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气工程硕士

电气工程硕士

电气工程硕士

电气工程硕士范文第1篇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时间汇总

>>>全国各省各高校2017年考博考试科目汇总

2017考博英语通用签约全程班【直播+录播】!!点击免费试听<<<

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工所)于1958年在北京筹建,是中国科学院以能源与电气工程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专业研究所。目前主要从事能源与电力新技术、电气科学与电气工程及其前沿交叉技术的研究。

作为从事电能领域战略高技术研究与电气科学技术的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的国立科研机构。历经几代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电工所已成为中国科学院能源基地的核心研究所之一,在先进能源电力技术与电气科学领域起到了骨干引领作用,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电工所立足于科学研究国家队主力的战略定位,主要承担着我国电能领域的战略高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未来电网科学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变换)和电气科学基础与前沿交叉的任务,研究涉及电气、电子、生物、物理、材料、纳米、信息等前沿交叉领域。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电力设备新技术,电力电子与电能变换技术,直流电网科学技术,超导与新材料应用研究,生物电磁学与电磁探测技术等六大研究领域,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重大基础研究计划、863高技术计划、国家科技攻关、中国科学院及各部委的重大、重点及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取得科研成果500余项,其中100余项已在多个领域得到推广应用。

电工所于1981年首批被国家批准为学位授予单位,其在“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立有“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生物电工、能源与电工的新材料及器件”7个二级学科专业,均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包括直博研究生);另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且在“电气工程”和“生物工程”领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研究生。

电工所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特聘研究员、客座研究员、外籍研究员在内的优秀指导教师队伍。所内实验室设施完备、仪器先进,拥有丰富的专业藏书、期刊及网络资源,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工作及学习生活环境。为激励研究生开拓创新的科研热情,现设立有国家助学金、国家学业奖学金、国科大学业奖学金、三助奖酬金、等级奖学金等在内的多种奖助学金资助体系。

电工所一贯重视激发研究生“刻苦钻研、求实创新”的精神,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国外一流科研机构建立有长期合作关系,曾有多名研究生被公派出国,前往美国、法国、英国、西班牙、丹麦、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留学,并开展多项科研交流活动。在导师们的精心培育下,电工所的研究生曾多次荣获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科院“朱李月华奖”、中科院“超导奖”等奖项。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100%,他们分布在教育、科研和电气与能源研发等领域,已经成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

热诚欢迎广大有志青年踊跃报考!

联系方式

联系部门:电工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联 系 人: 马老师

通讯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北二条六号 联系电话: 010-82547021/7015

邮政编码:100190 电子信箱: yjs@mail.iee.ac.cn

网 址: iee.ac.cn

备注:报名考试前,请注意查询中国科学院大学网站(ucas.ac.cn)的相关通知。

招生说明

(一)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全日制高等院校的应、往届毕业生,其中应届硕士毕业生(三年学制的全日制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两年学制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必须取得硕士学位后方可报考);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无传染性疾病,身心健康;

4. 两名与本学科有关的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

(二)报名与考试

请报考者在《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年秋季入学博士生网上报名公告》所公布的报名时间内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招生信息网站上(admission.ucas.ac.cn/)进行网上报名,并通过该报名系统用A4纸将已填写完毕的报名信息表打印出来,并签署本人姓名。同时从该系统中下载《专家推荐书》一式两份,交由与本门学科相关的两位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填写意见。网上报名后,请最迟在规定的报名日期结束前,将报名信息表、盖公章的硕士成绩单、硕士学位论文详细摘要、身份证复印件、2封已密封签字的专家推荐信、学生证复印件(应届生)、学士及硕士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复印件、工作证或档案部门存档证明复印件(往届生)用快件邮寄到电工研究所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另需交纳报考费200元整。2017年春季毕业的应届硕士生,在报名时另需提交硕士学位论文通过答辩的证明书。报考者须在规定的报名时间内交齐全部材料和报考费后,报名方有效。应届硕士生在入学前须补交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入学考试准考证另邮寄。确切的入学考试时间、地点和日程安排以电工研究所网站的公告为准。考生可在考试前两周登陆电工研究所网站(iee.ac.cn/)查询入学考试的具体时间、地点和日程安排。

(三)就业派遣

采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国家规定的服务范围内“双向选择”。

(四)2017年招生规模中包括招收统考生、硕博连读生和直博生的名额,具体招生人数以国家批准为准。

(五)特别说明

对于报考定向或委托培养的考生,须在由用人单位、考生本人与我所三方共同签订相应的定向委托培养协议书后,方可办理录取手续。

电气工程硕士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工程实践

作者简介:刘化君(1954-),男,山东费县人,南京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教授。(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项课题(项目号:ZX2012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19-03

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适应这一需求我国自1990年开始设置和试办专业学位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建设成就。2009年,教育部决定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使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对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规模较小,比例偏低,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的发展,2011年8月中旬国务院学位办下发了《关于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的通知》。同年10月国务院学位办公布了新增的2012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招生院校名单。目前,试点高校都正在进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研究和试点工作。本文主要针对电气工程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进行一些探讨。

一、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与模式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研究生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有学术学位、专业学位之分。学术学位主要面向学科专业,培养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教学或科研的专门人才,侧重提升基础理论和科学研究能力。硕士专业学位主要面向经济社会产业部门,培养各行各业特定职业的专业人才。由此可知,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在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存在着本质区别。

培养目标应是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要明确给出学生毕业时的要求,并能够反映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还要给出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和主要服务面向。培养目标必须满足国家的基本要求。国家启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要求高校开设一批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项目,目的就是要以行业专业领域需求为导向,培养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具备工程应用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以电气工程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其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富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能质量控制及装备、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电力需求智能管理等研究方向能胜任系统的运行与管理、新技术应用、新产品设计与研发、产品实验与测试、企业标准制订、生产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

培养目标不是华丽的辞藻,也不是口号,它必须通过一定的培养模式在学生毕业时实现。作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试点项目,显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综合素养和工程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形成“以用为本、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在构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时,试点单位应该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例如:应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吸纳并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共建联合培养基地;面向工程应用架构课程体系,注重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认可多样化的论文形式,质量评价注重研究过程、实用价值。专业学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这些特点要求课程设置要体现“学习—实践—研究—再实践”的阶梯性,使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紧密结合,实现理论指导下的应用性实践;教学过程应以工程案例为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和训练,关注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等等。

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中,课程设置是一个关键问题。研究生教育的本质是大学本科教育后进行的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学历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因此,研究生教育课程具有高深性、研究性、专业性、精致性和动态性等基本特征。但作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不仅没有办学经验及基础,而且面临着诸多新问题。譬如,由于市场需求和人才之间的激烈竞争,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不但日益增多,而且除应届本科生外,有许多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在职工作人员、本三批次和高职类院校的学生。考生的学历层次分布于本科以及同等学历;专业背景也较为宽泛,多数来源于相近专业。面对多生源背景、多研究方向的工程领域,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如何解决工程实践教育、实施什么样的联合培养机制等成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亟待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由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不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有较大的区别。目前,国内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没有统一标准,其培养目标和类型也各有差异。关于工程硕士点课程类别的划分同样没有统一的名称或可供参考的标准。许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程设置各具特点,不同程度体现了不同培养层次、培养规格的目标要求,其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也各有特色。

在通常的培养方案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少须修满33.5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低15.5学分,实践环节学分不少于8学分。为此,在所制订的培养计划中,学位课和选修课的设置体现了专业研究方向,课程设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突出了应用性特点。但进一步深入考察不难发现,在所执行的课程计划中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之处。例如,学位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是否能够涵盖电气工程领域的专业核心知识?关于研究方向的学位专业课程设置是否体现了研究方向的知识要求?尤其是关于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研究方向的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等等。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实现培养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的课程体系尚需认真研究和探索。

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落实则又是关键所在。从教学实际或者实践环节的落实角度来看,目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工程教育、企业实践问题。大多数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虽然都要求学生应在企业连续工作半年以上,甚至要求研究生在企业实践40周,但由于教学实践基地等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给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带来了工程实践教学环节落实难的问题,可以说是当前培养单位面临的重大难题。例如,某次在企业为期两周的工程实习中个别学生在实习岗位上工作不认真,敷衍了事,使企业的积极性也受到了挫伤。

三、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略

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试点工作,培养服务于国家特殊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新突破,应该以“服务需求、突出特色、创新模式”为指导思想,积极应对这项创新型的探索性工作,将其作为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一个契机,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当前的问题,以合理的手段解决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1.构建“以用为本”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适应专业研究方向的知识需要

培养目标确立之后,需要研究的就是课程设置。研究生课程是一个复杂系统,课程计划同样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宏观上,它需要围绕国家的课程政策和学科指南设置公共基础课。在中观层面,不仅需要以学校课程体系和课程计划为主导,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还有课程管理制度及其利益的博弈。在微观上,要考虑导师队伍的学术研究特长。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开放性的课程系统。作为开放性课程系统,课程计划既要维持已有结构,也要促使其走向更高级、更复杂的有序结构,推动课程计划的不断更新和自强。

(1)充分认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在培养目标、能力结构、评价标准上的差异,在课程体系上应突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要按照培养高素质电气工程领域专门人才的规律及培养目标、模式的需求,确定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学位课程;科学设置各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综合工程实践课等)。专业学位课程应当是培养专业基本素质和能力具有基础作用的课程。

(2)课程设置突出注重专业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专业研究方向的基本知识要求,而且要具有弹性。例如,适当开始跨学科的群课程或复合课程,为学生了解、深入社会奠定一定基础。例如开设“网络、群体与市场”类的群课程,揭示高度互联世界行为原理与效应机制,使其涵盖知识演变的结构、网络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城市文化等。再如,对于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研究方向可要求学生获得国家网络工程师或信息安全工程师认证资格等。

(3)在课程体系构架上采用模块化。按研究方向划分课程模块,按模块培养,有利于毕业生在相应专业领域就业。例如,对于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研究方向应面向“计算思维”,[4]围绕电网系统的信息采集、信息传输和信息处理架构课程体系,形成鲜明的课程特色。

(4)在专业工程实践上注重系列化,培养过程历经“基础实践、工程实践、专题研究、毕业论文”逐层提高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受到工程能力的完备训练。其中,工程行动能力是工程应用能力的核心能力。

(5)适当减少大学时课程、增加短学时的讲座或培训类课程,体现“学习—实践—研究—再实践”的分段培养过程。让学生带着课题到实习单位进行岗位实践,完成调研报告或课题报告。例如,为适应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研究方向的专业需要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针对电力系统通信网络的需要,可以灵活开设信息安全技术类的相关课程等。

2.构建适应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产学研”实践基地,通过工作站等形式切实解决实践教学问题

(1)产学研结合搭建实践教学基地。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并做好课程教学设计是提高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保障。所谓产学研结合是指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目前,我国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建立稳定长期的校外实践基地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产学研合作的形式不仅单一且层次较低,多数仅仅局限于实习范畴。企业如果没有从中获益,那么就很难保证实践基地的稳定长久。因此,需要搭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平台,形成校企利益共赢的长效机制,才能有效地解决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问题,实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2)培养单位应积极创建并提供多种工程实践条件,例如通过在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等形式,让学生在实践基地工作,提供进行工程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以及解决工程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能够设计一个部件、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

(3)推行以政府和高校投入为主的创新创业课题(项目)制,为研究生的研究实践提供研究课题。以课题(项目)为载体的工程实践具体操作方法可为:一是由政府和学校负责指导性资助课题;二是通过校企“产学研”实践基地开展横向科研合作项目;三是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特长向学校申报申请课题。

(4)根据培养目标做好课程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所谓课程设计就是规划课程所要讲授的知识及知识背后的内容,并精细地选择知识载体。在课程教学设计中,重要的是实践实验教学设计。理论可以使学生站到巨人的肩膀上,拥有一个智慧的大脑;实践实验则是利用智慧的大脑锻炼一双可开创新世界、灵巧的手。实践教学要体现与理论结合的基本要求,实现培养目标。

(5)学位论文、学位标准体现产学研合作的特色。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产学研合作实践基地的实际问题,具有应用性价值,尽可能地避免专业学位研究生仍然跟着导师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撰写学术论文,延续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方法。

3.校企密切合作,形成“联合培养”机制

为贯彻落实“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的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需要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合作单位的支撑。企业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积极性、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效果。能否形成有效地“联合培养”机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又一关键。

(1)紧密围绕校企产学研合作,建立围绕人才需求、培养输送、利益共赢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让企业在获得人才、获得政策等方面得到满足和激励。

(2)在培养环节、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学位论文选题上,紧密结合企业的应用需求,提供具有可行性的应用性研究课题,“量身定做”培养,提高合作企业的满意度。

(3)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挥企业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让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明确规定校企合作双方在联合培养中的权利、义务,激发合作单位的责任感。

(4)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引进不同学科领域专家、行业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任务,开展课题(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环节的培养工作。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就电气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了实践探讨,提出了“以用为本、产学研结合、联合培养”的办学理念以及电气工程领域(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研究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略。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设置是一门学问,需要在研究具体类型的专门人才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科学设计和实施。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结合专业(研究方向)实际,不断优化培养模式,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加强工程实践教育,才能保障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服务国家的特殊需求。

参考文献:

[1]董改变.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标准的实施状况研究[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1.

[2]苏日娜.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J].中国研究生,2009,(5).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Z].

[4]李廉.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深化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3,(4).

电气工程硕士范文第3篇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录取;综合成绩量化;初复试成绩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94-03

目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统考生的招考方式是通过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完成,即以国家统一考试与招生单位自主选拔互补的方式进行。初试为全国统一考试,对应于工学学科门类,包括四个科目:政治理论、外国语、数学和专业基础课,其中,政治理论、外国语和数学属于国家统一考试科目,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命题,有统一的考试大纲和标准的评分规则,专业基础课由招生单位按一级学科设置科目、自行命题,初试考查的是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复试由招生单位组织进行,它是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选拔质量,加强对考生的研究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核而设计的。教育部在34所重点高校试行了自定初试分数线、加强复试规范管理、推行差额复试、复试成绩的录取权重在30%-50%等指导性政策。一般复试采用面试或笔试之后加面试进行,可以说,硕士生选拔录取的初试、复试的制度设计,是保证选拔硕士生优质生源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首要环节,然而对初试和复试在考察考生能力方面的作用如何?对录取过程的公平、公正,复试内容的科学、合理,复试结果的透明、有效,公众却时有怀疑。本文从实际出发,根据全日制统考硕士研究生录取过程,充分考虑了实际工作的可操作性,构建录取综合成绩合理量化方法,并通过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硕士生录取实例,分析了初复试考查考生能力的互补关系。

一、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录取综合成绩指标体系

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是全国统一组织的笔试,考点在考生的基础知识、智力因素、逻辑推理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初试成绩难以判断出考生是否具有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能力,因此还需对考生进行复试,复试是由招生单位结合学科特点,考查考生在初试中未能体现出来的是否具有攻读研究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复试通常采用面试或笔试之后加面试进行,复试笔试内容通常为2~3门能体现各学科专业特色要求的科目;复试面试内容包括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相关领域了解和研究兴趣、英语口语和英语应用能力等;英语能力含一般的听说能力及专业英语能力,表一为复试采用笔试后加面试的硕士研究生录取综合成绩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表示每名研究生的入学考试综合成绩,一级指标包括初试和复试成绩。二级指标在初试成绩指标下包括各门初试课程的成绩,在复试指标下包括复试笔试成绩、复试面试成绩和英语能力指标。

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录取综合成绩量化

设有F位考生进入复试,录取Q位考生,1.2Q≤F≤1.4Q

1.用误差消除法使复试成绩量化。复试笔试内容为体现2~3门能体现各二级学科专业特色要求的科目,由各科目方向联合出题,复试笔试成绩按百分制计,第i位考生的复试笔试以C1i表示,权重c1。

复试面试时,一般被面试对象数量较大,为了减少面试专家组的工作量及缩短面试工作的进程,复试面试分P组进行(1≤k≤P),每组由M位学生组成,即F=PM,同时每组由N(3≤N≤5)位专家组成考核面试小组,每位考生面试时间约30分钟,面试中关于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相关领域了解和研究兴趣方面,N位专家面试单独打分,该部分按百分制计,权重c1,;复试面试中英语口语和应用能力,N位专家面试单独打分,该部分按百分制计单独打分,该部分按百分制计权重c3。

因为复试面试分组进行,同一专家组的面试学生具有可比性,但是,各组之间由于面试专家不同,打分的标准与尺度存在差异,为消除由于分组引起的差异,采用均值及平均偏差来的方法来修正,办法如下:

第k组i位学生复试面试成绩为Dki,则:

Dki=■■(C2*C2ij+C3*C3ij)——式1

N表示第k组面试专家数,C2ij表示第k组j位专家对i位考生专业面试成绩评分,C3ij表示第k组j位专家对i位学生的英语能力面试成绩评分,C2、C3专业面试权重和英语面试权重。

第k组共M位学生的面试成绩平均值为■,则:

■=■■Dki——式2

第k组共M位学生的面试成绩的平均偏差为?驻Dk,则

?驻Dk=■■|■-Dki|——式3

复试学生分成P组,P组学生面试成绩总平均值■

■=■■■——式4

P组学生各组偏差的均值■,则

■=■■?驻Dk——式5

根据式1至式5,第k组的第i位学生复试面试成绩修正值为Dki

则第k组的第i位学生复试成绩

Ci=c1*C1t+Dki

2.录取综合成绩量化。研究生入学考试初复试成绩的量纲是不同的,初试为500分制,复试成绩经过权重的处理后,是百分制,因此须规范化。方法为初复试成绩归一为百分制,再加权求和,第i名学生的入学考试综合成绩为,Ai=bBi/5+cCi,0≤Ai≤100,如果共有F位考生进入复试,录取名额为Q,则按该综合成绩排序,即可录取Q位考生。

三、全日制硕士生研究生招考录取成绩分析

现以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统考生招生录取为例,分析硕士生入学考试录取成绩情况。

1.硕士生招考初试成绩分析。2011年报考统考生报考人数541人,录取统考生人数116名。电气学院的入学初试考试科目为英语、政治理论、数学、专业基础课,其中英语、政治理论、数学为教育部统一出卷,专业基础课由电气学院出卷;英语和政治理论满分100分,数学、专业基础课满分150分。

2011年报考电气学院的统考生541人,其均值和标准差见表二,从平均值来看,说明数学和专业基础课难度比外语和政治小;从标准差看,数学与专业基础课的成绩参差远远大于外语和政治理论,如此大的成绩参差,说明数学、专业基础课从反映考生的知识水平方面有一定的依存度见表2。

从统计学中数据处理中相关性来分析,初试4门考试成绩间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3,从此相关系数矩阵中可以看出,数学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说明扎实的数学基础对专业基础的理解与掌握相当重要;外语、政治和数学有一定的相关度,但没有数学与专业基础课之间那么高的相关度,说明教育部统一出卷的这三门课确实较全面地反映了考生基础理论的实际水平,入学硕士生的基本素质得到了保证。

2.硕士生招考录取成绩分析。在确定考生录取综合成绩的过程中,录取成绩中各部分成绩的权重设定相当重要,它反映了各个因素在综合过程中的所起的作用,也直接影响录取综合成绩的结果。为了客观公正,电气学院采用由分管研究生教学院长、各学科研究生教学主任组成的专家兼领导小组成员估测、平均加权及协商法来确定,如设某一级权重为α,第k位专家,对某一级权重的估测为αk,则N位专家对这一级权重的估测值

α=■■αk,

根据估测值再协商讨论,得到该级权重,且该权重值在复试前录取方案中公示。电气工程学院确定最终确定硕士生入学考初试总成绩权重0.65,复试总成绩权重0.35;初试总成绩各分值权重等同;复试总成绩中,复试笔试部分权重0.4、复试面试部分权重0.5、英语能力权重0.1。

电气工程学院在2011年报考的514位统考生中,可招统考生计划为116名,进入复试的有154名,根据上述复试成绩量化方法,得到C1,C2……C154,又据上述录取综合成绩量化方法即可得录取成绩A1,A2……A154,按录取成绩排序,即可得录取名单。把进入复试考生的初试成绩与其复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其相关系数如矩阵表四,看出复试成绩与初试总成绩的相关性小,说明复试与初试是考查考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初试是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复试是考查专业素质、事业心心理素质、协作性等综合素质,考核是否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工作的能力,复试与初试在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工作中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四、结论

运用本文介绍的硕士生录取综合成绩评价方法得到考生的复试成绩、录取结果排序,操作性强。本方法在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招生中给予应用,录取结果科学、可信;运用该方法得到的参加复试考生的复试成绩与初试成绩的进行相关性分析,较好地证明了初复试的考查考生能力的互补关系。

参考文献:

[1]李素芹,宋洁绚,戴进军.我国研究生招考重点政策评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0).18.

电气工程硕士范文第4篇

一、呼包鄂地区开展工程硕士教育的背景

1.呼包鄂地区是内蒙古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对工程硕士需求迫切

呼包鄂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和环渤海经济圈,是沟通华北和西北地区的枢纽,距京津发达地区和出海口仅600公里,毗邻北部边境,有满都拉口岸,邻近二连浩特口岸。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2003至2008年间增长了3倍,财政总收入增长了4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了5倍,在全国33个城市群中的现实竞争力排名第九位,各项人均指标排名前列。目前,该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占据内蒙古自治区的50%左右,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的重要引擎。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突出呼和浩特首府经济特点,重点发展金融、会展、总部经济和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乳制品加工业。同时,重点发展包头市装备制造业、钢铁、电解和稀土新材料产业,建成了我国北方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稀土产业基地。另外,重点发展鄂尔多斯市能源、重化工产业,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在这个背景下,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与技术人才相对短缺的矛盾突出,使工矿企业对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硕士需求更加迫切。

2.自治区政府出台系列人才政策,为工程硕士教育准备了师资和生源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的优惠政策。在这些人才政策的推动下,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重点工程、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科技项目、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借势从国内外引进了大批急需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内蒙古工业大学也据此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111工程”、“321工程”、“511工程”技术人才,他们大都具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为工程硕士教育的深入发展准备了优质师资。这些政策也使呼包鄂地区各企业从自治区内外吸纳了大批急需的优秀本科层次专业人才,为工程硕士教育提供了生源保障。

二、呼包鄂地区开展工程硕士教育存在的困难

1.对现代教育理念接受相对迟缓

呼包鄂地处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处于蒙元文化影响下,形成了粗犷豪放有余而精细规范不足的文化格局,传统的游牧文化根深蒂固,与工程硕士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对接起来有一定困难,对新观念接受迟缓。因而,开展工程硕士教育就必须克服这种“外来品”与区域特点相结合过程中出现的“水土不服”问题,使现代教育理念及其运作方式逐步渗透到呼包鄂这片文化土壤中。

2.工程硕士生源组织不畅

工程硕士教育本身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背景下开展的教育项目,是根植于经济较发达、人员相对密集、人员素质较高、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教育项目。尽管近年来呼包鄂地区已经注意到工程硕士教育,但该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工业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显滞后,工程硕士教育宣传力度不足,社会对工程硕士教育的了解与认可度远远不及国内其他发达地区。呼包鄂地区城镇化程度不高,地广人稀,生源分布很不集中,这给培养单位的生源组织带来很多不便,因而在生源供给方面经常出现青黄不接、组织不畅的情况,况且经济发展的长期滞后,使得符合工程硕士报考要求的生源储备不足,近年参加工作的本科生又大多达不到工程硕士报考条件,这也是影响工程硕士生源的一个重要因素。

3.“双师型”师资队伍相对匮乏,工程硕士指导力不从心

尽管自2005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大量引进各类高水平人才,但呼包鄂地区的传统教育基础偏弱,致使理念、实践均达标的“双师型”师资与工程硕士教育面对的实际情况相比仍是总体匮乏。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知识型人才缺乏,高等教育资源整体上十分有限,虽然近几年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但自治区高校的高层次人才流失仍然严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流往国内发达地区较多,进而造成了既懂实践又具理论知识的师资严重匮乏。二是工程硕士教育要求的师资质量较高,既要求教师有理论基础,又要求教师熟悉生产一线,与企业联系紧密。而能够满足这一条件的师资在呼包鄂地区非常缺乏,目前身居高校的工程硕士生导师一般是以理论见长,实践不足,而身居企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硕士生导师却是实践有余而理论不足,进而对工程硕士生指导力不从心,这必然会影响到工程硕士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呼包鄂地区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

4.工程教育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参差不齐

工程硕士教育是1997年才全面推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项目,它与以往传统的办学理念及办学模式区别很大,如工程硕士生教育采取的是双导师制和3~5年弹性学制,以进校不离岗的模式进行培养,要求工程硕士生以研究本单位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课题,在解决本单位科研难题或技改项目的过程中完成学位论文,这就需要当地政府、企业以及培养院校协调个人、单位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培养工作。同时要求教育管理人员既要具备一般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而且要具备类似企业经营管理者或人力资源师的理念、意识、素质和能力,从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双重角度做工程硕士教育管理工作。目前工程硕士教育管理队伍尚达不到这个要求,需要进行职业化培养。

三、呼包鄂地区开展工程硕士教育的实践

1.生源组织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接受教育理念相对迟缓和生源组织不畅问题,学校加强宣传,吸引生源。①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培养基地,稳定生源供给。学校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年年组织由校长带队的招生宣传组赴呼包鄂地区大型工矿企业开展招生宣传、政策解读,诸如与包头钢铁集团、大唐托电公司、鄂尔多斯集团、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北方重工集团、亿利集团、蒙牛集团、伊泰集团、神华集团、航天六院四十一所、核工业二O二厂、包头稀土研究院、中国移动、联通内蒙古分公司等20多家大型企业建立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共建工程硕士培养基地,为工程硕士教育储备了稳定的生源。②建设特色工程领域,吸引相关行业骨干人才。学校重视培养工矿企业技术能手和高级工程管理人才,例如在鄂尔多斯招收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等领域技术骨干,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以“项目管理”领域为依托,针对区内热点行业,组建专门导师队伍,在呼和浩特和包头地区对口招收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业等热点行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攻读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位,引导学员参加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以实现项目管理专业化,为企业培养本土化工程管理人才。③抓质量,树口碑,强化品牌意识,吸引呼包鄂地区大中型企业选送人才。呼包鄂地区大中型工矿企业中内蒙古工业大学的毕业生占较大比例,长期以来积淀了良好的办学声誉,在工程硕士招生过程中,学校与企业领导都重视这种办学精神的传承,也正因如此,企业愿意选送业务骨干到学校攻读工程硕士学位。

2.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相对匮乏的现状,学校注重工程硕士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围绕现有工程领域和学科特点,先后培育了两个特色学科,组建了7个科技创新团队,新增了3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校加强与大中型企业的科技合作,如与包钢集团合作成立了“铸造工艺及材料联合实验室”,与鄂尔多斯等地进行了技术和项目对接,并派驻了30多名科技特派员长期参与到企业生产一线。学校在大中型企业先后设立了20多个工程硕士培养基地,要求教师全面参与企业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将工程实践类研究生培养过程纳入到企业科学研究与产品升级中,进而促进教师掌握生产一线工程工艺,提高指导能力。学校还选派8名教师参加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定的“工程英语”、“自然辩证法”、“项目管理”、“信息获取与利用”和“知识产权基础教程”等公共课和专业课的课程培训。

3.培育职业化管理队伍

针对工程硕士管理队伍发展参差不齐的现状,学校强化工程领域所在学院和研究生处工程硕士管理人员的培训,使管理人员熟悉国家政策、培养方案、过程跟踪、交际用语等,此外,还对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年度考核。学校要求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工程硕士教育学会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完成了5项教改项目和2项全国工程硕士教育重点研究课题,2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的课题,发表相关论文16篇。管理队伍中,7人次获得全国工程硕士教育突出贡献奖、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工作贡献奖及自治区的各类表彰。除此之外,学校多次承办了国务院学位办、华北地区工科院校、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不同工程领域指导小组研讨会,使研究生管理队伍、导师队伍有机会与工程硕士教育管理部门、名校专家学者交流经验,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四、呼包鄂地区开展工程硕士教育的思考

1.强化校企合作,处理好校、企、生三者关系

搞好工程硕士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做好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产教结合的基本途径,是解决当前工程硕士教育诸多问题的关键。当前工程硕士教育面临着讲多做少,“双师型”导师缺乏,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相脱节等突出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借鉴企业优秀文化推动工程硕士教育,利用企业生产资源充实学校实训条件,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生,指导工程硕士生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难题,注重人才培养实效,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实现与企业需求的对接。而推进校企合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有赖于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院校的积极性,更有赖于企业的密切配合,学校需积极协调学生、企业双方,有效推动校企合作,大胆突破旧体制、旧政策、旧观念的制约和限制,由点到面,全面推开,促进工程硕士教育得到企业的认可,受到学生的欢迎。

2.结合实际,确定大众化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呼包鄂地区的特点以及自治区的社会需求,学校明确提出工程硕士教育的定位是面向本土企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受过系统、规范的工程理论教育的大众化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而非精英式人才,这是学校在工程硕士培养上的定位。学校认为,经过工作磨炼和技术实践,工程硕士能够成为企业中高层技术骨干,但他们首先要成为能够融入生产一线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较好的工作效能的普通工作者。除少数院校外,少数民族地区绝大多数院校工程硕士教育可能都是为本地区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或工程管理人才,这是一种教育分工,更是我国开展工程硕士教育的初衷和现实所在。因此,内蒙古工业大学工程硕士教育更注重结合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因需施教,促使工程硕士在了解当前科技进展概貌和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更加熟悉本地区实际情况,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因而能为本土企业发展与经济建设做出切实贡献。这一定位,是内蒙古工业大学工程硕士教育与内地或发达地区院校工程硕士教育的重要区别。

3.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结合企业具体特点

开展工程硕士教育“订单式”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即企业与学校携手合作,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提供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结合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学生带着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技改项目或是科研攻关课题开展研究,完成学位论文。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业按发展目标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根据生产经营需求进行专业课设计,结合继续教育设置课程内容,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和高校的科研骨干根据企业的需求讲授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大大提高,学习的实用性也非常明显,如此量身定做,学生爱学,企业支持,学以致用,培养效果较好,实现了校、企、生三方共赢。

五、呼包鄂地区工程硕士教育取得的成效

1.促进了校企合作

学校在呼包鄂地区先后与包头钢铁集团、伊利集团、蒙牛集团、伊化集团、航天六院四十一所、核工业二O二厂、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北方重工集团、包头稀土研究总院、伊泰集团、兰太集团等20多家大型企业建设联合培养基地,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合作办学,对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与探索,促进了校企双方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2.推动了学科建设

经过10年建设,学校形成了化学工程、动力工程、控制工程、建设与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和项目管理等多个具有较强工程背景的特色学科,机电控制实验室、材料成型与控制实验室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业催化、建筑设计及理论等9个学科被列为自治区重点学科,先后培育了“可再生能源”、“煤化工”两个特色学科,组建了“绿色建筑”等7个科技创新团队,新增了“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增了内蒙古绿色建筑工程技术中心,设立了城市垃圾处理工程研究中心。近五年来,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自治区科学技术奖34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计划”、“973子计划”项目41项。

3.师资队伍力量加强

培育了100多名“双师型”工程硕士生指导教师,这些教师中12人次获得了内蒙古杰出人才奖、自治区“深入生产第一线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等称号,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师资队伍日渐壮大。

电气工程硕士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研究生教育

作者简介:唐欣(1975-),男,湖南邵阳人,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076)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33-01

一、问题的提出

2009年开始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是我国硕士培养的一种新模式,培养目标是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1]专业学位是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以应届毕业生,学生往往不具备现场生产实践经验,专业知识、技能基础薄弱,[2]而且不少学生是跨专业报考。以我院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例,所录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本科专业涉及数学、能源动力、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等众多学科领域,学生既未经过系统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没有受过电气工程的专业实习和实践培训。因此,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关键。[3]从培养效果来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针对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不够理想,细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体系未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特性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通常包括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三大环节,但三个环节的内容设置因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应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区别。[4]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时间短,很多高校未做好准备而仓促上马,没有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进行论证,出现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简单地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和硕士导师往往采取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模式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等问题,这样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不重视应届毕业生无工作经验、无职业背景的特点,也没有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特性,势必造成专业硕士既没有学术硕士的理论素养又没有工程硕士的专业素养。

2.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滞后

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开始,除公共管理硕士等管理类专业和少数目前不宜应届本科生就读的专业学位外,均面向应届本科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争取用5年的时间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比例达到1∶1。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以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学科为例,2013年拟招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人数分别为42人和50人,导师人数增加非常有限,且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大多是学术型的研究人员,缺乏丰富的实践经历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5]此外,校外导师往往只是挂名,并未实质性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3.专业实践环节未有效实施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职业性+学术性”的高度统一,是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发展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学位类型,而高校现有的校内实验平台、校企联合实践、创新基地多针对大学生的培养,往往只能对已知领域的知识验证和重复进行实验、实习、设计,一定程度上对实验技术、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和独立从事实验工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6]因而很难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创造性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进行培养要求。此外,有些老师由于培养经费问题或者为了避免麻烦甚至减少实践教学环节,这直接违背了全日制专业学位设置的初衷。

二、对策与建议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必须摆脱对学术性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盲目模仿和依附,凸显自身特色。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路径设计既要考虑到现实可能性又要具有前瞻性,实行渐进性地推进。

1.建立具有职业特性的课程体系和以探究为导向的教学方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教学应突破传统上狭隘的理解,须将实践融入课程教学,两者合为一体。一方面改革传统的“学科”、“专业”单线条知识体系与课程框架内培养人才的方式,采用国内外著名企业或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作为案例素材,以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教学为主,重视运用模拟训练、现场研究、案例分析、团队学习等方法,将案例作为一个主要载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以行业从业要求与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为导向,以学部、交叉(联合)创新中心等为培养主体,跨学院、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技术课程模块、专业交叉课程模块等课程体系。同时增加一些与本行业职业任职资格考试相关课程。以电气工程为例,可增设一些与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相关课程,逐步达到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行业执业资格的对接。另一方面,将“教学”变为“导学”,“学习”变为“探究”,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更加互动,突出以实践为导向的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和环境评价能力的培养,着重培养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协作和交流沟通能力等,构建探究性教学方式。

2.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培养与评聘制度

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条件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一方面,通过培训,让校内导师去科研、管理、生产第一线参观学习,或进入企业博士后工作,了解实际工作方法和管理经验,有意识、有目标地培养一批专兼职相结合、校内教授与校外企业专家相结合、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专业学位研究生师资队伍,充实导师队伍;另一方面,以行业为单位,组织行业协会组织代表、行业知名企业专家代表以及校内专家等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共同研讨、论证、制订培养方案;以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和环境评价为对象,推进实验、案例与模拟体验式教学,企业专家以专题讲座、行业报告等多种形式参与教学过程。制订相应措施,解决企业导师的后顾之忧。同时,研究参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企业导师相应的工资待遇及荣誉称号的方案。

3.建立多维实践平台和专业实践的全过程管理制度

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功转型的关键。一方面,构建生产实习基地、实验室、教师工作室的互动、协作机制,针对职业领域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人才的培养要求有机整合校内实践环节(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实践环节(生产实习)和校企产学研三个实践环节,形成由校外生产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和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共同组成的、面向全体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多维实践平台”。另一方面,利用多维实践平台,以实验课程、专业设计、横向课题、校外专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将实践与应用能力培养贯穿学生整个培养过程,并且学校应专门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手册》,以便管理和评估研究生专业实践的全过程,并将专业实践的情况作为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重要条件。

三、结束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一种新型的硕士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然而,从已毕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情况来看,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不理想,其培养模式的完善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要建立具有职业特性的课程体系,采用以探究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培养与评聘制度,建立多维实践平台和专业实践的全过程管理制度,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我国经济建设输送大量的高级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专业学位整体设计方案: 征求意见稿[Z].2009.

[2]张兴平,孙恒,曹荣,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6).

[3]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4]包水梅,顾怀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跨越式发展背后的尴尬及其化解[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