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范文精选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范文第1篇

(一)俄国古典主义的形成古典主义是一个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其形成在18世纪初期,在迅速发展的民族意识和理性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开始在欧洲国家普及。国家的中央集权制要求对法律进行理想的解释,才能得以确立和巩固,从而让人们尊重国家的权威,以国家权益为主,让卑微的情感听命于高尚的理智。古典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文学流派应运而生。18世纪彼得一世时期严格执行各种改革,倡导科学,简化俄文字母,出版报刊,还提倡翻译西欧著作,在俄国文学的发展中有着卓越的功勋。不过在当时,俄国文学正在古代文学迈向新的内容和形式,处于一个尚未稳定的过渡阶段,因此,产生了俄国古典主义的萌芽,逐渐出现了探讨古典主义的美学问题的理论著作。18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期,专制制度日益得到巩固,同时受到法国古典主义的影响,形成了俄国古典主义,一直持续了一个世纪。

(二)俄国古典主义的特点在古典主义文学思潮下,所倡导的思想是商业资本主义和理性主义。古典主义的创作是以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为典范,因此,俄国古典主义崇尚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艺术创作风格,排挤斥逐情感、想象及个性特点,其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现象,包含了现实主义因素。欧洲古典主义传入俄国时,俄国文学并没有对其排斥,而是将欧洲古典主义思想与自身持有的民族意识进行融合,因此,俄国古典主义既有欧洲古典主义的特征,又有着属于自身的文学特点。俄国古典主义继承了大部分欧洲古典主义文学的大部分特点,特别是法国文学。比如严格遵守逻辑、体裁规范,提倡理性,突显人物性格的某一特征等等。俄国古典主义文学一开始就饱含战斗性,体现了强烈的社会激情及公民精神。俄国古典主义的第一批代表人物安季奥赫•德米特里耶维奇•康捷米尔,其并没有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给予关注,而是将重点放在了严酷的现实本身,在他的笔下,充满了肆无忌惮的愚昧势力对安分守己的进步人士的扼压。同时他还申饬俄国文学要勇于揭露社会的弊端。俄国古典主义文源于现实生活,揭示当时的社会状态。俄国古典主义有着很大的进步精神,其同情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抨击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其将人的尊严和价值放在了阶层之上。此外,俄国古典主义文学与其之前的民间口头创作有着很大的关联,取材也多为本国历史,与法国古典主义主要取材于古希腊罗马大不相同。

二.俄国古典主义的体裁模式及代表人物

(一)俄国古典主义体裁模式古典主义兴趣和发展于法国,因此,通常认定法国古典主义是标准模式,俄国古典主义也采取了这种模式。其严格按照体裁把全部作品进行归类,同时任何一种体裁都具备自身恒定的标准。从古典主义的作品内容上来看,抽象和概括性的思想是最有价值的,而具体的和详尽性的则是没有价值的。古典主义的体裁主要有三个层面,同时也被分为三个等级,包括国家纪事题材的高级体裁、思想与追求冲突题材的中级体裁以及滑稽式的生活事件的低级体裁。高级体裁是针对特定的哲学问题或者是国家大事来表达高尚情怀的颂诗和史诗;中级体裁涉及的范围相对多一些,有悲剧、有情感与义务的斗争和“高雅”抒情诗等多种形式,比如田园诗、牧歌等等。个人情感的表现形式是暴君的横行霸道,义务的表现形式是爱国者的明德惟馨,因此,古典主义的悲剧大部分都涵盖了爱国主义,向往自由甚至是革命倾向;低级体裁主要是反映社会公民日常生活的长篇小说、寓言等等。

(二)俄国古典主义第一批代表人物俄国古典主义的第一批代表人物是康捷米尔、罗蒙诺索夫、特列季亚科夫斯基。他们效仿古希腊罗马文化题材、思想、语言结构等等,与本民族的文学创作融合,对诗学和体裁进行改革。他们构建了文学体裁体系,探讨了公民道德理想和英雄主义的思想观念,繁荣了诗学文化,善于展示人的精神世界。俄国古典主义呈现了两种创作倾向,一种是揭露性,一种是颂扬性。

三.结语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京派;文学创作;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在文学史上的概念,起源于欧洲。古典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包含了两种道路指向:一种是非常推崇理性、崇尚模仿自然和强调艺术规范的新古典主义,这一种艺术思潮大兴于17世纪的法国,对德国、英国、拉丁世界有很大的影响,我国的学衡派和新月派受到的就是这种新古典主义的影响;另一种古典主义的艺术理想是模仿、再现古希腊诗学的光辉,继承并发扬古希腊艺术的精神与风格,京派则受此影响较大。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以废名、凌淑华、沈从文、萧乾、朱光潜等为代表的“京派”,在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混乱中,抛开政治和商业功利性,建造属于他们文学的“希腊小庙”,看重人生,关注平民,追求静穆的艺术境界,他们的文学创作中具有明显的古典主义倾向。

一.基本思想:追求自然人性

京派对自然人性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们注重对普通平民生活的描写,对生活中的俗人俗物表现出特有的热爱与亲近,花大量笔墨刻画淳朴、自然、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例如沈从文的《柏子》写的是一个水手和寡妇之间的故事,文中重点不在于宣讲道德伦理,而是以温情的笔墨写出这种自然人性之和谐,肯定柏子和寡妇之间的正常人的原始欲望。沈从文笔下的水手、妓女、渔夫、士兵等,虽然出生社会底层,生活很贫困甚至养活自己都很难,但他们却是那么的善良、真挚、纯朴、重情谊,他们虽然生活水平很低,很难养活自己,但却大方好客,野蛮粗犷中又透露出诚实可爱,展现了一种原始古朴的人性美、人情美。废名作品里的业主、村姑、牧童、老汉、雇农等,心灵都是那么美好而又真挚。汪曾祺笔下的人物虽然会有一些生活的摩擦和恩怨,但在大是大非上却又那么充满原始的那种人性、人情美。京派作家在刻画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时候还特别爱用儿童的眼光来描写成人世界,如萧乾的《篱下》,凌淑华的《一件喜事》,汪曾祺的《戴车匠》等,都运用了儿童的视角真挚的表现出了他们的童心,这其实也是对未来社会和完美人性的另一种表现,反映了作家的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京派对人生的关注,并没有让他们的文字陷入对人生的琐碎与繁杂的描写,而是保持着一个作家的独立品格和理性精神。他们在肯定文学和人生的密切关系时,又对这一现象进行抽象、重构和升华,从而达到一种表现普遍现象的文学作品,这和古典主义的要求很相似。亚里士多德曾经强调过文艺要模仿人生,贺拉斯在此基础上觉得文艺要模仿古典。但这里的模仿却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创造性的模仿。古典主义要求“逼真”,但其却不是一定要写真实,因为真实的事物有时不一定能产生美感和愉悦感。古典主义还要求“得体”,即作品中表现的事物不能过于恶心,而是读者感到舒适,不至于反感。在京派作家看来,文学中的世界要反映自然人生,但也必须是把人生自然经过重新整理,经过一番选择,经过一番安排,经过一番想象,才能产生作品。沈从文《边城》里的翠翠就是一个经过选择与安排,创造性模仿的很好的例子,翠翠形象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三位女性,一位是崂山少女,一位是张兆和,还有一位是绒线铺小女孩,这三个原型合成了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形象———翠翠。翠翠天真无邪,淳朴善良,可以说集真、善、美于一身,翠翠就是这种人性美的体现,《龙朱》中的龙朱也是这样一种典型,还有《三三》里的三三,他们身上那种原始、自然、淳朴的美,其实也代表着人类在对抗都市文明恶的一面的一种理想和愿望,这样的形象在现实生活寻找原型相关困难,而文学是一种艺术,这意味着可以合理进行加工和想象,正是这种加工和想象才让人物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创作眼光:崇尚传统和古典

京派的大多数作家自小就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又到欧洲留过学,可以说是学贯中西,精通多门语言。京派作家大多数在高等院校学习过并传道授业,他们在看待古今中外各种文化思潮时就会用一种理性、温和的态度去看待,他们对传统文化知识有很强的认同感和传承精神,所以他们在接受西方现论时,不是一味的接受和使用,反而是转向传统和古典,批判的吸收和融化。朱光潜是以传统思想和美学精神作为底蕴来来接受西方美学理论。他在《自传》中写道,他从小接受了私塾教育,读过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看过很多旧小说,写过科举论文。后来他能熟练使用白话文了,他还觉得文言的修养还很有好处。他赞同克罗齐的“直觉即表现”立普斯的“移情说”的原因,就是这些与我们传统文化的“万物静观皆自得”“情景交融”等理念存在异曲同工之妙。周作人的文章《生活之艺术》也提到中国目前所需要的是不同于现在的自由和节制,换而言之,也就是要复兴封建社会的旧文明。废名的乡土小说重点表现的也是一种尚未被现代文明所侵蚀和污染的乡村生活,他对旧社会的宗法制乡村进行了诗化和美化,流露出他对故乡、农民以及淳朴的农村习俗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沈从文虽然没有正经上过学,但他在给陈渠珍做书记员时负责整理其收藏的大批的历史书籍,自己也认真进行了翻阅,这些中国古代历史、文学、艺术等,对沈从文创作中的古典文学修养有很大的影响。不只是题材,在语言和表现手法上,废名也自觉追求中国民族特色。他表示自己写小说很像陶潜、李商隐写诗,“就表现手法来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1](P20)沈从文曾称废名的作品写出了中国人早已忘去的中国典型生活。京派作家们崇尚传统和古典的创作眼光,和古典主义崇尚希腊罗马的作家一样,都是把视线转回古代,从古典的平和雅正来保持文学的独立性,试图作“纯正的文学”。另外,京派作家同样地也把视线转向古希腊。周作人认为中国要建造一种新文明就要与西方文化的基础———希腊文明相融合,可以说古希腊是他的兴趣所在,也是他诗学思想和内心自省的主要来源和途径。周作人还非常热爱晚明小品文,这也表现出了他对古典主义传统的敬重,以及对新文学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理解。沈从文曾将自己的文学实践比喻为建造一座“希腊小庙”,对古希腊文艺精神的推崇与向往使他站在了希腊古典主义的阳光之下。[2]沈从文还自称他的希腊小庙中供奉的是人性,而人性是他文学里的表达重要主题之一。沈从文面对现代化的到来,也用了笔下的文字来表示他的思考,他以传统来关照现代的变,和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相比,沈从文从湘西原始、淳朴、自然的世界入手,企图用正面的生活来塑造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他在《<长河>题记》中清楚地表达出了当代年轻人在经历现代性和社会动荡时,缺乏一种独立意识,把个人和民族的出路都希望于一种依附性打算中。沈从文希望用作品里的那些正面人物唤醒年轻人的血性,重新点燃年轻人的自尊和信心。美国学人金介甫评价沈从文的作品:“沈从文作品完全具有中国气派,没有一点西方色彩。”[3](P166)崇尚古典,转向传统,是京派作家在古典主义影响下的一个创作眼光,也正是古典主义给与了他们养料和营养,让他们在动荡的社会中在文学创作上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大环境的一条独特的道路。

三.审美原则:和谐、节制、恰当

京派的审美意识具有传统儒家的中庸思想,“中”是中正之道,不偏不倚,“庸”是平常的意思,中庸就是中和,要求人们适度、恰当的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之间的关系,还要求以理性节制情感,把握好情感和行为中的适度原则,情感不过分,行为也符合规范,把握好分寸感。例如沈从文文中有很多关于性爱的描写,关于情感的赞颂,但沈从文的作品里并不是夸张、放纵地进行情感张扬,相反,他更加注重对情感的节制,对文字的精简,“我以为一件作品对外景只在说明充实背景的需要而存在。说明文字节制是必需的,这是我有意疏于写景的一种解释。我以为表现一个理想或讨论一种问题,既然是附丽到创作中,那么即或形式是小说的形式,在对话动作种种事情方面,适当节制为势所必须,过分的铺张应当是一样忌讳,观察详细又不可缺少,一切应当从需要作考虑。”[4](P219)沈从文非常不赞同一些“浪漫派”作家大肆运用文字来渲染情感,尤其是收入《沫沫集》的一些批评文章,对文字的精简和情感的节制到处可见。沈从文的文章很少那种感情充沛到喷发的文章,他的《月下小景》,一对情人由于习俗的原因不能在一起而殉情自杀,沈从文没有像鲁迅那样用匕首一样的语言谴责这种野蛮习俗,而只是充满诗意和温情的写他们的谈话和吃毒药赴死,以诗意的爱与美来消解死亡。《萧萧》《三三》《龙朱》《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等,都能看出沈从文的这种和谐、节制的审美追求和意识,沈从文自己也表示过,作品的成功是妥帖恰当。又如汪曾祺的《大淖记事》,作者不厌其烦的详细书写了大淖的环境和日常生活,为后文写巧云失身前后的行为做铺垫,作为一个爱情故事,故事结局可以说是不好的结局,但故事的呈现却没有给人重压之感。又如他的《受戒》写了小和尚和英子之间朦胧的爱情,和尚在世人眼里应该是禁欲的代表,但他的笔下没有这种强烈的情感冲突,只是让人物在平凡的生活中一起劳动,一起玩耍,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文章结尾英子问明海小和尚愿不愿意要她当老婆时,明海的一个“要”字就结束了文章。《大淖记事》和《受戒》作为汪曾祺的代表作,处处透着中国传统文化最优秀的人文主义以及和谐气氛。京派作家这种“为人生”的文学创作向传统和谐、节制、恰当、融合、协调等美学原则的古典主义审美理想的倾斜主要是基于当时的时代环境原因。张林杰认为京派作家的身上,新古典主义对他们的影响也很大。“京派文人那种自由主义的宽容精神,与新古典主义的僵硬规范似乎难以相容但由于处在远离社会漩涡和变革中心的文化古都,过着一种相对自由、闲散的生活,他们养成了一种从容矜持的传统文人风范和不偏不倚,不温不火的处世态度,力图高蹈于现实之上,去建造自己的希腊小庙,因此他们容易认同那种‘纯正’的文学趣味,推崇‘和谐’‘节制’‘恰当’的审美原则,采取一种不媚俗、不趋新的文学立场。”[5]京派在当时的大环境远离政治,想超脱当时的政治功利性和商业化,保持一种纯文学的创作,这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在他们的审美原则上。古典主义作为中国20世纪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的文学思潮,对很多作家及流派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比较和梳理,可以看出京派的文学创作中确实具有古典主义倾向。这种古典主义倾向对京派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它使京派文学脱离政治斗争和商业功利,成为一种“纯文学”。这使得文学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没有成为政治和经济的附庸,这在战乱和动荡的时代多么难得。其次,古典主义使京派的创作转向民族文化传统,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继承。在一味追求西方理论,认为西方的饭菜都比中国香的时代,有一个清醒的,不求同的文学流派多么难得,虽说“别求新声于异邦”,但自身的主体意识和民族的根却是我们中华民族立足的根本。再次,京派使得当时的文学创作具有多样性。文学创作不只有为政治服务,启蒙人们,批判国民性的左翼文学,同时还有这些纯粹为文学的自由主义作家,这使得文学上具有“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不是一家独大,虽然京派在当时没有占据主流地位,但它确实有它的存在价值。最后,京派作家这一群体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种精神典范。不管是在知识分子主体意识及民族意识,还是他们对人文精神的构建和完善,或是对文学理论体系以及实践的自觉都将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一道别样的风景线。这些特点对现在处于时代困境下的知识分子或许有一定的启示。虽说京派创作的古典主义倾向有很多优点,但也造成了以下一些局限性。第一,京派避开时代激流面前文学的政治选择,把人生看得大于时代,这也使得京派的文学缺乏政治批判力的作品。在动乱的年代,每个人都应有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毕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应根据自己的所长对国家尽可能地做出贡献,因为“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第二,京派作家笔下大多转向的是中国的前时代,站在农村和乡镇的立场上来看待20世纪中国的动荡,从变化中发现旧的美,却不能从变化中看到别样的新,这使得他们的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具有一种保守的色调。京派作家沈从文、萧乾、汪曾祺等都有对乡村田园牧歌式的描写,或是写动荡年代人们生存的艰难,以此来表现现代社会所缺乏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但现代进程中的新社会,也会有原始社会所没有的那种拼搏、勤劳、上进等。第三,适度、节制的审美原则有时也会束缚人的情感的流露。都说文学是人情绪的表达,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比较理性的去表述,有时那些慷慨激昂、激情澎湃的作品更能打动人心,这就需要大家辩证的去看待。总而言之,对于京派文学创作中的古典主义倾向,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相信这里面总有一些美丽的花朵可以供大家采撷。

参考文献

[1]废名.冯文炳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许江.京派文学与古典主义刍议[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

[3]金介甫.沈从文传[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0.

[4]沈从文.沈从文全集(第7卷)[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范文第3篇

1.自由教育精神理念

古典主义和自由联系在一起,自由是古典主义的标签。主张为知识而知识的自由教育,是古典主义的内核。古典主义教育家提倡为知识而知识的自由精神,知识本身就是目的。亚里士多德主张教育不为生存,而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的博雅教育。纽曼也表明了类似的观点,他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几句有典型意义的话”,“在你拥有的东西中,他说,‘有用的东西带来收益,自由的东西用以享受。所谓收益,我指的是能获得收入;所谓享受,则指除了使用之外,不会带来任何结果’”来说明知识本身就是享受,这种知识便是自由知识,自由知识本身就是目的。体现了古典教育思想中非功利的、指向知识本身的一种自由理念。

2.以发展人的理性为教育目标

古典主义以发展人的理性,培养人的心智为目标。纽曼认为:“可以说,自由教育从它本身来看,仅仅是对理智的培养。由此,它的目标也不外乎是理智的完美”。并且他认为,人的理智也有它自身的完美,知识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满足心智趋于完美化的直接需要,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目的。“我的确远不是要否认,除了知识自身的价值,拥有知识还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优势并有助于他人。……作为这些外部手段和途径的主要成分,知识对我们是有价值的,拥有知识能以习惯的方式为我们所用,尽管从知识身上我们不会得到其他的好处,也不会对任何直接的目的有益。”布鲁贝克在论及高等教育哲学时也提及了“传统的古典课程建立在‘训练’和‘装备’心灵这两条重要原则之上。”由此,古典教育的目标是指向人心智的完善、理性的发展。

3.强调人文学科的学习

古典主义的教育,由于其目标是为了培养理智,因而不认同实用主义的教育内容。古典主义者提倡博雅教育或者说通才教育,认为培养人理智的教育内容应该是概括事物本质特征的普遍知识。布鲁贝克指出,为了保证传统课程“装备”心灵的原则得以贯彻,耶鲁学院的教授“谢昂大学二中强调学习文学和科学,因为这些是学生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永远不会有时间和机会去探求的学问。”这是与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概括事物本质特征的教育目的、柏拉图培养能把握永恒不变事物的哲学王的教育目标,以及亚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一脉相承的。

二、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古典主义

1.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理念

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经历了以成均、私学、太学、书院为代表的四个发展阶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的理念贯穿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从这个理念来分析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我国古代的教育最初的起源是由于对政治人才的需求,亦即统治者需要治理国家的官员,因而需要德才兼备之人。所以,古代教育强调个人品德和人格的培养,这是古代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受教育者通过完善自身德行和培养才能及施行仁德的行为去教化他人,最终达到治理好整个国家的目的,这是教育完善自身之后更为扩大的目标。“止于至善”则是指达到人人至善的境界,这是一种理想化的世界,整个社会处于一片和谐,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2.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古典主义

从上述贯穿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理念可知,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与古典主义有一些共通性的特点。首先,从人性的哲学高度探讨教育,这是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和古典主义相通的起点。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从人性开始,用教育来培养“仁德”的人性之善。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如孔子、荀子和董仲舒等,都对人性有自己的认识。孔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董仲舒则认为人性灵。董仲舒更是主张,人是需要教化而且可以教化的,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人性善。这和古典主义是有共同性的,古典主义者强调人理性的培养,也是从人性开始的,他们认为人性永恒,因而教育的性质也是不变的。这种从人性开始的对教育的认识,对教育的方方面面,从理论到实践都产生了指导性的影响。其次,在教育目标方面,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和古典主义一样,都强调对人自身的培养。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以“明德”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强调修身为首要目的。让受教育者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些步骤来实现这一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到最后的“止于至善”,也要以修身为根本。因此,修身是教育最直接、最核心和最根本的目标。这与古典主义强调教育为知识而知识、满足自身心智发展需要的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最后,在教育内容方面,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和古典主义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强调人文教育。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儒家文化,旨在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德行。虽然其最终目标是培养政治人才,但就知识本身而言,更多的是通过文史哲的知识,培养人的知识和道德素养,而非指向某种实用的技能训练。这就像纽曼说的,即使这些知识具有知识本身价值之外的价值,但其本身价值是最根本的。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也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上几点是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与古典主义相似性的表现,遥遥相隔的中西教育具有某些相似性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本身就具有类的相通性,这是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和古典主义相似的根本原因。诚然,不同的文化、政治环境下有不同的高等教育。中国古代高等教育始终强调“学而优则仕”,强调受过高等教育者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作用,是一种政治化的高等教育。因而在教育目标和内容方面和古典主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必然的。

三、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古典主义

1.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古典主义

中国近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始于19世纪60年代。“一般认为,1862年创设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按照西方教育模式建立的学校。……同文馆是中国官办教育引进西方文化的开端,也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肇始。”这是晚清新教育萌发时期,这个时期对于西方教育引进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维新人士的教育实践,兴办新型教育、举办新式学堂、从西方引进教育体制及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二是外来的西方教会学校,直接带来了西方教育的实践。“与中国的私塾或官学不同,教会学校设置了如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外语等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课程……”这些对西方教育的借鉴和引进中,有一部分古典主义的表现,但仍十分有限。究其原因,首先,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产生,就其产生背景来说,其直接动机是想扶大清政治大厦之于将倾。即使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有古典主义的影子,但这样一种政治功利化的教育目标本身,就势必导致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离古典主义的理念十分遥远。其次,西方近代教育产生了各种新理念,教育理念的丰富性,使引进中国的西方教育也势必掺杂着各种新教育理念的思想。最后,中国在学习借鉴西方之始,功利性的动机使得借鉴更多的不是理念,而是具体做法。迫切地希望学习西方,而没有意识要去从根本上了解西方的教育理念,更不用说深入研究、审慎分辨和有选择借鉴近代西方各种教育理念。所谓的引进西方教育,仅仅是把眼光放在具体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1895年创办的北洋大学堂和1896年创办的南洋公学,即今天的天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两所大学。其建立,也是以“实业救国”为理念,以实业发展为需要,显然具有突出的实用性。并非像西方大学的诞生,是以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为动机,更没有表现为像古典主义的以发展自身理智为目标。这也表明中国大学自产生之日起,就没有很多古典主义意识和主张,缺乏自由教育的理念。

2.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伪君子》是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作家莫里哀最著名的喜剧之一。高超的写作技巧,崇高的美学价值,使得这出喜剧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并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戏剧之林。这部莫里哀的代表作,是古典主义文学的典范

《伪君子》创作于古典主义是欧洲文论主流的时代,同时,它的作者莫里哀,是法国最著名的古典主义戏剧家之一,这就使得《伪君子》很自然地遵守了古典主义的创作手法,并在古典主义文学史上闪耀着光芒。

莫里哀原名让·巴卜梯斯特·波克兰。他是法国喜剧大师,古典主义文论巨匠。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作,在文学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他对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获得了许多学者和思想家极高的评价。

让·夏普兰(JeanChapelain)是法兰西学院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他认为莫里哀是“本世纪的泰伦斯和普伦塔斯(均为古罗马著名戏剧家)”,在他看来,“莫里哀了解喜剧人物,并刻划自然。他最好的戏的人物也恰如其分地创造出来。他的道德教训是好的,他只要留心不说下流话就行了。”圣·艾如尔孟(St-Evremond)说“莫里哀是本世纪的妙手,法兰西人民一直在想念,也将永远在想念,对他所模仿的那些古人来说,假如他们能起死回生的话,他会是不可模拟的。”伏尔泰指出,《伪君子》揭露了伪君子们的所有丑陋面,对当时的社会风气的净化以及人们的自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创作手法上遵循了“三一律”的原则

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提出了“三一律”,这一基本原则成为17世纪戏剧创作的准则,也是古典主义的基石。布瓦洛指出的这个规则如下:

剧情发生的地点也要固定,标明,

庇利牛斯山那边诗匠把许多年,

缩成一日,摆在台上去表演,

一个主角出台时还是个顽童,

到收场时已成了白发老翁。

但是理性使我们服从他的规则,

我们就要求按照艺术去安排情节,

要求舞台上表演的自始至终,

只有一件事在一地一日里完成。

从布瓦洛对“三一律”的说明来看,我们知道“三一律”要求时间、地点、情节三者的一致性,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情节。也就是说,戏剧的发展应该限定在一个固定的地点,并且是在24小时内进行的单一线索的情节。《伪君子》的故事就是在“三一律”的指导下发展的。虽然《伪君子》是一部五幕三十一场的长剧,但是它却一直发生在同一个地点,并且只持续了一昼夜,整部戏剧紧紧围绕着揭露答尔丢夫的虚伪本质这一主旨展开。第一幕第三场中,克莱昂特说他说完“早安”就离开。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很容易地了解到它表明了这部戏剧开始于早上。在戏剧的结尾,第五幕第三场时,王爷出场对桃丽娜说“早安,好姐妹”。这个对话很自然地告诉读者此时是第二天清晨,整个故事发生在一昼夜之间,完全遵循“三一律”的规则。除此之外,整个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发生的地点从未改变,都是在奥尔恭的家中。这就符合了“三一律”准则关于同一地点的规定。在情节方面,整部戏剧只有唯一的主题,那就是揭露答尔丢夫的虚伪本质,这也符合“三一律”同一情节这一规则。由于《伪君子》完全遵循“三一律”的规则,因此,《伪君子》是一部古典主义著作。

二、贺拉斯的人物塑造上“类型说”

在《诗艺》中,贺拉斯提出了塑造人物的“类型说”,即同一类的人物都应有自己典型性格。贺拉斯认为,不应该让孩子做成年人做的事,而应该让孩子在阳光下尽情享受自由的草地,奔驰的骏马和惬意的追逐;中年人应该创造财富,结交朋友,树名立业;老年人则应该是念旧的,抱怨的,时常回想曾经的年轻岁月。

自从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人物“类型说”以来,古典主义剧作家便遵照这条准责塑造人物,莫里哀也不例外。在《伪君子》中,主角答尔丢尔的性格完全是单一的,一直伪善而没有其他的特点。在整出喜剧中,他没有任何心理上的变化或领悟,毫无个性可言。他在整出戏剧的表演就仅仅是为了表现伪君子这一类人共有的虚伪本质。答尔丢夫被模式化了,成为了伪君子最典型的代表。

为了准备答尔丢夫的出场,莫里哀设置了两幕没有主人公达尔丢夫的戏。这两幕剧充斥着奥尔恭家人的争吵和冲突,他们争执的原因就是还未露面的答尔丢夫。在奥尔恭家人中形成了对答尔丢夫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方面,柏奈尔夫人高呼答尔丢夫是一个“圣洁的人”,关心的只有上天的利益;另一方面,达米斯和桃丽娜却形容其“卑劣”,“虚伪至极”。正当读者们困惑于真正的答尔丢夫的性格时,第三幕拉开,答尔丢夫登场了。他对仆人劳伦斯说,“倘使有人来找我,你就说我去给囚犯们分捐款去了。”一句话,让读者以为这是一个多么无私高尚的君子呀。然而,他的行为却显示了他的口是心非。纵使他再怎么向他人吹嘘自己的苦行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他的贪婪,他旺盛的口腹之欲,与其所说的是多么不相称:他的食量有六个人之多,能够吃下两只竹鸡,外加半只切成细末的羊腿。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拥有崇高灵魂的君子,见到桃丽娜时还要丢给她一条手帕让她盖住胸部,认为这看了会使灵魂受伤,引起不洁的念头。可事实证明,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耻小人。他不但接受奥尔恭提出的与玛丽亚娜的婚事,企图拆散玛丽亚娜和其未婚夫瓦赖尔;更过分地是他还勾引奥尔恭的妻子欧米尔。种种行为表明,答尔丢夫是达米斯和桃丽娜口中的十足的伪君子,彻底的两面派。他的这一单一的性格特点,很好地表现了所有伪君子们的本质,也遵循了贺拉斯的人物“类型说”,是典型的古典主义的人物塑造法。

三、中心思想对王权的崇拜

法国古典主义的产生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妥协的结果,因此,古典主义作家常常在作品中表露出对自己的政治倾向。17世纪是路易十四的世纪,他是文学、艺术和政治的核心,因此,他对文学领域有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得许多古典主义剧作家会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对王权的拥护,并极力赞美路易十四,莫里哀也不例外。

《伪君子》中,莫里哀塑造了一个睿智英明的王爷。他说,王爷绝不是伪君子的朋友,任何伪善行径都逃不过他锐利的眼睛。他明辨是非,绝不会被动摇。在《伪君子》的结尾,奥尔恭一家受到伪君子答尔丢夫的陷害,情况十分危急。而万幸的是,这件案子是由英明的王爷审判。正是由于王爷英明的决断力,他查清事实真相,还奥尔恭一家清白,并惩罚了虚伪狡诈的答尔丢夫。王爷成功地处理了复杂棘手的案子,惩恶扬善,使这部戏剧得以喜剧收场。

关于这个结尾,有着不同的解读。由于前四幕一直没有出现王爷这个人物,也没有任何关于这个人物出场的铺垫,以王爷的决断作为戏剧的结尾显得十分突兀。所以,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一个不恰当的结尾,是这部作品的败笔。而笔者看来,另一种说法则更为贴切。结尾的处理方式正好符合了莫里哀的古典主义思想。他的指导思想使得他自然地希望借由王权来解决普通百姓的纷争,处理棘手的问题,也在此赞美了王权。

《伪君子》在创作手法上遵循了“三一律”的原则,在人物塑造上符合“类型说”的规定,并在中心思想上赞美了王权。《伪君子》闪耀着古典主义的光芒,是古典主义作品的典范。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李健吾.莫里哀喜剧[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2.布瓦洛.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周宁.比较戏剧学——中西戏剧话语模式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3.罗念生.论古典文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易中天等.艺术的特征[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古典主义文学的特点范文第5篇

新古典主义以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的美学为创作思想,崇尚自然与理性,选择庄重的绘画内容,画面体现出了完整性和塑造性,强调以理性主感性为辅,着重素描关系而忽略色彩关系。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安格尔、路易•达维特。安格尔受到达维特的影响,追求理想美。所以他对作品做到了尽善尽美的完美,技法上以简练的概括,视觉感受上则是温文尔雅。他以对实物的精准反应,是受到拉斐尔和古典主义的熏陶。他擅于观察造型以现实为根基并能加以主观意识的处理,在其作品中用造型线条的调整,形成节奏上的韵律,线条上的流畅,最终形成他所追求理想化的完美,安格尔的《泉》,在其表达的内容上反映女性的自然美,思想从肉性转换为表现女性的神性,可以说他在阐述古希腊和古罗马雕塑上神似的美。从大的场景渲染到反映生活的小琐事。在其形式上去掉严格的牢笼大阔步迈向主观的新古典主义。注重轮廓上的严谨,表达柔美的人物体态,在理性中寻求感性的适从性。维安讲究对绘画作品有进行本质的还原,极力推崇古拙,雅致的美,他反对绘画的情欲,要做到绘画者和作品之间的人文气息,是人文的再现,同时也是人文主义的回归。他的弟子达维德,其作品《荷拉斯兄弟之誓》再现了古罗马艺术作品的神性。19世纪初期,毋庸置疑在达维特的倡导下新古典主义在法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从达维特到他的学生安格尔,新古典主义出现了重大的转折,从刻板的描绘到具有东方色彩的古典主义,其安格尔的女性绘画题材成就高屋建瓴。

二、新古典主义文化思想

新古典主义当属西方哲学体系。在西方美学中,新古典主义从不同的方面阐释着美学思想的核心,当然这是与启蒙思想是分不开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和谐。黑格尔在《美学》中诠释古典美仅仅限于古希腊罗马时代,从中世纪开始了以崇高为特性的美,他的“美在自由”说和“有机整体”说成为了西方古典美学理论的基石。狄德罗他把美解析为“实在美”与“相对美”,前者是实物本质的美,也是事物各个有机体的从属、映射等,这是形式的和谐。“相对美”是指实物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包括了社会内容,人物个体意志,万物的形态,审美的对象,美的接受和传递。在新古典美学和启蒙主义上都在倡导理性,这种理性是抽象的,这也是到时人意识所决定。充分说明,理性为为主体,感性为客体的主客关系。从新古典主义本身的功能来说主张道德教化。从艺术形式上的表达来看,它主张类型说,它反映的社会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当时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果。这种和谐是被封建主义所允许,并是在其控制下的“和谐”。作为新古典主义绘画,在其美学上达到主客感性和理性状态之中的和谐。但是在和谐的前提之下,客体与主体,理性与感性有着不同的关联,这就形成了古典美学发展的阶段。具体来讲,新古典美学是客体与主体,感性与理性全部统一与理性阶段。狄德多主要艺术主张有,一是“美在关系说”的产生;二是孕育了新的艺术形式——严肃喜剧;三是带有浪漫主义的原始主义;四是在表演艺术中,表现和体验的矛盾,基于理性的表现。所谓的“理性”符合人性原则的先天规范。新古典主义绘画是表现静的美学对象,突出叙事性、图像性。新古典主义绘画的艺术理论支撑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法国新古典主义影响力巨大,映射到了欧洲,其中有威尔逊、富塞利。他们都在从不同角度探究出了新古典主义规律。

三、表现推崇理性

主张绘画作品要在理性中展开,抵触主观意识上的表现。在大场景的英雄内容上转变为贴近生活表现的现实主义。在作品的效果上借用现代材料,从不同纬度阐释着新的传统内涵。可以这样说,理性的表达着新古典主义所倡导的形神兼备,最终的达到雅致,品味具佳的画面效果,这样的艺术追求足以反映一个高贵中却不失去生活的时代特性。古典主义是对古代文学的继承和发扬。新古典主义绘画的特点:

(1)新古典主义绘画的主要的指向是“形散神聚”,既有装饰的意味,又有新古典主义绘画的气质,所以说新古典主义绘画具有自身性和相依性。使得让美术接受者在享有文明的同时享有精神上的寄托。

(2)注重装饰效果,用陈设品来渲染历史的脉络。

(3)媒介的大量使用和技法的熟练控制保留了材质,色彩,摒弃了过多的线条,却从未丢失性格,却仍然能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轨迹和文化底蕴。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