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论文心得体会

会计论文心得体会

会计论文心得体会

会计论文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家林走了,会计界失去了一位寻道士

八月二十三日农历处暑,这个送走武汉百年不遇酷暑夏天的日子,并没有消除我的愁绪。我与会计界的同仁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在武汉送走了活跃于当代会计界的知名学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教授许家林。

早晨八时不到,从全国各地及武汉三镇前来吊唁的人群,已经站满了吊唁大厅,大厅外也排起了吊唁人群的长龙。人群中既有银丝白发的长者,也有他的同代人,更多的是年轻学子。在“家园不幸顷刻间德星陨落泪如雨,林泉有知烛光里师魂圣君化神”的巨幅挽联和他那右偏习惯微笑的遗像前,人们用泪水与祈祷,与这位学者作最后的诀别。

我得知家林离逝的噩耗是在他去逝的第二天。二十日一早上班,第一件事上网浏览新闻。在我固定只看之一的“新华网”的“新华聚焦”中,看到一则“中南财大知名博导被抑郁症妻子砍死”消息,出于作为该校兼职对其所发生事格外关注,打开看后发现竟然是许家林遇害消息。我当时第一反映这又是网络谣言,而当我细看并冷静思量后开始紧张起来,因为消息是由《武汉晚报》根据公安局官方微博采写,国内最权威的官方“新华网”了此消息,其真实性较高,但我仍然心存疑虑。

为了准确核实消息,我随即拿起电话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同行求证,在得到消息属实的答复后,我顿时陷入了一种茫然无措的状态中。怎么也想不到“宿草新坟多友生”的悲剧再次重演。两年前在老家一个与我亲如兄弟的挚友突发急病离去,而今天业界我的又一知己猝然长逝。天之报施善人,而苍天竟然是如此的残酷无情与不公,过早地夺去了这个会计界公认知名学者的生命。

前不久我与他通电话,他说在整理文献资料时,看到我每期写的刊物卷首语,认为很有价值,建议我集结出版。我告诉他我正在整理准备年底出版,他连续说了几个“期待”。近期我已拟定了文集名称,正准备这几天打电话向他征求文集名称的意见。哪知这竟然成为我终生的遗憾,原想文集出版后送的第一个人是他却再也无法送了,他也再看不到所“期待”的文集了。

这些天来,我的心绪一直难以平静,始终难以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处于不能正常逻辑思维的境况中。文集的整理出版一再中断,正在准备撰写十年前就构思的管理报告研究文章再次搁浅。从此以后,再也看不到他那习惯性偏头的可亲容貌,再也听不到他那带着少许荆楚口音的声音,再也收不到他那些既有极富哲理又有让人忍俊不禁的短信,再也无法得到他那龙飞凤舞般狂草签名的著作……相信我的悲伤,也是每个熟悉并与他交往人共同的感受,都为失去这样一位英才而无比痛惜。

我与家林面识相交较晚,但相互相知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是从财务会计专业期刊发表的文集中,“认识”了对方。我对他的多产记忆尤深,经常在各种会计期刊中看到他的文章,而他也以我发表文章的类型确认了我的研究重点。双方虽从未谋面,但相互已经很熟悉了,以至于我们什么时候首次见面我都想不起来了。

我与家林的深度交往,是近十年才开始的,他从外地调入武汉,我也从南方回归本刊。由于共同的职业追求与理念兴趣的共识,由他领衔组成的学术团队,与本刊展开了全面的合作,共同策划与推出了多个财务与会计专题研究系列,为推动我国会计学术研究的发展,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

在深切体味失去肺腑之交这人世间大悲恸的同时,我一直在思考与寻求用何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怎样悼念这位会计学界的寻道者。我与家林是因文结缘的,他很喜欢读我写的文章。因此,选择以文送亡友或许是最合适的纪念方式。考证他的学术思想、追寻他的学术精神、梳理他的学术遗产,对会计学术研究繁荣与发展,具有启迪与引领作用,同时也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我与家林的交往更多的是学术行为,我所记述的家林只是其代表作品及有限的学术交往,或许只是其侧影。然而透过这些挂一漏万的学行,仍能真切地感受到他是一个专注于学问而不保守、倾心于学术而不世故、深藏厚学而不跋扈、勇于探索从不歇步、勤于助人不求回报的完美学者。

(二)

家林走了,他给会计学界留下了极具特性的学术遗产

梳理家林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以发现,他的学术研究具有诸多的珍贵特性。

思想性强是家林学术研究最基本的特征。

思想是学术的灵魂,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后而产生的结果,学术思想的形成是研究者理念、逻辑、思考和判断的结晶。有没有学术思想取决于研究者的探索勇气、理念信仰、价值判断。特别是在当下物欲横流、价值颠倒的时代,学术思想显得尤为珍贵。于近日与世长辞的新制度经济学鼻祖、产权理论奠基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称:“如今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即缺乏思想市场,这是中国经济诸多弊端和险象丛生的根源。”

近年来追逐国际化在会计界颇为盛行,一些学者不遗余力地追赶西方学术前沿,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纳入所谓的国际化版图。大量缺失思想的成果占据了研究阵地,使会计研究陷入了纯工具化的迷途。会计研究缺乏具有思想意识的创新,更多的是搬用异域理论与方法来裁剪我国的现实,这在会计的各领域普遍存在。具有思想性的研究成为落伍的象征,会计思想在所谓的国际化潮流中已无落脚之地,思想及其作用几乎到了令人遗忘的地步。

作为会计学界有限的会计学术思想坚守者,家林是其代表人物之一。观察他的学术成果可以发现,无论是学术专著还是专业论文,具有独立见解的学术思想贯穿在其研究成果中。

由他主笔统领完成的《会计理论发展通论》三卷本,这部超过百万字的会计理论宏篇巨著,是当代会计理论研究的经典作品。在这部经典专著中,他全面深刻地揭示了会计发展的轨迹,认为经济的发展导致会计实务变化,由此形成会计职业需求,并构建会计方法体系,诞生会计理论,指导会计实务与促进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全方位会计理论的观点,并由此构建了现代会计理论体系。这不仅突破了传统会计理论研究的视角,也弥补了会计理论研究碎片化的狭隘局限,构建了系统、完整、规范、科学的现代会计理论体系,为促进会计科学的发展发挥了奠基作用。

在本刊发表的《论会计思维指导下的会计科学理论研究》一文,是家林会计理论研究原创性的扛鼎之作。他集会计理论研究与教学之大成,提出了“会计思维与会计理论研究”的命题,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述、科学直观的图解表达,全面、深刻、系统、科学地阐述了用会计思维指导会计理论研究的理念、路径与方法,为会计理论研究构建了科学框架体系。该文在本刊发表后,在会计界引起了极大反响,不仅其被引用频次居于前列,全文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财务与会计导刊》转载。文章为会计科学理论研究发挥了开拓引领作用。

家林会计理论研究学术思想没有仅停留在方法论层面,而是上升到上层建筑高度。他关于会计法研究的一系列论文,不仅对会计法律体系变迁的制度背景进行了系统分析,还对会计法规体系不协调的表现与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了会计法规体系协调的原则及政策建议。这不仅有别于一般会计法规研究文章,只作现象描述及词义解释,缺乏深度分析建议思路的现象,同时也丰富了会计法规研究理论文献,更为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文章发表后不仅得到理论界支持,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文献中心的《财务与会计导刊》全文转载,而且也受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在全国及省均获奖。

家林对会计学术研究始终保持具有独立见识学术思想的坚持,不仅体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学术品德,也为矫枉当下会计学术研究中对思想的漠视、遗忘、甚至不屑一顾等极其有害风气发挥了示范作用。

系统性是家林学术研究最为突出的特征。

无论是会计学术研究对象的选择,还是会计学术研究内容的构建,或是会计学术研究文献的梳理归集,系统性贯穿于家林会计学术研究的全过程。他认为,会计理论是对会计实践行为的本质及其演变与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后所形成的系统理性认识。并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系统研究会计科学的发展。

在宏观层面,他构建了以会计人员作为主体、会计组织作为客体、会计文献作为工具、会计规范作为手段、会计传播媒介作为平台组成的会计学术元素理论体系。他从本世纪初开始构建编纂“中外会计人文系列丛书”工程,计划出版《西方会计名家传略》、《中国会计名家传略》、《西方会计规范集卒》、《西方会计名著导读(上、下)》、《中外会计组织掠影》、《中外会计期刊概览》等著作,系统地研究会计科学发展轨迹与成就,其中部分著作已经出版。这一浩瀚工程的完成,是对我国乃至全球会计界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在中观方面,他对会计理论内容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构建了逻辑结构完整、系统科学的会计理论体系。他将会计理论分为“会计理论发展”、“会计理论结构”、“会计理论类型”、“会计理论创新”等,涵盖了会计理论起源发展与演变,会计学说观点提出与形成,会计理论结构框架与要素,会计理论与相关科学的联系与影响等全面、系统的会计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建立,不仅有效克服了传统会计理论研究单一与割裂的弊端,而且也拓展了会计理论研究的视野,为提高会计理论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地位与影响,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在微观方面,他专注于文献的系统梳理、潜心校对、整理归类,这是他学术研究中最有价值的突出贡献。

科学研究中理工科学靠实验,人文科学靠文献的定律,是科学研究赖以进行与取得成功关键。尤其是科学研究文献,不仅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能使人类的知识突破时空局限而持续传承;人文社会科学文献内容反映了人们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知识水平,人们可从中汲取知识、利用知识并创造知识服务于现实社会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也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广泛搜集文献资料,只有在充分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才能探求其内在的联系与规律,进而做更深入的研究。正源于此,古今中外,凡是从事科学研究,都需要以掌握相关文献为基础,会计科学理论研究概莫能外。

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制定了系统庞大的文献建设规划,对涉及会计理论研究主要元素的文献进行全面地梳理,形成一套完整的会计理论研究文库。

为了完成这一浩繁的工程,他先后组织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2000至2011级共11届200余名硕士研究生,以及2004至2011级100多名博士研究生参与这一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搜集西方会计名著、会计规范、会计名家、会计职业组织、会计专业期刊、以及经典会计案例等方面的中外文资料;进行全面的编译与整理;组织英文基础较好的青年教师进行校译;最后组织专家对全部文献资料进行校订。对已形成的主要文献,与国内专业核心期刊进行合作,系列刊载发表。

从2006年开始,本刊与他共同策划推出了多个系列文献。2006年推出了“会计准则中外比较系列”;2007年推出了“会计实证研究经典文献系列”;2009年推出了“中国会计发展史专题系列”;2010年推出了“中国会计改革专题系列”;2011年推出了“中外会计重大事件专题系列”;2012年推出了“西方会计名家专题系列”;2013年推出了“世界会计模式述评专题系列”。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他基本完成了会计文献系列这一会计学研究的基础性工程。这不仅体现了他潜心学问的可贵精神,也为传承和发扬会计学术思想作出了杰出贡献。

前沿性是家林学术研究最为鲜明的特征。

学术研究的前沿性,是学术研究的本质,是学术研究取得成功与突破的关键,始终是学术研究者所追寻的目标。而学术研究前沿性需要研究者,具有一种建立在对研究学科历史透视基础上的超越性视野,一种弃而不舍的创新勇气与精神,一种紧贴社会实践发展的敏锐感悟,只有这样学术研究及成果才具有前沿性。家林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尤其是自然资源,由于具有有限性与不可再生性,其开发与利用至关重要。特别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对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大,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人类社会面临生存的严峻挑战。因此,合理开发、科学配置资源,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

资源会计学作为会计学科新领域,既是前沿研究课题,更是新学科的突破与建立。虽然资源开发利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微观层次上从定量性的角度来全面研究资源核算则较少涉及,特别是有关资源存量和增量的价值变化、开发和利用效益的核算及考核、资源耗费与价值补偿的确认及计量等,技术性的微观核算方法方面还是空白。从会计学角度系统地研究资源的形成、开发、配置、运用、储存、保护、综合利用和再生各个阶段经济效益核算问题,是会计理论界及会计学科发展所面临的崭新课题。如何构建这一会计领域新学科,既需要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毅力,更需要跨学科的相关知识。

基于历史责任感及前瞻的敏锐性,家林较早地开始渉足这一新领域的探索。他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就开始研究资源会计,并将其视为最主要的攻克对象,作为博士论文选题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

他采用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与交叉运用,从会计理论结构的视角,提出了资源会计学科形成的核算基础;确立了资源资产与管理体制、资源耗费与资源折耗、资源成本与资源损失、资源价值与资源价格、资源收益形成及分配等,构成资源会计专项要素内涵、确认范围与基本计量模式;分析了在会计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资源会计信息及结构、资源会计规范及建设、资源会计运行及考核等资源会计学科的原理,构建了资源会计新的学科体系。

资源会计新学科的建立,其意义是深远而重大的,不仅填补了资源会计学科的空白,而且实现了诸多的创新。提出了资源生态循环与经济循环管理相适应的观点,资源会计确认的基本原则与资源会计计量的特殊要求;从产权规范的角度对其管理进行了设计,提出了资源成本结构观和资源损失会计确认与计量模型;分析了资源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及其披露体系,对资源会计规范结构及资源会计准则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提出了不同资源会计核算的基础观念、产权特征、价值评估、核算规范建设的原则。这些创新认识与观点不仅有助于拓展会计研究思维,也为制定资源管理政策提供了决策咨询与理论依据,更为资源会计的实践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技术支持。

资源会计学科的建立,受到我国会计理论界的高度评价。有学者指出,资源会计学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等与会计学科相链接,创造性地构建了我国资源会计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代表了我国在资源会计这一领域的最具开创性、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成果,具有极大的借鉴和研究价值,应当引起会计研究者的广泛重视。

资源会计学科建设,也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资源会计学科得到了我国最高学术权威机构的认定,2002年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立项,获得了国家资助。

从1996年开始关注并涉足资源会计科学,到2006年完成学科研究任务并结题,历经十年的探索与攻坚,共取得了与学科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达30余项,这是家林学术研究十年磨一剑精神的映证。

现实性是家林学术研究最显著的特征。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会计科学研究现实性是指会计理论研究要从我国会计工作的现实出发,紧紧围绕会计实践提出的要求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和结论有助于推动实践的发展,舍此而求他,会计理论研究就会失去生命力。

随着经济活动复杂化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记录经济运行的会计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这就要求会计科学研究者,要立足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应对时代挑战,主动回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

家林以其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与专业敏感性,从空间的维度与时间的跨度,对会计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给予了应有的关注与准确的回答。

改革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旋律,作为中国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改革,同样是中国会计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关注中国会计改革是会计学者应尽的职责。家林始终将中国会计改革的重大课题作为其关注研究的重点,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价值的研究成果。

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是中国会计改革的标志性工程。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成及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趋同的意义是深远的,在中国会计发展史乃至世界会计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蕴涵着我国众多会计人的心血、经验与智慧。无数的会计人为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家林是其代表人物之一。

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建设过程中,他对会计准则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如会计准则制定、协同、趋同过程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其他国家或地区会计国际协调或趋同过程中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与教训,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结构和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的异同,推动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与完善及实施效果等问题,进行了系统地研究。

这些极具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观点,集中地体现在由他主笔完成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发展、比较、协调》专著中。这部以系统梳理国际会计协调的运行过程与全面比较研究结论为基础,对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建设现实提出的若干创新性理论认识,其体现的学术研究方式与表达的学术观点对我国会计理论工作者、实务工作者以及会计专业学生的研究、工作和学习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会计准则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更为会计准则研究丰富了文献。

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我国改革与发展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需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会计制度体系,作为中国基本经济制度中具体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典范。改革开放30多年、新中国建立60多年,有很多重大会计问题需要研究。家林对这一历史时期会计发展的重大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总结,为当代中国会计史研究作出了应有贡献。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会计改革,特别是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规范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与划时代的进步,已在国际会计舞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已经跃上了新的历史台阶。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会计改革历程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梳理,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深化我国会计改革,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会计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任务与应当承担的责任。

自2007年开始,家林组织团队与本刊合作,策划了不同的专题,对改革开放以来30年会计理论发展、30年会计规范体系建设、30年会计教育、30年会计改革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其核心研究成果相继在本刊发表,在会计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我国会计在曲折中前进、在摸索中创新,既有辉煌的过去,也有曲折的历程。新中国60年间的会计流行语,不仅记录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呈现出不同阶段会计发展的时代特征,折射出会计实务与理论的变迁轨迹,体现着不同时期会计发展的方向和主流,更演绎着我国经济发展与会计理论演进相互依存的规律。

家林从会计“流行语”变迁的特殊视角,以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为代表的会计规范体系演变过程作为主要线索,对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不同阶段会计制度变迁进行梳理,从而形成了由主流行语、次流行语和派生流行语共60个会计流行语,不仅记录了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也论证了会计历史演进规律。文章在本刊发表后,在会计界引起了极大反响,不仅受到了广大读者好评,同时也被国内重要专业报刊转载。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是当代全社会广为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经济社会全球化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披露其相关信息,既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环境下对企业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但与财务报告制度相比,以企业自愿披露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等非财务信息为基础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在我国还是新鲜事物。特别是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社会责任披露机制,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才刚刚起步,距离高质量的社会责任信息生成与披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协调我国与相关国际组织及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提高我国在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在国际社会责任竞争中取得先机,进而成为可持续发展并具有竞争力及活力的经济实体,是新形势下我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由此成为紧迫而又重大的现实课题。在成功完成资源会计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家林率领他的团队再次发起新的攻坚,承担构建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的重任。

社会责任会计同是会计领域新学科,并且具有非货币量化的特性。其确认、计量、计算、报告等需要设计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特别是核算体系,为有效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提供必要的信息,特别是货币量化方面的信息。

为了构建科学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他制定了详细的技术路线图,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创新的内容与方法;设计了有效运行的社会责任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结构体系。为了使社会责任会计既能服务于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又能融于国际社会责任会计体系,了解国际领域社会责任会计最新研究动态,学习西方社会责任会计建设的成功经验,他组织翻译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践参考价值的论著,为社会责任会计学科构建提供了借鉴。

经过五年的探索攻坚,家林率领其团队在会计新学科研究中又一次取得了丰硕成果,完成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与会计体系创新》的专著,并取得了与此相关多达50余项的研究成果。研究也再次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立项,获得了国家支持与资助。这既体现了家林学术研究所具有强烈的现实责任感,又折射了其敏锐的职业意识。

多元性是家林学术研究最独有的特征。

学术研究多元化包括研究对象与内容的多元性,研究手段与方法的多元化。而要实现学术研究多元性,不仅需要研究者具有坚定的毅力,更需要研究者具备广博的知识。

将会计现象作为会计科学研究关注的重点,是众多会计学者通常的主流,基于兴趣及价值取向,以及知识的储备与积累,多数会计学者大多倾向于集中研究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单一化是其基本特性。虽然有学者进行多元性研究,但具有建树并取得突出成就者极少数。

家林则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在关注重点问题的同时,同时也将围绕会计学科相关的领域纳入其研究范畴。他在多元化研究中,不仅关注了被多数研究者容易忽视而至关重要的问题,而且具有独到的见解,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关注研究方法是家林学术研究多元性的突出特征。他指出,在任何学科的发展和建立过程中,方法论及方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记录与反映经济运行的会计学科,研究方法对这一学科的发展尤为重要。经济现象纷繁杂陈,现象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如果没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则不可能对这些复杂问题做出科学的解答,会计科学研究也不可能得到发展。因此,现代会计科学理论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不断创新会计研究方法。

他认为,不同学科能否运用正确而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其成果的科学价值尤为重要。一门学科是否具有系统的研究方法与完整的研究规范并得到较好的运用,是其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注重会计方法论的研究,特别是注重将研究方法具体应用于会计科学的研究过程中,规范研究方法的应用,贯穿于家林会计科学研究始终。

我国对会计研究方法的应用,早期较多采用的是规范研究方法,近年来实证研究方法盛行。然而无论是早期主流规范研究,还是当下盛行的实证研究,都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早期主流的规范研究方法存在目标不做界定、推理不甚缜密。而目前盛行的实证研究方法被滥用,为实证而实证,不考虑研究成果对人类知识是否有贡献等。

这些现象严重制约了人们对经济现象背后本质的认识,不利于会计学科的健康发展。因此,重视会计研究方法是发展会计学科、提升这一学科整体理论水平的迫切要求。

在会计研究方法论的认识与选择应用上,多数学者表现出了偏好的习惯,大多认同及有选择地采用某一种方法。如在当下饱受争议的实证研究方法上,出现了赞同与反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对立观点。家林则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态度。他既不像赞同者那样将其捧为圣经,也不像反对者那样全盘否定,而是将其客观地再现出来,由研究者自行甄别选择。由他主持翻译出版的西方会计实证研究经典文献系列,不仅为人们正确认识实证研究方法提供了参考与借鉴,也丰富了会计科学研究方法文献。

对跨界会计专业期刊编辑出版有着深刻地见解,是家林学术研究多元性的重要特征,这在会计学者极为鲜有。

笔者从事会计专业期刊编辑出版近二十年,对编辑出版行业有着深刻体会。它同会计学科一样,是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绝不亚于会计学科。在其人文知识等方面,远严于会计学科。

2008年本刊策划推出了专业期刊如何发挥作用的专题,约请了国内会计界著名学者进行笔谈。家林作为被邀请的学者之一,其所提出的见解,即使是期刊编辑出版专业人士也都为之赞赏。

他指出,会计专业期刊在会计学术研究中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

首先,要做专业知识的普及者。要紧扣会计发展的时代脉搏,注重并有效的采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向读者群传递最权威、最专业、最具指导性的会计发展与改革信息,所刊发的文章应当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其次,要做学术思想的传播者。要及时地传递会计前沿学术思想与先进的研究方法,积极有效地引导会计理论研究方向;大力推动会计理论的学术创新。成为引导会计研究方向,激发研究热情和推动学术创新的载体。所刊发的文章应该具有学术性、原则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第三,要做学术新人的培育者。会计专业期刊在编审稿件时,应当采用规范的审稿机制,不能因名而取文,特别应当注意关注新生的学术群体,要有特别机制保证新人在期刊上发表文章,多给一些学术关注。为孕育会计人才提供平台与机遇。

第四,要做学术规范的推广者。要在遵循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出适合自身刊物特色的基本规范,所载论文既符合国家标准,又具有自身的特色,还要便于对外国际交流。为中国会计研究走向世界提供阵地。

第五,要做学术道德的推动者。要在履行维护学术道德责任的过程中,加大对学术规范遵循情况的批评与监督,要把学术规范遵循情况乃至失范现象的批评纳入其载文范围。开辟专门的学术规范研讨栏目,给无意性的学术失范者提供警示,使故意性学术失范者付出代价,让学术失范严重者能受到制度性的学术惩罚。

这些见解不仅与笔者办刊思想产生强烈共鸣,也始终贯彻于本刊的办刊过程中。

主动应对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研究所提出的挑战,积极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助推会计学术研究的繁荣与发展,是家林学术研究多元性的时代特征。

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动摇了传统社会运行的基础。面对网络信息洪流的冲击,家林以其超越时代的勇气,勇敢地站立于激流的潮头,将网络技术成功地应用于会计科学研究,为现代会计学科新技术应用树立了典范。他不仅建立了会计专业网络平台,而且在会计教学研讨中广泛应用网络技术,不仅极大提高了会计科学研究的效率,同时也使会计科学研究赋予了现代气息,为会计科学研究的现代化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

家林走了,他为会计学界树立了崇高的品格与严谨的学风

家林供职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训是:“博文明理,厚德济世”。其涵义是:知识渊博,缜密思维;识高才优,求真去伪。守身崇德,人格完备;报国为民,服务社会。家林以自己的践行将校训的内涵作了生动诠释。

一个人的行为,是其品格的本质反映,也决定了其在社会中的方位。一个人如果在金钱至上的时代,他能坚守信念;身处娱乐至极的盛世,他能淡定自如;行走于价值倾倒的乱世,他能保持本色;倚居文人相轻的场所,他能守住清白……这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境界,而家林却做到了。

孜孜不倦的求索,是家林品格的鉴证。

由于其家境的原因,家林属晚入道的会计学者,尤其是他进入能为学术研究提供基本环境的时期。在他30年的职业生涯中,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学术资源有限的地方院校;他在不惑之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而众多的学者在这个年龄已经是博士生导师。他从地方院校进入高等学府时,已步入不惑之年,而这一年龄段也早已过了人生学术研究的黄金时期。更加不利的是这个时期的社会是一个商业至上、娱乐横行的社会转型时代,其缺失学术氛围的环境不利于学术研究。

基于晚到的现实,面临社会的诱惑,家林没有怨悔,更没有气馁,而是奋起直追,在会计前沿学科多个领域全面出击,并取得令人折服的成就,创造了学术研究的奇迹。

他首次构建了资源会计学科,填补了会计前沿学科的空白;创新了“社会责任会计”体系,为社会责任会计学科奠定了基础;完善了“会计理论”体系,为会计基本理论研究提供了引领;他建立了庞大会计学术文库,为会计科学发展提供了借鉴。

在近20年的时间内,他在国内专业权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达200余篇,有超过百分之十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出版专著及主编教材30余部,总字数达千万,每年平均达50万字,堪称会计学研究的丰产高质学者。

在近十年中,他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研究达20余项,五项被国家最高学术权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批准立项,得到国家的支持与资助。年平均有两项不同级别研究课题完成。在会计学研究领域均为罕见。

在近十年内,他获得近30项的奖励,既有中央部委级国家奖,也有省、市级政府奖;既有省委及学校党组织政治荣誉奖,也有教育部及省教委师德奖;既有国家及省级科研成果奖,也有省、校教书育人奖。年平均获得两项以上奖励荣誉。在会计学界是空前奇迹。

他在进入不惑之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并取得教授资格,仅在十年后,他不仅跻身于教授行列高端的博士生导师,而且还被评委为极少数的二级教授。

他用20年时间的辛勤探索与矢志追求,跻身于会计科学研究的前列,用同类学者一半的时间走完了学术研究人生路程。为会计学界树立了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严谨求实的学风,是家林治学的写照。

学术风气是学者人格特征、探索精神、价值取向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人类学术史表明,学风不仅能影响士风和民风,还能影响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学术风气健康向上,既能影响研究者严谨治学、求真务实,产生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更能引领青少学子奋发向上、成为一代又一代才俊,传承民族精神与文化,促进学术繁荣与发展。

遗憾的是当下学风不正现象异常突出。有学者成名之后游离于学界,在社会花天酒地到处游乐;有学者学术道德观念淡薄,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有学者学风浮躁急功近利,粗制滥造制造大量学术泡沫;有学者不以学问为事业,醉心于权力专行学术投机而追名逐利;更有学者以攻击政局为噱头,蛊惑公众借端大肆炒作……

凡此种种,严重败坏了学风,腐蚀了学术氛围,损害了学者的人格良心,戕害了青年学子。

在这学风渐退的环境中,仍然还有不计得失、潜心治学的坚守者,家林是其典型代表。

梳理家林学术研究成果,探索其学术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的学术研究绝大部份是原创性与基础性研究。凡从事学术研究者都深知,原创性研究不仅需要前瞻的职业敏感性,还需要勇于探索的精神,更需要广博的知识与极强的研究能力。而基础性研究既要耗费时间,又要耗费精力。急功近利做不了原创性与基础性研究。而原创性与基础性研究,不仅对应用研究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且更是学科发展的基础与灵魂。

严谨的学风体现在家林治学的所有方面。

在研究内容上,他注重系统性与完整性。比较同类研究可以发现,他的研究大多是从知识源结构方面进行系统布局,区别于一般研究多是简单描述,缺乏对问题的深层思考及解决方案。而他的研究既有纵向的发展轨迹及规律的深度分析,又有横向的观点陈述与方案设计,同时还关注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交融。每项研究都能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

在研究方法上,他将规范性置于学术研究全过程。他强调,研究方法是否符合学术规范,不仅影响理论研究成果的扩散程度,而且还会影响各学科的学术地位及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认同程度。一门学科是否具有比较完整的学术研究规范并得到较好地推广与运用,是其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科学研究方法指导下进行会计科学研究,不仅需要遵循科学的研究程序,更要将研究成果按照规范的学术要求予以表达,只有这样才会提高学术成果的社会影响,才可促使会计学科地位不断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术规范不仅是学人的知识性问题和技术性问题,更是学术意识问题、学术自律问题,以及学术道德问题。

纵观家林学术研究可以发现,无论是研究过程学术规范的遵循,还是研究成果表达学术规范的应用,无论是研究成果运用学术规范的推介,或是研究成果评价学术规范的实施,还是研究成果学术规范的表现,他都是忠实的实践者与呐喊者,为学术研究规范的推广发挥了表率作用。

家林严谨的学风,不仅体现在他直接的学术研究中,也间接地反映在他的教学中。笔者受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在每年研究生论文评阅中发现,凡家林弟子的论文,是最为规范者之一。他治学的严谨学风,也深刻影响了与他共事的同行,无一不交口称赞,成为学风严谨的典范与引领者。

秉直谦和的师德,是家林品格的映照。

他著述等身而不张扬,这是业界熟悉家林的同仁异口同声看法。

在喧哗风光显露自我的场景,你看不到他的身影,因为他正在追寻学问的荆棘丛中探求学术的本源,为学科的建立而开山筑路……

在华丽气壮张扬自我的大厅,你听不到他的声音,因为他正在尽无声处的角落,捜寻校订中外学术文献,为学术的发展而添砖增瓦……

在追金逐利寻租获益的行者中,你看不到他的名字,因为他正在昏暗的灯光下,埋头学问、著述立说,为学术传承而笔耕不辍……

他才学厚重而不居功自傲,这是家林人格品德的真实写照。

他对不认同的学术观点,从不妄加评论、恶意歪曲,而是以应有的学术态度共同研讨;他对不符合自己主观意志的事,从不随意抵毁、尽其贬损,而是以开明的态度包容处理;他对不认同的学术思想,从不以权威自居而全盘否定、无情打击,而是以客观的立场共同探析;他对不尊从自己意志的活动,从不横加指责、大加鞭挞,而是任其发展由社会公正评价;他对不熟悉的学术方法,从不大肆抨击、任意践踏,而是以开放的态度积极应对……

这不仅是一个学者基本的品格,也是一个大家应有的风范,家林作了生动的演绎,为会计学界树立了参照的标杆。

他有着超乎寻常的凝聚力,这是其共事同仁及学子的共同看法。

探寻家林的学术研究历程可以发现,他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探索者,更是学术研究的引领者。无论是其担纲宏篇论著,还是其承担重大研究课题,无论是其领衔的系列丛书编纂,还是其主导的学术文献归集,他都组织了庞大的团队进行协同作战。

与一般意义学术研究团体以派系为主要形式不同,家林的学术研究团队,则是一个跨时间、跨门派真正意义上开放的学术团队。在他的学术研究团队中,隶属上既有他的关门弟子,也有其执教的学生,而更多的是他执教以外其他教师执教的学生,以至于我经常将其他教师学生误认为是他的弟子。时间上既有其应届的学生,还有其跨届的学生。在其主持的“中外会计文化系列”丛书中,他组织了长达十余届的硕士生及博士生数百人参与,并取得了成功。

在既无强制性行政力量约束,又缺乏有效经济手段支撑的环境下,家林能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内,广泛组织不同的学子组成学术研究团队,持续不断地进行集体学术攻关,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作为非行政力量主导而纯自愿组织学术研究,这在会计界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是罕见的。这不仅彰显了家林超常的凝聚力,也折射了他独特的人格魄力。

(四)

家林走了,他给会计学界留下了无尽的怀念与遗憾

家林毫无征兆地猝然离去,在会计界引起了极大的震惊,无论是熟知他的同行,还是受教于他的学子,无不极度的悲伤与深切的怀念。

在得知家林故去的消息后,从财政部、审计署、国家税务总局等国家相关部委,到湖北省政府、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省统计局等相关政府部门;从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等全国相关行业协会,到地方有关科研机构;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著名学府,到上海、浙江、广东、安徽、河南、贵州地方相关院校;从大型集团公司,到专业期刊及出版社;从政府高级官员,到院校与集团公司领导;从知名学者,到悻悻学子……人们用唁电、悼文、短讯、微博等不同方式,对失去这位学者进行深切悼念。

有大学在唁电称“他为我国会计界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逝世是我国会计界无法弥补的重大损失”;他曾经担任独立董事的大型集团来唁电称“他为公司规范运作和重大经营决策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政府会计研究中心唁函道“四十载苦心孤诣,融中贯西、著作等身;五百年旷世良师,金玉良言,桃满天下”……

众多的学子为失去这位治学严谨又谦和可亲的导师而痛惜不已。有学生在唁电中写道“老师的离去我感觉精神撕裂般的疼痛”;还有学子称“老师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积极豁达的生活态度,真诚待人的处事原则,时时刻刻都在激励着我们前进”;更有学生称“成为您的学生是我们最幸运的事情”,“您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来世还要做您的学生……

会计界知名人士与学者,对家林的故去也是极度惋惜。会计知名人士张连起得知家林离世后在微博中写道“家有会计,林中响箭;孜孜痴迷,矻矻钻研。融注人文,接通西念;世道离乱,天不假年。何以悲沧,如彼凄惨;唯有痛苦,怒问苍天!”与他共事的知名学者唐国平给笔者发短信称:“家林学问好,人品更好”;青年学者张孰力在发给我的短信中写道:“许家林教授逝世,我如同失去亲叔叔一般”;青年学子张琦对我说:“许家林教授在会计学院没有瑕疵”。对此我深有同感,这些天来我在努力追忆与家林的交往,类似笔者这样挑剔而又特别认真的人,竞然也找不出他有什么缺陷。

在众多的悼念文章中,与家林共事的青年学者詹雷的悼念文章最能还原再现他的本质形象。这位清华博士才女,在其《追忆许家林教授》文章中写道:

他是论道务实著作等身的学者,理论之深厚总能高屋建瓴切中要害,治学之严谨堪称学界典范,以至于他和他门下弟子已成为吾等师生,在对学术规范拿捏不准时共同寻求的精神标杆。

他是虚怀若谷胸襟坦荡的智者,拨开功名利禄的浮云,直指本源问题,不走捷径的执着,不计成本的较真,不耻下问的谦和,武装着会计游击队员,探索不止、笔耕不辍、成果不断。

他是宽厚温和平易近人的长者,对年轻人呵护有加,大家自己可能都不曾察觉或者不值一提的优点,他都看在眼里挂在嘴边,给予肯定保护信心鼓励成长。

他充满好奇心,自嘲为会计游击队员,却俘获无数正规军为铁杆粉丝。在年轻人扎堆的seminar上常见其身影,在隔着学术代沟的实证领域里不乏其研究,同辈学者里实为罕有。

他充满正能量,声朗朗张嘴便扣人心弦,笑盈盈见面就遍洒阳光,行走如风驾车如电,登山身形矫健下水乘风破浪,让一众在他加油声中气喘如牛的年轻人既羡且妒。

他追星,曾嘱托赴澳同事去探寻他心中偶像会计名人Chambers的私人图书馆,那份远渡重洋的追星激情毫不亚于90后少男少女;说起Littleton等大师的生平、贡献兴致盎然如数家珍。

他旅行,记得某次在院里做研究方法报告时最后一张PPT里他拍摄的自己影子的照片意境瞬间把我击中,也记得为数不多的同行旅途中,每每因为他的渊博而平添的许多乐趣。

他是倾囊相授的老师,且不论天下桃李如何被其幽默激情引经据典所吸引,为其博学多才人格魅力所折服,多少人被引领进入会计殿堂受益终生,多少人跟随他推开研究大门流连忘返,多少人在其会计加油站获取动力,就连素不相识慕名而来的网友提问,他都一一耐心作答授业解惑指点迷津。

他是拔刀相助的同事,每个与之有过接触的人都能回忆起无数接受他关怀帮助的温暖片段,哪怕是校内外不相识的许多人,也都听闻过这个好人的轶事。

他是有追求有底蕴的博主,其博文精当的分类,工整的标题,博大的内容,精深的思想,启发激励过的人远远超出机器统计出的粉丝数量。

他是有境界有情怀的文人,其离开前的一条微博,“这世界上,有一种心情叫承重,举得起放得下的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的叫负重。人生是一场与任何人无关的独自的修行,这是一条悲欣交集的道路,路的尽头一定有礼物,就看你配不配得到”,便可管中窥豹,映射出他丰富深沉的内心世界。

他是事事体贴处处周到的好人,馈赠施予越多,便有越多的公益活动找上门来,从不会拒绝的善良和从不允许应付的认真,给他增加了多少辛苦负累可想而知,而更多时候我们只是装作不知。

他是有担当不放弃的男人,知其不可为而尽其所能地照顾、体恤、宠爱、迁就着崇拜他痴恋他直至末路的妻子。他妻子眼中太过耀眼的幸福,曾经在不同的旅途中照耀过同行的我们。

很遗憾,未曾与他有更多接触更多交集,所知其好不足万一,所触及的寥寥几束光芒,已让我心生景仰崇敬。在文人相轻风险最高的环境里,在口味越来越挑剔的学生中,能做到让所有人称道,离开让所有人痛惜的,放眼四周,难有其他。

我的想象中,是他那个笑声同样爽朗步伐同样激昂的妻子,拉着他的手奔向我们渐渐看不见的远方,追寻她遗失在霞光里的一片灿烂丝巾去了。仿佛看见他带着熟悉的有一分嗔怪、无奈、而更多是和蔼包容的笑意,又一次依顺了她,并抢在她前面去帮她捡……

惟愿他在尽头可以不再负重,得到他想要的礼物。

一个人能得到几个人的好评并不难,能得到少数人的认同也可以做到,而要做到众人的交口称誉,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而家林做到了。

人们对家林的赞许是真诚的,因为他既没有权力的施舍以换取人们的感恩,也没有金钱财富的馈赠而博取人们的报答,而是以其赤诚忠心、崇高的品德,赢得了人们的敬仰。

家林走了,他给会计界留下了诸多的遗憾。在喧闹浮躁的学术环境中,少了一个严肃的坚守者;在探索会计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少了一个执著的寻道夫;会计界的同行失去了一位真诚的挚友;会计学子失去了一位可亲可敬的导师与领路人……

家林走了,离开了他所钟爱的会计学业,留下了他未尽的学术事业,正在撰写的专著还未完成,主导的“中外会计文化丛书”工程还未出版,指导的学生还未完成学业……

家林走了,本刊失去了一位合作伙伴,再也得不到他独到见解的学术原作,再也不能与他合作推出一个又一个系列作品,再也听不到他真知灼见的建言……

家林走了,我失去了一位知己的同行。每当我萌发新的创意与他商讨时,未等我开口他已将我的意图全盘托出,其契合的程度有时连自己都难以置信;每当我在编写文章对诸如概念、名词、人物、时间、地点等拿捏不准时,在他那里总能找到准确答案;每当我力量不足人手不够时,他总能给我推荐合适人选……

家林走了,我失去了一位推心置腹的挚友。他满腹经纶,但不缺乏风趣与享受生活。在你迷惘时,会收到他那极具哲理的邮件,助你思考;在你烦恼时,他会给你发来情趣幽默短信,让你悦笑;在你困倦时,他会邀上弟子带上美酒请你斟酌,解你累乏……

会计论文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管理会计; 概念框架; 逻辑起点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4-0006-04

一、绪论

现代会计大致可以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其中,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在内的各单位的内部管理需要,通过利用相关信息,将财务与业务活动有机融合,在规划、控制、决策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的现象[1],在会计标准、会计实务甚至学术研究等方面,都更多地考虑外部信息使用者,而忽略了内部的管理决策,以至于管理会计的发展相对滞后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的作用未得到充分有效发挥。

2014年10月27日,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课题研究、调研座谈、公开征求意见等工作基础上,财政部作为我国会计工作主管部门,顺时应势,制定并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2]。2016年6月财政部印发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3],明确了管理会计的目标和应遵循的原则,并从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工具方法和信息与报告四个方面对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提供指导。业内一致认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下,管理会计已经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要实现管理会计的跨越式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虽然总体而言,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不断有所进步,但仍滞后于实践需要,既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也没有形成统一、公认的管理会计概念框架,阻碍了管理会计的全面推进。

因此,要大力发展管理会计,当务之急就是要构建被各界广泛认可的管理会计概念框架,形成关于管理会计公认的“话语基础”,这既是《指导意见》[2]中所规划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中基本指引的基础。

概念框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要构建概念框架,首先要确定其逻辑起点,在该起点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出系统合理、完整严密的整体框架。逻辑起点是概念框架搭建的出发点,是概念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前提理论。

基于此,本文对已有的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辨析,指出管理会计概念框架应以目标为起点,并对管理会计基本目标提出了建议,以期对管理会计发展有所借鉴。

二、文献综述

管理会计概念框架是由一系列解释、指导和完善管理会计实务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它可用来评估现有的管理会计、指导并发展未来的管理会计和解决现有的管理会计未曾涉及到的新问题。

综观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多数学者都是从管理会计的历史发展回顾开始,来归纳演绎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及其层次和内容。

(一) 管理会计发展阶段的探讨

管理会计始于19世纪的工业成本会计。工业革命不仅大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也大大增加了管理费用和折旧金额,为了更准确地核算成本,会计人员开始使用复式记账的方法记录成本账户。20世纪20年代后,管理者逐渐认识到成本信息在企业决策、成本控制方面的重要性,使得成本会计从单纯的计算逐步发展到成本计算与控制相结合,并最后与对外报告的财务会计剥离,形成了以服务于内部管理为导向的管理会计。从发展历程来看,管理会计大致经历了成本确定与财务控制、管理规划与控制、流程优化与资源节约、资源利用与价值创造四个阶段(IFAC,1998)。财政部会计司[2]认为管理会计发展阶段也可以划分为成本与财务控制、管理控制与决策、强调价值创造三个A段。每个发展阶段都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管理者责任等息息相关。

(二)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综述

西方学术界对管理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的研究并不多。西方管理会计的教科书除涉及管理会计的概念和属性等理论问题外,很少涉及其他理论研究,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认为管理会计是一门将各种专门技术应用于实践的学科。我国的会计学者已围绕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收集并整理了国内外关于管理会计逻辑起点的主要研究,列示在表1中。

三、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评价

本文认为,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其必须能够将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虽然本文在建立逻辑起点时主要采用的是规范演绎法,但它还需要运用到实践中去加以验证。实践可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也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加以论证,才能进一步推动管理会计理论的发展和进步。第二,其是管理会计的本源问题。管理会计是一个发展的系统,逻辑起点应成为联系管理会计系统和社会发展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满足这样的条件,管理会计才能根据社会发展做出适时调整,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第三,其能够对其他抽象范围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这是对一个逻辑严谨、内容完整的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最起码要求。

根据前述三个条件,表1中关于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的各项观点虽然都有合理之处,但本文认为以管理会计的目标起点论更加符合上述条件。

本文对其他的管理会计逻辑起点按照前述条件逐一进行评价。

Atkinson et al.[4]在《管理会计》一书中将管理会计定位于:为决策和战略的顺利执行提供信息,并着重解释和讨论了管理者如何估计和管理产品、成本和盈利,如何利用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提高业绩。这种典型的西方观点将管理会计定位于一门实践的学科,缺乏对管理会计理论根源的深入思考和探讨,无法解决管理会计的本源问题。

有学者根据管理会计发展中成本管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成本起点论[5],不过,从管理会计的发展阶段可以看出,成本起点论根本无法涵盖目前管理会计的范畴(例如综合绩效评价、战略管理会计等),因此,成本起点论无法满足管理会计理论联系实践的要求。其次,成本起点论中的成本,并非管理会计最本源的问题,从实践中可以归纳出来,管理会计最本源的问题应该是价值创造,只不过不同阶段、不同企业其价值创造的重点不同而已,成本只是价值创造的一个方面。最后,由于上述原因,根据成本起点论很难建立内容完整、逻辑严谨的管理会计概念框架。

部分学者鉴于管理会计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管理会计工具和重点内容,提出应当以环境和动因作为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6-7]。诚然这一逻辑起点可以解决管理会计理论联系实践的问题,但同时可以推理出的一个结论是:不同发展阶段应该有不同的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环境和动因并非管理会计的最本源问题,也不是管理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以此为出发点建立概念框架显然会与概念框架“评估现有的管理会计、指导并发展未来的管理会计和解决现有的管理会计未曾涉及到的新问题”的定义相违背。本文认为,概念框架应该具有持久的解释、评估、指导作用,否则就不是概念框架。因此,以环境和动因为起点,由于环境和动因的不断变化,也很难建立一个逻辑严密的完整概念框架。

有学者提出,应当以管理会计的本质作为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8-9]。这一逻辑起点的好处是可以探讨管理会计的本源问题,但是其缺陷也非常明显,因为从管理会计的本质出发,由于本质过于抽象而很难很好地进行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结合,在实践中也很难对管理会计的本质进行验证。在建立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过程中,到底是本质决定目标,还是目标决定本质,这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从而陷入无休止的争议之中。

有学者提出的企业核心能力作为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10],虽然符合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可以将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进行较好的结合,但是本文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并非管理会计的最本源问题,如果将企业核心能力作为管理会计最本源的问题,很容易将管理会计与企业的其他专业管理例如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开发管理等混淆,管理会计最本源的问题应该是价值,具体到企业核心能力问题,管理会计与其他专业管理的不同之处是可以将企业核心能力进行价值量化从而正确地提升企业核心能力。还有,企业核心能力起点其实只是环境和动因逻辑起点在现阶段的具体化,因此,具有与环境和动因起点相同的缺陷。不同企业的核心能力不尽相同,同一企业不同阶段的核心能力可能也不一样,比如宝钢股份在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核心能力是生产效率,而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核心能力可能是研究开发带来的产品差异化。因此,以核心能力为起点构建管理会计框架很难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作用。

有学者提出以管理会计假设作为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11],首先,会计假设难以满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条件,此外,管理会计的本源问题并不是管理会计假设,并非是管理会计假设推进了管理会计的发展,相反管理会计假设是从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中总结归纳而来的,因此管理会计假设无法满足管理会计逻辑起点的要求。

有学者提出了层次理论起点论[12],认为企业的管理具有层次性,因此管理会计也具有层次性,按照这一理论,则不同的管理层次需要建立多个不同的管理会计概念框架,虽然这貌似可以很好地将理论用于指导不同层次的管理实践,但是层次理论显然不是管理会计的本源问题,而且由于要同时建立多个管理会计概念框架,很难做到逻辑严密、内容完整。

有学者提出以管理会计目标作为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13-14]。本文比较赞成以管理会计的目标为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因为不论哪一个发展阶段,也不论处于什么具体环境,管理会计的意义在于帮助一个单位实现其目标,否则管理会计将失去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本文前述的条件来看,管理会计目标可以很好地联系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并不断推动管理会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做出调整;此外,以管理会计目标为起点,可以将上述学者所提到的管理会计的环境与动因、管理会计的假设和管理会计的本质相结合起来,建立一个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管理会计概念框架,从而可以解释、指导并应用于管理会计实践,最大限度地发挥管理会计在实践中的作用。

四、管理会计目标分析

既然以管理会计目标作为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就需要对管理会计的目标进行明确。从已有文献看,管理会计目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管理会计目标的内部观,这种观点将企业管理者作为管理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管理会计作为企业内部的实用管理工具,其主要职责是为管理者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罗伯特(Robert)认为管理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其目标是帮助管理者决策和对企业实施有效控制。二是管理会计目标的综合观,认为除了企业管理者之外,管理会计还应该服务于外部股东、债权人和政府监管部门等,如美国全国会计师联合会NAA(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的前身)在1981年的首个管理会计公告――《管理会计定义》中,指出管理会计包括为股东、债权人、监管机构和税务机构等非管理群体编制财务报告。

本文认为,无论是管理会计目标的内部观,还是综合观,其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管理会计的目标是提升企业的价值。内部观倾向于一组织内部价值,而综合观则倾向于利益相关者价值。管理会计目标的综合观显然其范围过于扩大,显得无所不包,很难开展理论研究,在实务中也很难指导实践;而且不论从管理会计的实践还是多数学者的研究来看,管理会计目标的综合观都有失偏颇。此外,IMA也在2008年版的《管理会计定义》中重新修订了对管理会计的表述,由管理会计的综合观转向内部观。因此,笔者认为,管理会计目标应当采用内部观,落脚到推动单位实现战略,为单位创造价值服务。

五、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回顾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总结梳理了管理会计概念框架逻辑起点的各项研究,并对成本起点论、环境动因起点论、本质起点论、核心能力起点论、假设起点论、层次理论起点论和目标起点论等各种研究观点进行了系统评价。研究认为,以管理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更能体现管理会计的意义所在,也更能够揭示管理会计的本源问题,是构建管理会计概念框架的最佳选择。

本文的研究为构建管理会计概念框架,形成关于管理会计公认的“话语基础”,推动管理会计理论的系统发展,提供了参考借鉴。当前,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以及政府对管理会计的大力推动,管理会计迎来了大发展的机遇。建议抓紧贯彻落实《指导意见》[2],以管理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参考借鉴财政部于2016年6月27日印发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3],以推动单位实现战略为落脚,以价值创造为核心,构建管理会计概念框架,推动管理会计的系统发展和有效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斌,顾惠忠.内嵌于组织管理活动的管理会计:边界、信息特征及研究未来[J].会计研究,2014(1): 13-20.

[2] 财政部会计司.《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会专辑[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3] 财政部.关于印发《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的通知[A].2016.

[4] ATKINSON A A,KAPLAN R S,MATSUMURA E M, et 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for Decision-Making and Strategy Execution[M].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 PTR,2011.

[5] 李玉周,聂巧明. 基于成本视角对管理会计框架的重建[J].会计研究,2005(8): 82-85.

[6] 卢恩平,邢于仓. 管理会计逻辑起点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5(10):100-101.

[7] 刘爱东.对我国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优化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6(8下):4-7.

[8] 利特尔顿. 会计理论结构[M].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

[9] 王棣华.试论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9(2): 6-9.

[10] 胡玉明. 21世纪管理会计主题的转变――从企业价值增值到企业核心能力培植[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1):42-48.

[11] 孙茂竹.管理会计学[M].2版.北京:中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2] 劳秦汉.论管理会计[J].财会审计论坛,1995(4): 16-18.

会计论文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方案

一、方案设计的提出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不争的现实。而其中的一个特定群体——少数民族大学生,当其脱离其母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到社会主流的汉文化中进行跨文化就业时,由于其客观存在的经济、文化、教育、社会资源等方面的差距,就业更显艰难。关注大学生就业,在当今和谐的语境下,更应当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

所谓职业决策自我效~,(CareerDecision—Makingself-emca.cy),是指决策者对自身成功完成职业决策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程度。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是了解职业生涯行为的重要指标,掌管和监控着职业生涯认知与职业生涯行为的发展历程,是个人达成职业生涯目标的关键因素。因此,只有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才能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发展能力。从根本上帮助其成功就业。

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大学生生涯辅导方式.它在欧美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港台地区均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要最大限度发挥团体辅导的功能,就必须设计出一个科学的团体辅导方案。所谓团体辅导方案设计,是指运用团体辅导理论,有系统地将一系列活动加以设计、组织、规划,以便领导者带领团体成员在团体内活动.达成团体辅导的功能与目标…。本文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质和文化背景,尝试运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团体辅导理论.设计出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团体辅导方案。

二、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

方案的设计必须基于一定的理论。本方案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是金兹伯格(Ginzberg)、舒伯(super)的生涯发展理论,以及人本主义、社会学习等团体辅导理论。

金兹伯格、舒伯生涯发展理论认为,职业发展是一个与人的身心发展相一致的过程。应该用动态的观点来看待一个人的生涯选择历程。生涯辅导的基本假设是:生涯发展是一个终生的过程,职业生涯辅导应该依据个人在一生中各阶段的需求而设计舒伯认为,生涯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成长阶段(出生到十四、五岁)、探索阶段(十五到二十四岁)、建立阶段(二十五到四十四岁)、维持阶段(四十五到六十四岁)和衰退阶段(六十五岁以上)。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每一阶段的任务需要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准或成就水准,而且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达成与否关系到后一阶段的发展。一个人的大学阶段正处在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这就需要大学生通过学校的学习,参与各种类型的辅导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自我个性特点、素质、能力,以及职业内外环境,进行详细的了解与分析,从而选择职业目标,制订职业规划,完成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本方案的设计,正是根据大学生生涯发展的阶段性需要,紧紧围绕大学生的阶段发展任务而展开.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生涯发展.切实提高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人本主义理论是1940年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法发展而来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只要创造一种最优化的心理气氛,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自我理解和改变其对自己、对他人看法的可能性;人都有一种以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发展自我的倾向,并能表现出自我指导的行为方式。罗杰斯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唯一的动机,团体辅导应是非指导的,着重鼓励及激发这种动机,促进团体成员的成长。本方案的设计坚持人本主义的非指导性原则,通过设计营造出一种安全的气氛,相信每个少数民族大学生能自我探索、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并通过设计尽可能多的催化活动.让成员勇敢地自我开放.学会如何倾听自我、发现自我、信任自我、激励自我、实现自我。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nringTheory)是一种在刺激——反应学习原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该理论的重点是人类的学习主要是依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观察)的学习。它强调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也受间接经验的影响;强调行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强调观察学习;强调自我调节过程。此理论认为,人们通常是通过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并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本方案根椐社会学习理论的原理,设计时注重提供更多机会.增加成员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和问接经验(观察)的学习,鼓励成员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三、方案设计的因素考量

1.团体目标的考量

本方案设计的目标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Betz和Taylor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可操作性定义确定为:个体对自身完成准确自知、收集职业信息、目标定向、制定计划、问题解决五项任务所需能力的信心水平。具体包括五个部分:一是了解自己能力、职业兴趣、与职业有关的需要和价值。以及自我概念等方面的自我评价能力;二是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三是将个人属性与工作特点进行匹配的目标筛选能力;四是作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实施职业规划的能力;五是解决或应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问题或障碍的能力。本方案围绕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五个维度——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订规划、问题解决进行设计。共分8个单元,分别是“萍水相逢”、“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与职业”、“美丽目标”、“我的生涯我作主”、“我的未来不是梦”和“笑迎未来”。再针对每个单元。设计出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家庭作业。

2.达成团体目标的途径考量

班杜拉认为,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有四种途径,即亲身体验、替代学习、言语说服和情绪唤醒。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自我效能的一种。因此,其提高遵循上述四种途径。

对于亲身体验,班杜拉认为,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作为一种直接经验是个体在习得与操作中的亲身经历。这些经验是获得自我效能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最大限度地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本方案设计了“我的成功”、“20个我”、“他人眼中的我”等活动,让个体回忆以往的成功经历,总结自身的成功经验,挖掘自身的优点。增强自信心。

对于替代学习.班杜拉认为,人类的许多经验来自于观察他人所获得的间接经验,个体首先通过社会比较过程判断他人能力的高低,然后通过信息提供过程进行观察.从他人的成功操作中获取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本方案设计了“毕业生访谈”,通过安排与团体成员同一专业、已在社会较为成功就业的毕业生回校与其面对面交流.与团体成员共同分享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得失成败,为团体成员提供一次很好的替代学习机会。另外,本方案设计强调分享,在辅导中,提供大量替代性学习的机会,强化成员“他行,我也行”意识,进而开始模仿他人的积极行动。

对于言语说服.班杜拉认为.个体拥有一定的言语说服和各类社会性影响的综合能力.包括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规劝。一个充满鼓励、信任的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本方案设计了“热椅(优点轰炸)”活动,让每一个成员轮流坐在一张椅子上,面对大家,其他成员轮流大声说出他的优点,让每个成员在大家的言语肯定中强化自我意识。充分体验被尊重、被夸奖的感受,在赞美与信任的氛围中重塑自我形象。

对于情绪唤醒,班杜拉认为,个体的情绪有力影响着自我效能,当个体情绪经常处于消极状态时,则他们的自我效能会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当个体情绪经常处于积极状态时,则他们的自我效能会不断提升,总体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本方案设计了“乐队总指挥”、“个人演唱会”活动,让成员设想自己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家或歌唱家,在激昂、催人奋进的音乐声中唤起自身积极的情绪体验。设计了“生涯狂想曲”、“水晶球”活动,让每位成员畅想自我职业成功的美好场景,唤起他们对成功人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让他们相信,只要有梦想,只要有努力,人生就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3.团体成员的民族特性考量

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区.其成长有着独特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心理背景。与汉族大学生相比,其民族特性主要表现为:

一是思想较为保守,观念较为落后。主要是因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偏远,经济较为落后,信息相对滞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少数民族学生一旦身处思想开放、信息活跃、文化多元的大学环境,思想、观念难免落伍。本方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生涯拍卖”、“墓志铭”活动,目的是通过人生观、价值观的讨论与碰撞,引导他们开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代共脉搏。

二是自我较为封闭,不懂得开放自我,缺乏与人沟通的愿望与能力。本方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20个我”、“别人眼中的我”、“SWOT自我分析”、“面具脸”活动,目标促进成员自我开放,坦露自我,了解自我。设计了“同心圆”、“棒打薄情郎”活动,让成员学习与人沟通。了解和接纳他人。

三是自信心较为缺乏。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不高,底气不足,对生涯发展较为担忧,情绪容易焦虑等。本方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我的成功”、“天生我才”、“目光炯炯”、“生涯狂想曲”活动,协助成员了解自我长处,学会肯定自我、欣赏自我,珍惜自我潜能,激发他们对未来的信心。设计了“热椅”活动,通过成员相互肯定,强化信心。设计了“微笑训练”、“形体训练”活动,从行动上培养成员自信心。

四是行动力不足。主要表现为安于现状,裹足不前,不愿改变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尝试等。本方案设计了“美丽目标”、“我的生涯我作主”、“我的未来不是梦”和“笑迎未来”四个单元的内容.就是促使团体成员对自我生涯发展进行系统的规划,制订明确的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鼓励成员通过实际行动大胆改变自我、实现自我。

四、方案设计的内容

1.团体名称与性质: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高。属于结构式、发展性团体。

2.团体辅导目标: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3.团体辅导对象:少数民族大学生,新生更合适。

4.团体规模:l0一16人。

5.团体地点:团体辅导室或抗干扰性较好的教室。

6.活动时间及频率:共8次,每周一次,每次120分钟左右。

7.领导者:心理辅导工作者.有一定个案咨询和团体辅导工作经验。助手l人。

8.理论基础: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金兹伯格以及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会计论文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研究误区;研究建议

自从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开始兴起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后,众多的国内外学者开始了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并尝试进行相应的会计制度设计。但是,由于人力资源本身具有的特殊性,使得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困难重重。

现阶段,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方面研究的论文虽然很多,但是并没有实质性地解决人力资源的计量及其资本化,人力资源的折旧及其分期,人力资源的权益分派以及人力资源在报表上列示的四大难题。究其原因是现在对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陷入了几个误区,导致研究徘徊不前。

一、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一)混淆宏观和微观视角

在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中,会计学家已经从不同的方面论证了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却忽视了人力资源在宏观和微观视角下的不同。在经济学领域和管理学领域提出的人力资源,是基于整个社会经济管理发展中人的创新能力和高知识水平而言的,这其实是个宏观的概念。而宏观环境下,强调人力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是值得肯定的,而且也是被事实证明了的,但是将宏观层次上的概念和应用引入微观领域并不一定正确。在宏观层次上,人力资源的结构会自动趋于合理,但在微观层次上,未必如此,对单个企业而言,人力资源的供给是无限的,国家就业政策、企业盲目扩张都可能带来超越企业承受能力的人力资源。如果会计研究者以宏观思维指导微观实践,得出的人力资源越多越好,人力资源质量(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好的结论,无疑是不合实际的。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其实最佳的人力资源应用应该是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过于强调人力资源质量的观念是错误不正确的。

(二)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

正如早几年,刘大贤对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看法所说,“介绍性的论文较多,实际研究并能知道实践运用的论文较少;个人独立研究的较多,有组织的开展研究相对较少”。在现阶段,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例如,在谈到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时,大多数论文都以大篇幅的文章介绍成本计量模式和价值计量模式中的计量方法,而这些内容其实早就是国内外研究既定的成果了。提出新见解的论文很少,即使有学者提出自己的见解,介绍新的计量模式,也都是各家说各家话,缺乏针锋相对的讨论,以至于对于新计量模式没有统一的研究重心,使得研究过于分散化。当然,这可能与人力资源会计计量上的特殊性有关,各个学者都是从不同的视角去研究,但这样导致缺乏统一的讨论平台。本文认为,在研究过程中,应该强调研究的系统性,否则研究就只能是在各家的屋里打转,花费大量精力,但缺乏效率,很难出成果,也不利于整个人力资源会计学术气氛的形成。

(三)忽视国情,没有从实际出发

人力资源的提出是基于西方国家整个社会都已经发展到较为发达的地步的背景。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必要性,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经济体系和全民教育体系都相当完善,其经济模式开始从以固定资产为企业核心资产为代表的工业经济模式转向以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为企业核心资产的后工业经济模式,一些以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为企业核心资产的高科技技术不断发展,即使是传统的企业也倡导创新性人才和高素质管理型人才对企业的贡献,在这块时期,公司的成功已经不是单靠实体资产而是靠人力资本和实体资产共同作用的。而其的可能性是由于经济发达国家的人才市场比较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比较规范,各企业人力资源体系已经建立并趋于完善。但纵观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一方面,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处于以固定资产为企业核心的工业经济模式,虽然已经有不少高科技企业的出现,但毕竟为数不多。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市场上不仅没有形成规范的职业经理人和高级人才市场,就连企业制度中人力资源体系都没有完全建立。在此基础上谈人力资源会计的实践和运用无疑好高骛远了一些,更何况用于指导实践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都没有系统的构建好。

(四)过于强求会计系统

财务会计系统作为企业的一部分,旨在提供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给信息使用者,以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但会计工作并不是单独由会计部门独立完成,还依靠很多其他部门的共同合作才可以提供出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会计系统只能保证自身产生和处理信息的方法是正确合法的,得出的信息是可靠相关的,并不保证其他部门提供的材料在完全意义上的合法准确性。同样的,在企业人力资源会计实施中,人力资源的考核方法和数据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提供的,会计部门对这些数据只是起到加工处理作用。因此,在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中,应当把重心放在会计处理加工方法上,对于人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以及评价方法的准确性,不需要考虑过多。因为,由于会计处理对象自身的缺陷――“人力资源的不确定性”,是不可能通过会计处理来纠正其缺陷的,会计的工作就应该是公允的反映这些信息而已。否则,就过于强人所难了。

(五)过于渲染传统会计,对研究的支持度不高

近年来,有的学者试图从产权角度去研究人力资源会计,认为现阶段人力资源会计成果的应用不尽人意的原因,是过多地陷入了对“人力资源的价值计量应该是到多少”和对“人力资源的利益分配应该得到多少”的纠缠之中,而对于决定其会计程序之合理性的有关制度约束机制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因此,作为系统性核算意义上的人力资源会计,就必须对人力资源产权运作的有关制度安排进行深入地分析。以人力资源产权结构为基本依据,解决人力资源的确认问题;以人力资源权能交易为基本事实,解决人力资源的计量问题;以人力资源权益构成为基本内容,解决人力资源的记录问题。

本文认为,从产权视角研究解决人力资源会计问题确实是个新的思路,文章中提出的人力资源会计制度设计也有自己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还是个未知数,毕竟产权会计也是从上世纪末才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理论,其本身的理论体系还没有形成,没有完善。现在谈从产权角度去解决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难题,理论上需要研究者有很强的理论驾驭能力,实际操作和制度设计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对研究者的要求也会更高,这无疑增加了研究的障碍。

二、对于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几点建议

(一)应强从调微观视角出发进行人力资源会计研究

基于此方面的考虑,本文认为,会计以企业作为主体,在考虑到人力资源的核算报告处理时,应该分清宏观概念和微观概念。然而当今很多学者在论述人力资源会计时,经常讲这两个视角混淆,或者相互交错,却恰巧忽视了以企业主体为出发点进行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在整个学术领域的研究,也应该积极的建立一个学术上可以相互交流的平台,例如常规性的研讨会,这样可以促经人力资源会计研究气氛的形成,利于整个研究系统性的构建,避免各谈各观点的片面研究行为。

(二)强调对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研究

在现阶段的研究中还存在着过分渲染传统会计没有恰当的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的问题。正如刘大贤所说人力资源价值的大小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进行准确的计量;人力资源价值的大小最终要通过其所生产的产品的交换价值来实现,故不需要单独在会计中确认。

本文也认为由于人力资源本身的特殊性,与其花费时间在确定与计量一些不具有确定性的人力资源价值上,不如以人力资源成本为研究重心。不要过分强调和渲染传统会计没有恰当的计量和报告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而应该在研究中注重对于人力资源成本会计模式的研究。

因为,第一,人力资源成本会计的数据是以原始记录为依据的,计算人力资源所需的资料基本上可以根据发生的结果直接获得;第二,这种模式并未突破传统财务会计的范围,容易为会计人员和报表使用者所接受;第三,这种模式能够单独计量人力资源有关的各项成本支出,也便于计算此项成本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促使管理当局及其他报表使用者全面考核投资回报率。

(三)从我国实际出发,注重与实践的结合

不管什么学科的研究,始终是倡导理论结合实际,而对于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更应该如此。

一方面,人力资源如何与物力资本相结合,发挥创造财富的效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会计对其的确认、计量和记录。另一方面,很多学者提出,人是制度的函数,人力资源发挥作用是受制度以及环境等因素影响的。由于文化的差异,外国的研究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我国,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该提倡“从我国国情出发,与我国企业的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

(四)加强和完善我国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

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数据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力资源部门对企业员工的招聘、培训和考核数据,然而正如前文所说,我国很多企业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人力资源制度,这样给会计研究的工作确实带来了很多不便,没有真实可靠的数据来源而进行研究无疑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样的问题想得以解决,需要整个社会对于人力资源的重视,人力资源制度应用的推广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文贤.人力资源会计的四大难题[J].会计研究,1995(12).

2、中国会计学会.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与方法研讨会综述[J].会计研究,1996(6).

3、苑会详.人力资源会计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0(10).

4、孙丰林.对我国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一点设想[J].会计研究,2001(6).

5、张鸣,许竞.人力资源会计的深入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1(3).

6、杨有红,王仲兵.关于人力资源会计的若干理论问题[J].会计研究,2002(9).

7、张文贤,.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式的探讨[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4).

8、韦沛文.人力资源会计的可行方法[J].中山大学学报,2004(11).

9、李世聪.刍探人力资源当期价值理论与会计计量[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4(7).

10、吴泷.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与应用之再思考[J].会计研究,2005(10).

11、张文贤,周丽雯.人力资源产权和所有者权益[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12、王秀丽,徐枞巍,张昭俊.共同治理逻辑下的人力资本会计研究[J].会计研究,2005(8).

13、张文贤,傅颀.以人力资本为中心的资本结构体系[J].经济学家,2006(3).

14、杨芳,王桂荣等.我国智力资本会计研究的误区与修正[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6(3).

会计论文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石油;企业;管理会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6.22;F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099-01

受到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现代企业经营的基本理念与所涉及的管理领域较之以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企业生产产品的市场销售定价为例,市场定价所展现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在发展中对成本投入的核算,还延伸性地展现了社会整体的消费状况与产品售后服务的质量甚至还体现了产品具有的品牌效应的大小,现代企业的发展要单纯的以价格优势取胜已经失去了意义,产品要占据市场更多的是依靠质量,因而企业就需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通过管理会计对企业发展的资金投入进行科学的规划。

1 管理会计的内涵及作用

管理会计是在上世纪初随着科学管理思想的产生而衍生出来的。管理会计,可以叫做“内部报告会计”也可以成为“内部经营管理会计“,主要是以企业资本运动为对象考虑现在和将来,为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管理决策的财务经济管理活动。

企业管理基本功能的体现就是管理会计。它来自现代科学管理理念的基础上,通过使用特定的方法建立的各种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管理编制各种信息,这有助于管理者使用企业资源优化决策,最终使企业的管理目标全面成为现实。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中有着重要作用,企业想要获得长久发展,做出近期和远景决策都不能离开管理会计的参与。

2 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够健全

由于管理会计理论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传入中国的,所以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引入了大量西方国家会计管理理论体系内容,并且其中涉及的很多文献都是根据西方发达国家文献翻译得到的,相关规范标准还不够统一,也难以与我国国情相符合。从整体上来看,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健全,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2 管理会计理论的相关规范不够统一

因为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与我国具体国情存在不相符的情况,而管理会计的学科还具有非常强的边缘线,其相关规范标准未得到有效统一。同时,我国管理会计人员还没有对管理会计理论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大多数管理会计人员只是将财务会计信息上报给石油企业决策人员,这种情况严重抑制了管理会计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

2.3 管理会计理论与石油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工作相脱节

由于管理会计理论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所以其相关规范标准也未得到统一制定,因此,现阶段,我国石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只是简单的融入了管理会计理论,而未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导致管理会计理论的可操作性较差。

3 石油企业管理会计的创新管理

3.1 创新管理会计的研究思维

3.1.1 实现研究领域的深入化

事实上,石油企业的核心能力发展与管理会计这一管理层面有着极为重要的关联,因此要对管理会计工作进行创新管理就要重视企业核心能力的强化,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实现研究领域的深入化:首先,要重视一般性研究的深入,主要包括企业对发展形势的预测、生产发展的决策、方案的讨论与确定、实际执行能力等的研究与分析;其次,要重视管理会计研究的深入,主要涉及管理会计工作管理的行为化与企业化。

3.1.2 实现信息的多元化

基本框架中心的变动代表管理会计的信息资料的变动,也需要突破财务信息的局限,延伸至更广阔的信息空间中,具体表现为管理会计需要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精神层面信息与物质层面信息、动态信息与静态信息、外部信息与内部信息、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等都纳入管理会计的范畴中,从而推动管理会计工作的信息多元化。

3.1.3 实现研究视野的拓展化

在石油企业的发展中,管理会计以企业为根本,以国内外市场为作用对象,形成以管理学思维进行管理的模式,将为促进企业核心能力的强化为目标进行信息的提供,其研究的内容不应当局限于企业自身内部,还应当涉及发展的背景、理论的完善与更新、发展中心等多样化的、多重型的内容,这需要管理会计能够突破学科的局限,展开跨学科的项目研究。

3.2 创新管理会计的内容

3.2.1 成本管理的内容

在石油企业的发展中,企业的成本主要包括开发成本与生产成本,而如何实现总成本的最小化与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则成为石油企业开发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而实现集约化管理则成为提升企业各方面管理水平的重点举措。

3.2.2 人力资本管理的内容

人力资本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不管是决策、规划、预测等流程的确定,还是控制落实等流程的执行,都离不开人力资本的参与,虽然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但人力的价值至今还是信息技术所无法取代的。

3.2.3 企业决策分析与评估的内容

针对石油企业内部的管理会计在进行决策分析时重点要做好以下这四点。第一,在认识到分析过程具有理论性特征的基础上,按照取数程序选择合理的理论工具,明确分析方式与取数方式;第二,联系实际,运用平行式对照分析方法来选择适用模型,对其中存在的错误内容进行必要的纠正;第三,数据收集完成之后即可进行确定性与可靠性的评估,对数据进行剖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风险性因素;第四,针对找出来的各种风险性因素制定科学的消除方案,如果不能够实现彻底的消除,就要测定取数的风险值,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删减与调整来得到最终的数据文本信息。

4 结语

而言之,石油企业要在新的时代中站稳脚跟,就要与时俱进,在管理会计方面更是要冲破传统的管理观念,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构建起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的管理会计基本框架,创新发展管理会计的内容与研究思维,使管理会计能够不断发展,提升石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