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河道绿化论文

河道绿化论文范文精选

河道绿化论文

河道绿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甘亭镇;河流水系;生态协调发展

Abstract:AsmetropolitanareaofXi''''anwhichformedalongWeiheRiverandLonghairailwaygrowsuprapidly,the“Weiheriversystem”whichisthefoundationofecologicalsystemofmetropolitanarea,hasaconsanguineousaffiliationwiththedevelopmentpatternoftowninmetropolitanarea.InthemetropolitanareaofXi''''an,thispaperchoosetheGantingtownofHuXianastypicaltown,thethesisanalysedcorrelativeinfluencebetweenthetownandtheriver,andgaveadvicefromtowlays-townplanandconstructionofriverside.Oneisplanningoftowncombiningwithriverentironmentandtheotherisecologicalconstructionofriversidearea.

Keywords:Gantingtown;riversystem;ecological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11-0119-03

1前言

由于当代城镇的急剧发展,干扰、破坏了河流赖以稳定的自然边界系统和自然演进过程,使得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被破坏,水系自然生境退化加剧。而河流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镇生存,制约着城镇发展,是影响城镇风格和美化城镇环境的重要因素。历史经验与有关城镇理论证明,河流水系与城镇发展之间具有相互制约性和相互受益性,是生态环境重建的关键方面。城镇建设从区域整体角度出发,将河道水系综合整治纳入城镇体系生态化建设,将恢复和重建水系生态环境与城镇发展格局联系起来已势在必行。

2甘亭镇空间结构

2.1甘亭镇简介

甘亭镇是西安郊区户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面积42.5km2,人口9.05万;境内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公路、铁路四通八达,是户县对外开放的门户。

2.2城镇空间结构

甘亭镇城区背山面川,左河右路,属典型的风水城市格局。在老城区建设发展的基础上,未来的规划理念为:四个职能分区(综合发展区(老城区)、余下化工工业园区、沣京经济技术工业园区、大学城区),中部绿化带分隔,二水(涝、潭峪河)左右依傍,''''田''''字“绿色城廓”的城市总体布局(图1)。预计在2020年,完成规划中所有内容,展现“田园城市”全貌。

2.3绿化空间结构

从形态的角度看,甘亭镇的绿化系统实现了点、线、面相结合(图2)。面状的绿化空间一部分为涝河在老城区西侧渼陂湖旅游度假区的公共绿地,另一部分位于干亭镇老城区与余下工业园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属于生态林带绿化用地;线状的空间主要是沿河和沿路分布,为生态防护绿地;点状的空间主要位于城镇中心区的局部地段和道路的交叉口处,是市民集中活动的地区。

3甘亭镇河流的特点

面对甘亭镇镇域范围内的涝河表现出的各种特点,选取了与城镇建设息息相关的五个方面来对涝河的水体进行分析:首先,根据水体的存在形态及尺度,有狭长、封闭、有明显的内聚性和方向性的线状河流如潭峪河,有水面较宽阔,空间开敞,堤岸兼有防洪、道路和景观的多重功能的带状河流如涝河,又有面状水体如渼陂湖等,且水体多表现为动态水;其次,按水位变化分,表现为大落差水即季节性落差(如潮、汛与枯水期等一定时期内的水位变化),这对滨水区人们的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再次,按水质条件的差别,将水体分为可参与型水与不可参与型水两类,依据我国现行的分级评价法,结合实地观察,涝河流经甘亭镇时为Ⅱ类水质,渼陂湖为Ⅰ类水质,两者均为可参与型水体;此外,按是否通航来分,涝河水由于随季节变化较大,不负担通航任务,这表明来自水上的流线不存在;最后,结冻或断流现象也影响着人们的活动,当这类情况发生时,水环境的可及性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涝河水在冬天会出现结冻现象,但不会出现断流现象。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涝河和渼陂湖区域是适合作景观开发的。

面对甘亭镇镇域内涝河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发现河流在生态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道路临河而设,虽方便交通,却对河道造成了污染;其次,工业区、农业区边界没有足够的绿化隔离带设置,使得河流直接遭受工业的废气废水污染和农业面临农药的污染;再次,涝河东侧的用地,由于河道治理需要,使得现状地平平于甚至低于涝峪河河道。而且此处属于河漫滩地,不宜于做建设用地;此外,河流的绿化与城区的绿化缺乏有机的联系;最后,河流两侧缺乏景观塑造,缺乏使人能够停留驻足的场所。

4甘亭镇结合河流的生态化发展建议

4.1城镇内部结构的调整

4.1.1加速新核的建设

新时期城镇发展应以城市结构的调整、新核的建设及老核的更新来实现。首先要建设涝河新核以及潭峪河新核,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重组,使涝河和潭峪河地区分别承担相应的功能,并以“二水”为依托将相关功能用地连接起来;其次调整老城区空间结构,改善单核空间格局存在的弊端,提高老城区空间利用效率。

4.1.2强化“二水”的轴线功能

在甘亭镇建设新时期,“二水”的旅游、文化、生态等功能将共同引导城市空间发展。按照《户县城市1995-2020年总体规划》,未来甘亭镇由四个功能区块组成:老城的综合发展区块、沣京工业园区块、兆丰桥村的大学城区块以及余下镇的工业园区块。其中潭峪河贯穿了四个区块,将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必将成为城区重要的建设轴带;涝河流经老城区的地段规划为保护绿地和一类的居住用地,如在涝河东侧的河漫滩地,将其开发成以“水”为主题的公园,不但可以和对岸渼陂湖旅游度假区形成对景空间,还可以依托旅游区的建设为城区提供更多的绿化空间。涝河以其丰富的风景和人文旅游资源,穿越了整个城区,成为人们对自然生态景观保护和历史文化追忆的空间。潭峪河将牵动城区中心东移,成为南北向的一条发展主轴,是外向型经济等城市新功能的培育基地和老城区传统功能置换的主要依托空间。

4.1.3明确功能组团的定位

结合河流与城镇各功能区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将城区的土地性质进行分类,形成居住、工业、商业等功能组团(图3),将各组团进行特色功能定位,按照组团“多中心、开敞式、轴向发展”的原则,依托“二水”,形成特色互补的网络化组团式布局形态,使得组团发展达到“加强内部联系、增强环绕、促进相互渗透、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4.2加强河流向城镇内部的联系

4.2.1绿化空间的渗透

在绿化方面,除了沿西汉高速公路的带状绿化,其他的绿化用地多呈南北纵向分布,各功能组团间联系不足,绿化空间显得相对独立。所以建议沿现有的城镇功能轴即商业功能区平行设置两条绿化轴,将两河的景观引入城镇内部,并在重要节点处规划多个城市广场。两条绿化轴分别位于渼陂路和兆丰路,不但可以将各功能组团连接起来,加强了各组团的联系,还弥补了城区内绿化不足的现状,形成了网络状的绿化空间结构,扩大了绿化面积。以分散、独立却又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城区物质环境的扩建,有利于城区用地功能在更大的空间进行合理布局;有利于主城工业和人口疏散;有利于交通组织和城市综合效益提高;有利于风景旅游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建设。沿河大面积的绿化景色可以向组团内部渗透,充分发挥绿化空间的作用(图4)。

4.2.2联系轴的确立

在城镇功能区的布局上,建议将呈带状的商业区向西延长,在渼陂湖旅游度假区建设旅游服务设施,从而使得商业区在涝河两岸形成对景,更形成了联系轴,加强功能组团内部及各功能组团之间的联系。同时,河流景观轴、城镇功能主轴和城镇绿化景观轴共同构成开放空间体系的结构框架。

4.2.3建设区的协调

在景观环境上,在沿河地区规定一定空间范围,保障现有的建筑核心与新建筑之间,保留一种视觉上的延伸关系,从而在核心处可以看到河面景观并可延伸至远处;确保上要的景观走廊的边界。有些地区不得兴建,有些区域则必须建造,从而建筑群可清晰地进行空间界定,保证视觉走廊的完整性;主要的再开发区形成一组网络步行系统,把发展区与核心区紧密相连;将沿河的道路设置为步行路,严禁机动车行驶。

5滨河地区生态建设建议

5.1滨河土地利用

滨河空间是自然地景与人工景观相互平衡、有机结合的产物。大致有居住区、文化博览区、娱乐休闲区、办公商业、金融区等几种形态。而就甘亭镇而言,滨河地区的土地使用形态过于单一,缺乏市民参与的商业、文化、娱乐设施,而失去了作为公共空间的吸引力。

5.1.1河流的功能分区

在涝河两岸,根据各区段不同的区位条件,综合环境效益分析,把滨河地区划分为三个功能区段(图5),每个功能区强调不同的特色。北段:古城西路——兆丰路,该区段位于甘亭镇老城区,其西侧有正在建设的渼陂湖旅游度假村,沿河建设的西户滨河花园已经起步,是甘亭镇发展较为发达的区域。该区以教育、居住、休闲娱乐功能为主,是河流生态旅游开发的地段。中段:兆丰路—南北六号路,该区段位于甘亭镇—余下镇之间的地段,河流流经甘余两镇之间的绿化带,是河流生态恢复的地段。南段:南北六号路—白宋路,在该区段,河流流经余下镇,受到当地工矿企业的污染,应设置生态区域,形成稳固的抗干扰能力是需要生态保护的地段。将不同功能的区域以组团的形式相对独立出来,河流将各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组织有序、功能合理、风格独特的串珠式格局。

5.1.2河流沿岸的土地开发强度控制

开发强度控制的目的是使各地块在保证获得最优环境效益的同时,尽可能获得合理的最大经济效益。规划应在确定地块理论容积率后,结合地块使用性质和环境条件,对其做出适当调整,以期获得最佳容积率。

5.1.3河流沿岸的土地规划控制

通常滨河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除提出各种规定性和指导性指标外,还应强化由红线、绿线、蓝线、紫线和黑线共同构成的“五线控制体系”的定位定级。红线主要控制主干道及以上级别道路用地边界;绿线主要控制生态建设区边界;蓝线主要控制河流水系、滨水区边界;紫线主要控制人文景观保护区、历史街区、文物保护单位边界;黑线主要控制主要市政设施及走廊用地边界。

5.2滨河物质形态

5.2.1规划方面

对于滨河地区,系统性和可达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宽阔的开敞地带上,两边建设林荫大道,中间设置线状城市公园必要的零售商业建筑。这一线状开敞空间与城内绿化轴垂直相连,将清新空气和景观通过这一个个视廊渗透到城镇中心地带。滨水步道系统的建立则以步行组织为脉络,串连起滨水的广场、公园、绿化,甚至和建筑群体的中庭空间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复合的立体化开敞空间。

5.2.2建筑方面

在滨河地区的未来建设中,对于建筑形态的选择,不是通过单个建筑,而是通过建筑之间以及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整体性来表现城市风貌。措施有:滨河重要地段的建筑,其高度、体量以不遮挡城市公共空间为限,并制定建筑水平长度控制,避免出现庞大体量。滨河建筑不易过高(除非城市风貌建设需要),应随离开河流的距离逐步提高层数。沿岸建筑应提供面向河流的步行或景观通道,包括建筑之间的通道、建筑底层架空走廊等,而且不仅要使滨水的建筑、还要使纵深的建筑也有良好的观水视线,体现滨水景观的层次感和宽广的视域范围。

5.2.3绿化建设

加强涝河与潭峪河的河道治理,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河道两边预留50~70m的绿化带,加固加宽河堤,一方面防洪抗灾,另一方面形成两条林荫带,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散步的场所。

6结语

在都市圈快速建设的背景下,亟待从区域整体角度出发,将河道水系综合整治纳入城镇体系生态化建设,将恢复和重建水系生态环境与城镇发展格局联系起来,建构由河流水系及沿河绿带复合系统构成的生态带,恢复自然、维护区域整体生态系统和重塑城市景观;统一协调各城镇建设,调整用地,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环境共生,促进城镇人居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定青,周若祁.以“泾渭水系”建构西安大都市圈生态廊道之初探.中国建筑学会论文集(2005)[C]北京:中国建筑学会,2005.P(14-18).

[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重庆:科学出版社,2002.

[3]户县水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户县水资源保护规划.2004.内部资料.

河道绿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甘亭镇;河流水系;生态协调发展

Abstract:AsmetropolitanareaofXi''''anwhichformedalongWeiheRiverandLonghairailwaygrowsuprapidly,the“Weiheriversystem”whichisthefoundationofecologicalsystemofmetropolitanarea,hasaconsanguineousaffiliationwiththedevelopmentpatternoftowninmetropolitanarea.InthemetropolitanareaofXi''''an,thispaperchoosetheGantingtownofHuXianastypicaltown,thethesisanalysedcorrelativeinfluencebetweenthetownandtheriver,andgaveadvicefromtowlays-townplanandconstructionofriverside.Oneisplanningoftowncombiningwithriverentironmentandtheotherisecologicalconstructionofriversidearea.

Keywords:Gantingtown;riversystem;ecological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11-0119-03

1前言

由于当代城镇的急剧发展,干扰、破坏了河流赖以稳定的自然边界系统和自然演进过程,使得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被破坏,水系自然生境退化加剧。而河流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镇生存,制约着城镇发展,是影响城镇风格和美化城镇环境的重要因素。历史经验与有关城镇理论证明,河流水系与城镇发展之间具有相互制约性和相互受益性,是生态环境重建的关键方面。城镇建设从区域整体角度出发,将河道水系综合整治纳入城镇体系生态化建设,将恢复和重建水系生态环境与城镇发展格局联系起来已势在必行。

2甘亭镇空间结构

2.1甘亭镇简介

甘亭镇是西安郊区户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面积42.5km2,人口9.05万;境内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公路、铁路四通八达,是户县对外开放的门户。

2.2城镇空间结构

甘亭镇城区背山面川,左河右路,属典型的风水城市格局。在老城区建设发展的基础上,未来的规划理念为:四个职能分区(综合发展区(老城区)、余下化工工业园区、沣京经济技术工业园区、大学城区),中部绿化带分隔,二水(涝、潭峪河)左右依傍,''''田''''字“绿色城廓”的城市总体布局(图1)。预计在2020年,完成规划中所有内容,展现“田园城市”全貌。

2.3绿化空间结构

从形态的角度看,甘亭镇的绿化系统实现了点、线、面相结合(图2)。面状的绿化空间一部分为涝河在老城区西侧渼陂湖旅游度假区的公共绿地,另一部分位于干亭镇老城区与余下工业园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属于生态林带绿化用地;线状的空间主要是沿河和沿路分布,为生态防护绿地;点状的空间主要位于城镇中心区的局部地段和道路的交叉口处,是市民集中活动的地区。

3甘亭镇河流的特点

面对甘亭镇镇域范围内的涝河表现出的各种特点,选取了与城镇建设息息相关的五个方面来对涝河的水体进行分析:首先,根据水体的存在形态及尺度,有狭长、封闭、有明显的内聚性和方向性的线状河流如潭峪河,有水面较宽阔,空间开敞,堤岸兼有防洪、道路和景观的多重功能的带状河流如涝河,又有面状水体如渼陂湖等,且水体多表现为动态水;其次,按水位变化分,表现为大落差水即季节性落差(如潮、汛与枯水期等一定时期内的水位变化),这对滨水区人们的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再次,按水质条件的差别,将水体分为可参与型水与不可参与型水两类,依据我国现行的分级评价法,结合实地观察,涝河流经甘亭镇时为Ⅱ类水质,渼陂湖为Ⅰ类水质,两者均为可参与型水体;此外,按是否通航来分,涝河水由于随季节变化较大,不负担通航任务,这表明来自水上的流线不存在;最后,结冻或断流现象也影响着人们的活动,当这类情况发生时,水环境的可及性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涝河水在冬天会出现结冻现象,但不会出现断流现象。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涝河和渼陂湖区域是适合作景观开发的。

面对甘亭镇镇域内涝河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发现河流在生态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道路临河而设,虽方便交通,却对河道造成了污染;其次,工业区、农业区边界没有足够的绿化隔离带设置,使得河流直接遭受工业的废气废水污染和农业面临农药的污染;再次,涝河东侧的用地,由于河道治理需要,使得现状地平平于甚至低于涝峪河河道。而且此处属于河漫滩地,不宜于做建设用地;此外,河流的绿化与城区的绿化缺乏有机的联系;最后,河流两侧缺乏景观塑造,缺乏使人能够停留驻足的场所。

4甘亭镇结合河流的生态化发展建议

4.1城镇内部结构的调整

4.1.1加速新核的建设

新时期城镇发展应以城市结构的调整、新核的建设及老核的更新来实现。首先要建设涝河新核以及潭峪河新核,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重组,使涝河和潭峪河地区分别承担相应的功能,并以“二水”为依托将相关功能用地连接起来;其次调整老城区空间结构,改善单核空间格局存在的弊端,提高老城区空间利用效率。

4.1.2强化“二水”的轴线功能

在甘亭镇建设新时期,“二水”的旅游、文化、生态等功能将共同引导城市空间发展。按照《户县城市1995-2020年总体规划》,未来甘亭镇由四个功能区块组成:老城的综合发展区块、沣京工业园区块、兆丰桥村的大学城区块以及余下镇的工业园区块。其中潭峪河贯穿了四个区块,将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必将成为城区重要的建设轴带;涝河流经老城区的地段规划为保护绿地和一类的居住用地,如在涝河东侧的河漫滩地,将其开发成以“水”为主题的公园,不但可以和对岸渼陂湖旅游度假区形成对景空间,还可以依托旅游区的建设为城区提供更多的绿化空间。涝河以其丰富的风景和人文旅游资源,穿越了整个城区,成为人们对自然生态景观保护和历史文化追忆的空间。潭峪河将牵动城区中心东移,成为南北向的一条发展主轴,是外向型经济等城市新功能的培育基地和老城区传统功能置换的主要依托空间。

4.1.3明确功能组团的定位

结合河流与城镇各功能区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将城区的土地性质进行分类,形成居住、工业、商业等功能组团(图3),将各组团进行特色功能定位,按照组团“多中心、开敞式、轴向发展”的原则,依托“二水”,形成特色互补的网络化组团式布局形态,使得组团发展达到“加强内部联系、增强环绕、促进相互渗透、实现共同发展”的目的。

4.2加强河流向城镇内部的联系

4.2.1绿化空间的渗透

在绿化方面,除了沿西汉高速公路的带状绿化,其他的绿化用地多呈南北纵向分布,各功能组团间联系不足,绿化空间显得相对独立。所以建议沿现有的城镇功能轴即商业功能区平行设置两条绿化轴,将两河的景观引入城镇内部,并在重要节点处规划多个城市广场。两条绿化轴分别位于渼陂路和兆丰路,不但可以将各功能组团连接起来,加强了各组团的联系,还弥补了城区内绿化不足的现状,形成了网络状的绿化空间结构,扩大了绿化面积。以分散、独立却又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城区物质环境的扩建,有利于城区用地功能在更大的空间进行合理布局;有利于主城工业和人口疏散;有利于交通组织和城市综合效益提高;有利于风景旅游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建设。沿河大面积的绿化景色可以向组团内部渗透,充分发挥绿化空间的作用(图4)。

4.2.2联系轴的确立

在城镇功能区的布局上,建议将呈带状的商业区向西延长,在渼陂湖旅游度假区建设旅游服务设施,从而使得商业区在涝河两岸形成对景,更形成了联系轴,加强功能组团内部及各功能组团之间的联系。同时,河流景观轴、城镇功能主轴和城镇绿化景观轴共同构成开放空间体系的结构框架。

4.2.3建设区的协调

在景观环境上,在沿河地区规定一定空间范围,保障现有的建筑核心与新建筑之间,保留一种视觉上的延伸关系,从而在核心处可以看到河面景观并可延伸至远处;确保上要的景观走廊的边界。有些地区不得兴建,有些区域则必须建造,从而建筑群可清晰地进行空间界定,保证视觉走廊的完整性;主要的再开发区形成一组网络步行系统,把发展区与核心区紧密相连;将沿河的道路设置为步行路,严禁机动车行驶。

5滨河地区生态建设建议

5.1滨河土地利用

滨河空间是自然地景与人工景观相互平衡、有机结合的产物。大致有居住区、文化博览区、娱乐休闲区、办公商业、金融区等几种形态。而就甘亭镇而言,滨河地区的土地使用形态过于单一,缺乏市民参与的商业、文化、娱乐设施,而失去了作为公共空间的吸引力。

5.1.1河流的功能分区

在涝河两岸,根据各区段不同的区位条件,综合环境效益分析,把滨河地区划分为三个功能区段(图5),每个功能区强调不同的特色。北段:古城西路——兆丰路,该区段位于甘亭镇老城区,其西侧有正在建设的渼陂湖旅游度假村,沿河建设的西户滨河花园已经起步,是甘亭镇发展较为发达的区域。该区以教育、居住、休闲娱乐功能为主,是河流生态旅游开发的地段。中段:兆丰路—南北六号路,该区段位于甘亭镇—余下镇之间的地段,河流流经甘余两镇之间的绿化带,是河流生态恢复的地段。南段:南北六号路—白宋路,在该区段,河流流经余下镇,受到当地工矿企业的污染,应设置生态区域,形成稳固的抗干扰能力是需要生态保护的地段。将不同功能的区域以组团的形式相对独立出来,河流将各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组织有序、功能合理、风格独特的串珠式格局。

5.1.2河流沿岸的土地开发强度控制

开发强度控制的目的是使各地块在保证获得最优环境效益的同时,尽可能获得合理的最大经济效益。规划应在确定地块理论容积率后,结合地块使用性质和环境条件,对其做出适当调整,以期获得最佳容积率。

5.1.3河流沿岸的土地规划控制

通常滨河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除提出各种规定性和指导性指标外,还应强化由红线、绿线、蓝线、紫线和黑线共同构成的“五线控制体系”的定位定级。红线主要控制主干道及以上级别道路用地边界;绿线主要控制生态建设区边界;蓝线主要控制河流水系、滨水区边界;紫线主要控制人文景观保护区、历史街区、文物保护单位边界;黑线主要控制主要市政设施及走廊用地边界。

5.2滨河物质形态

5.2.1规划方面

对于滨河地区,系统性和可达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宽阔的开敞地带上,两边建设林荫大道,中间设置线状城市公园必要的零售商业建筑。这一线状开敞空间与城内绿化轴垂直相连,将清新空气和景观通过这一个个视廊渗透到城镇中心地带。滨水步道系统的建立则以步行组织为脉络,串连起滨水的广场、公园、绿化,甚至和建筑群体的中庭空间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复合的立体化开敞空间。

5.2.2建筑方面

在滨河地区的未来建设中,对于建筑形态的选择,不是通过单个建筑,而是通过建筑之间以及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整体性来表现城市风貌。措施有:滨河重要地段的建筑,其高度、体量以不遮挡城市公共空间为限,并制定建筑水平长度控制,避免出现庞大体量。滨河建筑不易过高(除非城市风貌建设需要),应随离开河流的距离逐步提高层数。沿岸建筑应提供面向河流的步行或景观通道,包括建筑之间的通道、建筑底层架空走廊等,而且不仅要使滨水的建筑、还要使纵深的建筑也有良好的观水视线,体现滨水景观的层次感和宽广的视域范围。

5.2.3绿化建设

加强涝河与潭峪河的河道治理,在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河道两边预留50~70m的绿化带,加固加宽河堤,一方面防洪抗灾,另一方面形成两条林荫带,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散步的场所。

6结语

在都市圈快速建设的背景下,亟待从区域整体角度出发,将河道水系综合整治纳入城镇体系生态化建设,将恢复和重建水系生态环境与城镇发展格局联系起来,建构由河流水系及沿河绿带复合系统构成的生态带,恢复自然、维护区域整体生态系统和重塑城市景观;统一协调各城镇建设,调整用地,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环境共生,促进城镇人居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定青,周若祁.以“泾渭水系”建构西安大都市圈生态廊道之初探.中国建筑学会论文集(2005)[C]北京:中国建筑学会,2005.P(14-18).

[2]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重庆:科学出版社,2002.

[3]户县水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户县水资源保护规划.2004.内部资料.

河道绿化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堤防工程;规范;生态建设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历史上给人以"傻、大、黑、粗"的形象也随着科学的进步正在向生态水利、生态工程上发展,且很多地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这种负面作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1堤防工程生态技术必要性

随着科学进步,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这种负面作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各地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和河流整治工程中,已经采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加强河流的生态建设。比如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但是这些技术经验还缺乏系统的总结,也迫切需要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则的指导,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规范化。

2生态化建设的建议

2.1有关防洪工程规划的原则。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方面应加强,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以往的治河工程着眼于河流本身,往往忽略了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忽视了河流周围的生物群落的存在,也常常忽视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因此,在进行防洪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建议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在平时的设计当中除说明需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加强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调查的要求,重点是生物群落(动物、植物)的历史与现状调查,对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2.2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前提之一,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针对有关条款,建议补充或强调以下要点:在堤线布置原则中,补充说明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在确定堤防间距时,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2.3河流断面设计。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也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浅滩与深潭相间。因此设计规范中应提出河道尽量要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面。避免因规则断面而导致流场的均一化,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并有助于与自然风景相协调。与上述设计相对应,需要推广使用一些与非规则断面有关的水力学计算方法和配套的实用工具或计算机软件包。

2.4岸坡防护。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水陆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繁茂发育地,为动物的觅食、栖息、产卵、避难所,也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至关重要。因此,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可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2.5景观建设。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可以强调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水利工程还应为公众广泛参与和对儿童进行水环境保护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如水生态公园等。

2.6工程施工。在工程施工中,建议强调施工期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对特殊区域的物种,在施工期要采取其它辅助保护措施,如它处养育等。取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美观和环境方面的要求,要求合理设置排水、平整地形和改善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料场区应进行植被恢复,与周围景观相一致。

2.7工程管理。为降低施工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保障工程效果的实现,并延长生态工程的寿命,宜强调加强前期的养护和后期的管理,包括维护、监测和评估,并积累数据和经验。

河道绿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公路工程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也将对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公路工程项目的修建势必消耗资源、改变地形地貌和原有的自然景观,建设和运营过程还可能产生各种污染,这些综合因素严重地影响着沿线的自然环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关键词】环境保护公路工程体现途径

公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同于一般的厂矿企业,具有范围广、时间长、因素多及难于弥补性和难于预测性等特点,因此,公路工程的环保工作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以工程前期、施工期和营运期等各个阶段为契入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使公路工程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一、要将环境保护内容体现在公路工程设计全过程之中

1.珍惜自然环境,规划好公路用地范围,对于工程方案,除了要考虑自然地理、交通功能、工程技术标准外,还要结合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来综合考虑公路的用地,使路线规划有利于环保。

①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珍惜现有资源价值。合理产生新的生产用地,保护和增强现有的土地利用。

②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促进城镇更新及改善环境。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与城镇规划相干扰,又要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进出城镇,尽量保持项目与城镇的合理间距——“靠而不近,离而不远”。

③避开环境敏感性区域。如学校、工厂、医院、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湿地和鸟类栖息地、精密仪器基地和军事设施等等。

2.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

①平面线形。在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技术指标是使路线顺应地形的一个好办法,多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②纵面线形。合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使纵面线顺应地形成渐变、顺滑的纵坡线,避免大填大挖。深开挖路段要多考虑隧道方案,可避免山体开挖,保护森林植被和水土资源。许多山谷不仅是流水,而且是大气流通的通道,可考虑选择桥梁方案来代替高路堤,这样可避免阻碍大气流通,不会威胁到冷温植物的生长。

③边坡设计。在确保稳定的情况下,边坡的形状要尽可能与周围的景观协调,并用植物进行绿化(可结合各种土工防护结构和其它绿化基础工程综合实施)处理,坡脚、坡顶、坡面相交处等处的棱角要进行弧形整饰,可产生自然美又可防风蚀。

3.重视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

一是设计时注意填挖平衡,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借土弃土。二是做好边坡防护设计工作,应根据地质情况多采用种草植树的绿化护坡方法。三是做好沿线排水设计;四是合理取土、规范弃土、保护耕地,少占良田。应尽量在荒地或低产耕地集中取土,取土后对取土坑进行后期利用。弃方应集中堆弃,不占农田,堆弃后应上覆表土,播种绿化。

4.注意保持原有的灌溉系统和自然水网体系

①桥涵设计尽量避免影响河流水文、水流特征。

②避免改移或堵塞大型河沟。

③对小型排灌系统如遭破坏应予以恢复或加以调整,合理设置小桥涵位置,必要时对原有排灌体系进行优化合并或改移。

④做好项目自身的排水系统,增加必要设施以防止路基路面排水对农田水利的冲击。

5.合理设置临时施工用地

减少或避免占用农田,避免用地范围以外的耕地被机械碾压或堆放材料。临时用地在竣工后应及时复耕还田,恢复植被。

6.做好道路沿线景观设计工作

①公路选线、定线时,要尽量与地形地貌相吻合,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对自然风景的破坏,避开受保护的景观空间。②重视路线空间造型设计,包括路线线形和其它景观因素(边坡、挡墙、收费站及服务区建筑等)的造型设计。③做好沿线绿化设计工作,利用绿化来补充和改善沿线景观,如边坡尽量采用种草植树的护坡方式。

7.做好道路降噪设计工作,可通过沿线种树绿化达到减噪目的,必要时设置隔音屏。

避免只考虑工程、专业本身的要求,应从全社会经济效益、环境保护角度考虑。

二、要将环境保护内容体现在公路施工全过程之中,公路施工期间将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施工的结束即可消失

1.减少水土流失

根据实际填挖土质合理设置边坡的坡度;合理设置土石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土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

2.减少噪音污染

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

3.防止大气污染

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用覆盖措施。对施工场地、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4.防止水质污染

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处理,严禁将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对路基清除淤泥表土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放,更不能淤塞河道;对桥梁围堰施工,应注意围堰土在施工结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桥梁施工机械还应避免油污的污染。

三、要将环境保护内容体现在公路营运全过程之中营运期间对穿越村屯的路段应设置严禁鸣笛标志,学校附近尤其应注意噪声的影响

1.加强公路管养工作,对路面和边沟应定期清理。加强边沟、边坡、涵管、急流槽、导流坝和路田分界墙的养护维修工作。对沿线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垃圾及污水要进行环保处理。

2.加强公路绿化及其养护工作,既创造良好的视觉景观,也可降噪防尘。按公路绿化、美化设计的要求完成各项绿化工作,科学合理地实施草、花、灌、乔木相结合的多层次立体绿化格局,以达到净化空气、降低噪声、保持水土的目的。

河道绿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污染防治;入湖河流;对策;滇池北岸

滇池位于昆明市主城区的下游方向,是昆明盆地的汇水中心,每年入湖径流携写作论文带大量的污染物质进入湖泊。滇池换水周期长,湖水自净能力低,生态系统脆弱,一经污染仅凭自身净化能力难以恢复[1]。为了保护湖泊生态系统,遏制水环境污染趋势,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提出,到2010年草海水质需要明显改善力争接近V类地表水标准,外海水质稳定达到V类地表水标准,力争接近Ⅳ类地表水标准。为了达到规划制定的目标,本研究主要对滇池北岸进入草海的河流水污染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改善河流水质的初步设想。通过沿程净化入湖河流水质,减少入湖污染的量,达到保护湖泊生态系统的目的。

1研究区域与方法1·1研究区域本研究主要集中在滇池北岸草海流域范围内。对影响草海水质的船房河、西坝河、大观河、乌龙河、老运粮河、新运粮河和王家堆渠进行研究。这些河流流经区域是昆明市工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集中地区,河流受污染严重。1·2研究方法每条河流设置有固定的监测断面,由昆明城市排水监测站进行长期的水质监测工作。取样方法和水质分析方法均按照国家标准进行。

2结果与讨论2·1北岸主要入湖河流水环境污染现状表1北岸入湖河流水质情况(mg/L)王家堆渠新运粮河老运粮河乌龙河大观河船房河西坝河BOD52005年13·746·833·071·67·7128·921·72006年13·151·612·883·816·545·9522·22007年11·621·912·811·219·424·1CODCr2005年47·612410416437·282·263·42006年48·814336·220455·312273·02007年42·916245·444·556·874·7总磷2005年0·8921·781·741·991·231·661·582006年1·232·181·312·971·492·391·772007年1·341·191·901·031·251·54总氮2005年8·0523·320·121·915·517·116·72006年9·5331·418·232·116·426·219·72007年10·917·121·115·316·118·8氨氮2005年3·7917·512·714·910·212·411·92006年5·8824·610·724·010·520·816·02007年6·9013·411·59·999·0413·3水质类别劣V类劣V类劣V类劣V类劣V类劣V类劣V类

从北岸河流水质情况分析,七条入湖河流水质都为劣V类水,总氮、总磷超标情况非常严重,有多条河流总氮浓度超过V类水质标准10倍以上,未整治河流水质存在逐年恶化趋势,因此,每条河流都亟需得到整治。北岸河流污染严重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①排水系统管网建设不完善,污水纳管率低造成未进入总管道的污水直接或间接进入河道;②雨水的冲刷作用下,地表污染物随雨水少部分进入雨水管道,大部分初期雨水携带大量的污染物进入河道;③多数河流自身的水动力条件差,加上支沟众多,河网水质情况复杂;④河道长期未进行底泥疏浚,河底淤积的底泥不断释放出污染物质,造成河水水质恶化。河道水质恶化是造成草海水环境污染、湖泊富营养化非常重要的原因之

一。根据水质情况分析,七条主要入湖河流污染程度由轻到重,分别是王家堆渠<大观河<西坝河<船房河<老运粮河<新运粮河<乌龙河。乌龙河全长3·68km,集水面积2·61km2,目前以暗渠形式流经人口居住密度较大的棕树营和白马小区,河道沿线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进入,使其成为城区纳污的通道。从2005年到2006年间,各污染物浓度都大幅度增加,河水呈黑臭状态,透明度极低,水质污染极其严重。王家堆渠地理位置与其它河流不同,从滇池西北岸入湖。王家堆渠主要水体功能是昆明发电厂冷却水排水渠,该冷却水是抽取草海水经过滤及除藻后使用,一次循环后温水顺王家堆渠排放,沿渠还存在部分小企业及农村居民向王家堆渠排放废水。与其它河流流域相比,王家堆渠流域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工农业污染少,因此王家堆渠是北岸七条入湖河流中污染程度最轻的。不过,由于周边的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河流,王家堆渠污染程度虽相对最轻,但也已经超过了地表水V类标准。2·2河流治理方法研究2·2·1截污工程截污工程主要对点源排放的污染物实行截流,能够有效减少污染物直接入河量,是防止水体受到污染的有效措施[2]。目前,截污工程在我国水污染治理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对水质的改善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4]。截污工程对于污染负荷的削减,一方面取决于截污管网布设的合理性与完整性;另一方面取决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截污工程的管网布设,对不同的区域应区别对待。在总体符合规划的前提下,按照沿河截污与区域截污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污染源分布的集中区域决定污水管道的走向,并沿部分污染严重的河道敷设截污管道[5]。城市污水处理厂是截入污水最终的处置场所,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以及出水水质情况表明该工程对河水水质改善效果。目前已经制定了乌龙河、新运粮河、老运粮河、船房河与西坝河的截污和综合整治工程,河道整治规划如表2所示。

截污工程受河流沿线长度、各段区域特征和工程费用的综合因素影响,难以对河道沿线进行全程截污,因此主要针对点源直接入河严重的河段进行治理。以新运粮河为例,全长14·58km,上游主要是农田,污染以农业面源为主;中段是昆明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区内已经建设有分流制排水管网;下段1/3位于草海生态保护区,该段从人民西路至入湖口现仍有105个排污口。众多的排污口直接向河道内排放污水,对草海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因此,新运粮河的截污工程主要布设于下段4·36km河道,将排污口的污水截入污水干管。当前这些河道截污和综合整治工程正在逐步进行中,船房河工程已经于2007年6月完成。从表1船房河2006年与2007年的水质指标对比可以看出,BOD5浓度降至原来的42%,CODCr浓度降至原来的46%,总磷降至原来的52%,总氮降至原来的61%,氨氮降至原来的43%。船房河截污工程完成后,河水的水质有了明显改善,从该河道输入草海的污染负荷减少了50%左右,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表2河道整治规划河道名称全长(km)集水面积(km2)整治规划乌龙河3·682·61沿河道两侧敷设截污管3425m,河道清淤,新建污水泵站和节制闸新运粮河14·5883·4河道整治长度4·36km,沿河两岸各预留10m公共绿化带老运粮河11·318·7河道整治长度2·22km,沿河两岸各预留10m公共绿化带船房河11·47·42沿河两侧敷设截污管7654·1m,新建污水泵站和景观绿化西坝河9·054·87河道整治长度5·4km,沿河两岸各预留10m公共绿化带2·2·2河流城内段治理方法截污工程虽然有良好的治污效果,但工程的实施受限制因素较多,特别是针对流经城区段河流进行治理存在较多困难。城区内人口集中,建筑物密集,沿河两岸建有众多居民区、商业区及工业区等,城市规划建设完成后难以实施规模化的截污工程。然而,城内河流因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不仅需满足防洪的要求,还应具有旅游、娱乐、景观、生态等多方面的功能[6],对河流水质的洁净程度具有较高的要求。根据水质监测分析,北岸入湖河流都为劣V类水质,河水呈现黑臭状态,无法满足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的需求。为了解决水质净化需求与工程布设困难的矛盾,城区内河道净化适宜选用原位治理技术,充分利用河道自身空间净化水质。依据河道自身空间的容量及周边环境特点,对不同河段布设适合的治理工艺。新、老运粮河水量大、河道宽,主要满足城区防洪排涝功能。老运粮河河宽约10m,新运粮河河宽约20m,这样宽敞的河道适宜使用移动式充氧平台。移动式充氧平台可以机动灵活地根据河道曝气需求,调整曝气船的运行,通过人工向水体中充入空气(或纯氧气[7]),加速水体复氧过程,以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恢复和增强水体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使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得以净化,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8]。新、老运粮河的河道空间容量大,也适合采用生物膜技术。生物膜技术是人们长期以来根据自然界水体自净现象发展起来的。现已研制的人工水草仿生生物填料[9]就是与天然水草具有相似特性的人工填料,布设在河床内,为水生动植物群落和细菌真菌等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通过各种生物的生长过程消耗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而且人工水草不会对河流自然流动和行洪安全产生干扰作用。进入河流的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人工水草对于受污染河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明显,平均可达40%以上。

针对河道空间有限的河流适宜使用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分为两类:一类是投菌技术[10~11],最常用的投菌技术有集中式生物系统(CBS)、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EM)和固定化细菌技术;另一类是土著菌强化技术[12],通过向水体中投加生物促生剂来刺激土著微生物的迅速繁殖,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微生物修复技术通过增强水体中微生物的净化能力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该技术对于流量较小的河流如乌龙河、王家堆渠等可起到较好的净化作用。2·2·3河流城郊段治理方法城郊的地理特征与城市不同,人口密度相对较小,住宅、厂矿建筑物相对较少,有一定量的耕地、林地、草地和鱼塘等农业用地。因此,城郊河流的治理比城市河流的治理具有更多可利用的空间优势。城郊的土地和鱼塘都可以成为河水净化技术的实施空间。王家堆渠主要是昆明发电厂冷却水排水渠,由于电厂冷却水尚有—定余温,下游村落的村民在河渠两侧修建鱼场,进行温流水养殖非洲鲫鱼,现有鱼塘水面8·07hm2,鱼产量约460t。王家堆渠的水质净化方法,可以利用现有鱼塘改造成综合生物塘进行治理。综合生物塘[13]是交叉种植的凤眼莲、水浮莲、浮萍等水生植物与鱼类等水产共同养殖的塘系统。在植物生长期,不断地从塘系统中捞出大量的水生植物,用于饵料、饲料和肥料等多种用途。通过植物的打捞带出水体中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而且植物加工成鱼类等水产的饲料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利用鱼塘改造的综合塘净化城郊河流,是一种效果佳,经济效益好,因地制宜的技术方法。城郊河流还可利用农业用地,选择土壤深度处理技术[14]和土壤渗滤处理技术[15]进行水质净化。北岸七条入湖河流的污染特征主要是水中氮磷的含量较高,污染随河流进入湖泊后易造成湖泊的富营养化,在土壤处理技术中氮磷作为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被吸收利用,一方面净化了水质,另一方面减少了农业肥料的使用。该方法不仅是末端治理,净化受污染的河水,还从源头减少了农用氮磷的施用量。因此,在条件适合的地区,土壤处理技术是一种可以广泛应用的技术方法。塘系统和土壤处理技术在适宜的条件下还可以组合运用,达到更好的水质处理效果。2·2·4河口区净化方法河流经过城中和城郊的沿途治理,污染负荷削减明显,水质情况得到较大的改善,为了进一步减少入湖污染物的量,可在河口区设置人工湿地或生物浮床处理系统,为污染物入湖设置最后一道屏障。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是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仿自然生物处理技术,已经应用于水污染处理许多领域。在河口区有效地利用空地,构建人工湿地系统对河湖污水进行处理,因运行、维护费用低廉,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16]。对于滇池北岸七条入湖河流而言,只要入湖口有可利用的土地,条件适宜,都可建设河口人工湿地系统对河水进行污染再削减。若河口区缺少需要的土地面积,可选择生物浮床处理系统净化河水。生物浮床是采用轻型绿色环保,防腐抗老化的材料制作成浮床,供选用的水生植物生长使用。浮床要有较好的强度,能抵抗较大的风浪冲击,确保植物的正常生长。该技术原理是利用水生植物根系的吸收,以及与微生物的共同代谢作用,有效地将水体中有机颗粒和胶体吸附、降解,氨氮等营养盐吸收、转化,从而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17]。生物浮床处理技术是河口区土地稀缺河流水质净化的最佳方法,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效果明显。

3结论本研究以滇池北岸七条入湖河流为研究对象,根据河流沿程地理区域特征提出了实施截污工程、河流城内段、河流城郊段和河口区净化技术。这些处理技术可以组合运用于同一条河流进行全程沿途减污;也可应用于河流区域条件适宜的一段进行强荷,确保湖泊水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系统的恢复。

参考文献:

[1]胥勤勉,杨达源,董杰,等·滇池水环境治理的“调水”“活水”工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1)·

[2]曹秀梅·湖泊富营养化的防治对策研究[J]·太原科技,2006,(10)·

[3]陈眉,程晓如·东湖截污工程对改善西南湖区水质的预测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3,19(3)·

[4]杨士建,赵秀兰·骆马湖的氮磷平衡及实施截污工程对水质改善效果的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2003,22(1)·

[5]官宝红,吴国华,曾爱斌,等·京杭运河杭州段水污染源特征与截污措施建议[J]·城市给排水,2005,31(2)·

[6]朱国平,王秀茹,王敏,等·城市河流的近自然综合治理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