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子工程师工作要求

电子工程师工作要求

电子工程师工作要求

电子工程师工作要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卓越工程师” 培养方法

1.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其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同时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天津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于1998年设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并于1999年开始招生,自开设以来学校非常重视该专业的建设,十几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电子信息行业急需的人才。2012年6月,经市级专家组对本校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进行论证后,该专业被入选校级“卓越工程师”试点培育计划。

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特色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应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具备信号检测、信号传输、信息处理、电子系统工程等专业理论知识及检测与仪表、自动控制、计算机应用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基本技能,最终具备“基础实、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卓越工程创新人才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为国家电子信息行业培养造就一批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优秀工程师,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建立模块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同时建立可持续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因此学院按照“综合化、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的原则对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要求突出专业定位与特色,形成以“信息流”——信息获取、传输、处理、控制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最终通过电子信息系统设计类型课程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模块整合,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如下图所示。在教学体系中的每一个模块都由与专业知识紧密相关的课程组成,在理论教学结束后,还有相应的实践环节进行支撑,加深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每门课程都有相应的专业教师课程组负责,同时邀请电子信息类相关企业参与讨论制定教学方案与内容,包括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取舍衔接与整合,将企业对所需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体系及教学环节中,通过校企合作与工程教育完成人才培养。其中本专业课程体系中“EDA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虚拟仪器技术”、“微机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等课程是本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

3.课程教学与教师科研相互结合的教学方式

电子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要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须与相关企业更紧密结合,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所推广的“战略性新型产业”相关专业中,电子信息工程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相关方向,只有紧跟最新的工程技术发展,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卓越工程师”人才,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同时高校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应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将实际工程项目引入课程教学中,以工程项目驱动教学,将课堂教学与实验室教学紧密结合,形成“在实践中学习”的教学模式,同时将教师科研课题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内实践环节或课外科技活动中完成教师所承担的实际项目,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4.结语

与国内著名高校相比,我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历史相对较短,专业培养特色不突出;因此还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由我系教师申报的天津市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已获得立项资助。凭着“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的契机,同时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办学经验,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师资条件,从课程体系改革入手,坚持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建设等,为社会培养一批能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的高级电子信息工程创新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夏定元.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22(4):84-86.

电子工程师工作要求范文第2篇

工作过程导向式教学模式理论基础来源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有目的的学习和认识,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增加对工作过程、岗位技能、社会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目的在于克服学科体系结构化的学习,而有利于工作过程内容的学习。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则是来自实际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即从职业典型工作过程分解职业工作任务,由工作任务确定实际教学工作任务,最终归并为课程教学内容。这是一个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最终到学习情境的过程。工作过程导向式教学直接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潜能发展,采用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生产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或具有典型意义的产品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以工作过程导向式的项目教学,促进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构建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岗位专项能力。

电子商务在全球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应用型、实用型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急需培养,很多的高职院校选用电子商务概论,作为经济与管理类以及信息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体系涉及面很广,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商务贸易、数据库技术、经济学、信息系统等知识,从管理或商务的角度描述电子商务的理论和原理,缺乏实践环节,这给教师授课和学生的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难度,同时这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规格和要求明显不一致。对电子商务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剖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整合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以课程内容工作过程项目任务项目知识实践技能工作环境为教学改革主线,编写工作过程导向式的教材,探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式的教学模式。

2工作过程导向式教学设计

根据社会最新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需求,总结多年的电子商务概论教学经验,以电子商务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依据电子商务师职业的标准,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形式,将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系统的介绍电子商务的理论和实践。根据政府、企业中电子商务岗位的工作过程要求,将整个教学内容设计为十个项目,分别为认识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营销、电子商务单证、电子商务支付、电子商务交易、电子商务物流、电子商务法律、电子商务网站和移动电子商务。每个项目对应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工作要求,相关知识、实践技能和扩展知识,在项目实施中根据项目要求设置相关的实施任务,通过项目知识的提炼和项目任务的实施,进行知识的扩展,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电子商务的相关理论知识,熟悉电子商务工作过程的相关操作和技能。

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是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的技术平台课,内容涵盖了电子商务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网上购物的流程分析;掌握网上单证格式和流程的设计;熟练进行BtoB、BtoC系统的单证处理;掌握电子合同的定义、分类和格式,BtoB、BtoC系统电子合同的处理;掌握电子支付系统的基本构成、种类和功能,熟练掌握电子支付的各种方式的特点和应用,掌握网上银行的定义、功能和模式,熟悉网上银行的应用;了解物流的基本概念、环节、分类和功能,电子商务与物流之间的相互作用,电子商务下物流的特点;掌握电子商务下物流的模式、管理及创新策略,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的影响及管理方法;了解电子商务带来的法律问题及法律关系;掌握电子商务的立法范围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电子商务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修养;了解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目标;掌握电子商务网站的结构及内容;熟悉电子商务网站的功能及推广;完成完整的电子商务网站的规划。了解移动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组成、功能及特点;掌握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及发展;熟悉移动电子商务的相关技术和组成原理。根据这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岗位专项能力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如表1所示。

3工作过程导向式教学实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主讲,打破了传统电子商务概论中过于理论化的教学,以电子商务职业岗位工作能力要求为导向,依据电子商务师职业的标准,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形式,将电子商务课程内容进行项目讲解和实践,推进“理实一体”,落实“学做合一”。

3.1实施步骤

下面以电子商务单证的项目内容的教学为例,介绍工作过程导向式教学实施步骤:

(1)教师提出项目、任务和知识的学习要求,课堂利用两个学时进行电子商务单证、电子合同、贸易洽谈、EDI技术、电子签章的相关知识的讲解。

(2)安排学生在电子商务实训室3个学时实践,熟悉项目任务要求和步骤,运行电子商务虚拟实训软件,要求学生完成贸易洽谈的方式及应用、电子签章的制作、电子合同的签订三个工作任务。

(3)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实训报告,提交项目任务对应的成果数据。

(4)教师进行项目任务评价考核,通过实践考核要求所有学生熟练掌握邮件、阿里旺旺、腾讯QQ、MSN、商城在线客户服务中心等贸易洽谈方式,掌握优泰电子签章系统电子签章的制作过程,掌握制作电子合同的方法以及电子合同的签订的过程。

(5)最后利用1个学时在项目任务总结的基础上介绍相关的扩展知识,提出案例分析及课后作业的要求。通过工作过程导向式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论,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

3.2在工作过程导向式教学实施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2.1教学团队的建立

以工作过程导向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通过企业顶岗实践、校外进修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设计和实践经验,良好的教学管理组织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2.2教材的建设

不再使用传统的按照学科体系编写的教材,要积极组织编写和选用工作过程导向式、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教材,加强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项目综合课程内容,围绕工作过程展开教学。

3.2.3教学资源的建设

建立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室,配置与企业接轨的电子商务虚拟平台,合理利用校园网络,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习题库、案例分析、多媒体课件、在线系统模拟、在线答疑等丰富的电子商务学习网站的资源。

3.2.4教学方法的改革

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实训室教学、实习工厂教学和校外实训基地教学等多种实践情景教学手段,以工作过程贯穿于项目教学中,注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学的结合,将教学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和现实商业活动结合在一起,教师与学生同时参与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行计划、自行组织学习的行为能力。

3.2.5考试考核的改革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要打破传统的笔试卷面考试,要积极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知识的接受和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考核,采用过程式、学生参与式、评论式的教师、学生和团队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建立项目任务、实践技能的公平、公开考核体系,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电子工程师工作要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以项目为导向;高职;电工电子;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084-02

电工电子课程是高职非电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涉及知识面广,与实际结合比较紧密。基于此,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经过一轮实践,笔者对项目的设计、项目与专业知识及技能的紧密度、项目与学生毕业后工作内容结合的紧密度进行了调查。

电工电子课程的项目设计

(一)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原则

以项目为导向课程设计的原则首先是项目内容能够涵盖一定量的知识点,项目能够涵盖机电行业涉及的电学知识点。其次,项目设计要实用、合理。项目能够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能够体现学生的职业素养。再次是项目考核要切实可行,建立完善的考核标准,能够切实反映学生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二)以项目为导向课程设计的实施

以项目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项目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考核方法的详细化。改革的宗旨是:理论以够用为主,强调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改革,学生应切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学生的成绩应能够反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

教学内容应根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依据学生工作岗位定做,要将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可设计为直流电路参数测量、交流电路参数测量、安全用电、半导体、组合逻辑电路设计与分析、时序逻辑电路分析、电动机参数选择、电动机控制电路设计与接线、机床电气故障维修9个大项目。每个项目重在技能的培养和知识的融会贯通。

考核方法要多样化,让考核能够反映学生所学所得。对一个高职学生而言,知识很重要,技能更重要,因此,考核成绩要包括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各占40%,同时,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很重要,应占20%。

以项目为导向的电工电子课程实践效果调研

为了使以项目为导向的电工电子课程改革更加贴近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更加接近企业对机电行业的职业技能要求,笔者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顶岗实习学生进行了调研。主要调研了在校学习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结合的紧密度、课程内容设计两个大方面。

(一)对顶岗实习生的调研结果

第一,97%的被调查者认为课程改革有必要,只有3%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必要。由此可见,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深深感受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感受到了课程改革带来的好处。

第二,近90%的被调查者认为电方面的知识在目前的工作岗位上有一定的作用,只有10%的人认为没有用。由此可以看出,电学方面的知识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方向课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从事电方面工作的学生认为电气维修、电气控制是职业技能课程中重要的、与工作息息相关的,在以后的课程中要加强。调查数据如图1所示。

第四,被调查者认为电气工程师应该具备的素质与知识,排在前两位的是电气故障维修、电气图纸的绘制。因此,电气图纸的识读与绘制是在课程改革中要强调的内容。调查数据如图2所示。

第五,针对课改中设计的项目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机床电气故障维修、电动机控制电路设计与接线、组合逻辑电路分析、电路参数测量最有价值,这也是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常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调查数据如表1所示。

第六,调查显示,65%的学生更愿意接受采用实训为主、讲练结合的方式授课。本课授课形式正是如此,实践证明,讲练结合,与实际项目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更容易掌握知识与技能。

(二)以项目为导向的电工电子课程改革方向

依据调研结果,我院将对电工电子课程内容、教授方法做进一步调整,以实现教学与企业工作的“零距离”。

第一,电工电子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课改的方向要把握准确,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对未来就业举足轻重。我们的课改将依据电气工程师的岗位要求,以及三年后甚至很多年后的岗位需求进行调整。

第二,课改的项目要选择恰当,应既涵盖一定量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又与公司实际项目结合,让学生能在真实环境下,积极探索新知识、新技能。课改项目要与时俱进,要与企业对学生的岗位需求相结合,要不断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课改的项目将加强对机电设备的维护与维修方面知识与技能的训练,加强学生利用电子软件绘制电气图的能力。同时,课程项目要结合中德合作班级特点,结合博世汽车集团对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的要求进行修改,将企业的项目引入教学中。

第三,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教师不仅要能够滔滔不绝讲理论,还要会精心细致地指导学生提高实践技能。课堂教学也要讲练结合,讲中有练,练中带讲,突破死板的理论教学,将课堂搬到实训室去,让学生在实训中,在项目中学习知识与技能。

第四,课改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队伍。教师实践能力不强是高职课程发展的“瓶颈”之一。当然,课改也是提高教师能力的契机,我们课程组的教师积极参加维修电工技师培训,已有多名教师具备技师资格,这对电工电子课程改革是一种推动。同时,课改需要与企业紧密合作,课题组多次派出教师到合作企业一线去,感受企业一线的电气工程师的岗位素质和要求。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只有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胜任能力,才能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拓展更大的空间。

电工电子课程是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之一。与课程改革匹配的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是我们日后不断研究和改进的方向,通过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调研,我们更加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内容。

参考文献:

[1]陈朝晖.高职课程改革与教师胜任能力构建初探[J].价值工程,2010(11).

[2]严明良,文孟莉.“项目导入法”在电工电子教学中的运用[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1).

[3]莫文贞,等.电工电子实践评价的方法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

[4]王廷臣.基于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模式的高职课程改革与实践[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5]汤光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电工电子类课程建设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8(3).

[6]刘自华.浅谈高职电工电子类课程建设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6).

[7]方华.论订单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电子工程师工作要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 制图 驱动

随着电子技术、电子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不断加快,传统的职业院校电子专业课程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电子专业技能人才的要求。从笔者学院近几年毕业的电子专业学生的跟踪反馈中,我们发现企业迫切需要职业院校加快课程体系的建设。为此,笔者学院根据企业调研的结果,在学院的电子类相关专业增设了电子工程制图课程。为使课程教学真正贯彻落实“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笔者学院组织电子教研室与计算机教研室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共同开展专项教改课题研究,力求使课堂内容贴近教学实际,满足学生成才与企业电子专业岗位群的需要。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学院已逐步将该课程建设成有特色、实用性强的精品课程。

一、职业院校电子工程制图教学任务

电子工程制图作为职业院校电子类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中首先必须把握住课程的教学任务。根据企业岗位群的需要,我们将该课程的教学任务定位于使学生掌握运用相关软件完成电路原理图的绘制、电路仿真、PCB板的设计、设计规则的检查、输出文档报表等一系列的技能,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职业院校电子工程制图教学内容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摸索,笔者学院逐渐建立起一套适应学院实际教学状况的教学模式。首先在教学软件的选择上,不盲目追求“品牌”,而是选择最适合学院职校生当前知识、能力素质的软件。经过多方比较、试用、反馈,特别是征求企业一线电子技术工程师的意见,最终决定采用Protel DXP 2004软件。该软件是基于Windows操作平台的一款支持中文操作的电子电路设计软件,它具有强大的设计功能,能够满足电子电路设计的需要,为用户提供全面的设计解决方案,也是目前用户群最大、实际工程应用最广泛的版本。其次在教师队伍的培养上“走出去,请进来”。笔者学院的许多电子专业教师是大学毕业直接分配进入学校任教的,其中有很多老教师对于电子工程制图的软件应用十分陌生,特别是都缺乏企业实践经历。为此,学院一方面利用校企合作的模式,鼓励相关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去企业第一线调研、培训,同时聘请企业的电子工程师、技师以及技术人员来校担任外聘教师,这样“两条腿走路”,就使教学真正实现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三、职业院校电子工程制图教学模式

由于学院学生的层次差异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展开教学。为了帮助学生迅速掌握Protel DXP 2004设计系统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学院在教学中摒弃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线的知识架构,而是以项目为载体,以任务来推动,依托具体的工作项目和任务将有关专业课程的内容逐次展开,这样才能实现预定教学目标。

1.项目教学,任务驱动

项目教学法已被证明是比较适合于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针对电子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特点,我们将整个教学内容分为九个项目,即初识Protel 的发展及作用、绘制串联型稳压电源原理图、生成串联型稳压电源原理图相关报表、制作原理图元件库、熟悉PCB设计系统工作环境、制作新的PCB元件库、制作串联型稳压电源电路PCB板、层次原理图的设计、制作模拟烘 手机显示与控制电路的PCB板。各个项目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如“绘制串联型稳压电源原理图”项目安排设置串联型稳压电源原理图环境、原理图元件库、放置串联型稳压电源元件、串联型稳压电源的元件布局、放置串联型稳压电源的导线、放置电源/接地端口等任务,在每个项目的任务都完成后,教师布置所讲授内容的“自我测评”。这样将完成这些项目任务作为目的精选课堂教学内容,各章节知识点的分布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2.案例导入,理实一体

电子工程师工作要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王业琴(1980-),女,黑龙江肇东人,淮阴工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陈亚娟(1967-),女,江苏泗阳人,淮阴工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淮安 223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淮阴工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电工电子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C2011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063-02

2010年6月,教育部出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我国高等工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1,2]国内高校针对卓越计划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相关教学改革与研究。天津大学孟昭鹏教授指导学生在对国外成功案例分析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模式。宁波工程学院,傅越千副教授对电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途径进行了研究。[3]山东大学王勇教师发表文章对培养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进行探讨。[4]重庆交通大学林军志老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5]湖南工程学院康颖安对“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的理论力学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6]

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应紧抓机遇,积极筹备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工作,淮阴工学院机械学院和生化学院顺利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电工电子类课程作为机械、生化、交通等工科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电工基础”、“电工电子技术”、“电工电子实习”、“电工实习”课程,是高等院校工科非电类专业必修课程和部分文科专业的选修课程,在教学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卓越计划强调按照行业标准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因此基于卓越计划的专业基础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7]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本校基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要求,成立电工电子课程组,组织授课教师、专业教师、聘请企业工程师,根据课程特点、专业特色,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根据学校总体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组织教师主编或参编卓越计划电工电子学教材,在授课内容上体现专业特色,根据专业特点要求分配学时学分。

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交通工程、物流工程、交通运输、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环境工程、制药工程、生物工程、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开设“电工电子技术2”,48学时,包含8学时实验。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叶挺秀主编《电工电子学》教材,授课内容为教材前五章内容,主要包括电路和电路元件、电路分析基础、分立元件基本电路、数字集成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信息技术方向开设“电子技术基础”,56学时,包括8学时实验,采用秦曾煌主编的《电工学》(下册)为教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包括软件工程方向、网络工程方向,分为上下两个学期授课,第一学期开设电工部分,命名为“电工基础”,40学时,其中含有8学时实验,第二学期开设电子部分,命名为“电子技术基础”,56学时,包含16学时实验。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分为两个学期授课,第一学期开设电工部分,命名为“电工电子技术1”(上),40学时,6学时实验,第二学期开设电子部分,命名为“电工电子技术1(下)”,40学时,4学时实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分为两个学期授课,第一学期开设电工部分,命名为“电工基础”,40学时,8学时实验,第二学期开设电子部分,命名“电子技术基础”,80学时,12学时实验,采用秦曾煌主编的《电工学》(上下册)为教材。

二、成立课程组,创新教学方法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根本,学院非常重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成立课程组,创造条件丰富校内专任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构建了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职称结构合理,教师通过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在教学考核中总体成绩优秀,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手段先进,在校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中,多位教师获奖。

1.教学中引入多媒体、仿真软件网络技术

课程组组织教师完成多媒体课件制作,在教学中引入MATLAB、MULTISIM等仿真软件,以虚拟+实物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借助生动的图像、形象的动画,增强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理解。

2.采用项目驱动和案例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以“项目”为形式,“成果”为目标,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指导学生完成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大作业。项目的创意、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教师只起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问题的作用。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学习和掌握每一环节的基本知识和了解所需的必备能力。案例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具体实例,使学生有了理论结合实际、锻炼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机会,团队式讨论所特有的课堂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选择和设计适当的工程案例是保证案例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基础,要求教师结合专业背景选择合适的工程案例,例如机械专业选择数控机床电机控制案例;交通工程可以引入交通信号灯设计案例;车辆工程专业可以引入简单的汽车电子电路设计、故障诊断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强化对学生的综合设计训练,培养其工程应用能力。

三、实践环节教学改革

1.采用开放实验教学系统,增加选做实验项目

教师登陆实验中心,利用开放实验教学系统实验项目和实验时间,学生登陆系统,根据课程总体安排情况、专业背景、兴趣,网上预约实验时间、选做实验项目、选择指导教师,打破了传统的整班预约模式,克服了教师统一安排实验时间从而出现课程冲突等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实验资源的利用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2.发挥仿真软件作用,做到虚实结合

学生登陆远程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浏览虚拟实验指导书,据此完成电工电子课程的实验线路的搭建、仪器仪表的选择,得出仿真结果,网上提交实验报告,也可以与教师在线交流,设置留言板块,教师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通过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完成实验的预习,将虚拟仿真实验技术与动手操作实验相结合,做到虚实结合、虚实互动。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可以节省实验时间,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顺利地完成实际实验,解决实验学时短与实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促进电工电子实验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3.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完善考核方式

课程组按照卓越计划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制定了符合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验教学大纲,编制相应的实验指导书,在确保实验教学质量的同时,增加提高型(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等)、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比例。请企业工程师参与指导电工电子类实习,实习内容与企业紧密相关,例如车辆专业电工电子课程设计项目可以考虑汽车电子电路设计。实验考核既是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工具,又是评估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师把抽查课程实验项目作为对学生的考核内容,从实验操作、实验结果、数据分析几个方面,综合给出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平时成绩,计入期末考试总分。

四、教学质量监控措施

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根本标志,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是推动电工电子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保证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

1.教学检查制度

该制度覆盖教学材料、课堂讲授、作业批改、实验实习实训、辅导答疑、考试、阅卷、试卷分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教学全过程。学校应建立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定期公布教学检查结果。

2.评教评学制度

学校应建立学生、教师、同行教学评教评学体系,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督导同行评教及专业教学委员会考核,对教学、课程建设和教研工作做出合理的评价。

3.学生跟踪调查制度

由学工办向往届毕业生、高年级在校生了解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及后续课程的紧密程度,学校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改革。

五、结束语

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的改革,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得到很大提高,通过一系列监控措施,保证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周英.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8),11-13.

[2]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110-112.

[3]傅越千,楼建明.电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途径的研究[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0,22(4),67-71.

[4]王勇,李剑峰.培养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探讨[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0,(6):69-70.

[5]林军志,莫丽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的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咨询2011,(4):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