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形势政治课论文

形势政治课论文

形势政治课论文

形势政治课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形势与政策;有效性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和改革开放的关键期,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都在不断地涌现,引发社会思潮的剧烈变化,传统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逐渐崩坍,而新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尚未完全地建立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统一全社会的思想认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加强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面对以上的任务和挑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西方的政治社会化的理论和实践正好提供这样的一种视角和思路,在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政治社会化的理论有助于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及基本内容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政治社会化最初是由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海斯在《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的论文中提出。随后许多学者进入政治社会化的研究领域,政治社会化日渐成为社会化研究的重要分支。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人通过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学习相关政治知识和规范,掌握政治技能,最终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价值观、态度和人格,做出正确的政治行为。从这一角度可以看出,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性直接关乎着社会政治体系的延续和发展,关乎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治知识的社会化。在我国,政治知识的社会化主要是指,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知识体系,奠定政治社会化的基础。

二是政治信仰的社会化。政治信仰是反映个体政治特性的心理状态,政治信仰的社会化是个体在学习政治知识的基础上,从心理层面认同和接受所掌握的政治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在我国,培养社会个体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仰是政治信仰社会化的主要目标。

三是政治情感的社会化。政治情感的社会化主要是培育社会个体对政治体系、人物和活动等的内心认同感。在我国,此种社会化的过程主要是指培养社会个体热爱祖国,拥护国家政权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样有助于维护国家稳定和团结。

四是政治能力的社会化。政治能力主要是指保证政治方向不偏离国家的要求,能够从事和参与政治活动等方面的能力。在我国,政治能力的社会化不仅体现在社会个体的政治方向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要能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建言献策等。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现状与问题

2004年和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按照文件要求,各大高校开始配备师资队伍,开设《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新形势下,高校《形势与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多数高校均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改革与完善、考核评价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加强的地方”。

(一)专业师资队伍不足

在部分高校,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专业教师比重较低,往往是以党政干部和辅导员为主,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暂时解决教师不足的问题,但是从长远来看,影响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首先,由于是兼职教学,其除了本职工作以外,可能无法全身心投入到课程教学,更谈不上在课程科研方面的取得一定的成就;其次,部分老师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不符合教学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充分,有时仅凭个人经验来完成教学。

(二)教学内容欠缺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偏重时政类,要求必须贴近现实和社会,其教学内容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时效性较强。教学时不仅要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和理论武器,还要联系国际国内热点和难点问题,尤其是大学生关注的一些事件和现象。对其进行正确的解析,透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认识。然而,很多时候因为课程时效性较强的特性,缺乏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一般根据授课老师的安排,如果有些老师备课不充分的话,这种授课的效果就难以保证,甚至是流于形式。另外如果老师的教学内容不紧跟时势,不对教学内容进行定期更新,那么《形势与政策》课程也就丧失其针对性。

(三)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以课堂教学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大多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吸收和消化所学知识的效果不明显。此外,光靠课堂教学,缺乏实践教学和课堂互动,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和兴趣不足的情形,对于其加深了解当前的政治形势和动向,全面掌握相关领域的政策知识有着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不出实践育人的效果。

(四)考核标准过于简单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其考核标准也难以统一,往往是依靠各自老师经验安排自己的考核,考核大多是以提交课程论文的方式,而这种课程论文普遍抄袭率较高,很多时候都是复制网上的内容或者期刊网等。这样造成老师很难从课程论文中分析出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合理的评价,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三、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程有效性的举措―基于政治社会化理论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程还有不少需要修正和完善的地方,那么引入政治社会化理论和方法很有必要。运用政治化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政治知识和信仰的内化规律,利用政治社会化的方法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情感和锻炼大学生的政治能力,最终教育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基于政治社会化理论,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以下几种提升其有效性的举措: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考核评测形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课程有效性的关键举措。根据政治社会化理论,首先从结构上要建设以专业教师为主体,辅导员队伍和党政干部作为补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而且教师队伍必须保证相对稳固,能够保持教学的持续性。其次,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上看,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的教师务必要有较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敢于担当,富于责任感。同时要加强业务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拓展知识结构,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学习哲学、管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最后,还要增强在教学中的科学研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

选择正确的考核评测方式能对教学效果有着更为直观的认识。一是对学生的考核,采用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试可以采用开卷考试加课程论文的形式,再结合平时对出勤、讨论、作业等环节的考核,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二是加强对授课教师的评测,建立完善的评测体系,促使教师认真组织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二)充实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式

依据《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和《形势与政策教育概论》等相关教材,以学校为单位,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时势背景统一备课,随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强其对学生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此外,可以借鉴政治社会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加强公民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等,进一步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采用专题报告会、主题辩论、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同时授课教师要注意过程引导,启发学生的思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扩大教学主体,拓宽教学途径

在现代社会,由于信息化的发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这一主体,可以将教育空间扩展至家庭、朋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利用它们形成一个立体化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利用QQ群、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洞察学生政治态度和行为,与学生进行“线上”教学,缩短时空差。另外着重发挥学校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和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踊跃参与到课程教学。

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一方面可以邀请社会优秀人物,如优秀共产党员、人大代表、知名企业家等来校讲学,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当今国际国内的形势和现状等。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让大学生走出去,以暑期“三下乡”和其他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并通过实践来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宇波.近年来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综述[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02).

[2] 赵丽.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05).

[3] 向发意,张晓琳.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02).

[4] 张雪梅.谈社会转型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形势政治课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 教学 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强调高等学校必须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通知》对高校政治理论课进行了重新调整, 明确指出开设四门必修课,同时也必须要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 号)对有关问题作出了更明确的规定, 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并要把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重点课程来加强建设。这一系列文件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作出了明确而具体的部署,也显示了《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地位。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和基本任务

《形势与政策》课包括形势和政策两方面的内容,形势指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实状况和国际国内时事的发展趋势,而政策是指党和国家指导人民从事现实活动的奋斗目标及其重大举措和行动准则。所以这门课是关于社会发展新时期国内外形势与党和国家政策的教育的时效性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意义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具体来说包括:第一,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认识、分析时事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第二,引导学生熟悉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的对外政策, 引导学生明确基本的原则立场, 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第三,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体察、感知国情民意,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把对形势与政策的认识统一到党和国家的科学判断和正确决策上,真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遇到的挑战

(一)对《形势与政策》课思想上不重视,组织领导不力

少数领导、教学管理部门和直接从事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本人和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学校主要任务是抓教学,把基础课和专业课抓好就行了,形势与政策教育可有可无。有的学校《形势与政策》课是不算学分的也不考核的。而许多学生认为这门课占用了学习时间, 但是却没有学分, 所以学习没有重视起来。还有有些高校减少《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时数。

(二)教师参差不齐,教学水平偏低

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有专职教师承担、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以及由兼职教师承担等形式,其中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的方式最为普遍。《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时效性非常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要上好非常难。由于各高校之间和各校内部的教师参差不齐, 部分老师专业水平不够,有的学校甚至没有配备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老师, 许多教学任务都由辅导员或者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担任, 加上《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的培训也没有形成系统化, 从而导致了授课效果的参差不齐。

三、解决办法及建议

(一)需进一步引起思想上的重视,落实教学管理制度,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更加规范

要落实中央和教育部的要求,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高校的学生教育培养方案和课程建设体系,列入学校正式教学计划中,按课程建设的一般规范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把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并作为一门重要课程进行建设。武汉大学东湖分校就建立了一个在学校行政的直接领导下,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务处和各院系通力合作组织运作的有效机制,各部门分工合作、齐抓共管,保障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一一落到实处。

(二)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应坚持两个结合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独特的课程性质和任务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下两个结合,增强这门课程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第一,热点问题与基本理论教育相结合。现代大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广,社会热点问题是他们最关心最盼望了解的,同时这些热点问题也正是《形势与政策》课关注的核心内容。但热点问题是具有极强的瞬时性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更应该着重探讨的应该是热点问题里面蕴含的基本理论、基本形势,探究热点问题背后所蕴含的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矛盾。利用生动鲜活的热点问题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在效果上可以事半功倍。第二,知识讲授与政治立场教育相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任务要求学生掌握分析形势、理解政策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的工作重点, 在分析形势中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 加强政治观、形势观教育。在讲解国际国内形势及相关知识的同时, 也必须旗帜鲜明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政治立场, 帮助学生在丰富知识的同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学会站稳立场, 透过现象看本质。

参考文献:

[1]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41.

[2]庞艳桃.《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体系分析[J].设计与案,2007,(6):77.

作者简介:

形势政治课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认知 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117-02

《形势与政策》课是两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必修课。面对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紧迫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深入钻研,积极实践,大胆创新,在对教学现状充分“知”情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科研力度,丰富教学环节,改革评价体系,努力改变《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的老面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切实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质效。“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知”“行”统一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科学发展,使《形势与政策》课真正成为高校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知”之一:正确认识、清晰定位,高度重视高校《形势与政策》这门课程

要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必须立足现状,改变旧观念,深化新认识。这是至关重要的前提。

1.当今仍然存在对《形势与政策》课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的现象。《形势与政策》课是国家教委1987年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一文中规定的一门大学生必修课程,时至今日这门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虽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情况,一些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深入,没有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没有充分重视该门课程的教学,认为大学教育抓好专业知识的教育教学就可以了,抓好“主干”的思政课的教学就可以了,像《形势与政策》这样的课程可有可无,对该课程的教学安排、教学管理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同时,由于《形势与政策》课具有实效性强、政治性强、政策性强等特殊特点,相对于全国高校统一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或《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教材,《形势与政策》课的教材建设就稍显薄弱,由此部分任课教师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深度没有达到既定的目标;此外,部分学生还消极对待《形势与政策》这类思政课程,学习流于形式,不少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知识匮乏,对国内外重要事件的认识极其幼稚,《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正确认识、清晰定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必修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环节,是高校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治性和思想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国家教育部门多次在有关文件中指出:“形势与政策教学的根本目标是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要完成这个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容政治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统一认识,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前瞻性,积极宣传这门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观察形势、分析形势、认识形势,从而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终形成人人关心形势、人人学习形势的良好氛围。

(2)《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策性和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而《形势与政策》课的政策性就表现在政策的制定原则、政策的作用及其对某一方面形势的影响,这对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并主动贯彻执行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的形势与政策,更主要的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将形势与政策的理论和自己及周围的现实事物联系起来,分辨是非,通过纷繁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缓解认识反差,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知”之二:夯实基础、与时俱进,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来实施。《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性教学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着重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等。教师要具备坚实雄厚的理论功底,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关注的热点问题,充分挖掘教学材料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在分析论述的过程中渗透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教育,达到“授鱼”与“授渔”的有机统一。为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理论基础涉及多个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国际关系学等内容在课程中都有具体反映,这也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除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之外,还应当具有更加广博的知识。由此,授课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努力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由于形势与政策总是处在不断变化、调整和完善之中,《形势与政策》课的有些专题知识需要不断更新,否则就可能过时。这种时效性要求授课教师要紧扣时代主题,及时补充新鲜资料,使教学内容明确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思想上模糊的难点问题,帮助他们学会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观察热点、分析问题,避免在一些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上产生思想偏激、认识模糊现象。

由上可见,要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与业务素质,要树立牢固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敬业心,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对学校来说,要把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理论素质和教学能力作为《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尽可能的为任课教师提供学习、培训等“走出去”的机会以拓展他们的教学视野,使他们不断适应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洞察时代的特征,把握学生的脉搏,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从而培养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三、“知”之三:以人为本,平等相待,要了解当今时展变化了的教育对象

要搞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还要了解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的连通,使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更为便捷,思维也更加活跃,他们崇尚民主、科学,要求平等,他们更关注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但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又决定了其看问题有时难免偏颇。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特别是面对当代青年的发展特点和成长需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更高的要求,更适宜的方法为青年大学生释疑解惑,进行全方位的逻辑分析与思想疏导。实践表明,好的教学内容,如果能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进行传播,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更加强调其教育与引导的功能,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氛围中,通过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教师、学生双主体的融洽互动,特别有助于消除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能对所讲的内容信服,并从中领悟道理,真正使《形势与政策》课“入耳入脑”,成为当代大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增长见识的捷径”。

四、“行”之一:课件开发,集体备课、说课、评课,优势互补,要注重课前准备

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切实上好这门课,就必须注重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与实现资源共享。《形势与政策》课区别于“两课”其它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强的政策性、动态性、时效性,所涉及知识面十分宽广,内容丰富,它与现实生活最贴近,最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实践证明,《形势与政策》课特别适合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不仅能使教学信息容量大增,而且直观形象,很受学生欢迎。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的丰富性、更新的快捷性、阅读时空的广阔性,针对我们开设的每一个形势与政策教学专题,通过下载和剪辑提前收集相关材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用丰富鲜活的事例来吸引学生,特别是通过跨越时空的视频影像资料作为案例,可以充分发挥影视媒体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最大程度地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成立课件研发中心,制作多部专题教学课件,可以集中优势资源,不失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一个好方法。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教师围绕每一教学专题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可以集思广益,优势互补。通过集体备课、说课、评课等多种方式,改变教师以往“单兵作战”的模式,这不仅能有力地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升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而且可以增强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这样做效果明显,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中很值得推广。

五、“行”之二: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教学方法多样化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多,教学难度大,对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要求高。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大胆尝试改进本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发挥该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必须抓好《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理论教学。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有效完成《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的最重要一环,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得当,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的效果。

(1)多媒体加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打破以往一支粉笔、一张嘴、“我说你记”传统的“一言堂”模式,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各种实物资源、现代媒体资源、社会信息资源扩大教学容量,在重理论、强灌输、贵言传的引导式教学中,生动、形象、直观地把《形势与政策》课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讲解清楚,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最新变化联系起来,使教学贴近实际,更生动、更吸引人、更具时代气息。

(2)互动式、讨论式加辩论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互动”的教学模式,通过互动式、讨论式、辩论式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师生一起谈形势、论政策、讲心得,特别是针对有争议的部分,共同讨论,将学习引向深入,最终运用集体智慧,得出正确结论,从而教师可帮助学生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形势、分析矛盾,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

2.充分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只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形势与政策》课才能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也才具有真正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我们可以将《形势与政策》课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各专业课教学实习工作相结合、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在诸如“形势与政策专家报告会”、“老红军演讲团”、“科技下乡”、“下厂实习”、“红色旅游”等大型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不仅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增强对形势与政策的现实认识,而且激发了他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正像所指出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这种多维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弥补《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不足,极大地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

3.探索建立《形势与政策》课的红色教育网站。现如今的信息化、网络化使上网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喜爱的一种学习、交流和娱乐的方式,新颖、充满现代感的网络极大地吸引着大学生的关注。网络信息量大、便捷、快速的优点,为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的时代性和政策性提供了最佳的教学平台;网络虚拟空间的优点,使大学生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可以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疑虑与困惑。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改革,就要积极探索建立集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形势与政策》课的红色教育网站,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教学、讨论等活动,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育空间。教师可将中央电视台4频道、10频道、新闻频道等节目的最新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报道及热点评述在网站中播出,及时运用于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资料库或教学资料信息网,为任课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可以设立《形势与政策》专家网络信箱,定期邀请专家在网络上与学生开展坦诚地交流,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以“网上谈心”、“网上咨询”、“师生论坛”、“实话实说”、“学习感悟”等形式真正地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引导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和开放透明的形式占领《形势与政策》课现代化的教育阵地。

六、“行”之三:打破陈规、不断改进,考评方式多元化

教学评价具有激励、反馈、导向功能,是体现教学艺术、实现教育价值的重要手段。要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就一定要打破单纯闭卷理论考试的陈规模式,实现考评方式的灵活多样。教师可进行“动态考核+开卷考试”、“动态考核+撰写论文”、“动态考核+口试”等考核方式的探究,在日常的全过程动态考核中,要坚持教学评价的开放性,采取形成性评价,不只注重考核结果,更关注学生在日常的专题教学和实践活动中的进步状况与努力程度,期待不同层次的所有学生在教学中都有发现、思考和提高,我们认为教学就是成功的。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也只有这样《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才会有长足的进步。

注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形势政治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供给侧改革;个案研究;创新探索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29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4-0099-05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把握时代脉搏、紧扣国内外时政热点,宣传主流思想价值观,担负着培养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的使命,具有提升学生思想理论水平和培育政治素养的教学功能。但是,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时代环境,加之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的政策性、教育性和时效性等特点,资料收集繁杂、讲授要求高且考核难度大,存在着课程设置不重视、教学内容不切实、教学方法不科学、师资队伍不专业、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较大地影响了教学成效的发挥。因此,有必要从供给环境、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主体和供给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形势和政策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存在的问题

自1987年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设至今,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国内各高校基本都设有该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某种程度上讲,形势与政策课已经具备了一门课的基本形态。但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师资力量,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其他4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没能达到大学生的期望,在教学效果和考核上也未能尽如人意。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发展和建设仍任重而道远。

(一)课程设置不重视

虽然形势与政策课程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在大多数高校开设,但是不少高校对于其重要性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在课程性质上定位不清,以致其在课程设置上具有随意性。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形势与政策课程未能得到高校应有的投入和支持,在课程设置上常被忽视,课程地位逐渐边缘化。如:大部分高校都将学科建设重点集中在专业课和特色课上,并没有意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对高校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资源投入甚少;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往往都只有形式,而不注重实质性的规范,往往缩短课程的学时数,只安排在某一特定年级或某一固定学期,并没有开展覆盖大一到大四的连续性教学,降低了课程教学效果;不少高校仍停留在对上级部署和要求的简单照做,没有结合自身高校实际采取具体、有针对性的措施;有些高校没有将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落实到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中,或者即使有单独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在课时数、课堂教学要求等实际操作层面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二)教学内容不切实际

首先,形势与政策课程设置的初衷便是配合高校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和宣传,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多是为了自上而下地宣传国家和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政策,教学内容多为方针政策的传达和解读,而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往往只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要求紧扣国内外形势和党中央各项新政,但是很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好多年都一成不变,同样的课程内容往往讲授好几届学生,很少进行创新,加入时代新鲜素材。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国家政策脱节,内容的滞后性,使得课程枯燥乏味,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再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大多是围绕着国内外形势分析和政策解读宣传展开,而较少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其他方面的内容,而第二课堂的出现,又弱化了常规性的课堂教学,忽略了科学地安排与平衡各个教学内容。最后,高校文理科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显然是不一致的,而高校往往忽略这一点,采取学的方式,使得有些教学内容文科生理解起来轻而易举,而理科生则不知所云。甚至有的高校部分年级,将大一到大四的学生混合组班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部分高校忽视了不同年级阶段、不同专业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层次性和多样性的需求,授课内容缺乏针对性。

(三)教学方法不科学

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求面向高校所有本科生开设,是高校所有课程中唯一要求“全覆盖、不断线”的课程,覆盖面广,加之专业老师匮乏,课程教学常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而大班教学的组织形式则限制了教师授课方式的选择。一个老师给一两百个学生上课,偌大的教室拉大了老师与学生间的空间距离,不利于师生开展互动,单向的、填鸭式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需求,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学生参与度低,课堂气氛沉闷,甚至出现了学生反感和抵触的情绪,翘课、玩手机、看专业书籍等屡见不鲜,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动态性,需根据社会环境和时代气息的变幻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程涉及面十分广泛,其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教师易采取单一固化的教学模式,多以PPT展示为主,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的发挥。

(四)师资队伍不专业

首先,由于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视度不高,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配套设施等软硬件方面投入较小,对任课老师往往缺乏相应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且管理松散,加之课程内容复杂多变,知识体系面广,又没有规范的教学大纲和完整的理论体系,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导致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较低。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程师资力量薄弱,任课教师多为高校党政干部、辅导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社会科学相关专业教师。由于这些任课老师既要担任繁重的行政工作和其他课程的任务,又要兼任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往往时间精力不足,无法全身心投入该课程的教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最后,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涉及面十分广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多门学科都有交叉,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科技、生态等各个领域,是一门跨专业、多学科交叉的课程,而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相对较为单一,无法将理论讲深讲透,且兼职教师多、流动性大、稳定性差,增加了课程建设的难度和教学效果的发挥。

(五)考核机制不健全

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识不足、定位不清、重视不够,因此,很多高校π问朴胝策课程的考核也没有规范统一的制度,考核方式也较为松散滞后。一方面,是对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教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缺失。形式与政策课程没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对教师的上课内容和教学方式没有规定,由教师自由发挥,带有随意性,在课程建设上缺乏监督,使其很难在学生思想教育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是对学生成绩评定的考核。形式与政策课程的考核多以命题考查的形式,而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实际成效往往缺乏全面、客观的评价。目前,大多数高校将学生平时的课堂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成绩纳入期末综合成绩的评定,而期末成绩的评定则以笔试试卷的方式(开卷或闭卷)或以课程论文、调研报告的形式,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综合后得出课程的综合成绩。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往往有所偏废或考教分离,只重视理论性知识的考查而忽视学生认知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而期末的课程论文和调研报告很多学生往往采用“移花接木”之术,鲜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并没有对国内外形势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党中央的很多政策也是一知半解。考核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形势与政策课程更难以调动学生关心国家大政方针和国际国内时政热点的积极性。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研究――以无锡太湖学院为例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逐步认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开始积极探索和实践教育教学改革。2016年无锡太湖学院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成效,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作出了努力。

(一)形势与政策课程定位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湖学院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相关工作由校党委宣传部和学生工作部共同牵头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逐步建立完备的工作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太湖学院2016年人才培养方案将“形势与政策”课理论学时教学纳入课表,面向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同时在二、三、四年级持续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形成“四年不断线,年年有亮点,全过程立德树人”的教学格局。

(二)教学组织机构与工作机制

1.党委宣传部统筹全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学生工作部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理论课时的教学组织工作。党委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教务处、基础教育部等部门分工协作,确保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2.学生工作部建立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组织机构,具体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理论学时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大纲制定、课堂教学计划执行、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等,保证教学正常进行;同时,参与全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3.党委宣传部统筹安排,学工部、团委、各学院协调分工,开展多种形式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通过组织形势与政策报告会、党团活动等,增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环节教育教学成效。

(三)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1.整合校内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基础教育部和学生工作队伍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

2.形势与政策课理论学时的教学任务主要由基础教育部专任教师承担。目前,选出8名教学经验丰富、深受学生喜爱的专任教师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程任课老师,组成课程组,并从中推选一人担任组长。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党政管理干部等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兼职教师须具有高校教师资格,综合考虑知识背景、教学经历经验等因素,面向全校择优选任8名。

3.形势与政策课实践学时的教学任务由学生工作部统筹协调,各学院分工负责,主要由辅导员承担。

(四)教学组织方式

1.形势与政策理论教学进课表,安排在第一学年,分两个学期进行,每学期开设16学时,分班教学,以中班为宜。要根据教育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要求,精选教学内容,形成教学计划,设计教学专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情和国情,回应学生关切,阐释政策举措,解释疑惑,澄清是非,增强意识、奋发有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2.建立适应形势与政策动态性教学需要的课程教学体系,理论教学采取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团队教学组织模式,开展模块化专题教学。讲授同一专题的教师建立专题备课小组,加强对教案讲义编写、课件制作、课堂教学组织的研究。根据目前课时和专题安排情况,每学期拟定讲授专题数8个,两位老师具体负责一个专题。

3.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要在引导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报告会、班会、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紧密结合,组织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学生工作部统筹协调各学院共同组织好实践教学,明确教学要点,规范课程考核;要积极支持形势与政策课程组,加强对形势政策教育的理论研究,参与指导实践教学的开展。

(五)教学基本内容

2016年太湖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国际和国内两大模块。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国际方面的教育教学要点主要有:了解国际秩序规则之争动向;深刻认识大国关系演变态势;关注全球经济增长态势;宣讲“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重点;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国内方面的教育教学要点主要有: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方针政策;围绕重大活动和热点难点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深入阐释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

(六)课程考核方式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考核、实践考核和期末考核。平时考核:学生必须携带由教研室统一设计的《形势与政策学习记录表》,随堂填好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在下课时上交任课教师,作为学生考勤与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专题授课结束后,由各专题教师交与课程教学组组长,通过检查《形势与政策学习记录表》数量和完成质量情况,对学生上课情况作出审核、确认事宜,并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实践考核:根据实践教学与自主学习的效果进行考核。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近期的时事新闻和党的会议等视频资源观看或者选择任课老师给定的学习研究主题,每次课堂前进行“时政新闻一分钟”的学生讨论。期末考核:结合课堂讲授内容撰写不少于2000字的时事评论和热点问题分析。最后成绩的评定也由平时成绩(满分60分)、实践成绩(满分20分)和论文成绩(满分20分)组成。

三、供给侧视域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创新探索

自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后,“供给侧改革”不仅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核心热点词汇,也成为学术界关注和探讨的焦点。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思想给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带来了新思考,提供了新思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育供给与教育对象实际需求之间的失衡。曾几何时,传统的教育一味强调理论灌输,内容乏味、方法单调,忽视需求侧的主体地位;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时间我们又过多地将重心转向需求侧,过于迎合学生需求,而忽视了供给侧自身须具备的引领力和影响力。因此,将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引入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从以往单方面纯粹关注教育对象需求侧的视角中转换出来,从供给侧发力,注重关注供给侧自身的提升与发展,以达到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一)供给环境:高度重视,明确责任要求

首先,提供基础环境。在认识到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本身内容宽泛、时效性强的特点,严格按照高校必修课的地位和要求制定教学大纲,并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各高校的自身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实操性的教学计划,强化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监督,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展提供基础环境,以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程扎实开展。其次,创建制度环境。高校要制定明确健全的制度规范,明确各个部门和学院的责任和要求,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党委组织部应牢牢把握课程的总体发展方向,做好教育教学的监督和指导工作;校团委和学工处应注重挖掘资源,多组织开展和形势与政策课程相关的讲座、报告及参观学习等实践教学;教务处应在学生培养计划中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地位,重视对师资的引进培养和教育教学的经费支持;宣传部则应做好信息和成果的宣传及转化。最后,营造校园环境。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包括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在完善校园基础文体设施、美化环境的基础上,加强校园学术环境、人文环境和网络环境的建设,体现人文关怀和育人理念,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工作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娱乐中。

(二)供给内容:融入实践,紧扣时代步伐

首先,增强供给内容的融合性和时效性。形势与政策课程讲授内容要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国防外交、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涉及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增加课程内容存量而非仅仅只讲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程对大学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因此,对课堂内容要进行严格的筛选。选取那些政治性较强,能激发学生兴趣、能引发深入思考,能对学生的政治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影响和触动的内容,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并且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的选取要重点考虑大学生思想所处阶段的特质,紧抓大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课程内容。最后,增强供给内容的实践性。在单纯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实践教学,如选取经典红色事件、图片和创作的展览、开展红色读物交流分享会、请知名专家作学术报告及红色基地的参观学习等,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供给方法:形式多样,提升教学实效

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供给方式。首先,应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避免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拒绝单纯说教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背景,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其次,尝试讨论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甚至在精心组织和安排下,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讲授他们自己认为有价值和意义的教学内容,并进行深入探讨,而老师则负责引导、答疑和维持秩序。再次,注重运用现代科技。形势与政策课程可以运用视频教学、PPT展示、翻转课堂、微课堂、游戏课堂等形式进行教学。最后,注重开展实践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和掌握需要学生身体力行,可以与相关单位和部门共建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社会基层,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谋欢学习转向主动思考,不仅在理论上知晓,在情感上认同,并且能在实践中践行。

(四)供给主体:坚定信仰,加强师资建设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供给主体,师资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选拔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任课老师要严把入口关,一定要选取政治立场明确、理想信念坚定、理论知识扎实、政治素养高的教师,以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政治性。其次,形势与政策课程对任课老师本身要求较高。为了确保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效性和动态性,任课老师必须要积极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敏锐的前瞻性和洞察力,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再次,教师队伍的多样化建设。形势与政策课程除了要培养专任教师外,还可以邀请校外学术水平高的专家学者、校内实践经验丰富的党政领导干部、学生工作经验较多的学工部、辅导员等担任课程兼职老师,专兼结合、各有所长,有侧重点地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成才需求。最后,高校应通过政策引导,激励教师投入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活动,鼓励教师多参加与课程相关的研讨会、学术论坛等科研活动,并经常选派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增强教师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专业素养和水平,以此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政治素养高、稳定性高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师资队伍。

形势政治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 形势政策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218-02

目前,形势政策课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搞好形势政策课的教学工作,对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很多高校形势政策课的教学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尤其是高职类院校,由于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等原因,形势政策课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高职院校的形势政策课教学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形势政策课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谈谈对高职院校形势政策课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当前高职院校形势政策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

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在课程的建设上,高职院校往往注重专业课程的建设和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公共课程的建设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学生的教育上,强调心理、道德、法纪教育,而政治教育相对薄弱。很多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自觉地压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的倾向,甚至把形势政策课边缘化、形式化。另外,由于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认为专业课对就业有帮助,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轻视公共课程,尤其是对形势政策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是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

2.师资力量薄弱

形势政策课教育教学的重点是要及时地宣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任务和取得的新成就,宣传我国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局势等。形势政策课涉及的知识面广、专业性强,具有讲授难度大、内容变化快、备课耗时多的特点,这对师资队伍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形势政策课教育教学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形势政策课师资力量普遍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学历、专业化的教师少。当前高职院校形势政策课教师,多数是由中专学校的德育课教师转化而来的,其中还有不少是由行政人员、辅导员、政工干部充当的“兼职”教师,多数未经过系统的培训,教学的实力和预期效果大打折扣。二是数量不足。随着学生人数的逐年激增,以及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以原有的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安排显得捉襟见肘,然而高职院校在引进思政课教师的力度上又过小,以致于思政课教师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制约了教师备课的充分性和教学科研的开展,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结构不合理。由于高职院校引进思政课教师的力度小,特别是招聘年轻教师少,造成不少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在年龄结构上呈现出中老年教师比重大、青年教师比重小的特点。

3.教学模式单一

在教学组织上,形势政策课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灵活性,不能将其看作单纯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与学生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走出课堂,进行自我教育和提高。但由于主客观原因,高职院校形势政策教育还仅限于课堂讲授和内容灌输上,形式单一,内容单调,说理空洞,缺乏吸引能力,削弱了形势政策教育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十分关注国际国内形势,但是单纯说教式的形势政策教育很难让学生接受。

4.教学内容滞后

形势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及时性、动态性、针对性强的特点,如果一种“形势热点”已经“冷却”了才进入教学,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但受到教学条件等的限制,以及对于教学资料的收集缺乏统一标准,一些教师往往满足于教材知识,对形势热点不能及时补充,对社会热点缺乏充分关注,导致教学内容的相对滞后,使讲授内容脱离时展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削弱了形势政策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降低了形势政策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二、对高职院校形势政策课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随后、教育部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强调:“形势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必须针对当前形势政策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系统的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形势政策教育的效果。

1.提高认识,充分重视形势政策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