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课观课报告

音乐课观课报告

音乐课观课报告

音乐课观课报告范文第1篇

为了保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用小组教学时需要注意:学生各小组成员数量最好控制在6~8人左右,这样才能做到每个学生与教师都有密切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小组活动安排在教师班级授课或学生自学基础上进行会比较有效;有些小组活动可由学生自己主持,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担任参与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小组活动的具体形式尽量多样化,可利用各种讨论、角色扮演、个案研究、游戏等方式进行。

个别教学

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相对,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传授或指导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说,个别教学是在班级授课或者在学生已有学习的基础之上,通过学生的预习、复习和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深入学习,发现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然后向教师请教,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的优点主要有:

精心设计的自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允许基础各异的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自定学习步调,对自己负责,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允许教师花更多时间去关注个别学生;

教学时间和空间灵活性强。通过概述以上三种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组织形式,可以看出有效的教学需要三种教学组织形式之间协调一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扬长避短,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在多数情况下,这三种教学组织形式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如班级授课可以结合提问、讨论,个别教学可以补充小组相互作用等。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或多种教学组织学生结合使用,以提高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教学效果。

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

模拟舞台演出

音乐专业的学习实践性很强,需要高校音乐教师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模拟演出的条件和机会,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课堂上学生表演之后,其他同学可以针对刚才学生的表演发表意见,教师在一旁适当补充,最后对学生的表演和发言做一个点评,指出学生们表演和发言好的地方,及需要完善的地方。教师在点评、提问、谈话、体式和总结时要注意使用精确具体、简洁明了的语言。要注意在学生表演和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打断学生,让学生在一个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由表达和尽情发挥。通过这种教学形式的锻炼,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舞台表演的技能技巧,把握舞台表现的多方面要素,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学术报告与讲座

学术报告和讲座是由教师或有关专家向学生讲授与学科有关的科学趣闻或新的发现,以扩大他们的知识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的内容不是局限在课程范围之内,多半是对学科内容的补充和加深。学术报告和讲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的求知需要,发展他们的志趣和特长。音乐专业自身的特点,使得音乐专业的教学远远不应止于课堂上教师的传授,教师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一些音乐学科的专家、教授、著名音乐家或优秀音乐人给学生开展音乐学术报告或讲座,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更新学生所学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创新。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自己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切实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观音乐活动现场

音乐课观课报告范文第2篇

一、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现代课程观包括课的设置和课的进程两方面。课程改革要以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能力提高贯穿教学全过程,要以培养“音乐+教师+人”的综合型人才为目标,要将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与反馈结合起来。

(一)调整课程设置

现有音乐教育专业课程除学校基础课程外,专业课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选修课三大块,其中最大的弊端是教师教育方面的课程仅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和音乐学科教学论,6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30。即使加上教育实习6个学分,也只占1/15,因此,应增加音乐教育学方面的课程,如中学音乐教育心理学、中学音乐教育案例分析、中学音乐教育思想(史)、新课改的理论与实践等,将教育与音乐教育学科方面的学分调至18-25学分,使其占总比例的1/10-1/7。选修课程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部分,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结合学校及本土的文化特色,切实保障学生有选修的机会。如通过整合湖湘艺术文化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设湖南民间、民族音乐课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充分利用湖南师范大学综合性和师范性的优势,整合系列与文史哲、文理渗透类课程,如文艺评论学、歌词写作、中外教育思想(史)、音乐哲学等课程。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主要是理论课的讲授法和技法课的指导训练法,教学显得过于单一、陈旧。新的理论课程教学要以促进学生思考,促使学生会学、善学、乐学,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为重要目标来设计教学过程,鼓励开展研究性教学实践,课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富有创新性的研究任务。技法课程的教学,要突出提高学生的表现力,讲究实效性。要学会运用缄默知识理论来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水平,要将教与学的过程转化成师生平等交流、教学互补的共同探索过程。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改革过去的一次性终结性评价方法,形成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统一,诊断性评价与成就评价相结合,理论课程、技法课与实践评价多元化,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互印证,平时考察、纸笔测验与表演评分互为补充的适合现代评价理论和适应现实需要的评价体系。如理论课应在闭卷考试外,还要让学生提交论文、报告或心得体会,将平时表现、考试成绩与论文(报告、心得体会)水平综合起来进行评分。技能课不但要评价其表演技能,还要评价其二度创作的意识和能力水平。

二、构建“采、编、练、演、录”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

艺术实践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目前,高等学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实践自发的多,有组织的少;参加竞赛或协助演出活动的多,自己组织的社会演出活动少;少数优秀学生的实践机会多,绝大部分学生的实践活动少;模仿别人的演出多,有自身特色的具有创新性的作品和演出极少;模仿表演流行曲目和外国作品多,表演民间、民族的曲目少。将学生音乐实践纳入教学环节,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并达到相应的要求才算完成此门学业,其本身就富有实践意义。为了将学生艺术实践落到实处,培养学生保护、传承和发扬湖南民间民族优秀音乐文化遗产的意识,提高学生挖掘、整理、编创、表演等方面的创新知识和能力,增强了解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推出“采风、编创、排练、表演、录制”一体化的实践过程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采风”就是组织学生在民间或少数民族区域去搜集、挖掘民间、民族音乐,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工厂、学校、农村去接触和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收集社会音响资料。“编创”是要求学生将采风所得的音响资料进行整理、加工,改编或创编成艺术作品。“排练表演”就是组织学生对编创的作品进行学习、排练,并到社会去演出,特别是去民间或少数民族地区表演。“录制”是利用现有的先进录音、录像条件,对表演作品进行录音或录像,制成音像成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和能力水平,自选参加“一体化”实践过程的某一环节或多个环节。评价学生的方式既要看参与艺术实践的过程,也要看艺术实践成果。

三、推行创新型教育实习模式

音乐课观课报告范文第3篇

年 份 1996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文章

篇数 2 1 1 1 1 3 4 8 6 6 6 10 10 13 17

奥尔夫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儿童音乐教学法,自传入我国后就一直被大家所研究,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研究相对较少,但也能明显看出,对于赏识教育的研究逐年呈递增趋势。可见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越来越被人们认可与重视,被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所重视与吸纳。通过梳理与对比发现,针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对学前教育专业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研究,多集中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启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课程研究等方面。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启示研究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特别是它充分体现了我们所推行的素质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让学生主动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强调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因此,探讨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系统研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借鉴其精华,促进我们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深化素质教育,显然是很有必要的。

众多学者从学理的角度剖析阐释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冲击以及重要启示。以前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方式多以传统用教学方式为主――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传授以及技能的训练,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的确实“原本性”的音乐教育思想,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方面均与以往有大大不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对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有着重要的冲击作用。商秀梅在《奥尔夫音乐教育对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启示》中提出,我国的音乐教育改革应从教育理念、兴趣培养、综合教学等方面吸收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优势;2011年栾晓梅在《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学的启示》中提到“借鉴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在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学中应贯彻原本性思想,找准艺术教学的切入点;理解把握‘综合’内涵,开展有效的综合教学;重视即兴教学,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2012年刘丹在《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给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启示》中提到“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突出"原本性"的教育思想,其活泼、生动的教学方式适应了信息时代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特别强调音乐课程教学理念的原本性、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对于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原有的教学模式具有积极的启示。”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应用研究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如何实施?众多学者对此做出回答:2012年白艳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中提到,在高校学前教育中可以采用五大应用策略,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综合教学内容,突出职业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拓宽音乐视野,注重实践过程;以审美为核心,注重多元评价。”贺定科认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我国素质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能充分调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在学生充分投入学习之时,培养其扎实的实践能力。

众多学者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不同学科结合在一起,尝试在不同课程中实践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王翼如、桑楠、郝珊、蒋琴、侯杰等人分别在钢琴教学中践行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思想。孙立平、谢云秀等人在乐理与视唱课程中,大量结合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将奥尔夫精髓落到实处,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受益。栾晓梅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舞蹈教学结合,将奥尔夫的“动作教学”发扬光大。更多学者是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应用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课程的研究

自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引进中国以来,在幼儿阶段开设相关课程已经越来越普及,锁着这股浪潮的发展,各大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也在进行着奥尔夫音乐教育课程的教学尝试。早在2009年迟艳杰就针对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施 的设想。2001 年清华大学尝试奥尔夫音乐教育,开设“综合

艺术素质活动与创造课”,并将其列入百门教改精品课程,提出“通过综合寻求关联、迁移等思维方式的体验,提高学生素质③”的目标。2010年博雅杰就针对新疆高师新月教育专业提出开设奥尔夫音乐教育课程的设想,并进行了详细论证。2012年李珊珊、高亮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奥尔夫音乐教育学”课程的必要性展开论述,解析国内外学前教育现状对比,从学前教育开设该课程的可行性与重要性为切入点,呼吁广大幼教工作者了解和重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李宁对奥尔夫音乐教育模式进行了探索研究,深入对比了奥尔夫音乐教育模式与传统音乐教育模式,认为奥尔夫音乐教育模式是对我国传统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对提高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曹曦也持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施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的观点。

四、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是指对某一个体、某一群体或某一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种研究方法也称为案例研究法曲阜师范大学贾晓星采用个案研究法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中国的音乐教育进行研究,从实验、实例以及经验总结出发,提出了推行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四大阻力(多数家长的不认可观念、奥尔夫乐器昂贵、师资力量有限、教材短缺)及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大量论证总结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中国音乐教育的意义――中国传统音乐与 “原本性”具有共通性、强调本土化音乐的应用注重民族性、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与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相适应、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可实施性较高。

(2)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最常见、最基础的研究模式。一般就是选取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写出这些对象的特点,并指出存在的问题。调查报告是最基本的事实报告,真实地反应被试状况。至于如何利用调查结果,如何进一步对学生进行指导等都不做具体探讨,或只略微提出参考意见,真正的干预在这类报告中是没有的,而且调查工具的不同,所反映的角度、问题及程序都可能会有差异。四川师范大学段晓霞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调研。

(3)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调查研究的深化,根据样本的相关或独立性,又可分为相关研究与差异性研究,这类研究又包括相关性研究与差异性研究两类。前者主要研究某同类样本的学习适应性各不同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影响,常常对同一样本进行学习适应性测试的同时配以别的不同测试,后一个“差异性比较研究”,主要是通过同时选取不同的样本进行学习适应性测试,然后比较这不同样本间的学习适应性各因素的水平差异,在此基础上做出概括化的总体估计。在段晓霞和贾晓星的研究中,都使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

纵观过往研究,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研究中,以单科教学中的实施应用以及音乐教育中的使用较多,一般情况下,侧重点较为单一。而针对高等教育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实施现状研究相对较少,虽然有个别研究,但较为缺乏和零散,因此关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奥尔夫音乐教育实施现状的研究大有余地。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幼儿教师的主要阵地,奥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水平高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高低将直接

影响着幼儿教育的质量,因此确保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是确保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引入课堂,进行教育实践,不仅能够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学生音乐教育技能,同时还可以为学前教育学生提供新颖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思想的借鉴,为幼儿园一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钟传惠.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启示.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迟艳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实施的可行性研究.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9,1

[3]博雅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新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事实设想.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3

[4]栾晓梅.奥尔夫音乐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学的启示.滨州学院学报.2011,4

[5]贾晓星.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中国学前教育―以一个奥尔夫实验班的个案研究为例.曲阜师范大学.2011

[6]李宁.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引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2,2

[7]李珊珊,高亮.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奥尔夫音乐教育学”课程的必要性.大众文艺.2012,24

[8]白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教育与执业.2012,32

[9]段晓霞.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本科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3

[10]蒋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初探.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

音乐课观课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分析;写作规范;课程建设;音乐学分析;音乐分析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226-03

“音乐分析”(Music Analysis)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类学生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在不同院校,不同历史阶段,该门课程名称也被称为“曲式”、“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作品分析”、“音乐分析”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其基本课程内容都是围绕具体音乐作品,运用作曲技术理论知识对音乐本体进行分析,最终解读作品的材料组织及其结构原理等。该课程近年来不断扩展演变,从最初的针对作品“曲式结构”进行分析,进而对作品细部进行作曲技术综合分析以及对作品在史学、美学、评论等文化意义层面进行研究和探讨――“音乐学分析”①,成为一门对作品技术语言和人文内涵综合分析的综合类课程。笔者认为“音乐分析”课程教学的水平层次更是代表一所音乐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水准的重要指标,而个人的音乐分析能力是衡量个人音乐理论基础及综合素养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因此,“音乐分析”课程教学在本科阶段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将该课程置身于“音乐学”学科发展的大视野中,就此门课程在高师院校课堂教学及课程建设两个大方面展开思考,旨在为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高师院校中音乐分析课程教学实践概况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陆续开设该门课程已半个世纪有余。在其开设过程中,受到了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周期、教学配套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该门课程的“课程性”。其“课程性”究竟呈现出怎样的现状,存在怎样的具体问题,需要该课程教师进行系统的整理、思考和分析。

笔者根据“音乐分析”课程的学科特点,具体的课堂授课情况设计了一份面向一些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院大三学生的问卷调查,内容如下:

(一)音乐分析课程问卷统计

此次问卷调查于2013年4月开展,面向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三年级四个班级160人发放了160份问卷,除去病事假的学生,共回收问卷150份,回收率达到94%,其中有效问卷100%。

(二)问卷反应出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问卷从课程教材、授课内容、课堂教学、课前课后预复习等方面设计了11道选择题,采用匿名勾选的方式,确保学生基本按实际情况回答。从此次问卷调查中清晰的反映了“音乐分析”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问卷第1、2题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重要,却只有三分之一学生表示感兴趣。这表明了学生在思想意识层面已经认知到“音乐分析”课程在对于音乐本体研究和综合完整分析方面的重要性,却没有具备对熟练使用该门课程技能的体验,几乎未曾从独立分析音乐作品当中获得过成就感和愉悦感,因此内心也没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问卷3、4题表示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该门课程有一些一般性的困难,但是在学习过程中这些困难体现的方面很平均,并不是集中在某一个方面,这一现象说明学生在音乐基础知识、综合分析能力,发散分析思维这三个方面都比较薄弱,说明学生音乐综合素质薄弱是一个普遍现象。

问卷5、6题显示只有少数学生对音乐分析的对象――作品,达到了很熟悉的程度,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一般熟悉,这表明学生在掌握作品数量,以及对音乐感性体验方面有欠缺。在对作品类型的选择上,各种类型风格的作品都有选择。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对中小学教材中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的期望值比较高,这说明学生当中普遍存在有将课堂知识和日后应用结合的强烈愿望。

问卷7、8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几乎没有课后复习的习惯,大多数人都是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的学习习惯。而学生对课堂上可以获得的具体帮助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倾向性,有的学生希望能在作品分析课上巩固基础知识,有的学生想拓展所掌握的具体音乐作品数量,有的学生想积极参与到分析过程独立完成对作品价值的挖掘。这说明学生对在课堂时间内掌握这门课的技能抱有不同层次的诸多希望。而根据学生对第8题三个选项几乎平均、无侧重的勾选,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安排进大量的授课内容,以及这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是否现实可行。

问卷9、10题,反映了学生对该门功课的作业态度。大部分人选择了有时抄袭,这也不难解释为何每次批改作业时都会遇到大量雷同作业,只有少部分学生每次作业都亲力亲为。而第9题呈现出的问题更值得教师思考,即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依然不知道分析报告的写作方式,这也间接或直接导致了学生对独立分析作品无从下手的尴尬情形。

问卷11题,反映出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课本知识,对于该门课程课外阅读和参考,并就某一问题从不同的书本中获取知识,以达到理解的目的,开拓知识面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学生自主学习该门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差。

二、高师音乐分析课课堂教学定位与探讨

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罗列出在高师院校的“音乐分析”课上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绝不是单一的、独立的,他们互相关联,互相影响,不同的现象背后缔结的是共同的深层原因,因此解决问题必须从根本出发。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对该门课程清晰的自身定位才能给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的建议。

首先,“音乐分析”课的开设均安排在本科高年级段,这说明该门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它既是之前基础课程知识的汇总,又是将知识转化为思维和能力的一个途径,更是支撑其它各项音乐技能发展的重要底蕴。因此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应当树立新的高度,不应是雷同或重复于曲式学的简略理论课程。

当下许多师范类院校开设的“音乐分析”课程实际上就是“曲式”课程,所用教材,授课所遵循的思路,布置作业等各环节都基本按照传统曲式课程开展,其根本上就是用“曲式”代替了“音乐分析”课。众所周知,曲式仅仅是对音乐“曲体结构”的学习认知过程,而“音乐分析”课程应该是含有曲式分析在内,但高于曲式分析,综合运用传统“作曲四大件”和部分音乐学知识的课程来对作品进行全方位解读的课程,其目的最终能够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独立分析作品、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作品打下扎实基础。因此清晰的定位“音乐分析”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是教授该门课的基本前提。笔者认为在本科教学科目制定时,应当将“曲式”与“音乐分析”两门课程分开设置。如果受到学时、师资等影响,没有条件分设开课,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这两个概念加以明确的区分,以确保学生对学科范畴的清晰认知。

其二,“音乐分析”课程在全国各类音乐院校中普遍开设,笔者认为该课程开设在专业类音乐院校和开设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有着完全不同的定位和侧重点。因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中的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就业去向,是成为各地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或者服务于当地的群众文艺工作。而专业类音乐院校的“音乐分析”课,主要是为作曲系、音乐学系、表演系等专业学生开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创作型、表演型人才。所以,高师院校“音乐分析”课程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未来面对的工作实际,因此,这对于高师院校该课程目标设置、内容选择、教学定向有根本的影响。

“音乐分析”课分析的作品基本是教材上的范例曲目。以全国大部分高师院校所使用的音乐作品分析教材为例,主要教材是:高为杰、陈丹布编著的《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其中大量范例曲目为古典浪漫时期贝多芬、肖邦的钢琴曲,一小部分中外声乐曲,和少数几首中国民间歌曲。范例乐曲的优点是作品的代表性强,涵盖中外范畴,同时曲式结构典型、清晰明了。不足之处是,如选用该书对高师学生进行教学时,该书对流行歌曲、当代中小学教材歌曲、校园歌曲等没有涉及,这体现了使用该书时的局限性。

高师音乐生未来将在中小学校园从事一线工作,在音乐普及、音乐基础建设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我们完全可以将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鉴赏部分的作品作为音乐分析课堂分析的对象,这样的教学安排是做到真正面向就业,将课堂学习和工作备课合二为一,为工作面试和未来的教学做足充分的准备和练习,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积极性大大提升,也缩短了学生在日后工作中摸索准备的阶段。此外,我们也完全可以选取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进行分析,在流行音乐中寻找与传统音乐血脉相连的因素或者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创新应用,拓展课程内容,提升课堂通俗性、趣味性,既结合学生平时大多频繁接触流行音乐的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将音乐分析与实际紧密联系,加深学生的体会,也为日后学生在教学岗位上灵活应对各种当下流行音乐分析、教学做好示范准备。当然,古典、浪漫派音乐作品的分析,是该门课程的基础,因为,它延续了曲式学的分析传统,为学生铺垫更深厚的学科基础。

其三,“音乐分析”课程最终赋予学生的是独立面对作品时对作品价值深刻理解的能力,由于师范院校学生主修专业不同,例如钢琴专业、声乐专业、竹笛专业等。如何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各自专长的领域当中,运用“音乐分析”课程知识进行实际分析,并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之后加深对作品演绎的理性与深度,应当是该门课程自觉的追求方向。

在课后作业布置过程中,教师往往给全班同学布置同一个题目,过一周时间上交批阅。传统的作业布置方法是检验基础知识学习成效的有效手段,但是在一定时间之后,教师可以采用更个性化的作业方案。笔者认为在充分了解全班每个同学的专业特长之后,应当按照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作品布置下去,例如竹笛专业学生布置分析竹笛作品,钢琴专业学生布置分析钢琴作品,声乐专业学生布置分析声乐作品。这样的安排,既尽可能的减少了学生之间相互抄袭、依赖抄袭的做法,又结合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特长,最终使每个学生都将该门课程与自己的专业实际相结合。音乐专业学生结束高校学习之后,往往从事的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这种作业体验对今后工作中无论演奏、演唱、教学及研究等,都有实际和长远的意义。

以上三点都是针对问卷反应出的问题,结合高师院校实际情况对该门课程做出的重新定位,不仅明确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同时也丰富了课堂内容,完善了课后环节,相信这样的调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卷中反应出的具体问题。

三、音乐分析课程教学的自身建设

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反观“音乐分析”课程自身的完善性,不难发现其存在一系列的模糊地带,例如,该门课程具体结构的定义、分析表达符号,以及分析报告写作规范统一性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每年的音乐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卷面中,体现尤为显著,来自全国不同地区院校的本科生在报考研究生时交出的音乐分析答卷各式各样。

音乐课观课报告范文第5篇

深入下去了解情况

在开始进行这项工作时,刘元璋首先采取了重点深入的办法,调查了四、五、六年级三个不同程度的班级的情况,结果发现纪律松懈在各个班级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六年级的孩子年龄较大,似懂非懂的问题多,他们误认为级任老师上的课是“主要课”,上课时要安静;科任教师上的课“不重要”,上课时可以闹。五年级的孩子很好玩天上课时心裹老想看到“大世界”去蹓跶,踢小皮球。四年级的孩子不太懂事,常因一件小事吵架,拉拉扯扯去报告老师。上课时也常常把小手一举:“报告老师,×××推我!”经验差的教师有时因处理不当,就很易引起全班的秩序混乱。调查结果,使刘元璋了解到,要搞好学习纪律,少先队各中队必须根据各班级不同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教育。

从教育学生热爱功课着手

学校里共有十个中队,工作是复杂而又细致的,如果一般化地进行领导,工作就会无法开展。所以刘元璋感觉到有必要深入一点,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树立榜样,以推动其他中队的工作。于是他就深入到第三中队。

在第三中队里他发现孩子们在某些课上很守纪律,在另外一些课上秩序就很乱。其别是地理和音乐课的纪律最坏。孩子们对这些功课却不感兴趣。他们认为:“音乐课是副课,不及格也不合留级。”“老师总说音乐好听,但我们听起来一点也没意思。这不过用嘴巴乱叫一阵罢了。”“我将来做工人,学音乐有啥用?”孩子们一谈起地理就说;“老是物产和交通,搞不清楚。将来我又不到这些地方去。”遇到老师查问作业,他们就推托“昨天肚子痛”“妈妈叫我做事,来不及做功课”。

问题是更明确了,很显然,要解决问题除了帮助老师们改进教学方法外,还必须做些工作,提高孩子们对各门功课的认识和兴趣。于是刘元璋跟中队辅导员研究好办法,决定先从音乐课着手。他们收集了一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音乐兴趣的书籍和材料,如“已经一百二十六年了,为什么大家还热爱只多芬呢?”“代国歌的作曲者——聂耳”“斯大林和青年音乐家的故事”等,请求班主任和音乐教师在晨会和课堂上讲给孩子们听,以解除孩子们对音乐有无用处等怀疑。同时组织了一次歌唱比赛的“音乐晚会”,并邀请民歌合唱团参加。会前孩子们练习得很起劲,情绪很高。音乐晚会上还邀请了其他各中队辅导员和科任教师来观摩。

歌唱比赛开始了。每个小队的人都认真得很。连平时最顽皮、最不守规则的孩子也一本正经。音乐老师兴奋得拉住刘元璋说:“如果在音乐课上能像现在这样守纪律就好教了!”比赛后,由民歌合唱团指挥给大家发奖。他说:“为什么大家今天唱得这样好呢?主要是因为事前练习得认真。所以要歌唱得好,就得在学习时专心。假如有一个人不留心,整个的歌曲,就会遭到破坏。”这些话切中了实际情况,孩子们很不好意思地微笑着。民歌合唱团指挥又说:“音乐能鼓舞人的爱国热情,解除劳动后的疲劳,使人们生活得更有兴趣。”为了证实这些,合唱团还唱《东方红》和《歌颂》。唱出来的音调如万人在欢呼。会后,许多队员都围住了合唱团问长问短:“你们怎样练习的?”“我们也能唱得和你们一样好吗?”

孩子们要求学好音乐的情绪感动了前来观摩的中队辅导员。第九中队的辅导员陆兰芳问刘元璋:“这样做,能培养孩子们的自觉纪律吗?”刘元璋点点头。陆兰芳又说:“早知这样,我又何必等待办法呢!”

经过这次教育,再加上音乐教师教学有改进,第三中队以前上三节课唱不会一支歌,现在不到两节课就能唱了。如果有谁不过守纪律,其他的孩子就会来制止他。孩子们还自动地组织了“贝多芬合唱团”。同时由于孩子们对音乐课看法的改变,上其他的课程,纪律也有了好转。

为了更加付出已有的经验,刘元璋又帮助第三中队组织了一次在五年计划建设的第一年,假想旅行全国的活动,藉以提高孩子们对地理课的兴趣。

这次活动,得到地理教师和其他教师的热情协助。“旅行”前,中队辅导员向大家讲述了旅行家的故事,详细地指导孩子们怎样按照地图前进;并且还介绍了祖国随着五年计划建设而出现的新面貌。孩子们就好像真的要去旅行一样。中队还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首先出发到迪化去的三小队,在出发时,辅导员还叮嘱他们:每星期必须写一封信

回来报告旅行情况。

从旅行开始,在教室内外挂着的全国大地图和墙报受到了大家的热烈关心,下课后,总有一事孩子在地图旁谈论着:“好家伙,迪化五月气候怎会这样冷?”“第二小队走得太慢了。”……有些小队队员还经常到图书馆去阅读有关的图书和报纸,选购风景片和建设照片。

在短短的一个半月中,孩子们获得了很多知识,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来上地理课,注意力很集中,也不再不交作业了。

引导队的组织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

有一次刘元璋和辅导员们发现孩子们有抄袭作业的行为。经过研究,他们认为对孩子们的偷窃、抄作业等行为,不能轻易放过,应该引导队的组织来重视这些事,应该引导队的组织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因此,他们首先在第三中队墙报上展开了一次“抄袭作业是少先队员所应有的行为吗?”的讨论。墙报陆续收到好多批评和建议。最后,有抄袭行为的学生写条子给中队部,承认了错误,并表示要学习卓娅勇于改过的精神。抄袭的行为得到了批判,公众的定论,在队员中形成后,队员也就能自觉的遵守纪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