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论文

思想论文

思想论文

思想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十分重视干部队伍的建设,坚定不移地把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干部队伍建设的首位。他特别重视对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他一贯倡导广大干部特别是中、高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勇于实践,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真正成为带领全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中坚力量。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措施中,他指出要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认真学习、研究关于加强干部队伍思想建设的理论,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深刻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索。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新的表现,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巨大困难和压力,特别是党的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立足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深刻认识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巩固和发展下去。中国能不能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强盛不衰。关键就要看我们党能不能不断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领导人才。”∞而培养领导干部,提高他们的素质,“最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马列主义、思想的理论素养。”回为此,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聚精会神地抓党建,抓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并着重于提高干部的思想理论素质。在十三届五中全会召开后不久,1990年6月党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党校建设和党校工作的通知,要把各级党校作为培养和提高干部政治理论水平的重要阵地。多次到中央党校给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员讲话,阐述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学习理论,提高政治敏锐性的重要意义。针对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更是对加强思想建设,提高干部和党员队伍思想素质作了一系列具体要求:“第~,要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第二,努力实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特别是工农群众,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善于开拓前进,具有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第四,模范遵纪守法,保持清正廉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自觉拒腐防变,坚决反对消极腐败现象;第五,刻苦学习,勤奋敬业,不断加强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具备做好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翻由于重视干部队伍的思想理论建设,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大力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已经成立八十六年,在全国执政五十八年,拥有七千万党员,党的教育和管理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既十分重要又十分紧迫。”而加强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是重点,思想理论建设是根本。因此,关于加强党的干部队伍思想建设的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党的干部队伍思想建设的精神。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的思想素质,着重于提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强调党的干部要加强道德修养。

提高干部的思想素质,首先要提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指出,理论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理论素质是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灵魂,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和标志。一个政党,没有先进理论的武装,就不可能成为先进的党:党的干部。没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在纷纭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就会辨不清方向,在实际工作中就难以把握大局.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针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强调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和人口众多的民族,如果没有科学理论的武装和对各种新知识的掌握。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腾飞,不可能有现代化的前途。”鞠因此。一贯重视干部的理论学习。他着重要求干部提高对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自觉性。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在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邓小平理论。

在提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同时,强调必须坚持不懈对党员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宗旨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一心一意地带领群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

理想信念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是人们的社会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表现。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这个阶级及其政党的理想是共产主义,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具有逐步变为现实的强大生命力,具有伟大的动员力量和号召力量。今天,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可靠的力量源泉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但是,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El益交融,互相激荡的情况下,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滋长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贪图享乐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的不良倾向。为此,告诫全党干部“决不能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有丝毫动摇”,圄I‘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每一个干部和党员来说,都是首要的问题”。还深刻指出,对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是“最崇高的人生追求。没有这样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口只有广大的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了为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信念。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在现阶段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

还一贯重视对广大干部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对广大干部提出了严格的道德自律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心全意为全国各族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坚持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明确规定了这是每个党员应尽的义务。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每个党员干部“道德经”中的应有之义。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高度重视干部的道德建设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对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人们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既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产生巨大冲击,又催生着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

针对这种情况,强调要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教育”“一辈子始终不渝”,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tSl根据世界形势的新变化和改革开放后思想教育的新形势.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四个如何认识”的重要问题。从深层次上解决了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的理想信念问题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问题,把对干部的思想教育提到更高的水平。随着剧变的发生.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低潮,社会主义能否战胜资本主义的疑问随之产生,党员干部理想信念问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改革开放后,在一些党员干部中出现了、索贿收贿等腐败现象,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贯彻。为此。同志在2000年“七一”前夕发表了重要讲话,从国际与国内、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提出了四个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对这些问题作出了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解答。“四个如何认识”问题的提出,从深层次上真正解决理想和信念问题.使党的干部思想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方面最突出的成果是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深刻指出,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对21世纪党的干部思想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要求党的干部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把权力作为为人民服务的工具,而不能,党的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加强道德自律。勤勤恳恳做人民的勤务员。所以,党的干部“思想境界更高一些,坚持党的事业第一,坚持人民的利益第一,为国家、为民族奋不顾身地工作。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柱,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对个人的名利待遇等,就能够正确处理。只有这样.人生才有意义。生活才充实”。Ⅱq这是对广大干部的殷殷期望,也是党的干部提高思想水平的警世之言。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关于提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思想.在今天具体体现为要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水平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加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为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建设,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收到了明显成效。

首先。要深入加强理论学习。理论学习是提高干部思想素质的重要途径。多次强调,干部必须“加紧学习,学习、学习、再学习”。Ⅱ叫也指出,干部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这不仅是党的事业不断开拓前进的必然要求,也是中青年领导干部自身成长的必然要求。1989年9月29日,在庆祝建国四十周年大会讲话中,他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后,着重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并在此指导下研究和探讨当代重大的政治、经济、社会理论问题作为一个紧迫任务,提到全党面前,要求党的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认真学习理论。因为这是“提高党的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的根本途径”。Ⅱ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决反对“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马克思主义只是一个学派”等论调,反对在“发展”、“创新”的幌子下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种种错误言行。同时,我们又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学习理论,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这是同志一贯倡导的。他积极倡导“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新学风,即学习马克思主义,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其次,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实践是提高干部思想素质的根本途径。考察一个干部,不仅要看他讲什么,更要看他做什么。“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驽良”。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在提高干部思想素质的实现途径上。把实践摆在第一位。他指出:“干部如果不到实践中去经过一番扎实的磨练,是不可能担当起改革和建设的重任的。”Ⅱ个领导干部的思想水平、工作能力和领导才能。需要在领导工作的实践中形成。没有一定的领导岗位这个舞台,领导干部思想素质就无法提高,也难以真正培养、考察和识别干部。党的十五大以来,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努力创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各级领导干部也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经验,在实践中努力把维护并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落到实处,从而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

思想论文范文第2篇

一、对“粗陋的共产主义”的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中“粗陋的平均主义”和“粗陋的共产主义”给予了严历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随着这些早期的无产阶级运动而出现的革命文献,就其内容来说,必然是反动的”。因为“这种文献倡导普遍的禁欲主义和粗陋的平均主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0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过程,任何不顾客观条件的理论和实践都是错误和有害的,是对历史的反动。《宣言》批评空想社会主义者是一些“体系的发明家”,他们“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只能人为地去“创造这些条件”(同上)。这就使得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者陷入了非常荒谬的境地。马克思批评他们说:“社会的活动要由他们个人的发明来代替,解放的历史条件要由幻想的条件代替,无产阶级的逐步组织成为阶级要由一种特意设计出来的社会组织来代替。在他们看来,今后的世界历史不过是宣传和实施他们的社会计划。”(同上书,第303页)马克思退一步指出,虽然这些空想社会主义体系的发明者和“创始人在许多方面是革命的,但是,他们的信徒总是组成一些反动的宗派。这些信徒无视无产阶级的历史进程,还是死守着老师们的旧观点……他们逐渐地堕入到上述反动的或保守的社会主义者的一伙中去了,所不同的只是他们更加系统地卖弄学问,狂热地迷信自己那一套社会科学的奇功异效。”(同上书,第305页)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不仅有这种粗陋的平均主义的提法,而且还有批判“粗陋的共产主义”的思想。马克思对粗陋的共产主义的批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一个典型的表述。马克思写道:

“这种共产主义,由于到处否定人的个性,只不过是私有财产的彻底的表现,私有财产就是这种否定。普遍的和作为权力形成起来的忌妒,是贪欲所采取的并且仅仅是用另一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隐蔽形式。一切私有财产,就它本身来说,至少都对较富裕的私有财产怀有忌妒和平均化欲望,这种忌妒和平均化欲望甚至构成竞争的本质。粗陋的共产主义不过是这种忌妒和这种从想象的最低限度出发的平均化的顶点。它具有一个特定的、有限的尺度。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向贫穷的、没有需要的人——他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甚至从来没有达到私有财产的水平——的非自然的简单状态的倒退,恰恰证明私有财产的这种扬弃决不是真正的占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75页,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强调的是,共产主义制度和公有制不是一种主观任意的发明创造,而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高度发展的结果。如果只是依靠宣传机器的推动从而实施一种主观构造的制度设想,就会违背历史的自然规律,成为一种粗陋的共产主义。不难看出,我们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个思想长期缺乏研究和重视,从而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走了弯路。

二、关于两个“决不会”的思想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表述,这就是理论界所说的“两个决不会”。马克思恩格斯把历史看作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他们坚持认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在这种历史观和方法论面前,任何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问题上的主观主义者,都是错误的和有害的。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很少重视马克思的这个思想,不顾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顾历史和客观事实,强调“一大二公”,甚至提出“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这样一些错误的思想和计划,从而给党的理论和实践以及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关于小块土地的私人占有是农民及其家庭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的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小块土地所有制时说:“在这种生产方式中,土地的占有是劳动者对本人的劳动产品拥有所有权的一个条件;在这种生产方式中,耕者不管是一个自由的土地所有者,还是一个隶属农民,总是独立地作为孤立的劳动者,同他的家人一起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土地的所有权是这种生产方式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正如工具的所有权是手工业生产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样。在这里,土地的所有权是个人独立发展的基础。它也是农业本身发展的一个必要的过渡阶段。”(同上书,第909页)马克思在这里多次表达过这个思想,说明马克思对于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存在的这种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的所有制方法基本上持一种肯定的态度。这就是说,马克思并不是一般否定私有财产,而是要否定以剥削他人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制度。这说明我们改革开放以来把土地的使用权还给农民的作法是完全正确的。相反地,我们过去忽视了马克思的这个思想。

四、关于股份制企业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扬弃和向新生产方式转化的过渡形式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股份制对于未来社会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有产业”(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496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同上书,第498页)。

马克思的这个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的所有制方式,是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密切相关的,是现代化大生产的产物,而资本主义股份制这样一种生产组织方式,正是社会主义的新生产方式产生的一个过渡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资本主义的股份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我们长期忽视了马克思的这个思想,以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不经过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股份制这样一种现代经济组织方式就可以人为地建立起来,这一点与马克思的思想相差很远。五、关于公有制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的思想,即关于公有制是在资本主义“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的一种社会制度的思想

我们长期忽视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在马克思看来,公有制是在资本主义“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的一种社会制度。或者说,公有制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不是社会主义者或共产主义者的“个人发明”。在马克思看来,生产的社会化、经济组织方式的社会化以及财产占有方式的社会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尤其是资本主义的股份制,实际上是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一种否定形式,是一种社会占有方式。它是在资本主义的旧制度内部产生出来的一种公有制方式,用马克思的话说,这是对资本主义传统占有方式的一种否定形式。不过,由于资本主义股份制尚没有消灭资本对于劳动的剥削,因此,这种社会占有方式或公有制还带有资本主义的性质。所以马克思说,股份制是对于资本主义旧制度的一种消极的扬弃。只有在劳动者的联合体的意义上,股份制才是一种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积极的扬弃。

六、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

马克思把“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称为“自由人联合体”,认为它是未来社会的一种理想的经济组织方式。用马克思的话说,在这种企业中,劳动者“自己是自己的资本家”。这就是说,这种企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企业的每一个劳动者,都按照自己的劳动贡献的大小而不同程度地在企业内部拥有自己的财产权利,他们一方面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劳动而使自己的股权增值,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使自己的劳动增值。由于摆脱了资本的奴役,因而劳动者在这里是自由的,因此马克思把这种劳动者的资本与劳动的联合称为“自由人联合体”。在今天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包括城市在内的其他各种劳动者自发组织的股份合作企业中,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这种自由人联合体的初步形式。马克思认为这种摆脱了剥削的劳动与资本合作方式是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种积极的扬弃。

七、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思想

由于长期在所有制问题上认识的局限性,我们一直没有搞清楚马克思关于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思想。马克思是在谈到信用制度和股份制时提出重建个人所有制思想的。这就是说,马克思在股份制这种资本和劳动的组织方式中,尤其是在劳动者的自由人联合体中,看到了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可能性。或者说,马克思所要重建的这种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的现实模型就是他所说的劳动者的自由人联合体。以我们国家的农村专业合作社为例。在这种合作社中,劳动者的财产,作为生产资料,它们是由企业集体占有、支配和使用的,因而是一种公共的财产或社会的财产。但是,它们又是个人的,企业的每一个劳动者各按照自己的投资、劳动贡献等拥有自己对这些财产的所有权。马克思认为这是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一种社会主义的个人所有制。只有在这种制度中,劳动者个人才有可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八、关于财产权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的思想

马克思在谈到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时表述了他关于财产权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的思想。马克思写道:“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而小生产又是发展社会生产和劳动者本人的自由个性的必要条件。诚然,这种生产方式在奴隶制度、农奴制度以及其他从属关系中也是存在的。但是,只有在劳动者是自己使用的劳动条件的自由私有者,农民是自己耕种的土地的自由私有者,手工业者是自己运用自如的工具的自由私有者的地方,它才得到充分发展,才显示出它的全部力量,才获得适当的典型的形式。”(同上书,第1卷,第874页)结合上面的“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和“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于劳动者的财产权问题是十份重视的,认为它是劳动者的自由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但是,这个重要的思想长期被我们所忽视。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非常正确的。

思想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了解与欣赏作文训练技术训练精读略读讲读诵读

**

引论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领域里成就很高的作家,但我们发现他还是现代中国一位出色的语文教育家。只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总是无法摆脱朱自清是一位现代著名散文家的深刻影响,或者说朱自清大量的文学创作尤其是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成就多少有些掩盖了他实际上相当丰厚细致的语文教育思想。朱自清1920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先后在杭州第一师范、扬州第八中学、吴淞中国公学、台州六师、温州第四中学、宁波四中等校任教,1925年-1932年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系主任,1937年抗战爆发后,随学校南迁,任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其教育论著有与叶圣陶合著的《国文教学》、《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标准与尺度》和《语文拾零》等。我们把目光从他的散文作品转移到他众多的教育论著,明显可以看到他的语文教育思想自成体系。我想:站在历史的长河中,以今天的眼光第一次审视作为语文教育家的朱自清,不断地从各个方面来加深对他的教育思想的认识,将十分有助于提高我们目前以及将来语文教育发展解决重大问题的自觉性。我们把朱自清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方面的独特主张和论述,总称为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本文不揣冒味,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使学生了解本国固有文化并且提高欣赏文学能力”

的教育目的论

他在《古文学的欣赏》一文中相当独特地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两项目的,非常值得我们注意:一是选读古书,了解、认识和接受本国固有文化。二是以欣赏作为情感的操练,设身处地地欣赏古文学,弄清古文学的立场或扬弃或清算,培养欣赏力和批判力。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的远大目标确定在了解本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加强民族意识并以此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水平,这种观念显然区别于语文教育就是讲授语文知识使学生语文成绩考试合格或者语文教育就是一种解析作家作品和语言现象的学术研究的一般观念。朱自清这种对语文教育目的的崭新揭示让我们感觉到了他的一种具有特定意义对于前人的举步跨越。他还认为:中国人虽然需要现代化,但是中国人的现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成。这表明朱自清正是一位独尊本国固有文化的理论家。在他看来,本国固有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奔向未来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且也是语文教育必须把握的一个重要目的。在这方面,朱自清把语文教育独特地理解为一种继承文化遗产宏扬民族精神的特殊行为,这显然体现了他个人的特色。

朱自清所主张的“了解本国固有文化”是指津津有味地接受古文学的篇章字句、语体、词汇、成语、风格和技巧,设身处地地接受古代作家的写作态度、喜怒哀乐爱恶欲。他认为语文教育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借助对古文学的了解来帮助青年人信古、学古。他说:“有些青年人以为古书古文学里的生活跟现代隔得太远,远得渺渺茫茫的,所以他们不能也不愿意接受这些……我想从头说起,尽管社会组织不一样、尽管意识形态不一样,人情总还有不相远的地方,喜怒哀乐爱恶欲总还是喜怒哀乐爱恶欲,虽然对象不尽同,表现也不尽同”。[1]朱自清的这种见解清晰地指明语文教育的使命即要求我们把青年对我国固有的文化精萃的疏远变为对它的亲近。朱自清以为无论古今人物、人情总还有不相远的地方,人类的喜怒哀乐爱恶欲可以跨越历史的长河彼此仍可相互伸展,以此达到青年读者与中国固有文化的思想精神的相互融合。朱自清着眼于古今情感上的联系来亲近、认识和了解中国固有文化,实际上是从方法途径方面强调了在语文教育实践中怎样达到了解本国固有文化这一目的。

另一方面,朱自清又提出语文教育的另一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接受文学,培养欣赏力,培养批判力。他说:“接受文学,我们有我们的立场。得弄清楚自己的立场,再弄清楚古文学的立场。所谓知己知彼,然后才能分别出那些是该扬弃的,那些是该保留的……自己有立场,却并不妨碍了解或认识古文学,因为一面可以设身处地地为古人着想,一面还是可以回到自己立场上批判的。……这‘设身处地’是欣赏的重要的关键,也就是所谓‘感情移入’。”[2]这段话今天看来似乎相当普通,但其体会切身,因而其意义也就不同寻常。它指出了欣赏的首要问题是解决立场,并且作品的立场和读者阅读时自我的立场更不能混为一谈。这里清楚地说明以坚定的立场和批判力对待文学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能力的第一要义。这种说法反映出欣赏能力培植的关键又在于对作品的感情移入即设身处地地体味原来作家作品的喜怒哀乐。这样特殊的意义,理应真正深刻地通过语文教育的课堂介绍给自己的学生,让这些体现中国最主要的文化历史内涵的作品从培养学生的欣赏力批判力的角度出发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倘若真正着眼于发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那么朱自清的这些见解是颇为崭新的。

朱自清实际上以此肇开了语文教育之目的在于了解本国固有文化之先声,并深刻认识到提高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与语文教育的紧密联系。从他的论述来看:语文教育必须以了解本国固有文化为基础最终使学生达到能够欣赏文学的目的。概言之,“了解与欣赏”即构成了朱自清语文教育目的论的中心内容。朱自清本身就是一位精通中国固有文化的学者,因而极为尊崇以语文教育来传播中国固有的灿烂文化;同时朱自清又是一位注重写作艺术力量的文学家,因而他也要求语文教育承担培养学生欣赏文学分析文学的能力的任务。由此可见朱自清与众不同的理论特色。

二、“作文训练、技术训练”的教育内容论

朱自清把作文训练确定为语文教育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他说:“写作是基本的训练,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3]他认为,学生通过写作能力的培养,会增长文学运用和认识社会人生的知识经验,因而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可见写作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朱自清显然排斥长久以来以思想训导作为语文教育的主体内容,他高度肯定了写作能力培养的社会功能。他尖锐指出:“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词汇、字句、篇章、声调里。”[4]这里朱自清集中地否定了一些教育者对于思想训导的偏重,它攻击这种偏导而极力张扬包括词汇、字句、篇章、声调在内的技术训练。他欲匡正语文教育中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的作风的贫乏和单一,使语文教育的建设真正具有内在精神。在他看来:仅仅接受文化思想远远不能证明学生已经掌握了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古书的能力、理解古书的语言形式、篇章结构、句式体裁的能力。因此朱自清进而提出“技术训练”。这两方面即构成了他的语文教育内容的框架:特别强调学生在接受写作能力培养的同时尤其迫切需要切实加强学生运用文字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这些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

(一)作文训练

朱自清认为学生作文的最大毛病是文脉不清层次不清思路不清,其次是乱用标点符号。朱自清是一位很有见解的语文教育理论家,他对学生的作文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当尖锐的意见:

“学生的写作往往抓不住题目,他们往往写下些不是支离便是宽泛的废话,在开篇时尤其如此。此外,层次的杂乱、意思的贯联,字句重复,也触皆然。……他们对于标点符号的使用很不在意……标点符号表明词句的性质,帮助达意的明确和表情的恰切,作用跟文字一样,决不是附加在文字上,可有可无的玩意儿……多半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作用轻视或认识不足,随处乱点。其实不充分利用,写作的效果便会因此减少。”[5]

长久以来语文教育过程中的作文训练大多有忽略文脉和标点的倾向,朱自清这些言论可谓切中时弊。人们注重的是文章写作的思想和意义,而不是它的文脉条理、标点符号。朱先生这番话自然是一种倡导,即为纠正语文教育的作文训练中散漫无纪的忽视文脉和标点的毛病而建立起一种新观念:学生作文必须以文章条理清晰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为最首要的条件。

朱自清尤其强调当时语文教育中所存在的几种奇特现象:一是学生错误地不自觉地把作文当作了说话的记录,使语脉蒙蔽了学生自己,因此造成层次技术拙劣。二是教师在授译讲书过程中多说不相干的闲话,也给学生作文思路带来坏影响。三是学生阅读太少或不仔细,并且过分依赖说话。朱自清在这里尖锐地批评了教师讲课闲话过多影响学生作文文脉和学生阅读太少导致作文过分依赖说话的不良倾向。他还以一种犀利的目光发现学生写作中所隐藏的通病:即学生把作文与说话等同。在朱自清看来:(1)作文不是说话,必须剔除一些无用的废话。(2)作文是用文字记录下来,并不同于说话,它必须让人读了觉得文字的好处。

朱自清提出的作文训练显然注重这两大主要内容:一是解决学生作文的文脉条理,二是帮助学生弄清作文不同于说话。朱自清实质上是以文章写作的结构形式(即所谓文脉条理)对作文训练提出了极高要求,这是一个相当明晰和重要的见解。

如何进行作文训练?朱自清的主张独具一格:(1)通过朗读、诵读的帮助提高写作。他提出:“该让他们多多用心诵读各家各派的文字,获得那统一的文字或语脉(文脉)。……因为朗诵对于说话和作文也有帮助。”[6]朱自清希望学生通过朗诵的训练获得清晰的文脉。他设想:“要训练文脉,得用宣读文件的声调……若从小学时代起就训练这种正确的朗读,语脉混入文脉的情形将可减少,学生作文也将容易进步。”[7]对于作文,朱自清出人意料地强调的一个重要问题却是“读”(朗读诵读)。他认为,“读”是帮助学生作文的良好形式,依靠着读的因素、功能可以使学生至少在语脉、文脉方面得以明晰,亦就让学生最终区别了作文和说话。其次是朗读诵读的作用还在于学生通过“读”的长期积累帮助他们在作文方面突然闪光的自觉的艺术创造。(2)从报章文体开始学习,从小的范围着手,最好从写新闻短论开始。他主张:“必须从报章文体学习……从小的范围着手,拣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系的问题练习写,象关于学校中的伙食问题,你要抓住要点,清清楚楚的写出来。”[8](3)多练习说明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朱自清认为:“实际生活中说明文和议论文比叙述文和抒情文用得多……而且一面也可以训练他们的思想。因此应该多练习这两种文字。”[9]这种练习的方法是:“给学生一些熟悉的小题目……或者给一些时事题目,让他们拟演说辞或壁报文字,假想的读者是一般民众……这才可以引他们入胜。”[10]

朱自清在强调朗读诵读对作文训练具有重要作用的同时,提出了两个关于题材和文体写作实践的观点。一个是,他认为学生应当从写作新闻短论开始,选择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小范围的题材内容来作文。这种做法的意义是:让学生作文切用、感到亲切、并且有效。另一个是,他主张应让学生多加强议论文说明文的练习。他的结论是:这两种文体不仅实用,而且它可使学生通过这些文体的实践深入到现实内容,加大学生认识社会人生的广度。这些论点足可证明作为作家的朱自清往往以语文教育如同创作自持,以作家注重题材和文体的见解来谈论作文训练,恰恰显示了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的特色。

作文训练要实现自身的目标,在朱自清看来,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决不可忽视。第一,重视学生在完成作文时讲究清晰的文脉条理和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第二,特别要认同朗读诵读与学生作文的不同寻常的密切联系。第三,从新闻短论入手,激发学生从小处着笔,切近生活和自我。第四,注重练习说明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让学生在这种体验中获取更加深刻的现实内容和思想认识。

(二)技术训练

朱自清认为,技术训练是语文教育核心内容之一。与此有关的是他在《了解与欣赏》一文中有一段别开生面的见解:

“了解与欣赏为中学国文课程中重要的训练过程。儿童从小就能对于语言渐渐的了解,不过对于文学的了解必须加以强制学习的训练。……了解是分析原文的意义并加以批判……而欣赏就在正确的透彻的了解之中。欣赏并不是给课文加上‘好、美、雅、神妙……’一类抽象的多义的评语……得从词汇和比喻的选择、章句和全篇的组织以及作者着意和用力的地方,找出那些创新的或变古的独特的东西。”[11]

思想论文范文第4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相较于思想品德课的优越性在于,语文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它通过文学形象的塑造,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思想教育变得有声有色,自然流露的情感更易被学生接受,并且在文章的高潮部分,也是学生最容易感动的部分。教师通过引导,将文章的主旨深深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达到渗透的目的,过早或过晚地为文章贴上标签都不会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在《晏子使楚》一文中,晏子与楚王精彩的辩论将是整篇文章最精彩的部分,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这句话则完美驳倒了楚王的谬论,维护了晏子及其国家的尊严,将故事的发展推向了最高峰。当讲解到这一时段时,学生被晏子不畏强权,维护国家尊严的行为深深感染,教师抓住这一时机,对文章中心进行渗透,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一次思想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

2.以文育人,把握思想教育尺度

2.1把握好小学生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尺度

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对于事物的认知处于懵懂阶段,加之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时间跨度较大,导致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范围和接受能力不尽相同。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首先就要把握好小学生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尺度。一到三年级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处于模仿阶段,教师讲什么,他们就学什么,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弱,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他们只是灌输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一个雏形足矣。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教师需要进行正面引导,以免学生误入歧途,造成人格偏差。

2.2把握好教材本身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的尺度

在语文课堂进行思想教育时,最忌讳的就是脱离课本,脱离实际,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走形式主义路线。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而言,这种枯燥僵化的教育形式无疑是一种折磨,不仅最终达不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为了避免这一局面,教师要把握好教材本身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以课本为标准,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得到的感悟更加鲜活可信,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3把握好渗透思想教育量的尺度

通过语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是语文教学的功能之一,小学语文教学最终的目标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学的区别,确定语文教学的本质,把握好渗透思想教育量的尺度,围绕这一主题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教育。只有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并且以语言文字的培养为主体,才能打破本末倒置的特殊局面,从而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3.结语

思想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国教育体制历史悠久,但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这种教育体制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单一,不够多元化,并且普遍将分数和升学率视为教学目标。造成如今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出现,这个现象在如今的高职语文教育中表现的尤其明显。

二、高职语文教育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还是课堂的小主人。高职语文教育中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和交流。如教师在讲授到诗歌《再别康桥》时,教师应在其形象上的三美方面做点拨,并重点分析其绘画美,剩下的音乐美和建筑美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自我总结,以此培养高职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通过疑问带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因此,高职语文教育中教师应尽可能的鼓励青少年学生提问,真正做到“不懂就问”,尊重和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思考和质疑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学会质疑,用特殊符号记录下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从而提出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质疑问题的能力。通过质疑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克隆的真正含义,结合课本上讲解的内容,也能将相关的知识深入到学生脑海中,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这对于语文阅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采用创新教学方式

“新”是陶行知思想教育精髓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是其能适用于现代教育,并对教育产生影响的缘由之一。因此,高职语文教育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新型的教学,如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是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如摄影机,录像机等,训练型的模拟教学活动。微格教学的具体教学首先应该分析学生,然后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概念和礼仪规范理论讲解,案列分析,现场模拟和回放录像进行他评和自评,最后进行教师总结和评价,学生反思总结。如当在学习《巴黎圣母院》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演绎,通过话剧里的三个主人公形象,让学生强烈的感受到“美丑对比”,形成自己对美丑的评价标准和自己对世界的观点。同时通过微格教学让学生转变为教师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由教师师辅助学生进行共同评价,发现不足,然后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改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转变教育观念,进行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