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舞蹈毕业论文总结

舞蹈毕业论文总结

舞蹈毕业论文总结

舞蹈毕业论文总结范文第1篇

张凤杰(1993―),女,土家族,湖北省利川人,学生,本科,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研究方向:体育研究。

(1.西南大学体育学院 重庆 400715;2.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 恩施 445000)

摘 要:前体育舞蹈专项毕业生在面临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下如何能立于不败之地的角度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综述和分析了提高体育舞蹈专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和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以及我校体育舞蹈专项同学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对我校体育舞蹈专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与对策进行了探讨,同时从就业方面和体育舞蹈专项学生自身方面提出了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几种途径。

关键词:体育舞蹈,学生,就业,竞争

一、本次论文分析的理论意义、实际意义

1.本课题分析的理论意义

随着1999年第一次大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市场需求的暴露,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的时代,高校毕业生是我国急需的宝贵人才资源,每年有数万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涌向社会寻求工作。据反映,受传统的教育体制和培养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体育舞蹈专项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体育人才的需求变化反应迟钝,应变性差,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乏品牌竞争的优势,从而在社会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二、体育舞蹈的起源、传播、分类以及经济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人将该舞蹈传播到全球各地,并形成一股跳舞热潮,至今不衰。标准交谊舞起源于古代士凤舞,经历了圈舞、对舞、行列舞、集体舞等演变过程,成为流传广泛的社交舞蹈。19世纪20年代后,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对原舞种、舞步、舞姿等进行规范整理,制定出比赛方法,开始形成第一届世界标准交谊舞锦标赛。现今已发展成艺术性高、技巧性强的竞技性项目。国标标准交谊舞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到20世纪80年展较快,曾先后与日、美、英等国家进行交流活动,1987年举办首届全国国际标准交谊舞比赛,1991年举行了首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

体育舞蹈按舞蹈的风格和技术结构,分为标准舞(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按竞赛项目可分为三类:标准舞、拉丁舞和团体舞(队形舞)。

体育舞蹈的经济价值表现在健身价值、健心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价值,体育舞蹈是一种国际流行的社交舞,它是沟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情感的一种世界“形体语言”,也是任何语言无法代替的艺术,它具有广泛的社交性。体育舞蹈大体上可分为自娱、表演、竞技等三个层次,自娱性的体育舞蹈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不分东南西北,也不分男女老幼,都可在跳舞中互相交往,交流感情。

三、体育舞蹈的发展趋势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展体育舞蹈这项体育运动,便迅速得到普及,体育舞蹈在中国发展不过十几年,20世纪80年代只有少数的广州和上海人会跳体育舞蹈,而大多数人还是在跳八十年代的交际舞,和现在真正的体育舞蹈有很大的差距,知道1986年11月,日本业余舞蹈竞技协会会长山口紫雄先生与中国对外友协联系,举办中日国际标准舞友好赛事,当时中国对真正的体育舞蹈还没有接触过,随即中国对外友协与中国舞蹈家协会联系,把握此次机会促成中日文化交流,中国舞协积极参与此次舞蹈交流工作,从1986年11月至1987年3月,重点培养一批体育舞蹈人才。

为使中国体育舞蹈尽快发展,山口紫雄先生和小林韩寿枝女士亲自来北京授课,培养24对舞者,其中摩登舞12对,拉丁舞12对,这些舞者都具有一定的舞蹈基础,大部分来自北京专业舞蹈院团和舞蹈学院。

20世纪80年代末,根据当时社会的需要,曾担当一、二届全国标准舞大赛评审的王镇同志建议,成立中国舞蹈家协会国际标准舞总会,并请贾作光同志任会长。该提议很快得到当时的中国舞协书记处的大力支持。中国舞蹈家协会国际标准舞总会于1989年初正式成立。

1990年5月,由中国舞协国际标准舞总会在南京市体育馆举办了第四届“压力龙虎杯”国际标准舞全国锦标赛。

现在我国开始举办承办一些国际邀请赛或公开赛,使中国体育舞蹈的技术有了很大提高。

四、本人见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舞蹈已经逐渐产业化,据统计,全国每个省市都有相关教授体育舞蹈课程的老师,健身房和学校还有自己开设的舞蹈班是体育舞蹈老师的主要收入来源,我作为一名体育老师,专项是体育舞蹈,那么我就该学好体育舞蹈,将来有机会教授给我的学生,我的学生再教给他们的学生,让体育舞蹈事业得以传承。

体育舞蹈专项作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一个核心,它的传播速度已经遍及世界,我很热爱舞蹈事业,不论是对舞蹈演员和教师都十分热衷。在校四年时间里我需要跟随老师从最基本的练习开始,具备好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好拉丁舞和摩登舞还有戏曲身段等知识;还需要具备一些简单的舞蹈编导能力。不过我仍然一直在努力的将自己的专业进一步的提高。对我来说四年的时间远远不够,我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学习和同样的,从上述材料中的趋势分析可以总结出,体育舞蹈专项的学生有更好的就业竞争实力,社会正缺乏这样类似的人才,在好多中小学中,体育舞蹈这门科目还没有开展起来,就是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打破这种束缚,传承舞蹈的精华,作为一名老师,要敢想敢做,体育舞蹈的发展趋势不容小视,短短十几年时间的转变足以证明它的发展趋势是积极向上的,我认为我们自身就更加应该把自己的底子打牢,将自己所学的舞蹈传授给学生,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引发出一阵阵体育舞蹈的热潮。

五、分析的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访谈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

1.文献法。充分利用图书资料、电子文献检索系统和网络资源,搜集了国内外关于体育舞蹈专项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整理,详尽地了解关于高校体育舞蹈专项的核心竞争力,以作为本次统计的起点。

2.访谈法。调查访问有关领导专项老师与毕业生,并围绕体育舞蹈专项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他们视觉下的体育舞蹈专项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竞争力,分析高校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现状,进而提出提升体育舞蹈专项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舞蹈毕业论文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三环减速器 内齿环板 结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师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幼师学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担任着幼儿舞蹈教学和推行素质教育理念的双重任务,这就要求幼师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习必要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自己去开拓创新,才能适应当今幼教事业的需要。

一、幼师舞蹈专业现阶段教学现状

作为幼师教学的一线教师,我对近几年的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查,我发现当今的幼师舞蹈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毕业生理论水平较差,给自学及儿童舞蹈的理论研究和向高深发展带来许多困难。其表现为:一个舞蹈表演、基本功好的毕业生,却不能正确地运用舞蹈语汇,不能正确地站在理论的高度阐述所排舞蹈的思想及内涵,对幼儿舞蹈教学的基本内容、形式、特点与教法,特别是幼儿舞蹈教材及创编的基本原则不十分了解和掌握,只是机械地模仿、传授,没有扎实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在教学上很难取得优异成绩。

(二)毕业生综合能力较差。由于师资水平和教学各环节没有相互浸透等诸多原因,使学生把各学科本来互相关联的关系对立起来,形成了各自为战的单打局面。其表现为:某个毕业生在家长的要求和幼儿园领导的安排下,负责给幼儿上舞蹈形体健美课。这本是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进步的一个标志,可这位幼儿教师只知她自己如何做压腿、踢腿等动作,却不知怎样用适合孩子们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解动作,教法上更是无从下手。对于六一儿童节等节日的节目编排,更是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勉强排出了作品,但穿什么服装、设置什么布景,道具的制作、化什么类型的彩妆仍是一件头疼的事。如此说来,舞蹈专业学生,只有在学习中将形体与健美、美术、音乐、卫生、文学等学科知识掌握牢固,在应用中紧密联系起来,这种局面才会得以改观,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三)创编能力低下。创编课在舞蹈教学大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比重,但在实际教学中一直被忽视。尽管近几年在这方面进行了创新能力培养,由于理论实践性较强,受课时影响,学生也只能停留在创编适合自己年龄段需要的作品,幼儿舞蹈创编能力仍然较差。毕业生到岗后,只有向原在校老师请教,或电视录像中模仿,自己却没有能力编出不同形式和风格的、适合本幼儿园儿童表演的律动,以及新颖、别具一格的舞蹈节目。一位毕业生说:“刚到幼儿园不会给孩子们编排节目,最怕汇报演出。一到节日,心里总是处于紧张状态,两年多了,才慢慢地适应了。”一语道破创编课的重要性。

二、幼师舞蹈专业新时期教学改革方向

幼师专业的舞蹈课程与其他院校的专业舞蹈课程不同,其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较强的幼儿舞蹈组织能力、创编能力与教学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能够更多地了解并掌握不同风格、不同舞种的典型素材,获得幼儿舞蹈创编与表演的教学能力。为此,我与其他教师一起设计了一套实用、可行并且真正适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理论先行,理论指导教学。

幼师专业的学生虽然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较强,但舞蹈知识与技术能力欠缺。因此,幼师专业舞蹈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讲解,让学生形成对动作的具体认识,获得概念的框架,再结合练习、动作要领分析,让学生在准确掌握动作概念的基础上做到表现精确。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贯穿必要的理论学习。并坚持以理论带动学习的原则,“教”与“学”互动,最终内化成自己的舞蹈肢体语言。

(二)精确讲授,以练习突出理论的实践性。

舞蹈技能的形成主要是依靠趣味性的讲解和重复练习而达到提升的训练过程,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讲解语言的趣味性。如学习在新疆舞《摘葡萄》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舞蹈的内容和情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完全投入舞蹈的学习中去,我先出示一系列图片,向学生介绍新疆的风土人情,告诉学生新疆人的热情、奔放、幽默、开朗。我对学生说:“葡萄是新疆的特产,等到葡萄成熟了,新疆姑娘们会端着盘子摘葡萄,看着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你们想不想也去试一试摘葡萄的感觉呀?”学生的热情很高,于是我播放《摘葡萄》的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节奏,想象摘葡萄的情景。通过图片的展示、教师的讲解以及音乐的配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知道用怎样的心情和表情来跳这支舞。同时,学生的节奏感也得到了培养。除此之外,还要突出练习的精准性,做到稳中求进的技能提升过程。在教学中,我坚持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动作的标准和要求,再以身示范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的感知。然后通过集体练习、个别指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的训练中领会动作的要领与方法。

(三)通过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与综合能力。

舞蹈毕业论文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师舞蹈教育 人才培养 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等教育开始经历深刻的变革。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各高等院校舞蹈专业也在专业和学科设置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大众接受舞蹈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在越来越多的舞蹈专业学生的毕业形势下,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达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因而社会对舞蹈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目前多数高师院校舞蹈教学情况还不容乐观,培养过程中重视技巧、技能训练,忽视编创能力培养,不能适应社会各自身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探索高师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使各高师院校舞蹈教育与时俱进,使学生培养起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能力,是顺应市场需求、顺应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高师舞蹈人才培养相关理论概述

首先,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的对社会具有创造性贡献的高素质劳动者;人才培养即是对人才进行基本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高师舞蹈人才培养,即是对高师舞蹈专业学生进行的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的角度来讲,各院校根据其自身办学特色及社会需求对其不同专业进行了目标及要求的提出。高师院校因其地位和社会需求的特殊性,舞蹈专业类学生毕业后就业意向多倾向于教师岗位。相对而言,对从事舞蹈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具有更高的要求。现代高师舞蹈教育在适应国家、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上对舞蹈专业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要求如下:

高师舞蹈教育要培养学生掌握舞蹈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主要舞种的分析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具有舞蹈写作、评论、表演、编导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素质。毕业后能在各级专业文艺团体、艺术培训学校及群众文化艺术团等从事舞蹈教学的相关工作。

二、高师舞蹈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高师舞蹈教育中,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在长期的坚持着舞蹈形体训练,久而久之,使学生身体的力量性、柔韧性、协调性等得到了提高。同时,通过舞蹈训练,塑造出学生昂首挺胸、阳光朝气的完美形象,使其身身心得到发展,充满自信优雅的个性。因此,高师舞蹈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体形塑造和精神气质,促进其身心健康。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韧意志

与一般的文化类专业学习不同,舞蹈训练过程伴随着长期的困难形体动作训练过程,学生需要克服长期的身体疼痛和动作枯燥的困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需要经过长久不息的训练,才能练成一个个完美动作,并串联成一支支优美舞蹈并得以展现。这一过程无不是学生坚韧意志的磨练过程,这一过程中无不浸透了学生的汗水和泪水。可以说,每一个舞蹈工作者都具有不屈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高师舞蹈教育中,学生会经常自主创作、欣赏和表演舞蹈,这些环节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舞蹈专业知识和艺术技能,通过舞姿而传达感情,陶冶情操。同时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发散性思维增强舞蹈艺术的美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毋庸置疑,对美的发现与感受是审美能力的突出表现。高师舞蹈教育中,学生在创作、表演、欣赏舞蹈作品时,能愉悦感官,感受和表现美,还能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潜能。另外,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教师会为其纠错和示范动作,这一过程也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形体艺术魅力,促进其表现美的能力。

三、高师舞蹈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师舞蹈人才培养现状

从当前的社会人才需求角度看,我国高师舞蹈教育人才的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多元化趋势,一些毕业生进入大专院校或中小学成为舞蹈教师;一些毕业生进入专业艺术团、旅游景点艺术团等成为舞蹈演员;一些毕业生进入电视台、企事业单位从事文艺工作;一些毕业生进入舞蹈培训机构或开办舞蹈培训班等。总体上来看,我国高师舞蹈教育人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比较典型的如:泰山的“封禅大典”,孔庙的“祭孔乐舞”等,均开展了个歌颂式歌舞剧表演。这些项目的开设为当地的旅游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高师舞蹈人才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然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当前社会多元化人才需求的增加,高师舞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也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师舞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生源综合素质较低

在近年的高师舞蹈类专业学生中,有接近一半的学生来自来于艺术中专学生,有接近一半的学生选择攻读舞蹈专业的原因是需要的高考文化分较低。由此总结出,我国高师舞蹈专业学生主要来自于艺术中专学生的舞蹈专业和普通高中的舞蹈艺术特长生。对于艺术中专学生而言,其艺术中专教师师资力量不均衡,中专学生在舞蹈基本功的规范性上差异较大。此外,艺术中专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过于重视技巧训练,对于学生的舞蹈即兴、编创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的程度不够,从而使得学生不能深入的认识和感受舞蹈,舞蹈表现力缺乏。对于普通高中的舞蹈艺术特长生而言,相比艺术中专学生,其对舞蹈的领悟力略高,但其接触专业舞蹈的时间都在十七八岁左右,由于年龄偏大,因而身体韧性不够好,训练起来难度较大。另外启蒙不恰当,也会对学生带来一些不良的错误习惯,导致学生的总体素质不高。在这样的生源质量水平下,生源综合素质不高,给高师舞蹈人才培养增加了难度。

2.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从现状来看,高师舞蹈专业学生都有从事舞蹈教学工作的欲望,毕业后都想从事舞蹈教师工作,但是实际情况中,课程设置培养体系对其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现代高师院校在舞蹈专业课程设置上已比较注重结构和内容的系统性,但对于教师教育相关课程及跨专业学科的课程开设不足。课程设置过于偏向技能训练,理论知识课程设置过少,相关编导类课程设置比例太小,导致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及编创能力、综合能力等低下。有些高师院校还照搬其他高级院校的舞蹈课程设置体系,然而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不同,其课程设置体系不仅不能发挥强大效果,反而会影响教学效率的提升。这与高师舞蹈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吻合,更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3.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刻影响,高师舞蹈教学也大多采用讲解和示范教学的模式,教师更多的强调如何符合标准和规范,强调学生死记舞蹈动作与音乐的合拍等;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带着任务学习的教学不够,对于课堂气氛的调节、学生心理状态的引导以及与学生互动的环节不够;教师不重视教学科学原理、没有合理组织教学安排等,使得学生在枯燥的课堂中逐渐丧失学习积极性,更无法获得舞蹈教学的成效。

4.教学设施存在不足

现代教育教学已广泛的运用到多媒体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图片、音频、动画等形式全方位的展示学习内容,实现教学的目的。尤其对于舞蹈表演类教学来说,如傣族舞蹈教学,教师需要利用影音资料展现傣族生活场景,表现傣族舞蹈的民族特色及动作特点,让学生在傣族舞蹈学习中尽情展现其艺术魅力。然而,在目前的高师舞蹈教学中,其多媒体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对于需要利用光影效果的舞蹈编创教学,同样缺乏相应的教学设施,学生只能通过想象去感受舞蹈,因而不具有说服力与可操作性,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

四、高师舞蹈人才培养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础教育,保证生源质量

保证生源质量,是高师舞蹈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提升高师舞蹈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水平的重要保证。因此,提高生源素质和质量至关重要。然而,达到生源的理想专业成绩和文化成绩不是一时可以完成的,需要从教育体制改革开始,从源头狠抓舞蹈教育。我国教育体制需要加强改革,从中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舞蹈素质。因为,舞蹈是一个对身体条件要求较高的专业,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其身体柔韧度及协调性都比较强,便于进行舞蹈培养,有利于舞蹈专业素质的提升。另外,舞蹈课程与中小学其他课程相融合,能在提高学生舞蹈专业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中小学中开设舞蹈教育已具备成熟的时机与条件,对于提高舞蹈生源质量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调整课程设置,培养综合能力

高师舞蹈人才培养需要重视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改革。适应市场人才需求,需要使人才具有舞蹈表演、舞蹈教学、舞蹈编创等方面的能力。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高师舞蹈教育对于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培养已基本落实,但对舞蹈编创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待加强,尤其是舞蹈教小学能力的培养更需大力增加。因而,现代高师舞蹈教育要改革课程设置,增加美学、文学、音乐、表演艺术等课程,增强学生的艺术底蕴;开设音乐制作、舞美效果设计等编创能力培养的课程并增加实践环节,由此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其舞蹈编创能力与实际教学能力,促进个人发展。

(三)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创造思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高师舞蹈教育因其特殊性更应该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开发其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该多以启发性、参与性的方法进行舞蹈教学,增加情境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与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尤其要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加强引导与教学方法的改进,争取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在课堂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最后,教师还应该积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丰富的舞蹈视频画面,感染学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改进教学设施,提高教学效率

舞蹈专业是一项实践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其实践教学环节占据教学活动的重大比例。舞蹈需要专业的练功房、地板、镜子、练功服装、鞋袜等基础设施,依据舞蹈本身的视觉冲击技能,舞蹈教学更需要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大型音响设备等。这些教学设施的引进,需要高师院校加以重视,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教学条件,进而在保证教学设施充足完好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五)重视师资培养,提升教师素质

高师舞蹈专业教师必须拥有过硬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实践指导能力,同时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体系,才能使学生学到系统的专业的新知识与新技能。因此高师院校应积极开展舞蹈教师的培训工作,并邀请著名舞蹈专家进行讲学,不断补充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要积极引进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人才,聘请专业外教教师,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与此同时,高师院校要创建学习型教师队伍,鼓励全体舞蹈教师将教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教师加强学习,不断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还应该制定相关鼓励政策与考核评价制度,让教师清楚自身教学的不足,加强改进,提高教师自我进修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舞蹈教师的整体素质。

五、结语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新局势,高师舞蹈教育已走进黄金发展时期。然而,高师舞蹈教育要想培养出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还需要加强多方面的努力。高师院校要从舞蹈的专业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改革更新,在加强审美教育的同时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出具有扎实的舞蹈表演能力、编创能力及教学能力的专业舞蹈人才,以不断满足社会及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不断推进高师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保霞.新形势下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就业及人才培养研究[J].大家,2012,(05).

[2]王梓仲,邓川.对高师舞蹈专业课程设置的初探[J].内江科技,2006,(05).

[3]史建兴.高师院校舞蹈教育专业现状与对策[J].内江科技,2008,(01).

[4]王欣.浅谈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剧作家,2009,(03).

舞蹈毕业论文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舞蹈教育 社会文化 教学模式

高校舞蹈教学肩负着继承传统舞蹈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创新、发展舞蹈及文化,通过教学及一些活动将舞蹈及文化传播、传授到一切能够达到之处。其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堪称宏伟,这种高尚的艺术无法用一种模具固定下来,是一种动感的艺术,用人体动作和表情表达人类的思想和情感。随着社会发展的时代变化及地域环境的不同,语言动作和情感表达方式会发生相应变化。相应的,舞蹈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不断发现、创新,尤其位居顶层的高校舞蹈教育更应不断地创新和发展舞蹈及文化,让舞蹈及文化为人类的美好生活发挥更大作用。

辽西地秧歌是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经过研究和探索深刻地体会到,社会文化对高校舞蹈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很大的帮助和推动作用。同时,高校舞蹈教育又可以将社会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在理论等方面进行加工和丰满,将其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不同地域的社会文化都代表不同的民族文化,都闪耀着熠熠的民族文明之光。高校舞蹈教育与社会文明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必将使舞蹈教育、舞蹈传承高歌猛进、发扬光大。

一、高校舞蹈教育应不断创新

高校舞蹈教育是将传统舞蹈及舞蹈文化丰富、发展、提炼、提升,并将其完全传承下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将陈旧的和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摒弃和淘汰。同时要不断地汲取符合时代要求的,能够体现舞蹈文化思想的内容加入其中,使高校舞蹈教育更丰富,更适合现代教育的需要,培养出更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的大学生。所以,高校舞蹈教育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上都要不断创新。

(一)高校舞蹈教育模式

“1999年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的舞蹈专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诸多综合类大学纷纷设置了舞蹈本科(系)”[1]。目前,高等院校现行的教学方向有两个:其一是以北京舞蹈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为代表的培养高、精、尖舞蹈人才的专业舞蹈学校;另一种是设置有舞蹈专业的综合大学。无论专业的还是综合的教学模式基本相同,专业设置有表演型、教学型、创编型、表教合一型;教学内容基本采用专业院校创编的舞蹈教学课程,因为综合院校的舞蹈教师绝大多数来自专业院校的毕业生,所授内容基本沿袭过去所学;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是传统的“口传身授”式;教学质量或称教学测评,以各学期末和毕业考试成绩衡量,以论文答辩好坏评估,再加上毕业汇报演出的成功与否评定毕业生。以上这些教学模式延续了几十年,也培养了出千万舞蹈人才。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的时候会思考一个问题,我国舞蹈领域的退步或者不进步是不是与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关呢?这样的教学模式还能培养出像吴晓邦、戴爱莲、资华筠、贾作光那样的舞蹈大师级人才吗?

(二)发展需要创新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发展变化的。同样,高校舞蹈教学在思想、模式、手段等方面要不断发展和变化。只有如此,舞蹈教育才能更适合社会发展需要,而事实证明不断创新才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

舞蹈教育的创新不同于其他行业,也不同于其他领域,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磨合和表现才能知道新的思想和方法是否能对原来内容和形式产生影响,以及其影响的显现是使原有的进步还是落后。而需要更大耐心检验的是新的思想和方法用于教学后的结果需要更长久的时间,所以舞蹈教学创新应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理念。不在一招一式多么美观,一曲一目多么动人,而在于将教学创新思想和内容当做为后代、为未来留下文化瑰宝来对待。只有如此,创新才有意义,才有动力,生命力才会更长久,舞蹈教学才能进步、才能发展。

(三)高校舞蹈教育要在社会文化中汲取养分

舞蹈这一高尚艺术从出现那一天起就与劳动、生活息息相关,它可以将人们的工作、学习、劳动及情感通过优美的舞蹈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也能够将过去人们劳作、生息的故事表达出来。它是如此的美、如此的神奇。高校舞蹈教育内容和思想是在前人总结出来的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再次提取精髓部分凝练成系统的,再通过各方面都很优秀的教育者将其传承下去。也就是说,高校舞蹈教育来自于社会文化,并将这一文化进行精炼、提升、传承的过程。所以,高校舞蹈教育若要发展进步,就要不断从社会文化中汲取养分。

二、通过辽西地秧歌了解社会文化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适用性

辽西地秧歌是满族舞蹈的一种,是喜庆时刻一定要表演的大型舞蹈。在表演过程中有角色扮演,有眼神交流,有肩膀的抖动、腰部的扭动,有步法、身段、手势的表演等技能技巧。这些技能技巧、表演方式等,都是高校舞蹈教学中能够引用和使用的,也是高校舞蹈教学中应该引用和使用的内容。所以,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精选适合其教学理念的优秀民间舞蹈,以充实和创新高校舞蹈教育,对高校舞蹈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是很大的概念,是对社会全体生产生活工作学习中形成的社会关系,表现在人文文化、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喜怒哀乐等方面的概括。“社会,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与一定生产力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基础上产生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社会是按他自身固有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发展变化的”[2]。“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3]。

(二)社会文化推动高校舞蹈教育发展

面对社会文化的林林总总,高校舞蹈教育并非全盘接受,而是选择能够使高校舞蹈教育进步、发展的精华部分,在高等学府登堂入室、闪烁光芒。辽西地秧歌是社会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我国众多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一支。通过长期对其研究和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确定社会文化适用于高校舞蹈教育。第一,社会文化不乏精英思想和精英文化,适合高校舞蹈教育在内容上的要求;第二,社会文化在积年累月的文化沉积中,滋生、培育了高尚、精英文化的产生,使高校舞蹈教育不断得到新的舞蹈文化的充实,符合其长期发展需要;第三,高校舞蹈教育在社会文化中汲取有用的内容时,要有选择、有归纳、有提升。所以,高校舞蹈教育是对社会文化的总结和归类。

总之,社会文化能不断为高校舞蹈教育注入活力,推动教育不断发展和进步。

三、与社会文化相结合的高校舞蹈教育模式

审美包括感知、体验和创造三个阶段。创造美应该是审美的最高层次,也是追求完美理想的过程。舞蹈的责任是把身体从种种禁锢中解脱出来,只有冲破保守思想,才能使人们通过舞蹈获得更满意的生活。设置与社会文化相结合的高校舞蹈教育模式,就是为了创造一种新的培养现代化舞蹈人才的方法,同时是建设特色舞蹈教学方法的尝试过程。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过程是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过程,因为其形式、内容早已形成文化、成为规模,应该登堂入室成为高校舞蹈教育学习的一个内容、一个课程。

(一)新教学模式的建立

将社会文化融入高校舞蹈教育,形成新的高校舞蹈教育模式,是高校舞蹈教育发展的结果。高校舞蹈教育者在长期舞蹈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改变沉闷现状的冲动,但又不忍碰触原有的习惯和方式,害怕破坏已存在的美,担心变化的结果不如从前。就这样,心存忐忑,举棋不定,患得患失,总是处在无从下手的状态,最终舞蹈教学还是老样子。而新的教学模式会为舞蹈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第一,教育者应了解并坚信社会文化必然为高校舞蹈教育带来进步和繁荣。第二,要制定在时间和内容等方面包括社会文化内容的课程和活动。第三,鼓励学生参与和投入其中,从中吸收更多精华和有利于成长的元素。第四,定期及不定期采风式实地学习,对学到的社会文化内容进行认真研究,开展教学实践,形成论文,得出科研成果。第五,将科研成果编入舞蹈教学课程,在后续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偏差,不断丰富。

新模式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期不断提升、不断进步。

(二)让高校舞蹈教育不断进步

新模式的建立会让高校舞蹈工作者心怀使命,追求不断。因为新的舞蹈教学模式、有方法、有内容、有方向、可掌控。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就会得到教学成果,得到更大的成就感。不仅如此,新的舞蹈教学模式会将舞蹈教学推向更高层次,培养出更多合格的舞蹈人才。第一,社会文化的精髓部分得到了提升和进步;第二,让高校舞蹈教学内容更丰富;第三,让学生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创新方法;第四,让教育者更明确了教学方法和目标,增加科研内容,更易于选择和研究课题;第五,形成了社会文化与高校舞蹈教学的互动,形成有规律的循环上升,不断进步、不断壮大。

总之,模式的建立为高校舞蹈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让不断探索舞蹈教育发展之路的教育者们豁然开朗;在舞蹈教学中更有的放矢;教学目标更明确。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模式一定会使高校舞蹈教育风生水起,不断进步,使舞蹈为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邓小娟.高等舞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的思考[J].北京:舞蹈.2012,376(50).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576.

舞蹈毕业论文总结范文第5篇

摘 要 高等教育扩招后体育院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体育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学生的就业意向关系到大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态度,并最终决定其岗位的稳定性,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18名即将毕业生,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对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调查。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教育专业 体育舞蹈专项 就业意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扩大,各类舞蹈专业也争相扩招,越来越多舞蹈专业的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如何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就显得格为重要。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取向较为局限,首先专业技能知识并不突出,其次学习实践时间相对有限。所以大部分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毕业生并未将此专项学以致用,而毕业后则选择了其他项目的教学甚至从事新的领域。但同样也有部分毕业生继续体育舞蹈项目的学习深造,将体育舞蹈项目发展成为自己的事业。

就业观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念在就业上的综合反映,是人们对于就业目的、意义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体现。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10级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就业意向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理统计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意向基本状况

调查显示,学生对就业政策及相关鼓励措施缺乏了解,39%的学生对就业政策不太了解,39%的学生比较了解,只有17%的学生认为非常了解就业政策。对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及鼓励措施的不了解,造成学生在就业意向选择上遇到不必要的障碍。21世纪以来,国家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相继出台各种加强就业工作的措施,基层就业、取消户口限制、科学研究、困难毕业生援助等等不同方面为毕业生提供方便,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尤其是毕业生积极了解当前就业形势,跟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加快转变就业观念、创新择业方式,在正确判断形势和自身能力素质的前提下,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

(二)就业选择意向

由调查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对毕业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主要以读国内研究生、考公务员、体育总局事业单位及自主创业为主,其中读研究生为我专业学生发展的主要选择,比例达到了48%。可见,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今天,大学生已经改变了“一次就业”的观念,把着眼点放在继续深造,再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上。

(三)就业地域意向

国家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工作的毕业生,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对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毕业生,实施相应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一些本科生情愿去离户籍地较近的乡镇工作也不愿去西部,所以要加强对学生思想上的指导,指导学生去西部需要人才的地方去,首先考虑国家的需要,然后才是自身价值的实现。

三、就业意向特点分析

通过调查资料及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在就业意向方面的基本状况,总结出大学生在就业意向方面的一些特点。

(一)就业主体意识比较薄弱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y包统分”的毕业生分配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取代。21世纪,高校实行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毕业生就业制度积极适应了当前的市场需求,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应积极关注,适时制定好就业策略,不要盲目没有头绪,应该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

(二)就业期望呈现多种矛盾

在对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和期望月薪的选择上,有很大部分大学生都偏好于留在大城市发展,愿意去机关、事业单位及国企的人数较多,对月薪的要求也较实际平均水平高很多,这都体现了大学生就业意向脱离实际,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不合理性。

(三)就业价值取向多元化

在选择用人单位时,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重视经济价值。在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中,在社会地位等情况大致相同时,把经济收入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在职业选择上优先考虑与自身发展有直接关系的经济因素。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倾向,既认可传统的就业模式,也接受新的就业方式,如自主创业。

四、结论

(一)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对国家出台的各项大学生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不太了解,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与能带给社会的价值正确看待自己,并不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及发展目标。

(二)目前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就业时的单位意向主要是继续读研深造,通过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其次是考公务员与体育总局事业单位。

(三)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最关心的因素由高到低依次是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发展前景好。在就业的地域意向上主要是以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生源地以及离户籍地较近的城市为主,只有少数学生选择出国以及经济较为贫困的西部地区。另外,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对于薪金的要求普遍较高。

参考文献

[1] 曹光四,缪丽华.扩招后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3.

[2]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1-18.

[3] 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