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转正定级自我总结

转正定级自我总结

转正定级自我总结

转正定级自我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产业转型升级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高校毕业生就业 影响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顾名思义,它也被定义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其中“转型”的核心是转变经济增长的“类型”,指将高损耗、高污染、低产量、低效用变为低损耗、低污染、高产量、高效用,向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迈进。此外,其中的“升级”不H仅指产业彼此之间的升级,如由早期的农业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渐向工业、服务业占优势比重转变,还包括产业内部的升级,即产业内部的横纵向深化发展,如横纵向兼并实现企业规模效应,从而提高产业的整体生产效率。只有正确认识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分析它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影响。

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产业转型升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主要包括产业转型升级的吸纳和排挤双重作用。其吸纳作用表现在:第一,产业结构的转变促进经济不断地增长,也带动了我国GDP增长,从而增加更多的就业机遇。第二,随着三大产业比重之间的不断变化,特别是第三产业将吸引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注意力,从而帮助这些农民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第三,产业升级致使了许多新兴产业部门的崛起,这些部门的发展壮大需要大量的劳动者,因而其自然愿意为社会提供许多的工作岗位,这必然会提高在这些部门上班的劳动者数量。

三、产业结构高级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影响

(一)、产业转型升级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给出了多样化选择。首先,随着我国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要求想要从事相关职业的人员具备高素质、高文化和高专业水平,这就给学校里各方面都很突出和优秀的学生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其次,我国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如果发展中高端服务,能够把学历高低的人群分离开来,那么也能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更大;最后,我国的一些促进区域共同发展的战略实施,拓展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空间,使得更多高校毕业生对工作的地方有更多的选择。

(二)、产业结构高级化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创造了有利于他们就业创业的良好条件,极大地刺激了他们积极就业创业。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以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快速发展。而高校毕业生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活跃的思维,在学校接受的创新意识教育也比较多,因而与创新型企业的人才要求比较契合,因此这种新型企业的成长也能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机遇。此外,再加上

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实施,两者的结合就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好的创业条件和帮助,有力地刺激了高校毕业生选择创业,这也从另一面带动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三)、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效率低且结构不合理,又增添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表现在于:首先,目前我国产业的总体结构布局还未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竞争系统。技术创新的力度不够,还不能使传统产业完全实现转型升级。现在我国大多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很多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都是从国外借鉴过来的。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国家,其转型升级的速度较为缓慢,这就非常不利于相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其次,很多毕业的学生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比较浅薄,无法满足当前产业升级的需要。最后,一些已经实现转型升级的企业或单位为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在人才选拔方面更加严苛、要求更高,以便选出真正的“精英”为其服务。

结论

综上所述,产业转型升级对我国就业问题既有正向作用也有负向作用。从短期来看,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高校毕业生不完全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等原因使得产业升级对我国就业人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是从长期来看,由于先进技术的使用,产品的产量大幅度增加,产品单位成本下降,销售价格的下降导致消费增加,从而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生产的扩大化,企业能够获得利润的保证下必然会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总之,产业的转型升级最终无论是对我国就业总量还是质量的影响总体上都是正面的,并使就业结构得到优化,随着第一、二产业比重的逐渐下降,第三产业将成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主要产业。但是要彻底解决就业问题,我们需要知道它的解决就像它的出现一样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还需要各方面共同面对,不仅要从国家政策保持经济稳定发展,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就业人士改变传统的就业态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支持和配合。

【参考文献】

[1] 刘英杰.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就业效应分析[D]. 南京财经大学, 2016.

转正定级自我总结范文第2篇

(一)制度

“三会”指的是:支部大会(全体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简称支委会)、党小组会;“一课”指的是:党课。

1.支部大会(全体党员大会)

(1)支部大会的会期:支部大会是全体党员参加的会议,是党支部的最高领导机关。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也可根据工作需要,提前召开或适当增加大会的次数。

(2)支部大会的内容:传达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决议、指示,制定本支部贯彻、落实的措施;讨论通过支部工作计划;听取支部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对支部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审查和监督;党员之间进行思想交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讨论接收新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讨论决定对党员的表彰和处分;选举支部委员会和出席上级党代会的代表,讨论罢免、撤换不称职的支部委员或出席上级党代表大会的代表;党支部季度工作小结、布置工作;对支部工作规划、重要工作安排等重大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意见或建议;讨论决定其他需由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决定的重要问题。

(3)支部党员大会一般由书记主持,如果书记缺席,可由支部委员主持。

(4)支部党员大会必须有半数以上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出席。出席人数未超过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的半数,不得通过决议。决议经过到会正式党员的半数以上通过方为有效。

(5)会后,要由支部书记及时向上一级党组织汇报大会的情况。关于接收新党员、预备党员转正、处分违纪党员和对党员劝退或除名的决定,要及时报请上级党组织批准。上级党组织批准后,要及时向党员公布。支部党员大会作出的决议,支部委员会和每个党员必须认真贯彻执行。

2.支部委员会(支委会)

(1)支部委员会由支部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两至三年。在支部党员大会休会期间,负责领导和处理支部的日常工作。

(2)支部委员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会议,根据工作需要,可随时召开。

(3)支部委员会由支部书记或副书记主持,支委会全体成员参加。

(4)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防止个人专断。支部委员会有权审议、监督支部书记工作。

(5)支部委员会讨论和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决定和支部党员大会的决议;研究支部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按照规定和党的基层组织的任务,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开展各项经常性工作,研究讨论本支部的党建和党员教育工作;研究抓好支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以便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组织生活会的内容提出要求。研究本支部的发展党员工作和预备党员的转正工作以及党的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工作;研究对党员的奖励和违纪党员的处分等。

(6)支部委员会讨论决定问题时,到会的委员必须超过半数,所作出的决议方能有效。如遇重大问题需要作出决定,能够到会的委员又不超过半数时,必须召开支部大会讨论决定。

(7)不设支部委员会的支部(如卫生院、国税所)决定重大问题时,必须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如有个别问题不宜在支部大会上讨论,可由正、副书记提出意见,报上级党组织决定。

(8)必要时可以召开支部委员会扩大会议。吸收党小组长或其他党员列席,听取他们意见。但在决定时,被扩大参加会议的同志无表决权。支委扩大会支委必须超过半数才能召开。

(9)支部委员会要对支部党员大会和上级党组织负责,定期向支部党员大会报告工作,接受它的审查和监督。

(10)支部党员大会做出的决定,支部委员会要认真贯彻执行。支部委员会做出的决议和决定,支部党员大会有权修改或否定。如果发现支部大会的决议不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决议,可请示上级党组织裁决或重新召开支部党员大会讨论决定。

(3)党小组会

(1)党小组是党支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是党的一级组织,在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负责对党员的管理,具体组织和指导每个党员的日常活动,保证党组织的决议的贯彻执行。

(2)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由党小组长主持。

(3)党小组根据本支部党员数量、分布情况及工作需要等方面因素划分,村上一般以村民小组划分,教育办以各小学划分。党员数量少的党支部和党员居住集中的党支部也可以不划分党小组,如中学、卫生院和国税所不划分党小组。每个党小组不得少于三名党员(其中至少要有一名正式党员),党小组长必须由正式党员担任。

(4)党小组会的主要内容:一般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党支部的工作、学习计划以及党支部近期的具体任务,结合小组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上级组织有关文件,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报、党刊、科学文化知识及其它有关材料,学习先进党员的模范事迹等;讨论研究如何贯彻执行支部决议,团结带领本小组党员和群众完成各项任务;分析本小组党员和群众思想状况,研究如何做好党员、群众的

思想政治工作;汇报党员个人思想和工作情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研究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教育情况,酝酿党员发展、转正情况;改选小组长、酝酿支委候选人和出席上级党代会的代表候选人;评选优秀党员,讨论对党员的处分及党务方面的工作;分析群众思想情况,研究如何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密切联系群众。4.党课

(1)党课是对党员进行经常性教育的主要形式,党课以为基本教材,结合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联系本单位党员思想实际,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党性修养、党风党纪及理想宗旨、党员标准、党的形势任务以及怎样做一名合格党员等方面教育,也可播放有教育意义的电视录相等课程。

(2)党支部要认真制订年度党课教育计划,确定每次授课的时间、内容、形式、教员。

(3)一般每季度上一次党课,参加人员为支部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党课一般由支部书记、支委讲授,也可由优秀党员或邀请上级党组织领导讲党课。

(4)为了提高党课的质量,增强教育的针对性,也可以运用电影、电视、录像、录音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育。

(5)党员领导干部要定期到所在的党支部或党建联系点讲授党课,每年不少于2次。

(二)民主生活会制度(不设支委会的支部除外)

支委会民主生活会一般每年两次,上半年的组织生活会应在七月底前召开,下半年的组织生活会应在次年一月底前召开。如有必要,可适当增加组织生活会的次数,遇特殊情况需要延期召开的,应经上级党组织同意。

召开民主生活会的一般程序:

1.会前准备。①根据上级的要求和领导班子的实际情况,确定议题;②指派有关部门或人员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于会前转告出席人员,或在会上通报;③班子成员之间互相谈心,沟通思想;④将会议确切时间通知与会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参加,书记、副书记一般不能缺席;⑤提前5天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召开民主生活会的日期和议题,以便上级党组织派人参加。

2.会议准备。①准备学习资料;②准备好会议记录。记录内容:会议名称、时间、地点、主持人、出席或缺席人,中心议题,每个成员的发言、记录人姓名和职务。

3.学习文件通报情况。①围绕民主生活会议题,认真学习有关文件,提高与会人员的认识,为解决主要问题做好思想准备;②通报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情况。

4.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①各自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针对存在问题作自我批评。(因故缺席者,如情况允许应提交书面发言,在会上宣读并载入会议记录);②互相交流意见,开展批评,提出建议。(会后由主持人或由其委托与会的其他人将会议情况和批评意见转告缺席人);③理出共性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初步整改意见。

5.向上级党组织报送材料(会后15天内)。①民主生活会情况报告。内容: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情况,检查出来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等;②会议记录。记录要认真详细,符合发言人原意。重要发言应逐字逐句照录。会后交党组织负责人审核。

6.落实整改措施。①民主生活会反映出来的问题,要认真进行整改。应由本级党组织解决的,要尽快加以解决;需上级党组织帮助解决的,应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属于违纪违法的,应按干部管理权限,交由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查处;②民主生活会中适宜向下级党组织或本单位通报的情况,应及时通报。

(三)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每年一次,类似于镇干部年终鉴定)

民主评议党员就是按照规定的党员条件对全体党员进行做新时期合格党员的教育,通过自我评价、民主评议和组织考核,检查和评价每个党员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并通过组织措施,达到激励党员、纯洁组织、整顿队伍的目的。

民主评议的基本步骤是:

(1)学习教育。通过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有关文件,一方面提高党员对评议活动的认识,使每个党员都明确评议的目的、意义和要求,提高党员参加民主评议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对党员进行党员标准的教育,使每个党员都能明确新时期合格党员的标准是什么,为下一步的评议做好准备。

(2)自我评议。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党员对照党员标准,围绕评议内容,认真总结自己一年来在思想、工作、学习、纪律、作风等方面的情况,肯定成绩,找出差距,在是否合格上进行自我认定。自评前,应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做出合乎实际的自我评价,并认真、如实地写好个人总结,个人总结写好后要经党支部审定。

(3)民主评议。一般开党小组会或支部党员大会进行民主评议。一般程序是:首先,进行自我讲评。党员本人在党支部大会或党小组会上作自我总结,汇报自我评议情况。然后,进行党内互评。对照党员标准,组织党员互相评议。评议中要是非分明,敢于触及矛盾和问题,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避免不负责任的评功摆好。党内互评后,还可以通过座谈会或民意测验等方法,广泛听取党外群众的意见。

(4)组织考察。召开支部委员会,在个人总结、党内评议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综合,形成组织意见。组织意见应与本人见面,并向支部大会报告。对确定为优秀党员和不合格党员的,要报上级党委审批。

(5)表彰与处理。通过民主评议,对评出的优秀党员,党组织要给予表彰;对于不合格党员,应区别不同情况,按照有关规定,妥善处理。

(一)党员发展程序

1.入党积极分子阶段

(1)申请人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

(2)党支部召开支委会,讨论申请人的要求,观察分析其入党动机,表决是通过接收其为入党积极分子,并确定1至2名培养考察人。

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由党小组提名,支委会讨论通过上报,党委组织部门汇总备案。

(3)党支部、党小组对培养人进行教育、培养、考察

方法:①党的基本知识、基本路线教育;②分配一定的工作任务;③经常谈心了解思想情况;④参加党内有关活动;⑤政审。

(4)党支部、党小组定期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簿》

(5)镇党委要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集中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三天(或24个学时),对经培训考试合格的入党积极分子要颁发结业证书。

2.推荐发展阶段程序

(1)党小组向党支部推荐发展对象,由党小组长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党支部提名推荐发展对象。

(2)党支部制定并上报发展计划,列入发展计划的对象必须是培养考察一年以上的,政历清楚,基本符合党员条件的入党积极分子,并须经支委会讨论通过。

(3)召开支委会,审查经过一年以上培养考察的入党积极分子本人的政治历史是否清白,有无参加过任何反动组织、家庭主要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是否清楚,入党动机是否正确,是否已基本具备党员的条件,确定发展对象。

(4)党支部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将发展对象情况公示,并召开座谈会或个别征求意见,形成书面材料。

(5)党支部向党委报告。党支部将发展对象的政审材料(包括外调证明)、公示情况、党内外群众意见、《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薄》、支委会讨论意见,报上级党委。

(6)党委分管书记、组织部门初步审查,初步审查合乎要求的,下发《入党志愿书》。

3.发展预备党员阶段程序

(1)申请人、介绍人填写《入党志愿书》,党支部应向申请人解释志愿书中的各项内容。填好后,由支部审阅。

(2)党支部召开接收预备党员的党员大会

①申请人读《入党志愿书》;

②入党介绍人发表意见;

③支委会发表意见;

④大会讨论;

⑤党员表决;

⑥作出决议。

(3)党支部填写“党支部决议”并报党委,填写支部决议应注明应到和实到正式党员、预备党员数,同意和不同意的人数,通过决议的日期,并由支部书记签名盖章,报党委。

(4)党委指派专人与发展对象谈话,谈话前要认真审阅《入党志愿书》及有关资料,谈话中要着重了解申请人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和现实表现;谈话后认真负责地填写谈话情况和谈话人的意见。

(5)党委召开党委会审批,党委对党支部上报的接收预备党员的决议,应在三个月内审批,如遇特殊情况可以适当延长审批时间,但不得超过六个月。

(6)党委组织部门填写审批意见,对接收为预备党员的,应注明预备期起止的具体时间,(从支部大会通过之日算起),并交党委书记签名加盖党委印章。

(7)党支部负责人与预备党员谈话,向预备党员介绍支部情况,提出要求;编入党小组参加组织生活。

(8)党组织主持预备党员入党宣誓仪式,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时机和范围举行。

4.预备党员转正阶段程序

(1)党支部、党小组、介绍人继续对预备党员培养教育、考察

方法:

①党的基本知识教育;

②分配一定的工作任务;

③听取党内外群众反映;

④预备党员定期汇报思想;

⑤介绍人定期向支部报告考察意见。

(2)预备党员到期提出转正申请

(3)党小组讨论并提出可否转正的意见

(4)党支部召开支委会审查并提出意见

(5)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讨论预备党员转正

①预备党员提出转正申请,汇报预备期内的思想和工作情况;

②介绍人及党小组发表意见;

③支委会发表意见;

④大会讨论;

⑤党员表决,党支部作出决议。上报党委。

(6)党委召开党委会审批

(7)党委填写审批意见

①对延长预备期的党员,在填写时应注明延长预备期的期限(从预备期期满之日算起),交党委书记签名加盖党委印章;

②将材料及时归档。

(8)党委以文件形式通知党支部

(9)党支部负责人与申请转正的预备党员谈话

(二)党费收缴

党费收缴每年4次,3月、6月、9月和12月份各收缴一次,党员村干部每人每年缴纳党费40元,党员组干部每人每年缴纳党费10元,农民党员每人每年缴纳党费2.4元。干部职工党员党费按照工资比例进行收缴,党费收缴基数为月总工资减去减边津贴,收缴比例为: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的,按月工资1%的比例进行缴纳,月工资在3000元以下的,按月工资0.5%的比例进行缴纳。

会后请各村党支部(总支)将第一季度的党费缴纳给党政办。党费收据同意粘在《党费收缴花名册》上,也可缴纳半年、全年的党费,机关单位支部在8号之前上解第一季度党费。

(三)“星级党员”创评

1.实施范围:全镇各党支部(总支)所辖的全体党员(含预备党员)。对常年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和年老体弱、长期卧病的党员,根据本人意愿,并经所在党支部党员大会讨论通过,可以不参加星级创评。

2.星级设置:星级党员分为五星、四星、三星、二星、一星、无星6个等次,按百分制计分,对应的分值依次为90分及以上、80—89分、70—79分、60—69分、50—59分、50分以下。原则上,参评党员中五星级党员和无星级党员比例均不超过党员总数的5%。第一年度四星级党员不超过10%,三星级及以下党员不定比例,分别由各党支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从第二年起,四星级及以下等次不再确定比例,以第一年相应星级最低得分作为确定星级党员的基准分值,综合得分达到某一星级分值,可初步定为相应的星级等次。

3.创评标准:坚持以党员“五带头”为主要创评标准,以百分制计分,所占权重分别为:带头学习提高占20%、带头争创佳绩占30%、带头服务群众占30%、带头遵纪守法占10%、带头弘扬正气占10%。各党支部(总支)根据党员队伍实际,在组织广大党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创评标准和实施细则。

4.方法步骤

党员星级创评工作,每年一个周期,每季度评议一次,年终进行综合评定,分五个步骤进行:

(1)民主评议。主要包括党员自评、党员互评、群众评议、支委评议四个环节,对照党员“五带头”标准,在镇党委的指导下,进行百分制评分,所占比例分别为10%、30%、30%、30%。党员自评要求每名党员对照承诺事项,认真开展自查,进行自我评分;参加党员互评的党员不少于本党支部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二;群众评议会议一般由本村、本单位的群众代表组成;支委评议由本党支部委员对参评党员集体研究,逐人打分,并按照权重汇总民主评议得分。

(2)研究审核。由各党支部(总支)根据党员民主评议得分情况,初步评定党员星级,并报镇党委研究审核。镇党委根据党员民主评议得分情况(干部党员还要参考年度考核考评结果),研究确定星级等次,并及时反馈复核结果。

(3)公示定星。党员的星级评定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按党员所获星级分级予以认定。其中,三星级及以下党员由各党支部(总支)认定,四星级及以上党员由镇党委认定。

(4)授星挂牌。各党支部(总支)对星级党员评定情况进行通报,将星级评定结果报镇党委备案,同时对五星级党员授予年度星级奖牌。

(5)整改总结。各党支部(总支)要结合星级党员创评工作,不断完善“”、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采取动态管理、整改销号的形式,对二星级以下和取消星级评定资格的党员,分别提出具体整改措施,督促和帮助其改进提高。同时,各党支部(总支)要对星级创评工作进行认真总结,不断改进,年度星级评定情况书面报告镇党委。

(一)“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所有村级重大事务和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都必须在村党组织领导下,按照“四议”、“两公开”的程序决策实施。“四议”即: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即:决议公开和实施结果公开。

(二)“五自主三合作”民主管理制度

五自

主即:民主理财、科普宣传、纠纷调处、安全管理、卫生监督5个农村社区化管理小组,三合作即资金合作社、技术服务队、生产互助组3个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协助村级“两委”班子开展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组织和引导群众在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开展互助合作。 (一)阵地建设。各支部必须有阵地,有党员活动场所,要将村上各功能室进行整合,一个功能室可以兼设多个办公室。

(二)村级便民服务站

转正定级自我总结范文第3篇

对制造业大国、人口大国和发展中大国的我国来说,产业升级与就业增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保障。然而,产业升级与就业增长可能面临一个尖锐的现实性矛盾――“产业升级与就业增长的可能性悖论”,即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兼顾产业升级和就业增长两大目标。例如,一些沿海地区将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转移出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但产业升级和转移可能造成“技工荒”,同时大量低技能劳动力却找不到工作。而如果不加速推进产业升级,在外需大幅波动、劳动力成本提升等压力下,许多国际竞争力不强的出口导向型企业盈利空间将越来越狭窄,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又如,一些地区在加速推进产业升级的一段时期内,劳动就业率没有同步增长,反而有所下降。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解决“产业升级与就业增长的可能性悖论”,成为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和理论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产业升级与就业增长的可能性悖论”的形成机理

(一)产业升级对就业增长存在“结构性转换效应”

产业升级是指一个区域内的产业依托科学技术,由较低的附加值阶段向较高的附加值阶段转化演进,从低技术和低资本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现代企业发展的过程,包括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深化发展。产业升级对就业增长的影响集中表现为“结构性转换效应”,即:产业升级在减少低层次劳动力就业的同时,也增加了高层次劳动力的就业。

首先,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表现为产业升级对就业增长的“结构性减少效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的相对减少,或者说,表现为劳动过程中的主观因素的量比它客观因素的量的相对减少。……对劳动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可变组成部分的大小决定的,所以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递减,而不能像以前假设的那样,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按比例增加。对劳动的需求,同总资本量相比相对的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增的速度减少”。一方面,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后,既定的资本额形成对劳动较少的需求;另一方面,增加的资本投入也形成相对减少的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此外,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资本竞争力日益增强,大量个体农户和手工业者破产,使再就业人口数量增加;尤其是在机器设备代替手工工具后,产业升级引起的劳动力需求“结构性减少”的现象更为突出,这在工业化发展前期的表现最明显。“创新经济学之父”熊彼特指出:“技术变革过程生来就是不规则和不平衡的。那些革命性的新技术可以掀起‘创造性毁灭飓风’;在这种飓风中,新产品和新工艺投资的增加,以及新市场的开辟,会把一些老的行业、技术、工艺和就业机会一扫而光。

其次,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的规模扩张能促进就业增长,表现为产业升级对就业增长的“结构性增加效应”。一方面,产业深化发展使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产品成本及价格明显下降,可扩大产业规模,吸收更多劳动力。18世纪中叶,第一次产业革命中的技术发明来源于工场手工业中有生产经验的工匠。这些技术进步只是在原有行业发挥了作用,而不是像第二、三次技术革命那样创造了许多新产业。那时机器对人力的大规模替代,并未造成大量失业:1770到1840年,英国每个工人的生产效率平均提高20倍;1750年到1851年,英国的人口从650万猛增到2766.6万,增加了2.5倍。假定这一时期没有产业规模扩大吸收更多劳动,那么产业革命后,原先在工厂工作的每20个工人中将有19个工人失业。实际上,在工业革命期间机器的大规模应用,不但没有排挤原来的工人,反而吸收了大量被“圈地运动”赶出的农民和新增劳动力。“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令人不安和不快,它却……为工厂提供劳动力”,因为产业深化发展迅速扩大了产业规模,引致了持续扩张的劳动需求。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催生新兴产业、开辟新的就业增长源而促进就业增长。一个产业的技术进步也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可能性。国民经济系统中各产业的高度相关性决定了,一个产业的发展将影响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一是通过对相关产业的供需来影响。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采矿、炼铁、交通都取得了极大发展。二是通过技术外溢来影响。许多技术尤其是通用技术在原有产业实现突破后,必定外溢到其他产业并与其生产结合,提高其他产业的生产效率。“我们无法想象,没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银行怎样才能将网点在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全面铺开……技术进步对相关产业的积极效应,在促进这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必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例如,汽车制造业是技术、资本密集的行业,发展汽车制造业解决不了多少就业岗位,但催生了汽车销售、汽车装潢、清洗等服务业发展,产生出大量就业岗位。同时,拥有私家车后,带动了家庭旅游业发展,促进了有车族的消费,带动出对社会产品的需求,又推动了相关企业的兴起,进而滚动式创造就业岗位。

(二)就业增长对产业升级存在“外部性效应”

就业增长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外部环境,可能为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也可能导致政府和企业缺乏推进产业升级的积极性,从而延缓产业升级。

一方面,就业增长率高、就业较充分的时期,产业升级需考虑对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减少效应”的影响程度较小,是主动自主创新推进产业升级的有利时期,表现为就业增长对产业升级的“正外部性效应”。而就业增长率高、就业较充分的时期,也可能让政府和企业安于满足现状或盲目乐观,缺乏自主创新和主动推进产业升级的动力,表现为就业增长对产业升级的“负外部性效应”。就业增长对产业升级产生“正外部性效应”还是“负外部性效应”,主要在于各经济主体是否乐意和能否主动在就业形势较好的时期着力自主创新,不断推进产业深化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盈利空间和国际竞争力。

另一方面,就业增长率低、就业形势严峻的时期,产业升级需考虑的对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减少效应”的影响程度很大,产业升级的社会阻力相对较大。但在经济和就业形势不好的时期,如果不推进产业升级,企业很难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空间,经济很难走出低水平徘徊的陷阱,因而其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压力也越大,动力也可能越大。对企业来说,如果没有能力在转折时期主动推进技术升级、拓展盈利空间,企业会被淘汰。如果该压力在适度、可承受的范围内,企业有能力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就业增长对产业升级的“负外部性效应”就会转化为“正外部性效应”。

(三)“产业升级与就业增长的可

能性悖论”的形成

当产业升级对劳动力需求的“结构性增加效应”大于“结构性减少效应”、或者就业增长对产业升级的“正外部性效应”大于“负外部性效应”时,就可能出现“产业升级与就业增长的可能性悖论”,即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兼顾产业升级和就业增长两大目标。

三、“产业升级与就业增长的可能性悖论”的解决路径

能否充分发挥产业升级对劳动力需求的“结构性增加效应”、有效控制和降低其“结构性减少效应”,能否在就业增长率较高和就业形势较好的时期、充分发挥和利用就业增长对产业升级的“正外部性效应”,能否在就业增长率不高、就业形势不好的时期,及时有效地将就业增长对产业升级的“负外部性效应”就会转化为“正外部性效应”,不仅取决于政府和各经济主体的观念和意愿,也取决于其发展战略,特别是选择合适的时机和采取正确的对策。

(一)辩证认识产业升级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坚持推进产业升级和扶持就业创业相协调

一方面,我国就业增长面临最大的制约是企业盈利水平,就业增长依赖于产业的升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升级是由大规模投资特别是引进外资来推动的,而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不多。在国际分工中,中国承接的工业生产链条是低附加值的环节,即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部分,而处于价值链两端的部分(研究发展、材料采购、产品设计、品牌营销、物流管理、金融服务等)比例较低,企业盈利空间狭小,阻碍了就业水平的增长。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形势严峻,要求我们在推进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把产业升级与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对吸纳劳动力较多的行业、企业,既不能为保住岗位而保护落后生产力、降低经济扩张的后续动力和国家的竞争优势,也不能因为片面追求产业升级而忽略就业问题、导致失业、贫困和社会不稳定因素陡增,而要坚持推进结构升级和扶持就业创业相协调,寻找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最佳平衡点,不断增强经济竞争优势和吸纳就业能力。

(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主动适应产业升级对就业增长的“结构性转换效应”的要求

我国就业市场供过于求的总量矛盾正让位于产业升级、低端劳动力过剩而产生的结构性矛盾。如果把劳动力市场分为高级专业劳动力市场、熟练技术劳动力市场和初级劳动力市场三类,前两类在我国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第三类则供过于求。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压力,要求产业不断升级、减少对劳动密集型企业与基础设施建设的依赖,这必然导致传统经济模式的就业空间萎缩,并贯彻于经济转型的长期过程。2008年以来珠三角、长三角的产业转移过程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批实力相对较弱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倒闭,许多企业被转移出东莞、深圳等地,大量农民工失去就业机会,成为产业升级进程中首先被挤出的对象。从发展的角度看,政府需促进产业升级,但产业升级必须有人力资本支撑,否则可能出现“技工荒”而大量低技能劳动力找不到工作。这就要求政府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尽快使我国从劳动力资源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本大国。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本的私人收益得到承认的人力资本投资制度,激发劳动者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动力。其次,政府应积极采取一系列参与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分担人力资本投资者的投资成本,例如提供农村青年培训、组建政府夜校、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等。再次,要鼓励企业采取外包、技术合作等方式建立产业链、价值链、资本链、品牌链、商业链,整合具备不同能力的人力资本,使附加值高的企业可通过外包生产等环节降低成本,而附加值低的企业可通过嵌入大公司的链条获得生产优质产品的机会,低人力资本含量的劳动力则可通过与高人力资本含量的劳动力合作的机会了解市场动态、积累知识和技术。

(三)选择好产业升级的路径和时机,充分发挥就业增长对产业升级的“正外部性效应”

首先,以服务业、中小企业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拓宽产业升级下的就业增长新路。从三次产业的角度看,进入工业化中期后,服务业逐步成为就业增长的主渠道。长期以来,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是以零售业、餐饮、食品、理发等传统产业为主。而从现实需要看,低端服务业已趋于饱和,很难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推进服务业进一步发展、提高服务业在整个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来带动经济发展,依靠传统服务业特别是低端服务业难有作为。相比之下,房地产、咨询、设计、信息、广告等中介行业刚刚起步,体育、文化产业严重滞后,仲裁、管理、投资、证券、展贸尚在开发中,法律、建筑师、医师、税务、审计等事务所亟待发展。因此,各地政府和企业、尤其是东部地区应着力探索发展中高端服务业的有效路径,找准发展中高端服务业的优势领域,创造发展高端服务业的有利条件。同时,中西部地区要着力创造条件,增强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条件和能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形成产业优化升级与就业增长的统一。从企业规模的角度看,中小企业是就业增长的主要源泉,必须不断健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体系,例如加快制定关于中小企业的单项法律、适当放宽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和信贷支持等。其次,产业升级需要正确的时机。以珠三角的外贸加工型企业为例,企业经济效益好时,企业积累的资金大部分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意味着利润的增加,企业没有自主创新的动力。而随着国外市场饱和,这些企业的利润在被外方压得很低,维持生存都成问题,自然缺乏自主创新及转型能力,会面临“不自主创新等死,自主创新就等于找死”的窘境。这启示我们: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应该取决于其生产要素;产业升级应选择和把握正确的时机,因地制宜,逐步推进。政府和企业不仅要在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难度较大的时期“被迫”谋划产业升级战略,更要在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形势向好的时期,把握产业升级机遇期,充分利用就业增长对产业升级的“正外部性效应”。

转正定级自我总结范文第4篇

一、体制运行基本情况

实行分税制度改革后,市级对区级财政制定的政策为:核定区级收支,暂借给区级一部分税源,在此基础上确定区对市属于定补区(或上解区),暂借税源在以后的年度里按照比例市级要逐年收回。

二、体制运行中取得的成效

(一)分税制改革促进了各级政府理财观念的转变,形成了各级政府共同支持企业发展的合力,。老的财政体制下,各级政府只关心本级财源企业的发展,在支持企业时要先看是不是本级企业。而新的财政体制下,市、区政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得其利,树立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理财观念,全力为辖区内所有企业服务,在中小企业担保、小煤矿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等资金的使用上,对任何类型的企业都能够支持,形成了市区利益共同体。

(二)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市区实行分税制后,极大的调动了区级政府征收的积极性,财政收入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从近几年的一般预算收入对比可以看出,200*年一般预算收入只完成n万元,200*年一般预算收入完成n万元,比200*年增长n万元,年均增长n%,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初步建立。

(三)财政实力增强,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障。

1、200*年一般预算支出只完成n万元,200*年一般预算支出完成n万元,比200*年增长n万元,年均增长n%。

2、财政对农业、科技、教育和社会保障支出的投入年均递增n%,200*年总计达到n万元,保证了教师工资的发放和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3、重点支出得到保证。

(1)市区自实行分税制后,我区对城区基础设施投入逐年加大,仅200*年,用于城区道路建设、乡镇卫生院改扩建、中小学危房改造等重点建设项目资金总额就达到3000万元。

(2)人员支出增加,在200*年调整津贴工作中,我区克服了财政供养人口多的实际困难,及时兑现了行政机关规范津贴的增资部分,金额达到n万元。

三、体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分税制改革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现行的财政体制改革仅仅是朝着理顺政府间财政体制关系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由于受制于上级政策的限制和自身财政困难的影响,市区分税制财政体制还有很多不完善和不规范的地方,突出表现在:

(一)事权和财权划分不明确。

区级政府财权的确定必须以其事权为基础。但是,目前我区政府的财权往往与其所承担的事权并不完全配套,影响了区级政府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其次是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时期,各项事业管理体制、劳动人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政府机构等都经常发生调整变动,引起区级政府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其与财权不配套。

(二)收入划分不尽合理,尚不规范。

1、市区实行分税制后,市财政虽然暂借给区级政府一部分税源,但这些税源自200*年后,就每年都要由市财政按比例扣回,使区级财政收入每年都要短收一部分。

2、实行分税制后,市级财政与区级财政之间的收支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新的体制下,为了维持市本级财政的正常运转,市里将辖区内的n户纳税大企业的税源上划,作为市本级的固定税源,只留给区级政府一些纳税小企业及零星税种,导致区级财政没有足够的税源去征收。

3、纳税属地划分不清,使区级财政收入减少一部分。我区内的一些纳税重点企业,税务登记在××区,但由于其总公司在其他区县,税收征缴却不在××区,例如××厂的生产销售都在××区域内进行,但是其总部××公司设立在××区,其税收征缴由××区负责征收,使我区收入减少。

(三)转移支付补助过低。

1、转移支付的力度不大且不稳定。由于我区收入总量小,区级每年新增的税收收入有限,用于弥补自身增支都非常困难,可用于补助乡镇的财力微乎其微,对乡镇的转移支付只能依靠上级,但是转移支付中专项拨款比重偏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较小且数额不确定,影响了下级预算的统筹安排及重点工作的运转。

2、对农村转移支付补助低。近年来,区级对农村的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市里对我区农村转移支付的补助基数,是在200*年的基础上确定的,市本级对区级的转移支付金额,已不能满足我区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农村中小学取暖、五保户、独生子女费方面的补助金额低。

(四)产业结构单一。

我区财政收入和财力增长趋缓、财政困难的原因主要是我区财政供养人口多,经济总量小、基础薄弱,财政缺乏非煤企业支柱财源,对煤炭、焦化、电力等企业的依赖性比较强,我区的财政收入中有n%靠上述企业征收,而这些企业受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因素的影响又比较大,抵御风险能力小,如果煤炭市场疲软,会对我区的财政收入造成很大影响,将使我区财政收入减收一半以上。

(五)刚性支出大。

我区财政供养人口多,人员支出大。200*年在调整津贴工作中,我们克服困难,及时兑现了津贴的增资部分,但是市本级对我区的补助金额仅为n万元,其余的要由区级承担。七煤集团在辖区内下放教师的接收,200*年“两高”工作的验收,在很大程度上使我区财政出现缺口,具初步测算需要n万元。

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

完善财政体制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财政体制杠杆作用,建立促进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区级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基层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发放和政权正常运转的保障水平,通过财政体制创新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按照要求,我市分税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不断完善和创新。

(一)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

区级政府承担的事权结构不仅决定了它所需要的财政收入的数量,而且还决定着它所需要掌握的财政收入的具体形式。其原因在于,财政不但是政府筹集资金的工具,而且是其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区级政府履行自己的职能既需要相应的资金,又需要运用税收等财政收入形式对社会经济生活实施调控。所以,根据“财权与事权相结合”的原则,在确定区级财政和管理体制,划分市区两级政府的财政收支范围时,不仅要考虑区级政府所承担的多少,而且要考虑其事权的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合理调整市与区财政分配关系,在调动区级发展经济和增收节支积极性的同时,使区级政府有权支配其自身的财权和财力,保障其职能的顺利实现。

(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逐步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财政均等化转移支付力度。市区实行分税制后,区级政府的事务增多,财政支出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区与××区、××区相比,属于经济发展落后区,工业基础薄弱,税源征收少,地区间财政收入不平衡,属于“吃饭”型财政,难以开展其他工作,近年,随着城市东延,省市对我区基础设施投入增大,致使区级相应匹配的资金也增加,使我区财力难以应对,需要在完善转移支付中加以解决,要通过加大转移支付逐级实行财政均等化分配,缩小与其他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压缩专项转移支付额度,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使之真正成为调节地区收入差距的有效手段。

(三)加强财源建设。

在市区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下,区级更要注意财源建设工作。一要坚持把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第一要务,克服把公共财政建设与支持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观念,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度、用财有效”的方针,学会运用财税杠杆为企业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创造更加公平、开放、宽松的环境,在促进全区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壮大财政实力。二是要不断巩固提高现有支柱财源,发掘和培植后续财源。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培植力度,充分运用财政有限的资金,积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三是要严格依法纳税,加强征管,堵塞跑、冒、滴、漏,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增强区级财政实力,推动财源建设。四是要牢固树立经济财政观,遵循经济运行规律,从根本上解决税收增长的快与慢、多与少、供与求的问题,促进财政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五、对下一个体制改革的建议

无论采用什么类型的财政管理体制,在划分收支范围时,首先应根据区级政权的事权结构划定其财政支出范围,核定出这些支出项目所需的资金数额,然后再从财政收入中确定相应的项目及其数额,作为区级财政的收入范围。所以我们认为,在下一个体制中,应该做到以下

(一)按属地关系划分税源。

1、新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既要保持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又要科学划定税源,在财力分配上既要保证区级自我发展的空间,又要有一定的发展紧迫感,要保证区政府具有一定的经济调控能力,要将区域内的非国有企业,作为区级财政收入的固定税源,要在市级暂借税源到期后,归区级征收。

2、近年来,我区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一些重点企业相继投产使用,按照市区分税制的文件精神,新上招商引资企业的税收全部归区级所有。但是,市里政策调整,将税收超过n万元的企业,收入重新核定,市本级与区级5:5分成,使我区税收减少很大一部分,所以我们希望,辖区内新上的招商引资企业的税收,无论金额多少,都要归区级所有。

(二)合理划定支出。

由于我区是农业大区,城市基础设施差,财政供养人口多,区级财政收入少。所以我们希望,市财政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我区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财政面临很大压力的基础上,给予区级政府财力方面的支持,尤其是对我区四个乡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以保证区乡两级政权的正常运转。

转正定级自我总结范文第5篇

守好“生态环境风险控制”这条红线

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抓住了环境治理的根本,也找到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目前,在耕地保护方面,我国已明确了18亿亩这条红线。同样,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也需要这样一条“红线”。广西自治区特别是南宁市,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风险红线控制,为全国提供了一个“范本”。

城市速递

2012年12月16日,贵阳综合保税区一期9个项目同时开工,标志着贵阳打造全国首个山地生态型综合保税区工作迈入新的阶段。

《深圳市人才安居扩大试点工作方案》2012年12月29日正式,深圳人才安居保障的良性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2012年12月26日,上海公布《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根据《计划》上海四家郊区新建三级医院将试点取消药品加成。

近日,重庆市正酝酿出台新政,打算从推动转型、提高产业集中度、融资服务、结对帮扶等方面着手,支持个体户和民营企业做大做强,5年内培育打造3户千亿级企业集团、30户百亿级企业集团、200户十亿级企业集团。

2012年12月25日,北京市出台《关于推进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发展及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