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制度范文精选

校本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制度范文第1篇

1.校本教研的基本内涵

校本教研的对象主要是课程及其实施,包括教学的内容、目的、手段、教学模式及其建构、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是教师在教导实践中进行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是教师全员参与的教研活动,其活动方式从单向走向互动,其行为主体从少数骨干教师走向全体教师。校本教研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致力于构建一种平等对话、理解互助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将学校建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因此,校本教研又是建造学习型学校、组织和帮助教师更加有效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的继承教导的有效方式,是广大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新课程、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基本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式。

2.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

与传统教研相比,校本教研创建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教研模式,这种模式大致是:“发现问题(了解理论)——诊断问题(协助归因)——措施与行动(指导实践)——评估与反思(促进反思)”。在这种模式中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

在校本教研模式中,自我反思是基础。反思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检讨”,它是对观念、行为、目标设定、实施、教导智慧等方面内容的反思。它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即将难以明确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诀窍、直觉、灵感、心智模式等外显,成为有价值的教学实践知识,这在传统教研中是很少提及的。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是教师走向研究性学习之路的重要学习方式,是教师由经验丰富的教书匠走向研究型教师乃至教学专家必须经历的基础环节。

在校本教研模式中,同伴互助是要害。同伴互助是同学科、同年级、同学校、同区域(地域)的同伴之间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的机制。学校作为一个知识共同体,通过在校本教研中的对话、交流、协作以及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等形式,来实现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并实现学校的知识治理,提高校园文化的知识含量。教师最需要的知识是教学实践的知识,而这类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同伴中习得的,也就是说,教师通过观察、学习、吸收其他教师的经验来提高自己。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也是学校文化建造和学校凝聚力的重要标志,是学校集体主义精神的灵魂。

在校本教研模式中,专业引领是先导。专业引领的实质是先进教导思想和教导榜样的引领,其主体可以是教导专家,也可以是有经验的教师、有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和教研员等。其实施方式要实现五个结合:一是保持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相结合。以课程实施中碰到的各种详细教学问题为对象,以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自身的专业发展为目的。把理论培训有针对性地与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二是案例评价与教师讨论反思相结合。案例教学是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协同提升的一种教师教导的教学组织形式。案例可以采用录像形式、文字形式,也可采用口头形式、现场表演形式,使教师从中有所感触和领悟。学校或教研员、专家组织教师参加案例的评价、讨论,既强调教学理论的把握和获取,又强调教学实践的改进和优化,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三是教师的授课与专家点评相结合。专家在点评中肯定教师的长处和成绩,指出不足,会使授课教师和参加听课、评课的教师同时受益。四是骨干教师、教研员做示范课与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相结合。专家型教师通过教学现场示范指导,发挥专业人士的专业引领作用,丰富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五是保持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学校或教师将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难点、热点问题上升为课题,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探索,通过“做中学”来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解决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

校本教研的三大要素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共同构成了一种全新的教研模式。

3.校本教研的方法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教学研究制度,需要一定的研究方法,在实践中,专家创造了“行动教导”理论指导下的校本教研。

“行动教导”理论主张以课例为载体,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通过共同经历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和新行为阶段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它的详细操作模式如下:(1)教研组通过事先设定共同关注的主题,围绕主题学习理论,形成理念高地。然后切入一个课例,寻找现实与理念的差距,设计如何改进以往做法的上课计划。(2)按照改进的计划上课,选择恰当的观察技术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观察课堂,共同诊断,引发对困惑的解释、分析和思索。(3)课后一起反省原有设计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在深入反思、讨论中,寻找改进策略,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再一次上课,接着再讨论,把整个过程写成报告,如此一学期几次,逐步建立校本研修的知识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两次反思,首先反思已有行为与先进理念、先进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随后反思理想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行动教导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更新理念、调动行为的过程。教师正是在这个行动过程中获得了较大的收益。

二、校本教研的问题及原因

校本教研作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要害举措已经形成共识,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正在成为校本教研的灵魂,教研制度与活动创新开始出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但从实践来看,走向实践的校本教研碰到了制度缺失、内驱力不足和外部专业机构支持乏力等问题。

1.校本教研制度尚需完善

各地探索校本教研的途径有的是建立以课题为纽带的研究共同体制度;有的是跨学校、跨地区的合作研究,如联片教研、城乡互动;有的是开展校长论坛制度;有的是建立优秀课改成果展示制度;有的是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制度;还有的是建立教师反思、写教师故事制度等。

这些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本教研的开展。但还存在着参与的群体不够广泛,不能持续,效果甚微和对教师规定的条条框框过多,使教师缺乏主动性。

2.教师缺乏内在的需求和能力

目前,影响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巨大阻力主要是教师的负担过重。一是分数仍旧是教学成果的主要参照物,这使得教师不得不围绕这些指标而奔波。调研发现,“以应付考试为中央”依然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而且随着学段的增高问题尤为突出。二是教师的工作量很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反思。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不足,如有的教师仍停留在以职业为谋生手段的思想基础之上,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些教师不在少数,非凡在广大农村,只有少数教师具有较高层次的需求,是以自我实现为动力的。总体看来,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和参与程度不高。

此外,教师缺乏研究的能力。调查研究表明,在目前的校本教研中,教师的“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最大的问题是没问题,即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没有质疑,没有提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讨论普遍存在,构不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另外,教师在知识共享上存在保守倾向,一些地方的校本教研开展一段时间之后流于形式。

3.忽视校本培训,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

理论培训的缺失造成低水平重复。目前很多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限于经验交流会的水平,时间一长,教师渐渐失去了参与的热情。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校本教研制度中缺乏校本培训的机制,没有形成校本研修的文化。由于教师得不到常常性的贴近教师生活的理论培训,所以他们的研究和交流也就仅限于经验的层次,难以逾越自身,长此以往,致使校本教研陷于低水平重复的状态,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已经成为校本教研发展的瓶颈。

4.农村中小学困难较大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广大农村中小学由于规模小,布局分散,无法形成学科教研组,以学校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地处边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由于缺乏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的专业引领,校本教研缺乏科学引导,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三、校本教研的发展趋向

校本教研是一个正在探索与发展的新事物,它的现存状态也许并不完善,但是它的价值追求是引人奋发的。它在积极创造一种学校的学习文化,引导教师自觉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去,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作为教师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国地域之大造就了各地千差万别的情况,探索适应本地的校本教研方式将成为各校的追求,在千姿百态的校本教研经验中呈现出一些共同的规律性趋向。

1.校本教研将向规范化教学制度转变,使校本教研成为一种学校制度文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校本教研将作为一种基本的制度确立下来,促进学校的发展与提高。校本教研制度的建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教学治理制度、教研活动制度、课题治理制度、教师学习培养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在制度层面之下,根据不同的群体要有不同的关注点。比如一线教师要关注教研技能和学习能力;教研员和教研组长要关注教研活动的策划和实效;校长和教学主管要关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关注学校文化和制度建造。制度建立之后又要有明确分工,建立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为创设一种新型的教研文化和学校文化奠定扎实的基础。

校本教研制度范文第2篇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对于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能力和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针对我区课程改革的实际,根据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精神,现就“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提出如下意见,请各校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制度的重建创造性地贯彻执行。

一、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以新课程为导向,改进和加强教研工作,立足学校,建立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和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为重点,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为宗旨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使学校成为学习化组织,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努力实现出名师、出质量、出特色、出理论的奋斗目标。

二、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1、开展“八个一”活动。即教师每课有一次教学反思,每周向教研组提供一个本人遇到的值得探讨的问题,每月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个案,每学期上一节校级研讨课、完成一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编制一份试卷、制作一只课件,每人建立一个班级学生成长档案。

2、开展“两项评比”。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论文和案例评比活动,区级每学年组织一次论文、案例和课件评比活动。

3、加强集体研讨。每周2小时的教研组、备课组活动要有专题、有记录、有实效,推行行动研究、问题会诊、案例分析、实践反思、观摩讨论、讲我的教育教学故事等科学有效的方法;不断强化“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加减、教后反思”的教研风气;积极倡导即时交流、即时研讨和即时反思。

4、设立“两个论坛”。学校每学期围绕新课程主题开展1-2次教师“论坛”;区教育局每学期组织1次学校“领导论坛”。

5、继续开展教学开放展示活动。有条件的学校每学期开展“教科研展示周”活动,向外校、家长和社会开放,促进家长和社会对课改的认识与关注。条件不够的学校每学期明确1-3个教学开放日。

6、强化新课程按月反馈研究制度。学校每月按不同主题举行一次课改研讨会,区学科中心组每月举行一次同步研讨。

7、教研员要做到“六个一”,即每次教研活动后有一篇教研报告,每月记录一个典型案例、组织一次学科中心组同步研讨,每学期至少为基层做一次课改专题讲座、写一份学科新课程实验评估材料,推出一批好课、好经验、好成果及优秀教师。

8、深入开展课程研究与实验。各校继续抓好已有的各级立项课题的研究与实验,着重于课堂教学重建、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和学校课程的开发。区课改实验攻关组按各自课题方案,深入研究,推进新课程实验。

三、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要求

1、校长是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是以校为本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必须要以全新的办学理念规划、定位学校的发展、办学特色、育人模式,必须带头深入到教师中去、学生中去、课堂中去,必须参加学校教研活动,必须承担或参与课题研究,积极构建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机制,整合学校教科室、教导处、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等力量,形成校本教研校长负总责,分管校长直接抓,教导处具体抓的管理模式。

2、学校要抓好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三个核心要素,从本校实际出发,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师反思制度,探索教师合作互助的途径,主动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把立足点放在解决课改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新课程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上,注重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运行,不断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和品位。

3、教师要建立自我专业成长的规划,根据工作需求和自身现状,制定学期学习和开展教学研究的计划,并报学校审查,通过后存入教师的个人档案中,用作自我评价和年度发展目标达成的标准。学校应改革和完善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和办法,加强对教师的过程管理和评价,在重视横向比较的同时应充分地考虑教师的自我纵向发展。

4、开展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对教师分层要求和管理;坚持与教学五认真、新五项基本功训练、课堂教学星级评估、先进教研组评选及相关业务培训、竞赛活动结合起来;坚持三级教研联动,以校本教研为基础,以学区活动为纽带,以区级教研为示范,进一步发挥优势学校的骨干作用,关注和扶植相对薄弱学校的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劣势的互补。

5、区教研室、教科所、教师培训中心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支持,及时提供专业咨询、信息服务、技术帮助及培训对话等,并在*教科网上建立“虚拟教研室”,开展网上教研。工作中,要善于听,经常下学校、进课堂,多与一线教师交流探讨,多与学生谈心,多和家长、社会沟通;善于写,多写些文章多层次全方位地反映我们的课改,总结和提炼经验,并指导、带领教师参与写作;善于思,要善于思考与反思教育教学问题,不断改进教研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善于说,努力使自己成为校本培训的培训者和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者;善于评,用新课程理念来分析教师的教学实践,评析课堂教学。

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保障机制

1、学校要根据本文结合实际制定好校本教研方案,成立领导小组,确保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各项内容的落实,并将各校的校本教研方案于12月下旬前上报区教研室。

校本教研制度范文第3篇

1.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

与传统教研相比,校本教研创建了一种自下而上的教研模式,这种模式大致是:“发现问题(了解理论)——诊断问题(协助归因)——措施与行动(指导实践)——评估与反思(促进反思)”。在这种模式中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

在校本教研模式中,自我反思是基础。反思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回顾”、“检讨”,它是对观念、行为、目标设定、实施、教育智慧等方面内容的反思。它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即将难以明确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诀窍、直觉、灵感、心智模式等外显,成为有价值的教学实践知识,这在传统教研中是很少提及的。反思可以分为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和教学后反思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是教师走向研究性学习之路的重要学习方式,是教师由经验丰富的教书匠走向研究型教师乃至教学专家必须经历的基础环节。

在校本教研模式中,同伴互助是关键。同伴互助是同学科、同年级、同学校、同区域(地域)的同伴之间实现知识共享、共同发展的机制。学校作为一个知识共同体,通过在校本教研中的对话、交流、协作以及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等形式,来实现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共同发展,并实现学校的知识管理,提高校园文化的知识含量。教师最需要的知识是教学实践的知识,而这类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同伴中习得的,也就是说,教师通过观察、学习、吸收其他教师的经验来提高自己。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凝聚力的重要标志,是学校集体主义精神的灵魂。

在校本教研模式中,专业引领是先导。专业引领的实质是先进教育思想和教育榜样的引领,其主体可以是教育专家,也可以是有经验的教师、有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和教研员等。其实施方式要实现五个结合:一是坚持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相结合。以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各种具体教学问题为对象,以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自身的专业发展为目的。把理论培训有针对性地与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二是案例评价与教师讨论反思相结合。案例教学是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协同提升的一种教师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案例可以采用录像形式、文字形式,也可采用口头形式、现场表演形式,使教师从中有所感受和体会。学校或教研员、专家组织教师参加案例的评价、讨论,既强调教学理论的掌握和获取,又强调教学实践的改进和优化,实现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三是教师的授课与专家点评相结合。专家在点评中肯定教师的优点和成绩,指出不足,会使授课教师和参加听课、评课的教师同时受益。四是骨干教师、教研员做示范课与教师参与听课、评课相结合。专家型教师通过教学现场示范指导,发挥专业人士的专业引领作用,丰富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五是坚持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学校或教师将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难点、热点问题上升为课题,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探索,通过“做中学”来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解决实践中的困惑和迷茫。

校本教研的三大要素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基本力量,共同构成了一种全新的教研模式。

2.校本教研的基本内涵

校本教研的对象主要是课程及其实施,包括教学的内容、目的、手段、教学模式及其建构、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校本教研的主体是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是教师全员参与的教研活动,其活动方式从单向走向互动,其行为主体从少数骨干教师走向全体教师。校本教研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致力于构建一种平等对话、理解互助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将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因此,校本教研又是建设学习型学校、组织和帮助教师更加有效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的继续教育的有效方式,是广大教师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新课程、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基本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式。

3.校本教研的方法

校本教研作为一种教学研究制度,需要一定的研究方法,在实践中,专家创造了“行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校本教研。

“行动教育”理论主张以课例为载体,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通过共同经历原行为阶段、新设计阶段和新行为阶段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它的具体操作模式如下:(1)教研组通过事先设定共同关注的主题,围绕主题学习理论,形成理念高地。然后切入一个课例,寻找现实与理念的差距,设计如何改进以往做法的上课计划。(2)按照改进的计划上课,选择恰当的观察技术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观察课堂,共同诊断,引发对困惑的解释、分析和思考。(3)课后一起反省原有设计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在深入反思、讨论中,寻找改进策略,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再一次上课,接着再讨论,把整个过程写成报告,如此一学期几次,逐步建立校本研修的知识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两次反思,首先反思已有行为与先进理念、先进经验的差距,完成更新理念的飞跃;随后反思理想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获得的差距,完成理念向行为的转移。行动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更新理念、调整行为的过程。教师正是在这个行动过程中获得了较大的收益。

二、校本教研的问题及原因

校本教研作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举措已经形成共识,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正在成为校本教研的灵魂,教研制度与活动创新开始出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但从实践来看,走向实践的校本教研遇到了制度缺失、内驱力不足和外部专业机构支持乏力等问题。

1.校本教研制度尚需完善

各地探索校本教研的途径有的是建立以课题为纽带的研究共同体制度;有的是跨学校、跨地区的合作研究,如联片教研、城乡互动;有的是开展校长论坛制度;有的是建立优秀课改成果展示制度;有的是建立教师集体备课制度;还有的是建立教师反思、写教师故事制度等。

这些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本教研的开展。但还存在着参与的群体不够广泛,不能持续,效果甚微和对教师规定的条条框框过多,使教师缺乏主动性。

2.教师缺乏内在的需求和能力

目前,影响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巨大阻力主要是教师的负担过重。一是分数仍然是教学成果的主要参照物,这使得教师不得不围绕这些指标而奔波。调研发现,“以应付考试为中心”依然是当前学校教研活动中的突出问题,而且随着学段的增高问题尤为突出。二是教师的工作量很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反思。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不足,如有的教师仍停留在以职业为谋生手段的思想基础之上,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些教师不在少数,特别在广大农村,只有少数教师具有较高层次的需求,是以自我实现为动力的。总体看来,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和参与程度不高。

此外,教师缺乏研究的能力。调查研究表明,在目前的校本教研中,教师的“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最大的问题是没问题,即不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没有质疑,没有提问,“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讨论普遍存在,构不成教师的群体合作学习。另外,教师在知识共享上存在保守倾向,一些地方的校本教研开展一段时间之后流于形式。

3.忽视校本培训,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

理论培训的缺失造成低水平重复。目前很多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限于经验交流会的水平,时间一长,教师渐渐失去了参与的热情。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校本教研制度中缺乏校本培训的机制,没有形成校本研修的文化。由于教师得不到经常性的贴近教师生活的理论培训,所以他们的研究和交流也就仅限于经验的层次,难以逾越自身,长此以往,致使校本教研陷于低水平重复的状态,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已经成为校本教研发展的瓶颈。

4.农村中小学困难较大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广大农村中小学由于规模小,布局分散,无法形成学科教研组,以学校为单位开展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地处边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由于缺乏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的专业引领,校本教研缺乏科学引导,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三、校本教研的发展趋向

校本教研是一个正在探索与发展的新事物,它的现存状态也许并不完善,但是它的价值追求是引人奋发的。它在积极创造一种学校的学习文化,引导教师自觉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去,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作为教师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国地域之大造就了各地千差万别的情况,探索适应本地的校本教研方式将成为各校的追求,在千姿百态的校本教研经验中呈现出一些共同的规律性趋向。

1.校本教研将向规范化教学制度转变,使校本教研成为一种学校制度文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校本教研将作为一种基本的制度确立下来,促进学校的发展与提高。校本教研制度的建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教学管理制度、教研活动制度、课题管理制度、教师学习培养制度、教师评价制度。在制度层面之下,根据不同的群体要有不同的关注点。比如一线教师要关注教研技能和学习能力;教研员和教研组长要关注教研活动的策划和实效;校长和教学主管要关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关注学校文化和制度建设。制度建立之后又要有明确分工,建立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为创设一种新型的教研文化和学校文化奠定扎实的基础。

2.教师将向自觉状态转变,使校本教研成为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校本教研开展之初,遇到的突出问题是教师观念转变不够、技能准备不足,加之教师工作压力大,无暇对日常教学做深入思考和分析,所以出现无力应对校本教研的问题。在校本教研推进过程中,各地又不同程度地出现低水平重复和内驱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状态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非自觉的状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这种被动状态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使教师从非自觉状态走向自觉状态呢?正如有的专家所提出的那样,在校本教研制度的管理中要从刚性制度向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转变,学校要倡导一种教师研修、自我完善的文化氛围,制定一系列教师人力资源培训和持续教育的规定培训,使培养目标和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将学校的发展和教师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成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从非自觉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同时,学校要统筹协调,建立同伴互助、知识共享的机制,让教师更多地感受到教研的快乐。

3.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将向常规性机制转变,使校本教研发展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机制

目前的专业引领作用发挥不好的原因在于:一是尚未形成专业引领机制,二是专业引领资源短缺。从长远发展看,必须解决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把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由临时性措施向常规性机制转变,使校本教研发展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机制。

第一,建立以校为本的专业引领机制。必须建立教研与培训一体化的校本研修制度,把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定期的专家讲座、专业咨询、专业对话,使教师获得及时的理论指导,提高理论修养。第二,重视对骨干教师和教研员的培训、指导,不断壮大本地化的专业引领队伍。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举办高级研修班,通过专家报告、实践考察和主题交流(学员与专家的面对面对话)、现场考察和情境参与、专题论坛与经验分享等形式,使他们尽快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不断壮大专业引领队伍。第三,要认真解决教研员和教学实际相脱节的问题。对教研员应该提出新的要求,使他们成为先知者、先悟者、先行者、先思者。第四,要重视课题研究。结合工作实际,将较有价值的教育教学问题上升为课题,精心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使日常的教育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通过课题方式来组织教师参与重点问题的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使科研成为教师一种提高性的学习方式。

4.校本教研将向教研网络转变,使校本教研形成跨学校、跨学区的研修网络

校本教研制度范文第4篇

本学期继续以推进课程改革为核心,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全面提高我区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和活动

1、深化、完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为此,要逐步完善覆盖全区每一所学校的教研网络,形成上下互动的运行机制,使教学研究常态化,实现教学研究重心下移,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每一堂课,把提高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预设的能力作为教学研究活动的重点。学校依托备课组或教研组,加大对课程标准与教材文本、学生认知水平的研究,把提高每一位教师教学设计、教学预设能力作为校本教研的主要研究内容;选择典型内容通过现场观摩或视频课例,对教学设计的可行性、三维目标落实的方法和途径进行课堂观察和课后研究。区教研室要和学校一起对新课程实施中带有普遍性的重点、难点等主要问题进行连环跟进研究;要统筹规划主题研究,通过区域教研、联片教研等方式组织骨干教师开展研究,并及时交流、推广研究成果。

2、搞好校本教研评价工作。制定有本地特色的校本教研评价指标,定期对学校教学研究工作进行评估与研讨,肯定经验,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对学校提出改进建议;各学校把教师教学评价与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评价推进校本教研的不断深化;加大对备课组、教研组教研活动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评价研究。

3、抓好基地研训工作。下半年继续抓好基地研训工作,在充分发挥基地所在校领头羊作用的同时,要尽可能地提高基地辐射学校的参与能力;各基地活动内容要着眼于学校改革和教师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与共性问题,要以灵活多样的研训形式,切实解决学校和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

4、抓好教育科研工作。本学期要建设*区教育科研成果网络交流平台,加大规划课题的成果交流力度;同时要做好部分“*五”规划课题的结题鉴定工作。

5、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本学期要继续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校本教研、基地研训活动中多为他们提供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6、开展常规教研活动。进一步做好常规教研工作,继续坚持教研员周二、周三下基层调研制度。

三、月份工作安排

9月份:

1、各学科教材培训;

2、小学各学科参加河北省“新课程小学优秀课例”评选活动。

10月份:

1、区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活动;

2、区小学科学课例研讨活动;

3、小学语文教研组长培训会;

4、中学文科典型课例研讨活动;

5、区小学科学、品生、品社教师综合素质大赛;

6、参加市小学科学、品生、品社教师综合素质大赛;

7、直属学校教学工作联查。

11月份:

1、区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

2、小学英语低、中年级词汇教学系列研讨会;

3、组织*区教学评估工作。

12月份:

1、*区五、六年级小学生数学计算比赛;

2、中学英语研究课;

3、组织部分“*五”课题结题;

校本教研制度范文第5篇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性研究活动。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校本教研对全面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各县(市、区)教育局、教研机构和中小学、幼儿园要予以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扎实推进,深入实施。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通过研究和反思教学行为,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理论素养。

校本教研是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工作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要求教学研究重心下移,促使教研人员深入一线,与教师共同研究解决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发挥专业引领作用,有利于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

校本教研是重建学校文化的有效手段,是学校提高办学品位的必由之路。校本教研要求学校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突出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促进学生健康、主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教学、研究、师训一体化,努力把学校建成学习型组织,提高学校实施和开发课程的能力,推动课程改革目标的全面落实。

二、明确工作目标,创新教研方式,进一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当前教学研究工作的任务是: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及方式,努力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逐步形成民主开放、教学研究人员和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高效的教研机制;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中小学课程实施、建设与管理的能力。

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要明确校本教研的工作目标,理清思路,创新教研方式,努力营造严谨、求实、民主、宽松的校本教研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改变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开展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校本教研的立足点必须放在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必须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必须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生长点必须放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上,积极推进新课程实验。

教研部门和学校要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的校本教研机制。自我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学校要引导教师积极开展自我反思,把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的对象,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自定专业提高学习、个人教研学习计划,并根据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内容,自行学习和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提出问题,制定对策。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基本形式,学校要重视教研组,尤其是薄弱学科教研组的建设,加强集体备课,发挥教研组、备课组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注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建立以备课组、教研组或课题组为互助载体,促进教师与同伴的对话。各校教研组要以教师或教学生成的问题为研究内容,制定计划开展研究。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各县(市、区)教研机构要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作用,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各校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争取来自各方面的专业引领。一方面聘请校外教育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或专家来本校进行专业指导,另一方面提倡教师从专业的著名刊物或互联网上学习和引进名家教研思想。将教研专家的新理念和教育思想引进学校,促进学校教师素质提高。

市、县(市、区)教研室要不断创新教研方式,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积极推进并普及网络教研,以推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式的整体转型。要开设教研网站,为教师搭建校本教研的交流平台。帮助学校建立主页,积极探索网络教研的内容和形式。网络教研要与常规教研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要与资源库建设相结合,培养和提升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的能力。网络教研要充分发挥名师作用,实施名师共享工程。教师要增强网络教研的意识,在教研网站上交流教学设计、课件、试卷、案例反思等,以提高网络教研平台的教师参与度,增进网络教研实效。

三、加强学习,行动跟进,进一步提高教师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水平

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教师自我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能力,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职业生活状态。在学习和研究中,要努力加强学科沟通整合,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提高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

全市各类学校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要以案例分析、校本论坛、教学反思、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调查研究、问题解决、协作解决、教学咨询、教学指导、说课、听课、评课、骨干教师与教师对话、专业人员与优秀教师合作论坛等为基本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课改沙龙、主题研讨、专题论坛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灵活运用开放式教研活动、促进式教研活动、针对式教研活动、学科整合式教研活动等多种教研形式来提升校本教研的内涵和质量。

校本教研必须“为了行动研究、基于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以行动和反思为主要研究形式,遵循“问题——计划——行动——反思——总结”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方式,体现研究的基本性质,规范各项要求,努力提升教师教学研究水平。校本教研中既要注重研究日常性、生成性、随机性、教师个性的教学问题,又要注重研究专题性、基础性、规划性、教师共性的问题(课题),把短效性和长效性、应用性和基础性有机结合起来。既注重教师个人的研究成果,更重视教师集体合作的研究成果,鼓励教师以叙事方式总结撰写教学案例和文章,不断提升校本研究的水平。

四、建立和健全教学研究制度,进一步提高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效果

建立理论业务学习制度,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学校要以实施新课程为契机,建立正常的业务学习制度,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学校每周应安排不少于半天的时间,用于教师的理论学习或教学研讨。把课改实验、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紧密结合,积极探索研训一体化的校本教研工作思路。鼓励教师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相结合,集体交流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立学校教研活动制度,促进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学校应根据校本研究和新课程的理念,要创造性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一方面反思和提升学校现有的教研活动,另一方面开展新型的教研活动,以此作为推进校本研究的主要策略。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优化校本教研的有效模式,要研究探索和综合应用各种成型的模式,并恰当地将其予以校本化改造,不断创造出符合本校个性特征的新型教研模式。学校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的组织和纽带作用,鼓励教师经常性地开展经验交流和合作研究,积极参与各个层面的教研活动。每位教师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写教学后记、教育随笔、教学案例,并定期交流、互相促进。重视案例剖析,以案例展示理念,以理念回归课堂,及时发现研究中的成功案例,并加以提炼、推广,再实践再提高,形成螺旋式提高深化的发展过程。

建立和完善课题研究管理制度.不断提升校本教研内涵。课题研究是深化校本教研的重要措施。加强课题研究可以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科学素养,培育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学校要不断强化科研带动的策略,积极组织教师针对课程改革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或成功的经验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做到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扎实有效,促进课程改革和学校教学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学校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课题管理办法,关注课题研究过程性和实效性。要把课题研究和凸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品位相结合,将研究过程与校本教研活动有机整合,协同运作,将研究成果进行校本化加工,进而推广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提高学校实施和建设课程的能力。

建立专业引领制度,努力提升校本教研水平。各县(市、区)教研机构要努力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举办一些层次较高的学术研讨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为本地区教师讲学,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使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更加自觉。各校要定期邀请专业研究人员到学校指导、参与学校教研工作,以提高校本研究水平,避免校本研究囿于同水平反复。同时学校要适时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听取专业人员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学习先进学校的成功经验。教研人员要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积极参与学校校本教研,有的放矢地提供现场指导,使教研工作植根并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实践。

建立多元的教师评价制度,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各县(市、区)教研机构和各类学校都要立足于教师未来的发展,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师评价制度。评价工作要面向全体教师,面向教师的全面,体现公平、进取,注重过程评价,评价要有利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评价工作可采用教师个人提供信息和群体量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做到定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教师自评、互相评议、学生评价和管理者评价相结合。评价结果要向教师反馈,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建议。学校要为每位教师建立业务档案,定期编制《教师专业成长手册》,记录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唤起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望,为多元评价积累资料。

建立学校教研激励机制,积极推广教学研究成果。认真落实市教研系统三项评比活动(指教学论文评比、教学案例评比和课堂教学评比),对先进的教研成果和有突出成绩的教师要及时予以奖励和表彰。定期开展先进教研组和先进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评选活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学科教研组建设。学校应根据实际,定期开展教学示范活动、课改开放日活动、课改经验交流活动、课改成果展示活动等,为教师展示自身才华、共享研究成果创设良好的平台。学校要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定期开展校级先进教研组、备课组评选和教科研先进个人评选的活动。市教研室定期开展先进教研组和先进教研组长评选活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学科教研组建设。

五、明确责任,加强管理,为深化校本教研提供强有力保障

各县(市、区)教育局、课改领导小组要重视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落实专人负责校本教研的规划和实施。校本教研的日常管理工作由教研室承担。教研部门要做好本地区的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规划,并履行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教研员在校本教研中组织、引领的新方式,制订适合本地的校本教研指导意见。

校长是学校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校长要确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将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建设列入学校发展规划。校长要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不断实现学校教研管理的制度创新,根据校本教研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和逐步完善相应制度,并通过配套措施加以落实,为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氛围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