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质职业规划

品质职业规划范文精选

品质职业规划

品质职业规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评估;策略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约874万,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发凸显。现行的高校就业政策是大学生自主择业,为了选择合适的职业发展路径,大学生应该增强自身职业规划能力,培养正确的就业价值观,避免冲动就业或不理性就业[1]。为了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应该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进行评估,借助理性分析,为大学生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使其在未来职业中体现自我价值。

一、新时代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概述

《辞海》中对“能力”的解释是:做成一种活动的本领,是脑力、体能、知识、技能的综合结合。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是:大学生根据自身职业发展的主客观基础,结合大学这个职业生涯发展时期的特征,确定自身相对应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实施计划,并赋予确定时间期限的能力[2]。通俗地讲,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是个人对自身的职业爱好、实际能力、知识等进行综合分析的条件上,结合时代特点和现实环境,确定某一时期的最优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做出的一系列实际行动能力[3]。

二、新时代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评估的重要意义

(一)完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20世纪50年代,职业指导开始在国内高等教育中萌芽。后期,受各种主客观原因影响,高等教育中职业指导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被搁浅[4]。直到21世纪,我国正式开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由于起步晚,目前国内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研究还不全面。据调查,目前我国部分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设为学生的必修课,还有一些高校已经开展关于职业规划教育的实践活动,如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职业规划专题报告等。虽然高校已经开始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但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对未来规划发展时还存在迷茫,这体现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还不够完善。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进行科学客观评估分析,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可以丰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体系,促进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进行评估分析,可以帮助大学生看到自身关于大学生职业规划上哪些存在欠缺,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重要性,助力大学生看见未来,以始为终,进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同时,还有利于大学生对自我加深了解,正确认识自我,进行自我剖析,发现自身的不足,及时调整自我,明确自身的目标,不荒废大学美好时光,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制定个人的学习与未来发展计划,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人能动性,充分挖掘出学生个人潜在能力,为实现个人理想而不懈奋斗努力[5],有助于大学生实现职业之路成功,促成自我价值实现,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负责。

(三)为新时代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评估是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方向,培养出对国家和社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从长远出发,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大学生了解每个专业、每个行业的职业发展要求和路径,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用人单位需要人才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实现大学生与社会发展对接,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新时代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评估是国民教育体系的一部分,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是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有助于积极引导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和支持,引导大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三、新时代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存在的问题

纵观现实学习与生活,会发现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会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职业知识片面

据《大学生职业适应状况报告》数据显示,每年大约有60%的大学生毕业后变动工作两次以上,32%的职场新人认为自身与当前的工作不适应,认为适应的只占到8%,超70%的人表示不喜欢当前工作[6]。众多大学生在选择大学专业上都不清楚该专业未来的工作具体是做什么的,未来的工作需要对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是怎样的,导致大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存在盲区,对将来的职业没有明确的思考、定位,找不到职业方向。目前,众多高校已经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该课程与大学生的专业、年级、国家政策等匹配程度不高,缺少专门的职业规划教师,使得众多大学生对专业及职业掌握程度不高,对专业职业知识掌握存在片面性。大学生掌握的职业知识除了专业相关的知识外,还应该理解掌握人文科技素养、基础知识、人际交流、为人处世、新事物学习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等在内的知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与他人交流沟通能力等,助力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多方面良好的人才。

(二)大学生的职业技能不足

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909万,2022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将首次突破1000万,致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就业竞争愈演愈烈。由于高校的授课方式比高中更为自由和灵活,有一部分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上不认真,致使专业理论知识不足,相应的专业技能没有掌握,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较差,很难掌握专业及职业的相关技能,在就业时,也就难以引起用人单位的关注,引发“就业难”现象[7]。另外,相比较学历的重要性,用人单位越来越关心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综合素质、专业素质,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而大学生在这一方面还有所不足。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表示,自身只需要在校课程及格即可,没想过在实际生活中理论与实践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这个过程需要学习。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技能要求,比如,机械专业,需要学生可看懂会画二维、三维图纸,具备CAD、Solidworks等软件使用能力,可以自主设计变速器等零件,除此专业的要求外,还要求大学生提升与他人沟通和文字写作等能力,这是因为产品图纸等设计研发的过程包含多名员工参与、文档的编写需要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有待提升

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评估应该以职业道德为本,展现职业技能特长。职业道德是每个社会人都应该遵循的,无论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是否足够强,但只要有职业道德,这个人就是高尚的。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自身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守、体现一定职业活动特征、调整职业活动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但在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评估中,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相关内容的评估较少,使得大学生对职业道德持消极态度。职业道德包含了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品质、职业责任,在一定程度上职业道德也体现了社会道德要求。每个从业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都要遵守道德,例如,教师要遵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又如,新闻学专业的大学生,必须深入调查研究,给大众报实情、讲真话,不弄虚作假,不为了个人利益而随意捏造、扭曲真实情况,需要保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坚决反对“有偿新闻”等不正之风,这就是新闻学专业未来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在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中,高校应将良好的职业道德教授给学生。

四、新时代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评估路径分析

本文从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存在的问题出发,站在大学生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三个维度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进行综合评估。这三个维度保证了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评估的全面性,帮助大学生评估出自身关于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上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学习改正,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

(一)丰富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评估的“职业”知识

从“职业”知识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能力评估,不仅要评估大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还要从社会对人才、专业的要求、国家政策支持情况、行业发展趋势、职业机会等角度考虑,全方位、多角度丰富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评估的“职业”知识,也让大学生更加清楚关于“职业”相关的内容。同时,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做好“职业”知识的储备,保证大学生每年都进行“职业”知识的测试评估,再经测试对比后,使大学生对当前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学习,为进入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俗话说,优秀的人始学于知识。“职业”知识学习的牢固,才能有后面职业技能的提升。知识是整个学习体系的根本,也是在“职业”知识的认识学习中,让大学生更加清楚所学的专业是什么、专业的知识内容、专业的未来发展,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而明确职业的发展目标,制定合适的职业规划。另外,“职业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一定的思维能力,掌握学习的方式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职业规划能力做好铺垫。

(二)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评估的“职业”技能

从“职业”技能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能力评估。作为一名大学生,不但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学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要知道未来想从事某种职业需要掌握的技能,这样才能为未来的“职业”技能奠定基础,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尤其是在现阶段“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正在转型升级,对大学生技能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此时,大学生必须在大学时期升华自己,多学习,掌握一技、多技之长,提升自我的职业能力,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职业”技能应该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技能,一方面是基础技能。计算机操作技能、适应社会技能、实践操作技能、社交技能、表达技能等,这些是属于基础技能,无论哪个专业的大学生都应该学会的技能;另一方面是专业技能。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专业技能,要考虑专业职业的特殊性,个性化做好“职业”技能评估,让不同的专业学生都能了解到自身专业职业需要的技能,进而做好相关技能的学习。比如,护士、医生、教师行业需要相应的职业资格证,而计算机等专业则需要熟练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可以独立设计产品。

(三)遵循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评估的“职业”道德

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评估内容应该包含“职业”道德,提前让大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社会人职业人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品德,尤其是在大四年级,大学生要面临找工作,而诚实守信是每一名大学生应具有的品质。“职业”道德的内容应涵盖职场礼仪、时间管理、思维方式、情绪管理、社会公德等内容,把不同社会“职业”的道德标准精细化提炼,让大学生理解掌握有关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标准的理论知识,同时用一些案例间接告知学生职业道德重要性,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为高校培养德才兼备人才做好铺垫,让家长和用人单位对学生、高校满意。“职业”道德应该从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作风、职业纪律、职业荣誉、职业责任心这六个方面出发,让大学生深深感受掌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铭记于心,并将之转化到日常的实际行动中。每一名大学生都应遵守职业道德,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等,应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成为时代的建设者,实现个人价值,为家人谋幸福,为社会谋利益、为祖国谋发展。

五、结语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已经成为其综合素质的一部分,本文从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上三个层面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进行综合评估,能够帮助大学生正视自身发展,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帮助大学生明确未来职业方向,优化大学职业规划教育教学,引导大学生把自我发展融合到国家、社会的发展中,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贡献个人力量。

参考文献:

[1]袭开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结构及现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2]李婷婷.陕西地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7.

[3]杨洁,缪海燕.新生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08):28-29.

[4]张国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就业指导举措[J].继续教育研究,2021(03):85-88.

[5]彭婷.试析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素养的培养[J].知识文库,2020(24):112+114.

[6]王欣涛,吕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效果评估与需求分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04):18-20.

品质职业规划范文第2篇

一、自身SWOT分析

(一)自身优势(S)

本人待人真诚、热情,积极好学,主观能动性强,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百折不挠、坚持不懈的良好性格品质,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勇于承担责任,有很强的心里承受能力;喜欢思考、钻研问题,兴趣较广泛,知识面相对较宽,有一定的文字写作能力,有较强的思辩能力,能够辨证地去看待问题,有很强的思想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二)本人的劣势(W)

对自己的生活不太注意,不注重个人穿戴和一些生活细节问题,;思想丰富而行动力不足,往往行动跟不上思想,从而无法让自己的想法发挥作用;不会合理拒绝,有些不合理的帮助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和不便;由于知识博和兴趣广泛,容易分散精力。

(三)本人的机遇(0)

现在的国家政策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透明,对每一个青年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都是一个很好的机遇,由于自己为人厚道,喜欢帮助别人,也得到周围很多人的帮助,这是一个很好的外部环境;保持跟中学、大学同学之间的联系,不仅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而且有寻找机会合作的可能性。

(四)本人受到威胁(T)

性格方面,由于缺乏主动跟领导进行很有效的沟通,导致与领导关系不是很默契,可能得不到重用和提拔。在工作方面,长时间得不到领导的重用,会有些自暴自弃。

以上是对我现阶段的SWOT分析,人们都说“认识别人容易,认识自己是最困难的”,针对以上分析,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了简单的规划,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紧抓大好机遇,同时又要克服自身缺点,尽量规避各种威胁。

二、适合自己的职业

通过对自身的分析,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和优势,接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设想,主要锁定在以下几个行业:记者、杂志编辑、企业策划、教师及公关等行业。

品质职业规划范文第3篇

一、活动时间

*6年3月下旬—7月上旬

二、活动主题

“笃学”——营造浓郁学习氛围,争创优秀学风班级

“考研”——及早树立考研志向,稳步实施考研计划

“就业”——科学设计职业生涯,切实增强竞争实力

“创新”——着意培养创新品质,努力打造成功未来

三、活动范围

全院各班级和所有本专科学生。

四、活动内容

详见附件。

五、活动要求

1.“学风建设工程”是我院为了加强学风建设而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本学期我院学生工作的主旋律。各个班级和全体同学必须高度重视,并按照文件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本学期,学生会和各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要尽可能地体现和围绕这一工作重心。与此无关的活动要尽可能地少而精。

品质职业规划范文第4篇

优良学风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着力点。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的学风建设,切实提高学生考研率和毕业生就业率,全面提升我院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本学期决定在全院各班级和全体学生中深入开展以“笃学·考研·就业·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学风建设工程”大型系列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

*6年3月下旬—7月上旬

二、活动主题

“笃学”——营造浓郁学习氛围,争创优秀学风班级

“考研”——及早树立考研志向,稳步实施考研计划

“就业”——科学设计职业生涯,切实增强竞争实力

“创新”——着意培养创新品质,努力打造成功未来

三、活动范围

全院各班级和所有本专科学生。

四、活动内容

详见附件。

五、活动要求

1.“学风建设工程”是我院为了加强学风建设而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本学期我院学生工作的主旋律。各个班级和全体同学必须高度重视,并按照文件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本学期,学生会和各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要尽可能地体现和围绕这一工作重心。与此无关的活动要尽可能地少而精。

品质职业规划范文第5篇

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已普遍认识到了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投入大量的教育资源致力于学生素质的提升。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和认识的偏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涵认识不足。不少教育工作者生硬地割裂了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认为职业素质教育就是“职业”加上“素质教育”,将中初等教育的“素质教育”理念照搬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与一般意义上的校园学生活动混为一谈,使职业素质教育脱离了其市场性、职业性的本质特征。第二,教育内容偏差。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应当是基于岗位需求,以胜任力塑造为基准的教育活动。目前不少院校在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时,普遍存在轻职业能力,重特长强化的偏差,教育内容多为对唱歌跳舞、演讲辩论等学生特长和爱好的强化,对学生关键能力,尤其是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职业实践和执行能力的塑造普遍缺失。由此造成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较差,职业道德认同和职业道德培养不足,对学生今后的求职和职业发展贡献度较低。第三,教育形式单一。由于受到师资、场地等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很多高职院校迷信课堂教学和理论讲授,单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实现职业素质教育各版块的教育目标,忽视了实践教育的作用。如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即开展“职业道德”课程,却忽视了道德环境的日常塑造和实践强化;需要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即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却对创新创业实践和团队管理缺乏兴趣。第四,管理机构乏力。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多由学生工作部门或共青团组织牵头组织实施,由于不是教学组织和管理部门,职业素质教育相关模块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较少(或呈碎片化),难以与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工作部门和共青团组织主要从事对内管理的工作,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较少,对市场的灵敏度不高,难以有效利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教育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基本特征

职业化是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而职业化的标志就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塑造和形成。因此,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应当成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范式和典型路径。

(一)能力本位的定义能力本位,即将学生能力构建和培养作为教育的重心,以从事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解析该职业和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来设置培养目标,编制教育内容、方法和过程,检验和评估教育效果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由此可见“,能力本位教育”首先是一种“能力中心”的教学模式,即“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该模式主张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知识水平的提升,而是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的塑造和形成;同时,该模式更加强调在发展职业教育时企业的参与,其核心是使受教育者具备职业和岗位的实际胜任能力。

(二)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职业素质,是为从业者所具备的与其从事职业相关,并对职业活动起核心作用的关键品质及能力,即满足和适应职业生涯需要的特定品质及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即职业品质和能力的塑造和培养过程,既是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的结合,也是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相融合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具备以下特征:

1.职业性。职业素质教育的首要特征就是其职业性,一方面,职业素质教育主要着眼于职业和岗位需求的共同特征,通过通识教育和社会实践平台对学生进行培养,形成普适性的职业能力,如学生的创造力、执行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等;另一方面,不同职业所要求的职业素质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积极引进行业和企业的力量,通过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交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鲜明行业特征的职业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其职业操守,塑造其职业修养,使之感受到相应的职业文化环境氛围,为今后良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自主性。它一方面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即在成效评价中积极引导学生对教育过程和对自己的帮助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评价,并以学生自我评价的满意度作为进一步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指标和参考。

3.共育性。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的共育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校内人才培养过程而言,职业素质教育需要学校在整体上的规划设计,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共同落实和实施;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行业和企业的力量,探索校企合作的职业素质教育新模式,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职业素质教育目标。

4.实践性。实践性是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最显著特征。首先,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在目标上是基于职场和工作环境中的运用,主要目的是形成学生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发展;其次,职业素质教育在实践教育上应当占到较大的比例,即让学生通过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中形成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基本态度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再次,在成果上,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性最终体现为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状况,即学生在就业和工作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实际水平。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路径

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其中心思想和核心工作就是从职业能力角度划分职业素质教育模块,通过学生相应能力的塑造和形成达成职业素质教育目标。

(一)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模块分区根据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及特点,我们可以将教育内容分为六个模块,即职业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适应教育、职业文化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分别对应学生六项职业核心能力和素质。

1.职业规划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着眼于构建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认知,培养其职业兴趣,帮助其作出职业决策,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对学生进行职业趋向测试,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认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了解自身的特点和主要职业倾向;

(2)开展职业认知教育,在新生入学时安排专业介绍和专业熟悉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和熟悉相应的企业和行业,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探索;

(3)配备兼职专业导师,在行业和企业中聘任兼职教师担任专业导师,建立班级导师制度,建立学生与行业和企业人士深入接触、沟通的渠道和平台;

(4)强化职业生涯课程建设,积极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的基础上,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职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着眼于构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操守,为社会和用人单位贡献自己的才智,主要包括:

(1)营造职业环境,塑造职业性格。开展职业态度启蒙和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组织参观教育基地和企业实训基地,强化社会实践,开展员工岗位体验活动。

(2)通过主题活动、专题讲座和素质拓展活动,加强团体协作、诚信感恩和企业忠诚度教育,培养学生对家庭、学校、社会(企业)的感恩心与回报意识。

3.职业适应教育。职业适应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主要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和职场适应实践两方面内容:

(1)注重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培养。针对不同专业及其岗位对员工心理素质的不同要求,开设不同的心理教育课程和不同的主题活动,以此提高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开展入职特训专项活动。对一次吸纳学生顶岗实习或就业人数较多的,学校和企业可以联系组织对该批次学生的入职特训专项活动,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入职教育和培训,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在进入职场初始阶段的调整期,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4.职业文化教育。职业文化教育主要着眼于提升学生职业文化素养,即通过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行业企业专家讲堂为平台,建立校企文化融合机制,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融合,主要包含:

(1)融合企业制度文化。在实习实训环节中,充分尊重企业和行业的管理制度,以对相关管理制度的履行和遵守作为学生在实习实训环节成绩评判的重要依据,使学生尽快适应管理,熟悉业务。

(2)认知行业理念。充分利用专业认知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平台,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到校举行讲座或担任就业指导课程兼职教师,向学生传递本行业的职业诉求和主要精神理念。

(3)感知企业精神。对校企合作较为深入的重点企业,应适时举行企业文化推介活动,通过企业文化宣讲、文化宣传片放映、现场参观等方式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和交流。

5.职业技能教育。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视野下的职业技能教育主要着眼于在专业教育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强化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

(1)将职业素质教育全方位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促使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从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出发,教学部门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到考核标准的制定,教师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将该课程和环节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职业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并告知学生,使其了解该部分教学内容对自己今后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自觉性。

(2)有效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构建“专业技能竞赛体系”和“专业学习型学生社团体系”两大主干活动体系。积极承办或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与素质竞赛;尤其在竞赛过程中注重强化对学生的指导,通过竞赛活动全方位检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在紧张氛围中的身心适应、调节能力。

6.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主要内容有:

(1)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专业教研室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专业视角挖掘深入研究和实践的突破口,寻找自主创业的市场切入点。

(2)强化创新创业团队辅导和项目孵化。开辟创业孵化基地,设立创业扶持基金,建立创新创业学分奖励制度和创业导师制度,积极联系专业创业孵化园区和机构,积极构建校内创新创业团队与校外企业之间的帮扶、指导机制。

(二)职业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1.建立多方参与的职业素质教育工作机制。建立由学校领导牵头,学生工作、教务管理、就业、校企合作、共青团及二级院系参与的职业素质教育工作机制,按照前述六大教育模块分头组织实施和落实各项教育任务。同时,学校要通过校企合作机制平台,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缩短学生职业适应阶段为突破口,改变过去那种通过邀请企业老总举办讲座的“蜻蜓点水式”的合作方式,吸引行业和企业深度参与教育过程,实现校企双方在学生素质提升过程中的共同付出、共同获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