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师德教育

师德教育

师德教育

师德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师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5—0041—07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成为推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的现实选择。有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高尚的师德是教师从业的首要品质,是人民教师践行教育崇高使命的内在要求。加强当代人民教师师德研究,回溯教师师德的历史沿革,探究人民教师师德的本质特征,建构人民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对于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

伴随历史的推演,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仅是当今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有生力量,也是实现未来的重要保障,是“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一种主要手段”,“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2010年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推动和制约整个社会发展。在现代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于社会发展而言的决定性作用更加不容置疑,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是对这一重要作用深刻而明确的揭示。然而,科学技术的产生、传播、运用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科学技术生发的肥沃土壤,是传承和推广科学知识、生产经验的重要手段,是有效转化为生产力的中介与载体。教育能使原来为少数人掌握的知识在短时间内为更多人掌握,较大范围地提高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教育担负着发展科学、创新科技、推动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重要使命,是科学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策源地和主战场。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基本和最活跃的因素,是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和开拓者。科学技术只有被具有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的人所掌握,才能物化于生产过程,有效地发挥作用。“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获得科技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可以提高科技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改变科技劳动力的性质和形态。教育通过将科学知识和人这两种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结合起来,直接促进科学技术更新,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人类延续、文化传承、民族强大的根本途径。一个民族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世代相传,永续发展。纵观世界发展史,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前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任何国家的强盛,都从率先发展教育开始,教育立国、教育强国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恒久动力。1806年,普法战争中失败的普鲁士当局,在经济极为匮乏的情况下,颁布了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1870年普法战争取胜后,普军元帅毛奇不无感慨“普鲁士的胜局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的”。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提出,“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确立了“教育是立国之本”的国策,用30年时间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从而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和国力的强盛。美国之所以能够最早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与其高度重视科技和教育密切相关。近20年来,美国历届总统无一不把“教育治国”作为第一方略和最高承诺,1997年克林顿在施政纲领中宣布:美国政府今后头四年的头等大事是确保每个人享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正是对教育的高度重视,美国的国民素质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科技发展和经济实力长期居于世界前列。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同样见证了教育对民族振兴的巨大作用。世界四大文明,唯独中华文化绵延不辍,延续至今;中华民族经济科技文化发展一度长期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得益于教育的巨大功效。满清末期,国家衰落,除了政治腐败的因素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教育的僵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积极致力于发展教育事业和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等战略思想。从“战略重点”到“战略地位”,从“必须”到“切实”,从“优先发展”到“基石”的话语演变中,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教育战略作用认识的高度自觉。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教育事业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进步,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水平逐渐提高;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农村教育得到加强,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教育的优先发展,推动了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进步,又成为经济腾飞、国力强盛的强大动力。“教育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教育事业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国家的每一次发展和跨越,都伴随着教育的优先发展。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是经过历史与实践检验的颠扑不破的真理。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的竞争。知识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教育的基础性、主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人才培养与储备已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诸如经济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对低成本劳动力及资源过度依赖等瓶颈和困难,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同样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各类人才。”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持久动力。但客观而言,当前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诸多不适应之处。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教育能够提供的合格人才之间存在差距;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与教育资源短缺之间存在差距;农村、民族、边远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对教育事业的迫切要求与教育水平滞后之间存在差距;教育加快发展和提高质量的要求与教育体制机制活力不足之间存在差距;等等。“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保证人民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我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凸显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已成为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二、教师: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教师,古今中外对它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界说。汉代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前苏联加里宁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称道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是文明之树的培育者,是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捷克的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该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定义:教师是向受教育者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能够满足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教育学基础》对教师的定义是: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当代教育学》认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以上各种界定虽有差异,但总体蕴涵着两个所指:第一,教师是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教育者,在培养人的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二,教师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性范畴,是随着社会分工而出现的专门职业。教师是以人类教育活动为前提和基础,伴随人类社会分工而出现的,通过知识的、精神的、人文的言传身教,影响感染学生,创造出非物态化的、利于学生和整个社会发展的公益价值的职业。国以人立,教以人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教师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

教师承载着崇高的教育使命。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是具有教育智慧的学者,是人格修养的楷模。第一,教师传承人类文明。早在1993年的教师节上,万里就指出:“教师是铸造人类文明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人类文明发展的连续性,有赖于一代又一代教师的劳动。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教师辛勤的、有效的劳动,那么这个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程就会中断或遭受损失。”胡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连接着文明和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是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教师传承文明的创造性劳动,人类社会将永远停留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时代。教师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其自身在社会不同地域的流动,发挥着文化传播的作用,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周游列国,游历讲学;近代教师“睁眼看世界”,远赴异国“师夷长技”;教育迈入国际化进程以后,不同国家、地区之间教师交流、互访,大大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扬与发展。第二,教师培养社会人才。培养人才是教育的终极使命,教师则是完成这一使命的中坚力量。如果说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最光辉之处就在于教师可以照亮一代又一代人,从而提高全民族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教师通过系统的知识讲解和指导实践,提高受教育者的劳动技能,为社会培养大批人才,实现对生产的技术支持。教师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等,培养受教育者革新进取、拼搏奉献、艰苦创业、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提升工作效率。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言人,代表社会和国家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的教育与导引,以利于社会和国家的有序、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陶行知曾经说过:“国民如果受过相当的教育,能够和衷共济,努力为国家负责,国基一定稳固。”而“要造适当的国民,须有适当的教员”,教师承担着光荣的使命。第三,教师促进人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启迪心智、德行教化、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探寻等不断促进人类自身的完善与发展。教师通过生理、卫生、饮食、体育科学的知识传授,培养受教育者尊重生命、珍爱健康的意识,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质量;教师通过对受教育者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导引,端正他们学习的动机,增强学习的动力;教师通过启迪受教育者进行理智的怀疑和批判,学会自主、独立,崇尚知识、美感,脱离崇拜物质金钱和世俗权力、迷信粗鄙的低级趣味;教师启发受教育者对“人之何以为人”的深层思考,追究“人之所以为人”的终极价值。总之,教师通过各种教育,不但传授知识,还丰富和开拓人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荀子·大略》就有“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的名言。振兴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重视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意义重大。”“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所培养人才的质量,而教育的质量则决定于教师的素质。“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明确提出要“争取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新解放区教育工作的关键是争取、团结、改造知识分子。必须坚决的正确的执行争取、团结、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支人民教师队伍。1952年教育部在中小学教育行政会上提出“训练三十万事业知识分子补充师资队伍”。结束后,百废待兴。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被列入国家发展的重要议程,教师队伍建设受到空前重视。1977年8月,邓小平指出:“要特别注意调动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要强调尊重教师,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我们要把从事教育工作的与从事科研工作的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使他们受到同样的尊重,同样的重视。”1978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要研究教师首先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制度。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鼓励人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特别优秀的教师,可以定为特级教师。”1985年,中国设立“教师节”。这一时间比1994年国际社会设立国际教师节提前了9年。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规定“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国家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对优秀教育工作者给予奖励”。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颁布,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资格和任用、待遇、奖励等方面作出了法律上的规定。此后,《教师资格条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等相继颁布,为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提高教师地位提供了基本法律保障。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教育改革稳步推进,教师队伍的规模和素质都获得长足进步。2004年以来,中央财政加大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力度,通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免费师范生”、“农村教育硕士计划”等多项措施,大量补充农村师资。自2007年开始,国家通过组织实施“送培进藏”、“送培进疆”、“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部级远程培训活动”,为西部农村12万多名教师提供通用性专题培训,着力提升教师素质。2008年,启动“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以对口支援的形式集中培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针对“5·12”汶川地震,我国又实施了“援助地震灾区教师培训计划”,对四川地震灾区的2000名骨干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央和各高校通过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设立“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等多形式、多渠道培养和汇聚了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教师的关爱和厚望。截止到2009年共有1600多万教育工作者,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8倍。其中,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达1390万。我国之所以能够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就依托于这支教师队伍;我国用了不到1/3世纪的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一百年才完成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历史重任,得益于广大教师的辛勤劳作;当前我国农村教育普遍加强,教育公平迈出可喜步伐,同样有赖于千万教师的无私奉献。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每一项成就,离不开广大教师;教育改革的每一个突破,离不开广大教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既是党和国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更是今后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价值取向。

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客观上要求必须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新时期我国教师队伍建设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首次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目标要求,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应对新挑战、面对新形势、承担新任务的紧迫课题。

三、师德:人民教师崇高使命的必然要求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礼记·学记》曰:“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一些名师被誉为“真的种子、善的信使、美的旗帜”而为世人景仰,不仅在于他们兢兢业业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操守,更在于他们言行一致、持身自律的人格魅力、道德风范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境界。“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职业道德乃教师的精髓。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或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特殊要求,反映的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的总和。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劳动,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劳动,教师职业道德就是职业道德在教师这种职业劳动中的表现形式,反映了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作风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育人尽职尽责。教师职业道德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统治集团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自古以来,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教育大辞典》明确提出,教师是“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不难看出,职业道德是对教师工作的约束和激励,也是教师从教的首要素质和条件。

教师的使命,就本质而言,是根植于教师主体自觉意识的对学生、对教育事业、对社会的责任担当,集中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态度和出色的实践。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扮演着多种角色,概括起来有“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父母和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等等。归根结底,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舞台上完成“育人”角色任务,这是教师使命的根本所在。“人民教师”是中国现当代赋予教师的光荣称号。抗日战争时期,提出:“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需要大批人民的教育家和教师。”人民教师是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光荣的教师。“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人才。”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日常工作既平凡又不平凡,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广大教师应当成为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高尚的师德是人民教师的首要品质。

高尚的师德是教育道德本性的内在规定。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是做人的根本。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尽性存心”,荀子的“化性起伪”,董仲舒的“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韩愈的“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和“复性、明明德”,顾炎武的“博学知耻”,王夫之的“养性、至善、明诚、执中”,蔡元培的“什么叫师范?范就是模范,成为人的榜样”,其大旨都在强调教育的道德本性。在国外,康德认为,教育的理想是发展人潜在的向善倾向,培养人“善良的意志”。赫尔巴特则表达得更为直接:“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包括。”“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德行是给予整个教育目的的名词。”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学校是人们的心灵相互接触的世界”,“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在这个心灵交互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所结成的不仅仅是一般的人际关系,更是一种价值关系、道德关系。教师不仅传授系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向学生传递知识所负载的价值意义;不仅按照国家意志向学生传递主流价值观和社会行为规范,还在职业工作中展现个人的价值倾向和道德品质。教师的职业活动直接关系到学生精神世界的形成,师生关系所凝结的情感、态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面貌。“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德,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着全体学生……他应该觉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孩子的几十双眼睛盯着他。”凯洛夫曾言:“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可效仿的榜样。”教师对学生而言,“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师德教育范文第2篇

二、中小学教师基础教育新课程培训。根据全省课程师资培训计划,20*年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工作7月27日在我县拉开帷幕。同时参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专题培训的教师(农村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学科骨干教师)共30名,也在山东省师范大学开始参加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师德教育、现代教育理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科研与课题研究、学员论坛、学科知识的拓展与更新等模块。英语培训课程要适当开设英语口语课,培养英语教师的发音和听说能力。实施*县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是提高全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我县教育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

20*年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通过远程研修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在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以教师为主题开展学科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帮助广大教师整体把握、准确理解课程标准和有效实施高中新课程,促进我县高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普通高中教师新课程全员培训共15个学科。这次培训全县共有4*名专任教师参加。

*年新课程骨干培训省级培训的工作6月份开设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体育4个学科。省级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第二期培训班报名我选拔了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或教学能手参加了培训。

为进一步推动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广大农村教师心里健康教育水平,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教师队伍和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我县选派了中小学2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并于12月份进行了二级培训,共培训县级骨干教师小学76人,中学38人。

为全面提高全县语文、数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经与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洽商,*县教育局聘请华东师大知名教授、专家对我县初中语文、数学两科教师进行暑期培训。8月11日—13日,全县初中语文教师、数学教师暑期培训班分别在县实验中学、*一中老校区顺利举办。8月11日上午,*局长、*委员及华东师大汪晓勤教授、李俊副教授出席数学班开班典礼,王立村副局长、杨福泉主任、郑桂华副教授、沈龙明副教授出席语文班开班典礼。培训班每天授课6小时。全县初中语文、数学各140余名教师参加了培训班,各初中语文班、数学班各派一名教育干部带队参加培训。

五位华东师大教育专家知识渊博、治学严谨、讲授各具风格,见解深刻,且紧扣教育实际,表现出了深厚的学术功力和崇高的学术风范,有力地诠释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中国教师精神。参训教师听专家报告,恪守时间,状态投入,如沐春风,一致表示不能再只靠一根粉笔、一本教案、一张嘴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必须凭借教育科研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

三、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开展专项调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引导师范类待就业毕业生到农村任教。(近几年来共招聘师范类毕业生385人到学校任教)研究制定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制度。充分运用现代化远程教育等手段,通过多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质量。

四、教育创新人物。为激励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牢固树立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理念,提高教育创新能力,推动我县基础教育改革顺利实施,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滨州市教育创新人物评选活动的通知》(滨教[20*]46号)精神,对全县中小学教师、校长开展了“教育创新人物”评选活动。在自下而上,层层推选的基础上,对乡镇、县属中小学推荐的26名校长、教师进行了认真评审,共选出6名县级教育创新人物参加市级以上教育创新人物评选。

五、中小学校长培训。20*年新年伊始,按照县制定的“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划,落实了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对全县中小学中层干部分期、分批展开培训。对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尚未参加提高培训的校长,以及虽取得《提高培训合格证书》,但时间以满5年的中小学校长(含高中校长)进行提高培训,年内培训中小学校长116人。培养造就了一批教育改革、教育科研和学校管理的带头人和专家型校长。

六、语言文字工作。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推进全县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在县语委的领导下,在全县范围内继续开展创建“普通话示范学校”、“校本示范学校”和创建“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

师德教育范文第3篇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赞誉。“以天心点燃烛光,引导人类走向光明”更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然而 ,教师并非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教师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置身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不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那只有具备严格的自律,高尚的师德水准,才能在现实的教育生涯 中守身如玉,专心致志地做好本职工作。

关于师德问题,不少教育家及国家领导人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春秋末期,孔子提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师德规范;唐代韩愈,还专门著 有《师说》一文,指出教师的三大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并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以此作为从教择师的标准;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明确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综上所述,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倡导爱岗敬业,强化责任意识,是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身处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面对窗外扑朔迷离的现代风景,难免会为干教师这一行不能“潇洒走一回”而感到困惑。的确,教师的职业特点注定了他一辈子无法辉煌,许许多多从教几十年的老教师直到退休的身居斗室 ,两袖清风。难怪有些教师不安份于教学,想下海、跳槽……过去,本人也曾有过一段不安心从教的心理过程。初涉教 坛时,我心中充满了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的满怀激情,但不久这份激情便被“清贫”而逐渐淡化,不安心从教的思想开始在心中萌芽。不久前的一件事才使我认定了脚下这条 路。那一 年,我因病住院手术,由于药物反应发高烧而不省人事。下午醒 来时,只见窗外挤满了小脑袋,那一张张天真无邪的小脸上充满了担心和关切。孩子们见我醒来,兴奋而亲切地唤着:“老师……”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泪水迷糊了眼睛。此情此景,我才真正体会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高尚。当教师 虽然“清贫”,但这真诚的付出能换回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情,这其中的乐与甜又是哪个“外人”能体会得?教师的劳动的确艰辛、繁重而富于牺牲,劳动成果又不是显效的,难以形成立竿见影,不易受到人们的认可和尊重。但我们只要正确认识 自身的职业 特点,不攀比,不气馁,就能在“清贫”中感受到“外人”无法感受到的“富有”。

学高信为师、身正堪为范。藤野先生那严谨的 治学 精 神,公正无私的高尚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们誉为“万世师表”,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师德榜样是无穷的力量,引导教师学习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先进事迹,请有经验的老师作师德讲座或进行现身说法,对促进教师师德规范,提高是德水准是十分必要的。九八年我市组织了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进行师德巡回演讲,就在教师队伍中引起了激烈的反响。他们有的初涉教坛,豪情满怀,立志奉献;有的身残志坚,倾其所能,甘为人梯……一个个典型事例生动感人,从平凡中见伟大,在奉献中见真情,激起了广大教师情感上的共鸣。使大家认识到自已所从事的是人类最崇高最伟大的事业,从而树立起“角色”理想,建立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

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师德范畴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要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

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曾经有一位学生,因父亲病故,母亲改嫁,失去家庭温暖的他从此情绪低落,时常缺课、逃学,成绩一落千丈。当了解到这情况后,我立即向他伸出关爱之手,找机会与他谈心,时常抚摸着他的小脑袋问寒问暖,鼓励他学习、资助他生活,还经常用车送他回家。除此之外,我还让全班同学对他多一份关心,多一份友爱,让他感到这“大家庭”的温暖,激起他学习的信心和摆脱困难的勇气。过一段时间,这位同学又渐渐露出活泼开朗的天性,学习勤奋了,成绩提高了。后来的初考,他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中学。现在还经常来信叙说对往日与老师、同学共游戏同欢乐的美好时光的怀念。

在学生眼里,教师是智慧的化身,道德的典范。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不成熟的少年儿童,他们正处于动态的发展中,有着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给学生予扶危定倾。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传。愿广大教育工作者都能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在这半亩方田里勤耕力作,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谈吐来征服学生的心。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让自己的生命之火为教育事业而燃烧。

师德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教师;师德建设;路径;方法

一、当前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

由于我国正处于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许多相应的制度在逐步地建立之中,它也要求人们的社会道德体系与之相适应,并能促进其发展。当前在体育教师队伍中出现的队伍不稳,教学精力投入不足,治学不够严谨等,反映了体育教师职业信念的迷失和职业道德的失范,故出现了以下一些情况:强调个体“内省”的传统师德要求与现代规范化的趋势不够和谐,在体育教育改革中“以善律教”(加强教育道德)滞后于“以真律教”(按教育规律办事)等。上述我国体育师德建设面临的客观形势表明,一方面加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任务紧迫而艰巨,要求我们正视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加强体育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认真研究解决师德建设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体育教师师德的建设

师德建设是深化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当前的体育教育和教师素质现状与时代的要求尚存在较大差距,我们要改变过去学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过弱的人文陶冶,过强的共性制约,过旧的教学内容,过死的教学方法”等局面,消除传统体育教育思想、体制的弊端。在学校体育改革中,体育教师是改革的主体,必须加强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促使体育教师转型。其次,师德建设是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需要,同时其也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一项基础工程。体育教师的师德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前提,体育教师的师德、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体现着学校的校风、校貌。优良的体育风气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一个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就难以形成忘我工作、团结拼搏的精神面貌,就难以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

体育教师师德建设的路径,其一是学校层面的努力。学校是教师活动的最主要场所,自然是师德建设最核心的关注点。其对师德建设的路径选择包括正反两个方面,建立激励机制以加强正面引导,建立监督制约机制以完善反面规制。具体而言,在激励机制方面,需要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对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适当物质奖励,并在岗位津贴、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而在精神激励方面,重视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和激励作用。通过“评选师德先进工作者”、开展教育教学示范活动等方式,对师德优秀的教师予以表彰,大力宣传他们教书育人的先进事迹,启迪和感染周围教师树立强烈的事业成就感和自豪感。在监督制约机制方面,通过多指标的设定量化师德的评价标准,力争实现对教师行为的价值评价与反馈。在体育教师管理体制下建立起一整套教师师德的监督约束系统。此外,学校还应将教师职业道德考核作为教师聘任制度的重要考核内容。把师德表现作为年度考核、职务聘任、优秀教师评选、派出进修和评选奖励等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挂钩,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制”。其二是社会层面的贡献。教师是伟大的职业,是每个社会发展前进不可或缺的动力来源,整个社会也应当为教师师德建设贡献力量。全社会应当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借此增强教师的职业自豪感,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媒体在师德宣传中的作用,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重的职业之一。除了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外,师德规范标准的建立也尤为重要。党和国家应制定明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形成统一的标准,让广大教师对师德规范、师德标准形成统一的认识,有利于将外在规定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认同和内在的自律规律,并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和前提是加强师德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完善体育教师师德教育培训机制,就是要求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首要内容,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规范化、制度化;就是要将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职业道德要时时抓,处处讲;就是要求教师自觉加强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践行,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挖掘其师德需要,深化其师德认知,为师德体验和师德体认奠定认知前提。

作者:孙凯乐 单位:浙江省金华市东苑小学

参考文献:

师德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树师德;爱学生;促养成教育

我国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教育放到第一位。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江总书记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德育的重要性作了明确的阐述。现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德育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要坚持把德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来抓。

职业学校的学生是在初中阶段得不到教师很多关心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心理上,知识上,行为上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加上长期以来对自己行为的放任,已经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和习惯,所以常常表现为目无纪律,目无尊长,学习上存在许多困难,升入职业学校后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所以他们往往在行动上和思想上常常出现矛盾与对立。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教师的尊重,也渴望同学的尊重,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懂得怎样获得尊重,怎样去尊重他人。学生来自不同境况的环境和家庭,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他们都需要获得最真挚的爱!职业教育的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艰辛,通过学校的教育和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有责任感,有事业心,掌握一技之长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目前我们的教育过多的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开发,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养成教育。职业教育的养成教育应该包括:道德行为的养成、学习习惯的养成、职业技能的养成,社会适应能力的养成,择业就业观念的养成和社会竞争意识的养成等多方面。人的正确思想和行为不会先天就有的,而是靠后天的教育和养成的。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在教师的教育与指导下进行的,教师的师德师风对学生各方面的行为养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良好的师德师风将对学生教育起到直接的影响。

什么是师德师风呢?所谓师德,就是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等等,这些都是师德。师风,是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学校的灵魂,学生的行为养成要靠师德师风来促进。职业学校要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两者协调发展才能推动职业教育事业的进步。

1.建立机制,常抓不懈

长期以来,教师被尊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能否自觉把党和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信念,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准。人们常用蜡烛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赞扬教师乐于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教师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特点、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产生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建立自豪感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不为名利所惑,在教学实践中无私奉献,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价值,把培养好下一代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天职。

师德建设中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学校要把师德建设列入日常工作这中,不能搞突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师德有许多明确制度,但是制度不能落实,就没有任何作用,学校要有相关的考核评价制度和量化细则,注重德育队伍的素质培养,注重德育工作的经常性、针对性、实效性、渗透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时刻对照自己的行为,严于律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生观,不断增强师德信念和师德修养。教师一旦形成坚定的信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就会达到师德水准高境界的升华,他就会坚定不移地、满腔热情地对教育、对学生实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工作,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师德师风不单是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领导班干部更要率先垂范,要经常与教职工交流,关心、了解、帮助教职工,推动师德师风修养的提升;还要经常与学生交流,用自己的行为,影响教师,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层层抓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形成了全员、全程、全控的育人体系。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都是教育家,让学生天天都能受到良好的师德影响。

2.亲其师,重其道

儒家早就有“亲其师,重其道”的理论。亲其师不单是学生亲近老师,更重要的因素是“亲其徒”,教师不主动亲近学生,总是高高在上,学生是不会亲近老师的,也就不可能接受他的理论与教育。亲近学生不是单纯的走近他们,更重要的是真心实意的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等。中国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要用父母之心去全方位的关心学生,没有那一个父母会因孩子有缺点,而忽视孩子的存在,忽视孩子的进步。职业教育的教师更要注意,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因为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等等原因,已经形成一定的缺陷,长期得不到关心和尊重,对关心和尊重的渴望更加强烈,所以我们要关心他们,用爱心去帮助他们。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教育者应该象工匠研究其加工材料的特殊性那样研究学生,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去与他们平等相处,交心谈心,要让学生感受到春风化雨的温暖,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他尊重你,接受你,你的教育、你的要求,他才能自觉的接受。

3.身正为范,德重为师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承担对人的培养。师德重于山。师德包括教师的品德修养,行为表现,业务能力,敬业精神等诸多方面。每一个教师都是一面学生学习的旗帜,因此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在教师中形成学习的风气,开展理论研究,丰富自己的思想、知识,严于律已,独善其身。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注意作好学生的楷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严格要求坚决不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敬你,爱你,接受你的批评教育,学会做人。

4.严于律已,爱岗敬业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是学生学习的楷模,要时刻注意严于律已,爱岗敬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是以教师为榜样,教师热爱自己的事业,兢兢业业的工作,踏踏实实的做事,严谨的教学态度都是学生学习的目标,教师一言一行将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身教胜于言传,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忽视的作用。

5.加强课改,培养素质

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书是知识的载体,不是套索,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认真负责的态度,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不能墨守成规,生搬硬套,要大胆采用创新的思维,引入新的教学理念,使用新的教学手段,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学生技能掌握水平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学过程不能由教师把着讲,学生坐着听,要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训练技能,在技能训练中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要结合教学知识点,引导学生应用相关知识,大胆思考,提出总是解决总是对创造性的思维加以鼓励,让学生放飞思路,敢想敢做,大胆创新。

6.钻研业务,精益求精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正是知识爆炸的年代,我们不坚持学习,不断的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来充实自己,就会落后。当学生看到我们积极学习的态度,出会自觉的不断的学习改变。

职业学校提倡双师型、多师型教师,在钻研本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求我们为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必须努力学习,积极投入到新知识,新业务的学习中,不断完善提升。在学校形成学习业务,钻研业务的良好氛围,带动学生对新知识,新业务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三人行必有我师,以老带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7.营造校园氛围,实现养成教育

学校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主阵地,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营造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氛围,为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要从办学观念、师生规范、专业特色、校园标识等方面综合考虑,制定了校训、校风、校规等,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提供良好行为养成的土壤。

7.1 品德养成要建立长效制度。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发育不足,学校要重视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组织学生学习法律法规和学生守则,学习中国的礼仪文化,并长期开展校园文明系列教育,开展品德教育与评比活动,德育工作不但要有针对性、经常性,还应该有主动意识和超前意识,为使学生的课余不成为德育的空间地带,就要靠我们去占领、去捕捉;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素质、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校时时刻刻都感受到文明礼貌之风,逐渐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教书重在育人。育人是教育的核心,只要学生成为一个品德合格的人,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每一个家长都望子成龙,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龙,中人要成人也不辜负家长和社会的希望,也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思想品行教育应是职业学校德育的中心任务,要常抓不懈,我们培养学生“四个学会”的(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习创造)的第一学会就是做人,

教育过程中要层层抓落实,人人都参与教育。领导要重视学生装的思想品德教育,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关心学生的成长,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心上,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岐视,不忽视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教师的重视,逐渐树立起自强的信心,形成良性发展。

7.2 以班会课为重要阵地。班会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利用与否,以及利用得好坏,对班集体的发展,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的人缺乏这种意识,班会课变成“自习课”。我们认为好的班会课应是师生智慧的结晶、师生或学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学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黄金时段。教师要认真设计每一节班会课,使班会课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活泼、富有意义、收效显著。教师当中要提倡互相学习,可以集体备课,集体创作,各班针对自己的特点又可以因班而异,突出身特色,班级之间互相观摩主题班会,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7.3 学习习惯养成来源于课堂教学改革。职业学校以知识够用,技能扎实为目标,因材施教才能实现人才培养。职校的学生多数存在学习困难,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吸引他们,无法调动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采用寻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活动中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多安排实践课,充分发挥职校生愿意动手,不怕出汗的优点,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得到手、眼、脑、耳的综合训练,真正掌握学习的技能,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教师教学中认真的教学态度,寻活的教学方式,严谨的教学思路,熟练的专业技能,都将对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