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典文化

古典文化

古典文化

古典文化范文第1篇

我国古代儒家乐舞理论《乐记》中说“大乐与天地同和”这强调的是儒家思想精髓——“和”。古之乐舞与天地同音、同韵。乐舞表现的内容与自然带给人的感受相统一,是自然与人的统一。古典舞有许多作品都是以自然生物为载体抒发某种情感或表达某种精神的,譬如舞蹈表现梅、兰、竹、菊,是以这些花卉的品格来抒发一种傲然独立、与世无争的优良品质。是自然界与人生观的和谐统一。其中“和”的思想有着重要作用。古典舞身韵中讲求“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心、意、气”的统一与协调,正是儒家思想“和”在舞蹈中的运用。“和”是内外的统一,是内在意识与外在姿态的统一协调。中国古典舞讲究精、气、神,注重外在的动作、线条,更注重内在的精神状态与外在动作一气呵成,贯穿统一。舞蹈要有梅、兰、竹、菊的精神,就需要肢体语言与这些花卉的精神相符合,因此此类舞蹈的动作多用控制、延伸等动作,外形相似且情感抒发恰到好处,意境也与动作相符。这样才能表现出梅的顽强,兰的空灵,竹的坚韧,菊的傲然。精、气、神完全贯穿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处理,正是中和之美的体现。我国多地出土各朝的舞人画像以及雕塑,像我们展示了当时人们的舞蹈体态。汉代盘鼓舞、巾舞以及袖舞所表现的舞人舞姿婀娜、体态轻巧。而建鼓舞、刀舞的舞人又充分体现了动作刚劲有力、直率豪放。我国古代崇尚儒学,注重礼节,由此可见汉代儒家的中和思想在舞蹈中的体现,即有柔美温婉,亦有豪迈直爽,二者的同时出现体现了一种中国特有的包容文化,一刚一柔的和谐融汇体现了舞蹈之“和”的美学观点。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刚柔相济是儒家中和思想的重要体现。中国古典舞被称为是“划圆的艺术,古典舞中“圆”的运用是古典舞主要审美特征之一。古典舞的动作圆融,无棱无角,体现了儒家文化的精髓核心,圆在古典舞中运用之广泛,与儒家文化崇尚美、崇尚自由、崇尚自然、遵循中庸的和谐之道有一定关联。儒家处世之道是仁义、和谐、中庸,这样的道德精神是一种圆柔、从容。古典舞万变不离圆,以圆为主要动作。圆给人以圆润、团结、和谐的美好意象,“和”之思想亦在圆的变化中相互对立统一。正是因为有了儒家文化对中国舞蹈的长期熏陶,才使中和之美在舞蹈中得以长存,儒家的和谐、和合便是古典舞的处世之道、为舞之道。

二、风乎舞雩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篇》中的最后一节,记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与孔子聊天的情景。孔子主张“乐与政通”,用乐舞教化人、将“礼”、“仁”渗透人心,成为潜意识中的美德所在。这便奠基了古代舞蹈的传统思想,儒家文化与舞蹈动作的结合,形成了中国古典舞典型的审美。儒家思想倡导民族融合、国家统一,因此我国古代舞蹈更是丰富多样,“太平和合”的思想境界促使我国舞蹈包罗万象。隋唐两代继承融合了南朝的汉族传统乐舞和北朝各民族乐舞,如此强大的吸收文化正是因为拥有厚重的儒家思想引导致使,儒家文化的“和”,使唐代文化得以融合、相互交流,促进发展,使唐代舞蹈成为中国舞蹈史上最为兴盛的时期。比如当时健舞和软舞以矫健豪放和柔美温婉而区分,正是阴阳相合,对立统一之和。中国古典舞刚柔并济、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的境界正是“和而不同”“因中致和”的体现。儒家文化将仁、义、礼、智、信概括为五种基本道德规范,这是儒家思想的行为体现。而中国古典舞亦将这五种思想融入其中。中国古典舞注重神韵,“以神领形,以形传神”。其神,正是古典舞中正的神态,中庸、中和是贯穿于舞者内心,是植根于整个民族的思想。唯有心胸常驻“仁爱”,神态才会含蓄而美好,有“爱人”之心,才会舞出古典舞的精髓;中国古典舞受武术影响,其“义”与“信”的精神贯穿始终;孔子的“礼乐”思想实施于当时社会各个阶层,周代乐舞《六代舞》《六小舞》即是礼仪的呈现;古典舞的“闪转腾挪”“提沉冲靠”,都是力的巧妙运用,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在儒家文化影响之下,古典舞浸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古典舞是尽善尽美的之舞,是中庸平和的之舞,是朴实唯美的之舞。

三、大美无言

古典文化范文第2篇

一、文言文的文化价值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中所积累沉淀的文化,在深远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发挥着重要作用。文言文不仅记载了华夏几千年的灿烂文明,也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千古名篇凝聚着华夏民族的智慧与理念,是值得今人学习的宝贵精神财富。文言文中的表达方式以及语法结构值得我们借鉴;古代汉语中的一些文字现在仍在使用,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二、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一)文言文的教学过于趋向功利化

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所占的分值在20-22分之间,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拿到尽量多的分数,长时期以来的文言文教学侧重在“言”上,因为古汉语知识的传授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所以,在这个目标的引导之下,文言文俨然就成了实词意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子等有关字词句子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文”的教学,忽略了文本的文化价值,而且这样的文言文课堂在当今教学中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二)文言文教学过于程式化

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大体上都是在进行串讲,逐字翻译,逐句讲解,因此教学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掌握着话语权。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重难点,教师担心学生不能真正明白文言语句,所以在课堂上面面俱到,即使遇到应该学生们自读的课文,还是不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这样烦琐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的厌倦心理。

(三)教学方式过于简单化

教师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上不能兼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也淡化了他们的个性阅读,单纯地强调学生去理解并且接受文言常识以及语文知识。教师的讲解取代了学生们应该有的自主思考,代替了学生们应该有的自主阅读和探究。学生在文言文的课堂上仅仅是用耳朵去听,或者在书上机械地做笔记,缺乏思考,也助长了他们的懒惰心理――不用去预习,上课只要听讲记笔记就行。这样的教学不但慢慢消耗掉了学生们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就连教师也觉得不用去研究新的文言内容,只要传授单纯的知识点就是够了,这对双方都是不利的。

(四)学生接受文言文知识的意识薄弱

文言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直接决定文言文的学习效果。由于文言文比较晦涩难懂,再加上教师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文言文学习枯燥乏味,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意识越来越薄弱,造成学生学习文言知识就是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的局面,很少能有学生因为喜爱才去学习古文的。

三、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文言文的教学应该淡化其功利性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做出了明确的指示,文言文教学应该提升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的实词意义、虚词用法以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结构,从而使其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并能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文言文教学是对人才的教学而不仅是对考试的教学。因此,教学过程要时刻关注对学生的培养和锻炼,摒弃文言文教学的功利性,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以及传承古代文化的能力。

(二)文言文的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文言文之美要通过诵读才能逐渐领悟,学生大声诵读能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一定的共鸣,因此,诵读是促进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感知文章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在课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语气、语调上进行指导。诵读的方式也应该多种多样:教师范读,学生们齐读以及个别朗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教学形式多样化的文言文课堂不仅充满趣味还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感知力。

(三)文言文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文言文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所以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明白: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要帮忙。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学中要避免枯燥单纯地讲解,尽量设计一定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学完之后鼓励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句式造句或写小说片段,通过这些让学生领略文言文之美。

四、文言文教学的成果

(一)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文言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以及领悟古代灿烂文化的能力。教师如果摒弃了文言文教学的功利性,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能时刻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现当代很多名家伟人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究、继承这些文化典范,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二)诵读经典,传承文化

学生学习文言文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增强内在品质,同时也能更好地了解祖国的文明史,继承发扬民族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以及自豪感。

古典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古诗词;激感;运用举例;引导鉴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286-01

在运用古文化渗透课堂教学时,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教师本身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选择典型的案例,对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有个大致的了解和把握,运用自如,恰如其分。二是善于辨别真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宣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不能盲目照搬。三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积极参与,有时候将学生的智慧火花聚焦,就令人眼花缭乱,课堂上就会有意外收获。对教师而言,能更多地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扩大表扬面。对学生而言,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好语文的兴趣。

我认为古文化的魅力不应单纯散发在语文课堂上,它也可以通过教师精湛的语言、生动的讲解和别致的设计渗透在每一科教学中。在语文教学中,我通过反思发现自己有意无意将古文化渗透于课堂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运用古典文化:

一、古诗古词之运用于激感

古诗词造句齐整寓意丰富,很多是家喻户晓、朗朗上口的名句,咀嚼起来,令人齿颊生香。如在讲“不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情绪”,这一部分内容时,我运用了情感色彩对比强烈的坡的两首风格迥异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谣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高瞻远瞩的豪放情怀充分展示了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读毕,令人“荡胸生层云”,浮想联翩,正是这个唱出“大江东去”,喝酒也要“把酒问青天”的东坡,写出的《江城子》,却真情郁勃,句句沉痛,惨绝痛绝。“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首词的情境是什么呢?其时,夫人王弗逝世十年,东坡本人亦经历人生沧桑,做此悼念亡妻之词寄托哀思。同学们通过这两首词的对比,感受到了情绪的复杂性及人类情感世界的丰富细腻。许多同学将它摘抄在阅读笔记上,反复吟诵,既深刻理解了教学内容,又体会到古典诗词动人心魄的美。

至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等更是随手拈来,这种耳熟能详的诗句的运用比用语言解剖来讲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

二、古人古事之运用于举例

几千年的灿烂文明,涌现出多少代代传诵的人物及可歌可泣的事迹。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陶渊明,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大丈夫――项羽,有“精忠报国”的血性男儿――岳飞,有清正廉明的陶侃,有忍辱负重的司马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得到集中的体现。

在讲课过程中,我除了列举当代英雄人物的事迹,还有意筛选古人古事让学生穿越时空,体会异同。如在讲“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这一内容时,我就用了“曾子杀猪”“孟母三迁”的故事,与当前“小皇帝”“小公主”的家庭教育作了对比,让学生思索。一个学生写道:“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可是怎样才是正确的爱?古人尚且明白言传身教。俗话说:子不教,父之过。看看现代社会有些家长迁就、溺爱孩子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令人担忧,这种没有方向的爱只会让孩子栽跟头”。实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文学作品之运用于“佐料”

古典文化范文第4篇

中国古典舞是在中国戏曲舞蹈、古代舞蹈以及传统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更确切地说,它更是对以上三种舞蹈艺术的复兴,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念和原则的体现。因此,中国古典舞相对于中国戏曲舞蹈、古代舞蹈以及传统舞蹈来说,创新度并不高,它犹如一根绳子,将中国传统文化很好地串联在一起。从流派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古典舞是一种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舞蹈类型,在中国舞蹈的种类里,与芭蕾舞、民间舞和现代舞相提并论。中国古典舞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流行于中国古代的宫廷舞,甚至可以继续向前追溯,一直到民间舞蹈。自西周时期开始,我国就已经出现了专门管理礼乐舞蹈的机构,后来的两汉、两晋、隋唐以及五代也都一直沿袭这一机构。宫廷舞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有周代的六个乐舞,此外还有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等,很多统治者都热衷于舞蹈,宫廷舞又恰恰是在迎合统治者审美情趣的基础上创作的,这就使得部分宫廷舞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奢靡、消极的色彩。可是这种情况并不绝对,只占据了宫廷舞的一部分,大部分宫廷舞作品都是乐师吸收民间舞蹈某些元素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因此宫廷舞鲜明地体现了传统艺术的精美绝伦。到了宋代,中国民间舞蹈吸收了戏曲中的某些舞蹈元素,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宋代舞蹈,发展到元代时期,舞蹈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大融合阶段,无论是滑稽戏、白戏,还是宫廷乐舞、歌曲,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中国舞蹈在元代、明代和清代主要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戏曲舞蹈相融合,后来,社会矛盾不断加深,社会生活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舞蹈艺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大大丰富了舞蹈的形式和内容。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古典舞也随之悄然出现了一些变化。很多舞蹈家纷纷针对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展开研究,他们不但积极学习古典舞蹈中戏曲舞蹈的成分,而且还在古典舞蹈中加入了武术元素、芭蕾元素,推动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除此之外,这些舞蹈家还借鉴了芭蕾舞中的舞蹈技巧,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编制成首套古典舞教案。《小刀会》、《宝莲灯》等作品都是古典舞中的典范,它们采用了较多的古典舞动作,展现了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为观众带来美的视觉享受,提高观众的审美情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古典舞重新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舞蹈家不但对戏曲舞蹈展开深入研究,试图找出可以借鉴到古典舞蹈中的成分,同时还对石窟壁画以及出土的舞蹈资料进行研究,以便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新的舞蹈动作,如《丝路花雨》、《编钟乐舞》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很明显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舞是当之无愧的宝贵艺术形式,艺术价值极高,它不但与戏曲、武术中的某些元素高度融合在一起,而且还能体现出舞蹈大师高超的舞蹈技能。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充分表现出古典舞的深刻内涵,同时也一并展现出与之密切联系的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中国古典舞的服饰、音乐,还是动作、神韵,无一不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联系的显形呈现,形神兼备而和谐统一。

2.古典舞的特质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中国古典舞不仅吸收融合了武术、戏曲、民族舞蹈的某些艺术元素,而且还借鉴了芭蕾舞的抽象动作,最终形成了“神形兼备、刚柔并济、动静互补、以身为本、以意为神、内外合一、一动俱动、兼含并蓄”的艺术特征。这一概括不仅强调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内在精神和艺术风格,揭示了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而且还体现了中国古典舞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独特的美学特征。

2.1古典舞之身韵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中

中国古典舞不但集中体现了中国形态美学、韵律美学,是二者的综合反映,同时它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中国古典舞不会将某一传统艺术形式简单照搬过来,而是对其中的精华部分进行有选择地吸收,运用自身的审美理念去发现其他传统艺术形式中民族性的东西,并在遵循传统舞蹈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将其进一步发扬广大。这是中国古典舞蹈与其他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同时也是中国古典舞能够散发独特魅力的原因。由于中国古典舞蹈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对任何一名舞蹈表演者来说,都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更深刻地理解舞蹈的美学价值所在,这样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舞蹈训练中,从而灵活自如地运用舞蹈肢体语言来展现美学特征。

2.2形、神、劲根植于传统文化中

中国古典舞的外形特征是,它不仅需要保持直立的外形,而且还需要在倾、圆、拧曲等基础上展现各种各样的舞蹈造型。中国古典舞的外形一定要充分展现自身内涵,即必须将民族气韵充分展现出来。古典舞在表演过程中要掌握节奏技巧以及用力方法,也就是必须要保持动作的快慢、开合、松紧恰到好处,做到抑扬顿挫,错落有致。金艺华先生是国内知名舞蹈教育专家,他为学生讲解舞蹈技术动作的时候总是将气息的运用放在突出的位置。他提出,学生必须能够灵活运用气息,气息应该从身体的丹田部位发出,不能从其他部位发出,只有善于将气息运用自如,才能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有更加出色“韵”的呈现。显而易见,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国古典舞的每一个技术动作中,表演者不仅需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动作,而且还需要学会正确运用气息,这样才能将古典舞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完美的演绎出来。

3.中和之气构成中国古典舞之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

中国古典舞传统文化内核应该以中和之气为基础,中和之气既是中国古典舞的根本特征,又是赋予中国古典舞美学价值的所在。“中和之气”中的“中和”是对文化现象内涵的评价,它是带有科学思维特征的美学和哲学的综合体现。要想充分认识中国古典舞的内在精神必须以一定的依据为前提,因此深入分析中国古典舞的内在精神所在的品格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髓。关于古典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二是对传统舞蹈的现代化构建,缺少其中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学者必须充分认识这一点,这样才能发现古典舞中的内在传统文化,才能全面掌握古典舞的确切内涵。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舞文化的发展演变历程发现,它与文学艺术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基本相吻合。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得出:“和”与中国古典舞之间的密切联系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和”与中国古典舞的哲学基础密切相关;第二,“和”与中国古典舞的美学价值密切相关;第三,“和”的观念与古典舞的人体运动规律密切相关。“和”与中国古典舞的密切关系对古典舞的外在形式以及意识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中和的观念对中国古典舞的形式和内涵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它是古典舞传统文化中当之无愧的内核基础。从一方面来看,中国古典舞蹈中关于“天人合一”、“中和”的美学意义与中国古典舞蹈中的内涵完全相符,并且前者也是对后者的解释;从另一方面来分析,人们要以此为基础,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天人合一”的观念,主动接受生命与自然密不可分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人还要以实际行动来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种观点不仅对中国古典舞形式与内涵的构成具有影响作用,揭示了其内在哲学基础,而且也有利于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无论是中国古典舞蹈,还是中国其他传统艺术以及美学,都不能脱离人文传统而独自存在,我们必须理清中国古典舞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关联性,尤其要准确把握它的外部呈现形式与内在传统文化之间的气韵关系,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地分析传统文化对古典舞蹈产生的影响,所以说“中和之气”不仅彰显出中国古典舞传统的文化之美,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舞具有时代的气韵之美。

4.结语

古典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典文化;当今园林;启发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因此人们对建筑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力度不断加大,使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因此为了人类社会的明天,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满足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在现代的城市建设中加大了对园林建设的力度。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速度也随之加快,在当前的建筑领域中,各种技术和设备以及材料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还涌现出了大批先进的技术和材料以及设备,从而为现代的园林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在现代的园林建设中,古典文化对现代园林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古典文化不仅能够提高现代园林的形象,还能够满足人们对现代园林的要求。而随着古典文化在现代园林与环境中的应用,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并且还为城市的发展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古典文化是我国以及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这些古典文化对现代园林设计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为了促使古典文化与现代园林的融合,就必须要加大对古典文化在现代园林与环境中运用的分析研究力度。本文从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地位出发,对古典文化和现代园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古典文化在现代园林与环境中的运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同行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进而为我国的园林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古典文化中传统园林的历史地位

世界园林史表明,各种园林形式不可避免地遵循着发展―成熟―衰落的轨迹,园林风格与样式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并成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传统园林从苑囿发展成人工山水园林类型,历经3 000余年的历史演进才日臻完善,其中凝聚了中华民族政治思想、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自然观念发展的全部精华。尽管传统园林有着种种局限性,如果因此而将它简单的全盘否定显然是不可取的。

二、古典文化中传统元素的现代意义

关于传统园林的研究对现代人而言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传统园林的理念与理法对现代人的启示;二是传统园林中的不足与糟粕给现代人以警示。

就中国传统园林的警示作用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中国传统园林是在长期封闭的社会状况下,主要在私家领域里沿着山水格局一脉相承、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的,而这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距甚远。这是中国传统园林使人们敬而远之的主要原因之一;

(2)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的自然环境与景观资源发生了巨大变化,北方城市水资源十分贫乏。因此,山水式园林更适合江南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并不适宜建造大规模的山水园林。像颐和园、圆明园这些大型山水园林都是在原有水面或沼泽地的基础上加以疏浚而成的。然而现在对一些新建水面的维持消耗了大量珍贵的水资源,正在建造中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不惜在平地上挖湖堆山,其实是劳民伤财的反生态设计理念;

(3)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现代人融入真山真水之中已十分便利,无须再在城市之中尽享山林之乐。而真山真水的气势及其丰富的景观环境却是假山假水难以比拟的,导致以人工山水为主的传统园林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紧紧抱着传统园林形式不放不利于中国园林的发展;

(4)中国传统园林表现自然的写意手法与传统园林的体量与形式十分融洽,但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城市中则显得格格不入。随着城市与园林设计的全盘西化,现代人也趋向于西方园林形式;

(5)中国传统园林中惯用的山石、小品和木结构园林等造园元素,或因材料难觅,或因功能丧失,或因维护成本较高而更换材料;且精湛的技艺大多失传,导致现代仿古园林作品设计制作水平低下,精工细作荡然无存;

(6)中国传统园林大多营造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中,对周围大环境的影响甚少,未能突破私家园林的局限性。在追求急功近利、希望全盘照搬的现代社会中,也难免遭到摈弃。

虽然传统园林在现代社会的生存面临上述种种不利条件,但它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以及对地域性景观的认识,有助于现代人对本土景观资源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惟有营造出既符合本土地域景观特征,又满足本地居民生活习惯和审美趣味的园林作品,才能使中国现代园林真正走向发展与成熟。

三、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园林建设也与时俱进,进行了相应的发展创新。在现代的园林建设中,不仅要认真汲取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成功经验,又要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和本土资源环境特征。抛弃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启示意义,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才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真正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