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经营管理状况

企业经营管理状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经营管理状况

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范文第1篇

一、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经营决策的关系

1.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经营决策的含义

财务报表主要包含企业生产经营、产品销售、资金流动等方面内容,能够提供各种企业的财务经营信息。财务报表不仅包含企业的经营利润、产品销售、资金流动等方面信息,而且包含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资本结构、资本变动状况。财务报表分析通过整理各种财务信息,对这些财务信息进行精准的量化分析,指出企业经营中存在的漏洞与不足之处,来指导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高管在参考财务会计报表后,针对财务会计报表出现的问题进行治理,以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发展。会计部门主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资金流动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和计算,财务报表分析能够保障企业资金的准确性与安全性。财务部门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全面准确分析;还运用单位变量确定法,对企业的单一变量所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

企业的经营决策首先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企业经营方案,根据企业经营方案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标与经济利润。企业的经营决策应该制定一套完整的企业生产经营方案、企业经营管理方法,企业生产经营方案能够引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经营管理方法能够对企业的生产流程、资金流向进行有效监督,保障企业生产、企业资金的安全与透明。

2.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经营决策的关系

会计部门需要对企业的各项财务经营状况进行记录和计算,并将其记录形成简洁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需要运用文字、数据、公式、图表的形式进行表示,以达到简洁易懂的效果。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要能够被企业管理者理解,企业管理者在浏览财务报表后,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改革与调整。财务报表需要能够明确反映企业的资金总量、流动资金数额、生产产品数量、产品销量等一系列信息,为企业未来的经营决策提供相应指导。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和流程

1.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

财务报表分析主要对企业的经营利润、商业经营能力、管理状况进行统计分析。

企业的经营利润指的是企业在短时间内各项经营所获得的总利润,企业经营利润主要包括:产品销售利润、成本节约利润、企业管理获得利润。企业财务报表的经营利润分析,能够发现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通过对企业的营利状况、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找出企业各个经营环节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企业的经营能力指的是在市场环境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内部生产资源、生产技术的优化整合,来完成企业经济利润的增长。企业的经营能力与管理状况密不可分:一方面来自于企业管理的加强,企业生产资源、生产技术的优化整合;另一方面来自于企业资金、生产产品的快速流转。资金与产品的快速交易转换,能够带来更多的闲置资金,也能够加快企业资本的重新利用与利润的不断产出。

企业的财务分析需要对企业的产品生产、管理状况、资金流动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单一指标的企业财务分析,不能够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作出准确判断,也就不能达到指导企业经营的目的。

2.财务报表分析的流程

财务报表分析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确定分析标准与目标。企业会计部门需要根据财务报表的不同用途,运用不同的分析标准与分析方法,进行企业各种经营因素的分析。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的过程中,企业要将企业的生产因素分析结果,与国家制定的生产因素标准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发现各种生产因素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问题治理。目前企业生产经营中,主要存在企业债务沉重、资金短缺、虚假投资、管理不到位等方面问题。

(2)策划分析方案。企业财务数据能够表现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经营状况,但财务数据不能对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进行合理规划。而企业高层需要在浏览各项财务数据后,制定出详细的企业问题解决方案、企业生产指标方案、企业发展规划方案与企业资金流动方案。只有之当初准确合理的企业发展方案,才能推动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逐渐增长。

(3)整理核实信息。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进行分析后,需要对各种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查与确定。只有保障企业经营信息的真实性,才能够顺利开展接下来的发展工作。

(4)得出结论。在完成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数据核实后,需要对企业的发展做出整体评价,包括:企业发展中的优势之处、企业发展中的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发展项目等。

三、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与局限性

1.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作用

企业在对各种生产因素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后,能够得出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生产经营状况,也能够发现企业经营存在的问题。其次财务报表分析能够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进行统计,得出企业的产品经营范围、资金损失状况。企业管理者在获得相应的资金流动信息后,能够根据资金的流动方向,对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适当调整。财务报表分析能够提供众多的企业管理信息,在减少企业管理与成本支出的情况下,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财务报表分析也能够对企业的经营利润进行分析,企业的经营利润包括企业产品销售利润、成本节约利润、企业管理利润等。财务报表分析还能够对企业的生产成本、损耗成本进行统计,通过企业生产总成本、经营利润的对比,可以得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各种问题进行梳理,针对主要问题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解决。最后财务报表分析还能够对企业的资本结构、外债状况、流动资金数额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能够得出企业的资金流向。企业的不合理的投资活动,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本流向产生严重影响。企业失败的投资活动会产生众多的企业经营风险,也会损失大量的发展资金。因此财务报表分析一方面能够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记录,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也能够对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监督,避免各种风险所带来的资金损失。

2.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

财务报表分析在对企业生产成本、损耗成本、经营利润、资金流动状况、资本结构、外债状况、流动资金数额等因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受到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干扰。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会使企业的生产经营信息,与实际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产生较大差别。财务报表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局限性:

(1)企业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过去生产经营状况的统计与分析,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市场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数据都会发生不确定的变化。特别是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前提下,企业财务报表会与真实生产经营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2)其次企业财务分析所运用的比率分析法,是对企业各种生产因素进行财务分析。企业选取不同的财务经营时间段,会具有不同的经营数据。而对不同的经营数据进行比率分析法的分析,会得到不同的企业财务分析结果。

(3)企业的财务人员大多具有专业的技术水平与知识素养,但它们通常以企业财务数据作为财务分析的主要角度,而不会从企业经管理角度进行企业财务分析。

四、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与管理的脱节

财务报表分析主要为企业提供可靠的生产经营信息,以指导企业未来的经营活动。但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财务报表分析指作为参考数据,而不能决定企业未来的经营方向。由于企业高层故意忽视财务报表分析结果,自主操控企业的经营模式与发展方向,导致财务报表成为企业经营中的摆设。很多企业经营者一味追求企业的虚假宣传、面子工程,而将企业的产品品质、经济效益放置一边,最终导致企业陷入发展困境。

2.报表分析的片面性

财务报表分析还会存在分析片面性的问题,分析片面性与财务报表分析人员思想的片面性有较大关系。企业财务人员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过程中,会由于自身思想的片面与技术的生疏,导致财务报表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的差异。不同的财务会计具有不同的专业认知与发展方向,在进行各种财务报表分析时候,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疏漏情况。各种财务会计性格、专业方向的差别,会导致财务报表统计分析结果的差异。

3.虚假财务报表问题

企业会计部门主要运用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对企业各种生产要素进行财务分析。而企业中的虚假财务报表问题,是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会计部门所进行的虚假财务报表分析,会得出错误的企业财务信息。企业利用错误的财务信息作为指导,会使企业未来的经营管理遭受严重危害。

五、企业经营决策中财务报表分析的改革思考

首先要根据企业财务报表的相关要求,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不同对象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在财务报表分析的过程中,会计部门要掌握一系列的财务报表分析流程,根据相应的流程开展具体的分析工作,各个流程工作人员的职责要分配清楚。

其次在财务报表分析前,需要对相关的会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需要时他们掌握专业的财务分析知识,以保证其能顺利完成财务分析工作。同时在运用现代科技印象财务报表分析的时候,需要对各种数据进行准确分类,根据不同的类别分层次进行分析处理,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与全面。

然后财务报表的分析要对各种账目进行准确统计,以保证账目的真实可靠;随后要运用定量、定性的财务分析方式,进行企业生产经营、外来债务的具体分析。特别是要对各种客观不确定因素进行数据分析,例如:市场经济状况、国家宏观调控情况等。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经济状况,对企业内部的生产技术、未来发展规划进行不断的改革调整。

除此之外综合绩效评价法、价值评估法的引入,能够使企业的各种财务生产因素的分析更加全面化、准确化;最后要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不定时公开,以保障财务信息的透明。

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范文第2篇

1 财务分析概念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的财务报告等会计资料为基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2 财务分析的作用

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对企业一定期间的财务活动的总结,为企业进行下一步的财务预测和财务决策提供依据。

2.1 通过财务分析,可以评价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揭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财务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和财务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

2.2 通过财务分析,可以为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有关部门和人员提供系统、完整的财务分析资料,便于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为他们做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2.3 通过财务分析,可以检查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和单位完成财务计划指标的情况,考核各部门和单位的工作业绩,以便揭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管理水平。

3 财务分析的目的

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所依据的资料是客观的,但是,不同的人员所关心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因此,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企业经营管理者,必须全面了解企业的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他们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和要求是全面的;企业投资者的利益与企业的经营成果密切相关,他们更关心企业的资本盈利能力、企业生产经营的前景和投资风险;企业的债权人则主要关心企业能否按期还本付息,他们一般侧重于分析企业的偿还能力。综合起来,进行财务分析主要出于以下目的。

3.1 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

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告等会计资料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负债水平以及偿还债务能力,从而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财务信息。

3.2 评价企业的营运能力

企业营运能力反映了企业对资产的利用和管理的能力。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就是利用资产取得收益的过程。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资源,资产的利用和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收益,它体现了企业的整体素质。进行财务分析,可以了解到企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情况,分析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管理水平、资金周转状况、现金流量情况等,为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3.3 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

获取利润是企业的主要经营目标之一,它也反映了企业的综合素质。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争取获得较高的利润,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投资者和债权人都十分关心企业的获利能力,获利能力可以提高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提高企业的信誉。对企业获利能力的分析不能仅看其获取利润的绝对数,还应分析其相对指标,这些东西可以通过财务分析来实现。

4 财务分析的基础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通过对会计所提供的核算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得出一系列科学、系统的财务指标,以便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这些会计核算资料包括日常核算资料和财务报告,但财务分析主要是以财务报告为基础,日常核算资料只作为财务分析的一种补充资料。财务报告是企业向政府部门、投资者、债权人等于本企业有利害关系的组织和个人提供的,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影响企业未来经营发展的重要经济事项的书面文件。提供财务报告的目的在于为报告使用者提供财务信息,为他们进行财务分析、经济决策提供充足的依据。企业的财务报告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其他附表以及财务状况说明书。这些报表及财务状况说明书集中、概括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等财务信息,对其进行财务分析,可以更加系统的揭示企业的偿债能力、资金营运能力、获利能力等财务状况。财务分析常用的三张基本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4.1 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它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为依据,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和次序反映企业在某一个时间点上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基本状况。

4.2 利润表

利润表也称损益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利润表是以“利润=收入―费用”这一会计等式为依据编制而成的。通过利润表可以考核企业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以及利润增减变化得原因,预测企业利润的发展趋势,为投资者及企业管理者等各方面提供财务信息。

4.3 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位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是企业对外报送的一张重要会计报表。拓为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河流出的信息,以便于报表使用者了解和评价企业获取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能力,并据以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

5 财务分析的种类

5.1 按照财务分析的主体不同可分为内部分析和外部分析

5.1.1 内部分析是企业内部管理部门对本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财务状况所进行的分析。这种分析,不仅要利用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会计资料,也要利用管理会计和其他方面所提供的经济资料,是对整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面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是否良好,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有效率,存在什么问题,从而为今后的生产经营提供决策依据。

5.1.2 外部分析是企业外部的利益集团根据各自的要求对企业进行的财务分析。因各自的目的不同,分析的范围也不同,它可以是对企业某一方面进行局部财务分析,也可以是对整个企业的各方面进行全面的财务分析。例如,债权人常常关心的是贷款的风险,这样就需要对企业的偿还能力进行分析;而要与企业进行合作经营的人,则要对企业的各方面进行全面的财务分析。

5.2 按财务分析的对象不同可分为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和现金流量表分析

5.2.1 资产负债表分析是以资产负债表分析为对象所进行的财务分析。通过资产负债表可以分析企业资产的流动状况、负债水平、偿还债务能力、企业经营的风险等财务状况。

5.2.2 利润表分析是以利润表分析为对象所进行的财务分析。在分析企业的经营成果和盈利状况时,必须从利润表中获取财务资料,而且即使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也应结合利润表。一般而言,获利能力强,偿还债务的能力也强。因此,现代财务分析的中心逐渐由资产负债表转向利润表。

5.2.3 现金流量表分析是以现金流量表分析为对象所进行的财务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是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中介,也是这两张报表的补充。通过对现金流量表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企业现金的流动状况,在一定时期内,有多少现金流入,是从何而来的,又有多少现金流出,都流向何处。通过这种分析了解到企业财务状况变动的全貌,可以有效地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

5.3 按财务分析的方法不同可分为比率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

5.3.1 比率分析法是将企业同一时期的财务报表中的相关项目进行对比,得出一系列财务比率,以此来揭示企业的财务状况的分析方法。其主要包括三大类,及构成比率是反映经济指标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效率比率是反映某项经济活动投入与产出间的关系;相关比率是反映经济活动中某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项目比值的财务比率。

5.3.2 比较分析法是将统一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状况或不同企业间的财务状况进行比较,从而揭示企业财务状况存在的差异的分析方法。其分为纵向比较分析法和横向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来确定数额与幅度,确定其存在的差异与程度,揭示企业财务状况的发展趋势及企业财务状况中存在的问题。

5.4 按照财务分析的目的不同可分为偿债能力分析、运营能力分析、获利能力分析、发展趋势分析和综合分析等等。

6 财务分析的程序

6.1 确定财务分析的范围,搜集有关的经济资料

财务分析的范围取决于财务分析的目的,它可以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某一方面,也可以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如债权人可能只关心企业偿债能力,这样他就不必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分析,而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则需进行全面的财务分析。财务分析的范围决定了所要搜集的经济资料的数量,范围小,所需资料也少,全面的财务分析,则需要搜集企业各方面的经济资料。

6.2 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进行对比,作出评价

财务分析的目的和范围不同,所选用的分析方法也不同。全面的分析方法,则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以便进行对比,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比较分析企业有关的财务数据、财务指标,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

6.3 进行因素分析,抓住主要矛盾

通过财务分析,可以找出影响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各种因素,在进行因素分析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即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财务状况的主要因素,然后才能有的放矢,提出相应的办法,做出正确的选择。

7 通过财务分析确定企业的财务战略

7.1 初创期财务战略

7.1.1 通过财务分析合理测定集团发展速度:合理利用内部财产利用,考虑外部市场的可用资源,适度利用负债经营和财务杠杆,为客户创造价值。

7.1.2 通过财务分析合理利用金融工具,主动谋取市场机会,规划投资项目。

7.1.3 通过财务分析积极推进商业信用管理,为全面落实财务战略服务。

7.1.4 通过财务分析合理采用各种灵活方式扩大集团规模:如开展全方位的兼并、收购活动,壮大集团实力,发展战略伙伴关系,进行战略联盟等。

7.2 发展期财务战略

发展期经营风险与财务特征:步入发展期的企业集团应采用稳固发展型的财务战略。快速发展的企业集团面对巨大的现金需要;技术开发和巨额的资本投入形成大量的固定资产,并计提大量的折旧;投资欲望高涨可能会导致盲目性增加,会使得财务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等。

7.3 成熟期财务战略

7.3.1 成熟期经营风险与财务特征:成熟期的标志是集团的市场份额较大且地位相对稳固。

(1)成本管理成为成熟期财务管理的核心。

(2)成熟期的企业集团现金流入增长快速

(3)财务风险抗御能力雄厚,有足够的实力进行负债融资,以便实现充分利用负债杠杆作用节税与提高股权资本报酬率的双重目的;

7.3.2 成熟期财务战略取向:激进型筹资战略;一元“核心编造”下的多样性投资战略;高比率、现金性股利政策

7.3.3 成熟期财务战略的实施重点是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对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强化成本控制,保持成本领先优势;规范制度,控制风险。

7.4 调整期财务战略

调整期企业集团的经营风险:一是对现有产品,其经营风险并不大,已有利润及贡献能力并未失去;二是对将要进入的新领域,则可能存在极大的经验风险,具有初创期不可比拟的财务优势与管理优势。

调整期的财务战略是防御型的,财务上既要考虑扩张和发展,又要考虑调整与缩减规模。

总之只有对各种财务指标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才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全面、合理的评价。

(1)财务分析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以企业的财务报告等会计资料为基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其主要目的是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和发展趋势。财务分析的主要方法有比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等。

(2)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主要包括短期偿债能力分析和长期偿债能力分析。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现金流量比率和到期债务本息偿付比率;反映长期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有资产负债率、股东权益比率、产权比率、有形净值债务率、利息保障倍数和现金利息保障倍数。

(3)企业运营能力反映了企业资金周转状况,通过对运营能力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和企业的管理水平。反映企业运营能力的财务比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4)企业获利能力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是评价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反映企业获利能力的财务比率有资产报酬率、股东权益报酬率、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成本费用净利率等。

(5)企业财务状况的趋势分析是通过比较企业连续几期的财务报表或财务比率,来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变化的趋势,并以此预测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判断企业的发展前景。企业财务状况趋势分析的主要方法有比较财务报表法、比较百分比财务报表法、比较财务比率法和图解法等。

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始终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经过30年国企改革的实践,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现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厘清了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使国有企业真正变成了一个在市场竞争中能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但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在不直接干预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必须对企业经营行为和经营成果作出客观、准确、公平的判断。对国有企业效绩进行评价,就成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出资人)监管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科学、规范的国企绩效评价体系,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对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回顾

伴随30年国企改革的历程,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大约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绩效评价指标(1978-1992年)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政策是计划统一下达、资金统贷统还、物资统一调配、产品统收统销、就业统包统揽,盈亏都由国家负责,国有企业没有经营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按照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方向,先后在国有企业推进了扩大企业经营自、利润递增包干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但这一时期计划经济的烙印仍然存在,国企绩效评价指标映射出这种时代特征。1982年国家经委、国家计委等六部委制定了“企业16项主要经济效益指数”,这16项指数包括总产值增长率、产品产量完成情况、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消耗降低率、产品优质品率、万元产值消耗能源和降低率、产品销售收入和增长率、实现利润和增长率、产值利税率和增长率、销售收入利润率和增长率、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天数和加速率、产成品资金占用额和降低率、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增长率、职员重伤死亡人员和降低率等。1991年。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要将经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调整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来,防止片面追求产值和速度,忽视经济效益的现象;同时提出在工业企业的考核上要淡化产值指标,强化效益指标。为了贯彻中央精神,国家计委、国务院生产办和国家统计局在1992年提出了6项考核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包括产品销售率、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净资产率(后改为增加值率)。通过对这一时期国企绩效评价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评价指标从重视企业产值转化为重视企业经济效益,但评价指标的计划经济色彩依然存在。

(二)从《企业财务通则》颁布到《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出台阶段(1993-1998年)

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现代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与之相配合。1993年7月。财政部颁布实施《企业财务通则》。《企业财务通则》规定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8项指标组成,它们是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本金利润率、销售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企业财务通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微观财务管理朝着科学化发展,其所涉及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也首次从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对企业进行全面评价。此外,根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财政部在反复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于1995年制定和颁布了《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的通知》。这套指标体系包括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10项指标。1997年,国家统计局会同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对1992年颁布的工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进行了调整,将原来的6项指标调整为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销售率等7项指标。这一时期,伴随现代企业制度的提出,国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逐步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三)从《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颁布到《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出台(1999-2005年)

伴随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推动国企绩效评价由单一指标考核方法向综合绩效评价考察过渡,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出资人)加强监管的必然选择。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尽快建立我国科学规范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1999年,财政部会同国家经贸委、人事部和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其操作细则,这标志着我国企业绩效评价指标首次实现体系化。《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通过8项基本指标、16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分3个层次,对企业的资本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4项内容进行评价,初步形成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效绩评价指标体系。2002年,财政部会同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和国家计委等部门对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作了进一步修订,重新颁布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如表1所示),使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日趋完善,指标也由原来的32项隆为 28项。这一阶段国企改革的重点是:在帮助国有大中型企业脱困的同时,进行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逐步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努力使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相应地,国家有关部门对出台的国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正以适应国企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从《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出台至今(2006年至今)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为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相继组建了中央、省、市(地)三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相继出台了《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规规章。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进一步加强了对国有资产的监管。为规范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有效发挥综合绩效评价工作的评判、引导和诊断作用,推动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2006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这标志着国有企业综合绩效评价

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明确指出,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应当充分体现市场经济原则和资本运营特征,以投入产出分析为核心,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互为补充的方法,综合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努力程度,促进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如表2所示),企业综合绩效指标由22个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和8个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组成。其中,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由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和经营增长状况等4个方面的8个基本指标和14个修正指标构成,用于综合评价企业财务会计报表所反映的经营绩效状况。企业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包括战略管理、发展创新、经营决策、风险控制、基础管理、人力资源、行业影响、社会贡献等8个方面的指标,主要反映企业在一定经营期间所采取的各项管理措施及其管理成效。这一阶段,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的背景下,《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以企业财务决算报表为基础,根据出资人监管重点,设置相应的财务指标,运用客观的评价标准进行对比分析,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对现行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

《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是在出资人监管框架初步建立的情况下,出资人进一步深化财务监督工作的结果。从2006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的《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来看,其具有如下特点:

(一)强调国企的盈利能力

在对国企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和经营增长状况等4个方面进行评价时,国企盈利能力状况的评价指标权重最高,为34%。这是因为盈利能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企业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才能保障出资人资本的增值,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也才能有所保障。

(二)在修正指标的设计中,突出了现金流量指标

现金流量是以收付实现制为确认基础的,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流动性和财务安全性,能更有效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比如。对国企盈利能力状况进行评价时,采用了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指标;对国企资产质量状况进行评价时,采用了资产现金回收率指标;对国企债务风险状况进行评价时,采用了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指标。

(三)重视国企的债务风险状况

与2002年颁布实施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对偿债能力状况部分的指标设计相比较,虽然基本指标没有变化,仍然是资产负债率和已获利息倍数,但是修正指标部分在《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规定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带息负债比率和或有负债比率两个评价指标。

(四)关注国企潜在风险指标

企业生产经营会受到来源于企业外部和内部诸多因素的影响,不确定性日益突出。因此,在评价企业效绩时,充分关注其所承担的各种潜在风险是十分必要的。在对国企资产质量状况进行评价时,采用了不良资产比率指标来分析国企不良资产的潜在风险;在对债务风险状况进行评价时,采用或有负债比率来分析国企或有负债的潜在风险。

(五)关注国企的经营增长水平及发展后劲

对国企经营增长状况进行评价时,在关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和资本保值增值的同时,也关注主营业务利润和资产总额的增长。由于技术创新是企业取得大发展的必由之路,故对国企技术投入比率的评价也很重要。

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经营;“三张表”;企业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化,企业也开始重视自身生产经营的流程,为了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领导以及相关管理者对企业会计工作中的成果汇报即会计汇报进行了深透的了解,了解会计报表是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途径。在会计报表中有三张表是非常重要的,即“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它们是构成整个报表体系的基础和框架。因此,研究和分析这“三张表”有一定深远的意义。

一、研究分析“资产负债表”

对企业某一时期的资产、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构成的反映就是资产负债表,其基本的构成要素就是“所有者权益+负债=资产”的会计基本等式。

通过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出企业在某一时期的经济资源状况、负债状况以及所有者的权益状况,同时也可以判断出当期的生产经营状况,并根据反馈的相关信息进行合理的管理措施。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不考虑外界因素的情形下,企业的主营业务并没有明显减少的情况下,企业的资金增长就说明企业的资金周转率提升了。主营业务减少的情况下,企业资金增长就是在于产品质量以及销售情况。短期负债带来的资金增加要考虑到企业的偿还能力以及生产经营能力能否承担企业的压力。(2)分析应收项目的净增加或净减少状况。在企业生产经营较为稳定的情况下,资产的增加或短期负债的减少是在应收项目净减少的情况下发生的,那么企业就会有很好的收益。应收账款增长比同期企业的主营业务的收入增长快,就说明应收账款的周转率下降了,这种情况下就要对应收项目进行重点研究分析。(3)分析存货情况。企业中的大量资金往往都用在了存货上面,因此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预算出较为适合企业的存货比例,并管理分析存货项目,做到合理的资金投入,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如果在主营业务稳定的情况下出现了货存增长比主营业务增长快的情况,就说明存货量不合理,企业就应当查明其原因并做出正确的措施补救。

二、研究分析“现金流量表”

现金流量表反映的是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现金流入以及流出的情况,现金流量表现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行状态以及竞争力的大小,在企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金流量表也能够作为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参照物。企业是否存在虚假利润能够从现金流量表中得出。分析现金流量表主要体现在:(1)对现金流量净增加数值的分析。现金流量净增加数值可以反映企业当期现金流入和流出相减后的差值,所得的结果正数就是盈利,负数就是亏损。如果企业资金的流入不是在正常的主营业务的生产运营中获取,那么企业就应当警惕企业的发展现象,并找出问题所在加以解决。(2)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值进行比较,如果得出的结论是净利润数值高,就说明企业存在借贷行为以及收账风险,同时也可能存在虚假利润情况。在生产经营正常的情况下,不考虑外界因素,如果现金流入值高于上年同期,就说明企业可能存在着虚假利润情况。(3)在投资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应该加以研究和分析,这个指标会反映出企业的借贷现金流出的情况,如果在一定时期内投资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非常大,就会对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4)现金流量表附注提供的相关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企业做出的相关会计管理政策会做出一定的判断,并判断出企业会计数据所反映出的产品质量等问题。

三、研究分析“损益表”

损益表反映的是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收支和利润亏损情况,它通过分析企业在一定时期里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得出企业的投入与收入的比例关系,进而确定其是在盈利状态还是亏损状态。

在进行研究分析损益表是需要注意以下三个内容:(1)主营业务收入和成本的当期数据和上年同期数据的对比。在当时期与上年同时期的生产经营没有过大的改变时,如果主营业务的收入增加,那么分析的方向就在于商品是否处于旺季阶段,其销量较好的是哪种产品,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关措施加大销量好的产品的生产。如果主营业务的收入减少,分析的方向就在是否为季节性波动或是产品质量及定位方向的问题,根据分析结果制定相关措施对相关产品进行停产。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企业的自身问题,比如说销售策略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如果主营业务成本增加导致收入减少时,撇开物价等因素,那么问题就在企业对于成本的控制管理上,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积极调整成本管理措施以解决问题。(2)利润总额构成状况的分析。企业在正常经营状况下,它的收入主要就是由主营业务的获利所产生的,如果企业的获益是由于对外投资、借贷等其他方式产生的,那么企业就不在正常发展状态,就要改变其运营方针,解决相关问题了。

四、总结

企业财务的“三张表”可以正确的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资金的流向、会计管理人方案以及企业管理的效率,它在企业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现如今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它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快速找到相关问题的出处,做出及时的解决措施。因此企业管理人员要深刻的了解分析企业的“三张表”,发挥“三张表”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范唱白.浅析财务报表的重要性[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8):102-103.

[2]鞠静玉.完善企业财务报告的四点建议[J].科技经济市场,2006(01):62-63.

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务分析意义; 内容; 分析

财务分析的是搜集与决策有关的各种财务信息,并加以分析和解释的一种分析活动。它使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能够了解自己的过去,并为以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信息。每行每业都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一整套的财务指标,加强财务分析。

一、财务分析的意义

财务分析是一项复杂、细致而又科学的管理活动,开展财务分析的重要意义主要有:

(一) 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者正确开展经营决策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给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带来了复杂性。复杂的经营环境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不仅要广泛、准确地了解社会信息,而且要全面、客观地掌握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只有这样,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才能运筹帷幌,无往而不胜。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变化趋势,揭示企业内部各项工作出现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是帮助企业经营管理者掌握本企业实际情况的重要方法,它对于正确开展企业经营决策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 有利于投资者正确作出投资决策和债权人正确制定信用政策。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如何,不仅是企业经营管理者需要掌握的,而且也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十分关心的间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收益和债权人所承担的风险。为了提高投资收益、减少投资风险,投资者要正确进行投资决策,为了按时收回贷款或收取应收帐款,减少呆帐或坏帐损失,债权人要制定正确的信用政策。因此,投资者、债权人对有关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及其发展趋势,必须有深入的了解。这就要求对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以利选择最佳投资目标或制定最佳信用政策。

(三)有利于国家财税机关等政府部门加强税利征管和正确进行宏观调控。

国家的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都来自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了保持和增加国家的财政来源,政府税务部门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税务的征收和管理,完善国家税务管理法规法律。政府税务管理部门为了维持政府收入和增加税收来源一方面应该促进企业进行生产管理,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有效的监督这些企业单位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按时缴纳税利入国库。此外, 为了维护我国市场经济健康的发展,政府税务部门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以稳定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无论是加强税收和利润的征收管理,还是制定宏观调控措施,国家财税机关及有关政府部门,不仅要从财务报表方面了解企业的一般状况,而且要全面、深入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变化趋势。为此,必须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

二、财务分析的基本内容

(一)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分析

企业的财务状况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在资金方面的反映。资金、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不仅从总额反映企业的生产规模,而且从相互联系的比例反映企业资金的周转情况,企业经营的稳定程度以及企业的支付能力。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一方面要分析企业资产的周转速度和情况;另一方面是要分析企业的财务构成状况;三是要分析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揭示企业的保全性和安全性。当然,财务状况的分析重点应放在企业营运能力的分析上。通过企业营运能力的分析解剖引导有关人员掌握企业的财务营运过程中的效果、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分析,进行及时、准确的决策和指导。

(二)对企业获利能力的分析

这是现代企业财务分析的核心内容,是企业资金运动的动力源泉与直接目的。盈利能力通常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资金增值的能力。盈利能力的大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利润相对于一定的资源投入、一定的收入而言,利润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利润率越低则盈利能力越差。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最终可以通过企业的盈利能力来反映。因此无论是企业经营人员、债权人还是投资者(股东),都非常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并重视对利润率及其变动趋势的分析与预测。在获利能力的分析中,要通过企业的利润构成情况,揭示在同行业以及同地区的盈利水平以及影响利润增减变化的因素和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等。具体包括企业利润的目标分析、利润的先进性分析和利润的质量分析。企业利润分析的重点应放在获利能力的研究上,对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及成本费用利润率等质量指标应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三)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

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情况下进行生产活动,其偿还债务能力的多少常被用来一个企业的财务的管理水平。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就是指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企业的负债按时间划分一般分为短期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种。流动型负债通常指的是短期的还债务能力。企业单位的债务能力是不仅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关心的问题,而且关系到材料供应商的核心利益。企业要想进行正常的生产,就必须有充足的现金或可以抵挡现金的物资,支付各种到期债务和各种服务费用。

(四)对企业筹资和投资合理状况的分析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一方面表现为实物运动,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资金运动。任何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首先必须筹集一定数量的资金,所筹集的资金以不同的形式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去,进行有规律的资金运动而实现资金的增值。企业财务运行的实质就是企业的理财过程,即通过合理地筹资、恰当的使用资金,合理地分配资金,来科学地规划企业的资金运动,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始终处在良好的姿态中。对企业的筹资的投资活动进行分析,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短期经营效果,而且关系到企业的持续经营和扩展。因此,现代企业经常分析筹资和投资的合理性,这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现行财务指标的评价

企业的财务指标是衡量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的重要工具。企业为了更高的增加其效益,就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建立一整套的能够确切反映本身发展状况的相应指标体系。我国现在广泛使用的的财务指标有盈利能力指标,营运指标等。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定和 迅速的发展,这些财务指标体系也暴露出很多的确点,已经严重阻碍了企业财务状况的发展,必须对其加以修补,完善。有些指标暴露的问题已经相当的明显,企业应该在财务指标的规定内积极改善现有的财务指标体系,加强企业的财务分析,还应该对对财务指标的一系列给出明确的规定,方便大家理解和适用,并按这种方式延续下去成制度化。现在我国很多人很不是很清楚的了解财务指标,没有深刻意识到财务指标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更有人将财务指标一分为三,其中之一是提供给经营者的,另外两部分是给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不赞成相同的人划分的还存在不同,其实这种对财务指标的划分是不科学的,不正确的,最大的缺点就是忽略了财务指标内在的相互联系,用个人主观意念加以区分的。虽然企业的财务指标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和计算,但应该禁止以某一个方面来判定一个企业的整个好坏。

在进行财务指标的研究、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就数字说话”的不良倾向。财务指标是企业经济活动的集中反映,有丰富的经济活动背景资料,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这就要求我们在考察财务指标的同时,必须要研究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内容。

四、结论:

在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财务分析,能够为企业的财务计划,投资发展方向等重大企业决策提供可靠有效的依据。便随这现在企业制度在我国的不断完善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企业财务分析更加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活动,日趋健全的市场体系,对企业的要求也逐日提高。评论一个企业经营状况好坏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企业的财务分析,经过企业的财务分析可以判断一个企业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的潜力,对债务的偿还能力,盈利收入等整体的基本水平。但是现在企业财务分析评价体系也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健全完善,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找出问题根源,在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修缮。从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面获取管理者对关心的问题,及时进行专题的企业财务分析。现在的企业财务分析需要可能多的从管理员的角色进行,通过企业财务分析进一步判断企业的资金周转效果,给他们提供更加可靠的信息,为企业的决策调整作正确的依据,有效提升企业的资金效率,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冯晓蓉. 企业财务分析的意义[J]. 天府新论, 2005, (S2) .

[2]高冰. 企业财务分析的意义与内容[J]. 辽宁经济, 2008,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