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范文第1篇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慢性病人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方法:选取我院在2008年7月-2012年4月间收治的58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同时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对其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以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对所有患者的分析及护理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同时记录所得实验数据。结果:通过分析,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焦虑不安、消极悲观、孤独寂寞、紧张恐惧、过分依赖等,通过对患者实行护理,58例患者中,显效36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护理有效率为89.7%,对于护理效果显著。结论:临床上对于老年慢性患者,要详细分析其心理特点,并针对其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实行对症护理,以促进其病情的改善。

【关键词】:老年慢性病患者;心理分析;对症护理

慢性疾病的最主要特点就是病程长,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有些疾病会持续众生,从而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扰,严重制约了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大多数的老年人来说,其都或多或少的伴有一些慢性疾病,由于其年龄的限制,导致其力不从心,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思想负担较重,而且顾虑较多,由此又给其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困扰。因此,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应当对其心理特点进行充分分析,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以实现病情的改善[1]。现在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病患者,对其实行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将回顾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08年7月-2012年4月间收治的58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其中,男性30例,年龄在54-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8岁,女性28例,年龄在56-8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1岁,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34例,冠心病24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同时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对其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以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对所有患者的分析及护理过程进行跟踪观察,同时记录所得实验数据。

心理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癌症患者 心理分析 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癌症患者心理特征分析

怀疑否认期:患者突然得知确诊为癌症,企图以否认的心理方式来达到心理平衡,怀疑医生的诊断错误或检查上的错误,企图诊断。

愤怒发泄期:否认之后,患者常会出现强烈的愤怒和悲痛,一旦证实癌症的诊断,患者立即感到世间的一切都有无限的愤怒和不平,有被生活遗弃,被命运捉弄的感觉。并把这种愤怒向周围人发泄。常常与亲人、医护人员发生吵闹,事事不如意、不顺眼,还会认为所有人都对不起他。同时怕周围的人遗弃他。这种情绪持续不定,会消耗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与正常生活能力。

悲伤抑郁期:当患者在治疗和休养过程中,想到自己未完成的工作和事业,想到亲人及子女的生活、前途自己无法顾及时,就会从内心深处产生难以言状的痛楚和悲伤。加上疼痛的折磨,用药难受,则进一步转化为绝望,从而产生轻生的念头。

情感升华期:升华为积极的心理防范反应,患者把消极的心理转为积极的效应,使心理通过代偿来达到平衡。患者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不但心理平衡,而且身体状态也会随心理状态的改变朝好的方面发展。

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策略

了解患者心理变化:要了解患者真实的心理状态,就必须关心患者,对患者的文化、认识、素质、家庭以及个人生活境遇等有所了解,同时还应熟悉患者的治疗方案和具体治疗方法,在掌握全面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各自不同的职业、心理反应、社会文化背景,同时或超前测知他们将要或者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和心理规律,从而制定出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心理护理方案,如因病施护,因人施护等。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念:护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唤起患者的希望和求生的信念。护士要用坚定的表情、不容质疑的语言取得患者信赖。当患者萌生希望之后,要进一步鼓励患者承担力所能及的生活事项,鼓励他们敢于驾驭生活。

病情变化时的心理护理:当患者出现全身衰竭、失眠、疼痛、不能进食等症状时,应对患者给予良好的心理支持,用历尽磨难终于战胜病魔的实例,鼓励激发患者的求生欲望。

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在患者进行手术、放疗或化疗前,不仅要向患者宣传进行这种治疗的必要性,也要向患者讲清治疗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患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主动克服困难,积极配合治疗。

做好癌症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家属对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疾病的转归常常起着重要作用[1]。让家属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时刻做好协助治疗的好角色,使患者安心接受治疗,让患者在住院期间感受到平静和温暖[2]。

癌症患者心理护理中语言的作用

护士的言行不仅代表个人的素质水平,还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情绪和信心。患者在愤怒、悲伤等心理阶段,对语言刺激异常敏感,对个人行为控制异常低下,心理护理首先要用语言去温暖他们的心,抚慰他们的心理创伤,调整他们的心态平衡。

讨 论

癌症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顽疾之一,癌症的诊断和治疗造成患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紊乱和失调是非常普遍的[3]。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全面观察病情变化,还要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解除其心理障碍,并帮助他们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药物治疗和心理护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小云.50例癌症患者的焦虑心理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7(3):266.

心理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理性人;效用;心理价值

西方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假设,即“理性人”假设,理性人的假定,就是指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所讲的“经济人”。它是经济学分析和由此得出的经济理论的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基本假设前提,指经济决策主体(自然人、商人、政府)以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理智地做出各种经济行为,不存在各类非理性的决策。在做出每一种决策之前,理性人会考虑边际量从而获得经济利益,主观上不会考虑社会利益和自身非经济利益。

然而实际生活中理性人都是这样的吗?其实不然。比如让我们思考雷锋是不是一个理性人,也许从雷锋的例子中我们只能得出他的确不符合经济学当中对于理性人的假设前提,因为雷锋在做出行为决策之前考虑的并不是自身的经济利益。倘若雷锋每做一件好事,都会向受益方收取一定物质上回报,那么他无疑符合经济学中的假设,然而这是不可能的,那么雷锋究竟是不是一个理性人呢?如果答案为是,那么他在做出行为决策之前考虑的又是什么呢?

笔者的回答是雷锋是一个理性人,他同样以利益最大化为动机,但这种利益的回报是以另一种形式体现,笔者将它称之为“心理价值”。其实现实生活中大部分正常理智的人都应该定义为理性人,经济学研究的只是理性人的一种,即以得到经济利益为效用最大化目标的人,准确的说应该是经济人。雷锋恰恰是另一类理性人的代表,即以获得心理价值为效用最大化目标的人。心理价值的概念从宗教层面上看可以理解为某种信仰带给人的效用,从哲学角度上看可以理解为为了维持人类道德底线的价值体现。让我们再想想生活中更多类似例子,比如过路人对乞丐的施舍,我们不能说那些给予乞丐施舍的过路人就不是理性的,也许前一分钟他还在向乞丐施舍,下一分钟他又再为五毛钱而和卖菜的大叔讨价还价。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其实是截然不同的,当他给乞丐一定施舍的时候,他考虑的利益不是一种经济利益,而是一种心理价值的提高,这种心理价值的来源也许是过路人自身对善的一种信仰,亦可以是他内心的道德底线激励他这样做。且随着类似行为的增多,心理价值的边际效用在递增,这也许就是雷锋愿意一生都助人为乐的原因。

到此为止我们就可以给理性人下一个定义:即理想人是决策主体以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理智地做出各种经济行为,这种利益动机可以是经济利润,也可以是心理价值。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思考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的问题。经济学的原理之一是理性人会考虑边际量,即只有一种行动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时,理性人才会采取这项行动。著名的经济学家曼昆给我们举了一个航空公司的例子:即假设航空公司对每个座位的平均成本定位500美元,但是假如飞机起飞时仍然有空位,此时即使在登机口等待退票的乘客出300美元,航空公司照样会把票卖给乘客,因为300美元远远大于航空公司的边际成本(即一包花生米和一罐饮料而已),然而实际生活中是不是每个个体都会像航空公司那样仅仅考虑边际量呢?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不妨让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例子。在平常我们做大巴等公共汽车的时候,假设车费是30元,如果有一次我们带的钱不够,只有20元,恰巧车快开动时还有空位,如果按照上面的例子,我们会兴冲冲的跑过去企图以20元就坐到汽车上,然而结果是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车开走了,我们还在原地。为什么此时公共汽车的司机不因为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而多拉乘客呢?司机难道不是一个理性人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公共汽车司机同样是一个理『生人。联系刚才笔者对于理性人的定义,其实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公共汽车司机在经济利润和心理价值所带给他的效用之间做出了权衡取舍,并最终选择获得心理价值,而放弃经济利润。因为往往一种行为决策的结果所带给决策主体并不一定是两种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司机大叔如果收取了20元而选择多拉一个乘客,他必然会获得一个更好的利润,然而这意味着他就必须破坏市场上的行业规则。公共汽车与航空公司不同之处就在于公共汽车因为车次较多。因此对每一辆汽车的出发时间和票价有更为严格的规定。因为司机赚取的多余利润其实是下一个车次司机的利润,经过权衡,最终他选择会带给他更高效用的心理价值,而不是一时的经济利润。

由此笔者认为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的这一说法不应该仅仅理解为当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理性人就做出的抉择,也就是边际量应该既包含经济利益的边际量,还应该包含心理价值的边际量,且往往需要对二者做出权衡取舍,最后做出理性的决策。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秩序的控制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外在物质力量的强制,包括军队、警察等强制力系统,另一个是内在的精神控制系统,主要是指一定的以价值观为基础的观念认同系统,即本文所讲的心理价值。如果一种行为所带给理性人的心理价值的边际量大于经济利润,理性人会趋向于选择会带来心理价值的行为,反之,则会选择会带来经济利润的行为。

往往在一个社会中,社会制度越完善,民族文化越浓厚,心理价值会更为明显的体现。因此对于笔者认为对于理性人的理解不能只局限于经济学中的解释,而应该对它的外延及内涵有更深入的剖析。

参考文献

[1]唐承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的缺陷性探《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总第359期)

心理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整体护理;产时;心理护理

1进行护理评估

护理评估是一个系统地连续地收集、组织、核实和记录护理对象有关健康资料的过程[2]。对产妇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时可通过与产妇交谈、观察等方法获取资料。在与产妇的交谈中要取得产妇的信任,准确地掌握产妇的心理反应。在交谈的同时要注意观察、了解产妇的身体状态,根据不同的护理对象有的放矢地进行护理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尽量满足产妇分娩前与分娩过程中的心理需求。

2确定护理诊断

护理诊断就是通过分析收集到的产妇心理状态的资料,确定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分娩过程中产妇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2.1恐惧

产妇的恐惧情绪主要源于分娩过程中持久而强烈的宫缩疼痛,离开了亲友的陪护,待产室、产房的陌生环境和孤独感等。有些产妇刚被接到产房就哭着要回病房,害怕难产,要求剖宫产。

2.2焦虑

焦虑是产妇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产妇对分娩没有充分的认识,担心产程的进展不利、胎儿的健康状况及对助产人员没有完全的信任感等。

2.3过分依赖

大多数产妇是独生女,她们从小就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从怀孕开始就成了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随着孕期的增长,生活角色的改变,就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

3制定护理计划

护理计划要以心理护理诊断为依据,制定心理护理目标,根据目标作出解决产妇心理问题的计划,它是实施心理护理措施的依据。制定心理护理目标时,应针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护理。

3.1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

多同产妇交流,针对产妇对分娩的恐惧、不安和依赖,应利用丰富的专业知识主动讲解分娩知识及心理因素对分娩的“消极”及“积极”影响,使产妇有正确和积极的态度,懂得良好的心理状态同产程的进展有密切的关系,强烈恐惧、焦虑和依赖等负面的心理反应易延缓产程进展,同时也易发生胎儿宫内窘迫。鼓励产妇调整好心态,树立信心,保证产程顺利进展。

3.2练就精湛的专业技能,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取得产妇信任

进入产程后,护理人员应帮助产妇擦汗,按摩腹部,征求她们的意见安排可口饮食等,尽量满足产妇生理心理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妇疼痛。

3.3理解体贴产妇

心理问题的产生涉及生理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医务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真正理解体贴产妇。分娩虽是生理过程,但对产妇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渐渐增强的宫缩阵痛可使产妇情绪不稳定。护理人员应设身处地为产妇着想,从各方面关心体贴产妇,并让有分娩经验的产科护理人员用切身体会讲解分娩经验,对产妇进行现身说法,让产妇从中得到鼓励与支持,正确认识分娩过程[3],帮助她们克服心理障碍。

4实施护理措施

实施是护理程序的第四个步骤,即将心理护理计划的具体措施付诸实际。在实际过程中要求护士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5评价护理效果

检验预期效果是否达到,评价的标准是预期目标。列出执行措施后出现的心理反应,再将心理反应与原来制定的护理目标进行比较,以观察是否达到要求,在评价的基础上对心理反应重新估计。

通过运用护理程序对产妇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可缓解她们的心理障碍,产妇大多能以良好的身心状态安全顺利的分娩。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

心理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心理护理;个体;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89—02

随着现代护理技术和医学模式的进展,护患双向心理研究与相互支持的护理学探讨,已发展成为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的中心。人得同水平心理护理,使护患关系达到融合性心理效果,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已变为目前护理质量评估的重要指征,临床性心理护理的局限,职业性应激致部分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状况失衡,导致加强护士技术培训与心理培训成为目前最基本的需要。

护士在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解除疑虚的工作中,技能性和护理性创造劳动具有其特殊的复杂性。因此,新的整体护理模式对护士的素质特别是护患心理沟通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护理目的和操作的准确表达及实施与病人理解配合的相向知心性心理交换,是减轻患者身心痛苦,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的前提保证。

1 护士职业特点素质及心理素质

1.1 护士执业素质全面化的必要性及主要依据。

素质,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它并不决定人的心理的内容和发展水平,因而在医生与护士的主、助关系变为共同为病人康复而服务的合作关系的今天,护理素质的提高和缺陷修正显得极其紧迫和重要,护理以人的基本需要为理论根据,以病人为工作对象,以科学的护理程序为行为指南,其中,护士是医嘱的直接执行者。把单纯的技术操作扩展到积极主动,全面系统地了解,注意病人的环境,心理、精神、社会等整体状况对其恢复的影响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护理观,是护士素质进步的关键。

由于缺乏对护理学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的认识,没有看到护理学科已经形成其自己独特的专业理论体系和范畴,护理人员因为功能制护理造成偏重与重复、简单的习惯性技术操作,而知识更新的机会又少,使护理工作的科学规范性,专业性日渐淡漠。受传统护理观念的教育和影响,同时我国护士的培养以中专为主,其结果护士人文学科的知识较差,对护理发展状况的了解和护理自我评价能力明显薄弱。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整体护理模式,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崇高职业道德,而且要具备专业技能,心理,社会等全面智能结构,才能使护理问题得到求真务实的解决。

1.2 护理心理的预准备。

在长期的护理实践中,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决定着心理护理的质量和水平,直接涉及到患者的治愈,鉴于心理护理与技术护理相铺相成,在整个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对心理护理模式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探讨,但由于研究手段的杂乱性,主观性、随意性,具体实施上显得空洞而格式化,实际应用多为强直性概念灌输。

护士是护理的主体,因此也是患者所处人际社会群体中独立的个体,因此对护士心理护理的要求必须符合其职业特点,包含于工作范围内,思维、情感、道德、语言等指标表现不可能在实际操作中超越人性而表现“神”职。具有普遍意义的护士职业道德是护士护理专业的行为规范准绳,心理护理则是在此感、态度、言行等有意识地影响和指导病人的感受和认识,达到改变病人不良心理及行为的目的,从而保证防病治病,加速肌体健康等工作的有效完成,对本职工作意义,价值思考职业态度,与职业要求相一致的行为特点,构成了护士—-病人互联关系中前者的个体和角色人格特质,其中心理外显得特质是品质的表达。职守与爱心,高度的责任度,情绪调节与自控,人际交往等社会适应性意识,首先应该是建立在人与人互助,互爱的情理之上,最终形成护患间对疾病危害及必须采取措施的共识。护士利用护理专业知识解释、安慰、说服其护理对象,才能在正常的人类交往(护理行为)活动中,取得心理核心地位和主导,使护理成为双向心理都能接受并彼此配合的社会行为,让病人处于一种最佳心理状态来接受治疗和护理。对不同心态病人的有的放矢地护理诊断,护理过程,诱导病人由依赖心理变成积极支持心理,直到取得最好的心理护理效果,这样护患个体单向性心理就构成了护理的同一和共向,也就是说,护理个体心理离不开心理护理个体,没有心理护理理素则个体心理只能是某一特定心理的活动。

2个性心理在心理护理中的集合

2.1 个性心理护理应用的质化。

心理护理不是普通的临床技术性护理,它要求护士在做好了解病人病情及其接受某些检查和治疗的同时,借助问、听、视、触、交谈有步骤,有目的判断和分析患者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特性及反映,准确把握病人的求医动机、希望、行为、个性、智力等特征,决定实现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法,对不同的病人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是咨询和治疗至关重要的一环,带有共性的一般心理护理是职业的体现,应用护士个体健康心理对病人进行个别深入心理剖析的方法才是心理护理的本质。排除伦理学范畴及“翻身叩背,输液打针”的简单技能活动,形成自觉行动的技巧运用才是个性护理的体现。

个性心理护理不是附合,也不是技术操作的强迫接受,它要求护士表现出自己的气质类型,文化涵养,性格特点和一定水平的个人精神境界,正确实施护理法则,使护理对象与自己的理解相统一。仅限于单一的情感性,艺术性、积极性、严肃性,风趣幽默,寓意贴切的表现力和表象力,即不现实也不可能。以病人为中心,探求其目的,制定心理护理的方式方法,注重角色人格特质的训练与引导,完成护患双向对病症治愈的高自信度,其中的护士职业人格特质和职业动机,是成功与否个性心理最明确的表达。

2.2 建立科学的病人心理评估关系。

自80年代以来,对护士心理素质和心理护理研究的文献已逾上百篇,但是,由于缺乏对被护理对象心理背景和期望的系统分析,这些讨论变成了对护士单向的职业 要求,使心理护理不仅仅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其内容也大都成为了对护理职业心理特征的描述。新的护理模式要求在执行医嘱的同时,从病人疾病,心理生活,社会等几个方面整体出发,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诊断和过程。这说明心理护理动态的了解及评估成为心理护理的第一要素和必要条件。

诸多病人所患病症是各不相同的,即使是同一类疾病,因为其年龄、性别、性格、文化素质、工作地位、家庭等个体差异,对疾病的言行表现,认识程度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对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的影响各个不相同,即疾病的内在规律存在的共性问题是通过个性差异体现出现的。借助问卷,交谈,解释并通过技术性护理操作等手段,准确观察的思维变化,情绪波动,根据发现总结病人对其自身病患的感觉,认为等心理活动,在求医需要,情绪征兆,忧虑负担及医疗检查,用药情况,家庭影响等个体特征方面,寻求诊个体个性的特异性和规律性,评估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严重程度以及对其施行护理的正负观点,建立起病人就诊的综合档案,逐个疾病,特定个体选用实施具体有效的护理方法,使心理护理形成病人、护士、医生参加的共融体系。

2.3 心理沟通在心理护理中的地位和影响。

心理沟通是护患之间的观点、意见、思考、情感等信息的交换,传递过程,并以此取得相互间良好的了解,理解、信任的人际关系。整体护理模式不是简单地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文化、社会、家庭等拥有复杂层面的综合体,对其采用科学的护理心理和护理程序,缺乏沟通的基本意识,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没有必要的心理认识交流,甚至表现出消极,厌烦的个体情绪,仅仅是功能制护理的职业工作方式,都可能增加病人的陌生和紧张感,无形中的隔阂只能造成心理护理障碍而导致护理结果表现化。

主动,亲切的言语交谈是病人就医过程获得安全被信任感较为重要的一步。科室位置,疾病分科,入院介绍,表格填写等咨询活动首先影响病人对环境舒适与否的心理感觉,对不同病人检查化验注意事项,药品使用方法,疗效及家庭护理等内容运用掌握的专业知识辅助指导,是护患沟通的前期准备,对病人及其家属不安、担心、顾虑甚至宣泄的某些迫切心理愿望,进行耐心、冷静的心理疏导,诱使其转化为倾诉,是患者尽快取得心理沟通的条件保证,同时,娴熟、高超的专业护理技术也是消除沟通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培养和建立护患心理支持关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心理护理中的心理沟通更新了工作方法,加大了注重实效的力度,病人满意度显著上升,护理质量得到提高,推动了护理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3 心理护理的量化研究

3.1 护理质量指标的内容和权重。

实证评价在心理护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关于对护理指标的看法不尽相同,科学地制定指标内容,设计质量保证的护理程序,有助于我们客观评估心理护理的有效性。

心理护理被认为是护理领域中最艰苦和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具有将生理需要升为精神得历史意义,它标志着护理以单纯的职业操作转化成为职业思考。由于系统论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在护理领域的具体表现,实效结果的衡量就成了工作方法及程序正确与否的最终表达。分析质量管理现状和整体护理发展趋势,病人满意度和基础护理到位率呈强权值,心理护理的指标内容,应从护理职业范围出发,制定标准护理计划和教育计划,即护理服务态度,工作耐心热情,语言文明程度,即使解决问题及巡视,技术操作和专业知识深度的满意情况,病人对疾病、药物、饮食、休息与锻炼的认识,只有同时得到这些因素的协调支持,坚持现场落实和反馈控制的原则,并实施得分量化统计,才能体现出护理的效价和质量控制实值。

3.2 形体语言的主导地位。

职业性语言交流,技术操作时护理程序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也是护理中进行沟通的正常手段,但由于存在语言不懂而解释却耗时较长,护士技能操作被视为理所应当的本质工作等认识障碍,由此产生的心境,情绪对护患关系的影响直接涉及到护理质量,所以有人认为形体语言处了能“辅助”有声语言的作用外,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表现力比语言性信息更富有感染力,重要性甚至超过语言性沟通。

语言信息交通是间断的,而非语言形体交流的信息是不间断的,形体“语言”传递信息是许多感觉器的综合信息。从病人就诊到离开,除语言外,护士在工作中的仪表、态度、举止、技能水平始终直观连续的影响着患者的心理状态,庄重、沉稳、自然、果断给人视觉、触觉上的同情、亲切和友善的安全感,增加病人与护士之间相互信任的程度,反之,冷漠、马虎的随意性等不良刺激,则使病人产生气愤、懊恼、恐惧而加重其病人心理负担。此外,形体语言信息因为受距离的限制,护患交往的双向是在近距离内感觉器官能互通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使得护士行为反映的是可见的实实在在的各项护理操作而并非空虚的说教宣传,目光、表情、主动搀扶、安排治疗等等动作---空间效应,无形中增强了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了心理压抑,可以认为正确的形体语言是病人获得信赖并配合护理的第一感性的心理要求指征。

3.3 心理护理学研究是促进护理学深入发展的关键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