝智慧,为何只唱李冰歌?

回来后她告诉我,她写此诗是受了皮日休《汴河怀古》的启发,那首诗使她懂得了万物都不是绝对的,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写诗则应取一独特视角。她还说,因为要写诗,这次旅行就有了思想的陪伴。

每当收到他们的诗,我都要回复一首。如:

①指鹿朝堂众口阖,魏阉生祠遍山河。举国同呼万岁日,应叹人间少卞和。

②自古衙门似海深,官场无处不风云。高山流水余音远,管鲍之情何处寻?

古诗三百首范文第5篇

一、加强诵读,积累古诗词

诵读是我国古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说明了吟诵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7—9年级语文教材所选编推荐的这些古诗文,是历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精华。这些名篇受到许多人的喜爱,且易于掌握理解,并能引起情感的共鸣,是诵读的最佳材料。“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打开课本,让学生放开喉咙大声诵读,使其在读中涵咏,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陶冶,在读中升华……在吟诵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要辅以朗读技巧的必要指导,使其掌握重音、停顿、节奏、速度、语调等要领,力求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引领学生步入审美佳境。诵读不应仅出现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每节语文课前,都可以先诵读一首诗或一段文,在古诗文诵读的余韵中展开课堂教学。

二、结合背景,理解古诗词

凡是有生命力的古诗词都是诗人有感而发之作,诗所传达出的思想主旨无不与作者的平生、阅历、遭遇及他所处的时代的社会生活相关。因此,要使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又如李白的《行路难》,若不弄清楚李白写这首诗的处境,那么诗中的“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等句子学生就无从理解。因此分析诗歌前,我先跟学生把背景资料交代清楚:天宝元年,李白被召入京,供奉翰林。玄宗虽对他礼遇有加,但不过是赏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一向清高的李白忍受不了这种处境,而他的清高又为当朝的权贵所难容,终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就意味着被迫放弃自己的理想。这不能不使有着积极入世之心的李白感到极度苦闷。这时,他的一位朋友在京城摆了一桌酒席宴请他。面对美味佳肴,李白却“停杯投箸”,难以下咽,学生也就能理解这种心情了。

三、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古诗文的学习,应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不能呆板单一,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立足课堂,延伸课外,曾进行过以下多种尝试:利用自习课给学生开办古典文学知识讲座,搞文学欣赏,培养其鉴赏能力,提高其审美水平;让学生走上讲台,利用课前三五分钟时间,推荐一些名篇名句给同学,并作简单点评;让学生把古诗词、篇章改写成课本剧,在班级表演;进行朗读比赛、背诵比赛、文学典故知识比赛、名句接力赛等多种比赛形式。

四、抓住诗(词)眼,鉴赏古诗词

古人作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而一首诗中最凝练最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诗词的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诗人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终觉不如“绿”字来得好。原因是:用“绿”字诗意就更显深沉,情思浩荡,不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流露出诗人当时奉诏入京的喜悦,还有经历罢相之后被征召回朝的重重忧虑,一个“绿”字高度概括出诗人的喜悦、彷徨等丰富的内心世界,着实让称道。

五、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我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我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中写雨的一段时,讲到“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三个比喻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我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学生用杜甫的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很好地回答了我。是啊!“润物细无声”不正是春雨细密轻盈这一特点的绝好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