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质年终总结

品质年终总结

品质年终总结

品质年终总结范文第1篇

一、思想政治表现、品德修养及职业道德方面。

一年来,本人认真遵守劳动纪律,按时出勤,有效利用工作时间,坚守岗位,需要加班完成工作按时加班加点,保证工作能按时完成,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端正,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工作。

二、工作能力和具体业务方面。

我的工作岗位是品管部。主要负责每天工应商做好的货

我本着“把工作做的更好”的目标,工作上发扬开拓创新精神,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一年的各项任务:

1、采用日志,对当天的工作进行记录;采用周报和月报对当周或当月工作进行总结并制定下周的工作计划。

2、我主要做跟综工应商质量,保证总体任务的完成。

3、就能做到周报表和月报表的不良数量基本准确。

三、存在的不足。

总结—年的来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身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是有时工作的质量和标准与领导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方面,由于个人能力素质不够高,有时统计存在一定的差错;另一方面,就是有的时候工作量多,时间比较紧,工作效率不高。

二是有时工作敏感性还不是很强,对领导交办的事不够敏感,有时工作没有提前完成,上报情况不够及时。

四、2012年—年工作计划

—年我将进一步发扬优点,改进不足,拓展思路,求真务实,全力做好本职工作。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加强工作统筹,根据公司领导的年度工作要求,对2011年工作进行具体谋划,明确内容、时限和需要达到的目标,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把各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理清工作思路,提高办事效率,增强工作实效。

品质年终总结范文第2篇

为什么要写年终总结

为什么一定要写年终总结?是不是所有餐馆的厨师长都要写?写这么个几百、上千字的年终总结真的那么重要不?肯定许多厨师长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是不是所有的餐馆都写咱没统计过,但具有一定规模的餐馆肯定要写。年终总结的重要意义在于归纳总结一年的工作,它包含这一年你所取得的成绩、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未来的展望这几个部分,既是对本身全年工作的一个交代,也是给单位领导交的作业,所以说这个年终总结有须要写。

那么,几百、上千字的年终总结真的能囊括你一年的工作么?武清集会中心的厨师长郇利海说:"一份好的年终总结能够反映一个单位的整体办理水平。"比如你一年做出的成绩,包括厨师长所在部分创新了多少新菜品、厨房节省了多少能源、职员办理销售业绩、创新菜品的成功率等等,这些数据来源当然不是凭空想想就能出来的。郇利海说:"我们每个季度要做总结,还有月总结、周总结,甚至还有每日工作日记,到了写年终总结时,将这些数据从pc里调出来做个统计就能够了。"陶然花园旅店的厨师长柳任尧说:"单位凉菜、面点、热菜等档口都有到位表,这些主管每天需要填两次表格,各个环节的情况都能体现在表格上,我每天只需要查抄一遍即可。将这些表格汇总起来,就能够体现咱单位一年接待了多少客人,推出的创新菜品点菜率如何,把这个年终总结交给老总一看,他就明白我们整年的工作情况了。"

有了这些详细的数据,厨师长即使不本身动手,随便找个人也能写出一份很好的年终总结。所以说,一份好的年终总结不仅反映了厨师的个人能力,更反映了一个餐厅的整体办理水平。

怎么写年终总结

说了这么多,那年终总结究竟怎么写?是否有具体的格式?当然有。前边我们已经说到年终总结主要包含哪些内部实质意义,这部分咱具体说。

年终总结分四步走:

第一步:开场白。开场白要尽量简短,最简单的模式:"XXXX年行将已往,新的一年行将到临,在这一年中,我们做出了许多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现总结如次…"

第二步:部分业绩。开场白写完,直接进入主题,部门业绩从格式上来说分为书契部分以及数据表格部分,不分先后挨次。书契部分主要阐述部门一年所做的成绩,挑主要业绩讲,比如一年中举办的美食节、部门做的重要调整以及开的重要集会、给员工做的培训、厨师长个人实行了什么措施、厨师菜品创新情况、员工办理情况、菜品销售情况等等,书契部分要求条理清晰,语言简练,忌空话套话废话。数据图表部分列出一个表格,内部实质意义包括总流水、总成本、创新菜品数量、创新菜品成功率以及点这儿率、总毛利率、各个档口销售比重、节能数量等等,最好与上一年的数据一齐列出,做个同比分析。

第三步:今朝存在的问题。这部分事实上是你向领导提出一些建议,需要领导共同解决的问题,所以写的时辰要慎重,一些你本身就能够解决的小问题就不需要这个年终总结中提出来了。比如你认为因客流增长带来厨房压力增大,而厨房结构已经不适应餐厅发展需求,需要改造;员工服务意识跟不上,需要开展一些培训等等。如果没有这些重要问题需要解决,那就大致写写今朝一些需要继续增强认识的问题即可。

第四步:对新的一年的展望。这部分内部实质意义主要看你个人对未来一年有何设想,尽量具体化,不要全是"新的一年我将怎样努力"之类的话,尽量灵巧高明地落实到具体的事情上来,比如新的一年要增强能源节约、增强前厅与后厨的沟通之类等等。

例子:

尊敬的各位:

一、经营:我在各位的下集思广益、制定较的经营计划。如:顾客的消费生理,推出绿色彩食品以及野生食品;季节性原料供应独特的地方,推出特价菜。等等。

二、办理:以人为本,我员工情况素质教诲,每天都对员工有性的厨艺培训,并经常激励把工作看作是的事业。努力,员工整体素质得以,如注重仪表、笃守厨房规章轨制等;有些员工甚至还开始琢磨新菜谱。现在,了、优质、高效、创新的团队。

三、质量:菜肴质量是食堂得以生存发展的焦点竞争力。厨师长,我严把质量关。对每道菜都制作了投料标准及制作程序单,做菜时标准,每道菜的色、香、味稳定;还前厅员工意见及宾客反馈,总结每日出品问题,并在每日例会中改进;还经常更新菜谱,动脑筋、想办法、变花样,回头客每次都可以尝到新口味。

4、卫生:《食品卫生安全法》,抓好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把好食品加工的各个环节。按规定,每个员工都对各自的卫生区,,由我不查抄;,规定食品原料分类存放,分别,厨房器具也存固定位置;,厨房、保鲜柜、冷冻箱等原料存放地也的温度以及湿润程度测量。一切可以的气力,食品卫生安全,防止顾客食物中毒,不须要的后果。

五、成本:在菜肴质量的情况下,降低成本,让利顾客,是追求的。厨师长,我也总结出降低成本的新方法。如:库存状态,坚决"先进先出"原则,把存货较长的原料尽快销售出去;研究制造无成本菜品,把主菜的剩余原料做成托式菜品,以降低成本;还让每位员工都知道所用原料的单价,每日估算所用原料的价值,就把成本控制到每个员工身上,使所有厨房员工都成本,从而效益最大化。

品质年终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最终需求; CO2排放; 投入产出模型; LMDI分解

中图分类号 F20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8-0100-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8.016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政府向世界承诺2020年单位GDP的CO2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这表明了中国在减缓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上勇于承担责任的决心和信心。然而减排目标的实现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从生产层面到消费层面[1-5],从结构因素到效率因素都有涉及。如何将目标落实到实处,还有赖于正确判断相关因素对CO2排放的影响强度和作用机理。目前已有的研究较多从生产层面探讨产业部门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产业结构等因素对排放的影响[6-7],而对消费层面的减排研究则集中于国际贸易方面[8-10],对居民和政府最终消费引发的碳排放关注相对较少。生产与消费联系紧密,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产,因此,要实现全社会减排目标,不能仅关注生产,也不能只考虑消费的个别方面,而是要从拉动经济发展的生产和消费层面全面地考量我国CO2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出口、消费和投资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同时也是最终引发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的驱动因素。将出口、消费和投资需求与生产活动联系起来,系统考察消费因素和生产因素对排放的拉动作用,不但可以辨识出影响我国CO2排放的主要生产因素和消费因素,而且有助于制订切实可行的减排政策。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模型与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Decomposition, LMDI分解),分别考察生产层面的产业部门能源消费结构、能耗强度、产品产出效率、中间物质投入效率4项因素和消费层面的最终需求的产品结构、最终需求构成、最终需求总量3项因素对我国1997-2002、2002-2007两个时期的CO2排放变化的贡献,以期从生产和消费层面为我国的减排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最终需求拉动下的CO2排放测度模型

CO2的排放绝大多数来自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几乎所有的国民经济部门在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都要消耗能源,并且各个产品部门在生产中除了直接消耗能源以外,还通过消耗其他产品部门提供的中间物质投入来间接引发能源消耗,因此各个部门的能源消耗是相互关联的。为了更好的描述此关联性,我们采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重要方法――投入产出模型[11],并结合CO2排放分析的需要,构建了适用于本研究的测度模型。模型的表达式为:

C:表示最终需求拉动下的CO2排放总量(t);

f:表示第i 种能源的CO2排放系数矩阵(1×i矩阵)(t/tce)

M:表示各产业部门能源消耗结构矩阵(i×j矩阵),mij反映第i种能源类型占第j产业部门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

T:表示各产业部门单位产值的能耗强度矩阵(j×j对角矩阵)(tce/108元);

V:表示各产业部门产品产出系数矩阵(j×k矩阵),反映各产业部门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比例,引入此系数的目的在于将产业部门的能源消耗转换为产品部门的能源消耗,以便于跟投入产出表中的“纯”产品部门衔接我国的能源数据是按照产业部门进行统计的,而投入产出表则是按照“纯”产品部门进行编制的,因此在本研究中需要将产业部门能耗转换成为产品部门能耗,从而实现能源数据与投入产出表数据口径的统一。 [12];

冯婷婷:最终需求拉动下的CO2排放驱动因素研究:1997-2007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 第8期(I-A)-1:为列昂惕夫逆矩阵(k×p矩阵),下文用L来表示,元素lkp表示p部门最终需求增加1单位时所需要k部门投入的全部产品数量,因此L反映了部门之间的物质投入关系;

D:表示各项最终需求的产品结构系数矩阵(p×q矩阵),反映消费、投资和出口中来自各部门的最终产品分别占消费、投资和出口总量的比重;

S:表示各项最终需求的构成系数矩阵(q×q对角矩阵),反映消费、投资和出口的最终需求占总需求的比重;

Y:表示消费、投资和出口的总量之和(108元)。

1.2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CO2排放变化分解方法

(1)式表明,不同时点之间最终需求拉动下的CO2排放变化是由7个因素的变化引起的。它们分别是:产业部门能源消耗结构M、产业部门单位总产值的能耗强度T、产业部门产品产出系数V、投入技术系数L、最终需求的产品结构D、最终需求的构成S以及最终需求总量Y,其中前4项属于生产层面的影响因素,后3项则是消费层面的影响因素。

其中,ΔC代表在最终需求拉动下的第t期排放相对于0期的变化值。ΔCM、ΔCT、ΔCV、ΔCL、ΔCD、ΔCS、ΔCY分别代表能耗结构效应、能耗强度效应、产出效率效应、中间投入技术效应、最终需求产品结构效应、最终需求的构成效应以及最终需求总量效应,它们的涵义是M、T、V、L、D、S、Y在0期-t期的变化分别对排放变化ΔC的贡献;ΔCrsd代表分解剩余,分解剩余将降低各因素对分解结果的解释力,相关研究表明ΔCrsd与采用的分解方法紧密相关[13]。本文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Decomposition),该方法具有完全分解、无剩余[14、15]、结果的可累加和数学形式的对称性等特点[16],是目前较好的方法之一。针对本文的研究需要,LMDI分解公式如下:

以此类推可得到其他几项因素对ΔC的贡献值及贡献率。

2 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1997、2002、2007年的42部门中国投入产出表以及对应年份的能源数据。在分析过程中,为了实现计算结果的可比性,减少价格变动等因素的影响,本文利用官方公布的各部门价格指数将以上各年份的当年价投入产出表转换为以1990年价格为基准核算的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并且将42部门合并成为28部门。能源数据包括28个产业部门19种能源的终端消费量,统一采用吨标煤(tce)计量。能源数据与投入产出表分别取自相应年份的《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投入产出表》。

3 结果分析

3.1 最终需求拉动的CO2排放的LMDI分解

表1为1997-2007年最终需求拉动下的CO2排放变化分解结果。从总量上看,2002年由最终需求拉动的排放比1997年减少1.48×108 t,2007年由最终需求拉动的排放又在2002年的基础上增长33.36×108 t。从相关因素变化对排放变化的贡献作用看,1997-2002、2002-2007两个时段,最终需求总量(Y)的增加和中间物质投入效率(L)的变化是拉动总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单位能耗效率(T)的提高和最终需求产品结构(D)的变化是拉动总排放降低的主要因素(见图2)。

最终需求总量的增加是拉动排放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对比两个时段的分解结果,2002-2007年最终需求总量变化对排放总量变化的贡献值(Δcy)达35.38×108 t,在1997-2002时段的基础上增长194.18%,表明最终需求总量的增加拉动排放增长的作用强劲,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总排放的变动方向。此外,部门中间物质投入效率(L)的变化也是拉动总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1997-2002年中间物质投入效率的变化拉动总排放变化的贡献值(Δcl)为2.81×108 t,2002-2007年该数值增加到9.87×108 t,表明产品部门中间物质投入效率的变化不利于总排放的降低,中间投入技术的减排效应还未显现。

能耗强度的降低是拉动总排放减少的最主要因素。1997-2002年,产业部门能耗强度的降低拉动总排放减少的贡献值(Δct)为11.73×108 t,到2002-2007时期,该值在前一时期的基础上降低约30%。产业部门能耗效率的提高对拉动总排放减少的作用在逐渐降低,这是由于能耗强度的降低需要以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为保障,随着节能改革的深入,降低能耗强度的难度将越来越大,节能效果也不及初期明显。另外,最终需求的产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也是推动总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之一。1997-2002年,最终需求的产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对总排放降低的贡献值(ΔCd)为1.90×108 t,2002-2007时段,ΔCd在前一时段的基础上增长167.89%。这表明最终需求产品消费结构的变化对拉动总排放降低的作用在逐渐加大,已经成为仅次于ΔCt的第二大减排因素。

产业部门能耗结构(M)、产业部门产品产出结构(V)和最终需求的组成(S),此三项因素的变化对总排放变化的贡献呈“波动效应”,即上述三项因素的变化在研究的两个时段内对总排放变化的贡献不是一致的增加或一致的减少。此三项因素均属于结构因素,变化受国家宏观调控(如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的影响较大,这也即是上述因素呈现正反波动性变化特征的主要原因。

3.2 各影响因素对产业(产品)部门减排变化的贡献

上述7项因素对总排放变化的贡献值,本质上是各产业(产品)部门相应影响因素对总排放量变化的贡献值累加。为了进一步揭示各影响因素对节能减排的作用机制,本节将以各影响因素中贡献较大的前30项为例,深入到部门层面剖析各影响因素对排放变动的贡献。

3.2.1 增量效应因素的部门贡献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Y和L的变化是拉动总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由于Y是一维数值,不能体现28个部门的二维关系,因此本节着重探讨L的部门贡献。

从最终需求的部门角度看,与建筑业、其他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行政机关及其他行业。)最终需求相关的L的变化是影响总排放效应的主要部门因素。两个研究期内,排名前30的部门效应中,与建筑业最终需求相关的部门L的变化拉动排放变动的部门合计分别达1.79×108 t、6.30×108 t,分别占两个时期总技术效应的63.48%和63.83%。

从中间物质的投入部门看,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部门对其他关联部门的中间物质投入效率的变动是影响总技术效应的主要部门因素。化学工业部门作为中间物质投入部门的L变化拉动排放增加合计分别占两个时期总技术效应的51.66%和20.69%。

3.2.2 减量效应因素的部门贡献

能耗强度(T)和产品结构(D)的变化是降低排放的主要因素。

从T的部门贡献看,重化工业部门能耗强度的普遍下降是拉动总排放降低的主要部门因素比两个时期的排名前30的部门贡献,以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化学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等为代表的重化工业部门能耗强度的降低带动排放减少分别达11.91×108 t、10.09×108 t,分别占两个时期ΔCt的101.54%和123.20%。此外,两个时段内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建筑业、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个产业部门的能耗强度的变化均促进了总排放的增长,尤其是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的能耗强度的增加是拉动总排放增加的主要部门因素,与居民消费关系密切的产业部门能耗强度的居高不下对减排构成一定阻碍。

出口和资本形成的结构效应是拉动总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从排名前30的部门结果看,资本形成中建筑业产品消费比重的下降是拉动排放降低的主要部门结构效应因素,位列各部门最终需求结构效应的首位。1997-2002及2002-2007时段,资本形成中建筑产品消费比重的降低拉动总排放分别减少1.74×108 t、5.65×108 t,分别占两个时期ΔCd的91.53%和110.93%。在出口方面,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化学工业、纺织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其他服务业的产品出口比重的降低,使得排放分别减少1.39×108 t,3.04×108 t,分别占两个时期ΔCd的73.30%、59.78%。在最终消费方面,相比政府和农村居民,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变化的影响较大。1997-2002年,城镇居民在食品烟草、服装皮革羽绒及其他纤维制品、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比重的减少,从而实现减排0.54×108 t,占ΔCd的28.56%;2002-2007年,城镇居民在农产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讯服务、非金属矿物制品上的消费需求的降低实现减排达1.06

3.2.3 波动效应因素的部门贡献

产业部门能耗结构(M)、产业部门产品产出结构(V)和最终需求的组成(S),此三项因素称为波动效应因素。在研究的两个时段中,M、V的变化对总排放先是反向拉动后转变为正向拉动,而s的变化对总排放则先是正向拉动而后转变为反向拉动。

从部门贡献看,1997-2002时期,主要重化工业部门原煤消费比重的下降是影响ΔCm的主要部门因素。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个部门由于原煤消费比重的降低所引发的能耗结构效应分别位列所有部门能耗结构效应的前3位,此3个部门能耗结构效应之和达-1.56×108 t,占ΔCm的308.66%。虽然原煤消费比重的下降有利于总排放的降低,但随着各部门能源需求的高涨,原本对原煤的需求逐渐被其他种类的能源所替代,这就是2002-2007时段M效应拉动总排放正向增加的主要部门因素。在这一时期,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建筑业三个部门分别对焦炭、其他洗煤、其他石油制品消费比重的升高拉动排放合计达1.71×108 t,占这一时期ΔCm的298.20%。

化学工业品的产出比重的变化是影响ΔCv的主要部门因素。1997-2002年,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6个部门的化工产品产出比重的下降实现的部门产出结构效应合计达-2.58×108 t,占ΔCv的89.53%,是该时期产品产出结构变化反向拉动总排放变化的主要部门因素。2002-2007时期,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煤气生产和供应业、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此5个产业部门的化工产品产出比重的上升实现的部门产出结构效应合计达1.79×108 t,占ΔCv的90.56%,是该时期产品产出结构变化正向拉动总排放增加的主要部门因素。

从需求构成效应看,1997-2002年,出口、城镇居民消费、投资占最终需求总量的比重上升,从而拉动排放增长合计达3.53×108 t,占该时期ΔCs的507.43%,是最终需求构成变化拉动总排放增加的主要部门因素;2002-2007年,城镇居民最终消费、农村居民最终消费、政府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占最终需求总量比重的降低,实现减排合计达7.37×108 t,占该时期ΔCs的637.62%,是这一时期最终需求组份变化拉动总排放降低的主要部门因素。

4 结论和讨论

4.1 结论

本文采用LMDI分解法,剖析了生产和消费层面包括产业部门能耗结构(M)、能耗强度(T)、技术水平(V和L)、最终需求结构(D)、最终需求构成(S)、最终需求总量(Y)7大因素分别对我国1997-2002、2002-2007两个时期的CO2排放变化的贡献。

(1)能耗强度(T)和最终需求总量(Y)是影响总排放变化的两大关键因素。产业部门能耗强度的降低在实现减排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重化工业部门能耗强度的降低是拉动总排放降低的主要部门因素。在两个研究时段,能耗强度效应对总排放变化的贡献率分别是792.81%、-24.56%。与此同时,最终需求总量的不断增长成为拉动总排放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最终需求总量效应对总排放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812.41%、106.06%。

(2)中间物质投入技术效率(L)的变化未能实现减排。1997-2002时期,中间物质投入效率的变化拉动CO2排放达2.82×108 t;2002-2007时期,该值增加到9.87×108 t,比前一时期增长250.00%。就具体部门的中间投入效率,从最终消费的部门角度看,与建筑业、其他服务业最终需求相关的L变化是影响总技术效应的主要部门因素;从中间物质投入的部门角度看,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部门对相关部门的中间物质投入效率的变动是影响总技术效应的主要部门因素。

(3) 结构因素的减排效应具有不确定性。在研究期内,能耗结构(M)、产出结构(V)、消费构成(S)此3项因素的变化所拉动的减排效应呈波动状态。这是由于组成总结构效应的各子效应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显著。在能耗结构中,原煤消费比重下降的同时其他能源产品比重的上升;在产出结构中,化工产品、石油加工及炼焦产品、金属冶炼及压延产品产出比重的上升与下降;在消费构成中,出口比重的进一步提高和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比重的波动性下降,以上子因素的波动分别对其总结构效应的走向增加了不确定性。

4.2 讨论

针对减排目标的实现途径和对策措施的探讨中,己有的研究较多地强调生产层面的产业部门能耗强度的降低和技术效率的提高。而事实上,这两项都需要以技术创新作为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持续稳定的能耗强度的下降和技术效率的提高在长期内是难以保障的。相比之下,消费层面的最终需求总量的上升却是快速而平稳,它所带动的碳排放的增加则可以轻松抵消掉能耗强度降低和技术效率提高所带来的减排贡献。因此,减排不仅要从生产层面还要从消费层面,不仅从技术效率还要从结构组成上下功夫。

首先,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全社会能耗强度的降低、逐步淘汰落后产能的举措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有助于降低碳排放。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重化工业作为战略性支撑产业在这―时期将会得到快速发展,这有可能不利于碳排放的减少。尽管如此,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重化工产业优化结构、提升产品附加值、适度降低高耗能产品的出口比重;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全社会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其次,在“十二五”时期,我国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这意味着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驾马车”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角色日渐均衡,尤其是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份额在原有基础上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因此,政府有必要重视消费层面减排措施的制定。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正从生存型向发展享受型消费转变,加之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居民消费表现出总量增长、结构升级的特点。鉴于此,一方面,政府要注重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产业培育,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政府在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同时,要合理引导其消费行为,鼓励适度消费和低碳消费,在全社会推行可持续消费模式。

第三,煤炭占据了我国能源消费的较大比重,这将不利于我国减排目标的实现。为了减排,除了煤炭的清洁化利用,还必须优化能源结构,降低以煤炭为代表的高碳能源比例,提高清洁、低碳能源比重。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鼓励推广煤炭的高效利用技术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降低其排放水平;另一方面,政府可制定有利于清洁能源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贸易政策等措施,大力推动我国低碳、可再生能源的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友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经济研究, 2010,(4):120-133.[Zhang Youguo.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Change Impact on China’s Carbon Intensity [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0,(4): 120-133.]

[2]Zhang Y G. Supplyside Structural Effect on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J].Energy Economics, 2010,32(1):186-193.

[3]樊杰,李平星,梁育填.个人终端消费导向的碳足迹研究框架――支撑我国环境外交的碳排放研究新思路[J].地球科学进展, 2010,25(1):61-68.[Fan Jie, Li Pingxing, Liang Yutian. Framework of Final Consumption Oriented Research on Carbon Footprints-New Idea of Research on Carbon Emissions Supporting the Environmental Diplomacy of China[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10, 25(1):61-68.]

[4]朱勤,彭希哲,陆志明,于娟. 人口与消费对碳排放影响的分析模型与实证[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2):98-102. [Zhu Qin, Peng Xizhe, Lu Zhiming, Yu Juan. Analysis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y of Impacts from Population and Consumption on Carbon Emissions[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2):98-102.]

[5]冯婷婷. 基于家庭消费模式的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研究[D].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 2010:79-98.[Feng Tingting.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based on Household Consumption Patterns[D].Bei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2010:79-98.]

[6]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 2010,(2): 123-136.[Wang Feng, Wu Lihua, Yang Chao. Driving Factors for Growth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Dur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0,(2): 123-136.]

[7]徐国泉, 刘则渊, 姜照华.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16(6):158-161.[Xu Guoquan, Liu Zeyuan, Jiang Zhaohua. Decomposition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y of Carbon Emissions for China: 1995-2004[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6,16(6):158-161.]

[8]李艳梅, 付加锋. 中国出口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增长的结构分解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20(8):53-57.[Li Yanmei, Fu Jiafeng.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n Carbon Emissions Growth Embodied in Exports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20(8):53-57.]

[9]李小平, 卢现祥. 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2排放[J]. 经济研究, 2010,(1):15-26.[Li Xiaoping, Lu Xianxiang. International Trade, Pollution Industry Transfer and Chinese Industries, CO2 Emissions[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0,(1):15-26.]

[10]张晓平. 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CO2排放区位转移分析[J].地理学报, 2009, 64(2):234-242. [Zhang Xiaop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Embodied in China’s Foreign Trade[J].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64(2):234-242.]

[11]沃西里•里昂惕夫著. 投入产出经济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Wassily Leontief. Inputoutput economics[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1982.]

[12]刘起运. 投入产出分析[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Liu Qiyun. InputOutput Analysis[M].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6.]

[13]Chung H S, Rhee H C. A Residual Free Decomposition of the Source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 Case of the Korean Industries [J]. Energy, 2001, 26(1):15-30.

[14]Ang B W, Liu F L. A New Energy Decomposition Method: Perfect in Decomposition and Consistent in Aggregation [J]. Energy, 2001, 26(6): 537-548.

[15]Ang B W, Liu F L, Chew E P. Perfect Decomposition Techniques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Analysis [J]. Energy Policy, 2003, 31(4):1561-1566.

[16]Ang B W. Decomposition Analysis for Policymaking in Energy: Which is the Preferred Method? [J].Energy Policy, 2004, 32(9): 1131-1139.

[17]宋德勇,卢忠宝.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3):18-24.[Song Deyong, Lu Zhongbao. The Factor Decomposition and Periodic Fluctuation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 19(3):18-24.]

[18]郭朝先.中国碳排放因素分解:基于LMDI分解技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2):4-9.[Guo Chaoxian. Decomposition of China's Carbon Emissions:Based on LMDI Method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 20(12):4-9.]

[19]于鹏飞,李悦,高义学,等.基于DEA模型的国内各地区节能减排效率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S1:39-42.[Yu Pengfei, Li Yue, Gao Xueyi, et al.Study on Efficiency of Energy 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by Region BasedDEA Model[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S1:39-42.] [20]陈佳瑛,彭希哲,朱勤.家庭模式对碳排放影响的宏观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9,(5):68-79.[Chen Jiaying, Peng Xizhe, Zhu Qin. Impacts of Household Pattern on Carbon Emission [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2009, (5):68-79.]

[21]王媛,魏本勇,方修琦,等.基于LMDI方法的中国国际贸易隐含碳分解[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2):141-146.[Wang Yuan, Wei Benyong, Fang Xiuqi, et al. Using LMDI Method in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Carbon Emissions Embodied in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21 (2):141-146.]

[22]赵欣,龙如银.江苏省碳排放现状及因素分解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7):25-30.[Zhao Xin, Long Ruyin. The Status and Decomposition Model of Carbon Emissions for Jiangsu Province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7):25-30.]

Analysis on Driving Factors of CO2 Emissions Driven by

Final Demand in China: 1997-2007

FENG Tingting1,2

(1. Postdoctoral Scientific Research Workstation of State Information Center, Beijing 100045 ,China;

2.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Beijing 100101,China)

品质年终总结范文第4篇

弹指一挥间,作为河北润丰达商贸有限公司的领羊人,黄叶秋总经理率领以“健尔弹”为首的内衣品牌已经走过了十多年风雨历程,他的拼搏和奋斗取得了累累硕果――河北地区“健尔弹”内衣的加盟店愈来愈多,销售额也在年年增长,成为金融风暴中的“安全岛”。当[时尚内衣]记者问及“健尔弹”成功的秘诀时,谦虚的黄总微微一笑,说最大的功臣是利源公司和终端商们,并将其归纳为八个字――“胜于品牌,赢在终端”。

坚信品牌的力量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正日益渗透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角落,而内衣业也不可幸免,面对如狼似虎的金融危机,黄总在接受[时尚内衣]采访时说:“金融危机固然可怕,但是我们都要坚信国内内衣业有能力渡过这个大难关,毕竟,中国的内衣市场非常的广阔,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内衣销售更应该注重内衣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作为商,重要的一点,还是要坚信品牌的力量。”

确实,人们在购买产品的时候,如果遇到价格差不多的产品,一般都会选择同类产品中的大品牌,特别是国内传统消费更是如此。所以,对于商来说,选择好的品牌是成功的关键。黄总说他十多年前选择“利源”,选择“健尔弹”是个非常正确的选择,十多年来,“健尔弹”经受住了河北内衣市场严峻的考验,并且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及好评。展望未来,“健尔弹”在河北地区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从而不断创造出新的辉煌。

黄总还说,作为商,一方面要深信品牌的力量,并且还要对市场推广有信心,另一方面还要对品牌客观评价,我经营的品牌还有哪些缺陷?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缺陷,就无从谈起改进。在黄总的带领下,润丰达商贸有限公司先后过诸多大大小小的内衣品牌,而其中经营时间最长的就是“健尔弹”,并使其成为公司的领头羊。此外,在相信市场推广结果的同时,正视品牌的优缺点,及时淘汰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牌,做强做大好品牌的推广,只有这样品牌才会走得更远。所以,坚信品牌力量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要选好选对品牌,这才是商恒久发展的成功秘笈。

受益利源企业的扶持

与利源企业合作十多年来,除了与利源企业的老总们结成兄弟般的情谊外,黄总感触最深的是利源企业对商们的大力扶持。他说,正因为利源企业提供了优秀的高品质产品和贴心周到的培训和服务,“健尔弹”在河北地区才会取得令人瞩目的优秀业绩。

黄总还提到商在一个品牌之后会有很多风险,比如爆仓、断货、质量问题、诚信问题、串货等。而利源企业一直本着以人为本、以德为魂、追求卓越的企业管理文化,从商的角度出发,急商之所急,想商之所需,及时为商解决难题。从新品的讲解到门店的陈列技巧,从库存问题的解决之道到人员管理的合理技巧……利源企业对每一个地区的商都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利源企业为各个商提供诸多的培训和服务,如请专门的市场调研员帮助调查当地的市场情况,聘请专业的讲师对他们进行指导和培训。

不但如此,利源企业的领导们还常常把全国各地的商聚集在一起,交流心得,分享各自的成功经验,对于管理和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大家共同探讨解决之道,感受利源的贴心服务。正是利源企业对商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才有了“健尔弹”美好的今天。

与终端商共同发展

“终端是品牌的财富”,这是一个人人共知的“真理”。只有做好终端,才能达到最终的成功。黄总深知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内衣企业。赢得终端、管理好终端、鼓励原有终端再更多地开设终端店,并积极地对他们予以优质的培训,才能谋取共赢,从而获得永久的市场。在新的工作阶段,黄总也对“健尔弹”市场推广工作进行了部署,特别是在引导终端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以人为本

终端商新开业时,派区域督导或区域主管,上门协助,现场培训与指导,必须把自身专业技能及能力“克隆”到客户的导购人员身上,必须把他们培训到能独立处事及客户满意为止。

二 全程跟踪

在终端商中,库存问题一直是最棘手的问题。黄总安排专人及时收集信息帮助终端商合理化库存货品,滞销品要帮助做促销方案及市场“互动”帮助解决库存压力。当新品上市时,确保辖下管辖的所有的终端商都能够及时上货,及时召集各终端商共同学习新品的卖点和销售技巧。

品质年终总结范文第5篇

摘要: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本文通过分析隐性通胀压力、供求关系、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的本质联系,得出无通胀压力的经济高增长是不太可能的,关键是要保持经济的适度与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物价上涨

在我国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出现了物价上涨的明显压力问题。这一问题在2008年变得更加显著,也促使了笔者试图从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之间的关系分析,来梳理为什么当前我国经济会面临通胀压力。

第一,隐性通胀压力再次显性化。从数据上考察,1998年-2002年间的GDP增长率基本在7%-9%,不算特别高,也绝不低,但CPI却保持在1%以下,其中竟然有3年是负值。尽管1%以下的物价上涨率与7%-9%的经济增长率相对应,但隐性通胀压力早已存在。在2003年后,我国GDP增长率连续5年达到两位数,且逐年上升,导致隐性通胀显性化动能越来越大。

事实上,从对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关系考察,凡是两者极不对应的时期往往随后就会出现剧烈的物价上涨现象。1990年-1992年,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4.2%、9.1%和14.1%,同期物价上涨率分别是2.1%、2.9%、5.4%,可见两者差距逐步拉大。最终,出现了1994年-1995年间的剧烈通胀压力(达到21.2%)。2000年以后,物价负增长已经潜伏了隐性通胀压力,最终会转化到显性通胀压力。这只是时间问题。

同样,经济高速增长直接带来了需求的大幅度上升,并引起了以原材料为龙头的成本上涨对物价的推动。仔细观察,原材料价格上涨与通胀压力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如果经济增长率上升过快,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动能就更大。

尽管有时物价上涨(如2005年和2007年时的CPI)也无法同步体现出来,其实本轮原材料价格上涨自2003年下半年已进入上升阶段,同期GDP增长率也越走越高。但是,最终经济增长、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物价上涨之间本质联系会体现出来。2008年物价水平突然上涨,实际上是早已潜伏的隐性通胀压力显性化的结果而已。

第二,供求关系必然反映到价格上面。与前几轮的通货膨胀不同,尽管2003年后我国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并没有严重失衡,如大多数市场最终产品——工业消费品的供求总体上仍然是供大于求。但是,基础产品的供求矛盾早已存在。例如,我国基本建设投资快速膨胀,尽管基本建设投资中的公共品需求所导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并不会立刻传递到公共品的消费价格上(如公路收费),也就不会马上反映到物价水平上。

不过,经济学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投资成本上升必然最终要反映到商品价格上,区别仅仅是传递时间或者传递渠道变化的不同而已[1]。或者说,本轮物价上涨中大量公共品投资膨胀能量一旦且最终会被释放出来,就必然会导致物价上涨。

另外,成本是现实的支出,最终还是要释放的。例如,基础产品价格上涨实际上又是供求关系和成本的双重推动。虽然宏观调控措施控制了供求关系,但无法减少原有的投资成本,市场价格仍然需要释放。或者说,初级产品价格与最终消费品价格涨幅的巨大落差最终会反映出来。同样道理,所谓的“结构性通胀压力”解释也不能消除物价上涨的成本问题[2]。因此,物价上涨的压力始终存在。

第三,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之间存在本质联系。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的本质联系是十分明显的。尽管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水平与前四次经济增长周期中年均GDP增长率约为4.4%相差不多,但JOC(工业原材料价格成份指数,包括4个主要组成部分——纺织品、金属、石化产品,以及一个混合类别,不包括农产品和贵金属)的涨幅是前4次的2倍。例如,目前国际油价突破了100美元大关,黄金价格也攻破了900美元/盎司。实际上,这是对美国等发达国家长达10多年经济与物价关系之间偏离的矫枉过正。

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体制最终难以束缚市场,物价上涨与经济增长的本质联系难以改变。本轮物价上涨的环境与以往几次已有很大不同,包括经济主体的市场地位、市场环境、开放条件等。因此,在新的市场背景下,目前控制供求总量或许可以暂时抑制物价水平,但市场能量最终是难以束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