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一)将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硕士四年的教学。

1.课程教学要注重能力的培养。改革“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引进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增加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协作能力。

2.制定硕士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高校要制定硕士生科研能力培养计划,为培养硕士生科研能力做一系列工作。一是给硕士生设立科研导师,硕士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与科研导师接触,协助科研导师做科研方面的工作,跟随科研导师感受课题申报、调研、撰写研究报告、课题结题的整个科研过程。二是开设论文写作必修课,系统讲解选题、写开题报告、查找资料、制作调查问卷、研究方法等。三是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至少参加三次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自己选题、制定调查问卷、撰写调研报告。

(二)改进硕士毕业论文的管理。>>《计算机硕士论文优秀与良好的区别分析》

1.加强指导教师的管理。应制定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包括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条件与职责、硕士毕业生分配办法、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评价办法、奖惩办法等。通过这些制度,明确哪些教师有资格指导硕士毕业论文,每位教师分配多少学生,对教师的指导质量进行评价并予以奖惩,以此促使教师提高指导质量。

2.建立硕士毕业论文各个工作环节的操作规程并实行全程监控。硕士毕业论文包括选题、开题、指导与写作、提交与评阅、答辩与成绩评定、论文资料装订与归档等多个环节。首先,学校要对每个工作环节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使教师和毕业生明确如何去做。其次,建立硕士毕业论文全程监控制度,学校或学院对各个工作环节定期进行检查,督促教师切实负起指导责任。

3.改变论文写作和答辩时间。由于毕业生大四阶段尤其是第八学期事情很多,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建议把毕业论文工作提前到大三放暑假前即第六学期期末,进行学生与指导教师的双向选择,将毕业生分配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开始毕业论文的指导;大三暑假里,要求学生进行论文选题,与指导教师沟通后确定论文的题目;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确定调查提纲或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利用大三暑假的时间进行调研,为撰写毕业论文收集实际资料;大四开学后的一两周内,组织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工作;安排毕业生撰写论文初稿,年末前提交;元旦后以及放寒假的两个月时间,毕业生和指导教师闲暇时间较多,指导教师可以利用这段时间集中精力指导毕业生完成论文的修改;第八学期开学的一两周内,完成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

4.加大硕士毕业论文选题的指导与审核力度。选题是硕士毕业论文的基础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毕业论文的质量。首先,指导教师要加大对毕业生选题的指导,强调毕业论文选题要与所学专业挂钩,选题要针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实习单位面临的突出问题,选题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要选择纯理论研究的题目,选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选题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抽象、宜限制不宜宽泛、等等。其次,学院要加大毕业论文选题的审核力度。学生选定题目后,提交给学院,学院要组织专家对毕业论文选题的新颖性、实用性、可行性、深度等方面进行评审,要求选题不当的学生重新选题。

5.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实行首位参选制。每位教师指导的成绩最高的论文,应该是该教师指导的质量最优的论文。审核不合格的,要求学生进行修改,修改后再次审核,毕业论文审核合格后,才给学生颁发学位证和毕业证。毕业论文的末位审核制对督促毕业生认真写论文、督促指导教师认真指导、杜绝教师给“同情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有积极的作用。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黑龙江大学档案学自2004年被授予硕士点后,八年来培育近百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情况以省内居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高校为主。通过学生的录取以及就业情况,加之师资力量的不断充实,其课程体系设置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归属于信息管理学院,体现学科一体化的优势,“这种学科之间的融合不仅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而且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讲授上,但是在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到学科之间共通性的基础上,还要特别注意档案学学科在课程体系中的独立性问题”[1]。黑龙江大学硕士培养计划采用学分制模式,学生在校三年共修学分不少于35分,其中包括公共英语5分,公共政治4分,必修课21分,选修课5分。第一学期以公共课为主,除了研究生学院开设的公共英语和公共政治,还需修两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其一为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课程,其二为组织管理与文档管理课程。作为档案学专业的入门课程,上述两门课程分别从信息学及管理学为切入点,引导档案学硕士,特别是跨专业考生明确档案学专业的学科属性、学习目的、学习方法,朝着正确的方向规划档案学课程的学习,并为接下来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提前掌握专业领域的学习技能。第二学期除了继续学习公共英语,以专业理论课为先,分方向选修课为主(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方向分为档案学基础理论、信息资源管理)。其中:档案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档案学理论研究为学位必修课程;档案学名著选读、中外档案事业发展比较研究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方向学员必修课程,信息资源管理方向学员选修课程;信息法规研究、数字档案馆研究为信息资源管理方向学员必修课程,档案学基础理论方向学员选修课程;VB程序设计为学位选修课程。第二学期是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深入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阶段,是整个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主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钻研的学习阶段。第三学期开设的五门课程均为学位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及兴趣爱好,选择想要深入研究的课程进行学习。每学期专业课结课以撰写结课论文为主要形式,VB程序设计课程、动态网站开发建设课程为上机考试。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后,第四学期院系组织进行毕业论文的开题工作,第五学期学员的主要任务便是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等形式正式进入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并为第六学期的论文答辩以及择业做充分准备。

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

(一)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块

从档案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供应链角度看,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毕业生应对社会需求的能力,反之,社会需求也正促动着高校的教学课程设置向前发展。很多用人单位为减轻培养人才的资源,直接录用有一定工作年限的往届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应届生就业率,因此,高校在设置研究生课程之时,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培养目标,按照既定的目标开设课程模块。笔者认为,高校应按照就业方向将原有课程整合为相对应的模块,例如现代公文管理与处理系统模块、档案学理论研究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电子政务模块、电子商务模块、档案信息化建设模块、数字档案馆研究模块、电子文件模块等。其中,档案学理论研究模块为档案学硕士通学课程,其他各类模块可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自行选择,模块内的所有课程为该生必修课,各高校可根据学校特色、区域特色、师资力量有计划地进行课程模块整合。

(二)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扩大选修课范围

目前,我国28所开设档案学硕士点的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各有利弊,就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而言,专业课比例明显高于基础课,学生仅在第一学期接受一门信息资源管理及一门组织管理课程,除了英语、政治两门公共课,均为档案学专业课,且在35学分的前提下,选修课程只需得到5分即可。“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信息学院档案与文件事业专业求该专业硕士须修满40学分,其中至少24学分须是信息学的课程;密歇根大学信息学院档案与文件管理专业硕士生须两年内修满48学分;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学院档案、保存及文件管理硕士专业要求须修满36学分,共计12门课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信息学系档案学专业信息学系要求档案学硕士须修满19门课程,共76学分”[3]。可以看出,同样在学分制教育背景下,美国高校的学分明显高于我国,而且门类多样,选修课比重也高于我国。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图书、情报、档案学科的交叉性日渐明显,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将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文秘、历史、管理等方面课程融入到档案学的课程设置中,既可以拓宽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使学生在选修课程时,提前为毕业后的择业作前期规划,并有目的地学习专业知识。

(三)增设实践课程以及实地调研课程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研究生就业;档案学硕士;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125-03

目前,我国多数档案学硕士生培养单位采取三年制或两年制的培养方式,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仍然以理论课为主,不仅不利于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级人才,更加不利于学生就业。基于此,本文从就业角度审视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从社会需求的方向创新现有课程体系,以确保档案学专业硕士毕业后能在所需的领域一展所长。

一、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就业方向及专业需求

档案学专业硕士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综合办公部门、档案部门、信息管理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各级各类档案馆、文件中心;以及档案行政机构。研究生思想已经成熟,能够独立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学习目标明确,除了个别预想考取博士研究生的学生,绝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选择即时就业。就档案学专业硕士而言,其就业方向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考取公务员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将考取公务员视为最为稳妥的就业机会,公务员录取范围广,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及工作人员均可依条件选择报考单位,对于档案专业的学生来说,可选择部级、省级档案行政机构,各级政府机关、党政机构、检察机关、司法机关,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公职人员,也可报考个别机构文职类公职人员。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选择考取相关档案管理岗位不失为上乘选择。档案管理方向公务员,除了应具备应有的理论知识,必须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严守党和国家各项机密,并要掌握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尤其是《宪法》、《档案法》、《保密法》、《信息法》等涉及自身工作的法律条文,严于律己,克己奉公。档案工作者肩负着维护党和国家重要机密的使命,因此,公务礼仪、国际政治、军事、经济形势也是档案学专业学生必须通晓的课程。

(二)考取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考试不同于公务员考试,目前尚无全国、全省、市统一招考的形式,事业单位考试由用人单位委托各省、地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所属的人事考试中心组织报名、考试、录用等相关事宜。事业单位具备立档单位的条件,因此,大部分事业单位设有管理档案的组织部门或文书部门,各单位根据每年的人事需求提交用人计划,档案学专业硕士毕业生除了报考要求硕士学历的服务机构,更多的去向选择为高校档案馆及研究机构。此类毕业生不仅要求过硬的专业基本功,而且要通晓文书学、秘书学、历史学等相关课程,高校档案馆或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同时要求毕业生具备深入研究的能力,能独立承担一定量的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提升高校档案馆及科研机构在档案专业领域的地位与价值。

(三)应聘到企业及其他组织机构相关部门

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应聘企业的人数并不多,且基于营利的目的,企业档案人员多归办公室部门或人力资源部门管理,其他组织机构包括文件中心、数据处理部门等。对于应聘企业及其他组织的学生而言,要全面掌握日常办公、人力资源、外语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良好的沟通能力及组织能力,并且能够适应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在竞争中不断完善自我,将潜力发挥至最高点。换言之,企业更需要年轻、有活力的工作人员,或是经验颇多、根基稳定的人员,这些硬件要求成为阻碍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进入企业谋发展的重大阻力。若想涉足企业的学生必须先稳定自己的思想,为自己规划一份长远的计划书,分阶段、分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以免遭受残酷的市场竞争的打击。

二、现今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迄今为止,我国已有28所大学设立了档案专业硕士点。我国档案学硕士培养单位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呈现区域广、院系设置多样化、研究方向多元化、研究内容体系化等特点,各学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虽有所不同,但均是朝着深度与广度并重的方向发展。下表为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表:

黑龙江大学档案学自2004年被授予硕士点后,八年来培育近百名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情况以省内居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高校为主。通过学生的录取以及就业情况,加之师资力量的不断充实,其课程体系设置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归属于信息管理学院,体现学科一体化的优势,“这种学科之间的融合不仅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而且体现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讲授上,但是在课程体系充分考虑到学科之间共通性的基础上,还要特别注意档案学学科在课程体系中的独立性问题”。

黑龙江大学硕士培养计划采用学分制模式,学生在校三年共修学分不少于35分,其中包括公共英语5分,公共政治4分,必修课21分,选修课5分。第一学期以公共课为主,除了研究生学院开设的公共英语和公共政治,还需修两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其一为信息资源管理理论课程,其二为组织管理与文档管理课程。作为档案学专业的入门课程,上述两门课程分别从信息学及管理学为切入点,引导档案学硕士,特别是跨专业考生明确档案学专业的学科属性、学习目的、学习方法,朝着正确的方向规划档案学课程的学习,并为接下来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提前掌握专业领域的学习技能。

第二学期除了继续学习公共英语,以专业理论课为先,分方向选修课为主(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方向分为档案学基础理论、信息资源管理)。其中:档案事业管理理论与实践、档案学理论研究为学位必修课程;档案学名著选读、中外档案事业发展比较研究为档案学基础理论方向学员必修课程,信息资源管理方向学员选修课程;信息法规研究、数字档案馆研究为信息资源管理方向学员必修课程,档案学基础理论方向学员选修课程;VB程序设计为学位选修课程。第二学期是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深入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阶段,是整个研究生学习期间的主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钻研的学习阶段。

第三学期开设的五门课程均为学位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及兴趣爱好,选择想要深入研究的课程进行学习。每学期专业课结课以撰写结课论文为主要形式,VB程序设计课程、动态网站开发建设课程为上机考试。在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后,第四学期院系组织进行毕业论文的开题工作,第五学期学员的主要任务便是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等形式正式进入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并为第六学期的论文答辩以及择业做充分准备。

三、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创新

有学者明确指出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之方式方法,提出档案学教育应在探索中前进,在调整中提高、在实践中协调的原则。并指出,应按照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确立“以独立为本,融合为用”的专业发展思路,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并重、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并重。笔者认为,根据社会需求创新现有的课程体系,并非将原有课程体系,而是更好地将需求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共同发展。

(一)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模块

从档案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供应链角度看,高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毕业生应对社会需求的能力,反之,社会需求也正促动着高校的教学课程设置向前发展。很多用人单位为减轻培养人才的资源,直接录用有一定工作年限的往届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应届生就业率,因此,高校在设置研究生课程之时,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培养目标,按照既定的目标开设课程模块。笔者认为,高校应按照就业方向将原有课程整合为相对应的模块,例如现代公文管理与处理系统模块、档案学理论研究模块、办公自动化模块、电子政务模块、电子商务模块、档案信息化建设模块、数字档案馆研究模块、电子文件模块等。其中,档案学理论研究模块为档案学硕士通学课程,其他各类模块可由学生依据兴趣爱好及发展方向自行选择,模块内的所有课程为该生必修课,各高校可根据学校特色、区域特色、师资力量有计划地进行课程模块整合。

(二)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扩大选修课范围

目前,我国28所开设档案学硕士点的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各有利弊,就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而言,专业课比例明显高于基础课,学生仅在第一学期接受一门信息资源管理及一门组织管理课程,除了英语、政治两门公共课,均为档案学专业课,且在35学分的前提下,选修课程只需得到5分即可。“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信息学院档案与文件事业专业求该专业硕士须修满40学分,其中至少24学分须是信息学的课程;密歇根大学信息学院档案与文件管理专业硕士生须两年内修满48学分;美国匹兹堡大学信息学院档案、保存及文件管理硕士专业要求须修满36学分,共计12门课程;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信息学系档案学专业信息学系要求档案学硕士须修满19门课程,共76学分”。可以看出,同样在学分制教育背景下,美国高校的学分明显高于我国,而且门类多样,选修课比重也高于我国。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图书、情报、档案学科的交叉性日渐明显,扩大选修课的范围,将信息理论、信息技术、文秘、历史、管理等方面课程融入到档案学的课程设置中,既可以拓宽硕士研究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使学生在选修课程时,提前为毕业后的择业作前期规划,并有目的地学习专业知识。

(三)增设实践课程以及实地调研课程

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重课堂、轻就业,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困扰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另一因素,很多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课程与实践工作很难融合,特别是对待一些技术领域的问题,显得手足无措,致使档案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在国外档案学硕士教育课程体系中,普遍将实习与实地调研纳入到学分管理下,占8-12学分,从开设的课程来看,国外对于讲授档案学纯粹理论的课程较少,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较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我国档案学本科生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会接受院系安排参加实习,提交实习报告,而硕士研究生则缺少实习的机会。从生源来看,档案学硕士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属于跨专业考生,对于这部分考生来说,没有实践经历,无法系统化地学习理论知识,更不可能将所学到的一知半解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日后的实践工作中。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档案机构组织联合教学,增加档案学硕士社会实践的机会,也使得在校生能够提前积攒社会经验以及专业技能,为毕业后的择业打下基础。

同时,实地调研课程也应纳入学分管理中,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理应在研究生期间培养,当时代主题日益彰显的背景下,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却显得毫无新意,最大的原因便是缺少实践经历以及能反映论文可用性的实践数据。基于此,笔者认为,无论从学生能力锻炼、还是独立研究能力培养、或是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角度来说,实地调研都关系着学生能否在毕业之时交出一份真正合格的毕业论文,甚至关乎学生日后的发展前途。

档案学硕士培养单位与用人单位共同带动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就业已成为重要趋势,社会需求是提升档案学硕士就业率的关键因素,高校作为输出人才的部门,培育出一支符合社会需求的档案专业人才队伍,是其不容推卸的责任。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授知识的平台,课程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日后发展取向,因此,在当今复杂的发展形势、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应主动做出调整,结合国内外知名学校相关课程体系设置的优势,为培养适合我国国情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级人才的档案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法学硕士 法律硕士 同质化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08-03

[作者简介]程燃,复旦大学高教所硕士生(上海200433)

一、法律专业硕士的培养现状

据统计,在2012年度法学专业排名前十的我国高校中,2013年计划招收了2560名专业硕士,1844名学术硕士(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中国政法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两所法学专业高校之外,其他高校的专业硕士计划招生人数均远远多于学术硕士,这导致了近几年法律专业硕士的毕业生大幅增加,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相反,法律人才缺乏与过剩的悖论局面却依然存在。一方面,法律专业硕士在就业时面临一定的歧视,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许多企业、生产部门急需大批优秀法律专业人才,如外事、经管等方面的法律人才缺口尤大。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的培养方式同质化导致法律硕士的专业交叉优势和就业优势消减,不被社会认同,就业困难。这一点从复旦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统计的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职业分布情况(表2)可以看出,专业硕士毕业生中有将近一半人去了待遇相对来说差一点儿的民企,而学术硕士毕业生分布又很分散,没有实现预想中的提供博士生后备力量的要求,毕业后升学的只占了10%,其他人则挤占了专业硕士的就业空间。这反映了当前的法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模式在适应市场需要、适应不同领域职业的需求方面是有很大欠缺的。在国外,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在学位上处于同一层次,但培养理念和规模则各有侧重与不同,相应的专业划分、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科研和论文要求、法律职业背景、质量评估体系等都有区别(理想的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的培养模式如表3所示)。然而,在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背景下,不仅很多用人单位搞不清楚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之间的区别,就连高校法学院的教师也不能很好地对二者进行区分,往往采取统一的授课模式。事实上,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培养目标方面,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有着不尽相同的培养定位。法学硕士设置的初衷是为法律教育和科研机构培养学术型人才,它所预期的毕业生是学术法律人(Academic lawyers)而非实务法律人(Practicing lawyers)。而法律硕士(JM)的培养目标是“为实际部门培养德才兼备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专门人才”。传统的法学硕士教育更侧重于学术,而非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法学家;法律硕士教育培养的是法律家(即所谓的律师),也就是既有一定的法律功底,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法律框架内解决社会问题的法律从业人员。法律硕士教育所培养的人才重应用、重实务,职业道德与职业能力突出。相比于法学本科的基础通识教育和法学硕士的学术研究教育,法律硕士教育是一种职业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面向各行各业的复合型法律人才,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方面。根据培养目标,法学硕士应当以学术研究为导向,而法律硕士教育和教学的全部工作都应该围绕培养宽口径、重应用、高层次、复合型的优秀人才来进行。对比复旦大学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所开设的必修课课程可以看出,法学硕士开设的方法课、对比课突出了研究型特点,而法律硕士所设课程与本科生课程较为接近,体现了法律硕士与法学硕士的差异。但目前法律硕士的课堂教学基本还是遵循课上满堂灌的教育模式,依旧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内容也同样是侧重于理论,实践性课程的设置远远不能满足法律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因课程设置没有实现与其他学科和法学知识的有效结合,致使法律硕士的跨学科优势难以发挥。

科研与论文方面。由于两者培养目标的区别,法学硕士的科研与论文多强调学术研究方面的能力,重视理论分析,而法律硕士的科研与论文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法律原理和法律规定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应通过多分析实际案例来阐述理论。现实中,大部分高校法律硕士的论文要求与法学硕士没有实质区别,对两者的科研和论文要求混同。加上法律硕士的生源是非法律专业本科生,其法律基础知识积累不够,科研能力也难以得到有效提高,导致其实际水平甚至不及法学本科生。这使得法律硕士不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影响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评价。

质量评估体系方面。英国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法律硕士培养侧重在本科基本训练基础上提高实际运用技能,学生选课通常集中于某一专业方向,只需选择几门课程,并且一般不写论文,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获得学位,通常以法律实践能力为考察核心;法学硕士则需要写论文,但不需要修习过多的课程,通常以科研能力的提高为考查核心。这既适应了不同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又突出了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区别。

二、大学应该培养法学家还是培养律师

有人说过:在教育和道德方面,如果实践是正确的,那么理论就没有意义。为什么要在理论上浪费时间,而不把时间用在探索实用技术上呢@?如何区别培养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我们的社会到底需要更多的“法学家”还是“律师”?这可以从《耶鲁报告》得到启示:“有些操作可能由那些掌握很少或没有相关理论知识的人实施。不了解力的分解定律的水手可以扬帆起航;没有欧几里得原理相关知识的工匠可以把他的框架弄成直角;没有学过化学理论的染工可以调制色彩。但这样的劳动者注定是要被其他人限制在狭窄的职业道路上的,他需要那些拥有更加广博科学知识的人的持续监管。如果他想冒险超越既定规则,而没有现成理论做指导,就会盲目、胡乱地工作;通过长期实践,他可能已经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但业务计划的安排、机械工程的新组合、技术的发现和改进等却通常来自经过更高级和系统培养的人的思维。”也就是说我们既需要精于实践、掌握熟练技术的操作人员,即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又需要精于理论且以研究为主的高层管理人员,也就是学术硕士的培养目标。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本科毕业设计 综合素质 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国家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当代科技和人才的重要阵地。随着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研究生教育如何适应现代化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应该看到,目前很多硕士研究生到工作岗位之后存在“不适应”的问题,往往在具体的工作面前束手无策。主要表现为动手能力差、组织管理能力弱及处理人际关系不好等方面问题。硕士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不仅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应当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及社交等综合能力,还应当具有关心他人与合作共事等多方面的素质。

对于工科本科学生而言,毕业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撰写科技论文和技术报告的能力、收集各种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养成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因此,充分、有效地利用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环节,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

1.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硕士生的学术科研能力

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硕士生的学术能力,既是出科研成果的需要,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本科毕业设计是围绕着指导老师的课题进行的,指导老师可以在本科毕业设计中组织本科生和硕士生定期举行和课题有关的各种学术讨论会。如可以让硕士生先给本科生上一次课题的入门课,即作一个关于课题的较为详细的背景介绍。没有任何方法能像讲授课程那样帮助人去学习这门课程。因为要想讲好这次入门课,就要做大量的知识储备。硕士生在准备的过程中就会主动阅读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主动驾驭知识,有利于启发思考,发展智能,培养创造能力。这个过程可以使硕士生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看待问题,对课题的国内外进展有充分的了解,如目前研究的问题所在,以及解决问题的价值等。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硕士生在科研中最可贵的“超前性”,使他们永远不满足于对现有知识的掌握,既尊重知识,又勇于创新。同时结合课题的实验进展,安排本科生和硕士生作阶段性的课题报告,并安排质疑和讨论。在这种学术讨论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平等、自由地交流,没有既定观念的束缚,也没有权威的压抑,硕士生在与他人的全方位互动、反馈中不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实现自我,从而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我教育水平,在多元、开放的人际互动和学术领域碰撞中激发灵感、创新研究、丰富人生。另一方面,这一系列的学术讨论也充分体现了硕士生的研究水平和国内外研究现状,通过听取报告不仅开阔了学生和教师的视野,拓展了知识面,提供了研究团队内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而且报告后的集体讨论中也解决了不少研究难题。本科生在听报告时不但学到了报告内容,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别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老师在享受这一过程中常常也会受益匪浅。

2.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硕士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硕士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引领本科生共同完成工作,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而此时,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硕士生就是这个小组的领导者。确定合理的目标,制订适当的计划,确定达到目标的方式、方法,进行目标管理,工作中问题的处理会给硕士生提供很多挑战和锻炼的机会。为了达到目标,硕士生需要掌握适当的激励方法、需要掌握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可以让本科生在硕士研究生的指导下开展一些和毕业设计有关的社会调查,通过指导本科生的社会调查,可以使硕士研究生开阔眼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锻炼独立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3.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硕士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许多硕士研究生面临着求学与就业及社会和家庭责任的多重压力,是一个亚健康的群体,大多只是啃书本,埋头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不去参加学校或者学院组织的一些活动,也不注重与周围人的交流,正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导致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一些基础的实践能力不强。在协助指导本科毕业设计中,硕士生需要和包括本科生、指导教师和实验室的老师在内的不同的人进行沟通协作,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不可预知的事件会带来突发的问题,需要硕士生与学生、教师进行沟通协调,从而极大地锻炼研究生的口头和书面沟通技巧。在这个过程中,硕士生走出原来的单一的小圈子,趋向于全方位的开放,并能较好地处理多方面的关系,接受多方面的挑战,适应多方面的变化,经受多方面的锻炼,培育多方面的能力。摆脱了有些用人单位对硕士生“坐下来不能写,站起来不能说,跑出去不能干”的不良评价。研究生在指导本科生开展毕业论文相关工作时,本身也可得到很好的锻炼,提高自身对科研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总结能力、讲解能力、协调配合能力等。同时,本科生可以更多地获得专门的一对一的讲解,提高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此外,这种模式对于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友爱团结、协作公关基本素质也是一种很好的培养。

4.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增强硕士生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自豪感

在硕士生协助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通过指引本科生一步步地达成目标,增强了自信心,同时通过亲身体验传道、授业、解惑的历程,将产生为人师的自豪感和获得成功的成就感。在这一过程中指导教师多用正面评价激励硕士生,为硕士生提供心理帮助。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和昨天的自己比较,有一点点进步就要奖励自己。指导教师不仅要嘉许学习努力、学习效果好的行为,更要嘉许遇到困难不气馁、能坚持“一天学习一点,一天积累一点,一天提高一点,一天发展一点”的态度,以倡导一种积极的学习科研文化,不断地增强硕士生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自豪感。这种积极进取的文化不仅有利于激励学生在校学习时能克服困难坚持下去,而且能使学生毕业后真正成为终身学习的受益者。

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连续扩大,如何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面向公民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高级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在创建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与研究生教育密切相关。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既是一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志,又是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标志,可以说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富有创新精神的硕士生群体是学校教学、科研活动中最富活力的有生力量。充分利用本科毕业设计,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进一步增强硕士生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自豪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硕士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润杰,刘维民,刘鹏.研究生参与本科实验教学发挥重要作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7):108-109.

[2]于长青.研究生培养中科研育人模式的构建[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7):10-12.

[3]于忠海.研究生“自我教育”的学术资源构建与教学理念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9):44-46.

[4]张学义,史立伟.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J].职业时空,2009,(9):71-72.

[5]何江涛.研究生协助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利弊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09,(2):42-44.

[6]冯晓丽.高师院校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9.

[7]常宝英.关于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7,(5):165-168.

[8]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