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典文献论文

古典文献论文范文精选

古典文献论文

古典文献论文范文第1篇

表达古典主义素材的图案用后现代的设计方法物化表现出来,在后现代主义消费语境中,进行汇集、筛选、叠加、重构、拼贴等处理,极大地丰富了时装原有的图案、图形装饰资源,设计中数码印花主要采用改变服装面料表面肌理效果的方式直接印花,面对当代数码印花技术的发展,尝试从叙事学的角度去分析时装设计中的数码印花图像,以求在多维“解码”图像的同时“揭秘”时装设计中的诗学意义。以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扩宽了“看”与时装关联性的多维度思考,强化了时装设计中“编码”与“解码”的多重性。主要从图像的单一场景叙事和纲要式叙事两方面进行探究。后现代设计中强?调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借鉴历史元素重新演绎,而在装饰面料设计中也体现这一理念。通过对历史传统文化的解读,并从中提取设计师想表达的元素进行借鉴与重塑,创造出''''“新”的历史片段,历史文化的延续主要是运用一些特定的历史元素,通过色彩、造型等方面的重塑,与消费者达到文化的共鸣。以2014年Dolce&Gabbana春夏女装系列为例演绎西西里岛风情和古希腊的黄金时代。在Dolce&Gabbana的时装设计中,设计师通过装饰面料的设计来展现西西里岛所传递的韵味,似乎在欣赏一场生动的历史回顾展,装饰面料以希腊建筑的残影、希腊金币以西西里岛特有旳杏树花蕊穿插设计,通过数码印花、缝绣、缀绣以及压花等手法进行表达本季面料所要传达的历史风情。

2褶裥流变应用效应

表达面料浮雕再造设计是从艺术设计构成理论角度对材质的立体再造设计。通过对服装面料褶皱现象归类分析及系统地进行面料再造实践,试图将面料浮雕再造设计应用于古典设计方案中。面料浮雕再造是指在不改变面料材质及性能的前提下,按照现代造型艺术设计构成规律将褶皱重构、组合、再造立体面料,通过大量的面料再造实践创新,经过折、绣、缝等工艺技术处理,使面料构建成浮雕状造型效果。研究面料措饰设计的基础上,对面料浮雕再造设计进行深入研究。面料浮雕再造设计是将平面的面料遵循形式美原则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排列、重组、构建。它们主要以整体或局部的重复设计构成,更多利用图案原理中的纵向横向组合方式,平面构成中的渐笨、发射与对比形式美规律来设计,构成形象、抽象的面料浮雕式再造型,形成褶皱、折叠、纵伸、抽?缩、凸凹、堆积等造型缝锁构建面料浮雕,造型多在面料反面缝制,按“基本形”标注连线的端、折点依次挑缝纱线抽紧结牢,线迹不外露,可应用于服装整体或局部设计,与其他平整面料形成变化与对比,增强面料质地的艺术感染力,使面料设计更具创新性、更富有艺术魅力。

3材料复合创新设计

表达后现代装饰面料设计不仅要与时尚有关,更要与可持续性相关。在装饰面料设计的印染方面一般选用天然植物染料。在用料选择上,一般运用绿色环保材料如大麻、棉和丝等,同时还有较新的人造纤维素和生物塑料等。这些新材料的出现不但也装饰面料设计軍大的空间,同时也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绿色观念指导下的装饰面料设计,不但能够满足消费者对〒时尚的追求,同时也能够引起人们对于可持续性时尚^重视。“再设计”一词最早是由曰本设计师原研哉先生提出的,他通过曰常生活中的物品进行重新设计以追求一种相互尊重的状态,从熟悉的物品到陌生的改造,不仅强调了再设计旳概念,同时也表现出人与生态的和谐与平衡。将再设计的理念融入装饰面料设计中,提出了一个循环再设计的模式,材料复合创新将是装饰面料设计的一个未来趋向,在考究美感和附加价值功能之外,也强调其生态保护意义。似乎在循环再设计中探讨的不再是特殊的工艺,而是对于循环概念的推崇,例如毕业于中央圣马丁的MomoWang,她推崇的“第三只手”的概念正式将一些面料丢弃的概念注入自己的创意和想法,通过刺绣、羊毛毡或印染技术让他们重新焕发光彩,形成独一无二的时装装饰面料。她的成衣作品,通过收集一些古老的印花面料进行再设计,通过色彩和印花的搭配组合构成具有镂空效果的装饰面料。

4材料感知意象隐性

表达后现代设计通过装饰表达人类的某种情感和观念,在美化产品本身的同时唤起对于某些特定元素、历史片段等回忆。重视传统文脉,现代主义设计力求用现代的工业文明代替一切传统古典,具有强烈的反装饰性和反传统性。后现代主义则认为,历史的传承是文化延续的一部分,现代主义的摒弃是不合理旳。后现代主义对于历史传统的使用并不是生搬硬造的,而是对传统元素进行提取和改造,表达一种折中、含混的设计语言。后现代“形式服从功能”的设计理念导致了功能主义的现代设计理念和理性主义的设计风格的形成。现代主义的设计忽视了设计对于文化、不同审美趣味的考虑,对功能性的过分注重超越于一切,表现出了极度的冷漠与理性。而后现代设计常在设计细节上强调非理性因素,更注重诸如独特、情感等特点,模糊实用功能性,使产品增加趣味性和欣赏性,达到一种设计的轻松与宽容。通过面料设计体现来表达对于历史、社会以及人类生命的本体思考。设计中通过棉、麻等纯天然织物的褶皱处理以及利用叠加捆绑的方式来记录和反应人生成长片段与生命历程,再现封存的记忆,折射时装对人生成长的外在约束与内在影响。

5应用价值探析

古典文献论文范文第2篇

1.1孤垂计算和交叉跨越的校检注意事项产生电力线路孤垂问题是因为线路导线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而发生了长度的变化。对于已经架设好的电力线路,一旦环境的温度上升幅度超过以前最高的使用温度,电力电路导线的孤垂将会发生新的变化,孤垂将会比以前更大,造成新的困难。因此,孤垂调控的目的就是通过合理的方式,在保证不破坏电力线路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小孤垂导线的伸长量,避免增加线路相关工作的难度。孤垂长度的增加和多种因素有关,如环境温度的变化幅度、线路导线的材质、线路的膨胀系数等,当然也和线路的架设方式有较大的关系。在进行线路孤垂综合调控的过程中,应当全面考虑影响孤垂长度的多种因素,采取综合性的方法进行调控,不仅要从线路的校准、调整入手,也要充分考虑线路杆塔的架设问题、强度问题等。目前,国内一般采用耐热导线,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孤垂长度由于环境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变化。在耐热导线设计和安装的过程中,导线的安全系数是重中之重,唯有保证安全性能,才能够将耐热导线投入到电力线路的安装中。耐热导线的安装过程中,要注意导线和整体工程的高度契合,因为耐热导线和工程整体质量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整体电力线路架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1.2孤垂测控首选方法在电力线路大档距孤垂测控中,经过综合分析各种因素,首选方法是档端角度法。档端角度法适用于大档距孤垂测控的原因是,大档距电力线路架设时,孤垂一般不会太小,而孤垂大则决定了b值也会相应变大,b值越大、孤垂越大,则a值就有越大的适应范围,这样可以保证大档距电力线路架设的安全性。具体操作中,档端角度的范围有明确规定,这种规定总结长期的经验得到的,即a值应当大小适中,过大过小都不可以,孤垂值应当保证不可太小,b值应当适当大一些,保证结果的准确。另外,总结相关的大档距测控经验发现,大档距测控应当把平视法作为首选观测方法,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测控的误差,使测量的准确度得到一定的提升。因为在档距和高度差非常大的情况下,应用观测仪器俯视测量得到的数据会由于观测到的孤垂切点部位的偏移而形成误差,和实际情况截然不同。

1.3电力线路大档距孤垂测控和实践检查的方法创新大档距电力线路,一般面临复杂的地形和条件,可视条件差,即使采用测量仪器也难以进行精确测量,而且测量过程中还存在不小的安全威胁。对电力线路大档距孤垂测控的方法进行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帮助提升电力线路大档距孤垂测控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可靠性,帮助相关电力线路架设人员更好地克服大档距电力线路架设的难题。在一些情况下,上测点和下测点的连线不是铅垂线,导致上测点和下测点与A点的水平距离不同,不过如果这两者相差特别小,可以忽略不计。当然,也可以选取杆塔在同一条铅垂线上的相应参照点作为上测点和下测点。

1.3.1大档距孤垂测控和调整大档距孤垂测控和调整的新方法,是为了解决紧线孤垂施工中,紧线长度的微调造成孤垂超出设计,使得施工人员难以控制紧线的速率的问题。新方法的原理,是依据线长的相关原理,经过适当的推导得到孤垂控制的公式,从而实现通过线长调整量在紧线之前对大档距目测观测控制孤垂进行预先计算。这种方法可以避免一些安全事故的产生,提高大档距电力线路架设的施工质量。再根据控制孤垂计算出控制孤垂的观测角度,对仪器角度进行适当的调整,等到紧线孤垂适宜,放慢紧线速度,告知紧线操作人员应当牵引的线长,并进行相应的校对工作。当经纬仪中丝出现导线孤垂时,就可以停止牵引工作。

1.3.2紧线段孤垂调控方法在紧线工作结束后,可能面临一些需要调整校对的问题,紧线段孤垂调整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紧线段孤垂出现问题一般是由于摩擦力的存在,调整方法一般是采用牵引设备,逐步将紧线段孤垂调整到适合的程度,使孤垂达到相关的要求标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孤垂的调整一般是先将孤垂调整到小于标准孤垂,然后再将孤垂回落,直到达到标准孤垂。如果孤垂在调整过程中张力过大,施工人员可以采用手扳葫芦来进行调整,这样可以极大地保证调整过程中的可控性和调整的最终效果。另外,在调整过程中,观测方法一般采取经纬角度法,少数小档距的情况用目测观测,经纬角度法具有观测准确、操作简单、效果良好等优点,相关电力线路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当熟练掌握这项观测技术。经过准确的观测后,再进行划印截线的工作,在线路上安装耐张线夹,并进行线路的挂接工作。在挂线完成后,仍然需要采取和紧张耐线段孤垂调整相同的方法,对线路挂线完成后的线路进行检测,观察是否存在孤垂误差。这些孤垂误差多是由连接工具的测量误差引起的,调整的方法一般采用连接金具扇形板,如果设计中没有调整版,则可以用增加或者减少连接金具的方法进行简单调整,最终达到应有的线路孤垂标准。

2总结

古典文献论文范文第3篇

1.1输电线路的短路故障

输电线路短路故障是线路运行中一种的常见的现象,其发生原因是多样的,但主要是原因是不同电位导体互相短接或绝缘层被击穿导致的,不同的电力线路之间是绝缘的,如果绝缘层被破坏,就会产生短路故障。同时,检修人员在线路的检修过程中,认为的操作失误也会导致短路问题、如电力抢修人员在维修时,没有按照操作流程将电线包裹绝缘体,导致线缆部分外露,造成两个不同线路的短接,从而出现电力线路的短路。

1.2电力线路的闪络、断线故障

电力线路的闪络、断线故障也是线路运行的常见故障之一,引起这一故障的原因有人为、环境两方面。人为因素的主要体现在建筑项目的违章施工。一些施工单位电力知识严重匮乏,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没有考虑电力设施的安全性,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进行施工作业,损坏塔基、塔杆,在电力设备保护区内建房,高空抛物等危害线路安全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因人为因素造成接地、短路、断线等故障。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如恶劣的自然天气导致电力线路出现振动,当线路的震动幅度太大时,各个线路之间可能会出现闪络现象,发生闪络现象后,电极间的电压会快速下降到零或接近于零,绝缘表面因局部过热会出现炭化现象,从而损坏线路的表面绝缘。又如,线路附近的树木的过高,形成树障危害,线路与树枝搅在一起,大风天会造成线路掉闸。

1.3单相接地故障

单相接地故障是电力线路运行中较为常见的故障之一,如果电力线路长时间处在雷、雨等恶劣的气候环境中,单相接地的故障发生概率会大大提高。如果电力线路发生单相接地的故障,那么线路的相电压值会降低到零,正常的相电压会上升至线电压程度,线路的电压跨度会大幅度的提高,造成线路的过电压幅值超出设备的耐压限值,最终会损坏电力设备如果单相接地故障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处理,在电力传输的过程中,电力线路的温度会急剧升高,极有可能造成整个电力线路的短路。

2电力线路运行故障的维护措施

2.1线路超负荷故障的维护措施

线路超负荷故障发生的实质原因是线路的电流量超过了电线设计的初始值。为解决线路的超负荷故障,在电力线路的设计阶段,要做好配电线路的选材,供电企业要根据电路的实际安全电流量,控制电力线路的传输量、输电线路的发热量等技术指标,坚决杜绝电力线路的超负荷运行。同时,电力线路的工程部门要做好相关的设计工作,做好线路施工工作,尽量减少施工问题,保证电力线路的安全运行。

2.2雷击故障的维护措施

雷击故障的维护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施工过程中要明确当地自然条件,精确计算雷电日的天数,强化线路的防雷设计。二是当雷击故障发生后,要快速找出雷击发生的位置,检修人员要根据雷击故障的性质进行分析,当故障是金属性接地,主要考虑单相接地故障。检修人员可以采用合闸方式来排除故障。一般情况下在跳闸5分钟后,电力线路的5公里范围内仍存在雷击现象,就可以明确判断是雷击故障。

2.3短路、电阻故障的检修措施

电力线路的短路故障原因较为复杂,检修人员在检修短路故障的过程中,要结合短路故障的原因确定相应的处理方法。一般情况下,短路故障发生后电路的电阻明显下降,在维护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采用绝缘电阻表对电路的绝缘电阻值进行测量。此外在线路短路时,电力设备的保护元件回路受到影响,检修人员可以通过故障分析的回路找到短路发生的精确点,同时还可以利用万用表法查找故障点,从而进行有效的维护。有效降低杆塔的接地电阻,对防止输电线路跳闸、提高线路防雷水平有重要意义。供电部门要及时安装外引接地设备,采用电阻率低的材料或者深埋式接地极,同时发挥电路自然接地的优势。此外还可以通过加装耦合地线的措施预防电阻故障的发生概率。

2.4接地故障的检修措施

接地故障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电路对地绝缘受到破坏,这一故障会干扰对地绝缘电阻的性能,此时可通过测量电路确定接地问题。如果对地绝缘电阻不是很高,检修人员可以用电阻挡或电阻表测量电阻值。如果线路分支较多,可以根据跌开关进行分区段处理,最后根据线路的接地程度、相别等分段寻找故障点。对待接地故障也可以通过查看故障电路两端供电所的工作日志,从而确定母线与变电站间的设备是否有安全隐患。

2.5采用先进技术进行线路维护

移动机器人技术是国内新近兴起的电路巡检技术平台。移动机器能够以固定的速度延线路爬行,对线路上的障碍物,如杆塔、防震锤等可以自动跨越,它自身带有便携式的传感器,可以对绝缘子、导线等线路设备进行接近检测,移动机器人采用高分辨的摄像机获取线路的图像信息,在实时传输到地面基站,有检修人员分析线路是否有损坏。移动机器能够检测塔杆是否变形或损坏,检查导线及避雷线是否有损伤、悬挂异物、锈蚀等现象,检查绝缘子是否有破碎或烧伤、均压环是否歪斜。巡检机器人还能测试线路保护区内的建筑物与线路的距离。巡检机器人的优势相当明显,它轻巧实用,利用仿生学技术设计,节省了电路巡检的成本,提高了线路巡检的效率。当前多传感巡线机器人、分布式多巡线机器人系统也在开发中,这些机器人能够发现各种类型的故障并评估其危害,提高了线路故障探测的灵敏度与可靠性。

3总结

古典文献论文范文第4篇

我国电网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输配电线路和升降压变电所。输配电线路担负着输送和分配电能的任务,是不同等级的电能由发电中心向电力负荷中心输送的通道。根据电压的等级,输配电线路又可分为送电线路和配电线路两种,送电线路输送的电压较高,一般在110kV以上,主要完成从发电中心至变电站电能的输送,而配电线路一般在35kV以下,完成从变电站至用户的电能输送任务。不管是送电线路还是配电线路,作为电力输送的关键设备,都面临着线路长、结构复杂、设备种类及数量多、负荷分散等问题,再加上电力线路大多都裸露在室外,气候、动物、外力及其他因素大大地增加了电网线路故障的可能性。为了保证电力线路的正常工作状态,对电力线路中的各种设备进行故障监测是必要的环节。根据设备的种类,故障监测主要应包括:电力电缆绝缘特性监测;高压断路器的合分闸线圈中各种阻力及机械特性、弹簧操动机构储能弹簧状态监测;保护SF6气体密度的监测;避雷器阻性电流监测;变压器振动监测;电容值监测等。不同的故障部位,监测的方法有所不同。目前,随着电力电子、传感器、红外线测温等技术的发展,电气设备在线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本设计中,电力电缆的绝缘电阻值采用交流低频叠加法进行测量,利用了检测电路中电阻分压状态来计算电缆的绝缘值。这种方法在电缆端电压检测仪中内置处理器,可以实时准确地得到分压值,通过分压值的高低,来确定是否有漏电流产生,从而可有效地实现电缆绝缘性能的检测。对于一个电力线路来说,高压断路器的可靠性也是重中之重。为了保证合分闸线圈、操控弹簧机械动作的可靠实现,本设计利用电流互感器来对分闸线圈和弹簧的工作电流特征点进行监测,形成工作波形,并将工作波形与监控中心的标准波形相对比,从而分析得出其工作状态的准确结论。高压断路器保护SF6气体密度对高压断路器的绝缘和灭弧性能有着直接影响,本设计利用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来监测高压断路器中的气压值与温度值。由于不同密度下的SF6气体与温度具备一定比例关系,因此将SF6的气压值和温度值通过处理器进行计算后,就可得到SF6的具体密度值。本设计中,避雷器阻性电流采用电容电流补偿法来监测,变压器振动利用振动传感器将振动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利用振动与电压的正比关系来确定变压器绕组和铁芯的运行状况。

2电力线路监控方案设计

电力线路状态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在电力线路的现场利用各种监测技术在线获得线路的运行状况,并利用处理器将相应的数据进行处理,利用现场工作PC机对数据进行初步分析,把具有故障可能性的数据远程发送至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利用现场数据和数据库中的标准运行数据构建一棵分析树,并利用诊断软件对树的结构及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线路及其相关设备进行状态评估以及故障诊断的目的。整个系统分为五大模块,分别为信息采集模块、现场PC机、通信模块、数据管理模块与故障诊断模块。信息采集模块主要完成对电力线路中的相关参量的采集工作。根据参量类型的不同,这些参量可分为电参量、非电参量以及开关量的数据采集,并通过通信模块将这些数据输入到现场PC机的数据处理中心。其中,电参量是指电平较高的电压电流值,而非电参量主要是指一些小电流信号量,而开关量是指断路器等设备的开关状态。现场PC机将通信模块传输过来的采集数据进行计算处理,与PC机中所存储的故障特征或运行标准值进行对比分析,把疑似故障数据迅速上传至远程监控中心,进行进一步的故障分析,而PC机发送保护命令至信息采集点,将疑似故障点保护起来。通信模块是在现场PC机及各个监测点中内嵌智能网卡,利用TCP协议构建网络监测程序,该程序的主要功能是根据需要在各个监测点、PC机间发送和接收UDP组播报文,以确定通信链路的可靠性。因为通信模块所承担的通信是双向的,同时工作的可靠性又相当的重要。因此,在重要监测点和PC机中安装的都是双网卡,双网卡同时向外发送组播信息,又同时接收来自其他结点的信息。在PC机中设置TCP通信链路共享内存,内存中存放着某一结点在不同时刻所发送信息的次数,如果发送两次,说明两个网卡工作均正常且网络安全,如果只有一次数据则可能有一个网卡出了故障,而如果没有数据传送则可能是通信链路出现了故障。基于TCP协议的双网卡通信模块有效地保障了底层通信的可靠性,而上层通信采用公共通信网络即可。数据管理模块和故障诊断模块都位于远程监控中心。远程监控中心设置大型数据库,数据库内存有各设备的标准运行数据及历史运行数据,数据管理模块的任务就是对远程传送过来的数据进行实时在线分析,以确定设备的运行状态,并生成相应的统计报表,完成图形显示、存储、打印等功能;而故障诊断模块内设有故障分析算法,在算法的指导下对可能的故障信息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回传至PC机,从而实现远程控制的功能。

3算法分析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日益庞大且结构复杂,所以故障的可能性和复杂度也在增加。一般来说,电力线路所发生的故障可能是多种原因所导致的,而且每一个故障的部位和原因也不是一种独立的事件,很可能与其它故障或者电力线路有联系,因此,针对电力线路的故障预防和诊断就存在着相当的难度。为了深入掌握故障的模式,以达到准确判断的目的,利用树来构建相应的故障模式数据结构,并辅之以故障树分析方法来进行故障的推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故障树分析法是以系统中各种可能的故障作为树根,以系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因素(例如部件失效、环境变化、人为失误等)作为树叶,利用树型结构的构建与分析找出系统元素与系统故障之间的逻辑关系,便于实现系统故障分析、预测和诊断,是一种高效、直观明了的逻辑算法。结合电力线路实际情况,本设计建立了一系列故障树,图2、图3分别为高压断路器及线路绝缘的故障树模型,其他树型模型不再赘述。在构建故障树的基础上,利用程序为每一棵故障树确立了相应的知识库判断系统,利用数据库中存储的标准数据、历史数据、实行运行数据,并结合知识库中所存放的判断模型,就可以实现电力线路的故障判断。

4总结

古典文献论文范文第5篇

弗郎茨•约瑟夫•海顿,奥地利作曲家、交响乐之父。18世纪,正值欧洲启蒙运动、德国“狂飙运动”的兴起,人们要求个性解放,争取自由平等、冲破一切束缚、精神上彻底解放和无限的自由,自由活泼、风格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一大特色。正是受了“狂飙主义”的影响,他的创作风格一改旧观,变得新颖活跃,生机充沛,音乐的表情力量更是引人入胜。海顿一生都在不停地写作,创作涉及面很广,在海顿所有作品中,最精彩的还是交响乐和四重奏,他创立了交响乐和四重奏体裁,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赋予这两类体裁在当时最高的完美,所以后人也称他为“交响乐、四重奏之父”。弦乐四重奏是海顿音乐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他的中期和晚期弦乐四重奏作品,在音响及形式方面有许多大胆的创新。弦乐四重奏的第一乐章往往采用奏鸣曲式,而复调音乐也为弦乐四重奏的内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从而使复调音乐在四重奏中的作用得到了加强。海顿一生写了80余首弦乐四重奏,见证了这一体裁的演变进程并为之后18世纪到19世纪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发展奠定了基础。可能是受到巴洛克音乐影响,复调音乐在海顿弦乐四重奏中具有重要地位。例如,作品20中有三个终曲均被称作“赋格”,海顿运用了复调技法中的对位法,将旋律与复调织体相结合,这种特点使参与演奏的四件乐器的作用都得到了相应的突出,使曲式结构和音响更加丰富多彩。海顿在作品中“采用了全新的、特殊的手法”,即当构思一部新型旋律特点的作品时先将新的旋律打散为动机,然后用各种对位技巧将它们重新组合,这就是将代表主要风格特点的主题发展原则放在了首位的特殊的方法,而且旋律中加进了各种灵活新颖的音程以及更加复杂精巧的节奏,标志着弦乐四重奏无论在表情上还是在技巧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2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被誉为“音乐神童”,富有个性和才华。莫扎特创作的器乐作品主要有协奏曲、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而弦乐四重奏在所有的体裁中更占有重要的地位。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旋律细腻优美,歌唱性极强。例如,著名的《G大调弦乐四重奏》就因为其朗朗上口的优美旋律至今都经常出现在各大音乐会节目单中。莫扎特一生短暂,但其对整个欧洲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巨大的推动作用。他继承了前辈音乐家音乐创作的精华,并将自己那独有的孩童般的天真和纯洁义无反顾地倾注在自己的音乐中。他的音乐歌唱性强,旋律优美、恬静,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的极具个性的音乐形象。

3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

功勋卓著的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大师贝多芬是将弦乐四重奏这种艺术体裁发挥到巅峰之人,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音乐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贝多芬在借鉴和结合了海顿、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的写作手法基础上,发挥个人的音乐才能,是他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但是,他的弦乐四重奏极大地提高了乐器的技巧性和表现性,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创新意识,让人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巨大的震撼力,却不失美感,受到了人们的认可“。他最主要的性格——永远不屈服于命运,而是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去扼住命运的咽喉;他最主要的信念——人类的前途是光明的。”“他的这些精神财富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光辉结晶,鼓舞着人群,经过这样长的历史时期,仍有他的强大生命力。”在这些作品中贝多芬使用了更丰富和声,频繁的调性转换,丰富的表情符号、和弦力度的变化,造成丰富的音响效果,这些作曲技法的运用加强了音乐发展的推动力和音乐的戏剧性冲突性,这些充分的表现了贝多芬对音乐的创新。运用复调对位的手法,对四件乐器的使用更注重发挥乐器演奏技巧、音色效果及乐器表现力,四件乐器之间采用对话的方式。

4古典主义时期弦乐四重奏在结构形式上的继承与创新

(1)套曲结构上的继承与创新。海顿早期的作品,由五个简短乐章组成,而且是插段性的,音乐上传统、浅显;中期的作品已经固定使用四个乐章,小步舞曲从第二乐章向第三乐章过渡;海顿晚期的套曲结构采用四个乐章形式,小步舞曲在第三乐章位置。首尾乐章多用奏鸣曲式,偶尔使用三部曲式或变奏曲式,作品结构逐渐定型,规模进一步扩大。到了萨尔斯堡,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常标记“嬉游曲”,直到维也纳时期,小步舞曲才固定成为莫扎特弦乐四重奏曲式结构中的固定结构;其弦乐四重奏中最著名的《海顿》四重奏就是继续延用有小步舞曲的四个乐章形式,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小步舞曲出现的位置还不固定;到了晚期,四个乐章的结构虽然仍在沿用,但每一个乐章在运用时都更为自由,值得一提的是,莫扎特此时已经意识到了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在创作时总是将情感放在第一位置,而创作中所使用的各种作曲技法被认为是帮助情感宣泄的表达手法,风格也更加自然。贝多芬早中期的作品和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差别并不是很大,但其晚期作品突破性极强。从曲式结构上看,突破了传统曲式结构原则,乐章数量不再是保守的四个乐章,根据情感需求出现了五个、六个、甚至七个乐章。

(2)曲式结构上的创新与继承。早期的作品,除了三部曲式在每一首作品中的小步舞曲乐章(第二和第四乐章)都被使用外,其他曲式结构均在不同的作品中的不同的乐章使用,没有一定的规定性;海顿中早期,四个乐章的安排一般为:奏鸣曲式、复三部曲式、变奏曲式和回旋曲式;到了晚期,随着作曲家对于副部主题的重视,奏鸣曲式发展逐渐成熟。作曲家开始把笔墨更多地放在突出渲染副部主题的展开部。莫扎特初期的弦乐四重奏开始注意到了尾声的重要性,往往是篇幅比较庞大并具有展开性的尾声;到了中晚期的四重奏基本放弃了庞大的规模,更加强调了主题形象的鲜明对比。例如,往往忽略之前必不可少的过度段落,使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直接对立,增加了矛盾冲突。贝多芬的早期作品在曲式结构上借鉴了海顿、莫扎特;中期的作品对奏鸣曲式加以扩展和采用更自由的处理方式,作品调性集中,篇幅往往比较庞大,非常适合完整的表达思想感情;进入晚期,他的弦乐四重奏创作手法更加夸张和自由。

(3)调性布局上的突破。海顿初期的作品五个乐章中,四乐章调性相同,而慢板乐章常以属调或是下属调出现;中期的作品除了使用关系调和同名调的调性对比外,又引入了更远的调性之间的对峙,扩大了调性对比的范围,增强了音乐的发展推动力。莫扎特初期的作品从调性布局看,基本上达到了调性统一,回到了古组曲的单一调性。到了萨尔茨堡时期,有了乐章调性上的对比,慢乐章偏爱使用下属调性,调性布局得到了初期的发展;贝多芬的早期作品从调性布局上看,四乐章通常有三个乐章是相同的调性,而第四乐章同时又是近关系的转调;到了中期作品的调性转变变得频繁起来,而调性的转变也不固定,根据乐曲的内容需要而定。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