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论文总结

科技论文总结

科技论文总结

科技论文总结范文第1篇

科技期刊是一种发表自然科学及技术的杂志。按出版内容,出版方式,出版周期等多种方式发行。其主要特征有:连续性,时效性,创新性,渗透性等。

二、科技期刊的主要特征

(1)连续性:定期出版,具有连续性,出版内容能历史地、系统地反映某一学科、某一研究课题的发展过程。

(2)选择性:各篇文章内容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读者在阅读时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可以随时翻阅。

(3)时效性:文章内容要求新、求快、求好。

(4)稳定性:有固定的作者和读者。

(5)创新性:内容要求新,介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观点、新进展、新理论。

(6)深透性:科技期刊的文章具有一定的深度。

(7)复杂性:文章插图、公式、外文符号较多,排版难度较大。

三、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的分类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分为核心版及扩刊版。其核心版选用的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为了全面、准确、公正、客观的评价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结合中国期刊实际情况选用了诸如: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刊数、扩散因子、学科扩散指标、学科影响指标、被引半衰期等多种指标,根据不同的权重系数对期刊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影响因子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为该刊前两年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总数的比值,能够较好反应期刊在其学术领域中的地位。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每年11月出版。

四、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内容分析

《2011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共1998种。巾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的论文构成了中同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即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每年进行中国科技沦文统计与分析的数据库,陔数据库的统汁结果编入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科学技术部编制的《中国科技统汁年鉴》,统计结果被科技管理部门和学术界广泛应用。

科技论文总结范文第2篇

医学科学工作者,无论是临床医疗、科研、预防或教学工作,都需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获取 知识与信息,也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学术交流。学术交流最重要的形式就是科技论文。医学科学论文的质量,既反映了医疗科研水平,也反映了医学发展动态,同时也是后人发现和发明的基础。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工作报告或工作总结,而是将科研与实践工作中所得到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归纳、分析、推理,并形成能够反映客观规律的论点,这样的书面记录才是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写作的目的:1:贮存科研信息 在科学研究完成之后,需对其研究结果立即加以总结,并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阐明其发现及发明。否则,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明与发现逐渐消失,致使后人可能再次重复前人所做的工作,发生不必要的人力与物力的浪费。因此,学术论文的写作就是贮存这些科研信息 ,使它成为以后新的发明、发现的基础,以利于科学技术事业的延续和发展,不断的丰富人类科技宝库。人类文明的延续与发展,正是凭借着这种连续性不断地积累、创造、再积累、再创造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学术论文是贮存科研信息的重要载体, 而写作论文则是总结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

2:传播科研结果 早在19世纪,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就曾指出,对于科研工作,必须“开始它,完成它,发表它”(to begin,to end,to publish)。因为,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明,都是社会成员的个体劳动或局部承担的科研活动的结晶。对于全人类来说,很有必要将少数人的成果变成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这就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利用,才能使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进步。而相互交流的方式之一就是利用科技论文付诸实施的。这种传播方式可以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也可以传播到后代。如1997年2月2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首次报道了利用克隆技术(无性繁殖)培育出的一只绵羊,它无疑是基因工程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因此学术论文也是传播科研信息的重要载体。而且按照公认惯例,科学成果的首创权,必须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刊登在学术期刊上,方能得到承认,而新闻媒体传播,是得不到正式承认的。

3:交流实践经验 从事临床及医学科研工作一线的其他人员,通过不断地实践,积累出较多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而这些经验与教训是十分宝贵的。将它们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并以论文形式发表交流,就能发挥巨大的指导与借鉴作用,造福于人。

4:启迪学术思想 在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各种学术思想,这些学术思想通过论文的形式不断地探索与交流,并相互启迪,形成新的学术思想,以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5:提高研究水平 科技论文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它凝聚着巨大的艰辛。在写作的过程中,随着思维的深化,可提高科技工作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科技论文总结范文第3篇

【题目】新经济下中小科技企业发展问题探究

【第一章】新经济环境下科技型企业成长研究导论

【第二章】企业发展模式理论综述

【第三章】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概况

【4.1  4.2】山寨的说明及华强北手机产业发展概况

【4.3】手机厂商的典型案例分析

【4.4 - 4.6】华强北手机产业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

【第五章】华强北模式的理论说明

【结论/参考文献】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方式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摘 要

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通过实施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实现了美国历史上和平时期最长的一次经济高速增长,其具体表现是经济的快速增长、通胀水平的偏低、社会就业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财政的改善,《2001 美国总统经济报告》将这种发展奇迹总结为新经济。现在学术界普遍认为新经济是基于知识经济的全球化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新经济以知识经济、虚拟经济和网络经济为标志,基本特征是高技术化和全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中小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需要,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企业发展模式的转型问题。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为各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然而发展模式是与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紧密相连的,我国的中小科技企业发展必须有自己的发展模式,而不能照搬其他。本文的结构主要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给出了本文对于企业发展模式的认识,接着对文章写作所运用到的各种理论进行梳理,并将虚拟企业理论和破坏性创新理论作为核心理论加以详细论述,然后以文献综述的方式选取了国内外几种典型的企业发展模式进行对比,说明企业发展模式主要受政府、教育、资本和文化四种因素的制约。

第二部分,作者在全面阐述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现状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以深圳华强北手机产业以及三家典型手机厂商为案例,通过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对比,说明在新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对于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第三部分,本文通过对华强北手机产业及典型企业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从组织模式、营销模式、创新模式和融资模式四方面进行分析,创新性的总结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模式--华强北模式,并通过与其他现有典型模式的对比,说明此模式的优点与适用范围。最后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了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在新经济背景下基于华强北模式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新经济 中小科技企业 华强北模式

目录

第一章 导 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框架与内容

(一)研究基本框架

(二)研究主要内容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综述

一、核心理论综述

(一)虚拟企业理论

(二)坏性创新理论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模式研究

(二)国内相关模式研究

(三)国内外相关模式研究总结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概况

一、我国中小科技企业的定义

(一)中小企业的定义

(二)科技企业的定义

(三)本文对中小科技企业的定义

二、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概况

(二)我国中小科技企业发展特点

三、我国中小科技企业面临的困境

(一)外部困境

(二)内部困境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强北手机厂商的案例分析

一、关于山寨的说明

(一)"山寨"的定义

(二)"山寨手机"的说明

二、华强北手机产业发展概况

(一)华强北手机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二)华强北手机产业运行流程

三、手机厂商的典型案例分析

(一)案例研究对象选取依据

(二)研究指标的选取

(三)三家企业的比较研究

四、华强北手机产业的特点

(一)产业分工明确

(二)产业集聚明显

(三)市场定位明确

(四)产品优势独特

五、华强北手机产业面临的问题

(一)政策法律的风险大

(二)持续创新能力弱小

(三)产品服务质量堪忧

(四)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强北模式的理论说明

一、华强北手机产业特点的理论分析

(一)组织模式分析

(二)营销模式分析

(三)创新模式分析

(四)融资模式分析

二、华强北模式的提炼与相关比较

(一)华强北模式的提炼

(二)与国内外相关模式的比较

三、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注重产业分工,培养核心能力

(二)注重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

(三)注重产品质量,大力发展品牌

(四)注重创新意识,遵守法律规范

科技论文总结范文第4篇

“统计源期刊”全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亦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目录每年都会出现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是受国家科技部委托,从1987年开始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好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CSTPCD的数据来源。通过中国科技期刊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考核,CSTPCD每年对收录期刊的范围进行调整。

二、统计源期刊选刊标准与选刊办法

1.遴选标准

统计源期刊的选刊标准有17项,它们是:(1)总被引频次;(2)影响因子;(3)年指标;(4)自引率;(5)他引率;(6)普赖斯指数;(7)引用半衰期;(8)被引半衰期;(9)老化系数;(10)来源文献量;(11)参考文献量;(12)平均引用率;(13)平均作者数;(14)地区分布数;(15)机构数;(16)国际论文比;(17)基金论文比.影响因子是指某一刊物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总数的比值.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说明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2.遴选原则

医药类统计源期刊(6张)

(1)科技“核心期刊”实行三年动态管理:三年评定一次,一次评定三年有效。这对所有科技期刊都是一个动态激励机制。也给科技“核心期刊”管理和评定办法的进一步改进留有一定空间。

(2)严格科技“核心期刊”学科领域总量指标限制:同一学科领域最多一两种“核心期刊”,宁缺勿滥,使评定出来的“核心期刊”真正起到该学科领域的风向标作用。

(3)确保学术专家对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权威性:在期刊管理部门的组织下成立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某个学科领域的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如何,一定要是科学学术专家说了算,不能由期刊管理部门独家评定。每次期刊评定,专家委员会人员应该有所调整,不能固定,以免走“后门”,以保证科技“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

3.遴选办法

(1) 遴选范围。创刊5 年以上的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按国家有关规定,期刊社必须满足采编人员数量和质量规定的科技期刊;优先考虑我国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科技期刊,优先考虑具备集约化发展趋势、由全国性学术社团或科研机构主办的优秀科技期刊。

(2) 遴选指标体系建设。(a) 定量指标:一是根据来源期刊的引文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计算各种期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数和自引总引比等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并按照期刊的所属学科、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期刊字顺分别进行排序。二是知名度指标,包括被国内外要数据库,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被国内外重要文摘期刊收录情况;被国内重要图书馆,特别是与专业相关图书馆收藏情况。(b) 定性指标:一是编辑队伍考核。对编辑人员从数量到质量进行严格审核,这是保证期刊质量的持续提升的基础。执行主编或常务副主编必须具备该专业期刊高级职称或相当于该职称的学术水平,并在本专业有持续的在研项目,使其学术水平有不断的提高。其他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必要的数量都要有所要求。二是期刊编辑部要有良性的经济循环和较高的社会效益考核。三是期刊在评定期内的获奖情况,以及期刊中论文获奖情况。

三、统计源期刊的评价

1.从1980年起,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受国家科委委托每年对SCI、EI、ISTP收录的中国论文、对被选作统计用的中国科技期刊上的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作为国家正式统计数字向社会。被中信所选作统计用的中国科技期刊简称为统计源刊或统计源。统计源每年约1200种左右,而且每年有所变动,统计源期刊的选择确定因照顾了学科及地区平衡,学术水平要求高于中文核心刊。

2.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每年4月或10月分两次给当年经过多项学术指标综合评定而被收录的期刊颁发收录证书,中国科技信息所每年年底(11月或12月)都会在北京向媒体召开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会”。2006年12月已是 “第十四届”会了,会上公布了本年度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及相关信息。中国科技论文的统计与分析作为本次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公布了上一年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

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非终身制,有效期三年,三年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将对其进行重新评定,遵守“优入劣汰”原则,因此“统计源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被各学术单位和科研机所接受,用它作为科研论文的学术水平的评价指标之一。我国现有期刊9000多种(其中医学期刊1940种),截止2006年底公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约1652种期刊,其中医学类期刊约519种。

科技论文总结范文第5篇

Abstract: Through consults 117 tennis papers which in 1998-2008 year sports core journal publishes, the utilization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the logical analytic method, the data method of average, to the paper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domain and the quotation distribution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carries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 indicated: Research technique's synthesis utilization is relatively weak; The research area is imbalanced; Quotation distribution mainly by periodical and monograph primarily.

关键词:网球科研现状

key word: Tennis Scientific researchPresent situation

一、研究目的

随着网球职业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网球竞技运动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科研工作者针对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对推动我国网球竞技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1998-2008年体育核心期刊中发表的117篇网球科研论文进行统计和分析,揭示十年来我国网球运动科研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发现网球科研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从而进一步提高网球运动科学研究水平,推动网球科研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研究对象

对1998~2008年13种体育核心期刊中的117篇有关网球的科研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3.1科研方法运用的周期分布

体育科学是人们对体育的认识的结果,休育科研方法是人们认识休育的手段[1]。统计结果显示,1)网球科研方法的运用呈现周期变化(表1)。通过对3个周期所运用研究方法总量的对比分析,我们可知,从前两个周期的对比来看,各种研究方法的运用率变化幅度不明显,而从第三周期开始,每种研究方法的运用率都明显增加,这个时期正是我国网球职业化发展的繁荣时期的开始,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和提倡更多的运用新式的研究方法,大胆创新,使我国网球科研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2)网球科研方法的运用主要集中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理论与逻辑分析和问卷调查法,而观察、访谈、实验、比较、测量等研究方法在网球科研中运用相对较少。文献资料、数据统计、理论与逻辑分析和问卷调查法在网球科研中的运用相对广泛。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新式仪器和设备的问世,科研工作者们开始逐步运用观察、实验、比较、测量等方法来进行研究。

3.2科研领域分布状况

统计结果显示,网球科研涉及内容广泛,并随着网球运动的发展有不断拓展的趋势。但是,研究领域呈现不均衡性(表2)。统计发现,运动训练学方面的论文最多,有60篇,占论文总数的51.3%,主要研究网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及身体素质训练等,表明网球运动训练是我国网球科研人员的主要研究方向;教学方面论文16篇,占论文总数的13.7%,主要针对高校、专业课和公共课教学的研究;社会学方面的论文12篇,占论文总数的10.3%,主要研究网球文化和网球职业化,表明科研工作者已经开始注重对影响网球运动发展的社会学因素的研究;运动生理生化方面的论文6篇,占论文总数的5.1%,着重对运动员训练、比赛前后的生理变化进行研究,它是检验运动训练质量和对运动员进行医务监督的重要指标;运动心理学、短网、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软网、场地与器材、规则与裁判法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较少,共有23篇,占论文总数的19.7%。说明网球科学研究中存在研究内容的不均衡性,由于对上述内容研究较少,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就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使得我国在网球运动员的选材、裁判员、教练员的培养、比赛场地以及网球运动法律法规等诸多方面滞后于网球运动的发展,阻碍了职业网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四、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网球科研论文研究领域较为广泛,但研究内容不均衡,而且还存在重复研究现象。

4.1.2体育类引文主要源于期刊和专著,二者数量之和为581条,占总引文量的86.3%,然而其它引文来源仅占13.7%。

4.2建议

4.2.1加大对网球科研的关注与投入,鼓励研究方法与内容的创新。

4.2.2加强网球科研后备人才的培养,从而使网球科研整体水平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一飞,张新民.对体育科研方法总体特征的探讨[J]. 浙江体育科学,1997, 19(2):28~31

[2] 马樟生,朱国华.对我国1994~2000年中文体育类部分期刊足球运动科研论文的统计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30~33

[3] 蒋伟浩.1994年―2004年我国网球运动的科研发展现状与分析[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3):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