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养成教育自我

大学生养成教育自我

大学生养成教育自我

大学生养成教育自我范文第1篇

灯塔――理想信念的点燃

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产生坚定不移的信仰、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无数事实证明,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是人生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理想信念一旦确立,就可以使人方向明确,精神振奋,不论前进的道路如何曲折,人生的境遇如何复杂,都可以使人透过乌云和阴霾,看到未来的希望和曙光。同时,理想信念还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进的动力,成为人生力量的源泉。大学时期,学生们都普遍面临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生活态度的形成、发展方向的设定、工作岗位的选择,如何面对挫折、克服困难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就需要指导、帮助他们确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

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及人生普遍满怀希望和憧憬,但由于知识及人生经验的局限、虚假信息的蒙蔽、社会负面的影响、不良思想的干扰等因素,容易导致良莠不分,是非不明。在这种情况下,自我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首先要点燃他们的理想信念,同时应达到这样一个境界:一方面能使他们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使其内心世界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保持心灵的充实和安宁,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和迷惘;另一方面又能引导他们不断地追求人生目标,塑造高尚人格,这也正是自我教育能力养成的“燃点”和起点,是引航的灯塔,更是推进的风帆。

起点――自我意识的明晰

自我意识能力指的是自己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角色、地位,以及所担当的作用和责任的认识能力及信念、荣誉、良心、尊严、义务、责任心等构成的自我意识结构。自我意识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随着人的素质提高而逐渐提高。和中学时期相比,大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我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在更高的层次上探索、认识、评价自己和他人。但是,由于知识和经验不足,加之社会的动态性,他们的自我意识常常表现出不明确、不清晰的特点,对自己的性格、气质、思想、前途也没有明确的认识,这样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因而不断提高自我意识和评价能力,是不断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起点和必要条件。笔者认为在大学教育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应当提高到这样的程度:能够清楚地意识到并把握自己的心理特性和思想品质状况,掌握适当的评价标准,形成系统的、合乎社会道德的自我评价水平。具有了这样的自我意识能力,自我教育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平衡器――自我控制的把握

自我控制能力就是意志力。它指的是为了达到预定目标而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身心态和行为的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外界的影响下,能够保持理智,自觉地控制、规范和校正自己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它来源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修养以及良好的个人心理品质,反映的是一个人的成熟程度,是自我教育的基本能力之一。自我教育的过程作为思想内部的一种矛盾运动,同其他观念和心理活动一样,既是一种体验过程,又是一个意志过程。意志集中地体现出人的观念和心理活动的自觉能动性。当他需要抒发感情或付诸行动时,能够作出恰当的反应和行动;当他需要抑制感情或行为时,也能够妥善地、准确地把握尺度。这样就可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这种自我控制能力不但对大学生在校时期的修养十分重要,而且可以防止他们在整个人生旅途上出现偏差和失误,保证他们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坚定不移地前进。所以在我们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时,锻炼他们的意志力,即培养自我控制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驱动力――自我激励的运用

自我激励能力指的是一个人自己通过内在的动力鼓舞和激发自己不断前进的能力。自我激励是人的一种见之于行动的自觉意识,它使自我教育向着更加自觉的方向发展,从而深化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功能。自我激励能力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爆发型,即以某一具体事件为契机,触发强烈的感情共鸣,油然而生出一种力量,激励自己努力搏击,奋发向上;另一种是执著型,即不善于外露,而是把引起自己激励的事物慢慢地消化,激励自己坚持不懈地进取。一般来说,爆发型“升温”快,但“降温”也快,波动较大。而执著型“升温”相对慢,但比较扎实,波动较小。自我激励能力的大小强弱,一方面取决于个人理想是否远大以及对这一理想的情感深厚程度。一般说来,理想越远大,对理想的感情越深厚,其自我激励能力越强。反之,胸无大志,得过且过的人,其自我激励能力则很薄弱或无从谈起。另一方面,自我激励能力的强弱也取决于个人思想素质高低,一般来说,个人思想素质越好,自我激励能力越强;个人思想素质越差,自我激励能力越弱。这两个方面会形成互补,进行滚动式循环。当今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具有一定的自我激励能力,并掌握和使用着一些自我激励手段和方法。但也有一些人缺乏自我激励能力。这不但使大学生群体内部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而且在遇到考验时,就可能有一些缺乏内在动力的人掉队。所以在大学生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我激励能力势在必行。

美――心灵的召唤

历史上许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审美素质教育,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审美素质教育一直被置于次要地位,许多人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美育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从理论上讲,审美素质是个体具有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是大学生整体素质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他们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优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发展创造性、塑造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从其构成要素来看,审美素质是由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组成的完整结构,正确的审美知识是二者的基础,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质必须深刻对美育的认识。首先,美育对于德育有促进作用。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是相一致的,有高度审美修养的人,必定有高度的道德修养,美育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他们的心灵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都有着特殊的功效;其次,美育通过不断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再次,体育本身就含有美育的因素,是健与美的有机组合,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健康状态,正是美育的要求;另外,审美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点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必须正确认识美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特殊意义,把培养大学生的审美素质真正放到应有的位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像磁石一样吸引着青年。面对当代大学生对美强烈的追求,应积极倡导。美,不只是外表的装饰,而主要是心灵的塑造。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有助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利于真、善、美理想人格的形成。因此,探索研究审美素质教育的规律,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更是大学生有效进行自我教育、成长成才的客观紧迫需要。

引导大学生正确、健康地开展自我教育,还必须有适当的途径和方法,这包括:

生动有效的思想教育

活泼好动、渴求知识、兴趣广泛、求新爱美、喜欢自我表现等特点,是青年的天性。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不能只是对学生进行干巴巴的说教,而应把教育内容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投其所好”,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活动,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从而使青年人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陶冶性情、升华思想,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活动的主题确定后,对于活动形式与方式可让他们献方案、提建议,从中选取最佳活动方案。方案来自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学生才愿意积极参加,才会产生好的活动效果。

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应讲求艺术性,要用情感、形象与哲理来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和魅力,用准确的理论和严密的思维充实思想教育的内容。强调坚持原则,但不僵化;坚持正面教育,但不简单化:既要坚持党性,又要讲求科学性、艺术性。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在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思想教育的内容和目的,不断形成和运用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和方法。如果说琴师是用手指弹拨琴弦,那么思想教育工作者则要用灵魂与感情弹拨“心弦”。这项工作所表现出的魅力,应该是对学生具有吸引力、感召力、激发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它们与行政的命令、道德的说教、法律的制裁不同,不是强加于人的,而是像山川田野清闲的空气、和煦的阳光一样包围着教育对象,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思想教育的艺术性所体现的实质是一种美感效应,是通过教育实践产生的一种美的魅力,它会使思想教育诗化、完美、生动,更富于激情。

多内容多渠道审美素质的培养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生活有多么丰富,就有多么丰富的美;生活有多么广阔,美的范围就有多么广阔。审美素质教育的内容就包含在大学生广阔而多彩的现代生活之中。(1)自然美的教育。大自然中充满了美的因素,山川湖海、肥田沃野、花草树木、鸟兽鱼虫、蓝天红霞等自然美景对于丰富美的感受、发展鉴赏美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尚情操都有极好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发展大学生艺术创造力的源泉。(2)社会美的教育。人们在生产劳动的实践过程中体现出的美也是美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人体美、行为美、心灵美、语言美、仪态美、社会环境美等。对学生来说,社会就像一座大熔炉,其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的美育内容。(3)艺术美的教育。艺术美是指经过人们艺术加工而创造出的美的事物或美的形象,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和文学、艺术形象,都是培养审美素质的丰富内容,艺术美的教育应成为大学生进行的审美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能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而且能激发想象,引起美的体验,从而发展艺术鉴赏能力。音乐和舞蹈是运用音响、旋律,节奏等来塑造艺术形象的美。通过教授和指导欣赏各种歌曲、乐曲、舞蹈,能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水平,并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乐观、勇敢、豪放的优秀品质。造型艺术是运用线条、颜色,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来塑造美的形象的视觉艺术,如绘画、雕塑、木刻等,欣赏造型艺术对于发展大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深刻全面的分析能力等都有积极的作用。电影,戏剧属于综合性艺术,不仅表现力强,现实性也很强,感染作用大,指导大学生欣赏影剧,可以促进他们的想象力发展,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4)日常生活中美的教育。现实中美的因素无处不在,要引导大学生把美的规律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用自己的劳动美化环境、美化自身,按美的要求待人接物、安排生活,培养爱美的习惯、尊重他人、讲卫生、懂礼貌、举止得体的美德等。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声的审美教育,直接影响着美育的效果。

具有良好班风学风的集体活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是在社会中生活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指出:集体是个人的教师,学生应是作为集体成员成长起来的,只有在集体组织里才能培养出集体主义者。大学生们在健全的班级集体里一起学习、生活,大家相互接触沟通,促使他们去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和集体、部分和全局、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权利与义务、命令与服从等多方面的关系。也正是在这些集体活动中,特别是在个人利益与他人及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人的觉悟和道德品质才能充分地反映和表现出来。这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在比较中判断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健全的班集体前进方向明确,舆论正确,精神振奋,好学向上,能够通过良好的氛围和规范向每个学生提出有形和无形的要求,通过对好人好事的肯定表扬和对不良风气的批评,使每个大学生得到良性熏陶和正确的导向,并强化个体责任感,从而培养了集体意识。

正确引导下的社团活动

目前学生社团在院校中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这些社团包括四种类型:知识探讨型,社会实践型,联谊娱乐型和服务利他型。这些社团都是由有一定志趣的同学自发组成的,在党团组织的帮助和指导下开展活动。这是另一种有着较为固定内容的集体,是班级集体的补充或扩展。它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来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服务社会。但对这些社团必须注意引导,不能放任自流。引导得力,就可以使它们在健康的思想指导下积极地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使参加社团的大学生受到良好教育,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如果引导不力,则有可能使这种自发组织起来的团体出现偏差,使大学生在其中不仅难以受到良性教育,甚至会受到偏激或错误的负面教育。这是必须切实予以注意的。

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自我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它可以使大学生对学到的书本知识通过实践加深理解,得到检验。其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大学生真正开阔视野和思路,了解国情、民情,使他们的思想更接近实际和符合实际,从美好的遐想走向现实,去掉好高骛远、纸上谈兵的学生气,离普通大众和社会更近一步。同时他们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的快慰。而社会实践中个人与社会的接触,学生与群众的接触及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自我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来促进个人的思索、比较和提高,所以社会实践是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

理性深刻的个人反思

自我教育离不开个人的思考与反思,它是大学生对外界事物和思想进行消化并决定取舍的过程。一个人每天获得大量信息,有些过目而忘,有些则在他们的头脑中留有印迹。他们会根据事物的大小、轻重进行思考,通过分析、归纳、整理和比较鉴别,决定自己的取舍。这样,外界的事物和观点就不仅在头脑中留下印象,而且打下了烙印,可以用于支配自己的行动。有的人把这些反思的成果写入日记,有的向老师、同学、家长或好友倾吐,有的虽无任何表面形式,但是在思考后已形成了印在头脑中的观念。正确的反思对于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很有好处,特别是对自己的错误和失误,接受善意的批评和实事求是地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正是改正错误、校正偏差,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方法。

形势的发展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但只要我们注重理性思考,结合实际,不断地去探索、去研究,就一定能找到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养成、运行及变化的一般规律,进而找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最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孙煌明.动机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曹群.论高校德育的自我教育[J].深圳大学学报,2001(5):103.

[3]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大学生养成教育自我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养成教育;行为习惯;教育手段

当代大学生在个性心理特征及思想道德等方面,与以往大学生相比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首先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不强,依赖性强;其次,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自主学习意识;第三,生活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第四,价值观念的急剧变革导致了大学生在行为取向上的诸多变化,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增加了学生思想的不确定性。

针对这些特点,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不能把握养成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未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及对其思想道德要求的层次结构,不能恰当地确定养成教育的内容、目的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二是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特点,针对性不强。三是养成教育的内容不能与社会现实进行同步互动。四是养成教育不能有效挖掘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潜能,促进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发展。

一、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养成教育:

(一)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

道德品质是人们进入社会道德生活以后,在不断地处理围绕着他本人而发生的种种道德关系,不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道德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反映为具有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人格。学校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中要做到:其一,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创造适用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实践活动,在社会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和道德实践能力不断提高的实践过程中,发挥创新能力、感受社会道德生活、加深道德认识、主动自觉地进行道德评判和选择,实现自己道德人格的不断发展和递升。其二,应有效地运用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树立先进典型,宣传典型的先进事迹和思想。其三,培养学生抗诱惑的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加以引导,使他们实现和认识自我,形成对集体、社会、他人的责任意识和普遍的自律道德意识。其四,既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监控,还要鼓励学生运用学习、自省、见贤思齐、慎独等方法主动提高自己。

(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行为习惯是具有后天性、稳固性、自动性、情绪性的特点。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曾说过:“播种思想,收获行动;播种行动,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行为习惯因得到强化而不断地趋于定型稳固,因而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以后,就不需要专门的思考和意志的努力,即可进行。

(三)创新思维的养成教育

在大学教育阶段,学生要取得持续稳定的良好成绩和研究成果,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开拓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既依赖于教师的教,又依赖于学生的学及自我培养,应将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应更注重培养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学生要富有开拓创新精神,首先应认清自己的特长,争取在某方面显现出自己的优势。在绝大多数领域,建立优势的前提是拥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二、养成教育应正确运用的教育手段

养成教育要注意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需要遵循心理学原则,服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养成教育要有层次性、个别性,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运用教育手段。

(一)教育和管理相结合,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保障

深化养成教育,严格管理是前提,它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的实施和监督来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科学规范的管理有利于促成大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要把校规校纪进行反复的宣传并通过检查反复落实,促使它由强制养成变成学生的自觉养成。凡是要求大学生达到的行为要求和思想品德要求,就要在日常教育中有内容、在管理中有措施、在制度上有保证。

(二)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塑造人文精神,是养成教育的基础

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修养关系紧密,我们既可以用古圣先贤们提出的“明德知耻、尚礼守信”、“舍生取义”、“改过迁善”、“格物致知”等有关道德修养、伦理教化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格理想、行为规范与精神素质。也要在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才道路、民族自尊、治学态度、工作作风、思想方法等内容,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塑造人文精神,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在动力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启发和引导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着其它教育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将道德教育的影响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才能使之成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我们要注意完善大学生民主管理,重视大学生自我教育,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慎独”精神、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适的能力,创造有利的条件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开展广泛的自我教育活动,以达到让学生塑造自己、规范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

大学生养成教育自我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医学生 养成教育 医德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治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德育建设。养成教育是德育的根基,加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抓实养成教育入手。我校学生工作特色品牌――“一二三四五六工程”中就包含养成教育,是我校常抓不懈的五项教育之一。如果说养成教育是“终生教育”的话,那么医科大学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就可谓“源头教育”。因此,认真审视和解读养成教育,有针对性地抓好医学生的养成教育,从而促进医学生的医德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养成教育的内涵

相较于我校五项教育中其他四项教育(安全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学风教育),养成教育乍看之下很难理解。要理解养成教育,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养成”。养成即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养成教育就是对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那么具体又包括哪些呢?从狭义上来说,单指人的基础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及教育。[1]这也是我们很多人对养成教育的印象,比如文明举止的养成、排队等车习惯的养成、尊老爱幼品质的养成,等等。而从广义上来说,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础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生活能力)的养成及教育。[1]所以从这方面来看,安全、诚信、感恩、学风四个教育都可以囊括在养成教育之内。

其实“养成”并不是现代才出现的概念,早在我国古代教育理论中,“养成”便为一个重要观点。朱熹集注:“养谓涵育熏陶,俟其自化也。”而《礼记・学记》中也有“玉不琢,不成器”和“化民成俗”之说。“要成材,先成人”,在古代但凡是可以被称得上君子的,或者力求成为君子的,都把修身养性作为成人的第一要务,并且严以待之。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不同于中小学的教育,大学生对自由、主见的要求远远比在中小学时更加强烈,所以带有强制性、约束性的教育方式不会产生可观的效果,这需要让学生自己明白“我需要之”的道理,所以说,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自我教育。

二、开展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成之合,起于垒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养成教育既然可以被看作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那它必然是一个长期培养、熏陶、积蓄和内化成俗的过程,[2]所以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便成了必然。人的一生必须终生学习,终生接受教育,终生社会化,这也是为适应当今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所必需的生活方式,养成教育同样也不是人的一时一事的教育,它需要伴随着人生命的始终。[1]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定位时期,青年不等于成年,成年也不等于成熟,而成熟并非可以成才,[2]所以大学生是“矛盾”的。大学时代被誉为人生的“黄金时代”,这足以说明大学时代的重要性。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的缩影,他时时刻刻都受到社会上大气候和校园小气候的影响。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大学生们还未定型的思想心理素质、道德素质、行为习惯及人际交往能力等人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就会在强烈的外来冲击下扭曲变形,甚至偏离正确的轨道。[1]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400名杰出青年调查的结果表明,个人成才所受影响最深的阶段不是初中以前,许多杰出青年的成才“冲刺”是从高中之后起跑,大学时期加速,并在改革当中成就事业的,[2]所以在高校开展养成教育是势在必行的。

三、养成教育与医德的关系

1.养成教育是培养医学生养成良好医德的前提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它是将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转化成行动,进行道德选择,最终形成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3]。而医德教育就是培养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使他们具有高尚的医德和济世救人的献身精神。

学生一般有20余年的道德形成期,但是对于医德,只是从大学才开始接触,当然医德与其他道德是一脉相通的,如果他们已经具有好的质量,医德的养成必定不是问题,所以从时间上来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养成良好医德的前提。加强医学生的养成教育,将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社会实践,内化成为医学生特有的品格、气质和修养,使其在工作中面对道德选择时,会用正确的自我认识,会从关注人类健康的角度出发,会凭自己的道德觉悟和道德良心确定自己的行为。可见,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才能促进医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才能培养医学生建立良好的医德。

2.医德体现养成教育在特定工作领域的实践能力

养成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因为养成包括对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培养,从而形成道德意志,最终完成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它的本质就是行为的实践,只有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领域中真正做到践行、践言,我们才能说养成教育的目标达到了。而对于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来说,在工作中的践行、践言就是将医德化为行动的最好体现。

其实,对于医学生来讲,具有良好的医德也是实施养成教育的根本所在,医学生如果没有医德,即使学问本领再大,也终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医者。[4]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之所以显得尤为重要,就在于“人命”二字。人的生命是可贵的,贵在它是世界之独一,人活一天都是在创造自己生命的吉尼斯纪录。面对着世界之独一,就不能抱有亵渎的态度。对于患者来说,医务工作者既能给人带来幸福,又能带来不幸;既能给人以生的希望,又能给人以可怕的失望,而这两种极端情绪的波动范围常常会涉及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地区。医学生不可逃避这种责任,只有现在养成良好的品质,才会在工作中通过医德的实践将潜在的品质转变为显性的品质。

四、开展医学生养成教育的途径

将理论付诸实践才是问题的关键。作为医学院校的辅导员,如何对医学生开展养成教育?笔者认为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成长环境对良好素质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人或者环境的提示,学生不可能自觉形成“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意识,所以要致力于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烘托。通过绿化美化校园环境,设置励志题名和建立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大学生心灵的景点,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食堂、学生公寓、体育活动场所进行改造,力图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具有教育意义,[5]为养成教育提供良好的硬件氛围,使校园内到处散发着浓厚的人文气息,以达到养成教育“潜移默化”的佳境。

同时在校园文化中渗透医德教育,通过团委、学校和学院学生会、社团,开展征文、知识竞赛,办报比赛,进行礼仪规范培训等形式,以护士节为契机,学习南丁格尔精神,开展讲演,文艺演出等活动,使广大医学生在载体教育中,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启迪、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责任感,恪守医德,牢记救死扶伤的天职[6]。

2.融合二种教育的工作方式

所谓两种教育,就是指将正面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建立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榜样力量来引导学生,变灌输式教育为引导式教育,让学生变被动接收为主动学习知识。

医学生的心理发展基本趋于成熟,处于心理发展的复杂阶段,往往不轻易接受教师单项灌输给他们的医德信条,而喜欢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审视和思考,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所以养成教育内容要与学生的心理发展相适应,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已有的规范的基础上参考学生自己的意见加以修改和完善,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为养成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制约保障。

3.结合三个方面的工作内容

医学生的养成需结合社会现实,结合适应心理发展规律,结合临床展开教育。

在道德的发展史上,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规范和价值观念,故教育的内容必须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加以调整。在教育中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利益和需要,也要考虑到教师、学校及社会有关方面的利益和需要;医学院校既要考虑到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的现实需要,也应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考虑到对医学生进行基本道德、医德的教育,也要考虑到对医学生进行生命伦理规范与要求的教育。归根结底,只有建立适应社会现实的养成教育,才能建立有利于医学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医德教育。

一个人的修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受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养成教育只是外部条件,必须通过心理的内化才能发挥作用。为了有效控制物欲、弄权、浮躁、侥幸等负面心理对学生的伤害,必须让养成教育遵循心理规律,以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为基础,不断调整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将教育与修养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学会将消极情感转化为积极情感,实现道德伦理的内化,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也是检验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唯一标准。对医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目的是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稳定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习惯,知与行的统一只有回到医疗实践中去,才能得以领悟和升华。因此,走进医院,深入临床,与患者真实接触,培养医患感情,这对医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4.加强四位一体的工作模式

四位一体是指将原有单一的施教者学校变为学校、家长、学生、社会四方力量的统筹,四者紧密联系,互为互动,使养成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更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增加养成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是因为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品性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和家长建立起长效互动机制,及时沟通,及时反映学生在校的成绩和思想状况,有利于家长更好地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达到共同培养和教育学生的目的。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同辈教育和自我教育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群体之间对于各种校园文化、公益活动、社会实践的思考与讨论,在摩擦与碰撞中产生火花,总结和形成最终的方案,让学生明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积善行德的道理,达到最终养成自我实践、自我磨炼和自我熏陶的目的。

加强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学会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提高自我认识,磨炼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和行为习惯,为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这也是养成教育的宗旨之一。[1]

5.实现五项合一的工作目标

五项合一即做到“知情意信行”的统筹,用意志调节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形成自我信念,从而产生正义的行为,达到进行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高尚医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教育过程中要采取多渠道多种方式进行,注重促使医学生提高认知,培养情感,磨炼意志,坚定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和规范行事,真正做到急病人之所急,帮病人之需,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从而达到崇高的医德境界。[7]

崇高的医德是一种良好的习惯,需要通过养成教育为它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说它是一个长久的工程,需要学医之人定下心来慢慢地磨合,将自己本身存在的戾性给磨掉,直到与一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的要求相符合。

参考文献:

[1]石学文,郑湘晋.谈谈大学生的养成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1995,3:28-29.

[2]贾克水,刘中朝.大学生的养成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1997,1:38-39.

[3]阎华荣.大学生养成教育初探[J].刑台学院学报,2003,18,(1):75-78.

[4]李苗,王东红.从“道德人”的形成谈医学生医德的培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7):80-81.

[5]柳帧,赵国华.浅谈大学生的养成教育[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3,(2):97-99.

大学生养成教育自我范文第4篇

由于我国在教育中,自教育开始以来,一般采取地就是老师教授,学生学习的模式的一种应试性的教育方式,这种他人教育的方式在我国的教育中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例。我国对于素质教育的提出,也只是拥有短短几年的时间,而农村小学在素质教育方面虽然已经开始逐步向素质教育方面迈进,但是就整体情况而言,对于自我培养教育方面涉及的还是比较少的,而且还没有形成一种模式,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这就使得我国农村在自我教育培养方面处于比较低端的状态,仍然需要在自我教育培养方面加大力度,逐步改善这种他人教育的局面,促进自我教育可以更好的更快地发展起来。

二、农村小学“自我教育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1.学校在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培养方面没有目标和计划

一般而言,学校对于学生关注更多的是考试的分数,这就使得学校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学生的成绩方面,又由于我国以前的主要教育模式是应试性教育,这种已经形成定势性的教育使得我国在教育方面有着很多的缺陷。就教育而言,一般采用他人教育的模式,使得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教育更是局限于老师教授,学生学习执行这一单一的模式,而学校对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培养的没有形成一个概念,更是没有确定其目标,没有进行计划,从而导致了农村小学的自我教育的培养比较落后。

2.老师对于学生自我教育培养缺乏积极性

老师在教育自己的学生时,一般主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可以把自己所教的科目的分数进行提高,这也是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主要评比项目,导致了老师希望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取得一个高分,这种偏向就使得老师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缺乏一定的积极性。老师在管理一个班级时,主要考虑的问题也只是让自己的班级不出现什么问题,如何让家长对于自己带领的班级没有意见,而对于这种习惯教育的问题,一般家长或者学生都不会有什么意见,也正是这种已有的教育现状,也造成我国农村小学在教育中没有形成一种积极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培养的意识。

3.学生缺乏培养自我能力的要求

学生在学习的阶段,主要的目标就是把书本读好,读懂,可以更好地答题,考出一个好分数,这种分数意识使得学生对于自我教育培养的意识不强,也就导致了对于自我培养教育的要求不是很高。由于考试的这种大环境,使得学生在自我教育培养能力是否强或者弱,都不能体现在试卷之上,也就不能为试卷增加分数,从而使得学生没有一个对于自我教育培养提出一个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这就使得我国农村在自我教育培养上得较大的进步是比较难的。

三、对于农村小学“自我教育培养”中的一些建议

1.学校要把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形成常规性的训练机制

学校要把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作为培养的一项重点,同时还要形成一种常规性的训练机制,促进学生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教育的培养。首先作为一个学校,它们都是一个独立的教育实体,对于制定学校的发展目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需要学校在确定发展目标时,要对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要形成一个清晰而明确的目标,这样才会在目标的指导下,制定出一个符合学校发展、学生提高的自我教育培养计划,并且采取适当的考核标准作为该项教育实施的支撑点。比如,对于学生的考察不再只是看成绩,要增加其他方面的考察,比如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能力,下课之后与老师进行探讨思考的能力,对于自我习惯的考察等等,都要作为对于学生综合性考察的标准。同时,为了促进自我教育培养的更好发展,还要形成一种常规性的训练机制,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每周进行一次习惯整理,对于自己一周之内的行为进行反思,可以通过课堂探讨的形式,利用自我总结评价与老师同学建议的提出,才促进每一位学生自我的提高。其次,要让学生学会进行周记,对于自己一周之内形成的好习惯进行记录,并且配备典型的案例,促进自我的再次教育,也可促进自己更快地提高。

2.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意识的培养,进行专题训练

教师对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要有一个领头的意识,这也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培养提高的一个关键点。教师在实施习惯教育时,可以发现经常采取的方式是反复抓,抓反复,这样的方式只是让学生形成的一种暂时性的行为,没有形成一种自我的良好习惯,就无法对于学生的一些行为进行较好的指导。为了改变这一情况,老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选择具体项目进行有计划的专题训练,比如一个内向的学生,可以安排他去做一些与其他师生交流的工作,提高他的交流能力,还可以让一个好动的学生,做一些较为细心的工作,提高他做事的恒心,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一个个具体的训练点中获取辩识、控制等能力,通过教师这一个平台,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培养能力的不断增强与提高。

3.家长也要对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予以支持

大学生养成教育自我范文第5篇

一、加强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意义

养成教育就是习惯的教育,加强和完善养成教育无论是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将来的发展,还是对国家、民族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养成教育是有关祖国、民族前途的大事,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内容之一。俗话说,三岁看老。一个人在童年时代没有良好的养成教育,就不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就不会有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理想追求;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众多的具有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理想追求的人,它将失去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将会被他族异化、融化,甚至淘汰的危险。可见,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是关系祖国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

其次、养成教育有关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培养一个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培养能在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培养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的人。因此,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该着眼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成“人”教育,就是养成教育。让学生养成一个真正的人、有良好道德的人、能承担责任的人,这样,不管将来他的情况怎样,都能度过很有意义的一生;反之,其生命也将毫无意义,甚至会危害自己,危害家庭和社会。

再次、养成教育是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年龄原因,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对道德认识较为肤浅,只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对“为什么这样做”缺乏理解,所以我们在小学生道德品质教育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实践和养成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在我国古代就有“蒙以养正”和“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德育教育思想,是指德育教育要从小抓起,从小对儿童实施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二、加强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方法

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对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学生未来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我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学生日常习惯的养成教育,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在此列举出来,供大家参考。

首先、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确定养成教育的内容和行为习惯标准。关于小学阶段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目前国内教育界还没有统一的意见,我主要是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相关规定和平时养成教育实践的经验初步总结出适合儿童需要的十种道德行为习惯:爱国爱民、遵纪守法、礼貌待人、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勤俭节约、刻苦奋发、团结友爱等,以及七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诚实守信、谦虚谨慎、为人正直、宽容律己、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等。针对这些良好的道德行为要求,小学生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呢?我根据前辈同行的经验和自己实践中的观察、分析、总结,将每一做和自动去做。我根据这三个标准要求不同阶段的小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

其次,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促使家校合作。在养成教育实施中,学校和家庭发挥不同的作用。学校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培养良好道德品质,规范日常行为,实施评价;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着重强调氛围熏陶,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儿童、教化儿童,以达到潜移默化之效。所以教师在进行养成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促使家校结合,互相补充,发挥合力。学校一家庭相结合主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

再次,强化常规管理,规范日常训练。开学第一周进行常规养成教育宣传,把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风校纪,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新希望和新目标,让学生明白在学校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要建立符合学生实际的检查评价制度,通过不断的检查,督促学习自觉规范日常行为,通过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第四,加强实践锻炼,提升自我体验。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更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主要是因为通过实践的反复练习、锻炼,使良好的道德行为成为稳定的、自觉地习惯,再加上小学生天生好动的特点。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为学生创造、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有计划地利用各种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比如我们开展的升旗仪式、我最喜欢的英雄、红领巾广播站、重大节日颂祖国、春游等,都能为学生创造德育实践的机会,创造了熏陶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