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毕业生党员总结

毕业生党员总结

毕业生党员总结

毕业生党员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就业工作学生党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毕业生数量激增,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总量和增幅达到了历史的新高,2007年高校毕业生495万,2008年达到559万,2009年则为611万人,据劳动部门统计,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约900万,其中适合大学生的岗位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高校如何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关键。

二、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现状

1990年4月第一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的召开,掀开了全国高校党的建设新的篇章。持续20年的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工作,使得大学生党员数量逐年扩大。根据2009年7月2日《人民日报》公布的2008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显示,截止2008年底,我国现有党员7593.1万名,其中大学生党员201.4万名,占党员总数2.65%;当年全国发展党员280.7万名,其中发展学生党员106.7万人,占发展总数38.01%,与2006年相比,短短2年,发展大学生党员增加了31.2%。高校中学生党员比例逐年增大,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目前学生党员(含预备党员)174名,占学院在校学生总数的10.8%,其中2010届毕业生党员93名,占学院2010届毕业生总数的21.1%。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数量上高校学生党员人数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比例。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是党的事业继承人,担负着国家建设的历史使命,做好这一群体的就业工作、充分发挥这一群体在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对推动就业工作整体发展意义重大。

三、在就业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党员作用的几点建议

1.有针对性地抓好毕业生党员的就业问题,发挥毕业生党员就业的示范作用

毕业生党员是毕业生中的模范和榜样,也是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面旗帜,毕业生党员的就业水平如何既关乎学生自身,也关乎学校声誉。因此做好毕业生党员的就业示范工作意义重大。

党员毕业生普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正确地自我定位,积极争取锻炼的机会,往往能较快落实就业单位,发挥骨干作用,越来越深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党员毕业生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考研等方面的比例都比非党员毕业生大。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资源帮助同学就业,促进同学的就业工作。毕业生党员源于学生,他们参与就业比起其他类型的就业帮助工作,更贴近学生,更细致有效。从目前情况看来,大部分毕业生党员能够发挥先进性作用,推动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学校和党组织的关怀传递到每一个同学的身上。

2.将学生党员参与就业工作系统化、制度化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办法,全面推动毕业生党建和就业工作的结合和开展。以学生党建为组织基础,根据高校学生党员的特点,建立就业促进小组,通过一定有组织的活动对毕业生党员进行管理和教育,建立党员就业档案,加强对学生党支部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形成学生党员促进就业的长效的可持续的机制,以先进党员就业研讨会、优秀党员毕业生经验交流会等方式进一步促进就业工作,与此同时,注重将在校的非毕业生党员纳入各项工作中,以便工作的传承。

3.重视学生党员价值观的树立和正确职业道德的引导

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是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党员教育的过程中积极融入职业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学生党员的“群体效应”与自我监督相结合的机制,有利于学生党员在平时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自觉加强对自己的约束和要求。

4.发挥党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积极发挥党员的群众连带作用,让学生党员成为就业指导教师和同学的桥梁和纽带,使毕业生就业阶段的心理和工作层面的沟通更加顺畅高效。学生党员加强与其他学生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准确地了解同学的思想、就业等方面的情况,并且准确及时地向就业指导部门反映存在的问题,做好同学的思想工作,帮助同学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在学生中建立正确健康的择业导向。超级秘书网

5.通过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影响力,积极主动地推进普通学生的就业工作

学生党员是众多学生中的先进团体,利用学生党员的影响力使更多的同学参加到就业工作中去,群策群力,一起为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出谋划策,既可减轻就业指导老师的工作负担,又为顺利开展毕业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为广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择业、就业氛围。

四、结语

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是高校的目的和最终愿望,而党建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思想基础和政治保障。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随着高校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学生工作特别是学生就业工作中,只有重视并真正发挥学生党员的积极作用,将党建与就业是当前高校工作有效结合,才能开拓眼界,放宽视野,才能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才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健康的发展环境,优秀的合作精神,良好的交际能力,出色的创新能力以及政治的人格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我们应当以党建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才能更好的推动就业工作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成才等.发挥毕业生党员优势,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科技信息,2007,(29).

毕业生党员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 流动党员 教育 管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界定

明确毕业生流动党员的范畴,是掌握毕业生流动党员概况、做好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基础。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是高校党员队伍的特殊群体,它是指高校大学生党员毕业时因各种原因不转移党员组织关系,而将组织关系保留在学校,继续由学校党组织进行教育管理的党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一是灵活就业或出国留学的党员;二是申请暂缓就业的党员;三是工作单位未建立起党组织的党员;四是组织观念淡薄,毕业离校时未将组织关系转走的党员。上述情形的出现,使得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党员的党组织关系滞留在原学校而无法正常转移,毕业生流动党员也随之产生。

2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中存在的难题

2.1 毕业生流动党员自身党组织观念淡薄

从学生党员自身而言,由于党龄短,对党认识不深,党性修养普遍比较薄弱。部分流动党员忙于职场,注重业务能力的提高,而无暇顾及自己党员身份,逐渐淡薄了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和学校党组织的联系。党组织对他们的情况知之甚少;部分流动党员长期游离在党组织之外,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参加党组织生活,不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动态,不按时交纳党费等,无法正常行使党员权利、履行党员义务,更无从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2 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认识不到位

部分高校党组织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往往采取粗放管理、放任自流的办法,不能很好地起到党组织的管理监督作用。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较为分散;另一方面,因社会环境、工作条件和个人发展等因素造成毕业生流动党员频繁变动工作单位,流动性非常强。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了对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部分高校党组织认为毕业生流动党员已毕业离校了,管与不管不影响大局。

2.3 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健全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做好毕业生流动党员工作的有效保证。面对毕业生流动党员人数的逐年增多,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制度,造成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缺乏具体的工作措施,校党委组织部门与各基层党总支工作职责不明确,从而使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出现脱节现象。再者,很多高校在党务工作任务重的情况下,未建立起专门的流动党员支部,未配备专职的工作人员,党务工作者往往为了应付上级党组织布置的任务,工作循规蹈矩,工作思路缺乏创新,注重维持已有的工作成果,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疏于管理,导致流动党员的教育难以落到实处。

2.4 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手段过于传统

目前,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更多地习惯于集中上课、统一培训的管理方式,然而这一手段单一、方式简单的管理模式并没有充分考虑流动党员的特点和需求,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大学生党员在毕业离校之后,由原来的“学生”向“社会人”身份的转变,面临的首要任务已不再是知识的学习,他们开始接触各种类型的人、各式新鲜事物,视野变得开阔,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3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的有效对策

3.1 更新观念,重视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工作

加强和改进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是提高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是建立健全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学生党建工作的一件大事。高校各级党组织更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这就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更新观念,克服“畏难”情绪,把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纳入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日程,切实承担起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在工作中积极探索,调研毕业生流动党员在新形势下呈现的新特征、出现的新问题,总结出有利可行的新方法、新途径,确保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落实到位、成效显著。

3.2 健全机制,强化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

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教育管理制度,规范指导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在高校内建立专门的流动党员党支部,选聘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党务工作者担任支部书记,在毕业生党员离校之前进行充分的摸底排查,严格甄别那些将组织关系保留在高校的毕业生党员,实施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档案,后期确定专人对流动党员进行跟踪联系,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和思想动态,做好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他们时刻铭记党员身份,做到离校不离组织。

3.3 创新方式,满足毕业生流动党员多样化需求

构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新机制可以从创新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方式、充实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内容着手。高校党组织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搭建网上党员教育服务平台,建立网上流动党员之家,及时党的最新路线、方针、政策,定期组织网上培训;高校党组织也可通过网络随时掌握流动党员的动态,进行“遥控”教育。同时,流动党员也可以利用网络反馈自己的信息,加强与其他流动党员的沟通交流。在教育内容上,除了理论学习外,还可以结合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实际,进行就业指导和社会性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3.4 教育引导,提高毕业生党员自身素质

针对毕业生党员党龄短,党组织意识淡薄的特点,重点做好毕业生党员的教育工作。具体来说,在毕业前夕,对毕业生党员进行理想信念和党性纪律的强化教育,组织他们深入学习党的基本知识、规定和政策,引导他们毕业后继续保持与党组织的联系,履行党员义务,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毕业前的强化教育,让毕业生党员坚定党员内心信念和对党的内在情感。在毕业生党员流动期间,高校需及时跟进后续教育,通过电话、网络、寄发资料等方式与流动党员进行交流,鼓励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业务素质。

毕业生党员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党建 就业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就业任务艰巨。教育部也明确提出“进一步提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全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是民生之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考验高校党组织是否具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标准。

二、党建在就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表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符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有利于在高校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于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高校党组织在学校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发挥其重要作用。

三、党建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途径

学校党建部门与就业部门应加强沟通,创新工作思路,建立工作机制,将两部门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使党建与就业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在党建工作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观的教育应该贯穿整个党建工作的始终。高校应该把择业观的教育作为大学生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结合的切入点。因此,在党建的理论课堂中引入就业相关的指导思想,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对党员教育工作和高校就业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前,大学毕业生下到基层,直接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是一种就业的趋势,也是国家战略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高校党组织应该将这种思想融入党建课堂中,充分依托各种优势,深入开展大学生择业观教育,通过理论课和实践课,帮助学生分析形势,树立起个人发展与祖国的发展要结合起来的择业观。使他们认识到,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基层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基层发展前景可观,投身基层建设大有可为 。

(二)健全学生党建工作与就业工作相结合的机制。

学校党建部门与就业指导中心应加强沟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推动工作开展。两部门以共同举办座谈、讲座、党建知识培训和就业信息交流会等形式,加强两者交流沟通,促进相互合作。健全党组织生活制度,以党总支书记为指导,成立不同专业的党支部,高年级优秀党员为书记,各年级有委员,高年级带低年级,使学生党员有交流的平台。制定毕业生联系人制度,成立由党总支书记为领导、学生党支部书记联系党员,党员联系寝室的就业工作小组,充分利用党支部例会等渠道招聘信息和收集学生的就业信息,及时掌握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情况,及时跟进,有针对性的促进全部大学生就业。全力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党总支书记、辅导员和班主任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实习单位,开通博客、QQ群、论坛、拉近师生间的感情。发挥优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大四辅导员统筹毕业班党建与就业工作,按照上级指示,开展各种活动,通过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发挥学生党员在就业工作方面的带头作用,增强学生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校联系毕业大学生,了解学生就业状况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学校就业工作的发展。

(三)建立就业反馈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地向企业推荐适合的人才和了解学生就业动向,党建部门应该建立党员信息库。除包括党建工作的基本要求外,信息库还应包括就业意向、就业现状。这样,既能使学生拥有最佳就业机会,从事最适合自己的职业;也方便学校了解党员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在此基础上,建立党支部就业反馈评价体系,依托就业信息,一方面把各系就业反馈纳入党建评估体系,建立规范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创建示范党支部,定期开展就业指导,总结和推广经验,发挥示范效应。督促党支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努力搭建党支部和用人单位良性互动的就业反馈体系,提升学校就业工作的社会认度和支持度,形成有力的社会支撑体系。

四、结语

就业是国家的一项民生工程,以党建促就业是高校的一项长期和重要的工作。我们要遵循党建规律,积极探索党组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新途径、新方法,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党建工作和就业工作相结合既可以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可以提高学校就业率,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生命与化学工程系)

注释:

毕业生党员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毕业生党员;就业优势;引领作用;长效机制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不减,作为我党的生力军以及青年的先进代表,高校毕业生党员要主动行动、勇于担当,发挥优势并参与到就业工作中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一、高校毕业生党员的就业优势

一是招聘单位青睐。毕业生党员在参加工作之后,仍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他们有团队意识和归属感;爱岗敬业,职业素质强;专业技术过硬,沟通能力及团队精神强。很多单位把是否是党员作为招聘的重要条件。

二是就业意愿强。大部分毕业生党员在校期间均担任过学生干部职务,参与并组织过形式多样的校园第二课堂活动 ,其对社会的适应力更强。在求职的时候其主动性更强,有强烈的表现意愿以及就业意愿,在遇到挑战的时候,他们可以更从容的面对。

三是信息反馈准。各个高校都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机制,主要是为弄清毕业生参加工作之后的情况,以便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改革。毕业生党员往往对母校的感情更厚,积极性更高,工作之后也更愿意协助母校做好对毕业生就业的跟踪调查。他们能够积极客观的反映工作之后的思想、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发挥等情况,其反馈的信息相对而言更真实可靠。

二、毕业生党员在就业工作中的引领作用

一是模范先锋作用。在同样的就业压力中,毕业生党员可以在多方面体现其先进性。首先,他们能主动关注形势,自觉收集就业政策,在自己求职的同时还会帮助他人,带动其他毕业生一起进步;其次,他们的诚信度好,不会弄虚作假,签订协议之后不恶意毁约;再次,他们具有艰苦奋斗的品质,在求职的时候踊跃响应国家号召,敢于下基层、到西部和其它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二是信息联络作用。作为毕业生里的先进代表,毕业生党员和其他毕业生的联系十分密切,更便于掌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及时有效的调查、收集及反馈学校就业工作的相关数据。其可凭借在同学们中的影响力,动员广大同学积极配合就业信息的调查搜集,可有效的提升就业信息调查的效率。毕业生党员还能及时整理和汇总求职信息,按照专业、地域、待遇等不同方面分类,有针对性的帮其他同学拓宽就业方向,提高就业率。

三是职业咨询作用。毕业生党员通过选拔、培训以及监督之后,可以向其他毕业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咨询。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职业能力评估更加准确,从而对求职信息和自身能力的匹配度方面更加明白,其在求职的时候投入的精力更多,准备的也更加充分,对就业政策的理解也更加透彻,可以帮其他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准确定位,进而成功就业。

三、建立毕业生党员参与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一是学校应努力激发毕业生党员的积极性及主动性,让其深入其他同学中间,全面的掌握各个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帮助老师剖析每个毕业生的优劣势,从而能更好的明确工作的重点,使就业工作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二是最大限度发挥毕业生党员的纽带作用,每位党员毕业生从自身做起,对于毕业要有清醒的认识,对于身边能力水平欠缺以及思想意识模糊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帮助。首先要了解其思想动态,然后对症下药帮助解决其困难,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可以及时总结上报给相关工作处,推动就业工作,实现全员统一的效应。

三是借助毕业生党员的影响力,发动其他具备能力的学生一起参与就业工作,共同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出谋划策。这样一来既能够缓解相关老师的工作压力,也可为毕业生的思政教育打下扎实的群众基础,有利于凝聚毕业生,营造积极的就业氛围。

四、结语

大力发挥毕业生党员在就业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党员群体先进性的体现。现实中高校常常会忽视毕业生党员在就业工作中的关键作用,未能有效利用毕业生党员这一群体的优质资源。故而,有效发挥毕业生党员在就业工作里的积极作用,对高校就业工作而言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文献:

[1]杨成才,鲁满新,刘彬.发挥毕业生党员优势,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J].科技信息,2007(29).

毕业生党员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毕业班 党员 管理

近年来,随着高校党建工作的不断加强与完善,高校学生的党员的培养与发展工作力度的逐渐加大,学生党员的队伍日趋壮大起来,毕业班党员数量逐渐增多,致使毕业班党员的教育与管理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因此,剖析毕业班党员管理现状,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加强毕业班党员的教育、管理,提高毕业班党员的先进性,已成为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高校毕业班党员现状

1.1 毕业班党员数量多、质量低

部分高校个别院系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过分关注党员发展数量及党员比例,忽略了对学生党员的教育,没有严格的把好质量关,致使部分党员缺乏理论知识,不能在学习、工作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些学生党员在顺利召开支部大会后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反而出现学习成绩的滑坡和工作表现的落差。总之,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毕业班学生党员数量不断上升的同时,质量却在下降。

1.2 自我意识强、组织观念淡薄

毕业班学生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在实习单位中完成的,地域上的限制使毕业班党员逐渐远离了党支部的管理与教育,在感情上疏远了与党组织的沟通与交流。加之面对繁重的实习任务,毕业论文的撰写预答辩,应对各种面试、考试,使毕业班党员出现了各种疲于奔命的现象。身心的疲惫使他们已无暇顾及与各级党组织的联系,不能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学习、工作等情况。不能主动参加支部的组织生活及各类学习交流活动,组织观念逐渐淡薄。

1.3 功利色彩浓厚、模范意识淡薄

有些学生党员经团组织推优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后,入党愿望迫切、热情很高、表现积极,但从内心深处并没有树立共产主义信仰,没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心与决心。更多考虑的是个人目的、打个人的小算盘。有的为了面子好看、名声好听;有的为了找个好工作、图个好发展等等。而当学生党员进入毕业半年级后,繁重的实习负担早已磨灭了入党时的激情与热情,加之面对毕业、考研、就业、恋爱等诸多问题,使之再也无暇顾及慷慨激昂的入党誓词。

2.毕业班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初探

2.1 坚持发展标准,严格发展程序,严把党员质量

入党申请人必须由本人向党组织提出书面申请,并对入党申请人进行系统教育,经过团组织推优,以团支部为单位、通过个人自述、民主选举的形式推选优秀学生为入党积极分子,报团总支审议,团总支审核后向党支部推荐,参加学校党课的学习。申请入党人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后,党支部应及时指定政治素质好、威信高,对入党积极分子比较熟悉的正式党员作为培养人,负责培养、教育、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工作。积极分子在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考察后,经党支部讨论通过后,确定为发展对象,列入党员发展计划。在对发展对象进行外调并广泛征求党内外却种意见后,经支部大会讨论发展为预备党员,并报上级党委审批。通过严格把握发展程序,把好党员“入口”关,真正做到吸纳优秀的学生入党,提高党员质量。

2.2 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党性修养

2.2.1 注重早期教育引导

抓住新生入学教育的时机,大力开展新生入党启蒙教育,介绍“入党程序”,普及党的基本知识,请支部书记为新生讲党课,并邀请优秀党员为新生作报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引导。通过党课学习、主题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广大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和党的基础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她们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吸引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2.2.2 强化党员意识,提高党性修养

加强党员的政治学习活动,系统地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党员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时事政治等内容,并组织小组针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观看录像、听先进事迹报告会、参观各种形式的展览等方式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使学生党员进一步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更全面地掌握党的基本知识,提搞党性修养。

2.3 加强管理,强化党员意识

2.3.1 建立独立党支部

为毕业班党员设立独立的党支部,不仅有利于对毕业班党员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教育,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挥低年级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由于毕业班党员都分散在各实习单位,很难聚集到一起进行政治理论的学习,所以应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对毕业班学生党员进行远程的教育管理。并把握住毕业班返校的时机,组织党员进行交流讨论和理论学习,及时更新毕业班党员的政治思想理论知识,使毕业班党员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3.2 强化责任意识,突出先锋模范作用

加强对毕业生党员的引导、管理,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给毕业班党员压担子,派任务,不断增强党员的模范意识。为党员建立党员先锋岗,根据不同责任安排相应岗位,对于在、实习、生活、就业等方面遇到困难的同学,结成“一帮一”帮扶小组,积极帮助广大同学解决好毕业实习期间的各种实际问题,让广大同学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提升党员形象。定期针对责任岗进行群众评议,督促学生党员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总之,针对新时期毕业班党员的新特点,高校党务工作者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提高学生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同年级党员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耀忠,姚正辉.关于毕业生党员脱党问题的思考[j].教育改革,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