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质工作感想

品质工作感想

品质工作感想

品质工作感想范文第1篇

一、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内涵

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各种心理品质的综合状况,各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都依赖于其心理素质的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主要是指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者身上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具体表现为广泛而稳定的兴趣、丰富健康的情感、坚定而果断的意志、富有内涵的气质、良好的性格。教育工作者的这些心理素质对于感染教育对象的情绪、满足其心理需要、激发其积极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较强的心理适应性,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完成。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心理素质修养的必要性

(一)工作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修养

思想政治工作者从事的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工作,其工作对象是人,是有独立的思维、行动和情感的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工作对象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劳动不同于其他行业劳动的特殊性,这是一项神圣而艰巨的工程;工作对象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依据工作对象的特点,提高心理素质修养,以沉稳、自信、宽容的人格魅力形成一种权威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去影响人、塑造人,用自己高尚的品格使受教育者得到教育和熏陶。

(二)工作过程的特殊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

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工作对象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需要依靠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其工作对象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精神互动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是工作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品格,为增进心理健康而自觉地学习和自我反思,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才会在工作中树立威望,影响和感染教育对象,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工作手段的特殊性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修养

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手段除了教材和教具等有形工具外,更主要的是要运用自身的个性品质,如政治信念、道德品质、知识才能、感情意志等“精神教具”进行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者很大程度上是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去影响和感染教育对象,使其产生信任感、依赖感、崇拜感,从而实现从品德认识到行为的转化。这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意志、情感、人格以及敬业态度有直接的关系,需要通过加强自身心理素质修养来实现。

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者心理素质修养的途径

(一)立志与学习

立志是个人前进的动力,它既是心理修养的一种方法,也是其重要内容。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标,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自信的心境,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要实现自己的志向与目标,需要不懈地学习,培养多方面的兴趣。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特别要注重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加强心理学素养,提高自我认识,注意克服自身包括性格、情绪等方面的不足。同时,要学习我们党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原则和方法,如求实与民主原则、渗透与激励原则、主体与示范原则,以及疏导教育法、激励感染法、典型教育法等,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心理素养大有益处。

(二)内省与慎独

内省与慎独都是古人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它通过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调控、自我监督来修正自己的心理缺陷,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以达到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和昂扬的斗志、用理智驾驭自己的情绪、对生活充满信心的境况。只有控制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不狭隘、不急躁,时刻关注工作对象的喜怒哀乐变化,才能及时了解别人心理,理解别人的感受,觉察别人的真正需要,才不会被别人的情绪所左右。这有利于在工作中理顺情绪、疏通思想、化解矛盾。思想政治工作者还要及时调整个人的情绪状态,加强心理承受能力,保持心理平衡,给人以精神上的前进动力。因为积极的情绪能带来信心,消极的情绪则会对工作对象产生负面影响。培养自己的优良品格,就必须做到不管是有人监督还是无人监督,不管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里,不管是集体活动还是单独活动都要表现一致,使优良性格始终如一地贯穿在自己的活动中,即使在微小的事情上也不放松自己,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

(三)实践与锻炼

品质工作感想范文第2篇

一、文学素养与职业道德

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职业道德是第一课,也是最重要的一课。在对中高职院校、技工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中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吃苦耐劳、团队意识等职业操守的要求更大于对学生技术能力的要求。由此可见,对技能人才职业道德的培养是社会、市场的迫切需求,也是学校对于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范畴概括为“敬业乐群”。“敬业”指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具有强烈的兴趣;“乐群”指在专业活动中表现出高尚优美、快乐向上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共同协作精神。“敬业”与“乐群”二者是密切联系的,如果离开职业道德、职业操守,那么培养的专业知识技能也就失去了意义。文学素养是一个人的审美、情操,是言谈举止之间流露出来的品质,拥有一定文学素养的技能人才在工作中、生活中也会有着良好的职业操守。文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达成的,需要长期的积累。文学素养的培养也可以说是人格品性塑造的过程,对个性心理的建构、品性的完美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如果技能人才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却忽略了文学素养的培养,势必造成个人发展的不全面。

二、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作为人对外界事物的感官感受,不是考试分数能够评定的,而这种感官感受对于技能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素质。当技能型人才在从事制造、维修等一系列工作时,从最开始的机械式工作,到后来逐步发展为产品设计师,这一过程对审美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工作过程中细致专研,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态都会向身边的人传递出工匠之美,工作成品不再是功能部件的拼凑图,而是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让人赏心悦目。我们的技能人才们需要一双有独特审美的眼睛,才能发现身边的工业之美,才能进行二次加工和创造,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职业技能工作升华为艺术创作。文学素养的培养是利用文学作品中所拥有的文化特质,对学生的感知、情感、想象、直觉等审美的感性素质进行开发和提升。美的感受力、想象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要长期地、多方面地努力。文学素养的培养弥补了理工科大学生的教学只注重学生抽象思维训练,忽视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的感知、情感、想象、直觉等感性素质的保护与发展的不足,并且避免造成学生感受能力低、情感平庸、想象贫乏。

三、文学素养与“工匠精神”

品质工作感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感恩教育 士官学员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029-03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些经典话语都是感恩思想的凝聚和升华,透射出中华民族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感恩是一种品质,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人们的思想观念更新到何种地步,知恩图报始终是我们应当固守和发扬的美德。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笔者认为,把感恩教育纳入士官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培养学员的感恩品质,使学员常怀感恩之心,是军校士官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效的、必要的创新,其目的就是通过教育,唤起士官学员对父母、战友和他人、对党、国家、军队和社会等给予自己的恩惠的认同和感激,形成感恩报恩的情感,并将这样的情感转化为自身服务他人、献身使命、报效国家的感恩行为,使感恩最终内化为学员的感恩品质。对士官学员实施感恩教育,有利于坚定学员的理想信念,增强军魂意识和责任意识;有利于培育学员的军人核心价值观,使学员自觉以部队需要为自身需求,积极投身部队建设,为推进我军建设又好又快发展贡献青春和智慧。

一、感恩品质是士官学员应该具备的重要的思想政治素质

感恩是人性中的一种优秀品质,是一个人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反映,折射的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熟。作为一名军人的士官学员,更应该具备这种品质。

1.感恩体现的是一种责任意识

感恩,就是意识到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除了自己争取,还有许多人的无私奉献。这意味着要永远记住那些人和事情,承担一份歉疚和责任,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在人的一生中,个体所接受的帮助、支持、爱护等恩情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的,个体应该对此予以感激和回报,在做任何事情时,不能只考虑自己,还要考虑社会、考虑他人,要对社会、对他人尽到自己的责任。感恩就是责任的体现,责任是感恩的内在属性。在某种意义上,感恩就是在履行责任,就是自觉地把回报作为自己的义务。

2.感恩体现的是一种传统美德

感恩是一种传统美德,我国的传统伦理观念特别注重知恩图报,注重弘扬感恩美德。恩情、恩人、养育之恩、救命之恩、知遇之恩……这些词语都表明中华民族拥有源远流长的感恩情结。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对感恩美德有着诸多的记载。既有“知恩图报”、“知恩不报非君子”的古训,还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等处世信条,更有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等关于感恩的故事。可以说,感恩美德是维系我们传统人情社会的一种纽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3.感恩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什么事都可能遇到,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挫折的忧伤。种种失败、困难和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豁达地去处理,而感恩就是这样一种积极的、乐观的、豁达的生活态度。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恩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懂得感恩,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生活便会黯然失色,人生便没有滋味。感恩的态度,会使我们在失败时看到差距,在不幸时得到慰藉,就能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生的失意与不幸。

4.感恩体现的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感恩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不懂得感恩的人,心里经常想的是自己,时刻琢磨着如何索取,为自己而活着;而懂得感恩的人,则总是想着如何奉献,心中始终装着社会、集体和他人,为别人而活着。常怀感恩之心的人,就能够摆脱私心杂念的思想羁绊,砥砺德行,自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常怀感恩之心的人,就能够胸怀宽广无私,博爱而善良,敬业而忠诚,富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正义感;常怀感恩之心的人,就能够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充满着无限的感激,并且将这种感激之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勤奋进取、孝敬父母、忠诚爱国、奉献社会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能力。

总之,感恩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感恩品质与“爱心、责任心、进取心、奉献”等优秀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密切相关,它反映的是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成熟。作为一名军人的士官学员,应该努力培养和具备这种品质。

二、感恩教育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感恩品质是士官学员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体现,感恩品质的好坏,是学员思想政治素质高低的反映。实施感恩教育,培养学员的感恩品质,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发挥感恩教育在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学员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1.感恩教育具有思想教育功能

感恩教育能够从感恩的角度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奉献。面对当前社会上“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的各种消极腐朽思想的影响,学员如果没有对父母、他人、社会、党和国家的感恩情感,将难以抵御这种侵蚀,人生观、价值观难免会发生偏差。感恩教育通过对学员感恩意识的培养和引导,能使学员深刻认识到自己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别人劳动创造的果实,接受着党、国家和他人等对自己的恩惠和帮助,因此,要以感恩的心来对待社会对自己的帮助,做到常怀感恩之心、常行感恩之举,在感恩施恩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感恩教育具有政治教育功能

感恩教育通过提高学员的感恩认知,使学员深刻认识到党、国家、军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恩情和先进性,进而感念党和国家的恩情、感念社会主义的恩情、感念时代的恩情,从而使学员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把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化作报恩的行动,自觉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等各种错误思想和“西化”、“分化”图谋,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改革开放,并且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是一条希望之路、一条幸福之路、一条发展之路、一条富强之路。

3.感恩教育具有道德教育功能

缺乏感恩之心的人,生活中就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他人的关爱和帮助,就容易只盯着利益和权力而忘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就容易只知道索取而淡漠了关心战友、回报军队和报效国家等道德要求。而开展感恩教育就可以尽量避免这一点,通过感恩教育,让学员从生活中发现自己承受的恩惠,懂得他们享有的这一切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并产生回报恩情的冲动,从而促使学员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学会推己及人,对父母、战友、军队、党和国家等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学会了感恩,他们就能够领悟到人与人之间爱的真谛,有利于形成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局面,战友之情更牢固,战友之间的关系更融洽,促进和谐军营的建设;学会了感恩,他们就能因感谢社会的恩惠而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国家和军队的发展为己任,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国防和军队的建设事业之中。

4.感恩教育有利于培育学员的军人核心价值观

主席在2008年年底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提出,要围绕强化军人精神支柱,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无论是忠诚于党、热爱人民还是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都体现着军人的一种感恩情怀,只有懂得感恩,才能真正具备军人核心价值观。只有知党恩、感党恩,才能真爱党、真信党、真跟党,才能真正传承“听党指挥”的优良传统,打牢军魂意识;只有知人民恩、感人民恩,才能真正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知国家恩、感国家恩,才能真正对国家怀着深厚的感情,才能真正报效国家,为国家的利益而奉献自己的一切;只有知军队恩、感军队恩,才能真正对军队怀有深厚的感情,才能真正履行职责、献身使命;只有对党、国家、军队、军人这个职业都怀有深厚的感情,常怀感恩之心,才能真正做到崇尚荣誉,视荣誉重于生命。因此,感恩教育在培养学员的军人核心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感恩教育是提高士官学员思想政治素质的现实需要

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笔者都能深刻地感受到士官学员总体上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他们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军魂意识强,能关心党和国家大事、关心军队建设,体现出对党、国家和军队的热爱和感恩之情,他们能够尊敬师长、团结战友、令行禁止,体现出一名军人的应有素质。但是,不能否认,士官学员在思想政治素质的某些方面还有不足,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不知恩、不感恩、不报恩的现象,思想政治素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1.感恩之情缺乏

有一些士官学员情感比较淡漠,不容易触动神经,不容易动情,表现出“身在福中不知福”,对生活中处处存在的来自父母、教员、领导、组织等给予自己的关爱和帮助等习以为常,看作理所当然。不少学员对现实生活牢骚较多,生活中稍有不顺就抱怨社会、抱怨生活、抱怨军队或军校,甚至抱怨自己的父母;有的抱怨部队待遇不好、有的抱怨管理太严、有的抱怨当军人没意思、有的抱怨组织的关心不够等等。

2.责任意识淡化

责任意识淡化是学员感恩之心缺乏的一个重要表现。一些学员干工作拈轻怕重,生怕多干了自己会吃亏;想问题、办事情不善于从大局出发,很少思考“我的职责任务是什么”等问题,责任意识不足。而且,不少学员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正,不安心学习,存在“混文凭”的思想,而且相当一部分士官学员功利主义色彩较浓,基本上把与个人利益有关的因素视为自己学习和工作的主要动力。

3.奉献意识弱化

军人是一个奉献的职业,选择了军营,也就选择了奉献,特别是在基层部队,由于生活条件相对而言比较艰苦,扎根基层、戍守边疆也就意味着更多的付出,意味着更多的奉献。而根据笔者了解的情况,当前学员的奉献意识总体上存在弱化的趋势,学员大都追求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喜欢到机关和科研院校,不愿意到基层连队;喜欢到城市,不愿意到边远偏僻的山区;喜欢去沿海发达地区,不愿意去边防海岛;喜欢给首长当司机、当公务员,不愿意到一线去站岗放哨。

4.存在错误的感恩思想和行为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学员的思想深处存在着庸俗的感恩思想,入了党、当了骨干、受到表彰等,就容易想请客送礼去感谢某领导对其的“关照”……乍一看,这种“感恩意识”,真挚而热烈,似乎无可指责。但仔细想来,这种方式是把个人成长进步的组织培养之恩,变成感恩于私室,是一种典型的“因公谢私”的方式,这种报恩方式混淆了组织和领导之间的关系,容易引发一些不正之风,因此,必须防止。在如何看待上级的器重和提拔使用的问题上,古人向来倡导“公不谢私”,不能“授爵公朝,感恩私室”。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既肯定领导对工作、对下级的负责精神,表示对领导的尊敬,更重要的是要化感激之情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把学习和工作干得更好。

四、感恩教育纳入士官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1.把感恩教育纳入士官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笔者认为,感恩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应该把感恩教育作为士官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并把感恩教育与其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起来,把感恩教育与我军历史使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战斗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更好地教育学员知恩明责,也促使学员思想政治素质的各个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达到感恩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把感恩教育纳入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课堂教学是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渠道,军校要在教学中充实和强化感恩教育,把感恩教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体系中。针对当前士官教育的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当中没有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的现状,笔者建议在课程设置上,增添感恩教育内容,开设感恩教育课程,把感恩教育作为单独的一门政治理论课或某些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内容来讲授。通过课堂教学,让学员对我们传统的感恩文化以及我们为什么感恩、感恩什么、怎样感恩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3.把感恩品质纳入学员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

感恩品质能够反映出人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的高低,折射出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状况,因此,感恩品质理应是反映一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应该把感恩品质纳入评价学员思想政治素质的指标体系当中。笔者认为,感恩品质可以与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一样进行量化评估,把感恩品质量化为若干可以考核的指标,并以此来规范学员的日常行为,使评价体系对学员感恩之心的培养发挥导向作用。

4.搞好日常生活和管理中的感恩教育

首先,把感恩教育融入日常管理当中。军校可以将感恩的观念渗透到条令条例当中,并通过制定有关感恩的校纪院规及奖惩措施来规范学员的日常学习生活行为。同时,可以将感恩元素融入到班务会、民主生活会等,引导学员要带着感恩明责的思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履行职责;其次,把感恩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感恩教育融入到学员的日常生活中,有利于唤醒学员的感恩心,增强感恩的情感,激活知耻心,激发责任心。教育者要关心学员、爱护学员,引导学员用感恩的眼光来看待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在生活中体悟恩情,升华情感。同时,要敦促学员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感恩作为经常性的工作来做。

品质工作感想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时尚文化技术美材质美情趣

一、时尚的魅力

1.时尚与流行

“时尚”这个词现在已是很流行了,其英文为fashion,当今追求时尚似已蔚然成风。时尚就是在特定时段内率先有少数人实验,预认为后来将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方式。简单的说,时尚就是“时间”与“崇尚”的相加。在这个极简化的意义上,时尚就是短时间里一些人所崇尚的生活。这种时尚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衣着打扮、饮食、行为、居住、甚至情感表达与思考方式等。

追求时尚是一门“艺术”。模仿、从众只是“初级阶段”,而它的至臻境界应该是从一拨一拨的时尚潮流中抽丝剥茧,萃取出它的本质和真义,进而丰富自己的审美与品位。时尚带给人的是一种愉悦的心情和优雅、纯粹、不凡的美妙感受,它赋予人们不同的气质和神韵,能体现不凡的生活品位。它在诠释精致中展现着十足的个性。

2.个性化是时尚的象征

在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大众对产品设计的需求呈现出一种多元化趋势,设计师在极力寻求代表他们品位的产品设计,他们开始尝试用独特的产品设计表达其个性。于是,在流行思潮的喧嚣下,人们开始强调产品的个性化和个人风格,而为了满足大众的这种需求,个性化产品也不断涌现,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1890年的个性化产品电视机,1876年的个性化产品汽车,20世纪末的个性化产品概念车,2001年的个性化产品协和式飞机等都是设计迎合大众需求并呈现出不同艺术风格的完美表现。

二、时尚与文化

1.民族文化的奇丽

文化的中心是人。文化本身的发展也好,设计本身的发展也好,都存在一个评判标准和向哪里发展的问题,即发展的终极价值问题。

设计活动是“人类有目的的,针对未来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它是在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然而设计并不是凭空创造,任何生活方式的变化都有深层的思想精神因素,这种精神因素来自人们的实践并决定于人类对自己的认识。把人们对精神的追求体现在造物中,把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体现为富有文化艺术气息和理性意味的独特形式,这正是文化发展在设计现象中具体角色的最好体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因此,设计便具有了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和意味。自然崇拜是远古文化的主要特征,而自然崇拜的具体形式却反映了不同的远古文化,它使人类在生产实现领域中获得了比较明确的自我认识,使人们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成为建立在自我认知基础上的自觉行为。例如:胡超群设计的“竹制西餐具”采用了中国的竹子作为材料来制作精美的西式餐具,完美地实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和沟通。“器物是文化遗留在它专属时空中的痕迹”。器物的物化形式等属于文化的物质层面,而器物背后的观念及其内涵、意义等则是文化的精神层面。在某种意义上,文化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化的完整内涵。

2.现代文化的井喷

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蒸汽机、内燃机、电气化……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突飞猛进,向自然进军的不断胜利过分加深了人类草率的自我判断,人类俨然以自然界的主宰自居。

韩国设计师金永一指出:产品设计竞争激烈,大家都想创造独特性,而独一无二的文化传统正是灵感源泉。含蓄地应用韩国文化卖车子,显然是为了获得市场的支持。“现代与起亚”的汽车,在1999年只卖了80万辆,而在推出新一代讲究设计理念的车子之后,到2005年却创下了375万辆的销售佳绩。

日本设计师的敏锐感性从精神层次捕捉设计灵感,设计线条洁净简约,实用至上,代表了日本人融汇生活文化和西方现代风格的创意。

3.文化的闪烁与激情

在企业文化中,设计还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并在这种活动中诠释着文化特殊的光芒和激情。企业文化是在一个企业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它有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它是将各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的组合。企业文化是精神产品,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企业文化的体现要以物质产品为载体。因此,用企业产品来诠释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来丰富产品内涵使产品和企业文化之间形成互动影响,互为体现,互为促进。

三、时尚的驱动力

1.永恒的动力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的精髓表现在创造上,它形成的是共同的风格和心态。纵观国外文化对设计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德国在其长于思辨、思考和理论化民族特征的影响下,引入工艺美术思想后,立即将工艺美术与理性化和秩序化联系起来,促进了工业设计的逻辑化、理性化与体系化风格的产生;而美国始终表现出一种挥霍无度的“阔少爷”与“爆发户”形象;意大利有着悠久文化历史传统而丰富的艺术情结,他们将产品设计融入民族的文化理念,使整个设计建构在对人和生活的哲学性解释上,使设计通过产品传达出一种民族文化和哲学意义。

2.技术的魔力

自然科学在大机器生产中的应用是这里所特指的“技术”,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手工技术,所以本文“技术美”主要指机械工业技术产生的“美”,而“技术美”的物质形态则是通过对材料的加工制作而产生的。

现代产品设计是以功能效用的发挥作为核心和目的的,美的体现必须以该产品的有利作用为价值基础,并非是通过脱离实用功效而凭空拼接和附加来作为取悦消费者的手段,它是通过在与实际功利不分割的前提下自然流露出来。如一支钢笔设计,其简洁的圆柱体造型符合书写习惯,对握笔姿势的尺寸和结构的充分考虑更足以令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感觉到某种精神愉悦,进而体验一种功效美。因此,工业设计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美的诉求、感性延伸、文化象征性等因素。例如:林德伯格公司设计的“眼镜盒”。其独特简洁的造型效果,是通过研磨、喷砂和化学处理等工艺达到。整个设计的理念在材料、造型和功能之间达到完美的和谐。

3.材料与肌理的原动力

产品的造型设计就是对产品的形态、结构、色彩、肌理、等进行美的加工,利用科学性和艺术性来处理这些造型要素,一期得到完美的产品造型。材质美主要由材料的质地美和肌理美构成,人们在艺术设计产品中所获得的材质美感,也主要源于材料的质地美和肌理美。

质地,就自然物而言,是指物的自然本质、底色。肌理是指材料表面的结构形态和纹理。材料的美感是物质材料的美对人的感官和心理发生作用的结果。如表面粗糙、色重的材质给人以坚实厚重的美感,光滑柔软的材质给人温柔、富有弹性的美感等。材质美的自然属性有:材质的情感联想性,材质的真实性,材质的自然生命性,材质的纯净性;材质美的科学属性有:材质的光学效应美,材质的工艺美;材质美的社会属性有材质的绿色性,材质与人的亲和力等。

例如:罗恩·阿拉德设计的“弹性回火钢椅”。它采用1mm厚的优质钢材组成,钢材经过回火处理,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弹性,因此呈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给人华丽、精致和现代感。

四、情趣与心理

1.产品引感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产品被赋与的功能不断增多,人们对产品精神层次的要求也不断增大。产品设计已经把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产品本身的情感特征和使用者的情感、心理反应上,因此产品除了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功能需求外,更强调产品的精神功能。产品设计和产品使用方法在不同方面对人们的心理、感觉、情绪产生不同的影响。如人们对于设计漂亮的产品有强烈的拥有愿望。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是生活中的一个必要部分,它影响着人的感知、行为和思维。情感是天赋的特性,是人对外界事物作用于自身时的一种生理的反应。这种反应可分为“感觉”和“感情”,他们都是外界事物作用于自身时的一种生理反应,二者虽有不同,却有内在的联系,故称“情感反应”。情感是由需要和期望决定的。产品引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不同的人对于相同产品的体验和感觉是不同的。

2.情趣对心理需求的升华

设计师在进行产品设计时,除了考虑产品的功能外,更强调形态上的创新表达。而形态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性格,就如同它从此有了生命力。人们在使用物的过程中,会得到种种信息,引起不同的情感。

对于产品情感反应的描述方式和评估标准目前还没有一个即定的、统一的模式。人们对于产品的感性知觉如对产品的外观造型、颜色搭配、视觉协调、使用方式等感受可以从人们反应,包括行为、表现、心理、主观情感等方面来衡量。然后根据人们的喜好度来对决定产品设计的流行趋势和方向。

3.情趣中的互动

设计师如何在产品设计中更好的影响、把握情感因素呢?笔者认为,首先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想作为主导,产品必须具有和用户同样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设计师的思维模型需要和用户的思维模型一致。其次要考虑到用户在实际使用产品时的反应和心理状态。这样设计师才能通过产品来与用户交流,而用户也才能真正体会到设计师想要通过产品向其传达的情感寓意。换句话讲,产品越具有情趣越对消费者有吸引力,而消费者的主动参与就会使二者之间产生互动性。总之,产品的感性因素是个复杂的系统,可以相信,产品的情感寓意越多,产品的附加值也就越大,为了更好的使产品设计与消费者产生互动,人们对设计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是技术上的,也是思维、时空和心理上的,它无疑是对设计师素质的一种挑战。对于未来产品设计将会怎样更好的体现生活时尚与情趣,我们将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唐林涛:工业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3]迪尔诺特超越:“超越”和“反科学”的设计哲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1

[4]李龙生欧阳巨波石巍:咫尺方圆——设计艺术文化谈[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8

[5]兰娟:在人机学思想中关注产品愉悦功能的设计[J].包装工程,2008,29(2):125

[6]邱松:造型设计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7]顾健华:艺术设计审美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品质工作感想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辅导员 非权力影响力 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学生辅导员就是这一社会实践活动中最基层的组织者、教育者和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目的是通过改变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生活积极性。它的实质是运用高校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达到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目的。实践证明,在相同的条件和环境下,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发挥的程度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质量也不同。

一、非权力影响力的含义

影响力是指人们在相互关系中一方影响和改变另一方心理与行为的能力。相互影响的双方可以是个体或团体。根据影响力作用的基础不同,影响力可以分为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权力影响力,是一种以外界授予的权力等形式的外部压力起作用的强制性影响力,具有强制性和不可抗拒性的特征。在权力影响力的作用下,被影响者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为被动和服从。所谓非权力影响力,是由高校辅导员的人格、品德、知识、能力、情感、行为与业绩等个体素质引起的,它被高校辅导员所认可,以内驱动力的形式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天然性和潜在性的特征,所以这种影响力又称为自然性影响力。在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下,被影响者在心理和行为上,往往表现为主动和顺从。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是相互关联的,没有一定的权力影响力,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会受到限制,权力影响力要以非权力影响力为基础,非权力影响力能够增强或削弱权力影响力。相比较而言,虽然表面上非权力影响力没有权力影响力那样有明显的约束性,但是在本质上具有产生持续作用和深远影响的约束性,能够起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达到权力影响力所不能达到的约束作用。它来源于专长和个人品格力量,并非自身的地位、权力等硬件因素,是一种软性的领导艺术。

二、高校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构成因素

(一)坚定的政治素养

大学生是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能否实现,更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辅导员本身应具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具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能始终不渝地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应具有较强的政治辨别力和敏感性,善于明辨是非,坚持原则,具备应对政治突发事件的必要能力和主动创新能力。因此,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准确把握党的方针政策,这是发挥非权力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二)良好的品德修养

青年期是人生各种心理品质全面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存在着不稳定的特点,辅导员高尚的品德,能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一言一行尽在学生视野之内,其德行具有更强的渗透力,所以要注意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品格、高风亮节,才能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才能形成权威。一个自私自利或人格低下、道德沦丧的人,是不可能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也不可能拥有权威。高校辅导员应做到以下几方面:具有奉献精神,乐于在学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踏实肯干,努力创造第一流的工作水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和关心学生,以集体利益为重,善于团结与合作等。这是发挥非权力影响力的核心因素。

(三)丰富的知识结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高校辅导员再不能单凭热情、资历、经验、长官意志实施对大学生的领导了。因此,一个称职而成功的高校辅导员,除了具备崇高的品德、优良的作风这些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广博的学识,掌握与本职相关的知识,尽量成为博学多识的“杂家”。如果高校辅导员具有较深的专业造诣,或有较突出的研究成果,大学生就会产生仰慕、敬佩之情,就会吸引学生自觉地去接受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是一项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多领域的工作,也是一项不断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新问题的工作。所以辅导员应具有广博、合理的知识结构。一是掌握政治与政策的相关知识,这有利于教师敏锐地把握社会变化动态,当好学生整体发展的领头人;二是掌握统筹管理的相关知识,有利于教师科学有序地组织好学生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赢得学生的支持;三是掌握较为丰富的业务知识,便于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正确解决和处理各类问题,使学生对此感到满意,并在学生中产生影响力。这些知识能帮助辅导员老师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大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指导与服务,从而提高管理行为的实效性。

(四)娴熟的工作技能

辅导员是学生事务的管理者,学生日常管理的很多工作,主要靠辅导员来指挥和协调。辅导员要经常召开各种学生会议,组织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要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等,必须有较强的工作管理能力,才能顺利完成这些工作。这是发挥非权力影响力的基本保证。

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规定了辅导员的八项工作,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以及公民素质教育、学校规范教育、道德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等。对学生进行咨询指导,主要有学习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就业指导等。做好共青团工作,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做好学生班级宿舍管理等工作,主要包括班级管理、队伍管理、信息管理、日常规范管理、事务管理等工作。

(五)动人的情感行为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好恶倾向的内在反映。积极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活动能力,消极的情感则削弱人的活动能力。辅导员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亲近感越强,对学生的影响力也越大。辅导员对学生的关怀、体贴、爱护、尊重,会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起到沟通双方感情的桥梁作用,并转化为学生行为的思想动力,从而产生凝聚力。因此,辅导员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作为平等的教育对象,辅导员要善于进行“感情投资”,在贯彻学校的工作、实施方案、组织活动中,要善于融理于情,既要坚持原则,摆正道理,又要注重感情,讲究方法,要多做和风细雨式的说服教育工作,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交朋友,善解人意,愿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在感情上贴近学生,缩短感情上的距离,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引起感情共鸣。这是发挥非权力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六)成熟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具有的能吸引人的力量。辅导员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对他人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励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这就要求辅导员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大学生。第二,辅导员情绪稳定、积极乐观,将会对自身的工作有着十分重要而特殊的作用,会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个性发展产生推进作用。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与学生相处时,能用平静幽默的良好情绪,熏染并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升华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另外,还要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限制消极、紧张情绪的滋生和蔓延,以免不稳定的情绪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善于缓和工作中的紧张局面,能用幽默、富有哲理的语言给学生以启迪。第三,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等方面。高校辅导员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韧不拔、积极主动等一系列积极品质。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就要不屈服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盲从,能独立地作出正确决策,并在实践中去落实,能做到困难面前不退缩,压力面前不屈服,诱惑面前不动摇。

(七)过硬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心理素质具有人类素质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对于高校辅导员尤其重要。

首先,高校辅导员要有较高的认知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其次,高校辅导员要有良好的性格,诙谐幽默,豁达大度,尊重别人,富有同情心,办事果断,勇于承担责任。有强烈的求知欲望,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不矫揉造作。思想活跃,敏感,热情,支持新事物。办事公正,不讲情面,平等待人。做辅导员应具备这样的人格魅力: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政治上,你是旗帜;在学业上,你是导师;在品行上,你是典范;在情感上,你是朋友。

总之,辅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如果能将非权力影响力与权力有机结合,势必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因此,高校辅导员应充分重视并着力提高个人的非权力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郑日昌.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2-09-09.

[3]郭明飞.高校学生辅导员非权力影响力构成因素浅议[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4]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5]严翠,夏丽莉,詹岗琳,等.提升非权力影响力[EB/OL].ycwb.com/ePaper/xkb/html/2008-10/21/content_336120.htm,2008-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