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典舞蹈

古典舞蹈范文精选

古典舞蹈

古典舞蹈范文第1篇

一、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体现了丰富的中国文化

“气韵”一词最早产生于南齐的谢赫用以论画,明代胡应麟则以诗论,直至清代王士祯籍以提出“神韵说”。可见“气韵”已成为中国古代普遍适用于鉴别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的一个美学概念。唐代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用“气韵”论舞,一句“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②可窥见剑舞所展现裂石惊云般的“气”,从“来”与“罢”中不难体味到那股游刃有余的“韵”。至今留存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云手”“射雁”等舞姿动势,仍然如行云流水,延绵不绝,如“云手”,它通过“穿手”“划圆”“提腕”“亮相”这个舞姿动作造型,“穿手”为“气”,“划圆”为“韵”,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紧张与松弛中的高度统一,从内容和形式看,它饱含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气韵”的特点,这和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中“意到笔不到”的内在含蓄性有相同意义。从杜诗中“一舞剑气动四方”③所造出的“气韵”就曾令唐代书法大师张旭“灵犀顿通,草书大进”。张旭受公孙大娘的剑舞气势感动,于是飒然风起,所书写的草书“气韵”十足,字字“传神”。“‘韵’是传神的写照,‘气’的涵义又超出传神的写照。”④它印证了中国绘画、书法与中国古典舞蹈“气韵”的表现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艺术的渗透无处不在,处处再现着“气韵”为上的美学要旨。

也有人说:中国古典舞蹈就像在“打太极”。无论站在专业或业余的角度,他无意却真实地道出了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底蕴——“气”和“韵”与舞蹈的关系。“太极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周易》的分支,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从舞蹈文化的‘气韵’所涉及的艺术学、生理学和力学等方面窥视和探索太极文化相比较,实难分出类型。”⑤在中国武术的“太极拳”中体现“气韵”的“沾粘劲儿”,也正是中国古典舞蹈借鉴和利用这一传统文化并运用“圆”和“曲”身段律动的“劲儿”体现其舞蹈“气韵”核心内容。在舞蹈中它又区别于太极并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和气韵方式。如中国古典舞蹈中“身段”称为“身韵”,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如“头正身侧,身正头侧”,转身中的“身过留头,头过身留”;又如“拉山膀”“云手”“晃手”等,此外,它也体现在一些程式化层面的舞姿造型上;再如“射雁”“顺风旗”“大鹏展翅”等。它们均生动地传达出一种“气韵”之美,通过动静、虚实的对比和流畅的舞姿传情达意。这些招式及造型的完成,最终的要求是赋予舞蹈其“气韵”结合之“劲儿”,而这些又是“太极拳”无法表现的。可见“气韵”之美,为中国舞蹈“情有独钟”,是中国古典舞蹈的生命之源,这种自身文化的特质显现出民族的智慧之光,并具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和深睿的思想内涵。

二、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展现了圆融的审美特征

气韵是指艺术创作中内容和形式高度完美的统一,引导我们得以就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进行判断和分析。倘若说,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气”还停留在一种内在精神的美的阶段,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成分,那么,“韵”则是一种将其以某些程式套子加以外化的过程而达到艺术美,古人说“尽善尽美”,此中受制于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气”与由之派生的具有中国气派的“韵”就自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中国古典舞蹈所言之“气”,受“无平不陂,无往不复”⑥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有周而复始的运行轨迹。因而,中国古典舞蹈的节奏、韵律及舞姿造型,都趋于“圆融”。这种审美特征,从留存于戏剧中的程式套子里很容易发现。如程式化舞蹈动作“趟马”“水袖”“甩发”“扇子”“手绢”“长绸”等,这种“神形兼备”‘内外合一”无一例外地体现出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的“圆融”的特征。尤其是戏剧中的跟头,更可谓是中国古典舞蹈之精华,从它的起势到收势,无处不见气韵周行的内在意念和流畅圆融的外部技巧的完美结合。如其中的挂翻跟头,在“收腿蛮子”至“踺子小翻”等连接技巧完成过程中,既强调自始至终的“提气”,也注重全套动作一气呵成,在跳翻腾挪之际,展现的是一种闪串飘顿,连续不断的气派韵致,以“刚柔并济”“以身为本”“一动俱动”反映出的气韵“圆融”之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再如:“射雁”“顺风旗”“大鹏展翅”等造型上,运用了“拧”“圆”“曲”结合“气”和“韵”的律动特点,在律动中那种张弛、起伏、和谐、含蓄的动作表象,展现了“动静互补”“以意为神”“内外合一”“兼含并蓄”典型的气韵“圆融”的审美特征。

三、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造就了典型的舞蹈精髓

笔者认为,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所展示的“圆融”,是以深刻的文化背景为依托。它是中国古典舞蹈区别于其他舞种的唯一特点,它之所以成为独具特点的古典舞蹈,正是它具有“气韵”之美这一舞蹈律动的精髓。其成因归根结底源自中华民族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它表现了一种表里如一的观念。正如美学家蒋孔阳先生所言“中国古典艺术的价值是由它在何种程度上表现了人的境界和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境界来决定的。”中国古典舞蹈以这一精髓并生动默契地连接起节奏、表情、构图三大要素,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借“尽意”之舞,言乐观向上之情的精神境界。这种美学观较西方美学,更为深刻地触到了艺术的本质。美国舞蹈家多里丝.韩芙莉说“舞姿是基于人们长期运用而形成的动作程式。”⑦中国古典舞蹈之所以保留并沿用了千百年的众多舞姿,其原因就是这里面有着中华古朴的人文精髓的传承,同时也有着中华民族的气派和精神,更加展现了“气韵”之美的特性,它为中国舞蹈创新与发展提供了美学的智慧。正如清初画家石涛所说“天地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必得以笔墨之生气与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⑧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以载歌载舞、歌舞相间为主要动作特征;而芭蕾舞则是以“外开”“伸展”和足尖技巧为动作特点;中国古典舞蹈是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动作讲究“精、气、神”。这种“精、气、神”,就是“气”和“韵”的结合体,“气”是“韵”的生命信息,“韵”是“气”的外在表现,是“气”之“韵”。“气”偏于艺术的内容,“韵”则重于艺术的形式,二者是不可分割而客观存留在舞蹈画面上的。因此,中国古典舞蹈之“气韵”是舞蹈的精髓,它是可以被感知的一种区别于其他舞种的典型标志。

四、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影响了世界舞蹈的发展

中国古典舞蹈发展至今,是历史的产物,又是现代的产物,内有现代化发展的内涵,外有借鉴创新的趋势,运用自身形成的优势和特色再去影响世界舞蹈文化发展潮流,这是舞蹈发展的必然。如韩国舞蹈在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下,也十分讲究“圆、曲”的动作形态。如:“围手”“绕腕手”等动作构成,“气韵”运用已成为韩国舞蹈动作的核心。再者,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现代舞各流派,他们为了解放演员的手脚,打破芭蕾舞那种束缚演员的个性、程式化的动作和机械技艺的表演方式,寻找能表达外部世界给内心带来感受的舞蹈语言,他们把目光也投向了中国,为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营造出迷人的艺术氛围而欣喜,并且仿效。他们认为在现代舞蹈中贯穿于“气韵”身段,易于把握和演绎作品,能够充分地发挥演员的情感表达。无论中国舞蹈还是韩国舞蹈或者西方现代舞蹈,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走创新之路,形成具有本民族、本地方艺术特色而立足于本国、面向世界的精品。中国古典舞蹈“气韵”的形成,它印证了“取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⑨”的永恒哲学理念。

笔者认为,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是探究本门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尺,它是统帅形式的关键因素,又是作品内在的生命本原。笔者相信,在立足本国文化的基础上,中国古典舞蹈将会以新的理念而不断创新发展,完全可以在不远的将来代表世界舞蹈文化发展的主流,将对世界舞蹈的创新做出一定的贡献。

注释:

①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②③杜甫.唐诗选注[M].北京出版社.1980,237

④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⑤摘自向开明、严德善.太极气韵与朝鲜(韩)舞蹈韵律[J].北京.舞蹈2002,(8)

⑥周易、韩泰.中国古代舞蹈史纲[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

古典舞蹈范文第2篇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有一个漫长的演变,并且在戏剧的基础上形成戏剧舞蹈,之后又经历了中国古典舞和学院派古典舞三个阶段。古典舞继承了戏剧舞蹈的动作,经过演变形成自己独特个性,又给学院派古典舞提供了发展基础。戏曲舞蹈是中国戏剧的重要形式与中国古典舞之间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中国古典舞初建阶段,吸收了戏剧舞蹈的精髓,承接戏剧舞蹈的文化精神和舞蹈动作,加快了古典舞的发展步伐,为其建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950年中国古典舞正式命名,并且脱离了戏剧舞蹈的称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特性向前发展,也为学院派古典舞发展打下基础。学院派古典舞是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发展,也赋予了其新的内容,产生了比较典型和有代表性的作品。回顾中国古典舞的历史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中观念不断变化。

2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现状

中国古典舞传承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延续和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多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有着明显的变化,却具有强烈时代感。中国古典舞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成为当代舞蹈艺术体系一员。但是中国古典舞不可能离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底蕴。否则将造成古典舞的精髓大量流失,失去本来面目。中国古典舞首先要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民族审美特质。因此未来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之路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返璞。为了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古典舞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中国古典舞学科继承与发扬传统舞蹈中的风格特征,更深刻的认识传统艺术的精髓。同时中国古典舞也可以吸收外来因素,完善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舞蹈创作中,很容易直接“引用”现代舞技法,造成了大量古典舞剧目内容相似。忽略了古典舞要表现的人物思想和特征,甚至个别编导直接吸收西方舞蹈,减少了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学中的审美特征,古典舞的艺术价值大大减弱,弄得中国古典舞千疮百孔的。

3中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未来

中国古典舞艺术要传承民族文化,坚持民族化的审美,在面对异域文化冲击时,守护好自己的文化疆域,必须坚定自身的优势,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求发展。

3.1整合中国古典舞语言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中国古典舞创作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完善与丰富中国古典舞的语言体系才能为古典舞的未来发展提供传播的基础。整合中国古典舞语言非常必要,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巩固以及再提炼,是传承的要求。中国古典舞蹈语言具有古典舞审美特征的经典语言,加强和完善语言系统,形成自身独特性,特别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广漠的土地上,给中国古典舞提供了全新的素素材。在传承与整合中,要抱有谨慎的探索精神,挖掘出古典舞语言最精粹的素材。同时在如今的大量古典舞作品之中,许多现代舞、当代舞语言词汇已经渗透进来。中国古典舞不断传承和发展变化,才能承载时代赋予的使命,克服重重困难,为创建古典舞学科打下基础。

3.2继承与开拓创新

中国古典舞蹈艺术未来发展,不仅需要开拓创新,更需要进行有效的传承,重视传统文化,寻找一条属于古典舞自己的独特的道路。中国古典舞要与时代紧密接轨,只有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把立足点构置于现当代,建立中国古典舞学科,我们后来者要继承他们的衣钵,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让中国古典舞继续辉煌在舞台上。

3.3“和谐”发展

中国古典舞原则“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品格,是中国文化中的整体体现,是自然与人的审美境界合之为一,它深刻影响了古代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在当今社会,中国古典舞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建立在中国传统审美基础上,代表中国古典的形象。目前,中国古典舞学科正处于不断构建完善的状态,需要我们以“和”的态度,开放式的思想,接纳新的元素,反复试验,最终为我所用。

3.4“融合”优秀的古典舞素材

古典舞蹈范文第3篇

我国古典舞蹈艺术有一个漫长的演变,并且在戏剧的基础上形成戏剧舞蹈,之后又经历了我国古典舞和学院派古典舞三个阶段。古典舞继承了戏剧舞蹈的动作,经过演变形成自己独特个性,又给学院派古典舞提供了发展基础。戏曲舞蹈是我国戏剧的重要形式与我国古典舞之间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我国古典舞初建阶段,吸收了戏剧舞蹈的精髓,承接戏剧舞蹈的文化精神和舞蹈动作,加快了古典舞的发展步伐,为其建立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950年我国古典舞正式命名,并且脱离了戏剧舞蹈的称谓,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特性向前发展,也为学院派古典舞发展打下基础。学院派古典舞是在前两个阶段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发展,也赋予了其新的内容,产生了比较典型和有代表性的作品。回顾我国古典舞的历史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古典舞的发展历程中观念不断变化。

2我国古典舞蹈艺术的现状

我国古典舞传承着我国的历史文化,延续和保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多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有着明显的变化,却具有强烈时代感。我国古典舞通过不断创新和探索成为当代舞蹈艺术体系一员。但是我国古典舞不可能离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底蕴。否则将造成古典舞的精髓大量流失,失去本来面目。我国古典舞首先要弘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继承传统民族审美特质。因此未来我国古典舞的发展之路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返璞。为了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古典舞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我国古典舞学科继承与发扬传统舞蹈中的风格特征,更深刻的认识传统艺术的精髓。同时我国古典舞也可以吸收外来因素,完善我国古典舞。我国古典舞在当代的舞蹈创作中,很容易直接“引用”现代舞技法,造成了大量古典舞剧目内容相似。忽略了古典舞要表现的人物思想和特征,甚至个别编导直接吸收西方舞蹈,减少了传统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学中的审美特征,古典舞的艺术价值大大减弱,弄得我国古典舞千疮百孔的。

3我国古典舞蹈艺术的未来

我国古典舞艺术要传承民族文化,坚持民族化的审美,在面对异域文化冲击时,守护好自己的文化疆域,必须坚定自身的优势,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求发展。

3.1整合我国古典舞语言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我国古典舞创作语言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完善与丰富我国古典舞的语言体系才能为古典舞的未来发展提供传播的基础。整合我国古典舞语言非常必要,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巩固以及再提炼,是传承的要求。我国古典舞蹈语言具有古典舞审美特征的经典语言,加强和完善语言系统,形成自身独特性,特别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广漠的土地上,给我国古典舞提供了全新的素素材。在传承与整合中,要抱有谨慎的探索精神,挖掘出古典舞语言最精粹的素材。同时在如今的大量古典舞作品之中,许多现代舞、当代舞语言词汇已经渗透进来。我国古典舞不断传承和发展变化,才能承载时代赋予的使命,克服重重困难,为创建古典舞学科打下基础。

3.2继承与开拓创新

我国古典舞蹈艺术未来发展,不仅需要开拓创新,更需要进行有效的传承,重视传统文化,寻找一条属于古典舞自己的独特的道路。我国古典舞要与时代紧密接轨,只有在不断地发展演变中,把立足点构置于现当代,建立中国古典舞学科,我们后来者要继承他们的衣钵,通过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让我国古典舞继续辉煌在舞台上。

3.3“和谐”发展我国古典舞原则

“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品格,是我国文化中的整体体现,是自然与人的审美境界合之为一,它深刻影响了古代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在当今社会,我国古典舞遵循“和谐”发展的原则,建立在我国传统审美基础上,代表中国古典的形象。目前,我国古典舞学科正处于不断构建完善的状态,需要我们以“和”的态度,开放式的思想,接纳新的元素,反复试验,最终为我所用。

3.4“融合”优秀的古典舞素材

现代我国古典舞艺术要长远发展,要保持持久而旺盛的艺术活力。面对当今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如何面向世界,如何与国际完全的接轨,如何以独特的民族性独占鳌头都是我们要探索的问题。我国古典舞走向世界之前,要保守住古典舞自己的文化概念和文化形态,结合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后充分研究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并去其糟粕,筛选辨别,才能形成两文化的完美融合。在西方文化进入国门时,同样震荡与冲击着我国人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引起了国民在审美享受和审美取向方面的变化,我国古典舞蹈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西方芭蕾舞传入我国,在我国古典舞的训练中芭蕾的训练体系和内容被大量吸收与借鉴。但我国古典舞并没有盲目的照抄照搬,更不是简单的复制,取芭蕾本身所具有的科学、系统的方法论去总结和吸收,形成科学的训练方式与方法。我国古典舞不能因为学习或借鉴了其他舞种就否定旧体系的一切,而是在强大的历史背景下,拥有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与众不同的展示方法,也形成了独特的传统风格。学习或是借鉴时代的优秀舞蹈文化是继承或是发展所必须的。闭门造车式的发展会封闭我国古典舞发展的思路。借鉴本身就是一种“融合”,并不仅仅是一味的加法,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与芭蕾的优点相结合,芭蕾的科学性与中华民族的风格特征融合,保留自身“灵魂”的基础上,博取众家之长,吸收各个舞种的精华,开辟一条我国古典舞独特的发展道路。

古典舞蹈范文第4篇

一、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体现了丰富的中国文化

“气韵”一词最早产生于南齐的谢赫用以论画,明代胡应麟则以诗论,直至清代王士祯籍以提出“神韵说”。可见“气韵”已成为中国古代普遍适用于鉴别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的一个美学概念。唐代诗人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用“气韵”论舞,一句“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②可窥见剑舞所展现裂石惊云般的“气”,从“来”与“罢”中不难体味到那股游刃有余的“韵”。至今留存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云手”“射雁”等舞姿动势,仍然如行云流水,延绵不绝,如“云手”,它通过“穿手”“划圆”“提腕”“亮相”这个舞姿动作造型,“穿手”为“气”,“划圆”为“韵”,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紧张与松弛中的高度统一,从内容和形式看,它饱含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气韵”的特点,这和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中“意到笔不到”的内在含蓄性有相同意义。从杜诗中“一舞剑气动四方”③所造出的“气韵”就曾令唐代书法大师张旭“灵犀顿通,草书大进”。张旭受公孙大娘的剑舞气势感动,于是飒然风起,所书写的草书“气韵”十足,字字“传神”。“‘韵’是传神的写照,‘气’的涵义又超出传神的写照。”④它印证了中国绘画、书法与中国古典舞蹈“气韵”的表现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艺术的渗透无处不在,处处再现着“气韵”为上的美学要旨。

也有人说:中国古典舞蹈就像在“打太极”。无论站在专业或业余的角度,他无意却真实地道出了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底蕴——“气”和“韵”与舞蹈的关系。“太极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周易》的分支,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从舞蹈文化的‘气韵’所涉及的艺术学、生理学和力学等方面窥视和探索太极文化相比较,实难分出类型。”⑤在中国武术的“太极拳”中体现“气韵”的“沾粘劲儿”,也正是中国古典舞蹈借鉴和利用这一传统文化并运用“圆”和“曲”身段律动的“劲儿”体现其舞蹈“气韵”核心内容。在舞蹈中它又区别于太极并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和气韵方式。如中国古典舞蹈中“身段”称为“身韵”,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如“头正身侧,身正头侧”,转身中的“身过留头,头过身留”;又如“拉山膀”“云手”“晃手”等,此外,它也体现在一些程式化层面的舞姿造型上;再如“射雁”“顺风旗”“大鹏展翅”等。它们均生动地传达出一种“气韵”之美,通过动静、虚实的对比和流畅的舞姿传情达意。这些招式及造型的完成,最终的要求是赋予舞蹈其“气韵”结合之“劲儿”,而这些又是“太极拳”无法表现的。可见“气韵”之美,为中国舞蹈“情有独钟”,是中国古典舞蹈的生命之源,这种自身文化的特质显现出民族的智慧之光,并具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渊源和深睿的思想内涵。

二、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展现了圆融的审美特征

气韵是指艺术创作中内容和形式高度完美的统一,引导我们得以就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进行判断和分析。倘若说,在中国古典舞蹈中的“气”还停留在一种内在精神的美的阶段,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成分,那么,“韵”则是一种将其以某些程式套子加以外化的过程而达到艺术美,古人说“尽善尽美”,此中受制于中国传统审美心理的“气”与由之派生的具有中国气派的“韵”就自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了。中国古典舞蹈所言之“气”,受“无平不陂,无往不复”⑥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有周而复始的运行轨迹。因而,中国古典舞蹈的节奏、韵律及舞姿造型,都趋于“圆融”。这种审美特征,从留存于戏剧中的程式套子里很容易发现。如程式化舞蹈动作“趟马”“水袖”“甩发”“扇子”“手绢”“长绸”等,这种“神形兼备”‘内外合一”无一例外地体现出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的“圆融”的特征。尤其是戏剧中的跟头,更可谓是中国古典舞蹈之精华,从它的起势到收势,无处不见气韵周行的内在意念和流畅圆融的外部技巧的完美结合。如其中的挂翻跟头,在“收腿蛮子”至“踺子小翻”等连接技巧完成过程中,既强调自始至终的“提气”,也注重全套动作一气呵成,在跳翻腾挪之际,展现的是一种闪串飘顿,连续不断的气派韵致,以“刚柔并济”“以身为本”“一动俱动”反映出的气韵“圆融”之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再如:“射雁”“顺风旗”“大鹏展翅”等造型上,运用了“拧”“圆”“曲”结合“气”和“韵”的律动特点,在律动中那种张弛、起伏、和谐、含蓄的动作表象,展现了“动静互补”“以意为神”“内外合一”“兼含并蓄”典型的气韵“圆融”的审美特征。

三、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造就了典型的舞蹈精髓

笔者认为,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所展示的“圆融”,是以深刻的文化背景为依托。它是中国古典舞蹈区别于其他舞种的唯一特点,它之所以成为独具特点的古典舞蹈,正是它具有“气韵”之美这一舞蹈律动的精髓。其成因归根结底源自中华民族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它表现了一种表里如一的观念。正如美学家蒋孔阳先生所言“中国古典艺术的价值是由它在何种程度上表现了人的境界和表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境界来决定的。”中国古典舞蹈以这一精髓并生动默契地连接起节奏、表情、构图三大要素,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借“尽意”之舞,言乐观向上之情的精神境界。这种美学观较西方美学,更为深刻地触到了艺术的本质。美国舞蹈家多里丝.韩芙莉说“舞姿是基于人们长期运用而形成的动作程式。”⑦中国古典舞蹈之所以保留并沿用了千百年的众多舞姿,其原因就是这里面有着中华古朴的人文精髓的传承,同时也有着中华民族的气派和精神,更加展现了“气韵”之美的特性,它为中国舞蹈创新与发展提供了美学的智慧。正如清初画家石涛所说“天地以生气成之,画以笔墨取之,必得以笔墨之生气与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⑧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以载歌载舞、歌舞相间为主要动作特征;而芭蕾舞则是以“外开”“伸展”和足尖技巧为动作特点;中国古典舞蹈是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动作讲究“精、气、神”。这种“精、气、神”,就是“气”和“韵”的结合体,“气”是“韵”的生命信息,“韵”是“气”的外在表现,是“气”之“韵”。“气”偏于艺术的内容,“韵”则重于艺术的形式,二者是不可分割而客观存留在舞蹈画面上的。因此,中国古典舞蹈之“气韵”是舞蹈的精髓,它是可以被感知的一种区别于其他舞种的典型标志。

四、中国古典舞蹈“气韵”之美影响了世界舞蹈的发展

中国古典舞蹈发展至今,是历史的产物,又是现代的产物,内有现代化发展的内涵,外有借鉴创新的趋势,运用自身形成的优势和特色再去影响世界舞蹈文化发展潮流,这是舞蹈发展的必然。如韩国舞蹈在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下,也十分讲究“圆、曲”的动作形态。如:“围手”“绕腕手”等动作构成,“气韵”运用已成为韩国舞蹈动作的核心。再者,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现代舞各流派,他们为了解放演员的手脚,打破芭蕾舞那种束缚演员的个性、程式化的动作和机械技艺的表演方式,寻找能表达外部世界给内心带来感受的舞蹈语言,他们把目光也投向了中国,为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营造出迷人的艺术氛围而欣喜,并且仿效。他们认为在现代舞蹈中贯穿于“气韵”身段,易于把握和演绎作品,能够充分地发挥演员的情感表达。无论中国舞蹈还是韩国舞蹈或者西方现代舞蹈,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走创新之路,形成具有本民族、本地方艺术特色而立足于本国、面向世界的精品。中国古典舞蹈“气韵”的形成,它印证了“取天地之生气合并而出⑨”的永恒哲学理念。超级秘书网

笔者认为,中国古典舞蹈的“气韵”之美,是探究本门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尺,它是统帅形式的关键因素,又是作品内在的生命本原。笔者相信,在立足本国文化的基础上,中国古典舞蹈将会以新的理念而不断创新发展,完全可以在不远的将来代表世界舞蹈文化发展的主流,将对世界舞蹈的创新做出一定的贡献。

注释:

①于平.中外舞蹈思想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②③杜甫.唐诗选注[M].北京出版社.1980,237

④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⑤摘自向开明、严德善.太极气韵与朝鲜(韩)舞蹈韵律[J].北京.舞蹈2002,(8)

⑥周易、韩泰.中国古代舞蹈史纲[M].北京.北京舞蹈学院

古典舞蹈范文第5篇

在我国铁路向高速、重载、高密度发展的趋势下,信号设备在整个铁路运输安全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但同时信号设备的故障延时,对铁路运输秩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如何做好信号设备故障后的应急处置工作,将故障延时压缩到最短,就显得尤为重要。

1信号设备故障应急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1.故障处理缺乏应急思维。大部分干部职工在处理设备故障的过程中,精力集中于故障现象的排除,缺乏“先通后固”的故障应急变通思维能力。例如:区间电缆故障后,可以使用备用敷线临时接通区间设备,保证列车先行通过。再利用列车密度较少的时候,或“天窗”时间查找故障原因,排除故障。这样,既可以对故障原因进行仔细深入思考,又可以减少信号设备故障对运输秩序的影响,提高运行效率。

2.故障原因查找思路受限。故障处理过程中,根据设备逻辑关系、原理图和工作经验,判断故障点从而排除故障是处理大部分故障最直接、最快捷的办法。但有少数故障因设备逻辑关系复杂、外界环境变化等,根据原理图查找故障点需要的时间较长,很难快速判断,如果因为故障原因查找思路受限,“一条道走到黑”,很可能找不到故障的真正原因,增加了故障延时。

3.故障应急器材管理不善。故障处理中偶尔会发生损坏器材已经确定,但因本站应急器材型号不全,没有同类型的器材进行更换,特别对于区间设备故障,如果因为应急器材管理不善、台账不清,不能及时找到对应的应急器材,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运送到故障点,就会导致故障延时的增加,扩大对列车正常运行秩序的影响。

4.故障处理人员组织不力。据不完全统计分析,信号设备故障在夜间和节假日延时较长,主要原因是在岗职工人数较少。由于信号设备分布点多、线长、较为分散,故障后没有充足的人力保障,室内、外不能有效的配合,各种数据不能得到及时的测试分析,导致故障原因判断较慢,故障处理延时长。

2故障应急处置建议及对策

2.1编制故障应急处理指导书

按设备类型将现场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分类,列出每类故障对应的故障现象、故障原因、应急措施和解决方案等,对每个可能的故障原因标注等级,并采用流程图的方式对故障处理步骤进行详细说明,同时,对每类故障的处理经验进行总结。现场设备故障后,职工可在指导书中查找类似的故障现象,并采取对应的应急措施和解决方案,以便快速排除故障。现场设备故障五花八门,故障原因也各有不同,为提高故障应急指导书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定期对外局、外单位一些典型故障进行分析、归纳并补充到故障应急指导书中。同时,利用工区业务学习、工班长集中培训、车间技术干部培训等时机,对新增添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提高职工对故障的分析、判断及处理能力。故障应急指导书采取“先应用、后原理”的方法,通过学习,职工可以快速提升对故障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一旦现场设备发生故障,故障应急指导书中的故障现象和处理流程图可以帮助职工快速理清故障处理的步骤、方法,减少故障处理的时间。

2.2树立故障处理变通思想

正线设备故障后,在情况紧急、信号设备故障已严重影响正常的列车运行秩序时,应树立“故障应急”先于“故障处理”的思想,可临时利用闲置或暂未开通的侧线或边角设备替换正线设备,先排除设备故障,再利用“天窗”时间对故障器材进行更换,恢复设备正常使用。同时,在故障应急处理中,各级应急组织者应全面协调、充分预想各种可能,拓宽故障处理的思路和方法,从各个角度齐头并进,这样才可能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3加强故障应急器材管理

1.按照每站设备类型配备足额的故障应急器材,将应急器材检查纳入正常设备检修计划,确保应急器材一直处于良好状态。同时,将电缆等大型应急器材配备在交通便利、人员相对集中的大站,以方便运送和随时调用。

2.采用电子台账的方式,将全段所有备用器材的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按照分布地点,分类统计备用器材的数量、型号、交通运输方式等,设备故障后可在网上查找距离故障点最近且运输最方便的应急备用器材,进一步缩短故障器材运送时间。

2.4建立故障处理应急联动机制

1.建立高铁与普铁的应急联动机制。根据高铁车间、工区的地理位置,摸排交通路线,打破车间、工区管辖限制,按照就近原则指定普速维修车间及工区与高铁对应车间、工区形成“多对一”、“点对点”的应急支援对子,建立普速铁路与高速铁路在应急抢险、故障处理等方面的联动机制,提高高铁故障处理效率。

2.建立站区故障应急联动机制。掌握管内干部职工的家庭住址、业务特长等,遇到设备故障发生在节假日时,以故障地区为原点,搜索能在最短时间内赶到故障地点的职工,并采用电话、短信等方式,通知职工及时赶赴故障地点,解决故障处理中人员不足或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

2.5建立故障应急处理奖励机制

对疑难故障、群体协同作战故障、需多部门配合的故障、高铁设备故障等进行分析评价,指出存在不足和需改进的地方,对故障处理过程好的做法、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对参与处理影响较大疑难故障的相关人员进行奖励,同时将故障处理能力作为考察、培养和储备干部的一项重要条件,提高干部职工主动参与故障处理的积极性。

2.6建立故障数据模拟和演练制度

1.模拟故障数据。对现场部分发生频次较高的故障,如25Hz轨道电路、ZPW-2000A无绝缘轨道电路、ZP-89区间移频轨道电路等各种故障进行模拟,并采集故障后的电压、电流等数值,对故障数值进行分类统计后,以故障模拟数据的形式发给各车间、工区。遇到类似故障,工区可参考模拟数据判断故障点,快速处理故障。

2.组织故障演练。定期组织干部职工对道岔、轨道电路等故障率较高的设备进行故障模拟演练,并对演练过程进行录像拍摄,记录职工故障处理全过程。职工可以通过观看故障处理录像的方式,对故障处理中好的做法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对故障的应对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