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饮食差异;文化冲突;跨文化交际

一、饮食与文化

文化是什么,什么是饮食文化,饮食与文化之间到底有着何种关联?中西方在饮食与文化上又有何异同。我们试图了解中西饮食的差异也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中西文化避免文化冲突更好的“融合”。纽马克说“食物是一个国家文化中最敏感,也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纽马克,2001a:97)然而饮食在文化中的影响与地位,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着很大的差异。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说“食,色,性也。”通晓中西文化的孙中山先生说:“我国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成为“世界人类之导师”(《建国方略》)。中国人从古至今对饮食的认识和重视都到达一个很高的层次。而西方国家在“吃”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上却与我们有着反差极大的观点。林语堂先生说,英国人很少谈吃,而且“心中略有几分愧意地吃”。英国人认为吃是人的本能不值得一提,提了有失绅士身份。对于法国人在吃上的基本态度也是不屑一顾(高成鸢,2008:119),而法国人在吃的水平上看似略胜与其他西方国家。不过据《不列颠百科全书》明确记载法国的烹饪发展也是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即得益于意大利公主的下嫁法国,而意大利饮食与马可波罗在中国受到的影响密切相关。(高成鸢:2008:37)。而严谨,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德国人甚至可以预知的不会对食物有过高的关注。“康德和黑格尔都不承认美食够上艺术层次,前者认为视听二官“近于智慧之官”,味嗅二官“近于机体之官(《判断力批判》);后者则断言嗅觉,味觉“完全与艺术欣赏无关”(《美学》)”(高成鸢,2008:37)。由此,中西方人从古至今在对待食物,美食上的态度上可见一斑。而这种分歧也导致了中西方对于美食在审美,哲学,文化上的大相径庭,接下来我们将借助电影《推手》中有关饮食矛盾的一些片段具体分析中西方饮食的差异。

二、食物的冷与热

影片刚开始有一段描写老朱跟儿媳玛莎各自吃早饭的场景。玛莎打开冰箱找食物,目光游移后漫不经心的停在了一块剩下的奶油蛋糕上,玛莎随便的用食指挑了一指头舔掉,然后关上冰箱门。玛莎的早餐就算吃过了。接下来老朱出场了,他端着应该也是剩下的一碗西红柿炒鸡蛋下面是米饭放到微波炉里打算加热。此处看似老朱比玛莎更注重吃早餐。但影片应该在此没有要强调对早餐重视的区别。

不过影片中玛莎冷食冰箱中的蛋糕却是反了中国人的大忌。中西方饮食的冷热差异非常大。中国人不吃凉冷的食物原因有二。一是对身体有害,二是冷的食物没有味道。

第一个原因,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英国大臣恨林则徐禁烟,请他吃雪糕。林则徐见冒白气,便撅起嘴来呼呼地吹,英人大笑。转天林则徐回请,端上“老母鸡汤炖南豆腐”,汤面上盖着厚厚一层油,滚热却不冒气。英国大臣舀起一勺猛喝了一口,烫得嗷嗷之叫。这才知道林则徐的厉害”(高成鸢,2008:102)。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充分反映了中国人与英国人在对于冷热食物的习惯差异。中国人讲“寒食近于不食”(高成鸢,2008:57)。《灵枢·师传》曰:“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指出饮食寒温要适中。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凡食太热则伤骨,太冷则伤筋。”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说:“凡以饮食,无论四时,常令温暖。”。影片第二个关于饮食的场景里玛莎吃的沙拉很可能都是凉的蔬菜。可见西方人对凉寒的食物不仅“不怕”而且还非常喜欢。这成了近些年好多中国人争相效仿的理由,所谓“人家都能吃,我们也可以”。实不知,淮南为橘淮北为枳。中西方人的体质不同,中医其实也说,饮食冷热因人而异。《内经》有饮食寒温要因人而异的论述。一般而言,里热盛者宜适当进食寒凉食物,里有寒者宜适当进食温热食物。说到这里又引出另一个差异问题。西方人把饭食只是当做身体的能量供给,而中国人在很早就有了“食医同源的概念”(高成鸢,2008:5)中国人把吃,食补,养生从来都没有分割开来。在西方,无论是遥远的过去,还是发达的现在都没有把饮食与医疗扯上关系。这其中种种原因之一是认识人与天的关系上的异同。中国人讲天人合一,“…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下》)”人孕育于天地间,人为小天,天为大人,所以冷热寒暑都遵循着天的道理。而西方人的哲学更重视物质的世界,将物我分离开来看问题。这是中西方文化差异所有问题的根源所在,饮食问题也自然包括其中。关于“食医同源的概念”影片另一个场景也有体现,一家人晚餐中老朱疑惑儿媳玛莎“这个美国女人光吃菜怎么回事啊?”,儿子回答,“她怕胖”老朱说“我怎么不怕胖?这地球上的东西,五谷杂粮、果木蔬菜属于隐性。另一种东西,牛羊鸡猪是显性的。两种东西配合起来吃才能补先天之不足”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老朱无论作为一位传统的中国老人,还是太极拳的教授对中国传统的“食医同源”或者是道家的养生就算不是精通也一定是有相当的了解和认识,这些不是学到的是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里的。而影片中李安表现的矛盾不光是一个中国老头与美国洋媳妇之间的矛盾文化差异。连自己的儿子晓生可能也不认可老朱的那一套理论了,或者晓生在中国父亲与美国妻子之间的苦恼挣扎也是两种文化交织冲突的选择与苦恼。

三、体质差异的历史渊源

那么中国人讲的“因人而异”里,中西方人的“异”又异在哪里,为什么会不一样呢?冰河时代以后,世界上曾到处洪水泛滥,继而是日益严重的干旱。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的研究》中认为,一些地区的沙漠化逼迫原始人迁移,一部分人远去成为游猎者,即肉食民族,另一部分退入河流低地,后来成为务农者。高成鸢指出,这为后来的中西方人饮食结构差异埋下了伏笔,肉食民族的身体更加强壮,肉食也使得他们成为了中医所谓“里热盛者”;而务农者发展成为后来的中国先民,河流低地的环境并没有提供大型的肉食动物,汤因比所说的“卓越出自艰辛”的中国先民催生出了“黍”“粟”的文明。这种素食饮食结构加之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食物极度匮乏,导致了中国人的体质弱,总体上偏向于中医理论中的“里有寒者”。这就是中西方饮食在冷热上巨大差异的原因之(一)——体质差异。

四、“味”之超凡入圣

那么原因之(二)则是中国人超越饮食习惯,走向更高层次的饮食审美,也是中餐审美的灵魂所在。袁枚在被称为“美食经典”的《随园食单》中说,才要的鲜美“全在起锅时”,“略为停顿,便如霉过衣裳,虽锦绣罗绮,亦觉旧气可憎矣”。“起锅滚热之菜,不使客登时食尽,而留之以至于冷,则其味之恶可知矣”。袁枚的这段对饮食要趁热的论述,不知西方人看了是要大为不解还是大为恼火。饭食不仅不能冷着吃,哪怕稍微慢些,留一小会儿“其味之恶”即便是珍馐美味“亦觉旧气可憎矣”。这显然与冷食对身体的健康的影响无关,留一会儿不至于有这么严重的后果,遭到这么让人难以接受的批评。究其原因是热可以保证中国人的另一个追求,味道与口感。热会让食物的分子运动加速,食物的“味”由于分子加速变得活跃,“味”通过“热”的手段加强或者保持了,所以对“味”的追求必然导致对食物要趁热吃的要求。对于食物热着吃的口感作为中国人非常容易理解,焦,酥,脆,滑,有嚼头等等都与食物的热有关,一旦变冷根本就是两道菜。西方也有很多煎炸烤制食物若是凉了肯定也是影响口感,西方人应该也会有察觉,一是可能凉一些口感差距没有那么大,二是如果只是作为营养的摄入那就更没什么区别了。影片中儿媳玛莎毫不在意的挖一块儿冷蛋糕与老朱“翻箱倒柜”费尽心思也要给早饭加热,结果还搞错了,用了锡纸包裹西红柿鸡蛋饭加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玛莎的“毫不在意”与老朱的“翻箱倒柜”,中西方人冷热态度之巨大立现。这让我想起了“泡面现象”。通常情况下泡面是被中国人看做是不健康没有营养的食物,居家也很少吃,而现今快餐饮食高度发展,有很多可以替代泡面的更营养,更方便的食品。但在好多地方特别是火车上,泡面却占据着绝对的领导地位,面包牛奶之类西方食物甘拜下风,特别更受到年龄稍大中国人的偏爱。在方便携带程度与面包牛奶无异,甚至冲泡还要比“西食”麻烦的情况下。我想原因之一就是要追求一个“热”字。

此外,高成鸢还提到了一个原因。中国人在历史上长期的处在饥寒交迫的状态,所以食物的热不仅可以裹腹还可以增加身体温度,具有御寒的功效。

五、结语

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这些年对冷食,快餐的接受程度大大提高。对冷食危害观念也慢慢淡化。这首先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分不开。西方物质经济的强盛带来的精神文化的输出。随着中国进入到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冷食,快餐更能适合这样的要求。从宏观上看,我们这些年努力发展经济,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保护相对较弱,也同样淡化了传统文化中对于不是寒食的态度。归根结底,还是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高成鸢.饮食之道: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路思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2]吕尔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杨静.从《推手》看中西文化差异//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1(5):154-155.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餐饮英语 教学 改革 中西文化 差异

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来中国旅游度假、经商投资和学习工作甚至居住的外国朋友越来越多,很多中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都开设了餐饮英语或厨房英语课程。开发这些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餐饮服务中能有效地沟通和顺利开展工作。这些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的确也肩负着向国外的客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的光荣任务。

虽然目前国内的餐饮教材很多,但能恰当地融中外餐饮文化于其中的优秀教材却严重匮乏。学生普遍对餐饮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差。笔者根据自己在餐饮英语教学一线中的实际经验,和大家一起讨论,探索在餐饮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中西餐文化的差异。

一、餐饮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现状

1.中餐菜名翻译不当,引起文化冲突

餐饮英语教材中翻译存在问题。由于有些菜品是我国特有的,在西方饮食文化中成为空缺。涉及中译英翻译菜品时,如何正确地处理这些蕴涵丰富的中国文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笔者发现有些教材机械地按照字面的意思翻译,如:

“夫妻肺片”被译成“husband and wife’s lung pieces”(丈夫和妻子的肺片);

“红烧狮子头”被译成“braise lion’s head”(红烧狮子的头);

“麻婆豆腐”被译为“pork-mark woman’s bean curd”(满脸麻子的婆婆的豆腐)

“蚂蚁上树” 被译为“ants climbing up the tree”(蚂蚁爬上了树)

据说海口有一家中餐餐馆开业,为了宣传中餐文化,老板把所有的餐单译为英文,没想到不久就收到一份投诉,为什么呢?原来菜单中有“braise lion’s head”(铁狮子头),外国客人中有参加动物保护组织的人看到了勃然大怒,要找老板论理,说lion(狮子)是保护动物,该店有虐待野生动物之嫌,并要游行示威。老板连忙做了一番解释才平息这场风波,他本想推广中国美食,结果却惹了一身麻烦。不当的翻译不但使游客没有胃口而且还严重破坏了中国美食在他们心中的形象。

2.中餐文化渗透偏少

外国客人想品尝中国的美味佳肴也想体验中国的餐饮文化。中国的餐饮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高职学校开设餐饮英语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中西方餐饮文化及其差异,从而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笔者在从事多年的餐饮英语教学中发现,餐饮英语的教材有如下问题:大部分餐饮教材偏向介绍西餐和西餐文化,有的就是国外教材的改编,几乎全是关于西餐的知识;有的餐饮教材中西餐内容都有,但文化介绍部分大多使用中文或知识的罗列,具有随意性。强调“外来”忽视“自有”,学生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却不会用英语表达。

二、餐饮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改革

1.大胆创新,改革教材

近年来,笔者走访了东莞市几家五星级酒店的餐饮部的经理,他们普遍认为餐饮教学过程中应增加中西餐饮文化差异的内容。笔者从东莞喜来登大酒店和东莞富盈酒店培训教师中获得了一些酒店对员工的内部培训资料,了解到企业对餐饮部员工的英语能力要求比重是:餐饮英语基础知识占80%,中西文化对照占20%。我们要从专业特色入手,根据行业的特点,大胆创新,编写校本教材。

(1)利用多种译法,避免文化冲突。西餐中的菜名很简单,往往一目了然。如汉堡包、炸鸡腿等几乎都是以原料加上烹饪方式或者地方名来命名的。美食配美名是中国餐饮文化特色之一。中国美食不但注重色香味俱全而且菜名讲究,有些菜名的命名往往采用各种修辞方式,或赋予美好的祝愿,注重“音、形、意”方面的意境美,耐人寻味,以激发人的食欲。对此,我们应该用多种译法翻译中餐菜单。例如:在翻译“狮子头”的时候,英译为:minced pork ball “lion’s head”(Shizitou)。“lion’s head”用引号表示不是真的狮子头,这样既能被外国客人理解和接受,又能推广汉语和中餐文化。又如:

麻婆豆腐:bean curd with minced pork in hot sauce (Mapo Tofu)

蚂蚁上树:stir-fried vermicelli with minced pork (Mayishangshu)

夫妻肺片:beef and ox tripe in chili sauce (Fuqifeipian)

(2)加大中国饮食文化的融入。一位称职高星级酒店的餐饮从业者或餐饮专业教师要精通客源国的饮食文化和本国的文化。目前国内餐饮教材中,中国的饮食文化的外语介绍,基本上处于空白的地带。现在为了使教学能适应培养高层次的餐饮服务人才的要求,在实践中做到有的放矢,自编一些中餐行业英语会话,适当增加中餐文化的英文介绍,例如,笔者在校企合作教材中编的中餐的文化知识有:Introduction of Yuxiang;In China,many foods have symbolic meanings.等等。这些英语中餐文化知识材料得到企业和学校的好评。

(3)内容上注重中外文化对照。中餐与法国、土耳其烹饪并称世界的三大烹饪体系,它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实的技术基础,以味为核心,是文化、科学、艺术的完美结合。西餐的“西”,是指西半球的国家,通常包括欧洲、美洲、东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西餐文化渗透着西方文化中的“卫生”“科技”“自由”“平等”“快捷”等传统文化内涵,在西方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现代工业文化的不断改进而成的。

饮食观念中西方存在差异。中餐强调饮食的感性和艺术性,从来都是把追求美味作为进食的主要目的,不太注意营养。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使食物的本味,加上配料的味及调料的调和之味融合在一起,成品个性被埋没,但在整体上却熠熠生辉。中国人喜欢热食,认为菜凉了,就失去许多鲜味。

西方人的饮食观念是理性的、科学的饮食观念。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进食如为一机械添加燃料。特别讲究各种营养成分搭配是否合理,充分吸收及副作用。例如法国人喜欢冷食,蔬菜基本是生吃的,讲究菜肴的原料形和色的搭配,但滋味上各种原料都互不相干,各是各的味。

饮食对象中西方存在差异。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饮食习惯是植物类占主导地位,以谷物为主,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据西方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种,比西方多6倍,中国人食谱广泛闻名于世。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吃大块肉、整块鸡等。以牛、鸡、鱼为主,很少吃猪肉,不吃动物的内脏。法国鹅肝这道佳肴算是例外。配菜多是蔬菜,有助于消化和增加营养。

在现代营养学的影响下,中西已趋向融合,西方的餐桌上蔬菜的种类及分量、中国人的肉类和牛奶的乳制品在比重上也在大大地增加。

餐饮礼节中西方存在差异。首先,中国人请客吃饭采取“合”和“共享”的方式,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人们互相敬酒让菜,热闹非凡;在西方,请客吃饭的习惯是每人一份,而且主客双方各自点自己的饭菜,以客人自己食用为主,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如果客人拒绝,也不要硬让人家再吃。吃东西时,不能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美主人准备的饭菜。如果与客人交谈,只能跟邻座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人交谈。

其次,中国人请客吃饭讲究排场,品种多样,从主菜到汤,到甜品到水果,次序也讲究;西方人宴客则以牛、羊、猪排为主食,餐后食用甜品。

再次,在餐具方面,中国人使用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西方人用刀即切即吃,喝汤用专门的汤匙。如下图所示。

第四,座次安排方面, 在中国,宴会的席位按长者为尊、长幼有序的标准排座。许多地区有女人不上席的原则,即使上席,女性所坐的位置一般也比较偏。这种做法体现了对女性的不尊重。在西方,西餐长桌的男主人左边是女主宾,女主人的右手是男主宾,女士为尊,餐桌主人为女,一般男女分开坐,以便让男士更好地为女士服务。

第五,出席时间方面,在中国的宴会中,客人更倾向于“迟到”。所以主人通常故意将时间提早,以便为客人们的“迟到”提供更加充裕的时间。在西方,正式宴会要求准时到达,否则会被视为是对主人和其他客人的不尊重和不合礼仪。

烹饪方法中西方存在差异。中国的烹饪方式多达24种,常见的有炒、炸、焖、爆、煎、烩、煮、蒸、烤、腌、冻、拔丝等。在大厨眼里,做菜和制作工艺品一样有着高深的学问,即使是同一原料,不同的厨师用不同的方式会做出不同的口味来。

西餐的烹饪方式主要是煎、烧、烤、炸、焖,烹饪过程比较规范,烹饪时间较短,火候适中,最后是调味。厨师好比化学实验室的实验员,烹饪的时间精确到秒,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西餐还强调原料本味和调料的独立使用。其加工方法简单,基本是机械地混合,所以菜肴的品种很少。

2.采用开放式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

局限于课堂的中西餐文化教学是不够的。改革餐饮英语教学,创设情境教学,把英语课堂开进学校的模拟中西餐厅、中西餐厨房、中西菜场等场所的实地教学;利用学校开会、各种大型的活动、一切对外接待等机会和到校企合作的酒店实习,学生直接参与设计,进行实战演练,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文化差异兴趣和培养中西方文化的专业素养。此外,可以在教室、宿舍营造中西方文化氛围。例如,学生在学校实训室里的中餐接待室中设计了10张标语,经笔者修改后分别贴在房间的四周,当外籍客人来学校参观时,学生设计了活动内容,其中有一小组学生演示茶艺,一组小学生负责向客人解说;在西餐接待室,学生也同样用英文设计了有关咖啡的标语和制作咖啡的活动内容。

三、小结

笔者做过调查,国内100%的星级酒店餐饮工作者认为教师有必要在教学中传授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98%的学生喜欢教师在教学中传授中西文化的差异的相关知识并参加其他相关的教学活动。在餐饮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通过各种方式将课本中的中外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自身也要了解中西餐饮文化交际中的差异,收集资料,编写餐饮校本教材。本人将与时俱进,继续编写更高质量的教材,探索更合理的教学模式和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创造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魏婧.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艺术文化交流, 2013(5).

[2]袁晓红,唐丽霞.中西方餐饮文化差异与中餐菜单的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

[3]孙波.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海外英语,2011(7).

[4]李鑫.“感性”与“理性”―浅谈中西餐饮文化差异[J].全国情商(理论研究),2010(3).

[5]樊云.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中餐菜名英译初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4).

[6]谭清.餐饮英语教材建O应加大文化知识的融入[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1(4).

[7]声魁.浅析中餐菜单英译的原则及方法[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2009(4).

[8]纪亚飞.优雅得体的中西餐礼仪[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西差异;菜名英译;归化;异化;饮食文化

一、研究背景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语言特征和饮食特色。中国人的表达委婉、含蓄,讲究菜名的美感与菜品的特色相得益彰。西方人对菜品的认识更加直观,饮食文化也不及东方的细腻丰富。因此,在菜名翻译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翻译理论指导,跨越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实现较好的跨文化交际目的。

二、中西菜名反映的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对与饮食在态度上有所不同。中国人追求饮食的美,而西方人追求的是饮食的科学。中西饮食态度的差异自然会导致菜肴命名方式的不同。从食物的内容来看,中华饮食的选材比西方更丰富。中餐的味道是综合的,西餐则强调食材的本味及调料的独立使用。这几个方面都影响着对于菜名的确定。

西方人追求饮食的科学和功用,因此命名的方式比较单一。西式菜名通常会包括菜品的主料、配料和烹饪手法,如由食材命名的Beef Tenderloin in Red Wine(红酒牛腰肉)、Lobster Thermidor(蘑菇龙虾)、Sunshine Pork Ribs(乳猪肋)等;以烹调方式命名的Grilled Summer Lobster(烧烤夏龙虾)、Crispy Oven-Fried Cod(脆炉鳕鱼)等;以味道命名的Sweet and Sour Beef Tenderloin(酸甜牛腰肉)、Sweet&Spicy Pork Tenderloin(甜辣猪腰肉)等。西式菜名主要为写实型,追求简约易懂,重在表现菜肴用料、做法和风格。

与之相对,中国人追求饮食的美。中式菜名独具鲜明的语言特色,以及多样化的表达形式。菜名中常采用省略的方法,如“腌笃鲜”(Bamboo Shoot Soup with Fresh and Pickled Streaky Pork),呈现出简介凝练的特点。另外,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如“琥珀核桃”(Honeyed Walnuts),生动形象地展现菜名特色。最后,引用名人典故丰富了菜肴的文化内涵,如孔家菜“带子上朝”(Braised Pork Belly)。

三、中式菜名英译原则

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几个主要差异后,就要谈谈菜名互译的具体内容。首先要明确菜名的翻译的目的。菜名翻译不仅是为了让译入语读者了解一道食物,更是为了向译入语读者展示源语菜单所代表的饮食文化。作为一种特殊领域的翻译,菜名翻译牵涉了较多的文化翻译。因此,在具体翻译方法上要考虑归化与异化的指导策略。

关于归化和异化的定义,施莱尔马赫(1813年)在《论翻译的方法》一文中指出,翻译含有文化内涵的文本可以通过两种路径:一是尽可能让作者不动,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二是尽可能让读者不动,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把前者概括为异化,后者概括为归化。

归化和异化之争在很长时期以来一直存在。实际上,归化和异化二者不仅不是矛盾的,而且互为补充。归化会造成一定的文化失真,无法再现源语在结构形式和内容上的本色。异化法似乎是保持原文异域文化特色,但是,在采用异化法的时候,还要注意度的问题,行不通的时候还得借助归化法。只有两种方法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对译者来说,重要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深刻的文化意识,即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异同(庄国卫,2007)。

菜名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要以使菜单读者对一道菜有个基本概念为出发点,尽量使菜名能实际展现出这道菜的实体,其次才是考虑如何能把这道菜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因素翻译出来。这就要求译员在熟悉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归化和异化原则。

四、中菜英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很多学者对中式菜名的归化和异化翻译都有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分类。按菜名的形式类别,对归化、异化原则的使用也进行归类。这种僵化的“套公式”法翻译出的菜名会违背真正的归化、异化原则。同一类形式的菜名既可能采取归化又可能采取异化。下面将具体分析小吃类菜名翻译中归化异化结合的译法。

1.音译法

采用音译法可以最大程度上保留源语的文化意义。不少人把“饺子”等同于‘dumpling’,其实‘dumpling’的意思是“有馅的面团”。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说“元宵”也可以叫‘dumpling’,这样的翻译并不精准。“饺子”采用音译‘Jiaozi’,可以保留其文化身份。所以,音译法的异化程度最高。类似的音译还有“馄饨”(Wonton)和“馒头”(Mantou)。

2.音译加注法

知名度稍逊于第一类的小吃通常运用音译加注法。直接的英译很难将信息传递给译入语的读者,因此在音译的基础上还要对其进行解释。这种方法是典型的异化和归化原则并用的体现。比如“咕噜肉”译作‘Gulaorou(Sweet and Sour Pork with Fat)’,“锅贴”译作‘Guotie(Pan-fried Dumpling)’。

五、结论

菜名的翻译应该同时考虑到源语和译入语文化,主要采用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翻译方式。译者在清楚地将源语信息按照译入语文化习惯传达给读者的基础上,还要尽可能地保留在文化传播中容易丧失的源语文化。中西菜肴不论在命名方式上,还是在食物内容上都有较大差异。西式菜名单一、功用,中式菜名则独具丰富的内涵。在菜名英译时,需要在形式和内容上做必要的取舍。这就要求译者具有良好的中西饮食文化知识,能够灵活地将归化和异化原则相结合。菜名英译的目的不仅是传达食物信息,更是将博大的中华饮食文化发扬传递。

参考文献

[1]潘.再谈中西菜名翻译[J].黑龙江:北方文学,2011(3).

[2]陈怡帆.试析文化交流中中式菜名英译的归化与异化[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化;差异;中西方

什么是文化?历史上的所有的生活方式,包括显形的和隐形的,包括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是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这就是文化。中国是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年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西方社会经过几百年的社会历程,文化也自成体系,独树一帜。两方文化各具特色,虽有共通之处,但绝大多数的领域,中西方文化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下面我就几个比较突出的方面,分析一下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类生存发展中最根本的核心。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日复一日的饮食中,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饮食文化。

首先,在吃什么上,中西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国人讲究食物要“色、香、味”俱全,把着重点放在了食物的外观和味道上。而西方人则不同,西方人十分注意食物的搭配与营养,比较注重其实用性。这两种饮食文化各有优劣。中国的饮食文化几乎可以称之为一门艺术,让人觉得吃饭是一种享受,身心愉悦。只是形式主义过于偏重,忽略了食物的内在营养和价值。西方的饮食文化是理性的。一天要摄入多少维生素多少蛋白质都是必须保证的,即使口味并不是那么好。所以它的特点是健康但却单调。

此外,在怎么吃上,中西方也存在着差异。中国吃饭讲究个热闹,人越多,气氛越好。大家共享桌上的菜肴,其乐融融。吃完后一个人请客结账的情况比较常见。而西方则大不相同。西方人讲究分餐制。各自有自己的餐盘,自己想吃什么就点什么,不用顾及别人。结账也是AA制。这也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对个性的尊重。

最后,在吃饭的方式上,中西方同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西方人衣着整齐隆重,席间轻声细语交谈,不妨碍他人。而中国人穿着稍显随意一些,席间喜欢高声交谈,划拳呐喊,图个热闹。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思维方式大相径庭,所以在面对一些事情做出的反映和回答是很不一样的。比如西方人直率而东方人谦让,所以在对待称赞方面,东西民族的反映互不相同。在西方,人们能大方地接受赞扬。但是由于中国人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便养成了谦虚谨慎的秉性,对待别人的称赞和表扬也往往采取自谦或自否的态度,否则就有骄傲自大之嫌了。

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思维方式比较复杂。面对问题,喜欢想得很多,做决定时也顾忌很多。而西方人做事喜欢直截了当,说话直言不讳,实事求是。中国人是考虑问题比较全面,小心翼翼,谨慎,不容易出差错,但有些时候不免有些拐弯抹角、捕风捉影、故弄玄虚了。而西方人的实事求是,直截了当固然省了不少时间,但有些时候欠缺考虑,事情做得不会那么完美,甚至,会把事情办砸。

三、中西方艺术的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也表现在艺术方面。最明显的,中国的水墨画和西方油画的巨大差异。中国绘画旨在画外,而西方旨在画内。中国讲求意境美,绘画作品中大片、大片的留白,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不同的欣赏画作的人心中会形成不同的画面,不同的世界,让人觉得很美,很妙,妙不可言。而西方的油画注重色彩,讲求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色彩的明暗深浅是绘画的重点。西方的画家的著作多用色彩表现作品的张力。把情感、故事都蕴藏在画内。

中西方艺术方面文化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绘画上,还表现在建筑上。恰巧,中西方在建筑文化上的态度和饮食文化正好相反。中国在饮食上注重外观,而西方是在建筑文化上重视外观。中国建筑不一样,它比较注重精神和意境的塑造,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美感。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影射了两方人不同的性格特征。西方人崇尚激情,迷狂。而中国人喜宁静。所以西方建筑形式夸张,时尚,中国的建筑内敛庄重。

四、中西方节日上的文化差异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中国有自己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而西方有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感恩节、母亲节等。中国人和西方人节日里的风俗习惯很不相同。在礼物问题上中国人往往推脱一番再接受,而西方人都是当面打开,并欣然道谢。其实,抛却两方接受礼物的方式不谈,虽然节日的名称不同,还是有很多共通点的。比如中秋节和感恩节。都是家人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借这个我想说,虽然本文一直再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但是两者并不是冰火不容,在某些文化上两者还是可以交融的。

五、结论

其实,中西方不仅在饮食文化、思维方式以及艺术、节日上存在差异。在人际交往、风俗习惯等问题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做这次关于现代社会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研究,并不是旨在否定或肯定哪一方,而是了解对方同时反思自己。比如在饮食上,我们可以兼顾色香味的同时,也关注一下食物的搭配和营养。在建筑风格上可以追求多样化,西方简约时尚的风格可以适当引进。思维方式虽然没有那么容易改变,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发现西方人的闪光点,那就是简单直接,不拐弯抹角,不捕风捉影,故弄玄虚。中国人遇事往往考虑很多,这样反而走了不少弯路。简单,真的是一种不错的考虑问题的方式。总之,通过这次研究,希望能保护好我们自己的文化,吸收外来有用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我国文化各加灿烂夺目,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刘捷,James Waters. 文化震撼[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中美饮食文化差异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餐菜单 西餐菜单 结构性差异 文化差异 翻译原则

一、引言

中华美食源远流长,独具魅力,中餐菜单的英文译名在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上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开放的脚步越来越大,来华参观的外国游客也越来越多。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各种餐厅、饭店,外籍游客的身影也将越来越频繁。为了方便外国客人的用餐,弘扬中国独具魅力的餐饮文化,中餐菜单的英译日益显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餐菜单的英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传播工作,一份中餐菜单的优秀英译,应基本满足外国客人用餐的便利,还可以让外国客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这就要求译者首先要准确了解、熟悉每一道菜的原料、烹调方法,还要对中、西餐菜单的差异有所把握,从而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二、中、西餐菜单的差异

由于地域差异,世界各国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饮食和烹调方法,并各自承载着丰富的民俗风情。中西餐菜单不论在外在的编排上,还是在内在的内容上及所折射出的文化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1.结构性差异

(1)中西餐菜单的结构性差异首先体现在其编排上。中餐菜单的编排大体分成冷菜、热菜、汤菜等四个部分,而西餐菜单则分成开胃品、汤、副菜等七个部分。如下所示:

中餐菜单的编排

西餐菜单的编排

- 冷菜

- appetizers (开胃品)

- 热菜

- soups (汤)

- 汤菜

- starters(副菜)

- 主食和小吃

- main courses (主菜)

- salads (蔬菜类菜肴)

- desserts (甜点)

- coffee, tea (咖啡、茶)

(2)其次,中西餐菜单的结构性差异还体现在烹调方法的繁复程度上。西餐讲求营养,菜单烹调方法比较简单,一般使用蒸、煮、炸、烤、焖等方法。而中餐讲究色、香、味、形、意、俱佳,烹调方法相当繁复,至少有50种之多,其基本烹调方法就包括九种:煮(boiling)、炖(simmering)、焖(stewing)、烧(braising)、炸(frying)、烤(baking)、蒸(steaming)、熏(smoking)、白灼(scalding)。仅“炸”就又可再分为:煎(pan-frying)、炒(stir-frying)、爆(quick-frying)、扒(frying and simmering)、回锅(twice-cooked stir-frying)、干炸(dry deep-frying)、软炸(soft deep-frying)、酥炸(crisp deep-frying)等,其加工方法相当细致。

(3)另外,中西餐菜单的内容也存在差异。西餐菜单只是简单列出菜名,再标出所用主、辅料及烹调方法和食用时附带佐料,给人朴素和实用的感觉。中餐菜肴及主食品种繁多,菜名也极其丰富。菜名的命名方式十分讲究,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又有浪漫主义的写意笔调;既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又充满着民俗情趣和地方风情。往往采用典故、比喻、夸张、象征等各种方式使得中餐菜的菜名既美妙动听,又形象逼真,追求“形美、音美、意美”,讲求吉利、喜庆,有些用料和做法无法在菜单中体现,选料极其庞杂。

2.文化差异

(1)饮食观念上的差异是中、西餐文化差异的突出体现。西餐强调营养价值,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多从“营养价值”角度来评价饮食的优劣;而中餐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感觉,并不太注意食物的营养成分,多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

(2)这种饮食观念的差异导致了烹调文化也不尽相同。西餐烹调时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和天然营养,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蔬菜多生吃,西方人不会吃他们认为没有营养价值的东西。烹调方法大多比较简单。中餐烹调讲求整体和调和之美,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完美。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要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味”是中国饮食的魅力所在。为达到这一目的,有些菜肴的烹调方法相当复杂。另外,中餐在用料上往往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都是中餐菜肴极好的原料,比如西方人不会食用动物内脏,然而经过煎、炒、油炸往往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三、中餐菜单的英译

中、西餐菜单之间的巨大差异为中餐菜单的英译带来了很多障碍。面对这些障碍和困难,应该采取何种方法和策略来处理中餐菜单的英译呢?根据现代翻译学理论,从文本类型和功能的角度来讲菜单属于信息文本,以传达信息为主要功能,其目的首先是便于外国客人看懂、听懂。中餐菜单翻译的主要目的首先应是满足外国客人的用餐便利,其次是要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因此,翻译中餐菜单时,应首先遵循英语语言习惯,参照西餐菜单的特点,力求清晰、准确地反映菜肴的主要风格,同时又能体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下面根据中餐菜单的命名特点具体谈谈笔者对中餐菜单英译的看法。

1.直接命名的菜肴的翻译方法

中餐菜肴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采用直接命名法。中餐菜肴的直接命名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主料、配料、烹调方法和形状或口感。这类菜名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 原材料相加。一些中文菜名由原料直接组合而成,对于这类菜名应遵循以主料为主、配料为辅的翻译原则。即:主配料+with +次配料。如:

桂花鲜栗羹 Chestnut Soup with Osmanthus Blossoms

火腿豌豆 Ham with Peas

鸡血豆腐 Bean Curd with Chicken Blood

虾仁豆腐 Shrimps with Bean Curd

菜扒香菇 Mushrooms with Vegetables

汤汁是很多中国菜的重要佐料,翻译时浓汤通常用with而稀汤通常用in。如:

蟹粉狮子头 Pork Balls with Crab Sauce

清蒸甲鱼 Braised Turtle in Clear Soup

(2)烹调方法和主配料均出现的菜名,可按这一顺序译:即:烹调方法(通常用过去分词)+主料+配料。如:

菜炒鲈鱼 Fried Perch with Vegetable

冬笋炒鱿鱼 Fried Squid with Fresh Bamboo Shoots

奶油烧鱼柳 Grilled Fish with Butter Sauce

豉油蒸生鱼 Steamed Rock-Fish in Soya Sauce

(3)有些菜名除了烹调方法和主配料,还体现了配料形状,这类菜名可按这一顺序译:烹调方法(通常用过去分词)+配料形状(通常用过去分词)+主、配料。如:

炖土豆块 Stewed Chopped Potatoes

炸猪肉丁 Deep-Fried Diced Pork

清蒸火腿鸡片 Steamed Sliced Chicken with Ham

2.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菜肴的翻译方法

中餐菜单中,以人名或地名命名的菜肴很常见。翻译时可直接用汉语拼音译出人名或地名,再译出菜肴的主要烹调方法和原料。如:

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

秦皇童子鸡Qinhuangdao Braised Young Chicken

蒙古烤肉Mongolian Barbecue

3.为体现中国餐饮文化,对于被外国人接受的传统食品,可直接使用汉语拼音。如:

麻婆豆腐Ma Po Toufu

云吞Won Ton

东坡肉Dongpo Pork

担担面Dan Dan Mian

4.对于中餐菜肴名称无法体现做法及主配料的,舍弃原菜名中的比喻形象,意译出原义,或先直译再加注英文注释。

如上所述,中、西餐菜单差异还体现在菜的命名上。西餐菜的命名往往着眼于菜肴的用料和烹调方法,朴素实用。而中餐菜命名往往赋予文化内涵,讲求吉利、喜庆,选料庞杂,有些用料和做法无法在菜单中体现。一些菜名选择并利用菜肴本身的色、香、味及造型的独有特色,迎合人们喜爱吉祥的心理,取一个美丽动听的名字。对于这类菜肴的翻译,一方面要设法译出菜的原料、烹调方式,另一方面,又要反映出中华饮食文化的情趣和意蕴。 如:

牡丹鲜虾仁 Fried Shelled Shrimps with Crab Roe

芙蓉鸡片 Fried Chicken Slices with Egg-White

炒玉兰片 Stir-Fried Bamboo Shoot Slices

全家福Happy Family ―― A combination of shrimps, pork, beef, chicken, lobster and mixed vegetables with brown sauce

大救驾 Dajiujia ―― Shouxian County’s Kernel Pastry

四、结语

人类的餐饮文化及语言的共性为菜谱的翻译奠定了语言的可译性基础。但中西文化的差异又给菜单的翻译带来了巨大障碍。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中餐菜名寓意深刻,这更增添了中餐菜单的英译的难度。中餐菜单作为一种信息类语篇,其预期翻译目的是让外国客人能够看懂菜名,方便外国客人的用餐,同时增加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因此翻译菜单时既要注重每道菜的实质内容,又要讲求美感,考虑读者的认知和心理,使他们在了解菜肴的原料与做法的基础上也能体会其中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ane.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M]. Shanghai Foren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王秉钦:文化翻译学[M].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4]曾武英:谈中餐菜单的英译方法[J].饭店实务.2003,(1)

[5]葛正明:荷兰专家谈饭店和菜单的译名.中国翻译.1995,(6):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