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舞蹈专业岗位实习自我

舞蹈专业岗位实习自我

舞蹈专业岗位实习自我

舞蹈专业岗位实习自我范文第1篇

一、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程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医学类高校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尚不成熟与完善,课程设置在目标和体系上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以笔者所在的首都医科大学舞蹈实践课程为例,其课程设置存在以下缺陷:一是教学方法简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二是舞蹈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三是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四是具有医学专业特点的舞蹈教学体系还没有成型;五是教学内容与实践的结合度不够。总之,目前首都医科大学舞蹈专业的发展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开展舞蹈实践课程的系列改革,并探索创新性改革措施,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全方位地考虑,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程改革的创新策略

(一)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手段丰富舞蹈实践

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程设置除舞蹈形体训练课之外,应加强编创实践和舞动即兴环节的设置,并进一步与学生舞蹈团活动相融合。笔者认为,医学类高校应采用多种手段丰富舞蹈实践课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首先,将学生在艺术实践中的表现计入总学分,每学年设定专门的艺术实践周进行观摩与表演;其次,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形式的演出、采风与交流活动,特别是深入基层医院和医疗站点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服务;再次,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各类舞蹈比赛,提高医学生的舞蹈艺术水准;最后,在节庆期间可以举办大型文艺演出,让学生在互动实践中学习。一般的集体舞蹈项目在18课时6次课程的课堂是很难完成的。医学类高校应通过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热爱舞蹈的学生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加入学生舞蹈团,以进一步提升舞蹈水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

目前医学类高校舞蹈教师资源匮乏,一所高校基本上只有一名或者两名舞蹈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舞蹈实践课程除本校组织的活动、比赛、晚会与剧目排练之外,还需经常为师生提供国内外舞蹈学术交流的机会。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举办讲座,有助于提升师生的舞蹈审美能力,使本校舞蹈教师提高教学水准、开阔艺术视野、优化学科知识,使学生通过与大师近距离接触而感悟艺术的真谛,进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从已知向新知、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变。

(三)优化课程设置,推进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精品课程建设

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多元性和实用性,是医学专业人文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开展舞蹈实践教学建设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精品课程建设有利于促进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在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精品课程中,应注重在教学中融合舞蹈的学科前沿动态与知识发展;聘请高水平的名师做舞蹈实践精品课程的负责人,同时将舞蹈专业特色教材与现代信息技术化教学课件相融合。总之,舞蹈实践精品课程不仅要科学发展,还要丰富多彩。通过舞蹈实践精品课程建设,能够调动医学生积极参与舞蹈的积极性,全方位培养其综合能力,使其成长为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高素质医务人才。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医学类高校应开设一些民间舞蹈实践课程。我国民间舞蹈艺术风格独特、内涵深远、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是民间艺术的宝贵财富。医学类高校学生未来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群众,了解各民族和各地区的人文风俗有助于未来基层医务工作的开展。

(四)彰显学科特色,完善舞蹈实践教学体系

我国高校教育长期以来重技术、轻人文,医学类高校也存在过分重视和强调医学技术的科学属性、忽视了其人文属性的现象,这不利于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当今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医务工作者的综合能力还需进一步完善医学类高校的教学体系。从事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教学的教师需熟悉医学专业的特点,可采用以下具体措施开展教学:第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舞蹈课堂,借助影音资料展示民族舞蹈艺术的鲜活内容,用生动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第二,教师通过优美的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不仅要打动学生的感官,更要打动其心灵,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唤起情感共鸣的目的;第三,运用多种手段向学生展示不同民族舞蹈的艺术形象,提高其审美感受力;第四,结合医务工作实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让学生置身于舞蹈艺术的情境中,在获得极大美感享受的同时对医学专业产生较大的兴趣,始终保持自觉学习的积极状态。

(五)结合医学专业实际,形成“从教室到工作岗位”的实践型教学理念

医学类高校舞蹈实践课程将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学生“从教室到工作岗位”的转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个性培养与集体授课相结合。医学生的工作岗位分工细致,而且每个人个性不同,感兴趣的舞种也不尽相同,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舞种的学习和掌握会比其他舞种更有成效。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对古典舞、芭蕾舞的接受能力较差,对现代舞、民族舞和流行舞蹈的兴趣较为浓厚。对古典舞感兴趣的学生心思会比较细致,适合对理性思维要求较高的工作岗位,如病案管理、医技科和药剂科等管理岗位和一些基础服务性医务工作岗位;对民族舞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更适合一些对沟通能力要求较高的岗位,如临床科和护理科的工作;偏爱现代舞的学生更适合一些对创新性要求较高的科研工作,如理疗科;流行舞蹈能力较强的学生反应准确迅速,更适合急诊科的工作,处理起突发事件会比较得心应手。因此,教师在集体授课时,应挖掘和着重培养学生所擅长的舞种,提高其学习主动性。同时,教师还应努力开发与拓展学生的动作语言潜力,为他们提供艺术实践机会,以打造全面发展的医务人才。第二,培养医学生的舞蹈素养要与音乐训练相结合。医务工作是一项对节奏要求较高的工作,工作流程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步骤,同时需要生理和心理的协调,音乐和舞蹈的训练能够弥补医学专业类课程在此方面的不足。如手术的操作流程、病人护理的流程等,都会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在舞蹈的训练中,所有动作都是在音乐的节奏中进行,这有助于训练医学生动作的速度和精准度。在舞蹈实践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选用风格迥异的音乐来配合学生进行舞蹈练习,舞蹈动作要与音乐相融合,这有助于提升学生对自身肢体动作的再认识。第三,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对医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求很高,舞台表演的艺术实践训练在增强个人心理素质方面作用显著。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学生的舞蹈艺术实践,在医学专业基础教学扎实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本专业的特点编排舞蹈小品,加强剧目段落与经典剧目的排练,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鼓励其多参加校园晚会,将实践表演贯穿于整个舞蹈教学。学生参加工作以后,也需要参加单位组织的文娱活动,这样的实用型舞蹈小作品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快地融入工作单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其高技能、高素质、高情商。“从教室到工作岗位”的理念既服务于医学专业的技能教学,又培养了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实现了医学生从课堂到舞台的转变,还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了基础。医学类高校积极改革舞蹈教学形式,有助于培养多元化、高素质、有专长的复合型人才。

总的来说,医学类舞蹈实践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医学类高校在进行舞蹈实践课程改革的同时,必须本着以职业需求为先导的理念,结合学生自身的舞蹈学习热情与能力,在服务本专业教学的前提下完成舞蹈实践课程的改革。笔者希望通过舞蹈实践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能够真正起到提升医学生职业综合水平的作用。医学类高校应与社会需求接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为重要目标,探索出在信息化时代下医学类专业舞蹈实践课程教学的新思路。只有这样,医学类高校的舞蹈实践教育才能够适应当今医学人文教育改革的发展。

作者:杨婧涵 商玮娜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参考文献:

[1]江铃.舞为人师,行为世范——试论人文关怀下的高师舞蹈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3):63-66.

[2]付宜玲.即兴表演在民间舞课程改革中的价值及实践研究[J].艺术科技,2016(8):54.

[3]张世如.文化大发展背景下大学体育舞蹈选项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95-96.

[4]陈颖.医学类院校体育舞蹈课程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2013(7):231-234.

[5]赵永雍.医学类高职院校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探析[J].求知导刊,2016(4):142.

[6]李晓燕.论舞蹈高等教育中剧目排练课程的优化与创新——以星海音乐学院舞蹈系剧目排练课程改革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3):89-93.

[7]茅正南,支桂衡,黄文翠.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4(17):207-208.

[8]闫杰.高校舞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四川戏剧,2014(4):165-167.

舞蹈专业岗位实习自我范文第2篇

关键词:舞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261-0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策,广东省第十一次代表代会上也提出了“建设幸福广东、创建文化强省”的战略。在文化建设大发展的背景下,全省文化事业、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也越发突出。

在这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优势背景下,看到如此大好的市场发展趋势,广东省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舞蹈表演专业。但由于办专业时间短、急,舞蹈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定位不准确、缺乏自身特色等制约发展的问题。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界定不统一,特色不鲜明,理念欠先进,研究不系统。在中国期刊网上搜索结果显示,对高职类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参考价值不高;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工学结合理念,与企业脱节,毕业生得不到企业的认可。

因此,高职教育提倡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发、通过校企合作搭建校内校外实践平台。根据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的存在问题:目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舞蹈表演专业校企合作仅限于最后一个学期的实习活动。因此提出的“学+练+演”工学结合的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突出了表演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又为高职表演类专业建设开辟新途径,对同类专业比如音乐表演、影视表演等专业具有重大的辐射作用,并带动不同层次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据调查,广东省以歌舞演出为主的艺术剧团有138个,民间剧团和大型娱乐场所不断增加,还有许多大型企业都有宣传企业形象的艺术团。与此同时,民间的舞蹈培训中心、演出公司等急需大量的青年演员,全省舞蹈艺术团体形成了政府办、企办和民办的良好格局。

为了更好地“学+练+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院团合一”的校企合作模式,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积极探索“院团合一”的校企合作模式,拟与省企业艺术团等合作培养学生,提前如下改革方法:

第一步引团入校:收集、整理和研究国内外有关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文献资料,特别关注教育领域实施的案例。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访问、访谈、问卷调查等了解目前企业对舞蹈表演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和技能要求;聘请企业专家指导及举行专家论证会等,分析培养高素质应用性高技能人才应具备的条件及职业岗位要求。初步了解表演艺术团体对舞蹈演员的要求,再引进相应的企业团体。

第二步与团共同开发课程:要不断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这样才能真正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需求,及时与企业团体开发课程,及时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主动根据用人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包括实施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等各方面的调整。

第三步聘请团的专家讲授课程:还可以在学生进入实习实训前一学期请企业的教师到学校担任排练课教师,尽量避免教学成果与企业所需的人才脱节,真正实现企业需要与舞蹈表演专业育人之间、学生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顶岗实习与对口就业之间的“无缝”对接。

第四步参与团的排练与演出:实训基地,特别是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生了解市场对人才规格要求的窗口,也是学生专业技能精进提高的实际大舞台。而实训项目是学生实践技能模块在艺术表演舞台上课程表现。因此舞蹈表演专业不但要在既有的实训基地数量上继续扩大,更同时注重实训基地所能开发的实训项目与学生专业技能的关联度和匹配性。这样就可以保证就整体资源来说,数量充足,可选择的余地大,实现因材施教的可操作性就更强。也就从根本上将学生的舞台表演技艺的培养和提高落到实处。

第五步送学生到团参加对外演出:引导建立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保证学生有充足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得到加强。

并且我们所提出的“学+练+演”工学结合的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每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上,突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先和老师学,然后自己练习,最后扮演演员、导演、观众等角色模拟舞台表演的方法;二是各课程模块教学的组织和衔接中,形成了知识学习+特色方向训练+岗位实习的递进式课程体系模式;三是整个人才培养模式中突出“院团合一”的专业特色,通过校企有效对接,借助文艺团体的演出,把“学+练+演”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落到实处。通过新的“院团合一”校企合作建设机制,更好地实施“学+练+演”工学结合的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背景下如何实施“引团入校”。如:结合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舞蹈系表演专业的实际情况,把实习时间调改到第五个学期,并积极地与各相关企业团体联系,扩大舞蹈系实习实训基地。与此同时,与广州长隆集团、梅州市顺丰县青年歌舞团建立了实习与实习基地关系,因此2011届舞蹈表演专业学生分成两支队伍,一支走进广州长隆集团,一支走进梅州市顺丰县青年歌舞团。在进团前,广州长隆集团首先前来我系商讨关于实习的各种问题,观察舞蹈表演专业学生的上课情况,结合广州长隆集团舞蹈演员的要求,进行详尽的说明及介绍。在学生上学课余期间,长隆定期有老师过来进行实习期间在长隆表演的排练。我系已有学生在长隆实习,在她们回校之前做好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接,使院与企业之间保持密切合作关系。梅州市顺丰县青年歌舞团也前来到学院了解我系舞蹈表演专业学生情况,对学生尤为满意,亦建立了实习与实习基地关系。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各方面素质能力得到加强。

舞蹈表演要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专业办学方向,创建学校与企业相结合、教育规划与人才市场规律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构建:一是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强化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学生在仿真环境下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完成作品的制作,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解决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岗位需要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二是构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使学生感受真实的生产氛围和企业文化,适应企业人事管理,并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职业岗位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学生完成由学习者到职业人的转变;三是构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人文素质。构建“院团合一”的校企合作模式,把企业引进学校,把学生送到企业艺术团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舞蹈专业岗位实习自我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舞蹈表演专业;四方联动;校团共建

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关注的焦点,尤其是随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的全面推进,更是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我国的高职舞蹈表演专业2000年开始起步,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打响了高职舞蹈表演专业起跑的第一声枪声,随后高职舞蹈教育在一种浮华时代下驶入了快车道,规模迅速扩大,急驰在21世纪崭新的跑道上。但由于高职高专舞蹈教育的发展时间较短,规模急剧扩大,专业建设还十分年轻,还不成熟,特别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面明显弱于其他专业。如何搭建适合舞蹈表演专业的校企合作宽广平台,通过校团共建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盛产”出真正优秀的舞台技能型表演人才,是高职舞蹈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人才是艺术教育的最终产品,高职舞蹈表演教育必须培养出合格、优秀的舞台表演人才,必须把具体的岗位目标和艺术市场纳入到我们的艺术教育中来。目前,大部分高职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注重技巧、技术的训练,或只是以经典艺术作品为范本,将舞蹈技能传授给学生,把很关键的艺术实践这个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隔离开来。这样的结果,学生缺乏舞台实践经验,教师教学脱离实际,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舞台表演工作,等到慢慢适应了舞台,年轻的舞台艺术生涯也即将结束。

(一)学生封闭在“象牙塔”。

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除了苦练基本功外,还需要与舞台有直接和充分良性的互动。

但目前来看,各高职院校的舞蹈表演教学过程相对封闭,舞蹈教育基本就局限在教室中的教与学。在教学活动安排方面,教师习惯于按照规定的大纲、教案进行动作讲解、示范,除此之外与学生无更多的互动。更严重的是,有些高职院校出于学生安全考虑,甚至采取“封闭式”、“军营式”管理模式,切断学生与外界演出的一切联系。长此以往,学生被限制在狭窄的教学空间中,流血、流汗地苦练基本功,但难以接触到现实中的舞台,形成了学科的自我封闭,学生知识面窄。缺乏真正舞台实践的磨练,学生一旦上了舞台极易出现心理紧张、手脚僵硬、表情麻木等“怯场”现象,制约了表演类学生的舞台职业发展。

(二)教师缺乏一线经验。

教师是强教之本,是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必须在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锻炼,从事实际工作,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丰富知识,才能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符合人才市场对高职学生的需求。

目前,绝大多数舞蹈教师都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等高等学府,从学院毕业后直接进学院就业,教学基本照搬自己在高校所学的内容,直接影响到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高职舞蹈表演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极少,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忽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习惯性地以教师为主,示范动作,然后一遍一遍地要求学生模仿――练习――再模仿――再练习,走入应试教育的误区。

(三)课程脱离市场需求。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规划高职课程,既由职业教育的目的决定,也是为了满足受教育者职业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根本特征在于它的职业性,而职业性特征决定了它必须从职业的工作岗位实际需求出发设置课程、培养人才。

高职舞蹈表演专业必须同其他专业一样,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最好以当地文化艺术市场对本专业的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并在政府、行业和艺术团共同运作的社会大背景下,形成高职院校、政府、行业和艺术团四方联动的培养机制,真正让学生成为适合舞台发展的表演型舞蹈人才。

二、“四方联动、校团共建”的意义

(一)定义。

“四方联动、校团共建”是高职院校、政府、行业和艺术团四方共同努力下,学院与艺术团共同培养表演人才,使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服务融为一体,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政府:领导作用,牵头作用。制定有关制度,出台文件,牵头组建行业协会,为四方合作创造环境。

行业:引导艺术团走进学院,带领学院深入艺术团。起到桥梁作用、指导作用、协调作用,沟通学院与艺术团之间的联系,指导职业培训,组织实施职业资格认证等。

艺术团:提供人才需求规划,提供前沿技术、实训实习资源和兼职教师;参与学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接受学生实习,安排学生就业,建立“双师”教师培训基地。

学院:利用行业的优势资源,使课堂贴近舞台,教学贴近市场,使专业教学、人才培养形成明显的优势。为艺术团演员开展培训,与艺术团合作创编作品等。

(二)益处。

1. 搭建师生艺术实践平台。

校团共建为教师的专业素养搭建平台,使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真正变成现实。通过校团共建,年轻教师参与一线舞台演出或参与艺术作品的创作,指导学生艺术实践,及时把握最新艺术发展动态,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素养。

校团共建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提供重要平台。学生通过演出的磨练不断成长,从课堂上单一技能、技巧的学习,到舞台上艺术表现和观众们的直接评价,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有了当演员的亲身感受和真实体验。这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有利于发挥与校团联合的优势。校团通力合作,指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技能、技巧和实际舞台表演相结合,建立和发展正确的自我评价,认识演员职业内涵,使培养大批合格的艺术人才成为一种可能。

2. 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校团共建将成为艺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器,教师不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之中,而是走出课堂,走向实践。从而不断推出优秀作品,横向课题,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艺术人才。

3. 提高学院服务社会的水平

艺术团和学院可以共同创作并演出一批贴近人民生活实际、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将教学和实践、产品和市场、自身优势和外部资源整合起来,赢得观众的喜爱和市场的认可。这样为校团共同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思维向度,既活跃了当地文化,又提高了学院服务社会的水平。

三、“四方联动、校团共建”机制探索

“校团共建”不能随意、松散、零星,必须围绕市场发展需求,遵循技能型专门人才成长规律,以政府、高职院校、行业和艺术团四方组建的行业协会为载体,建立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艺术团参与、院校主体”为特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

如我院与长隆校企合作实践中通过“互动”、“双赢”、“激励”、“制约”、“保障”等有效机制,达到“政、行、团、院四方联动”共同办学、共同育人、共同发展格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率的目的,下面就以此为例谈谈“四方联动、校团共建”中的有效机制。

(一)建立人才培养校团“互动”机制。

四方组建的行业协会发挥指导作用,推动艺术团资源全程介入人才培养工作。实施学院和艺术团各类资源的全方位、全过程互动。学院参与政府和行业、艺术团产业发展规划讨论;行业、艺术团参与学院专业设置论证,共同制定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规划。逐步扩大与艺术团的合作,如“订单式”培养长隆艺术团巡游表演人才、“委培式”培养一定数量的在职演员等;融合表演市场的岗位要求,制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校团共同开发特色课程、共编专门教材、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立院校专任教师“双师”素质培训基地,艺术团兼职教师承担舞蹈实践类课程教学;艺术团积极提供顶岗实习资源和就业岗位等。

(二)驱动校团通力合作的“双赢”机制。

高职院校与艺术团都是利益主体。艺术团主要目标是盈利,有利于艺术团合法盈利的行为与合作都会受到艺术团的欢迎。高职院校应该基于这样的认识,以适应艺术团需求、争取给艺术团带来利益作为出发点与艺术团进行合作。

1. 根据艺术团用人需要适时调整教学计划。舞蹈表演专业根据行业的特点,分析行业的旺季与淡季,调整教学计划,以保证艺术团在演出旺季有学生去艺术团顶岗实习。如与我院合作的长隆艺术团一般是下半年的演出任务比较重,国庆节、七夕节、中秋节、万圣节、圣诞节、平安夜等节日都有加场表演,第二个学期派学生去实习,既解决了艺术团人力资源紧张的燃眉之急;又在繁忙的演出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2. 适应艺术团演出需要,加长顶岗实习的时间。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实习时间为期3个月,学生实习3个月后必须回到学校参加大概7周左右的课堂教学,延长在艺术团实习的时间,既可以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又可以为艺术团节约人力成本(艺术团付给学生报酬远远低于演员报酬)。这样可以受到艺术团的欢迎和好评。我院学生到长隆艺术团顶岗实习的时间为期6个月,最为合适。

3. 在四方组建的行业协会指导和协调下,艺术团建立合作育人基地、师资培养基地、社会服务基地,与学院共同开发专业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立网络直播课堂等。艺术团在校团共建中尝到了甜头,获得了利益,必然强化长期合作的动机与动力。而校团长期友好合作的最大受益者还是学院,因为它帮助学院履行了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职责。

(三)促进校团全面合作的“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调动校团双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校团共建的成果。

如我院与长隆艺术团合作中双方制定了教师奖励制度。一方面,聘请艺术团编导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演员为学院特聘专家或实习指导老师并发给相应的聘任证书,对于表现好的兼职教师还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另一方面,学院派老师到长隆艺术团社会实践,根据其表现选拔优秀教师参与艺术团的排练、创编、演出等,并根据工作量和作品质量给予一定物质上的奖励等。

学院与长隆艺术团建立的这种激励机制,既调动了直接受益的艺术团演员与学院教师,也调动了领导的积极性。领导要定期对艺术团演员与学院教师的工作做出符合事实的评价,并根据评估、评价的结果对成绩显著的艺术团和有突出贡献的演员与教师进行奖励,在这样的评价和奖励过程中,及时把握教学质量的最前沿信息,有利于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

(四)规范校团健康合作的“约束”机制。

有激励就有约束,有约束才有规范,才有校团共建的健康发展。长期有效的校团共建是双方共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法律约束是通过双方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校团共建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比如,协议中规定学生到长隆艺术团顶岗实习期间的人身安全、饮食保障等,一旦发生违约或安全事故,做到有据可查。在法律约束的框架下,艺术团与学院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不仅如此,还要强化道德约束。校团共建双方都要按照合作共赢原则加强道德教育,使得校团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符合双方的利益要求和道德要求。

(五)配套科学合理的“保障”机制。

无论学院或艺术团, 合作与共建仅凭热情或“约束”机制还不够,还需要政府和行业强有力的支持以及政、行、团、校四方科学合理的配套保障机制。

1. 首先政府要发挥领导作用,尽快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和指导手册;要倡导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提升职校的社会地位;要为学校和企业合作排忧解难,搭建平台和桥梁,减轻职业教育寻求校企合作所承受的压力和企业介入职业教育的顾虑。

2. 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牵头,行业、艺术团、学院相关人员参加,成立行业协会,协调校团间关系,保障双方的利益。行业协会要引导艺术团和学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如开发人才培养四方协作网站,通过政府、行业、艺术团、学院信息上网,实现资源和信息的高度共享等。行业协会是校企合作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管理机构,它发挥正常职能作用,校企合作才能在积极稳妥的状态下运行。

3. 四方共建质量工程,成立质量保障工作小组,在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组建和培训、教材开发、质量评估、课堂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各种培养要素和各个培养环节中起到监督、指导作用。通过监督的独特作用,可以促进艺术团和学院更好合作,培养出适应市场和行业需求,贴近现实舞台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结语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波澜壮阔,在改革深入发展的同时,高职舞蹈表演专业必定受到挑战和冲击。如何在新形势下确立自己在竞争格局中的优势地位,是摆我们面前的一个时代性课题。在文化、教育体制转变的大背景下,高职舞蹈表演专业建设不能坐以待毙而必须主动出击,积极寻找政府、行业的支持,搭建校团共建的平台,通过与艺术团的强强联手,完成并实现“共建基地”、“共育人才”、“共打品牌”的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2012年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学+练+演”工学结合的高职舞蹈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20201046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倩芸.广东高职舞蹈表演艺术人才培养的实践探析――以能力为本位[J].南昌高专学报,2012,(2).

[2]柯国凤. 高职高专影视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以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2+1”教学模式为例[J].文教资料,2009,(2).

[3]何晓春.高职“四方联动”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8,(3).

舞蹈专业岗位实习自我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舞蹈教学;大学生核心素养;高校素质

教育文章系统阐述了体育舞蹈的内涵及其发展与普及,并详细论述了体育舞蹈对于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心里素质、审美素质、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体育舞蹈课教材设置的方法和体育舞蹈教学的具体实施建议。研究以体育舞蹈终身教育为切入点,以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来探讨时代背景下终身体育教育与体育舞蹈教学的关系,从而引出终身教育对高等院校学习体育舞蹈的学生的一些启示。

1、高等院校体育舞蹈教育接轨终身体育教育

国家体委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技能和习惯”。高校体育是教育体育与社会体育即自身体育的衔接点,高等院校设立专门的体育运动课程,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健身教学,使在校期间使学生形成自己的优势体育项目,能够在毕业之后继续进行身体锻炼。我国高等院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身的体育锻炼意识,在学习舞蹈的同时能够了解体育锻炼对自身身体素质的要求,是高校体育教育通向终身体育重要途径。

2、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发展素质教育

2.1、概念的界定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作为大学体育教学的一个新兴项目,由于它集体育、音乐、舞蹈于一体,不仅是一项具有运动功能和竞技性的体育项目,而且还具有文化娱乐、社会交际、艺术观赏等特性,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充实和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拓宽了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推动了大学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在学科教学上,根据教育部所提出的“深化教改,立德树人”,科学的规划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体育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以及心理素质,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2、全方位发展学生素质教育

结合体育舞蹈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性,从最基本的学科知识、实践能力和技能方法、到逻辑思维能力的学习,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基本素质,有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以及实现全面发展。(1)身体素质。塑形健美。体育舞蹈教学的文化娱乐性能够调动大学生运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一个快乐的心情氛围中进行健身锻炼。根据体育舞蹈的特点,在教学中对身体素质的练习是最基础的练习。通过体育舞蹈训练,完善身体形态,舞蹈动作中的挺胸、收腹、立腰、提臀、松膝、沉肩等可以有效地矫正不良身体姿态。软开度的要求同时能够起到一个运动损伤的保护。体育舞蹈在完善身体形态的训练上训练培养出优美的姿势,并且且在潜移默化中发掘塑造自我适应的能力,自制能力的提高,在逐渐训练和实践的进程中培养了高雅的气质。体育舞蹈的最高心率:女生为197次/分,男生210次/分;摩登舞中快步舞的能量代谢率最高为11.08,华尔兹和探戈舞为7.57,高于网球运动的能量代谢率。拉丁舞中能量代谢率最高的是恰恰舞为11.50。跳舞半小时能够消耗热量大约300千卡。由此可见,长期进行体育舞蹈运动可以使人的心脏得到锻炼,心输出量增多,使心肌发达,心搏有力,有效提高了人体的活动能力。并且在规范动作、练习强度的同时可以使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用力松弛有度,准确的发力,有效促进肌肉血液的加速循环,进而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2)心理素质。体育舞蹈通过音乐旋律及舞蹈动作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强美的意识,创造美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美的教育和对美的生活方式,提高其生命的活力,消除心理上的疲劳和倦怠情绪达到调节精神、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消除心理障碍的目的。在教学与练习的过程中可增进师生、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健全尊重他人,相互协作,拼搏进取的心理品格。在比赛时能够调解赛前焦虑紧张的心理情绪,进行自我舒缓。通过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提高或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其表现在控制情绪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自信心、动作记忆能力、人际关系协调等。

3、高等院校体育舞蹈学生毕业后的发展

体育舞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塑造的健全的心理素质及乐观洒脱的性格,使得他们进入社会环境时能够较快适应及应对。由于艺考热的“升温”体育舞蹈行业的就业率逐年保持上升的趋势这与学校高度重视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高度关注学生就业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在就业工作中,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力,积极动员全体院系全员参与深入实施“就业竞争力的提升计划”,并从各方面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寻找就会,全面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对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艺术系体育舞蹈专项2008-2014届毕业生就业状祝进行统计分析,其平均就业率达到89%左右,签约率从35.56%逐年增长到52.62%。就业领域也呈现多元化。大多数学习体育舞蹈的学生毕业后选择从事教师工作岗位,而近几年对教师的考核提高了对体育舞蹈专项毕业生的硬性要求,使得更多的体育舞蹈专项本科毕业生选择其他的职业岗位或者加入到自主创业开设体育舞蹈培训班再者继续深造考研。从体育舞蹈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及就业选择来看,学习体育舞蹈可提高就业率,使多数人能够根据自己的优势体育项目选择工作。高等院校体育舞蹈生毕业后的发展是学校的体育教育与社会体育即终身体育教育的接轨,学生自身的持续发展也是体育舞蹈专业技能知识的持续发展。经过学校教育从事相关工作,发展体育舞蹈教学,将爱好变成习惯,由学校中学会体育变成“会学体育”,在工作实践中进行终身体育教育。

4、结语

体育舞蹈的终身教育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心里素质、审美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劳动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学习中找准自我定位养成良好的性格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团结协作、激于拼搏、尊重他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学习中工作中能在短时间内较快适应并调整,是身体机制和能力达到最佳,完成学习工作生活上的任务。体育教育培养技能与知识,终身教育培养意识与习惯,高等院校学习体育舞蹈的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后把自己的优势体育项目发展成为终身的体育,就是终身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作者:颜芳 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汤跃.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中国临床复,2005(32).

[2]张磊.浅析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的美[J].科技信息,2009(06).

[3]宋丽丽,刘青.体育舞蹈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内江科技,2009(12).

舞蹈专业岗位实习自我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舞蹈 实用性教学

舞蹈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良好的舞蹈能力是一名合格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之一,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3-6岁的幼儿,这些幼儿天性活泼好动,爱唱爱跳,幼儿园实际工作中各个活动的有效开展都可能离不开教师良好的舞蹈能力,它是幼儿园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手段。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课不同于专业院校的专业舞蹈课,也有别于中小学的舞蹈美育课,也不是舞蹈爱好者的舞蹈学习培养,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根据社会需要,为培养实用型的幼儿园教师而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从幼儿园实际工作出发,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培养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幼儿教师为目标来进行我们的教学。

一、打好舞蹈基本功,掌握舞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从各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材上看,教材主要内容包括舞蹈基训(芭蕾舞形体训练和中国古典舞基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舞蹈欣赏、幼儿舞蹈几个部分。这些内容的学习是必要必须的。我们还要想办法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舞蹈种类,拓宽教学内容范围并注入新元素。通过这些舞蹈内容的学习,丰富学生的舞蹈语汇,增强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我们的学生入学时年龄都不小了,大部分学生身体已经基本长成,骨骼己经定型且比较硬,不具备舞蹈训练的身体条件优势,因此,舞蹈基训主要掌握正确、科学的训练方法,掌握舞蹈动作运动的基本规律,而不以训练学生的软开度和高超的技术技巧为主要目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部分主要以学习汉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等几大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还可以加入当地的民族舞。

幼儿舞蹈部分不仅要学习幼儿舞蹈基本步伐和常用动作,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幼儿律动、幼儿歌表演的创编能力以及幼儿歌舞节目的编排能力和幼儿舞蹈作品的创编能力。

二、加大幼儿舞蹈方面的内容在舞蹈教学中的比重

1.采用幼儿园教材中的歌曲和儿歌作为教学内容

幼儿园一般根据幼儿的年龄分班,分为小班、中班、大班。我们可以按不同年龄的教材分别抽取其中有特点的歌曲或儿歌,让学生根据歌曲、儿歌做创编律动和歌表演动作的练习。现在各幼儿园的教材并不统一,我想可以选择学生实习基地幼儿园的教材为我们所用。

比如,我们可以练习《世界真美妙》,《小天使之歌》等幼儿园学习的歌曲,通过这些律动和歌表演动作的创编和表演练习,使学生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歌曲、儿歌律动和歌表演的特点,掌握动作创编的方法,增强学生的表现力,同时进行这些歌曲和儿歌的教学试教,通过集体讨论、分析和教师的精心指导,到真正幼儿园实习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就不会无从着手。教师鼓励他们放手大胆的实践,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基本可以熟练掌握幼儿律动和歌表演的动作创编和教学。

2.选用媒体中的健康内容作为教学内容

各种媒体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瞬息万变的海量信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视、电影、网络己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这些媒体传播的信息也深深地影响着每个的孩子,用目前电视、电影、网络、动画片以及动画音乐为题材的健康内容。

如《葫芦娃》、《一休哥》、《蓝精灵》、《喜洋洋与灰太郎》等动画片,作为教学内容,最贴近幼儿的生活,最容易被孩子们理解和接受,而用这些孩子们熟悉的人和事对他们进行教育是能花最小的力气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对于幼儿未来的教师,我们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懂得观察幼儿的生活,熟悉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的生活中寻找适合的教育切入点,寻找能引起孩子们共鸣的主题,从一而使孩子们享受轻松愉快地学习。

三、培养学生掌握幼儿园教学中常用的一些教学方法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舞蹈教学法的学习是尤为重要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教学法学习,不仅要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练习提高讲、教的实际操作能力。

1.说、唱、跳结合法

幼儿的唱唱跳跳是不分家的,孩子们用又唱又跳的方式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

首先,这种边歌边舞的形式符合幼儿本身的特点。

其次,边歌边舞的形式能让幼儿理解和表达思想情感,还可以增强身体的协调性,活跃大脑的思维。

中国舞等级考试教师资格培训(一至三级)就要求教师要“边唱边跳”。教学中,我发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开始时很不适应边唱边跳的要求,他们有时顾了跳不会唱,或者记着唱又跳不好,还有同学在实习时候做边唱边跳示范还会上气不接下气,显得十分吃力。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边唱边跳的能力,特别是在学习幼儿舞蹈内容时候来强化学生的这种协调能力。

比如学习幼儿舞蹈《娃哈哈》、《春天在哪里》、《小燕子》时,不仅要求学生把舞蹈动作表演好,还要求学生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把边唱边跳的表演做到完整、流畅并有一定感染力。

2.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的课堂教学组织一般采用班级授课制,人数多的班级也采用分组的形式上课。学生的舞蹈基础比较薄弱,课后的练习对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合作式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锻炼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也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我们这里的合作主要指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两种,师生之间的合作在课堂内外都是显而易见的,这里更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

比如把学生分成七八个人一个小组,推选能力强的同学当小组长,小组长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帮助同学纠正动作,组织同学们排练,共同完成舞蹈表演和舞蹈创编作业等等。这种合作不但减轻教师的负担,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也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教与学的能力。

当然,除了上面的教学方法,还有游戏教学方法,探究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方法等。

四、结语

总之,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的成长发展关键期,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幼儿教师,我们的教学应该为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为提高未来幼儿教师尽快适应工作的能力而服务。

参考文献

[1]喻力娟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