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因此,就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 重视 培养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最需要的人才是有独创精神的人才,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素养,而且还要有健全完美的人格。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意味着,新时代的教育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的新任务。人格的发展完善伴随着人生命的始终,而少年儿童时代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研究当代小学生人格的教育是摆在每个小学教育工作者面前极为严峻的问题。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健全人格?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培养小学生健全完美的人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

1.建立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

曾有调查表明,中国学生和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智力、成绩都不比外国学生差,而心理素质,特别是自信心却差得很多。所以作为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心,让学生在自信中走向成功。

1.1 让学生在微笑中找到自信。如每个孩子在上学之前都具有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或好奇、或胆怯、或积极、或羞涩等,不同的心态必然会有不同的结果。有位老师曾成功地运用了“微笑工程”。她对一年级学生的第一个叮嘱就是“微笑”,让学生微笑面对学习、生活。这一富有情趣的叮嘱,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爱和抚慰,对他们健康成长的企盼。孩子们从微笑中找到了自尊、找到了自信。

1.2 让学生在鼓励中完善自信。小学生人格的形成,不仅受教育内容的影响,而且受教育方式的影响。正如《学习的革命》中指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当学生面对失败时,教师能及时给予鼓励、帮助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学会赏识孩子,发现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哪怕它是极其微小的,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孩子获得愉快的体验、上进的信心和勇气。一旦孩子有过成功的经验,就不会再惧怕失败的到来。

1.3 让学生在竞争中增强自信。自信心对于良好的竞争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有信心,就会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各种活动中,就更容易发挥出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而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求的最好办法是激励。教师可以开展“找优点”等活动,让学生找自己的优点,找别人的优点,了解自己也有闪光点,从而增强自信心,树立“我能行”的积极进取精神。我在班级管理中,引进竞争机制,干部轮换,每个愿意为班集体服务的学生都可以上台发表自己的“执政纲领”,竞争上岗,最后“优者上岗”。通过这种形式上岗的学生有正确的竞争态度,充分相信自己,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自信心得到明显的增强。

2.树立责任心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感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它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开发与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且其本身就是学生养成良好个性品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强化剂。

2.1 参与班级管理,提高责任意识。在学校,班主任要注意引导学生增强自我意识,给他们一定的自主地位。如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可以在班级设置的若干个岗位中竞争自己的位置,班主任对每个岗位提出具体要求,使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并承担相应责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参与程度,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我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把管理班级的“大权”交给更多的学生后,不但使整个班级更具凝聚力,而且大大增强了每个学生的责任意识,做集体的主人。现在我们的班里,谁都明白集体是大家的“家”,“家”要靠大家管,“家”里的事要大家做,大家都很愿意为“家”作贡献,同学们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也加强了责任心的培养。

2.2 接触社会,学会承担社会责任。“被需要的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能够在家庭和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并被人重视是个体获得自尊并走向成熟的关键环节之一。以往我们的学校教育,为了便于管理,便于说教,总是回避社会的复杂性,回避现实生活中消极因素的存在,结果造成我们的学生面对社会无所适从。而学校的一切准备是为了社会服务,因此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在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并承担社会责任。青少年正处于逐渐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阶段,这时,让孩子接触社会,也是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形成自尊、自信品格的最好途径之一。

2.3 体验过失后果,学会勇于承担责任。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孩子进一步,大人就退一步,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有一位母亲,孩子要去参加数学考试,母亲问孩子:东西都准备好了吗?孩子说:都好了,你就别管了。母亲一看,画图的工具没带,计算用的稿纸也不多,就问孩子:要画图吗?稿纸够不够?孩子答:没问题。这位妈妈就没再说什么。考试回来,孩子哭丧着脸说:一塌糊涂,图没画到,稿纸也不够。母亲问:那怎么办呢?孩子说:以后得认认真真检查再去考试了。这个母亲的方法就是自然惩罚法,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孩子一次考试失败并不可怕,因为经过这一次,他就记住了再次备考时该怎么做,而且更为可贵的是这次经历让孩子懂得了一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

有一个12岁的少年,在院子里踢足球,把邻居家的玻璃踢碎了。邻居说,我这块玻璃是好玻璃,12.5美元买的,你赔。这个孩子没办法,回家找爸爸。爸爸问:玻璃是你踢碎的吗?孩子说是。爸爸说:那你就赔吧。没有钱,我借给你,一年后还。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个孩子擦皮鞋、送报纸、打工挣钱,挣回了12.5美元还给父亲。这个孩子长大后成了美国的总统。这是里根在回忆录中写到的一个故事,他说:正是通过这样一件事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那就是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总之,责任感是做人成才的基础,教师有责任也很有必要将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在教育教学中,教会学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从而使学生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3.提高耐挫力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

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已认识到,日趋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削弱了人应该具备的忍耐力、心理承受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因此,对学生实行挫折教育是必备的课程。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从小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容易养成唯我独尊,娇横跋扈的性格。试想,这样的孩子如果从小不接受正面的引导,能走正确的人生道路吗?他们只会遇到困难退却,受到挫折失去信心和希望,经受不了打击,他们只会顺水推舟,不会逆水行舟。因此,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关键所在。

3.1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挫折。要让小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让学生了解无论在哪个社会里生活,个人的需要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得到满足。因而,遭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所谓“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等不过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和理想。

3.2 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挫折。首先,应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挫折的原因,促使学生对成败结果的归因由外部转向内部。在教育过程中,要增强学生对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认识,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具体指导。其次,要引导并帮助他们消除挫折产生的不良影响。对他们在学习上的进步要及时鼓励、赞扬,培养进取心和自信心;对那些成败结果一概归于个人努力不足,过多自责的学生也要正确引导。其次,教育他们学会补偿。补偿有两种,一种是知道自己某方面不足,痛下苦功,改变这种不足;另一种是扬长避短,用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在其他方面超越他人。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一、学校环境建设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首先,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一个和谐、宽松、良好的环境。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名花异草、各种树木、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其次,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从而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同时,要加强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建设,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再次,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定期开办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未成年人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而家庭教育给予未成年人的影响是很大的。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教师和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在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交往形成的相互认识、理解,情感的亲近与信赖的关系。一个有着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会用自己的行为、语言、情绪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师生间、同学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实践证明,教师用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用难易适度的内容启发学生,用公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使师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教师要尊重学生,切忌用老眼光看待学生,认为好学生什么都好,差学生什么都差。教师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对优生应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对后进生要多看他们的优点,多找闪光点,尊重他们的人格,以信任激发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等。教师不可有私心。这“私心”指的是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教师要讲诚信。“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和同事面前无所顾忌地乱扯……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撒谎,我们怎么不可以呢?

三、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不同学生对待就业的态度,由于接受学校教育的程度,以及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往往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就目前高校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眼高收低,挑剔心理严重

高校学生受到所谓“毕业即失业”和“没房没车搞不定丈母娘”等不健康言论的误导,在刚踏入社会之际,幻想以最快的速度,争取高待遇和高薪酬。在选择工作时,以薪酬和待遇作为选择职业的权衡标准,而忽视了职业发展的前景。企业的招聘,除了对岗位学历标准有一定的要求,还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工作经验,而高校学生刚刚步入社会,工作经验欠缺,加之挑剔心理严重,眼高手低的就业态度必然与企业的标准要求冲突。

2、心态不稳定,跳槽现象频繁

出于学生工作经验不够的缘由,学生刚开始参加工作时,企业提供给学生的职位、工资、待遇水平可能不是很高。某些心态不稳定的学生,认为跳槽至其他企业,同样能够在同等职位工作,并且工资和待遇水平相仿。对于企业而言,学生的频繁跳槽行为,无益于学生工作经验的增长,假若学生在工作一两年后,工作经验依然停留在毕业时的水平,必然成为社会淘汰的对象。

3、好吃懒做,毕业后啃老

“啃老”是针对青少年的一种社会现象,指的是青少年在具备参与工作能力后,不愿意参加工作,直接从父母手中索取生活的费用。毕业后的高校学生群体,也存在部分“啃老”的现象,尽管不是非常普遍,但依然有必要加以重视。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基于高校学生就业层面的心理健康问题,可归纳为工作技能不合格、个人素质品行低下、就业观念不正确几点,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围绕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立足自身”的心理教育

高校学生就业,是学生与就业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行为,学生对就业单位环境、工资、福利、劳动强度等提出要求的同时,就业单位要求学生的学历、成绩、技能、素质、道德等,与学生所提出的就业要求互相匹配。眼高手低。挑剔心理严重的学生,其就业心理最为关键的症结点,在于没有意识到就业双向选择的重要性,“一厢情愿”地认为就业单位有必要满足自己所提出的就业要求,而没有客观端正对自身学历、成绩、技能、素质、道德等条件的认识。笔者认为,高校围绕就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引导学生端正对就业“双向选择”的认识,让学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剖析自身的学历、成绩、技能、素质、道德等条件,检验是否与用人单位提出就业标准相匹配,如果低于用人单位的标准,则需要适当降低对就业单位环境、工资、福利、劳动强度等的要求,重点扭转学生一味追求“工作环境优越”、“工资高”、“福利待遇好”、“工作时间不长”等不健康的就业心理。

2、“脚踏实地”的心理教育

高校学生就业经验不足,在刚开始参加工作时,一般不能够马上“位居高位”,并获得可观的薪酬和福利,而需要学生从适合本身知识、经验、技能的工作开始入手,按部就班地做好本职工作,腾出供以就业单位考察本身能力和素质的时间,再争取晋升。针对高校学生就业时“心态不稳定,跳槽现象频繁”的问题,“按部就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重点强调“脚踏实地”的重要性。那么,学校应该如何稳住学生的就业心态?笔者建议: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可邀请已经毕业,并在工作单位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将就业稳定和就业成功捆绑在一起,为在校学生剖析“就业稳定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学校还需要搜索当今社会中由于心态不稳定,频繁跳槽后最终一事无成的就业案例,作为反面教材,向学生敲醒警钟,让学生能够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尽可能避免走“盲目奔波”的冤枉路。

3、“勤劳奋斗”的心理教育

很多学生从读书到毕业,家庭基本为其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尤其是单身家庭,一般情况下父母仅要求儿女以读书为己任,没有提出任何额外要求。在相对安逸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学生往往缺乏“勤劳奋斗”的心理,没有提前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诸多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通常会将“勤奋工作”作为筛选条件之一,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端正品行”、“吃苦耐劳”、“奋斗拼搏”等优秀品质,让这些优秀品质在学生心理扎根。笔者建议:在学生尚未踏入社会之前,学校应积极与相关企业联系,为企业在提供招聘实习生的在校平台,企业在为学生支付一定标准的薪酬后,根据学生在岗实习的实际情况,及时向学校汇报学生的实习成绩,譬如在职的工作态度、工作经验等,学生则根据学生实习的实际情况,作为衡量学生综合成绩的标准之一。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潜意识中,逐渐适应真正的就业环境,而不至于在毕业之后,由于不适应工作环境,而选择逃避现实。总之,勤劳奋斗的健康心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促成,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让学生具备独立的人格,方可避免“好吃懒做,毕业后啃老”的尴尬就业局面。

三、结束语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在学校中如何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扰,愉快学习生活,下面我谈几点看法。

一、深入了解,掌握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

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离不开他们在家庭、学校、班级、社会等场所的交际活动以及自身的成长发育和学习生活活动。家庭中经济状况变化、父母离异、意外事故、不当教育方式、家庭环境变化等;学校和班级中成绩落后、竞赛失败、教师误解、违反纪律、同学歧视、厌学逃学、攀比追星、突发事件等;社会上得罪他人、上网成瘾、误入小团伙、受到要挟等;自身成长中对正常生理现象的焦虑、恐惧,异性羡慕与骚扰等都可能成为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

二、掌握心理变化规律,开展心理辅导

1.年龄规律引发心理波动

学生在不同的学段总有一个成长规律,即低年级到中年级再到高年级。这个过程既是知识能力增长的过程,也是成长成熟的过程,此过程必然会出现一些规律性心理变化,掌握这个变化与常见的心理现象,在一定的变化期开始观察和预防,并根据出现的心理现象的人群特点随机辅导,及时处理好正常年龄段下的正常心理现象,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每一个成长阶段。

2.活动规律引发心理波动

学校学习生活是规律性的活动,其学段特征、学期特征都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变化。一个学期的初、中、末是心理活动变化的三个节点,一个学段的开始和结束更是心理变化的重要时期,在一些竞赛、运动、统考、升学考试等活动前后又是学生心理变化的关键时期。抓住学段、学期常规心理动态和活动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的瞬间心理反应,适时做好心理辅导,避免心理怪相出现,能很好教会学生学会安排、学会承受、学会担当。

3.生理变化引发心理波动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发育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随着不同生理特征的出现,学生心理上的问题日渐凸显,开始关注异性对自己的评价,此时教师要有意无意地给学生讲解处理青春期两性关系的一些方法,并通过家长正面引导,矫正对青春期心理反应的错误认识,用紧张愉快的学习生活驱赶学生的青春期困扰。

4.特殊事件引发心理波动

学生平静的生活突然遇到变故、打击,某一时期受到了不良事务的干扰等都会引起波动,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家庭及其周围环境的变化,根据学生受到的影响给学生做好心理辅导,让学生走出痛苦和阴影,变得坚强。

三、做好校园宣传,强化心理辅导

1.建设好学校心理课程和心理辅导室

心理辅导前应该有专门的心理课程开设,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同时要有配套的心理辅导室、班级心理辅导联络员,以此强化理论教育和专业辅导。

2.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宣传,需要校园师生的认同,应在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中有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让师生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形成全校性的良好的氛围。

3.在学校中多开展心理健康案例分析讲座

心理健康辅导贵在预防,心理问题的解除难度较大,学校应在出现心理问题之前做好心理分析讲座,防患于未然。

4.组织积极有趣的心理知识竞赛与心理问题剖析活动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学校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文章通过论述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学校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影响,通过学校教育的影响,引导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学校教育;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成长的特点所提出的,学校通过专业的心理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而心理素质则是关系到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能否坚持下去的关键。因此,学校应通过正确的引导来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小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为新世纪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全民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1]。中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内心世界丰富,并且正在逐步走向成熟。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但如果遇到问题却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疏导,就会导致其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甚至形成人格缺陷,这非常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在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意义就在于为中小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及美感素质的培养等方面打下基础。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中小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因此,学校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

三、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搭建学生与家长、教师沟通的桥梁

中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身心发育的敏感时期,由于自我意识的形成,许多学生即使遇到心理问题也不愿意和家长、教师沟通,这些心理问题长期在心里积压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会影响他们的学业,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其做出正确的选择。此外,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方面的因素,父母离异或者长期在外工作,缺少父母的关爱,也极易形成心理问题,学校应当通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加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解决心理问题,让他们健康成长。

四、开设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素质教育的关键

据调查研究发现,专业的心理辅导课程会让学生们吐露心声,将不良的情绪发泄出来,从而解决问题。相反地,非专业的辅导课程,会让学生厌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重心理问题。这是因为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会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专业的辅导,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营造轻松、安全的课堂氛围,通过自身积极健康的品质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2]。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培养学习兴趣和自我特性的关键时期,其情绪不稳定,容易产生波动,学校应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善良、宽容、乐观、爱学习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的关键,也是完成素质教育任务的重要环节。

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态度

学科教学对于学校而言是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因此,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枯燥无味的知识转变成生动的故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其中的道理讲给学生,鼓励其在困难面前时刻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随时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学校安排的政治课只是向学生灌输一些抽象、概念化的思想,不能真正满足学生内心的需求,为此,学校应当在设立专业的心理教育课程的同时注重对教师心理素质方面的培训,期望心理健康教育能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六、结语

学校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因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是学校教育的关键。学生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形成并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体会心理健康教育所带来的益处。而且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对于培养学生认识自我,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倩楠 张正涵 吴楠 单位:河北大学预防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系

参考文献:

[1]马怡宁.浅谈学校德育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科技资讯,2014(36):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