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河道绿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字】生态景观,水网,基本思路,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S276.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除了可以改善水系水体的水质,还能够解决水源地的问题,全面发挥景观水网的效益:首先,促进水资源发展模式的创新,目前大多数城市的水环境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亟需提供治理保护的措施,为城市水资源的治理积累创新的经验;其次是景观水网的工程实施,为人类提供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平台,保证城市的饮水安全,并不断提高城市的特色品位和个性魅力;再次,生态景观水网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支持工程,尤其是生态重点保护 区域,通过将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三者的结合,提高水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二.城市生态景观水网存在的问题
城市生态水景观存在问题的分析,是针对性构建生态景观水网的基础依据,水体恶化、生态污染和水资源枯竭等现实的问题纵横交错,成为目前城市生态水景观发展的绊脚石:
1.河道生态功能逐渐丧失,水资源污染问题突出,与人类对水资源的基本需求形成强烈的矛盾,某些原本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城市,也逐渐沦落为污染严重的缺水城市。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内城河水质呈现继续恶化的趋势,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工业废水和船舶废油等不断排入河道,而水体本身的纳污和自净能力有限,将制约着河道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
2.城市人口的增长、交通网络的扩展和商业项目的启动,大部分河道在城市建设的进程中被填埋,或者被改为暗沟,使得水系被分割,无法满足景观的水资源畅通要求。
3.为了满足防洪、泄洪和排污的需求,河道往往被人工化和渠道化改造,虽然有利于航运、发电和灌溉等实际需求,但水系将和土地等生态环境分离,对河岸植物和水生生物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破坏河流周边的生态环境,阻碍了地下水系循环、地表水系循环和河道的自净等功能的实现,使得水资源污染的程度加重。
三.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思路分析
1.不断加强生态景观水网的重点环节建设
(一)要争取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水网构建工程属于水利规划的一部分,需要与国家水利局等相关部门联系,争取纳入河道污染防治规划当中,以获得生态水网构建构成的资金技术支持,为水网构建工程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协作机制的建立,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涉及到水务、环保、园林和房产等领域的内容,需要建立统一高效的协作机制,使得水网作为一个综合体进行协调性构建,因此必须抓住政策支持的时机,建立生态景观水网构建的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对管理制度的理顺和各方资源的整合,以便破解工作中的各种难题,保证生态景观水网构建工程的稳步建设。
(三)拓宽资金筹集的渠道,针对生态景观水网构建需要大批量资金的要求,在建设施工之前,要拓展资金的筹集渠道,加大融资的力度,一方面是争取银行机构的资金支持,争取更多的银行贷款,另一方面是利用市场推广的手段,推行生态补偿,将土地开发和水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以便从土地升值中获取足够的建设资金。
(四)制定生态景观水网构建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方案,以此作为规划方案细化和完善的参考依据。目前,水资源的保护、水污染的处理等是生态水网构建的工程重点,我们要根据相关的规范要求,将工程项目一体化,根据批复的意见和整改要求,不断完善工程规划的方案。
2.构建生态景观水网的格局
(一)提升水系的景观生态效益。现在城市的高密度开发建设,影响生态景观水网的格局,因此,笔者认为要针对城市的生态水资源环境特点,构建水系网络生态格局:
(1)是结合水资源结构所处位置的地理条件,譬如针对淤泥填塞的河道,进行现场的治理和保护,沟通断头的河道,形成水系的流动,并采用继承和再生的方法,调整水资源系统,重新设计结构清晰的水网架构。
(2)是恢复被填埋的河道,改善缺乏绿化的水系生态价值,譬如重新开挖直河,通过以河流水系为轴心的绿化建设,汇集规模比较小而且分散的公园、绿地和园林,使得景观水网形成系统的城市绿化开放空间。
(3)就是利用水网建立相互联系的敞开式绿化空间,发挥水系的综合效益,并发挥水系本身的水网特色。
(二)是治理水污染,恢复生态水景观的生机。
水污染的治理和生态水景观的开发,两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据调查,城市90%以上的的排水系统存在问题,在暴雨季节,所排除的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
(1)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污水污染河道的问题,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雨污合流排水方式,将雨水和污水分流处理,截留进入河道的污水,减少河道的污染。另一方面要减缓暴雨季节地表径流冲入河道的速度,通过在公园、广场、湿地、河岸等公共空间设置休闲绿地,发挥绿化植被存蓄雨水和减少径流的作用,发挥其自然排水和水域净化的自然能动性,使得污水处理方式趋向于简单性、高效性的自然需求。
(2)是合理开发土地,增强水空间再生能力。土地是宝贵的资源,与水资源同宗一脉,必须予以充分的尊重和保护,而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必须以长远的眼光考虑,加强土地的有效监控和科学引导,一方面要加强水系区域生态环境的整治,以便对水系区域的开发内容和容量进行合理掌控,保证水系周边绿地和植被的连续性,同时保证水系的自然属性和周边土地的融合性,也便于为水系的生物提供栖息地,发挥水系的生态廊道功能。另一方面则是重新塑造水系自然的生态环境,譬如增设水系周边的开放空间和文化设施等,创造生动的生态教育基地。
3.增强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属于人性化的工程项目,工程的最终受益群体和参与群体都是人。因此,要构建生态景观水网,实现水环境治理的目标,不仅要克服构建过程中的技术难点,还要改变人们对水资源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目前很多城市水资源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且比例不断上升,笔者认为一方面要进行水资源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知识水平,以便在保护水资源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则要对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改善生态水资源环境,以生动的水资源环境建设为例子,达到生态教育的目的,让人们在水资源生态环境中受益,将自身的生活环境融入到水资源生态环境当中,感受生态环境的变化,自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促进生态景观水网的建设和发展。
四.结束语
生态景观水网与自然环境存在同宗一脉的长期磨合关系,水网的构建,需要结合自然水资源环境的空间动态和自然模式,通过对城市水资源景观问题的研究,寻找合适的生态景观水网构建的具体方法,以便改善水系水体的水质和解决水源地的问题,全面发挥景观水网的效益。总之,生态景观水网的构建需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对水资源景观进行优化建设,方可提高水资源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更新能力,充分发挥生态景观水网的环保作用。
参考文献:
[1]聂呈荣 黎华寿 基塘系统:现状、问题与前景(被引用 11 次)[期刊论文]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1期
[2]杨晓英 罗兴章 隋国栋 郑正 基于清流水网的流域水污染控制战略和技术体系[期刊论文] 《自然杂志》ISTICPKU-2012年2期
[3]罗燕敏 文常春 城市中生态河涌水网的构筑--论南昌市玉带河整治中生态景观设计(被引用 1 次)[期刊论文] 《规划师》ISTICPKU-2004年11期
[4]吴琼 武汉市城市森林结构规划研究[学位论文], 2009 - 华中农业大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5]安介生 历史时期江南地区水域景观体系的构成与变迁――基于嘉兴地区史志资料的探讨(被引用2次)[期刊论文]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PKUCSSCI-2006年4期
[6]仝杰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镇水景观建设研究――以内蒙古磴口县城为例[学位论文],2010 - 西北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
关键词:城市内河;景观;规划设计;宁波江北区
Abstract: With the example of the River of Jiangbei district in Ningbo,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deology and methodology of city river landscape planning. The city river landscape planning should base on ecological needs, and create humanized space with respecting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ew technology, this planning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its comprehensive benefit.
Key words: city river, landscape, planning, Jiangbei district of Ningbo city
中图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1 引言
水是城市形成和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从古至今,人类傍水而居。水不仅关系着城市的生存、制约城市的发展、更体现着城市的人文风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作为城市水资源的核心体现,城市内河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城市内河是指流经本市城镇规划区,依照法律授权由市、县(市)城市内河行政主管部门实施管理的河流。城市内河是城市的经络与血脉,由城市内河水陆边际延展形成的带形水岸空间是市民游憩行为发生最频繁的地带,是一个城市最具灵性的地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不断扩张,对城市内河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出现了诸多问题,如缺乏对内河生态和景观的整体考虑,忽视城市内河的休憩功能和人文内涵,未充分挖掘城市内河作为城市黄金地段的价值。因此,在城市内河景观设计中不仅要强化内河在保持城市生态、调节城区微气候的作用,更应起到塑造城市景观、营造宜人滨水空间、传承城市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本文以宁波市江北区内河景观专项规划为例,探讨在内河整治中如何合理的改善河流环境、实现其生态、景观和人文的价值和意义。
2 区域背景
宁波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具有7000多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发源地,也是浙江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城市中水网交织,步移见水。江北区位于宁波市区西北侧,是宁波市最大的中心城区。江北以作为宁波对外商业遗址区而知名,在宁波的工业化时期外国殖民地沿甬江岸边分布。该区处于宁波市的三大河流交汇处,这些干系河流又与各乡镇河流相通、构成网络,形成比较完整的水利体系,水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内河景观发展条件。
分析总结场地现状,仍存在诸多问题:a、区域缺乏连贯性的开放空间系统;b、城市沿河缺乏代表性的开放空间;c、河道沿岸绿化地段缺乏清晰功能定位,未能与用地功能产生互动关系;d、大量沿河工业用地对地块造成一定环境污染,不仅影响景观质素更对环境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e、缺乏区域城市形象,尤其沿河道的建筑及桥梁。江北区作为宁波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区域,为了配合城市发展需要,其内河周边景观的综合治理就愈加迫切和重要。
3 规划总体策略
3.1 主题理念
重现场地历史文脉---结合宁波市的文化历史,通过对景观的改造,在对景观和水体治理的同时,融入桥文化、吴越文化、水乡文化,将江浙灿烂的人文文化赋予各种景观元素之中,使整个河道网络成为一个成为极具文化气息的生态走廊。
营造人性化的滨水空间---通过对河道景观空间功能的改造设计,增加供居民休闲娱乐的空间,并在设计中将健康休闲生活文化融入设计的细节中,使居民能真正享受到健康休闲生活的乐趣。
生态为本与科技创新---遵循生态低碳思想,保证水系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将高新科技引入到河道两岸景观各个细节中,使人们在河岸漫步的时候也能感受到科技进步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3.2 规划目标
以河网生态基底保护为基础,以“天人合一、生态江北”为宗旨,逐步改善内河水质和景观环境,合理规划,有序建设。以“再造一个新宁波”为共同目标,建设江北新城,努力创建生态新城和东方水城相结合的新型人居环境。
3.3 规划原则
a、以水为主线,再现传统江南风光的滨水人文风景区,打造区域内的1小时水乡漫步区;b、围绕水质、水量、水岸交接带、滨水坡地、水的“印迹”、水的寓意联想等展开景观格局与富有文化意义的规划;c、利用当代科技,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呼应,碧水、青山、荷塘、柳林,构画出一幅现代江南园林的画卷;d、利用宁波市江北区整体城市规划为指导性起点,强化未来城市发展与河流的关系;e、重新考虑河道两岸的景观绿化处理方式,增强绿地与周边建筑及交通系统的关系;f、结合两岸用地性质、空间层次和交通综合考虑,增加两岸的互动交流;g、通过营造小环境的水乡特色来强化宁波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
4 规划设计构思
图1景观布局
Graph 1 Landscape layout
4.1 区域景观布局
规划采取“中和”的方法,提出主干河道和一般河道分级控制的思路,即通过划定主干河道蓝线保证城区河网总体格局和通过控制区块水面率保证河网的水面总量。河网景观以“双核四心、一横两纵、纵横穿插”为主体结构,通过对景观有机联合的规划布局,展现具有特色的景点、轴线、分区等序列,体现人水相依,城水相融的城市景观。根据江北区的总体规划、区域地块的用地性质、河网分布现状、文物古迹等将江北区分为六大景观区域:江北核心河道景观区、湾头滨水河道景观区、文教街道河道景观区、新型居住河道景观区、江北新城河道景观区、校园文化河道景观区(见图1)。每个景观分区都以主干河道景观为主线,形成树枝状、井字形、环状等形式的区域河网景观布局,主次分明,景观分级。每条河道具体设置景观节点,从区域整体宏观景观到河道节点微观景观,层层展现河道景观特色。规划深度做到从主到次、从整体到局部、从分区到节点,无论主次河道,均作出相应规划指引,能为下一步的景观设计工作带来定向性的引导。
4.2 河道景观结构
景观规划中,依附余姚江和甬江滨河绿带、江北星湖休闲生态核心,创造以三横三纵的江北新城网状水系为主,多网络交错互融的河道景观体系。
河道两侧滨水空间为城市的重要公共空间之一,在实施与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共享性。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为公众营造一个娱乐、游憩和教育的开放空间体系。河道两侧的绿化带按景观一级、二级、三级分级控制(见图2)。
图2 景观结构
Graph 2 Landscape structure
4.3 岸线规划
a、滨水绿带规划
注重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共享性,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为游人创造和维护一个融娱乐、休闲和教育为一体的开放空间体系。滨水空间可作为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有利载体。规划以河流沿岸的河滩、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点、线、面结合,形成景观优美、环境怡人的公园体系。
b、驳岸设计
城市河道的横断面和驳岸的形式往往会影响内河的景观。驳岸设计原则:1)减少刚性结构,美化生态环境;2)保证河道稳定,降低资源消耗;3)调整水位范围,合理配植绿化;4)保持生态水土,运用生态材料;5)考虑亲水活动,合理安排空间。
景观规划中,把江北区河道现状按驳岸形式和环境氛围的综合要素进行归纳分类,分为:硬质直立式河岸河道、自然缓坡式河岸河道、混合景观式河岸河道、水乡风情式河岸河道四大类。不同类型的内河,反映不同的景观效果,控制同类内河景观的发展方向。
硬质直立式河岸---现状硬质直立式河岸河道多为毛石砌筑、条石砌筑、混凝土砌筑等,岸壁整齐简洁,岸边多为种植垂钓植物作绿化景观,且未设河岸栏杆(见图3)。由于直立式驳岸长距离的布置会显得呆板无语,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因而通过竖向设计,在相隔适当的距离后要布置亲水平台、广场、栈道等各种设施,以缓和单一形式驳岸带来的乏味感,满足人们活动的需求。
图3 立式驳岸
Graph 3 Vertical bulkhead
自然缓坡式河岸---现状自然缓坡式河岸河道多为原生态自然放坡,部分河道已利用生态袋施工修复,也有自然置石放坡驳岸的造法,通过采用植物固土或水生植物护岸的形式来保护河堤及生态(见图4)。以垂钓植物或草坪为主,其与水面的关系明显。
图4 自然式驳岸
Graph 4 Natural bulkhead
混合景观式河岸---现状混合景观式河岸河道多为大型内河,内河长度较长,经过地块较多,因用地和周边区域发展的需要,形成既有自然又有硬质驳岸的河岸。采用天然材料护底,如生态袋、网格石笼或松木桩等;人工种植带护坡种植植被,多层次结合,巩固护岸(见图5)。局部地方,再采用钢筋混凝土、木平台等做法,确保亲水观景功能,又作防洪需要。
图5 混合式驳岸
Graph 5 Hybrid bulkhead
水乡风情式河岸---现状水乡风情式河岸河道一般流域经过村落民居,故两岸多为硬质驳岸。因两岸以旧民居村落建筑为主,具有传统江南水乡的景观特色。对内河两岸景观进行改造,进一步营造水乡风情的河道景观效果。水乡风情式河岸,主要以保护或还原传统民居出户河道的景观形式,为居民提供出户即能赏景的需求,保持城市江南局部传统生活气息,多为三级景观河道。
4.4 植物景观设计
河道植物设计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依据,兼顾河道的自然条件与城市河道的防洪排涝的具体要求。在设计使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尽可能的选择当地乡土树种,并尽量保留原生植物。
植物设计构思以“生态、林荫、柔和”为核心,营造层次丰富、色彩绚丽的生态景观廊道。生态的绿色的空间环境,乡土植物自然布置,并尽量贴近原生植物景观;由相对简单的植物品种组成,相对规则的林下休憩空间,营造简洁大方、气氛轻松的植物景观;结合水之飘逸轻灵的特性,多用飘逸摇曳感的植物,营造欢快灵动雅致的植物景观。河道景观必将与城市景观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因此设计尤为关注“景观与植物的生长”,将河道景观视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生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与周边景观体系相互连接、相互渗透。
5 结语
城市内河景观不仅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更是城市特色的集中体现。对其规划设计应面向最终使用者--市民,兼顾景观效果、历史人文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并充分发掘场地自身优势,使内河景观对城市发展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柳建华.谈城市滨河景观特色塑造策略和方法[J].山西建筑,2011,12: 186-187.
[2] 蔡新冬.松花江水系典型城市空间研究 [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关键词】 山地城市次级河流;河流生态;生态规划;
山地河流因其特殊的生态环境,其河流生态的稳定性远低于同类型的平原河流,特别是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大量河流逐步纳入到城市建设范围,因缺乏系统的生态规划策略,造成了河流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如重庆市主城区现有17条次级河流,环境污染严重的有花溪河、梁滩河、清水溪、跳蹬河、朝阳溪、跳墩河六条河流,对城市环境造成的严重的影响。加强对山地河流生态环境特点的理解,并推出其相应的保护、利用策略,是当前河流生态规划的重中之重。
1 山地城市次级河流的特点和环境现状
1.1 山地城市次级河流特征
(1)水文及特征:受山地地形地貌的影响,山地河流具有坡降较大、 断面相对狭窄、 流速快、 汇流历时短而水量集中、流量与水位变幅很大且季节性明显等主要水文特征。其主要形态特征是河道形态蜿蜒多变, 整个流程上河流宽窄深浅不一,河槽不规则等。河流的断面形态往往呈V字形或不完整的U字形,两岸坡度陡峻;河谷内出现一级或多级一般较为狭窄的河流阶地,易引起滑坡、水土流失等灾害。山地河流特殊的水文和形态特征,使河流生态极其敏感、脆弱,给河流生态保护带来很大挑战。
(2)物质特征:由于山地城市地势起伏大,河流水环境中物质的季节差异性比较大。在丰水期,河道的径流量大,河道内污染物浓度比较低,但悬浮物较多;而在枯水期,河道径流量小,河道内污染物浓度相对比较高。当河道内污染物浓度较高时,就会对河流的水环境产生影响,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会随之减少,影响河流的生态稳定性。这种物质特征客观上需要对河流的合理需水量进行研究,并通过水资源的涵养、引入来改善。
(3)功能特征:山地城市特殊的山城风貌,常具备山、城、水良好的景观生态格局,河流在其中不仅承担了重要的景观功能,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和社会的双重功能。在生态上山地河流具有净化环境功能,具有废物收纳、降解和更新作用,对维持生物多样性、改善气候、防洪排涝等方面有着基础的作用;在社会文化上,山地河流因其良好的景观条件,具有友好服务功能,承载着城市大众的景观娱乐、旅游休闲、文化教育等活动。
1.2 山地城市次级河流环境现状
山地河流不仅具有极大的景观价值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功能,但是在开发进程中,由于对河流资源盲目的开发,对自然生态不够尊重的态度,造成了目前河流污染严重、生境破坏的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人工界面代替原来河流沿岸的透水性界面,自然河道被截弯取直,沿岸景观和植被遭到破坏,城市水系变得支离破碎,环境恶化。设计中刻意追求平面规则美和形态美,讲究人工构图效果而漠视自然形态,河流沿线自然要素的形态和格局被修改,破坏了河流地带生境特点,影响了河流的生态功能。为控制洪水采取裁弯取直、加深河槽并用混凝土加固河堤、筑坝,甚至是对河流的改道等方式,改变了河流的河床形态和水文规律,导致河岸自身的调节功能减弱,反而降低了河道蓄洪排洪功能。因此,河流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被严重削弱,景观价值与生态价值被极大降低,山地城市良好的景观生态格局被严重破坏,影响了城市的人居环境。
2 次级河流生态保护与生态规划策略
2.1 基地概况
苦溪河为长江南岸一级支流,全长约25.17km,发源于巴南区鹿角场,从茶园新区西南入境后转向北穿越茶园新区,在广阳岛附近汇入长江。现状河流呈树枝状分布,以苦溪河为主骨架,有跳蹬河、梨子园河、拦马河三条支流,其上游分别有雷家桥、百步梯、木耳厂等多个水库。
苦溪河所在的茶园新区规划面积约50km2、人口约50 万,位于重庆市南岸区东部,地处铜锣山脉以东,北临长江,南接樵坪山,西邻南山,东靠明月山,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新区基地用地性质以居住用地为主,南面和东面分别有集中的工业用地分布。新区虽然在建设过程中对改道后的河道进行了较为成功的生态恢复,但在系统的规划中,城市用地、道路系统、基础设施等对河道生态的影响比较严重,有待修正和提高。
2.2 苦溪河分段生态分析
苦溪河具有典型的山地河流特征,坡降较大、 断面相对狭窄、河道形态蜿蜒多变, 整个流程上河流宽窄深浅不一,河槽不规则。全河段平均坡降为4.85%,最大坡降为54.76%。最大坡降位于胜利桥段。而根据河段的坡降与周边地形地貌、植被条件,苦溪河河流 生态环境大致可分为上、中、下游三段,其中上游段长6.8km,汇流多且密,洪水易发性高,河道较平直,河面落差约89米,地形局部落差大,但植被覆盖情况较好;中游段全长约6.1km,河道曲折,河床落差在10m左右,水位变化小,全段基本为平流,水体污染多为长生桥居民随意排放的生活污水,而且经过镇中心的河岸多被渠化,割断了河流与岸边的生态交换通道;下游段全长约6.4km,河床落差在30m左右,为典型的弯曲型河流,河床自然蜿蜓曲折,坡降较大,有明显的凹、凸岸之分,岸线以自然驳岸为主,基本没有人工渠化,植被覆盖以自然植被覆盖为主,几乎没有建设用地。
苦溪河总体生态环境较好,但局部由于水质污染、裁弯取直、渠化等原因,生态受到了破坏,在景观规划中,需保留下游良好的生境,恢复和重建上游和中游被破坏的河流生境。
3 基于防灾减灾与雨水利用的景观生态处理方法
3.1 基于防灾减灾的景观生态处理
(1)设计绿色基础设施,合理规划水利设施
城市人工硬质界面雨水渗透性差,在暴雨期无法有效滞留雨水,增大了地表径流,增加河道防洪压力;在干旱期无法涵养水源,导致河道水量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沿河道设计绿色基础设施,包括滨河绿地、湿地、雨水花园等,有效管理雨水,减少洪水危害,改善水质,重建湿地生物生境,重塑河流生态环境。同时,在河流上游合理建设水坝、水库、湿地,调蓄水量,减少洪水危害。
(2)根据河道特征不同,采用不同的防洪减灾策略
苦溪河全河段水文特征与河流形态不同,汇水体系与坡降差别较大,水量和水流差别也很大,因此在洪汛期,排洪抗涝的压力也大不相同。对河流进行分段处理,针对每段不同的特征进行景观处理,有的放矢,尽可能减轻甚至消除洪水的不良影响。上游坡降大、易发生洪水,可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在洪泛区设计人工湿地,在汛期排涝泄洪,在旱季涵养水源。中游河道曲折,坡降不大,水流较平缓,防洪压力较小。结合现状地形与汇水线,设计人工景观水系。既能服务于周围城市居民,又能成为洪汛期的补充泄洪河道,同时也可以作为雨水收集系统的一部分。下游河道蜿蜒曲折,坡降大,防洪压力较大。在规划中,梳理汇水线,并设计绿地保护汇水线,延缓暴雨汇入主河道时间,减少河道瞬时最高流量,降低洪水灾害的发生。
3.2 基于雨水资源利用的景观处理
从用地不同界面来分,规划区内用地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硬质界面为主的用地,例如道路、立交桥、广场等;第二类是硬质与绿化共存的用地,例如居住区、科技园、商业区等;第三类是绿化为主的用地,例如公园、苗圃、水体等。根据不同界面具有不同的渗透性,采用不同的雨水收集形式,最大限度利用雨水资源与河流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
第一类用地以大面积硬质界面为主,雨水不易渗透性差,地表径流大。为促进雨水下渗, 减少雨水直接排放,应尽可能使用透水地面,道路绿地尽可能设计为下凹绿地, 使周边地表径流雨水首先进入绿地下渗, 不能及时下渗的雨水由设置的溢流雨水口排放,从而减少地表径流。
第二类用地是硬质与绿化共存的用地,既要考虑促进硬质地面雨水的渗透,又可利用绿地进行雨水收集。因此,营造一系列人工水体和湿地形成的“雨水园”,经过“雨水园”的渗滤与收集,解决雨水排放与净化问题。“雨水园”既能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又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
第三类用地是绿化为主的用地,渗透性较好,地表径流较小。尽可能保护与优化原有植被与生态环境,增强其净化雨水,涵养水源的能力;同时对生态环境已被破坏的区域进行合理的人工修复,设计滞留池与人工湿地,使其逐渐还原形成自然或半自然的生态环境, 提升其收集雨水,净化雨水的能力。
3.3 构建以河流廊道为骨架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
山地河流树枝状的河道分布于城市的各功能区,如能在规划前期阶段就将河道生态绿地与城市开放空间有机结合,对于促进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和开放体系建设有着积极地意义。构建以河流廊道为骨架的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即是以低碳出行网络串接规划区内的绿地及河流,形成完整的绿色休闲空间体系,并使得人们能够尽量主要以步行、自行车、轮滑等低碳出行的方式通往城市各功能区。这种河道生态保护与城市开放空间体系的互动,结合绿色通行系统、城市功能圈、公共设施等三方面的措施,对于重庆市建设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宜居城市的意义十分重大。
(1)根据山地城市的特点,建立完整的绿色通行系统
完整的绿色通行系统由沿河道串联城市生态绿心的主要道路、城市中心次级绿色便捷通道与居住组团间城市支路相连接形成。它不仅为居民提供便捷的交通,而且通过道路系统的构建,整合区域内的生态资源,形成以河流生境为骨架的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绿色通行系统的主体架构通过沿滨河主要道路的构建,将城市公共服务带、城市重要公园、风景区等城市绿地连接形成。同时,依托河流廊道的生态结构,将河流汇水区绿地、滨水开放空间和生态湿地等城市重要生态绿心整合形成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的核心,保证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为居民提供休闲度假游憩的场所。城市中心次级便捷通道以城市中心为核心,串联城市中心区公园、休闲商业、商务办公区域的绿地形成,是绿色通行系统的第二级系统,作为城市景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居民提供快速交通,也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以居住组团为单位,通过城市支路串联各个社区绿地及各组团内重要的配套设施附属绿地,形成绿色通行系统的第三级系统,成为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的重要补充,也为居民提供健身康体的场所,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2)根据河道不同自然水文条件,形成三大“城市功能圈”
河流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水文条件,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布局。通过分析与整合苦溪河自然环境条件与水文条件,结合城市不同分区的功能需求,设计形成“三大城市功能圈”,形成城市生态安全保障,满足城市居民生活需求。
结合河道下游段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城市自然风貌区,作为城市生态中心,设计为自然休闲圈。让人们可以充分享受自然和户外休闲活动,同时也为城市提供了生态保护。
基于河道中游段已形成的城镇聚落与良好的水文条件,形成城市中心,设计为都市活力圈。为城市居民提供各类公共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同时展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形成了一道舒适休闲的人文风景。
结合河道中上游段良好的自然环境与城镇聚落,形成城市居住组团,设计为社区生活圈。配套建设学校、图书馆、社区公园等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教育、文化娱乐、健身康体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并为居民的日常活动提供安全优美的步行空间。
(3)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体现人性化关怀
在以河流廊道为骨架的开放空间体系中,完善的公共服务系统不仅为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也能满足居民生活与发展的直接需求。根据三个“城市功能圈”不同的功能需求,设置不同公共服务类型:自然休闲圈以提供游憩服务为主,辅助安排餐饮、住宿等服务。都市活力圈,以提供休闲文化娱乐和大型商业服务为主,辅助安排健身康体、餐饮、住宿等服务。社区生活圈以提供居民医疗、教育、健身康体和休闲娱乐服务为主,辅助安排商业服务、餐饮、住宿等服务。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成为绿色通行系统与三大“城市功能圈”的重要补充,让居民在出行、休闲娱乐与日常生活中都能享受人性化的服务,真正实现城市居民乐享生活的愿望。
4 结语
苦溪河生态规划是山地次级河流生态规划的一次探讨和实践,通过融合水利、生态、景观等多学科理论,科学、合理地营造具有城市安全、生态系统连续、景观优美、符合城市发展方向的生态廊道,实现山地城市次级河流的多种功能。
参考文献
[1] 胡婷.硕士论文.山地城镇河流地带适应性规划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09:39-54
[2] 付永川, 杨海蓉.对重庆市次级河流水污染综合整治的思考[J].安徽农业,2007,35( 18):5535- 5536,5596
[3] 姜文超,饶碧华,张智,张勤.山地城市河流健康内涵及评价[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6,6:104-107
[4] 朱颖,王浩,孙新旺. 城市季节性河流湿地景观规划探索――以浙江安吉西港湿地景观带规划为例[J].风景园林,2009,23(4):133
[5] 李孝坤,三峡库区水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J]. 水资源保护,2005,9:66- 69
[6] 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滨河景观带;景观规划;景观设计
景观带在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是城市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也是市民休闲、娱乐、锻炼、交往等日常生活良好的场所。本文依据国家相关规范,借鉴国内外有关综合性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研究了辽宁普兰市鞍子河规划及景观设计技术措施。
1概况
辽宁普兰市鞍子河景观带贯穿于城区东西发展轴,全长7000m,平均宽度60m。沿岸已有及正在建设的项目有:老店街地段改造,亿城御景湾,西班牙印象等。景观带的设计需要充分挖掘普兰市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全力打造一个及景观、旅游、休闲人文、生态、防洪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滨海、滨河公园。景观带设计内容包括道路设计、绿化设计、水体设计、盐地改造设计等。设计步骤为:景观构思――景观规划――方案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本文只探讨规划和设计,重点放在景观设计上。鞍子河景观带鸟瞰图见图1所示
2景观规划
整个景观带分为“一曲五韵”、“一河五带”将鞍子河全程分为五个景观带:千年孕育、吐叶萌芽、开支展业、花开千年、莲开结果。景观规划图2所示:
1)千年孕育――鞍子河畔,郊野闲欢:结合场地原有的生态基底,设计运用再生、更新的设计理念将原场地提升成具有生产、防洪、水体净化、生态保育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大公园,保留滨水带的芦苇、白茅、狗尾草等乡土种群,另外,针对普兰店冬季色彩平淡,少视觉亮点等问题,特设计“古莲生态岛”,寓意古莲孕育的过程。
2)吐叶萌芽――老城新意,源之文蕴:①设计利用河道内现有水草淤泥,稍作改造,变为人工湿地,沿河岸四周创造了一种栈桥式堤岸、可淹没的大台阶、休闲平台和水上栈道。②为保证重要节点枯水期水量丰沛,特分段设计了蓄水造景的跌水大坝,另设多出40公分高的景观溪涧小矮坝,分段截流形成小的蓄水塘。
3)开支展业――亲水之滨,欢庆连欣:设计清除场地内现有的盐碱淤泥,在河道内重设可淹没的亲水休闲散步道,打破人与河的隔离。
4)花开千年――水上莲城,价值连城:①设计打破原有的硬质堤坝,顺势结合轻轨造一含苞待放的水上莲花――水上莲城。②景观细部也处处体现“水上莲城“概念,几何抽象化的莲图案结合了休闲平台、广场、水上漂浮种植槽、连桥、景观大树阵等。③拓宽的亲水开放空间、景观化的防洪设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5)莲开结果――滨海休闲,莲开千年:漂浮的古莲子种植箱在短时间内更好地利用潮涨潮落来变换景观,更不受盐碱地的影响。
3鞍子河景观带景观具体设计
3.1道路设计
建立连续的自行车和步行系统――沿河两岸都有自行车和步行道,并与城市道路系统相联系,使本区成为城市居民安全可达性都很好的场所。木栈道或穿越林中、或跨越湿地,使得河道胜似公园,成为漫步者的天堂。道路设计规划图见图3所示:
1)散步道(自行车):东西向环线布局,为曲线林荫步道,同时也是视线观景通道,散步道结合地形、浅谈、草坡和水面等蜿蜒起伏,随空间的移换而收放自如,重点突出空间的营造和感官的不同体验。
2)河底折线栈道:由木栈道和钢板构成,穿越于湿地和滩岛之间,形式与材料的对比,空间的穿越,它连接多个景观节点,使步行其上的人获得独特的体验。
3)探险路网:没有设置固定的路网,只随地形可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交通方式,地块主要分布在河流浅谈、沙地和密林草地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结合人的喜好而综合考虑。
4)滨河休闲散步道:与自然而多变岸线相结合,营构一条栈桥式休闲步道,紧邻河岸,体验变化多样的河岸景观和生物群落。
5)滨海休闲散步道:路网主要以几条几何曲线的大波浪穿插结合,联络各个主题不一的娱乐节点总体上考量与海的大尺度和谐,以营造出空旷、大气的氛围,交通流线较方便、自由,可谓四通八达的游览路径。
3.2绿化设计
绿化以水系和树林为基质,提供丰富多样的生物栖息地,利用植物围合空间为人们提供生动的户外休闲空间。同时通过连续的滨河步道和自行车环路构成线性植物景观廊道。
3.2.1植物配置原则
以保留和保护原有植物为主要原则,优先选用乡土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对场地进行梳理,增加耐碱水生植物和抵抗能强的树种。在植物选择上以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普兰店的气候特点,配置上着重考虑冬季景观,在常绿树为背景的基础上,结合观干、观果植物增加冬季园林景致变化。绿环设计规划图见图4所示:
1)景观美化与时序动态原则:注重植物景观季相变化,注重植物景观构成要素的单体与群体效果,利用植物色彩、质感、形状,以及味道的变化来创造丰富的特色景观,满足植物在时序景观上的变化。
2)文化内涵和经济原则:植物配置、绿化造型应展现普兰店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精神内涵。以低维护和少成本的原则,选用耐修剪和好养护的植物品种,同时将果树和经济作物引入景观造景中,兼顾自然美观与经济型。
3.2.2种植规划
1)郊野生态恢复带:通过设计手法和植物种植创造出滨河特有的芦苇、草滩、蒲翠花语和原始柳林的天然秀美景观。乔木有落羽杉、金丝柳、水杉、枫杨等,灌木有木芙蓉、紫藤、女贞、冬青等,地被有爬山虎、玉簪、桔梗马、蛇莓等,水生有荷花、水蜡烛、千屈菜、芦苇等。
2)老城记忆改造带:模块化的种植,追求天然生态、简约的景观效果,将人的视线引入工业记忆园中,看不尽郁郁葱葱数不尽的繁华翠景。乔木有水杉、合欢、厚朴、构树等,灌木有紫叶小劈、金叶女贞、南天竺、西府海棠等,地被有金边景带、萱草、须芒草、马等,水生有荷花、香蒲、芦苇、水葱等。
3)新城开发提升带:乡土树种与观赏价值高的外来树种相结合,尽最大可能布设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绿化,达到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景景宜人的美好景观。乔木有榆树、枫杨、紫穗槐、水杉等,灌木有迎春、木槿、金叶女贞、锦熟黄杨等,地被有铺地柏、狗尾草、大油芒、银边草等,水生有荷花、香蒲、黄花鸢尾、水葱等。
4)水上莲城滨水带:以大面积的荷花和水生植物来营造诗情画意般的心灵共鸣。注重人水和谐,突出现代、大气的景观效果。乔木有法国梧桐、银杏、合欢、香柏等,灌木有月季、紫叶李、金叶女贞、锦熟黄杨等,地被有红花酢浆草、鼠尾草、大花马齿苋、细叶芒等,水生荷花、千屈菜、黄菖蒲、再立花等。
5)莲开千年滨海带:以趣味化树阵、规划化排列种植方式为主,挑选耐盐碱植物和树型挺拔的油松、银杏、国槐等相互搭配,营造出一个视野开阔、景观迷人的海滨与了景观区。乔木有油松、银杏、国槐、复叶槭等,灌木有海滨木槿、女贞、金叶连翘、月季等,地被有铺地柏、小檗、金边景带、萱草等,水生有千屈菜、黄花鸢尾、水蓼、芦苇等。
3.3水体设计
河道拉直后径流速度加快,将导致下游地区大量的沉积和淤塞,筑坝、改道使河岸的地下位下降、河岸的水量调节功能也随之下降。河道设计效果图参见图5。
生态驳岸是指“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它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还对水文、生物过程有一定的促进功能。
1)亲水平台(可淹没):利用原有硬质护坡,结合内河设计亲水平台,阶梯式的休闲平台可随着雨季和干枯季的水位变化而满足不同需求,无论是丰水期还是干枯期,水木台都可以提供游人一个亲近水体、观鱼戏水,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
2)亲水式大台阶(可淹没)弱化城市与河道的硬线条,拉近城市与鞍子河之间的距离感,让鞍子河与周边用地更加完整地融合为一体,即可观大河向东流之磅礴,又可守小河潺潺之恬静。
3)跌落花阶(组合堤坝):用丰富的植物台阶弱化原有的硬质堤坝,减少硬质护坡给人的生硬感,突出生态、自然,找回丢失的人性化设计。
4)水上木栈道(可淹没):强化河道两侧互动联系,既结合原有滩涂,在河道内,在滩涂上结合设计可淹没栈道,丰富空间体验,提升环境氛围,是适应水位高差变化,提供休闲的号去处。
4结束语
关键词:环境保护 公路工程 体现 途径
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同于一般的厂矿企业,具有范围广、时间长、因素多及难于弥补性和难于预测性等特点,因此,公路工程的环保工作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以工程前期、施工期和营运期等各个阶段为契入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使公路工程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一、要将环境保护内容体现在公路工程设计全过程之中
1.珍惜自然环境,规划好公路用地范围,对于工程方案,除了要考虑自然地理、交通功能、工程技术标准外,还要结合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来综合考虑公路的用地,使路线规划有利于环保。
①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珍惜现有资源价值。合理产生新的生产用地,保护和增强现有的土地利用。
②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促进城镇更新及改善环境。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与城镇规划相干扰,又要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进出城镇,尽量保持项目与城镇的合理间距——“靠而不近,离而不远”。
③避开环境敏感性区域。如学校、工厂、医院、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湿地和鸟类栖息地、精密仪器基地和军事设施等等。
2.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
①平面线形。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技术指标是使路线顺应地形的一个好办法,多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②纵面线形。合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使纵面线顺应地形成渐变、顺滑的纵坡线,避免大填大挖。深开挖路段要多考虑隧道方案,可避免山体开挖,保护森林植被和水土资源。许多山谷不仅是流水,而且是大气流通的通道,可考虑选择桥梁方案来代替高路堤,这样可避免阻碍大气流通,不会威胁到冷温植物的生长。
③边坡设计。在确保稳定的情况下,边坡的形状要尽可能与周围的景观协调,并用植物进行绿化(可结合各种土工防护结构和其它绿化基础工程综合实施)处理,坡脚、坡顶、坡面相交处等处的棱角要进行弧形整饰,可产生自然美又可防风蚀。
3.重视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
一是设计时注意填挖平衡,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借土弃土。二是做好边坡防护设计工作,应根据地质情况多采用种草植树的绿化护坡方法。三是做好沿线排水设计;四是合理取土、规范弃土、保护耕地,少占良田。应尽量在荒地或低产耕地集中取土,取土后对取土坑进行后期利用。弃方应集中堆弃,不占农田,堆弃后应上覆表土,播种绿化。
4.注意保持原有的灌溉系统和自然水网体系
①桥涵设计尽量避免影响河流水文、水流特征。
②避免改移或堵塞大型河沟。
③对小型排灌系统如遭破坏应予以恢复或加以调整,合理设置小桥涵位置,必要时对原有排灌体系进行优化合并或改移。
④做好项目自身的排水系统,增加必要设施以防止路基路面排水对农田水利的冲击。
5.合理设置临时施工用地
减少或避免占用农田,避免用地范围以外的耕地被机械碾压或堆放材料。临时用地在竣工后应及时复耕还田,恢复植被。
6.做好道路沿线景观设计工作
①公路选线、定线时,要尽量与地形地貌相吻合,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对自然风景的破坏,避开受保护的景观空间。②重视路线空间造型设计,包括路线线形和其它景观因素(边坡、挡墙、收费站及服务区建筑等)的造型设计。③做好沿线绿化设计工作,利用绿化来补充和改善沿线景观,如边坡尽量采用种草植树的护坡方式。
7.做好道路降噪设计工作,可通过沿线种树绿化达到减噪目的,必要时设置隔音屏。
避免只考虑工程、专业本身的要求 ,应从全社会经济效益、环境保护角度考虑。
二、要将环境保护内容体现在公路施工全过程之中,公路施工期间将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施工的结束即可消失
1.减少水土流失
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的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
2.减少噪音污染
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
3.防止大气污染
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用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4.防止水质污染
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处理,严禁将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对路基清除淤泥表土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对桥梁围堰施工,应注意围堰土在施工结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桥梁施工机械还应避免油污的污染。
三、要将环境保护内容体现在公路营运全过程之中营运期间对穿越村屯的路段应设置严禁鸣笛标志 ,学校附近尤其应注意噪声的影响
1.加强公路管养工作,对路面和边沟应定期清理。加强边沟、边坡、涵管、急流槽、导流坝和路田分界墙的养护维修工作。对沿线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垃圾及污水要进行环保处理。
2.加强公路绿化及其养护工作,既创造良好的视觉景观,也可降噪防尘。按公路绿化、美化设计的要求完成各项绿化工作 ,科学合理地实施草、花、灌、乔木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绿化格局 ,以达到净化空气、降低噪声、保持水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