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规划职称论文

规划职称论文

规划职称论文

规划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课程名称 职业指导 就业指导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前身源于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我国是一门新兴课程,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该课程在国外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实现课程的本土化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迫切的现实需要。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历史渊源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一步步发展的结果。“就业指导”,特别是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则是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概念,始于“职业指导”,而“职业指导”之名借用于日本,之实源自美国,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1905年在第一次工作报告中第一次使用“Vocational Guidance”,在1909年撰写的《职业的选择》一书中,阐释这一术语。 

美国职业指导的帕森斯模式很快传人中国,最初的实践与黄炎培等教育家的倡导与推动分不开。1917年5月6日,黄炎培先生联合社会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自此,该社每年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开展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1919年5月中华职业教育社设立职业指导部,1921年设立职业指导委员会,1923年建立职业指导所,1927年创建我国第一个面向社会服务、专门化的职业指导机构——上海职业指导所,“以职业询问、职业调查、职业讲演、升学指导、职业介绍、择业介绍、改业指导为活动内容”。可以说,20世纪20~30年代,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引介国外职业指导的理论及实践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社会的承认,引起政府的重视。由于种种原因,职业指导在我国的发展中断了相当长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职业指导在我国再次兴起,对于高校而言,多称就业指导。 

1989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提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即“中期改革方案”,提出“各地方、各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法令,毕业生供求信息,沟通毕业生、学校、用人单位之间的渠道,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为毕业生创造公平竞争的客观条件,指导‘双向选择’工作的正常进行,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学校提供反馈信息。”这是“就业指导”概念在行政文件中的最早出现。《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九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至此,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成为高校法定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就业指导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从课程发展的角度讲,高校的就业指导实践活动开端于1986年个别学校的自觉。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各高校均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开设讲座,编制讲义,课程开始萌芽。但是,在之后十几年的实践中,大部分高校处于非自觉的强制性制度安排下进行,把就业指导视为非专业化的行政事务,浅表性地理解为“季节性快餐”——学生毕业时对其提供就业信息、政策讲解、组织校园招聘会、就业技巧讲座等等。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就业市场格局的变化,摆在各高等学校面前的一个突出任务就是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所需人才。200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倡所有普通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截止到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该课程,课程作为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仍然没有摆脱“路径依赖”,没有主动走上自觉发展之路。政府占主导、社会助力少、高校独木难撑的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尚存在低效率、专业性不强、系统性不够等方面的不足。 

单单依靠政府权威设计一个新制度、开设一门新课程,并强制推进,已不能满足微观经济主体(大学毕业生)的利益诉求,也不符合客观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一门学科、一个课程的发展,仅仅依靠“行政力”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理论界与学界的“学术自觉”。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概念厘定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包括了两个核心概念:一是“职业发展”;二是“就业指导”。二者同时出现在一门课程中,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从侧面反映本课程建设的规范性问题,它是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和“瓶颈”。如果概念表述不规范、不清晰,将不利于课程的科学化发展。 

迄今为止,关于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一些教材及著作名称存在很大差异,常见的名称有:职业素养与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实务、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就业指导、毕业生就业概论、大学生职业指导、大学生职业辅导、大学生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等。涉及的主要概念有:“就业指导”“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辅导”“职业发展”等。上述名称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就业意识与观念。例如,从对象指向讲,“职业指导”涉及每个人(包括大学生);“就业指导”更多针对毕业生。从时间范畴讲,“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关注人的各个阶段,但是“职业发展”更强调生涯规划理论的综合性和前沿性;“就业指导”仅关注毕业时间段。从内容范围上讲,“职业指导”重视人职匹配,重心在规划,关注个体满意度;“就业指导”考虑更多的是就业准备,隐含对就业率的功利追求。 

对课程名称、核心概念进行比较,求同存异,优化内涵,规范外延,是课程建设的前提,是创新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内关于职业指导概念的内涵主要有两类:一是侧重于表述职业指导的性质,主要指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处于什么状况和水平;二是侧重于描述职业指导的过程。前者如,“职业指导是从一个更长远、更广阔的角度,以自身的原始价值观出发,配合对自我的认识,包括性格取向、职业兴趣、才干技能、事业目的、工作条件等,一方面在自身兴趣和理想的引领,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事业生涯做出负责的计划与装备的心灵艺术。”后者如,“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应该说,我国现在的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功能、内容及方法等并没有超出职业指导的范围。 

规划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员工 入职培训 重点 德行教育 个人成长计划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184-01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职业教育也发生不断地变革,技工学校经常面向社会招聘人才充实到职业教育中来,而招聘的新员工多数来自企业,未曾从事过职业教育,角色一下子还不能转变过来,因此入职培训非常有必要。

笔者所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先后成功组织了十多期的入职培训,积累了一整套入职培训经验,有近一百多人受益,95%的受培训者在几年之内迅速成长起来,纷纷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为学校发展的主力。七年前,笔者曾接受过一期培训,经过这些年的实践,笔者成长为了高级技师和高级讲师,算得上入职培训的成功案例之一。去年,由于入编成为学校的正式员工,笔者又幸运地参加了一期培训,记忆犹新,现结合亲身经历,对培训重点展开论述。

众所周知,培训要讲究实效性,安排上应该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如果不讲分寸,很容易事倍功半。首先说非重点,它包括:学校发展史、办学方针、特色、专业分布、规章制度等。非重点也要培训,只是不必大篇幅做文章,新员工对培训内容了解即可。那么培训重点是什么呢?笔者认真总结参加过的两期培训,得出的结论有两大方面:第一是德行培训;第二是成长计划的培训。

在技工学校,教师的德行本质上是指个人的修养。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起表率作用,如果一个老师上课时不时对学生讲粗口话,那么经过潜移默化,学生也会渐渐染上讲粗口话的坏习惯,可见,德行有缺陷的老师是教不出好学生的。然而现实中,在技工学校,新招聘的教职员工多数来自企业,是生产第一线的师傅,他们技术精湛,是人才,但或多或少带有一些不良习惯,与专业教师的德行要求有较大差距,如果能对他们进行德行培训,纠正其不良习惯,就能顺利实现其由师傅到老师的角色转换。

谈到德行培训,很多人认为太抽象,不知道着眼点在哪里。其实只要翻翻历史,我们就能从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里找到答案!敬爱的总理曾讲过:“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这句至理名言为我们指明了德行培训的方向—— 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德行培训的基石。中华传统文化虽然涉及面极为广泛,但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弟子规》。《弟子规》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它包罗万象,涉及“孝悌”“谨信”“仁爱”等道德伦理,揽括学习、工作与生活的规范,包含与父母、子女、领导、同事的相处之道……,这些正是技工学校教师的德行要求。由于时代的变迁,在践行《弟子规》时,我们应该辩证地领悟其精髓,把《弟子规》灵活地运用到日常工作生活中去。比如《弟子规》上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本意是指父母呼唤我们时,我们应该随叫随到,父母命我们做事时,我们不能偷懒,这是古人对父母行孝道的表现,也是处理与父母关系的标准。培训时可以适当引申,扩展到如何处理与领导的关系上也是适用的,可以这样解释:当领导有事叫我们时,我们必须马上呼应,不能躲躲闪闪、爱理不理,这是一个对领导尊重的基本礼节;当领导给我们布置工作任务时,我们应该立刻行动起来,不能推三阻四、拖拖拉拉,这是衡量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态度的基准……。不难看出,《弟子规》是德行培训的上乘首选。

有一点要注意,德行培训是一个体验过程,培训时应多鼓励新员工分享感受,让他们更深切、全面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神奇精妙,领悟《弟子规》正已化人的无穷魅力。

德行培训的目的在于塑造出举止文明、为人师表的老师,但作为一名技工学校的老师,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还应该不断地成长、不断地为学校作贡献,以满足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成长计划,谈何成长?大多数新员工由于刚涉足职教领域,对技工学校了解少,不懂怎么制订成长计划,因此有必要对他们培训。怎么培训呢?根据笔者所在学校多年的成功经验:依据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实施个人成长计划培训,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一般来讲,技工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就是指“升级达标”。例如:技工学校希望由省级重点升格为国家重点(简称“升国重”),就是一个长远发展目标。国家在评估某个技工学校是否符合“升国重”条件时,依据“升国重”的评分表逐条打分,只有分数合格,才有希望实现“升国重”的梦想。请看下面“升国重”评分表的部分节选内容。

(1)“师资队伍建设”条目,要求:①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学历全部达到大学本科要求,记5分。②具有高级讲师职务的占25%以上,记10分。低于15%不计分。

(2)“教研成果”条目,要求:①教师论文获省级及以上奖项或发表,记5分。②编写的教材或著作正式出版发行,记5分。③开发的课件与软件推广应用,记5分……

通过观察,不难看出该评分表由“师资队伍建设”“教研成果”等评估条目构成,各条目又划分成细则,每条细则后附的分数就是“升国重”的“门槛”,如果技工学校达不到评估细则的条件,那么长远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学校通常做法都是将评估细则分解到每个职工身上,强制要求职工按期完成,但是职工如果不会合理地安排计划,不能正常实施,是无法达到预期目的的。鉴于以上原因,有必要对新员工专门组织如何制订成长计划的培训,为了达到最佳培训效果,培训应分两步进行,即制订计划的培训与落实计划的培训。

第一步,按照评估细则制订成长计划。

结合新员工自身条件,详细分析评估细则,找出他们现有条件与评估要求之间的差距,量体裁衣,引导他们制订出合理的成长计划,笔者所在学校按此方法组织培训以后,新员工有的放矢,积极对照评估要求找差距,很快就制订出了规范化的个人成长计划表,顺利完成了将评估细则向成长计划的转化,既有切实可行的计划目标,又有实施计划的期限、计划完成情况,一目了然。既然制订出了成长计划,接下来就要落实到行动上。

第二步,如何落实成长计划。

成长计划的落实也是有讲究的,首先是要了解怎么去实施,然后才好努力。比如评中级职称,具体要作什么准备,如果不给新员工培训,他们是不懂怎么做的。通过培训,可以让新员工了解评职称必备的三要素:考职称外语、考计算机操作模块,。进一步培训,让他们了解职称外语要考C级,网上报名时间、考试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考试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只有讲清楚了,他们才懂得如何落实,才能作好充足地准备,更容易实现成长计划。

规划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教育行政部门要在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等方面,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单独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评聘制度,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可见,“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而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对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影响,明确的职业教育教师任职资格要求是制定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目标的依据,也是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制度保障。综观十年来高职教师政策研究的成果,面向全国高屋建瓴地从职称政策角度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因此,笔者拟着重分析职称制度在我国高职教师培养中的功能定位,以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制定任职资格条件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职称制度在高职教师培养中的功能定位

(一)导向功能

科学合理的职称制度对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标杆和导向作用。例如,在制定任职资格条件时,假设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必备条件,那么,教师必然会严守职业道德,加强思想修养,提升政治素质;将学历作为任职资格条件时,教师会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升学历(学位);将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作为任职资格条件时,教师会积极申请承担课务,学习先进教育理念,研究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申报教改课题,撰写教改论文,努力培养更多优质的学生;将校企合作水平、企业锻炼时间和职业岗位能力等专业实践活动作为任职资格条件时,教师会积极联系企业和基层,进企业锻炼,下基层实践,围绕生产搞科研、写论文,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努力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等。

(二)分级功能

目前,我国的教师职称制度包括4个层级(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在高校岗位设置实际管理中又细分为12个等级。这就意味着:一方面,每一个职级的职责、地位、角色、权利与待遇等各方面呈级差分布;另一方面,各个岗位对教师的学历资历、教育教学、科研业绩、专业实践、社会服务等都做出了质和量的规定和要求。客观上对教师的业绩才干、科研水平、学术地位、服务能力给予了鉴定分级,并明确了教师在各岗位的职责,这体现了教师的个性化差异,认可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态进程,为实行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奠定了制度基础。同时,职称制度的分级功能也为所有教师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得教师的努力能得到公平的认可和合理的回报,为教师积极工作和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三)评价功能

教师职称评审实际上是对教师任现职期间完成岗位职责情况、履职能力、学术技术水平等的综合评价,对高职院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而言,教师职称制度是对教师履职绩效的一种评估管理。教师任职条件是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的预期绩效目标和要求,同行专家、职称评审委员依照这一条件判断教师在任现职期间的绩效是否达到预期目的,从而可以从综合能力、专业技术、科研学术等多方面对教师做出客观、专业的综合评价,确定教师能否顺利晋升职称,高职院校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这一评价,对教师职务做出续聘、缓聘、解聘的决定,这是对教师履职能力的行政评价。由于是以固定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教师职称资格条件作为标尺,因此,这种评价具有发展性、层级性、权威性、公平性和可比较性。

(四)激励功能

参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高职教师职称晋升和职务聘用能为其带来直接的工资、福利等物质利益,进而能够满足教师的心理、生理、安全需要,为教师生存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经济保障,这是所有教师的基本需要,对年轻教师更为重要。职称越高的教师,越比较容易实现自我的需要,如更容易得到专业同行的认可,更有机会获得学术地位及社会荣誉,在行业的影响也会更大等等。另外,无论是在国家、省级政府或高职院校,职称晋升制度都有严格的、制度化的、完整清晰的规定,对辖域内的所有同类教师都是统一适用的,因而具有公平公正性,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基本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教师行为结果的可预期性对广大教师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晋升职称也成为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五)约束功能

教师职务任职资格标准实际上表明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高职院校对教师的教、学、研、产行为的绩效预期和要求,这就需要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科研、服务等必须在此框架内进行,否则难以达到相应的预期结果。因此,职称制度对教师的价值观念、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具有明显的约束作用。另外,我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对高职院校的岗位类别、岗位等级及岗位结构比例进行了明确规定。因此,教师职务评聘具有严格的指标限制,只有表现突出的教师才能获得晋级和聘任,也才能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调动自身能动性,围绕教师职务任职资格标准促进自我发展,实现自我超越。

二、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称制度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分析

笔者根据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制定的情况,对我国大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现行省级高校职称文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截至2012年9月底,有3个省单独制定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将高职高专与成人高校放在一起独立制定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的有5省1市;与本科高校在一起制定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的共有22个省(市、区),其中针对高职院校另发文作补充规定的有3个省,将高职院校作为其中一条单独说明的有2个省,将高职高专与成人高校的共适条款作为一条单独列出的有1个省,仅个别条款出现“高职院校”或“专科院校”字样的有3个省,其他省份均未对本地区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资格条件作相应规定。这表明,许多省份对教育部关于制定符合地方实际且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高职教师职务评聘办法的相关意见尚未引起重视,这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二)现行高职院校教师专 业技术资格条件的整体趋势

对现行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可知,目前,我国对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资格基本上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考量:职业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质;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新教师上岗前培训;学历或学位、任职年限;专业继续教育;教学工作量;学生管理经历及实绩;专业实践经历;业绩成果要求。具体加以比较可以发现,各省市区除对学历、资历和继续教育有大致相同的一般要求外,对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主要呈“四重视、一完善”趋势,即“重视高职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重视外语及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重视专业及企业实践经历;重视‘副教授、教授上讲台’及教学质量考核;完善了教学成果、育人成果与科研成果的等效评价”。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把遵守职业道德和诚实守信放在首位,高职教师职称评聘严格执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同时,为满足教师自身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作为高职教师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之一。高职教师任职资格条件中的最大亮点则是对教学成果、育人成果与科研成果的等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完善。这充分表明,高职专业教师仅靠专业学术论文就能评上职称的时代已经结束,科研成果不再是高职教师晋升职称的必备条件,而是更加重视教学成果、育人成果等业绩。

(三)现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存在的不足

在肯定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整体而言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利好的同时,笔者也注意到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对专业课、公共课及基础课教师的要求差别不大,缺乏对学科差异的体现。对同级职称申报者而言,统一的任职资格要求表面上看是公平的,实际上忽视了学科的差异。可见的差别表现在专业课教师专业实践以赴企业锻炼为主要形式,而公共课、基础课教师以社会调查或指导学生社团及社会实践为主要形式,在教育、教学、教研、科研业绩成果方面则几无差别。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是,对于以教学为主的教师而言,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主要集中于专业课教师,同时,专业课教师报项目、发论文(特别是核心论文)、出成果相对于公共课和基础课教师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是对专任教师和兼任教师的要求无差异化体现。在现有教师任职资格条件中,一般仅对“双肩挑”人员的课时要求规定为不少于专任教师的三分之一,其他条件都是相同的。而事实上,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大多是从优秀的专任教师中选任的,他们不仅要承担繁重的管理工作,还须承担一定的课务,更要与专任教师一样为自己的职称晋升不懈努力。这样的要求对于兼任行政管理工作的“专任教师”而言无疑是不公平的,许多兼任教师往往因为管理工作的原因而无法真正满足规定的条件。

三、基于职称视角的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职称政策顶层设计,明确教师专业发展目标

由于职称与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社会声誉等诸方面息息相关,所以职称制度被作为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本制度而为所有教师关注。通过高职教师能不能达到晋升职称的条件也可以判断其专业化发展的程度。因此,各级教育、人事行政管理部门应着力加强职称制度顶层设计,通过科学、明确的制度指导地方政府及高职院校,通过学习、培训、考核、奖惩等日常手段促进教师职业专业化或专业达标,从而引导高职教师在专业知识、高职理念、学习态度、技术能力等方面自觉地长期稳定发展,逐步提高高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建议国家尽快出台有关高职教师任职资格条件、具有高职特色的高职教师资格认定、“双师型”教师认定等的一般性指导意见。同时,省级政府及高职院校都应该按照教育部或本省的要求和规定,制定兼具科学性、发展性和针对性的高职教师任职资格条件,使教师明确专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结合职称政策设计教师培养方案,规范化开展教师的培养培训

长期以来,对高职教师晋升职称规定的申报、评审条件与高职院校对教师的专业要求和考核指标是一致的,因此,无论省级教育、人事人才部门还是高职院校管理层,都应围绕教师任职资格条件,在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职称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学历(学位)、教育教学、专业实践、教研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将教师发展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针对处于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师,设计制定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师培养及培训方案,科学规范、系统持续地开展教师的培养、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称的顺利晋升。

(三)科学设置教师岗位,合理设定岗位职责,促进教师个性化发展

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高职院校,其自身办学特色与定位不同,应充分考虑行业与区域特点、专业建设与发展目标等因素,岗位向教师倾斜。考虑到高职教育承担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多项职能,可根据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将教师分成教学型、科研型、社会服务型等多种类型,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在严格秉持人岗匹配原则的基础上,教学管理部门也应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体化差异,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既要保证高职教师能够在满意的岗位上愉快地工作,又要锻炼教师个人的综合业务素质、发展其专业特长、实现其自我发展的需要。

(四)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层级递进、阶梯式发展

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评价涉及奖惩、职称、职务等教师的利益点,所以教师很看重评价结果。高职管理层应树立“评价是帮助教师发展的手段”的理念,认识到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而不是教师间利益的调控手段。因此,高职院校要认可教师的发展是动态的、阶段性的和不断提升的,要坚持以教师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核心,坚持尊重及支持教师个性化发展,充分认识不同职称、教龄、学历、经历、能力、专业教师的发展差距和差异,科学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性评价体系,促进教师评价工作的公平、公正,指导及帮助每一位高职教师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永葆专业活力,递进式、阶梯式不断向前发展, 实现以评价体系为导向促进高职教师成长和专业化发展的目的。

(五)帮助教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教师自主发展

职业生涯规划是教师对自己职业发展各个方面的设想和总体规划,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可以引导教师自主发展。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教师应充分了解自身的个体特征,清醒分析自身优缺点,熟悉相关岗位的工作标准与要求,明确未来发展趋势及方向,全面清晰、客观深入地分析评价自我,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设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及实现途径。高职院校应根据本省及本校教师职称政策要求,帮助教师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自身实际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与管理,确立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路径,结合学校的教师培养、培训方案,实施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宫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政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1):26-32.

[2]叶芬梅.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功能探讨:一个制度分析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117-121.

规划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为进一步推进学院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更好地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的办学方针,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学院的稳定、改革、发展。根据上级有关文件、指示精神,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提出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

一、实行校务公开工作的重要性:

**教〔**〕综2号文件明确指出:“推行校务公开是推进依法治校,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的重要措施,是从源头上了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治本之策,有利于加强教职工的民主监督,推进学校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密切学校的党群、干群、校群关系,调动教职员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社会各界支持办学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推动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我们要深刻理解,提高认识,自觉地贯彻和实行校务公开工作。

二、校务公开的主要内容:

按照**教〔**〕综2号《关于全面推行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凡是涉及到学院改革与发展,直接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除涉及国家机密或公开条件不成熟或不宜公开的有关事项外,都要在一定范围内采取适当方式和程序予以公开。主要内容有:(一)学院管理和改革方面的事项,包括学院发展目标,长远规划,年度工作计划;改革方案,重要管理制度,专业设置,教学管理,重大投资决策,财务收支等。(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方面的事项。包括教职工工资调整、奖金、补贴、福利开支;职工晋级、专业职称评定、评先评优、职工送培;职工住房调整、住房公积金、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障金缴纳情况等。(三)学院内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事项包括学院基建项目、大宗物资的采购、校创收、招待费使用、干部选拔任用、以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等。(四)向社会和学生公开的事项。包括收费项目,标准,范围,批准的文号;代收代办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招生计划,招生的生源和政策;学生实行奖、贷、助学金的办法和名单,以及学生中评先推优,奖惩等有关学生事宜。

三、校务公开的主要形式:

教代会是校务公开的基本形式,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凡属教代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都必须向教代会报告,并根据不同内容由教代会审议或审议通过。除外还有党、政、工联席会议,校情通报会,校务公开栏,校内广播、创办院刊以及通知书,家长信和收费联系卡等多种形式向校内和社会公开校务。

(一)对学院发展目标、长远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以及学院重大改革方案,重要管理制度等必须经过院务会议及党委讨论,以书面形式发至科室试行,或征求意见,待教代会召开时提交教代会审议。

(二)对学院财务收支状况实行三种方式公开:1、坦诚接受上级财务审计部门对我院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在学院办公会上通报;2、对学生收费必须在入学通知书中写明收费项目、金额、依据以及学院统一为学生代收代办的项目、标准一并注明,并在校内公开栏上公布,平时严禁各班级巧立名目收费,确实需要增加收费的必须经学院批准,并在给家长信中或收费联系卡中说清理由并将使用情况在班级张榜公布;3、学院财务收支的总体情况,校产创收,招待费使用情况等在院教代会上向代表报告,并接受代表审议。

(三)对学院招生计划、招生的生源和政策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经院务会议讨论后在校内并向社会公布,招生结束后及时在院办公会上通报。

对专业设置,必须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论证,院务会议讨论后实施。

对重大教学改革经院务会议讨论后形成书面意见发至教学部门试行,待教代会召开时,提交教代会审议、补充、修订。

(四)对职工晋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定,首先要公布有关职工晋级和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条件及当年度可用的职位职数等,经业务部门对申报人员的硬件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核后,由院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推荐小组对申报人进行讨论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通过后向上级职改部门申报、推荐。

(五)对教职工工资调整、奖金、各种补贴以及住房调整、住房公积金、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其他社会保障金缴纳情况等一律在校务公开栏张贴或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传达国家有关这方面文件规定。经院务会议讨论后将结果在校务公开栏公布或在办公会上通报。

(六)对学院的基建工程,由基建主管部门按国家规定的基建程序进行,从委托商,公开招标,评标,签订合同等每一重大阶段及时在学院办公会上通报。对超过叁万无的维修项目应在分管领导指导下由主管部门及纪检部门参加,组织三家以上进行招标或议标。并将结果及时在学院办公会上通报。

(七)对一次性采购量在叁万元以上的大宗物资。由学院组织物资采购小组进行。物资采购小组由院纪检部门、管理部门、使用部门组成,人员不少于三个,对所要采购的物资进行集体研究或货比三家,或进行议标、招标。运作结果报院领导批准后购买,并及时在院办公会上通报。

(八)对人事工作的公开主要为两种情况:1、对招聘人员,首先要在校内必要时可向社会公布招聘岗位,招聘人数,专业要求,素质条件等,招聘结果及时在学院办公会上通报;2、对院内选拔干部,首先经院党委研究后公布:干部岗位名称,选拔的职数、条件、方法等,然后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规定的标准,程序进行。选拔结果及时在办公会上通报,并在校务公开栏上公布。

(九)对校内评先评优的公开方式区分为二种:1、党内评先评优首先要经院党委研究确定评先评优的“荣誉”称号。以及这些“荣誉”称号的数量、条件,在党内通报,并在校务公开栏上公布。在充分发杨民主和集中的基础上,将评选结果用红榜公布。2、学院评先评优,首先要经院务会议研究确定评先评优的荣誉称号,以及这些“荣誉”称号的数量、条件在办公会上通报并在校务公开栏上公布,在充分发扬民主和集中的基础上,将评选结果用红榜公布。

(十)其他应予公开的事项,将视情况采取相应方式公开。

四、加强领导,规范运作:

规划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师资队伍;问题;对策职称网

一、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总体数量不足职称网

近几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学校扩大办学规模,增加招生人数,但教师数量增长远不及规模增长速度。中职学校比较理想的生师比是18:1及以下,但目前生师比高达25:1以上,个别专业生师比达到50:1。由于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中职学校教师教学工作量非常大,导致教师长期处在超负荷工作状态,影响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学术交流、科研开发、培训进修和企业实践调研,教师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1.学历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师整体学历水平是反映教师队伍质量的主要指标,是保证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基本条件。中职学校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教师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0%,研究生学位比重偏低。教师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比例严重失调,中职学校普遍存在年轻教师多,中年教师匮乏。技术职称,初级职称教师多,中级职称教师少,特别是重点专业具备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更少,职称结构不合理。

2.专业课实习指导匮乏。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师过多,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的60%以上,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严重不足,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比例严重失调。中职学校专任教师80%以上是直接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学历高、基础理论比较扎实,但普遍缺乏生产一线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差,专业技能,教学能力不足,职业教育理论较缺乏。有的专业实训教师严重匮乏,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无法保证,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3.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缺乏。目前,中职学校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严重不足,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匮乏。特别是新增的专业,缺乏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梯队不健全,开展创新能力弱,专业建设发展滞后,给人才培养带来困难,限制中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中职学校专业、学科带头人与骨干教师应呈合理比例结构,不要求所有专业都能聚集很强的力量,但必须在骨干专业上有自己的特色,形成品牌。

4.“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双师型”结构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一项特殊指标,也是影响中职学校办学质量与特色的主要因素。当前,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真正形成。主要原因有:受定编和待遇的限制,引进、留住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困难;由于教师总量不足,教师的教学工作处于超负荷状态,定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动手能力和培训进修无法保证;由于机制和奖金的制约,真正承担教学工作的企业兼职教师数量不足,尚未形成由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

二、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1.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落实。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是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也是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依据。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应全面分析队伍现状,根据学校发展目标,科学预测未来五年师资需求,就教师队伍发展规模、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双师型”要求等提出建设目标。并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工作进程、考核方法,以确保师资建设目标工作落到实处。

2.拓宽教师聘用渠道。中职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应拓宽教师招聘渠道,尽快改善师生比不合理状况。(1)加强新教师招聘工作。学校根据专业建设发展需要,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定和程序,完善教师招聘制度,确保招聘质量,新进教师一律实行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合理管理,补充教师数量不足,优化学历结构。(2)加大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力度。按照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必须有机制和资金保证。从企业、科研单位引进优秀人才,吸引既具有丰富生产一线实践经验,又具有出色专业技术能力的技术专家和高技能人才来校担任教师,可以促进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又能满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要求。(3)做好兼职教师管理。中职学校兼职教师数量偏少,应适当扩大兼职教师数量,建立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通过招聘的形式,从企业、科研单位选聘技术人员和技能人才,建立“兼职教师库”。在兼职教师的教学任务、聘用待遇、时间安排等方面灵活创新,吸引更多的企业优秀人才来学校兼职任教师。制订办法,加强管理,培训教育,动态考核,确保教学质量。(4)建立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深化中职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公开招聘、择优聘用、合约管理”的原则,全面推行全员聘用制,打破在编教师与聘用教师的身份界限,由按身份管理转变为按岗位管理。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按岗聘用,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吸引岗位教师。

3加强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学校制定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提出措施,重点培养,落实到人,专业学科带头人在本专业、学科中应有较高的造诣和声望,充分发展专业、学科带头人在专业建设和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能力中的作用,专业办出特色,形成品牌。学校要制订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抓紧培育造就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尽快形成以高水平、专业带头人为领军人物,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力量,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互补梯队,结构合理的专业发展团队。学校对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委以重任,在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科研开发、学术研究等方面听取他们的意见,并给予人力、财力保证。创造条件,有计划选送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加出国、部级、省级的培训,了解专业发展,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学校建立教育教学专项奖励基金,按贡献、成果、业绩给予奖励,提高专业、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待遇,实行津贴制。专业、学科带头人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考核,不符合条件的取消其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