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操作技能论文

操作技能论文

操作技能论文

操作技能论文范文第1篇

1994年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纲要》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以此培养目标为指导的中等职教教学目标必然要求培养大量具有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第一线专门技能型人才。而我国职教教学中,是否严格按照这一标准来执行的呢?答案并不让人满意。由于我国职教发展的较短,长期以来受传统普教教学、规章制度的,完全没有考虑到职教与其他教育分支学科一样包含着教育本质上的,作为独立的一个领域,也有着自身许多特点。我国中等职教教学中一味照抄照搬普教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只强调传授按严格学科体系形成的书本知识,而相对忽视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今天的职校生在走出校门后,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知识结构不过硬,专业技能不扎实的社会现实。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原来被认为“动手能力强”的广大中职校生在面对灵活多变的现场问题时变得手足无措。再加上近年来“普高热,职高冷”的社会现实,使得广大职校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只能处于不利地位。由于目前就业市场疲软,广大职校生在人才竞争中的劣势将直接影响到广大中职校的生存问题。

既然目前广大中等职校教学存在这么多弊端,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改变这种局面,或者说,我们应该如何在中等职教教学中通过提高学生操作和运用技能能力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呢?本文借助于心观点,剖析操作技能形成过程、特点以及如何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

操作技能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在解释操作技能的含义之前,让我们先对技能的内涵做一表述。“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它是通过训练而获得的”。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其中心智技能是动作技能的基础,通常是在完成各学科任务中得到提高和完善。只是由于职教教学中更强调教学的实践性,所以这两者就成为紧密的联合体,只有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技能。所谓操作技能是按一定要求完成操作程序的能力,具体归结到职教教学中就是指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严格训练,熟练而准确地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判断操作技能是否形成的依据是必须了解学生在操作技能前学会了什么,学习后又掌握了什么。

对熟练的操作技能特征做出描述,有助于广大中职校教师和学生在操作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检测:

第一,操作技能结构合理。局部操作技能有机组合成一个完美的系统,操作中没有多余动作,各项操作技能之间也没有相互干扰的现象。像弹吉它,初学者往往一步步地来完成每一个音符,即先由谱子上的音符形成视觉形象,接着传送位置的表象,琴弦和手的视觉与这个表象的关系,以及如何移动手指按某个弦等。等学习者掌握了这一套动作之后,这些笨拙的中间环节就会被节省,可以由曲谱的视觉连贯引起手指适当的演奏动作。

第二,操作技能质量高。操作者的速度快、质量高,运用各项技能不但准确、稳定,而且协调、灵活。在操作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视觉控制只起辅助协调作用,主要依靠操作中肌肉的动觉反应,技能的运用基本接近自动化。如熟练的司机在开车时,总是在不断地调整方向盘。动作速率快且准确,从而有效地避免撞车和冲出道路,使驾驶达到自动化。

第三,操作技能调节自如。熟练的技能操作者技能的控制主要依靠动觉反应,紧张感消失,技能操作达到高度自动化,各子技能之间协调自如。如专业足球运动员,由于平时经过长期、大量的训练,建立了牢固的技术基础,一旦投入到比赛中,那种心理上的紧张感顿时消除,过人、跑位、传球等技术一气呵成,自如,并且能够在各种不利的情况下正常发挥其水平。

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要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可以把中等职业教育中操作技能的获得分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认知阶段。这一阶段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认知所要学习的技能要在教师示范、言语描述和操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使学生了解操作技能的各部分子技能及子技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操作技能的关键点在哪里,从而理解整个操作技能的编制程序。学生在学习某项实际操作技能前,先要让他们了解操作的全过程以及全过程可分解成多少个简单动作,了解操作要求、操作的工具、工作方法和方式等内容以及操作过程如何自检、如何防止出错、如何注意安全等等。例如,讲解锯割操作时,应让学生了解锯割操作的加工范围、锯条选用和安装、起锯的方法、运锯的方式、运锯动作要领以及如何保证锯缝平直、防止锯条折断等。在这一阶段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理解操作过程中的因果关系,通过教师讲解、演示,使学生对有关知识、工艺过程形成正确的概念,为规范化地执行每一个动作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初步练习。在练习开始时,教师要根据这一阶段学生注意范围小、忙乱、紧张等特点,要求学生只集中于个别技能练习。

联系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已经初步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练习,加强有用的反应,排除无用的反应,学生把各个子技能形成大的连锁。这一阶段特点是操作技能依赖视觉减弱,而增强了肌肉的感知力,子技能之间干扰减少,多余操作减少,发现错误能力增强。学生慢慢摆脱只对局部技能和一些概念、定理、公式的学习,从而转向更高要求的发展,即要求用定理、公式、概念等方法解释一些技能,并用局部单元学习来整合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任务。这一阶段要求教师在学生中加强对技能由单一到综合、由局部到整体的讲解,并要求学生把各项子技能做出整体匹配。由于在第一阶段学习者已经牢固掌握了关于技能简单、局部的要求,这一阶段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正确引导学习者将局部、分散的知识结构汇总成某一专业领域内连贯、程序化的工作任务。教师依照动作顺序分别组织训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视觉形象。在视觉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来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把正确动作的视觉形象与动作表象相结合,化为自己的局部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巡回观察,及时纠错,以防止错误动作养成习惯,影响整个操作技能的形成。经过反复的操作训练,学生在动作视觉和动作实际效果的不断对比中,逐渐从依靠视觉控制动作发展到依靠动觉控制动作。在各个工序的动作技能形成的基础上,按照整个工艺过程,通过训练把局部的基本动作连贯起来,形成动作系统,进而掌握复杂的操作技能。在这一阶段中,要让学生学会把各个基本动作有机衔接起来,逐步消除动作间的过渡和干扰,增强协调性、稳定性、灵活性,使动作品质不断提高,速度不断加快,并使之成为自动化动作。

自动化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者熟练地掌握了完整的操作技能,各子技能已经达到协调完善,并达到高度自动化。这一阶段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的传授者、讲解者,更多地是学生操作能力的观察者、协调者。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和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按操作熟练程度、工序完成的质量、速度和工作协调程度来评价自己的技能,调节自己的活动,最终形成协调和完善的操作技能。这一阶段训练中,训练作品要具有典型性,质量要求要高,这样才能提高训练的效率;同时,训练的多样性、趣味性会激发学生训练的兴趣,提高训练的主动性、自觉性,为整个技能的掌握提供保障。在整个技能培养过程中,应经常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进行检测,了解教学效果,发现问题,以便下一步对教学进行调整。一般可以从局部动作训练开始进行量化评估,每一个基本动作、每一个工件都及时认真进行评估,会对整个技能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也可以采用化及多媒体等设施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反馈。在学期期中、期末考核中,把具体的操作技能的要求和熟练程度作为考核标准。这样通过宏观和微观的双向把握,不仅可以使学习者对操作步骤有细微的辨别和观察能力,也可以使学习者更轻松自如地运用所学的操作技能。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有效措施

第一,掌握技能的基本标准。国家已经对我国现在的职业情况进行了细化分类。并制定了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对还没有职业技能标准的职业,各级职业学校可因地制宜,自己制订有关标准,或请有关行业的专家与学校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共同制订。标准制订后,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中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教师可对一些技能的标准通过教学来进行解释,教学中可能要牵涉到一系列概念、规则、公式、定理,要求学生运用长时记忆中大量的知识对现有进行诠释,并在具体的操作运用中来掌握。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对一些抽象的、细微的、不易观察的(如芯片、集成电路等)标准件做形象化的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场、实验室等实训基地或与合作,使学生对一些昂贵的、新颖的、庞大的机器设备有直观的认识。考核时也要严格按照部颁和省统一标准或学校标准来执行。通过与考核,使学习者不仅要对某一专业技能包含哪些步骤都有清醒、正确的认识,而且要对操作步骤中出现的差错做出及时纠正。另外,学校所传授的某一领域的专业技能不能只注重理论化,还要注意与具体企业实务操作相结合,而且一些标准的制订也要与企业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相联系,让学习者不仅有理性的感知,还有感性的认识。

第二,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协调。教师与学生是中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体,两者配合的协调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中职教学的效果。实践中不断出现新的技术难题,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求学生有积极的学习兴趣,把学习变成自己的愿望,也要求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发挥学习者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并认真地其产生原因,针对各种差异采取不同措施。因为技能形成不仅取决于练习的数量,更取决于学生本身的条件和特点。有些学生在练习中自觉地按照教师讲的和操作进行练习,进步较快。而有些学生则相反在操作技能的练习中也伴随着反馈,多次的练习与反馈使学习者知道练习的成败,使每次练习都有收获。

第三,与企业合作,建立产学体系。中职培养的学生应能反映的需求,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也可以使学校直接面向企业办学,以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为专业设置依据,制订培养方案。在我国资源不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加强中职与企业的合作,并与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是发展中职的明智之举。中职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节约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率。让学生参加到企业的实际生产当中去在真实的场景中辨别操作技能之间的细微差别,从而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臻于熟练。当然中职校要抓住产业调整的新动向,摸清产业需求及劳动力市场状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用得上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之忧。

总之,在中等职校的教学中必须重视操作技能的重要性,掌握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及特点,使中职校生走出传统教学的旧格局,把中职校生真正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1]潘寂.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张爱卿.现代教育心理学[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5]庄志镐.动作技能训练中的“优化组合”[J].职业技术教育,2000,(4).

操作技能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基础护理 实验研究 心理练习 标准化病人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42

Abstract Basic nursing operative skill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nursing work in, with the progress of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people gradually strengthen the emphasis o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 scope and content of nursing work have been varying degrees of expansion, nursing specialty has become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health and safety professional.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asic nursing skills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of the relevant experimental research, including psychological practice, standardized patients and the operation process of the picture of these three.

Key words basic nursing; experimental research; psychological practice; standardized patient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是近年来教育界提出的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其核心是鼓励和支持学习者积极探究和合作解决问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法,其将基础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彻底改变了学习者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习的主动性及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习者的综合学习素质,非常适用于基础医学的教育。本文中所提到的心理练习、标准化病人以及操作流程图片法都很好地体现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的理念,不论是心理学练习,还是标准化病人、操作流程图片法都对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些方法的应用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被激发,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1 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关于心理练习的实验研究

心理练习是指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操作技能的过程中,根据所学技术的动作要领、顺序、方法和时间,作系统的回忆,即在头脑内反复思考身体动作的进行过程。

对于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关于心理练习的实验主要采用的是“教学对比实验法”,通过对某校护理专业14级的本科学生134人进行随机分组,从中任意抽取68人作为实验组,并将剩下的66人归为对照组,两组的年龄基本都保持在18岁左右,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男生分别为五人和四人,女生分别为六十三人和六十二人。实验主要是刘晓松主编的《基础护理常用技术》一课中的“铺无菌盘”。对于该实验项目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是客观题理论评价试卷,该试卷涉及无菌盘的实验目的、操作流程、操作方法和其他事项等等,一共23道选择题,答对一题得一分,总共23分,对于铺无菌盘的操作考核主要参照基础护理操作技能考试的评分标准,实行百分制。对照组按照常规的老师讲授―学生操作―老师纠正指导―学生操作―试卷测试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安排;实验组要求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的教学环节中加入心理练习,即老师讲授―学生心理练习―学生操作―老师纠正指导―心理练习―学生操作―试卷测试。心理练习环节老师讲授心理练习的目的、方法以及任务,并安排一定的心理练习作业,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呼吸、冥想,是身体处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通过对刚刚学习的操作技能进行暗示性的表达,促进学生基础护理操作技能的提高,每次心理练习的时间要保持在15分钟左右。实验结果:实验组的理论测试成绩为19.37左右,操作考核成绩为84.20左右;对照组的理论测试成绩为18.03左右,操作考核成绩为81.25左右。该项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在理论测试中还是在操作考核中对照组的平均成绩劣于实验组的平均成绩。

根据实验的相关资料显示,在实验期间,对照组对于基础护理技能的学习积极性明显不如实验组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实验组技能操作环节之前的心理练习,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理论认知和实践操作两者之间的差距。心理练习教学环节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的设计,能够让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掌握基础护理的操作技能,等到了实际操作的教学环节,学生们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在心理练习环节中学到的操作技能应用到具体操作中,这样学生对于抽象的基础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而且他们会把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分析和解决,从而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也就得到了很好的实现。

2 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关于标准化病人的实验研究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文社会观念的改变,多年来延续的从病人身上学习医疗护理知识的医学教育模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临床见习对象问题成为见习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标准化病人是通过对正常人或者病人训练(主要来源于本校教师、本专业学生、志愿者等),使他们能够逼真地复制和再现临床真实情况。模拟情景教学其实很早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已经得到过应用,只不过刚开始的时候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采用的是高仿真模拟病人,标准化病人教学方法是对高仿真病人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和发展,标准化病人教学方法的使用突破了高仿真病人在教学过程中的局限性。

标准化病人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中的实验研究选取的是某专科学校13级护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将任意选取的95名同学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组,选取48人作为对照组,剩下的学生为实验组,两个组的学生年龄基本保持在21岁左右,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男生都是六人,女生分别是四十二人和四十一人,考核标准和考核形式参照心理练习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考核成绩分别为75.29和74.87,实验组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考核成绩。实验结果表明标准化病人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根据相关的实验资料显示,实验组85.8%的学生认为标准化病人有利于基础护理理论知识的巩固,实验组75.3%的学生反映标准化病人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自己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相关数据显示,在标准化病人基础护理操作的过程当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礼仪、病人病情评估以及人文沟通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距。

标准化病人情景模式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和运用基础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使得护理专业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很好的提高。标准化病人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应用,促进学生的沟通交流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还顺应了教育改革的潮流,为护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临床操作的平台,对于解决当前难实习的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关于操作流程图片法的实验研究

图片是一种教学媒体。加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图片可通过提供编码表象而用于指导学习,并认为在操作技能的学习中,图片往往描绘出操作的顺序及操作所包含的动作,可以为要记住的操作步骤顺序的呈现提供一个有效的媒介。

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关于操作流程图片法的实验研究采用“教学对比实验法”,通过对某专科学校14级学生进行研究,将录取学生随机分成4个班,然后从中随机抽取五班和六班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五班总人数为69人,平均年龄在17.8左右,其中女生58人,男生8人;实验组六班总人数为60人,平均年龄在17.9左右,女生50人,男生10人。实验组六班和对照组五班的老师选用的是相同的专业老师,实验项目也是刘晓松主编的《基础护理常用技术》中的铺无菌盘。对于该实验项目的评价主要采用的是客观题理论评价试卷,该试卷涉及无菌盘的实验目的、操作流程、操作方法和有关事项等,一共23道选择题,答对一题得一分,总分二十三分,该实验研究考核的标准与心理练习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实验研究以及标准化病人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考核标准相同,分制采用的同样是百分制。首先制作操作流程图片(用相机将操作流程标准拍成照片按顺序打印),然后把打印出来的照片贴在实验组六班实验室的教室黑板或者墙上。对照组五班按照常规的老师授课―学生练习―老师纠正指导―学生练习―理论测试的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活动;实验组六班按照操作流程图授课模式进行实验活动,即老师授课―操作流程图展示―学生练习―理论测试。实验结果:对照组五班的理论测试平均成绩为18.2,操作考核成绩为81.24;实验组六班的理论测试平均成绩为18.9,操作考核平均成绩为88.34。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在铺无菌盘操作技能训练中的理论测试成绩和操作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操作流程图片作为基础护理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对于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操作流程图片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应用,操作流程图片形象直观,能够用具象化的手段将基础护理操作流程以图片的方式展示,为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上或者老师课堂上传授的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提供便捷的方式。通过对操作流程图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到操作流程图片法在护理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另外,操作流程图片凭借着价格低廉、可反复使用以及简单易操作等优势,逐渐成为现今培养专业化实用性高素质基础护理人才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同时也为基础护理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4 小结

基础护理是以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结合病人生理、心理特点和治疗康复的需求,尽可能满足病人各方面需求和疾病治疗与康复需要的护理,其内容涵盖了生活护理、病情观察、基本护理技术操作、心理护理、健康教育、临终关怀、书写护理文书等。

心理练习、标准化病人以及操作流程图片法等方法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中的应用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教学的效果,使得基础护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这些方法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学生基础护理操作技能以及基础护理理论知识的掌握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护理工作在现今的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护理的支持和鼓励,相关学者也应该继续探索和研究提高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效果的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手段,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 苏晗.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的实验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0(12).

[2] 田莉,张国栋,魏莉.心理练习在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05(3).

[3] 张莉芳,蔡益民.标准化病人在护理学基础操作技能教学中的应用设想[J].中华护理教育,2009(6).

操作技能论文范文第3篇

护理实践教学是护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护理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也是护理学生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的关键。临床实习是检验护理学生理论学习程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动手能力的重要阶段[1]。护理学生从学校走入医院,面临陌生的环境和角色的改变,一时难以适应,时常对护理工作不知所措,操作技术不熟练,失败次数增多,导致护理学生自信心下降,长时间不能适应临床实习。为了使护理学生在实习中尽快适应临床护理角色的转变,顺利完成实习过程,自2005年以来,我们对来我院临床实习的护理学生进行了护理技能操作规范化训练。特别是近年来外地护理学生进入我院实习人数增加,规范化操作训练已经成为我们临床护理教学工作中一项重要内容。

1  规范化训练的目标

   

规范化训练是在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系统化、整体化护理为核心的前提下,将临床护理技能操作的各环节规范化,使护理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悉基本的护理技能操作,尽快适应临床护士角色,投入临床实习。

2  规范化训练的方法

2.1  示教演示  进行示教时,先由教师按照规范的操作标准进行操作演示,由同学提出问题,特别是外地护理学生对不同的操作方法提出疑问,教师逐一进行解答,并进行统一规范。规范操作后教师再设置一些操作上容易出现错误的动作,与正确的操作标准进行对比,并联系临床启发教学。每项操作示教后,抽一名护理学生当场演示,先由大家指出错误所在,共同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针对重点、难点进行分解动作演示。如:铺无菌盘如何不跨越无菌区、静脉输液如何能一次排气成功。针对这些情况反复演示,矫正护理学生操作中不规范的动作。

2.2  相关知识讲解  护理工作技能操作性较强,而护理学基础是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相关专业知识可以为护士提供有关技术规则。在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中,护士比其他人员更直接面对病人,因此,在掌握技能操作的同时,必须学会运用基础理论指导技能操作。在示教操作中,边演示,边提出问题,并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讲解分析。如:特殊病人在实施大量不保留灌肠时应注意什么;静脉输液时,溶液不滴注的常见原因、如何处理等。设置问题要立足于多角度、多层次及实用。护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必须联系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解答,使护理学生能将理论与技能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2.3  规范化训练  在各种护理技能操作演示后,将护理学生集中在示教室进行2周的训练,自己掌握训练次数。教师通过观察来启发操作手法和要领,矫正护理学生操作中的错误,提高护理学生操作应用能力。使她们由训练的模仿阶段逐步转入熟练阶段。为了更接近临床护理操作,训练1周后,在示教室设置模拟病房,进行模拟训练。护理学生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模拟病人。对操作项目进行模拟训练。训练时,从操作前物品准备、操作中及操作后语言沟通、物品处理都由护理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按照模拟操作的项目设定模拟环境,设置适当问题。如:在肌肉注射操作时,昏迷患者选择哪种注射部位;如何确定注射体位;怎样进行核对等。护理学生要根据当时模拟操作的环境状况对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解答。对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集中进行讲评,重新规范,强化训练。

2.4  评价训练效果  训练结束后,以考试的方式检查训练效果。每位护理学生随机抽取一项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操作内容。由学校教师、护理部主任、临床带教教师组成考核小组,按照评分标准为考试者打分,并将评分累计平均后给出最后成绩,达标成绩为70分。考试未达标的护理学生延长训练时间,直到达标为止。3  体会

3.1  激发了技能操作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教师,是直接推动学生的心理动因[2]。规范化训练激发了护理学生对操作的兴趣,使护理学生对护理技能操作产生了极大热情,由开始的被动训练变为主动训练。在操作训练中护理学生经常询问教师,改正错误,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找出最佳的操作方法。许多护理学生主动要求增加训练次数和时间,调动了护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中获得自尊、自信。

3.2  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规范的演示、讲解,训练中配合提问、启发,矫正操作中的错误,使护理学生更清楚地感知和理解操作过程,强化了对正规操作的记忆;在进行每项护理操作前后,护理学生通过讲解操作的目的、意义、配合方法及操作后的注意事项,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贯穿于技能操作,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3  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语言对人的健康、心理及整个机体起着重要作用,语言表达是人际沟通的主要方式。现代社会要求护士具有较强的职业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3]。操作训练中理论知识的运用和理解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了桥梁作用,特别是示教室的模拟训练,迫使护理学生在教师设置的不同环境、不同疾病中不断地思考,运用最恰当的专业语言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从而培养了护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缩短了理论与临床之间的距离,使护理学生对临床护理工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减轻了因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带来的陌生感。

3.4  缩短了护理学生进入临床的适应时间  自2005年开始采用此教学方法的实践证明,经过规范化训练后的实习,护理学生比未经过训练直接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理学生适应临床护理角色的时间平均缩短5~7天,临床技能操作能力、与患者的沟通能力都有明显增强。

【参考文献】

 

[1] 王远湘.从护理学生实习前后基础护理操作考核结果看临床实习中存在的问题[J].护理研究,2004,18(12A):2147.

[2] 伊志琴,耿桂灵.《儿科护理》教学方法选择策略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4,19(3):20-23.

操作技能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技能人才 成长阶段 竞争力 核心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242-02

竞争力是指在各种竞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水平和某种熟练程度。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作为一名技能操作型员工,要适应社会、适应市场、适应企业,实现自身价值,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他有没有竞争意识和竞争力。技能人才的成长历程大体可划分为几个阶段:入门阶段、成长阶段、操作骨干阶段、高技能人才阶段和技能大师阶段。不同的成长阶段,在竞争中所体现出的能力也有所区别。以能力为本位,根据不同阶段技能人才发展的需要,大力培养技能操作人员参与竞争的核心能力,是加快技能人才成长速度的捷径。

一、入门阶段

入门阶段是技能操作人员由外部进入企业到能够独立顶岗开展工作的阶段。初到企业,对企业性质特点、工艺流程、设备操作、业务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特征等所知甚少。因此,其主要的任务就是认识企业、熟悉工作、提升从事生产劳动的能力,参加各类上岗资格证书的取证培训与考核,取得上岗的有关资格,力争做到早日独立顶岗。本阶段,应重点对其开展入厂教育、三级安全教育、生产业务基本知识、仪器装备操作技能培训及相关基础理论的培训,强化对企业文化的宣传与灌输,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与融合。企业要多为初入厂的员工创造各种参加学习与培训的机会与环境,帮助其快速熟悉业务,提高业务操作的基本技能。新入厂员工也要认真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种培训、学习,尽快熟悉环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做到能对企业文化的初步认同,在业务方面能够独立顶岗并开展工作。

二、成长阶段

成长阶段是技能操作人员由独立顶岗到成长为熟练技能操作者的阶段。本阶段,技能操作人员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生产施工等业务操作,对企业文化也有了大体的认同与理解,这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对企业生产工艺、管理思路、企业文化等方面深层次的了解与熟悉,增强处理应急事故和发现、诊断和排除日常设备故障的能力。因此,应重点对其开展生产流程、设备操作、故障诊断与排除及相关业务理论与企业文化的培训。企业要更多地为他们创造各种扩充知识、提升技能的机会与环境。员工个人也要注意善于利用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种培训、竞赛活动等机会,虚心学习,强化锻炼,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傅学习请教,在实践中、学习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水平,增强个人的内在素质,包括吃苦耐劳精神,随机应变能力,职业道德等,并深入加强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加快个人全面发展的前进步伐。

三、操作骨干阶段

操作骨干阶段是由一般技能操作人员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操作骨干的阶段。本阶段主要任务就是持续提升个人从事较高难度生产设备操作与维护能力,使自己具有较强的技术攻关能力,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提升社会交流与合作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掌握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沟通与协调能力,并在本职业领域理论方面具有一定的深化,能将个人的探索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在这个阶段中,企业应重点对其开展难度较大的操作技能与理论培训、生产流程、设备操作、故障诊断与排除及相关工种理论及操作技能的培训,拓宽其视野与思路;要多为他们创造各种技术攻关、工艺改造、设备故障排除、技能竞赛与展示等机会,增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员工个人也要争取多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种培训、竞赛活动,多与周围专家切磋交流,在实践中、学习中、竞争中锻炼自己,并提升个人影响力与操作技术方面的威望。同时,加强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反思,将自己深深融入企业,做到个人与企业的同步发展。

四、高技能人才阶段

高技能人才阶段是指由操作骨干发展为企业高层次的技能人才的成长阶段。企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结构是由其在生产经营中所发挥的作用决定的。作为高技能人才,至少要发挥以下四种作用:一是生产施工操作中的业务骨干及设备操作带头人;二是对现场生产施工操作难题进行攻关的主要力量;三是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的主力军;四是对新进员工进行带徒传艺的教练。要发挥好以上作用,就要求具备以下能力:较高的生产劳动的操作与指导能力,相当的生产设备操作与维护能力,较强的技术攻关能力,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带徒传艺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沟通与协调能力,前两种能力是从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具备的最浅层能力,是技能操作人员的基础能力,为一般生产操作人员的必备能力。中间三种能力是作为技能操作骨干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后两种能力是企业对技能人才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生产设备操作与维护能力,较强的技术攻关能力,新技术、新思路、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带徒传艺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沟通与协调能力,是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能力。本阶段,企业应重点对其开展高难度的操作技能与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一专多能”复合型操作人才相关理论与操作技能培训、加强从事生产流程优化与改造、技术攻关与创新、新引进设备操作与探索、生产设备复杂故障诊断与排除及相关业务理论等方面的培训,开展沟通、协作等处理较复杂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训,以及传艺带徒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同时工作中要注意加担子、给信任、赋权力,要多为他们创造各种难度较大的技术攻关、工艺改造、重大故障会诊与排除、指导新人成长等机会。通过强化工作实践达到锻炼人才、提高层次的目的。技能员工个人则应积极配合企业参加安排的工作与培训,在技能操作领域的“博、精、深”方面下大功夫。同时,还应注意对个人人格、品德等方面的修养,学会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强化责任意识的培养,要求自己做任何事情,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把工作做好,把事情办好,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强化个人抗挫折、战胜逆境的心理素质,把自己塑造成为技能员工中的先锋与典范,在企业中发挥技术领头和典型引路的作用。

五、技能大师阶段

技能大师是由企业高技能人才发展成为在行业、国家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师级高级技能人才。技能大师是企业中高技能人才的佼佼者,处于企业技能人才结构的最上层。地位最高、影响力最大、肩负责任最重。对于技能大师类高级技能人才,技能操作培训已经不宜再作为主要的培养手段,因为他本人就是技能人才中的资深教头。在高技能人才向技能大师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是提升其个人发展能力,通过内在动力推动个人的发展,即由过去的“外因促成”式培养转变为“内力驱动”式培养。本阶段主要任务是持续提升他们强化其成长的自信心与成才欲望,提高个人立足点和眼界,重塑价值观与理念,健全个人人格,强化心理素质,提升其钻研业务、开发新技能、开展创新创效的业务工作能力及个人在企业、行业的影响力。对企业来说,应加强对其责任意识与规范能力,运用学习与工作方法的能力,计划管理与时间管理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社会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深化对本专业及“一专多能”相关专业理论与技能培训,提升其在本专业操作领域作出新发现、提出新见解、开拓新领域、解决新问题、建立新理论、作出新成绩的能力。对个人来说,则应主动加强个人学习力的提高,强化个人修养,提升人生价值观、注重人格重塑,提高个人影响力,扩大自己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在操作技能与本工种理论素质的培养上,以个人学习、探索和钻研为主,企业推动为辅。

操作技能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年资护理人员;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考核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005-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病人对护士护理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操作技能是每位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在护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健康。为了规范我院低年资护理人员护理技术操作,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护理部对全院289名低年资护士进行护理技能强化培训和考核,使她们熟练掌握常见的护理操作技能,养成规范操作习惯,取得一定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1.1 培训对象:全院各岗位新入伍2年的低年资护士。

1.2 培训项目:静脉输液、口腔护理、皮内注射、皮下注射、为卧床患者更换床单法、鼻饲技术、导尿技术、心肺复苏

1.3 考核地点:护理示教室及各临床科室

1.4 考核方法

1.4.1 操作评分规则参考2012年版《福建省医学临床三基训练手册护士分册―操作篇》由医院制定统一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1.4.2 培训考核组由护理教研室4位老师组成

1.4.3 要求培训老师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扎实的理论基础,很强演练及培训指导能力,考核小组要本着严肃认真,客观公正的原则,参照考核评分标准真实评分。

1.4.4 护士考核成绩以百分制记分,个人考核成绩记入当季科室质控成绩中,并与个人绩效挂钩

2 找出问题所在,开展因人施教

2.1 培训考核目标不明确 有的护士存在一种心理,认为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是在“作秀”,学的与平时的临床操作脱节,学了也不能用,还白白浪费时间,故对培训考核产生厌恶情绪,应付了事,死记硬背操作流程,对操作项目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2 基础理论不扎实,观察及应变能力欠缺 低年资护士普遍存在书本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容易,而对操作涉及到的相关知识掌握还不到位,对突然出现的状况缺乏应对经验和能力,往往表现出惊慌,大脑一片空白,结果自己乱了阵,致使后面的步骤越做越乱,甚至无法进行。如在评估青霉素皮试结果时,护士往往记住皮试阴性结果的判断,若在这时模拟病人回答“我感觉有点头晕”,部分护士缺乏反应灵敏度和应急能力,对病人的提示无法应答,即出现慌乱,不知所措,影响后面操作的进行。

2.3 理论与实践脱节,操作缺乏真实感 临床护士的规范操作多在示教室内学和考,在模拟人身上练与做,操作培训和考核最终演变成护士苦背程序,死记模式的过程,动起手来生硬死板,遇到问题不会变通解决,操作中不注重细节,无法将训练当实际操作,如鼻饲插胃管时,口述“病人出现恶心,应稍停片刻再插”,但手上动作未停,仍继续在插胃管,喂食排气时注射器方向朝向病人等。

2.4 沟通欠缺,忽略人性化关怀 低年资护士由于掌握知识比较薄弱,缺乏临床经验,沟通能力及技巧比较教条,操作时动作机械,情感淡漠,与患者既无语言交流又无表情沟通,缺乏人文关怀,在临床上不易拉近护患距离,不易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感。

3 对策

3.1 树立明确目标 首先要求每位考生明白,培训不是“作秀”,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家的护理操作技能 ,使每位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得以升华。考生要把每次训练都当做实际操作,规范好每个动作和细节,每练习一次都要认真进行总结分析和反馈,每练完一次都应有所体会和提高,使自己通过训练得到锻炼,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3.2 夯实理论知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规范化培训考核

3.2.1 技能考核和理论考核相结合 护理学基础是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相关专业知识可以为护士提供有关技术规则。要使考生明白在掌握技能操作的同时,必须学会运用基础理论指导技能操作。可采取边进行技能考核边提问,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印象,及时纠正不足,此外,经过反复训练,还能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3.2.2 交互式的教与学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在考生熟悉操作流程的情况下,即随机请1名考生当场操作,采取自评、众人“ 挑刺”、教师最后总结的培训方式,让考生带着问题、疑点、责任参与培训,效果更好,但要注意保护操作护士的自尊心。训练时要严格要求,让考生明白应该怎样做 (规范操作),可以怎样做(根据情况), 最好别这么做(有条件),不能这样做(禁忌)。对临床上一些明知故犯的操作,如抽取药液时,手握注射器内筒等,可采用“示错法”,即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将容易出错的地方有意地进行错误示范操作,展示错误后果,引起学生惊诧、质疑,然后再因势利导,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出错的原因[1]。

3.2.3 提倡大胆创新 虽然护理部制定统一的操作流程,但护理专业知识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传统护理技术操作教育缺乏个性,只是模仿他人,服从环境支配,这种循规蹈矩而培训出的护士,只能使自己变得平庸,技术变得贫乏。作为教研室老师,要学会调动护士的好奇心,训练护士的发散思维,提供平等、民主、宽松的培训环境,从中发现真正的最好、最经济、最可行的操作方法,而不是成为模式化、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考试时,我们鼓励考生能大胆创新,做出不一样,但又能够简化操作流程,符合临床实际的操作。对于这种考生在打分时,可适当加分。

3.3 加强沟通能力培养,注重人文关怀 现代护理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技能,更应懂得良好的护患沟通对护患双方的重要意义。例如为病人进行肌内注射时,在进针前,跟病人解释“请您放松,深呼吸,我会轻轻的”,以解除病人紧张心理,有利于操作顺利进行。

4 效果评价

通过培训考核,使低年资护士掌握更为扎实的理论知识,护理技术操作更为规范、熟练,培养了低年资护士独立思考能力及对临床护理的应变能力,同时也提高护士的沟通技巧,并在操作中能将人性化服务自觉地融入到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