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实主义绘画

现实主义绘画

现实主义绘画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1篇

一、现实主义绘画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

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现实主义绘画受到广泛关注并传入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毅然把改良中国画作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部分,并提出了向西画学习的观点。在当时那个动荡灾难性的年代,整个社会背景和大的环境为现实主义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具有科学、民主特点的现实主义绘画便迅速在中国盛行开来。自20世纪初现实主义的传入到如今一百多年的发展时间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现实主义都表现出各自特点并发挥其不同的社会作用。如上世纪50、60年代,现实主义主要为政治服务,表现领导人及战争题材;到了70、80年代,伤痕美术与乡土现实主义的出现使画者更多的关注人性。改革开放后,尽管中国画坛受到了来自西方后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但现实主义题材的绘画却从未间断,始终体现着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为人民而创作”——刘文西现实主义绘画

刘文西,当今中国画坛著名画家,以画陕北而扬名,并一辈子都在沿着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去创作实践。刘文西爱陕北,他从陕北汲取创作的营养与灵感,并饱含浓浓深情,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如《毛主席与牧羊人》、《知心话》、《祖孙四代》、《山姑娘》等,他用朴素的画风表现出陕北人民在面对苦难,不惧苦难的民族精神,以及他们忠厚、善良、淳朴、乐观的品格。刘文西鼓励画家们多去创作,多去为人民创作,并创立了以“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为宗旨的黄土画派。

1、熟悉人

“创作是艰辛的,当一个好画家更是千辛万苦的,只有画家长期融入生活,和人民相处以后,才能懂得为什么人画画,怎样画画。”刘文西这样说,这也是他长期创作实践的总结。为了了解毛泽东转战陕北的情况,他背着行李徒步走了毛泽东转战陕北的主要线路,边赶路边速写,为的是更好的体验和感受。为了更好地表现陕北人民,他多次到陕北,一个县,一个村的深入进去,和那里的人们交朋友,有的从几岁的娃娃画起,一直画到现已成了年过半百的老人。就这样从小到大,不断了解,不断熟悉,基于此,才能够深刻体会陕北农民质朴、乐观的精神品质,充分把握他们的个性及精神内涵,并以一腔热情创作出感人的作品。也正是这种认真、执着的态度及苦行僧式的修行道路成就了今天的刘文西。

2、严造型

造型方面,刘文西教学思想主张把中西方绘画中的造型特点相结合,以塑造典型人物,典型形象。中国画的造型历来偏重表现画者的个人感情,注重抒写主观感受,不过分强调客观,重在“立意”,即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但有时造型上难免出现雷同,缺乏个性的问题。传统的西画则注重写实,讲求客观,以科学的透视法和明暗法来表现物体,但也会出现过分严谨、板滞的现象。刘文西的现实主义教学思想是把这两种造型方法中的优点相结合,所表现的形象既有西方造型中的科学、严谨,又不失中国画造型中的意向、灵动。刘文西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多数是在写实性的基础上略带夸张,如雕塑般的气势立于画面中,这更加突出了陕北农民质朴、敦厚及豪爽的性格特征。

3、讲笔墨

自古以来,笔、墨便是中国传统书写、绘画的重要工具,自然中国画就更是讲究用笔用墨了,作为中国画的基本表达语言,笔墨在任何时候都是不能被忽视的。长期的艺术实践,使刘文西对笔墨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理解,谈到笔墨刘文西讲,一副作品不应该把人的目光吸引到画面的笔墨上,而应该把目光凝聚到人物的灵魂上。笔墨就好比衣服,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运用不同的笔墨。如他画陕北老汉惯以运用干笔中锋,以苍辣雄壮的浓墨颤笔勾勒造型,点顿笔触的大量使用,使得画面混沌苍茫;而画小姑娘则用笔畅达含蓄,尽显其恬静、灵秀之美。

4、求创新

创新是一个不变的话题,离开创新,作品将会变得僵死、老套、乏味,没有感情。刘文西讲“创新首先要思想新、观念新、感受新、视觉新、表现新,最后达到作品新。”确是如此,我们要以不同于他人的视角、思维去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表现技法,最终使作品呈现新的面貌。艺术应该是百花齐放,不断创新的,只有在不重复传统,不重复他人,不重复自己时,才能使其充满活力并不断向前发展。

三、扎根西部,扎根黄土的当代现实主义精神

1、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现实主义绘画的根本追求就是表现当下人民生活,反应当下社会状态,因此,深入生活,是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期必要准备。人物画要表现的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并反映人物的个性、情感与精神气质。要想画好人物画我们必须首先深入人物,了解人物,长期融入他们生活的环境,这样作品才能生动、深刻,且富有内涵。一件好的艺术作品首先应该是要感动人的,能和大多数人的思想、情感发生联系,这样艺术才能有生命力。否则,离开生活,只剩下纯粹的符号语言,作品将是空洞、乏味的。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从生活中取材,再经过自己的加工创造,在整个升华的过程中作品也融合了艺术家本身的审美和素养,所创作的作品也能够更容易和观众产生共鸣,被大部分人所理解和接受。

2、崇尚质朴、大气,拒绝矫饰、媚俗

艺术是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绘画亦是如此。遗留着汉唐风骨的长安,凝聚着红色革命的陕北,在经过了历史的沉淀与滋养,逐渐把这里的人们养育成善良、豪爽、自信的性格,自然,在受到这片土地熏陶的艺术也必定是质朴、厚重、大气的。经过一定的视觉体验后,你会发现,或许那些矫饰的,娇生惯养的艺术能暂时吸引你,但耐人寻味的一定是那些质朴的,凝聚着灵魂的艺术,因为任何事物最终都是要返璞归真的。就像刘文西先生作品中的陕北小姑娘,笑容是那么的天真无邪、阳光灿烂,而老汉是那么的憨厚、朴实。

3、现实主义与写实主义并非完全等同

在拉丁文中,写实主义与现实主义是同一个字,但在绘画史上,他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写实主义是一种绘画表现技法,而现实主义则更注重思想内涵,强调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进行现实主义绘画创作时我们可以依托写实主义的技法进行表现,但任何形式的绘画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主观因素而完全写实,因此现实主义是在写实主义基础上的自我拔高。时至今日,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是缺乏的,大部分作品只是停留在写实的层面,只有当我们纯粹的面对现实,自由的表现观点才能产生更多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品。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2篇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特征;影响;米罗;恩斯特

一、超现实主义的产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的艺术文化领域中兴起了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思潮。部分艺术家认为这是一场精神革命,他们通过自己的肢体和动作传达自身的思想,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真正的统一,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只接受思想的启示,没有理性的控制,没有审美或者道德偏见。超现实主义基于这个基础,即梦想全能和不存在偏见的信念。当时的许多艺术家接受并运用这些观念,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加以实践,超现实主义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超现实主义产生的哲学背景——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在达达主义衰落的同时,有两种理论得到了广泛传播,分别是法国哲学家柏克森的生活哲学和奥地利哲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其中,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影响深远。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对立的部分。他认为,心灵的导向是梦,人的潜意识和本能是梦的反映,是潜意识心灵的完美再现,是操纵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但是,这些潜意识被现实的规范所压抑,长期被人们忽视。弗洛伊德反对压抑潜意识的思想,努力寻求合理的疏导渠道,这给超现实主义艺术创作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超现实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达达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的艺术审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艺术家的身心在战争中饱受冲击,他们感到继续把自己的创作中心放在固有的题材上似乎有点不合适了,部分艺术家也不愿在官方举办的画展上展出自己的作品。于是,当时的艺术领域迎来了一场较大的变革,人们以前从没有接触过的带有强烈的批判的风格——达达主义诞生了。超现实主义即源于达达主义,前者吸收了后者的诸多观点,两者关系密切。

四、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要领

超现实主义认为,人们的思考、理性或超现实主义变化的性质应该从被禁锢的状态中释放出来,甚至把动物的日常生活习性变成人类的精神生活需要。除此之外,创作意味着艺术家想要创造一个不一样的、有新意的,打破传统模式、方法、习惯的世界。再者,超现实主义艺术家想让自己“疯狂起来”,甚至尽可能地让自己达到一种幻想和非理性状态,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反之,只能是一场徒劳,既不会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也不会有什么突破。因此,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刻意用幼稚的语言和病态的意象反对传统的见解。在绘画中,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使用混乱的线条和色彩任意涂抹。在戏剧中,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往往利用“野蛮”的音乐和舞蹈、骑自行车的声音、有节奏的跳动、脸盆等进行表演。超现实主义是由“自己大脑中形成的意识写作”和“不自觉的写作”创造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认为写作是绝对可靠的,是一种纯粹的无意识活动过程,并且通过这种无意识的精神不停地创作一幅幅精美的绘画,让自己大脑中的一些想法、理念甚至一些扭曲的观念得到呈现。

五、超现实主义时期的代表画家

米罗的艺术代表了一种超现实主义风格,即有机超现实主义。与达利的艺术不同,米罗的作品是令人心情愉悦、轻松和自由的,这是艺术家自由幻想和精心组合的结果。虽然米罗的画是纯真、质朴的,似乎来自儿童之手,但这些画并不是天真、单纯的儿童绘画,其中饱含深意。马克斯•恩斯特1891年出生于德国莱茵兰地区的布吕尔,1976年卒于巴黎,是德裔法国画家、雕塑家。恩斯特的父亲是一位教师和业余画家,恩斯特从父亲那里受到了一定的绘画艺术熏陶。恩斯特的作品创造出一种梦幻和撩人情怀的氛围,其中往往有一些由动物和矿物构成的元素。

六、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影响了文学、电影、色彩、服装设计、摄影等艺术领域。超现实主义文学主要表现为诗人遵循潜意识的召唤来书写梦境,并鼓励采用自动书写的方法记录梦和瞬间潜意识的“纯粹精神自动反应”。超现实主义电影利用现代技术(如蒙太奇、剪贴等手法)为人们呈现出优美的画面,让人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一些积极的元素。超现实主义的色彩运用完全超过了色彩本身的功能,赋予了色彩新的意义。在1983年和1984年,超现实主义时装获得了全面的发展。除此之外,摄影等艺术领域也深受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影响。

七、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特征

首先,超现实主义绘画中往往出现一些非常接近人们生活的、特殊的、不常见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放大,让观者的心灵受到触动。除此之外,超现实主义绘画中往往会运用一些夸张的、能够衬托出前景的虚幻的背景。在颜色的运用方面,超现实主义绘画会让人有一种恐慌或不知所措的感受,能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超现实主义画家往往不会在乎画面的美与丑。

结语

笔者认为,超现实主义绘画在绘画艺术史中起到了承上启下和延续的作用,它既能让后来的创作者接触和认识到前人的绘画艺术特色,又能使他们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将自己的意识融入作品。超现实主义绘画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假如没有马克思•恩斯特、米罗这些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家,今天的绘画艺术可能还会一如既往地承袭以前的绘画观念。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超现实主义绘画丰富了笔者的思想和生活,将笔者绘画的焦点从“如何画”变为“画什么”,统一了潜意识世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面对生活与死亡、过去与未来、现实与幻觉,在对所谓的“绝对现实”的探索中,完全违背了正常的思维规律。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对20世纪的审美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影响了文学、电影、色彩、服装、摄影等领域。超现实主义使人们的阅读变得不再枯燥、平淡,使文学变得新奇而富有想象力。电影汲取超现实主义的元素更为明显,其中蒙太奇手法和剪辑拼贴的效果能够让观众在极短的时间内看到画面的切换,从而感受到场景的变幻艺术效果,这使电影艺术不再只停留在平铺直叙的放映方式上。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对服装设计和色彩的影响更为深远,进而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开始注意自己的穿着搭配,装修房屋时更加注意色彩的运用。

参考文献:

[1](西)达利.达利谈话录.杨志麟,李芒,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3篇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平面设计;运用

引言

超现实主义绘画的特点是独特,具有个性,融入个人的绘画艺术思维,有很强的表现力,以及有很多设计领域可以借鉴的地方。很多超现实主义绘画中,经常会改变整个画布内各元素分布的空间,使用透视、解构等方法,给绘画带来更多的灵感,而这也可以用于平面设计。

1超现实主义绘画

超现实主义绘画以达达主义为基础发展而来,是西方绘画派系中重要派系之一。这种绘画方式的出现,增设了一种新的绘画表现方式,它位于传统绘画观念的反面,进行批判,而与此同时,也会影响现代设计。超现实主义绘画采用不同的绘画技巧,对一个事物的表象重新加工,用荒诞、梦境、真实与虚幻交叉的方式表现,表现绘画者的潜意识,意图脱离客观事实的束缚,展示出人物最真实的一面。而它没有摒弃现代绘画的写实技巧,并不断挖掘自己潜意识中的内容,想要在主观世界中发现灵感,就要有绘画的激情。思维与具象事物的融合,是画家思维的产物,画布呈现的特点是打破事物本身的界限,脱离其原本所属的环境,营造一个新的环境,并且这也打破了绘画对美丑的判断,把两者倒置,把美好的事物用荒诞的手法记录下来,倾向于荒诞的表达,把相同或不用的事物用综合、交错的方式,放在一个空间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

2超现实主义绘画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2.1矛盾空间

矛盾空间最初是由埃舍尔创立,它是运用二维空间本身的局限性,增设与绘画常理不符的空间结构,形成三维空间。其可以把三维与二维空间融合,营造出怪诞的视觉效果,使观赏者从视觉上感到混乱。具体运用的情况有两点:一是在共用的面上把多个视点融合起来,从不同视角可以看到不同的形态,创建矛盾空间;二是打乱画布内景观的顺序,调整前景、中景、后景的位置,把所用景物错位摆放,建立矛盾空间。无论用哪种方式,都是为了展示相悖的空间理论。平面设计中创造矛盾空间的方法是:找到共用面,把位于不同区域的视点联合起来,并前后错位,把各个区域的矛盾连接起来,使观赏者有奇妙的视觉效果,让人的视觉在多个矛盾空间内转化,虽然与逻辑思维不符,但仍具有合理性,它改变了固有的设计模式,不论是设计者还是观赏者,都可以从设计的画面中找到矛盾感,即它是在某个二维空间内,加入三维空间的结构,让人形成错觉,使人的眼睛快速从一个区域跳到另一个区域,形成视觉跳跃感,让设计的主题更加鲜明,增强广告设计的表现力。比如某化妆品公司设计的一则广告,整幅图片的背景是一位画着眼妆的女性头像,前景是一位工作人员正在整理该名女性的眼妆,整个画面中,会产生如下矛盾:女性的脸以及工作人员,哪个是真实的?梯子上的人是否正整理一张海报?以让设计取得良好的效果。矛盾空间的运用可增强广告设计的独特性,吸引观众的眼球,从大量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空间内图形的分布会随着关注点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设计师可以用不同的因素放在某个区域,设计出新颖的作品。

2.2拼贴、重组表现法

该方法是把没有关联性的两个或多个物体用不同的方式重新组合,放到同一个画布中,它的使用能够把不同时代、不同分类的事物融合起来,体现出素材重新组合的创造性,给受众从未有过的视觉体验。它的运用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把不同来源渠道的事物进行重新组合,即选择每个事物的一部分,重新变成一个物象,改变了事物原有的内涵,让其有新的内涵与物象;第二种是把某个事物分成数个部分,选择局部拼贴,即保留其原有的意义,并在原有立意上加入新的意义。拼贴、重组表现法的应用打破了人们对事物的固定认知,给人们带来是视觉的冲击。接下来,本文会选择两幅设计海报,分析这一方法的应用。第一幅设计海报是德国一位设计师设计的百货公司的广告,在这张海报中,有数个不同类别的事物互相拼接。整个画面共有三位衣着整齐的商务人员,分别是两名男士与一名女士,男士身体稍稍前倾,女士正在补妆,但男士的头部却是兔子的头部,女士是白光灯泡,人们看到这幅作品的第一眼可能感到奇怪,随后被它吸引,留下很深的印象。第二幅是与戏剧《戏子》同名的海报,这幅作品是把脚步的动作作为表达的主题,把跳不同动作时脚步的形态整合放到一个画面内,把它变成一个全新的图像,而这张海报中,所有使用的素材都来源于同一个事物——芭蕾舞者,有原有的表意,既让受众感受到乐趣,又充分领会了该设计所要表达的内容,具有艺术的美感。

2.3夸张、变形表现法

夸张、变形是超现实主义绘画经常使用的方法,它是把主要对象的一部分放大,或让其发生形变,在整个画面中突出来,其使用的比例要大于常规比例,出现奇异的视觉效果,以突出作品表达的主题。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物体原有的大小、长度、宽度,以及其表层属性,把某个属性放大,这种方式脱离了物体原有的样貌,用“丑”的方式直观表示设计的意图;第二种是探析事物的深层属性,加以夸张,这能够打破人们已经形成的惯性思维,既刺激感官,又能够对事物产生自己的思考,传递设计的内涵。也就是说,设计师会用夸张的方式,增加作品的吸引力,以扩大其传播范围。下面以两幅设计作品为案例,分析该方法的具体应用:第一幅是某汉堡公司设计的广告,画面是一个男人张开嘴巴,但嘴巴张开的角度很大,下颌骨碰触到胸膛,人们看到这个作品后,不禁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个人会这么惊讶?随后旁边的语句给出答案。这可以激发消费者的好奇心,有进店购买的欲望。第二幅是德国某刀具的广告,切入点是刀非常锋利,它的画面是一个案板,上面有一根胡萝卜,随着胡萝卜被切成数个小段,案板也被切成数段,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4图底关系表现法

图底关系又被称为反转现象,它是利用视觉的双关性,把受众的关注点在图像与背景两者间转化,各自都可以是主体,也各有表达的含义。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是绘制底层背景时,也要考虑另一层背景,处理两者共用的边缘,以呈现出视觉效果。但实际应用时,其需要注意保证主图形与背景所占的比例均等,如此才可能共用轮廓的边缘,而两者都是半封闭状态,把未封闭的区域融合。以《红唇沙发》的设计为例,其主图形是一个双人沙发,背景是一位漂亮女郎的头部,沙发摆放的位置恰巧正对女郎的嘴部,充分体现了唇形沙发的设计思想,把两者融为一体。而日本一家百货公司设计的广告是女性与男性的腿呈上下交织的特点,产生虚实的效果,有两种观看方式,一种是正看,另一种是倒看,作品设计简单、有趣。

3结语

超现实主义绘画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丰富了设计的思路,满足了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需求,特别是四种表现法的应用,会让设计更具趣味性与欣赏性,并找到两者最佳的契合点,促进两者充分融合。

参考文献: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弗洛伊德;梦;潜意识;卡拉

中图分类号:J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046-02

超现实主义,一场颠覆西方资本主义传统美学思想和文化观念的文艺革命出现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法国,这场文艺思潮随即波及整个欧洲乃至对现在的世界艺术也有着重大影响。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欧洲文艺青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对现实社会的恐慌、不安和焦躁的精神状态,他们否定一切,特立独行。超现实主义运动不但具有革命性、叛逆性和颠覆性,而且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其理念致力于解放人类被“规范化”的心灵。在这群疯狂而叛逆的艺术家中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是最引人注目和杰出的艺术家之一,无论是他的作品如梦如幻还是他的一生都充满着矛盾和传奇色彩。

1904年5月11日,达利出生在西班牙东北部加泰隆尼亚省的小城菲格拉斯,这个未来的艺术大师从小就有着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的梦想和追求。在他六岁时想成为一名厨师,而后又想当拿破仑,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雄心壮志也再不断膨胀,以至于成名之后的一发不可收拾,金钱、欲望成为他的代名词。“由于我是天才,我没有权利死亡,我将永远不会离开人间”,他的话就像他鼻下那两束上翘的小胡子一般让人记忆犹新。

在绘画方面,达利从小就表现出惊人的天赋和耐性。他可以忘却周遭发生的一切事情而专注于绘画,就连油彩弄脏了衣服都毫无察觉,他那股子认真劲儿就连身旁的大人们都赞叹不已。在课堂上,达利经常流连于窗外树木之间光影的绚丽变化,以至于日后在他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家乡的地形地貌,在他的潜意识和心灵深处、虚幻之间都交织在家乡的故土之上。

1921年,17岁的达利离开家乡,开始了在马德里圣・费尔南多艺术学院的学习生活。学习期间他经常逃课跑到普拉多美术馆研习绘画,那里多的是一些寓言画,而这些题材的绘画作品对达利的影响很大,使达利从立体主义转向了去表现未知,神秘,潜意识的绘画风格。此后的学校生活一波三折,因为不满一位教师的教学方式而被学校开除一年。复学后依然我行我素,终究被学院永远的逐出校门。虽然在此期间达利经历了反复挫折,有感情上的同性恋倾向,也有信仰上的不得志(达利是一名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在1923年一度被囚禁在贺罗那),但达利始终没有放弃他所要表现的绘画理念。后来,达利来到了当时现代艺术的中心巴黎,在那里他接触了超现实主义理论,结识了众多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从此确定了他超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直至日后成为超现实主义画派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

达利的作品给人以天马行空荒诞离奇的感觉,他那非凡的想象力让人应接不暇,在意象运用上也是多种多样,而在这些精彩的意象和作品背后是什么在源源不断的供给着他的创作呢?原因来自多个方面,自身的生活环境,战后的文艺思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爱人卡拉的影响。

达利从小生活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生活品质优越。父亲是一个备受当地人尊敬的律师,谈吐优雅,风度翩翩。他知识渊博,通晓文学和音乐。在思想上也是一个激进的无政府主义和无神论者。这样的先进思想同样感染着身边的达利,使他后来总是以无政府主义者自居。父母们对达利的学业非常重视,为他规划未来,希望其大学毕业后能在政府部门工作,但从不反对达利学习绘画,尽力为他提供所需。在这样开放的学习氛围中既扩大了达利的视野,不固步自封,又提高了他对艺术的高追求。虽然开明的父母为达利提供了宽松的空间,任其自由翱翔,但父亲却对达利非常的严格和专制,而且要求他要洁身自好,达利后来回忆说:“在我家的钢琴上面,父亲放了一本医学书籍,里面有些图片会叫人难忘性病可怕的后果”。虽然这本书解决了达利在知识上的需求,但从小就压抑了他对性的幻想。这样矛盾的生活环境使达利想要跳脱出来而又苦无办法。也就造成了达利偏执、癫狂的个性,日后成为他作品中梦魇的来源。

一战后的欧洲满目疮痍,人们处在焦躁不安的状态之中,没有希望没有理想,想要逃离现实,幻想美好的生活,而超现实主义的文艺思潮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超现实主义者认为,无意识、幻觉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只有无意识的艺术活动才能摆脱现实的束缚,才能表达真实的世界。他们认为只有惊奇的事物才具有美感,反对传统的美学观念,虚构神秘的情境,表达荒诞的意味。达利的创作思想就深受这种理论的影响,同时也致力于表达超现实主义理念。他认为,人们习惯了身边的环境,平凡的事物,太过平凡而容易被遗忘。一本书被放置在一架飞机上这才算是合理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就是把生活中平凡的事物用巧妙的构思联系在一起,制造出惊异的效果,表达一种另类的美。“美、有秩序的艺术,即是逻辑的结果!这些必须予以彻底的破坏”。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达利的艺术创作影响很大。作为弗洛伊德理论的忠实追随者,达利把各种无意识的创作技法不断的进行探索,把理性、本能、潜意识和梦融合在一起来表现一种超现实的情境。达利认为只有在梦里人的欲望才能被释放,潜伏在内心深处的冲动获得解放,荒诞离奇的情节和现实的情景交汇其中。梦就像一艘载满欲望的船,把人性裸的欲望载向无边的深渊。人性的善、丑陋在这里癫狂放肆的飞舞。达利和其他超现实主义者一样,主张破坏现有的美学传统,破坏即建立,只有破坏现有的“规矩”,才能建起立新的秩序。达利把人们忌讳的堂而皇之的呈现在大庭广众面前,他既颠覆了传统的礼义,又给人以思想的解放。

达利与卡拉的相识是在法国著名诗人保罗・艾吕雅的家中(卡拉是艾吕雅的妻子),他深深的被这个俄罗斯女人所吸引,犹如达利儿时的性幻想对象复活一般,光滑如婴儿般的肌肤,曼妙的身体都使得达利痴狂不已。为了引起卡拉的注意,达利刮破自己的衬衫,故意将反穿泳裤,将牛粪涂满整个身体,种种行为让人既可笑又可悲。而卡拉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达利是在向她表达爱意,试图掩饰着心中的惶恐不安而已。此后卡拉走进了达利的生活,不仅给了他爱,也使达利原本癫狂的生活以秩序化,有了卡拉达利就有了一切。卡拉作为达利的模特参与着他的创作,卡拉的形象在达利的画中也不断的发生这变化,犀利的眼神仿佛可以看透人心,冷酷的表情咄咄逼人,袒露着的没有一丝的“性”意,而是挑衅着旁观者的达利。在达利眼中卡拉就是神,到达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地位,供奉于凡人不可及之处。在卡拉眼中,达利是个天才,可以满足她挥霍无度的奢侈生活和膨胀的欲望。而达利也明白,卡拉就是他创作的源泉,给予他心灵上的慰藉。直到1982年6月10日,卡拉永远的离开了达利。亲密爱人的逝去给达利以沉重的打击,从此达利丧失了生活的重心,他的眼里不再有颜色,所有的癫狂、不羁与偏执仿佛一夜之间从他的生命中剥离,直到1983年达利几乎停笔不再作画。

回首达利传奇的一生,充满着矛盾与争议,癫狂与偏执,他就像个大顽童一样游戏着生活,娱乐着大众,而作为一个矛盾的混合体,达利的心灵在潜意识中挣扎并快乐的前行。也许我们只是看客,我们并不能真正理解达利的魔幻世界,而对于他的给予,我们要感谢,感谢他让我们做了一个虚幻而柔软的梦。

参考文献:

[1]【西】达利等.达利谈话录[M].杨志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现实主义绘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岭南画家;伍启中;现实主义绘画; 创作评析

Abstract:Wu Qizhong rose to fame for his Chinese painting “Surging Thoughts Like the Tide” in the 1970s.With his solid foundation in form and adept skills in line he based his creation on real life to seek and explore the themes of truth, kindness and beauty. The characters he portrayed were characterized by striking features. He enriched the expressiveness of Chinese painting by combining the style of Chinese painting with skills of Western painting, which contributes to a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Chinese figure painting.

 

Key words: painter of Lingnan School; Wu Qizhong; realistic painting; creation analysis

伍启中,广东新会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曾任广东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以其深厚的、扎实的造型功底毕业于广州美院附中。

伍启中先生涉及的艺术领域很多,从连环画、宣传画、插图、国画一直到油画等画种。正是通过这些写实技巧的历练,他的创作能力得以成熟,其中最为擅长的便是人物画。由于精湛的绘画技巧,在人物画创作上日臻完善。在1973年的全国美展中,他的中国画《心潮逐浪高》以其高超的写实手法、严谨的造型、生动的人物形象而大获成功。其后,中国画《康有为》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牌奖,《浩气长存——孙中山》获1993年全国首届中国画展览优秀奖,《朱德在兰圃》获2001年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广东省美展金奖等。

一、红色经典绘画作品《心潮逐浪高》产生的背景回顾

20世纪的广东美术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从六十至七十年代广东美术以整体最辉煌的形象出现在全国美术界,其中像汤小铭、陈衍宁、伍启中、林墉等人,在那个时期的中国画坛上均不同程度地产生过重要影响,并占据着非常醒目的位置。伍启中创作这幅作品时,正值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那是以对一个人神性的崇拜,将全国人民进行一场精神洗礼,是让人心灵扭曲的时代。画面上表现的是在狂热的革命年代,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图式场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个曾经影响过许多人的人生轨迹的时代,为后来涌现出了不少反映知青的美术作品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心潮逐浪高》正是那个时代集体意识下潜意识的流露与宣泄,是对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的最好诠释。

今天,评论家的思考当然要具有历史与现实审视的目光,如果将画中的形象与当时的现实状况进行比较,追寻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图像形成的原因应是颇有意思的。该画是具有高水平的知青题材作品,客观地说,当时的许多美术作品大都带有些公式化、概念化的烙印。那时的“文化大革命”美术就是政治美术,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心潮逐浪高》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产生,必然有其影子。例如,从面部微笑的表情到大都一致喜悦的状态,从手捧“红宝书”的知识青年到手扶行李的老干部,等等,这种一表现知青图式必有“红宝书”,表现老干部必有行李包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之风,在当时是屡见不鲜的。由于“文化大革命”美术的特殊性,那时的画家都很虔诚地按照一定的模式和套路来进行创作。因此,概念化、公式化就成了当时美术创作的主流。然而,这些并不妨碍我们客观公正地评价《心潮逐浪高》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

目前人物画在现今中国画的格局中是个弱项,尤其在现代人物画创作的精神和人物画的语言表达上都有弱化的趋势。现代年轻的画家比起我们的前一辈、再前一辈的人,在人物画的创作上缺少生活的底蕴与内涵,导致人物画的表现苍白无力。“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美术创作,基本属于歌颂和赞美新生事物的政治美术,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之风,让许多画家违心地画了一些作品。而《心潮逐浪高》主题的构思正是在主流话题和民间立场之间艰难地寻求平衡,把当时的政治意识与精神文化生产的某种关系巧妙地通过各种情境缔结起来,让艺术的表现成为主体,构成了整个画面的美感,使之成为一致公认的、深受普遍欢迎的优秀作品。

现在我们重读这段历史,审视在强权政治模式下中国美术生产的繁荣与嬗变的种种原因,除了具有史学研究的意义以外,更具有重新认识和构建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时代关系的现实意义。“文化大革命”时期或称“毛时代”的美术,作为引导艺术生产,它在今天仍可以成为艺术多元格局中的一种有价值的积极因素。作为文化遗产,其历史价值更是不容置疑。另外,它仍然具有唤起社会群体的主体性意识的意义。

该幅画一眼望去气势恢弘,鲜红的手扶拖拉机驰骋在广阔无垠的金色海洋里,劈开谷浪,滚滚前进,与远处一线平展的海面相呼应。从画面中洋溢出来的那种乐观、健康和具有很强南国色彩的组群式人物中,有双手怀抱“红宝书”的男知青,有手扶行李的老干部,有站立着的女知青,还有手捧稻谷的老农民和面带微笑的女社员等。

画中通过人物的坐立、正侧、动静等姿态多视角地表现出了画中人物的不同个性与特征。画家笔下的人物灵秀动人、栩栩如生,让人观赏之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一幅画能如此地把观者融入意境,产生共鸣。这说明画家不仅有很深厚的底蕴,而且还有成熟的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最重要的是让画面上流露出的那种真善美及跃动奋进的生命力与观者的心绪紧紧地相溶在一起。同时,从这幅画中我们看到了现实主义理想化创作的范式与“文化大革命”后常见的知青题材美术那么矫饰相比,它带来了一股充满鲜活生命的舒缓和谐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