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学教育的特点

中学教育的特点

中学教育的特点

中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1篇

一、针对性强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技能是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形成的,体质的增强是在刻苦锻炼的基础上实现的。不仅每一运动项目都有具体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而且针对性很强,这是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或经过努力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如在中长跑练习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知难而上的意志品德;队列练习是培养学生组织观念、纪律观念、集体主义观念,服从命令听指挥;球类教学培养学生勇敢、机智灵活、团结协作精神;体操练习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灵巧的意志品质等。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在课堂练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兴趣爱好、意志情感、行为习惯等采取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措施,都表现出很强的针对性。要全面落实教育教学计划,教师就要努力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思想内涵,剖析教材各个环节的教学特点,使学生深刻理解顽强的作风是提高技术的前提。教师不能只顾技术动作的传授,而忽视思想品德的教育,顾此失彼,造成技术上没有质的飞跃。

二、实践性强

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活动,是师生之间通过活动进行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等心理交流。在此活动中,针对教材的任务和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要求,学生需要在身体练习过程中反复实践磨炼,才能体会掌握动作技术。如篮球、足球这类教学练习时对抗性极强,进行“过人”、“抢断”、“投篮”及“抢篮板球”的教学时,如果仅止于无人防守或只设置固定的障碍物,而脱离激烈的对抗或限于相对静态下的练习,那么,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勇敢、机智、灵活的品质便无法实现。又如,中长跑是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品质的极好教材,因为中长跑中“极点”现象的出现,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是个严峻的考验。只有在每次练习时克服重重困难,突破“极点”,其意志品质的质变才能产生,并通过反复的实践积累,不断巩固和增强质变效果。若一旦出现“极点”现象,不克服,甚至放弃,那么不但达不到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的目的,反而会起到削弱意志的作用。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认真研究教育原则与教学方法在各教材内容上的运用,在进行课的设计时要同步研究教育方法与措施。如球类教材,适当增加一攻一防的双人练习或模拟实践练习,变静态练习为动态练习。在中长跑中可开展象征性的长跑比赛、越野赛,并公布班级团体成绩,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又可激发学生进行长跑锻炼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诱导练习法、条件练习法,这既是教育的措施,又能培养运动能力,还可以增强运动的娱乐性。这样做可把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融为一体,使学生体质的增强、运动技能的掌握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互相促进,同步发展。

三、教育的及时性

由于体育教育环境的开放性,在教学活动中人与人接触得频繁,学生处于运动状态,因此偶发事件经常发生,而且学生思想品质、行为习惯上的各种弱点,也会在身体练习和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针对出现的问题,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教育,如贻误时机则可能失去教育的及时性,而影响教育效果。例如在体操教学中,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恐惧心理,应及时采取保护措施,鼓励学生树立勇敢、果断和克服心理障碍的意志品质。同时还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多用辅助练习或改变条件练习,一旦出现转机,就立即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反复练习,以增强勇敢精神的质变效果。又如球类教学比赛中,当学生出现个人主义和急躁情绪时,应及时进行教育和指导,懂得比赛取胜的关键是靠集体的力量和相互间的密切配合,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协作精神。

四、影响具体、深刻

中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2篇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较,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学历教育旨在打牢基础、提升发展潜力,注重学员素质的长效性、稳定性、基础性,是为学员的一生发展起奠基作用的教育。任职教育旨在全面提高大学后军官的岗位任职能力和创造素质,注重学员素质的时效性、针对性、实用性。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具有明显特点:一是职业性。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并具有鲜明的军事职业特色。军官(士官)接受任职教育,必须掌握军事理论知识和专门技能,融学习、工作、研究于一体,向部队提供针对性的岗位服务。二是应用性。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在使学员掌握军事专业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实践应用,突出培养解决任职岗位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综合性。经过培训的学员具有综合素质,体现为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做人与做事的统一。

二、英语教学在任职教育中的现状

表面上看,融入了任职教育的英语教学前景不容乐观。首先,英语教学基本上是属于学历教育范畴,虽然可以针对某一方面强化实用性,基础本质却是不容忽略:学习和掌握一门语言毕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点与任职教育的时效性有矛盾,而有资格接受任职教育的学员,基本上已经过了Chomsky所言的最佳时期(criticalage),语言习得能力大打折扣。教之不易,学难以成,对教员和学员都有很大的压力。其次,英语水平在目前军队实际工作中的用处不是很大,根据我们近3年来在南京陆军指挥学院中青班和本科培训的统计调查来看,日后岗位工作能够用到英语的不到10%,套用他们的原话,就是“难道学会了跟战士说不成”?因此,单纯的根据语言的掌握能力无法判断学员是否具有日后岗位服务能力。其实,英语成绩之所以在各大高校乃至部分军队中级院校受到重视,是因为考试指挥棒的作用。无论是大学本科还是硕士生阶段,学位基本上是与英语级别考试挂钩。而这恰恰是任职教育抛弃的。可以这么说,任职教育基本上剥夺了英语考试的唯一权威性,间接取缔了英语课程的举足轻重地位。最后,授课教员本身对任职教育英语教学的位置和要求理解不够,加上与外界联系较少,交流不多,缺乏进一步深造机会,导致了教学质量下降,间接打击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既然当前没有考试,日后未必有用,自己又不是很感兴趣,种种因素,学员们自然对英语教学敬而远之。

那么,英语教学是不是真的成了任职教育中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呢?回答是否定的。英语教学虽然在任职教育中处于辅助地位,但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从长期来看,我军的国际化进程势在必行,军队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范围日益扩大。虽然当前多数接受任职教育的学员的实际军队工作与英语关系不是很大,但是这个百分比和绝对数量正在逐年递减。实施任职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只注重实效性到短视的地步。

三、特点及相应对策

那么,实际的任职教育中,英语教学到底有什么特点呢?主要是专业化和针对性。专业化,指的是英语教学应以军事领域为主,针对性则是强调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根据这两个主要特征和中级军事院校的特色,有以下应对策略:

首先,在军队任职教育中,英语教学不能停留在基础阶段,而应着眼于日后的实际工作需要,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英语教员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经历背景,尽快实现教员队伍功能由支撑学历教育向满足岗位任职培训的转型。同时,应根据学员的学习进度和专业要求,适当分班;根据需要编写符合各个院校教学实际的英语教材。

其次,需要强调教学交互性和手段多样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网络、多媒体等辅助手段,捉高学员学习兴趣。同时,加强教员与学员的交流,实现学员的学习自主性。根据holec(1981)的观点,具备了自主性学习就意味着获得确定学习的目标、内容、材料和方法,确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进度,以及对学习进行评估的能力。也就是说,在没有应试压力的任职教育中,受训学员应当:1、确立学习目标与特定学习计划;2、有效使用学习策略;3、监控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4、监控和评估英语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员不能统得过多,必须顾及学员的个人语言要求、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不能满足于“提问―回答”的模式,而应该鼓励学员间相互合作学习,协助完成个人的学习策略选择,放弃教员中心论,加强目的性教育。最后,可以在有条件和资源的前提下,试图进行“同班合训”的尝试。有外训系的院校,可以尝试让外训学员加入任职教育的中国学员中,营造一个比较轻松持久的语言环境。

中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3篇

一、中小学教育研究主体的多元化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队伍构成而言的。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是多方面的,如教育理论工作者、教研人员、大学教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上的其他相关人员等。一句话,只要是关心中小学教育,并开展基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问题研究的人员,事实上都构成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研究队伍的多元化壮大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队伍和力量,也丰富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内涵。但在这里,我们特别想强调的一点是中小学教师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

由于中小学教师每天生活和工作在中小学自然和真实的情境中,他们对中小学的情况最了解、最熟悉,也最有发言权,并且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们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等,所有这些构成了他们从事教育研究的最大优势,这也就使他们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中小学教育研究最重要的承担主体之一。但在过去,情况却并非完全如此。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和现实“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影响,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小学教师“知识传授者”的核心职业角色被无限放大,而研究和探索的职能与职责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和弱化了。在现实教育教学研究中,中小学教师充当的往往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高校教师研究素材的提供者,研究成果的佐证者、运用者和消费者,出现了所谓的由“高校教授包办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不良现象。这种研究旁观者和辅助者的身份,不仅弱化了他们的研究意识和能力,而且还影响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际效能。所以,尽管中小学教育研究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这种多元化应该是多元化与一元化的辩证统一,即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研究中小学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要真正确立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主体地位并发挥其主导作用。

二、中小学教育研究情境的自然真实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外部环境条件及场所的性质而言的。根据研究的外部环境条件及场所的性质,我们可以把教育研究划分为控制性的教育研究和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研究两大类。所谓控制性的教育研究,主要是指在教育研究中采用人为干预的方式,通过控制或改变某些研究变量,导致一定预期研究结果的产生;而自然情境下的教育研究,则主要是在教育教学自然和真实情境中进行的,无须改变任何变量的教育研究。这两种研究类型各有优缺点。一般来讲,中小学教育研究,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主要是在中小学自然和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的,不用专门控制其他变量因素。而研究情境的自然真实性也使中小学教育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性:一是研究问题的真实性,即在中小学教育研究中,中小学教师研究的大都是他们在实际教育教学及管理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而并非是研究者头脑中主观臆想和逻辑推导出来的;二是研究过程与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的高度融合,即教育研究的过程是基于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并且完全寓于其中的;三是研究目的实践指向性,即他们开展教育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研究直接指向于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有效性等。应该讲,研究情境的自然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把中小学教育研究与教育理论研究和实验室里开展的教育研究等区别了开来,而且这一特点也使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成果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具有直接的实践指导性。

三、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践应用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成果形态和价值取向而言的。从成果形态和研究的价值取向来看,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育的应用研究等。前者的成果形态主要表现为:通过研究,产生了一些有关教育的新观点、新理念、新知识、新体系、新原理和新理论等,从而形成了对教育的新认识。这种研究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于教育学科的构建和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完善;而后者的成果形态主要表现为:通过研究形成了某些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问题的新方法、新手段、新途径和新方案等,其价值取向的侧重点在于实践应用性和指导性。尽管中小学教育研究也涉及到有关教育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中小学教育研究,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主要还是属于教育应用研究的范畴,即他们开展教育研究主要不在于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体系和发展有关教育的理论,而在于体现实践应用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应用的品质可谓是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这一问题上,有人就指出:“中小学教育研究因其性质而与学术界搞的教育科研有一定的区别,它更多的是应回答教育应当‘怎么办’的问题,要解决的是如何提供有效的教育措施、途径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以及采取什么样的行动以解决教育教学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突出的是其实用价值和实践性,强调的是其‘形成性’和‘改进功能’。因此,其重点应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扎根于教育实践,进行的应是应用研究,而不应追求纯理论研究。”[1]也有人认为:“‘实践取向’是中小学教育研究最为核心的特点……从问题到建议,是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核心线索,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常见范式。”[2]这些论述都对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践应用性特征作了很好的注解和说明。

四、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微观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内容及选题范围的大小而言的。从研究问题范围的大小来看,教育研究可分为宏观教育问题研究、中观教育问题研究和微观教育问题研究三种类型。尽管中小学教育研究并不完全排斥宏观教育问题和中观教育问题的研究,但其主要应该是一种微观教育问题的研究。具体来讲,中小学教育研究,就是要以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解决这些具体问题。之所以强调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微观性,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中小学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都是一些具体而微观的问题,并且他们对这些问题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与可能;另一方面,相对于宏观和中观教育问题,中小学教师对微观教育问题更能有效把握。正如有人指出的:“课题的选择应大小适度,但一些教师甚至校长在选题的时候往往贪大求全。如‘素质教育浅析’‘中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等。这样的问题对中小学教师来说,太大,范围太广,大了就容易空,大而空的问题,就无从下手,不适合做课题。即使感到该选题有一定意义,但研究该问题的主客观条件均不具备。”[3]根据中小学教育研究这一特点,中小学教师在从事教育研究时就不宜求大、求全,而应从自己身边的问题入手、从具体的问题入手、从熟悉的问题入手,并达到以小见大的研究目的。在这个问题上,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与选题范围的大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研究问题的范围大,并不意味着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就一定大;相反,充分挖掘小问题中的教育意蕴,同样也能体现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五、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校本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问题的地域和学校属性而言的。中小学教育研究无疑需要探讨那些基本的和带普遍性的教育问题,这是因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都有共同的属性、特点及规律,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为中小学提供一般性的指导和帮助。但中小学教育研究更应该关注那些具有独特性的教育问题,这是由于每所中小学都有自身独特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办学特色和区域发展特点。或者说,每所中小学与其他学校相比较,可能都是不相同的。这些带独特性的因素就构成了每所中小学独有的个性化教育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就得依靠基于校本的研究了,这就是校本教育研究产生的主要依据及缘由。如果说专家学者们关注的主要是中小学的共性问题,揭示的是有关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的一般规律的话,那么中小学教育研究则彰显出了浓郁的校本性特点。这种校本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基于本校教师的研究,即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体力量是本校的教师;二是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基于本校教育问题的研究,即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本校在教育教学及管理中遇到的特殊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本校教师都亲身经历过的;三是中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基于提高本校教育教学及管理质量的研究,即开展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解决本校出现的问题,并以此促进本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顺利进行及质量的提升。中小学的这种基于校本的研究,一方面是为了解决本校遇到的特殊和个性化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教师切实感受到教育研究的有用和有效;同时,还可充分体现本校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主体地位等。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校本性主要体现和反映在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中。有人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作了如下界定:“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它是一种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它既注重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概括、提升、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并把其基本理念概括为“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4]。

六、中小学教育研究的行动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所采用的具体方式而言的。根据研究所采用的具体方式不同,教育研究还可分为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的行动研究。教育的行动研究主要是指“教师在自身所处的教育情境中,通过发现实际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问题后提出改进策略并付诸实施,从而改进实践,提升实践知识和获致专业理想的过程”[5]。“其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教育问题,特别是学校教育问题,其主要的研究人员是教育实务工作者,其主要的研究目的是改进教育的工作情境,企图使教育实际与教育理论密切结合,并促成教育实务工作者的专业成长。教育行动研究的焦点在于即时的应用,强调实务工作情境中的实际问题。”[6]有人进一步对教育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作了如下比较:理论研究者的教育研究是“描述和解释教育的研究”,而教育行动研究是“改进教育的研究”;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是“置身教育之外的研究”,而教育行动研究则是“置身教育之内的研究”;理论研究者的研究是“关于教育的研究”,而教育行动研究则是“为了教育的研究”[7]。尽管教育行动研究发端于西方,但由于教育行动研究更符合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性质、特点和任务,教育行动研究的理念及操作模式引进介绍到我国后,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关注,并成了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主要范式之一。

七、中小学教育研究的“草根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整体面貌而言的。在这里,我们借用了“草根”一词来概括当前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特点。“草根”一词来源于英文Grass Roots,原意是指生活在最底层的人,现在的“草根”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与强势的政府和决策者相对的弱小势力;二是指出生卑微,收入寒微。显然,在这里我们用的是其引申意思。如果说专家学者和大学教授开展的宏大教育研究属于“高大上”的话,那么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则带有浓厚的“草根性”特征。当然,在这里所谓的“草根性”也只是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它主要是指中小学教师开展的教育研究带有明显的普及性、平民性、基层性和原生态性等特征。如从研究的内容和课题来看,他们研究的大多是中小学中的原生态教育问题,属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及管理中最基本、最常见,甚至是最简单和大家都习以为常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也缺乏修饰、提升、升华和加工;从研究的方法来看,他们采用的大都是一些常规性的研究手段和方式,在一些专家学者眼里,这些研究方法可能是比较粗糙和缺乏专业性的;从研究的基础来看,他们的研究大多是基于自身经验的,主要是对自身教育教学经验的简单概括、总结和提炼,缺乏从事研究的深厚理论功底等;从研究的表达来看,他们对研究过程及成果的表述是直接、朴素的,甚至是直白的,似乎欠缺学理上的阐述和提升等。所有这些都是“草根式”教育研究的主要表现形式。但与此同时,这种“草根式”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接地气”。只要开展和运用得当,这种“草根式”的研究同样具有无穷魅力,一味贬低“草根式”研究的做法事实上并不科学。

八、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从属性和服务性

这主要是就中小学教育研究在学校工作中的比重和地位而言的。要认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这一特点,我们还有必要把大学的教育研究与中小学的教育研究作一比较。一般来讲,高等学校肩负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多种社会职能。开展科学研究不仅是高校的一个重要社会职能,而且高校的科学研究对提升其教学、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质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此,科研及成果就成为了评价高校教师工作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科研工作在高校全部工作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中小学则不同,尽管从事教育研究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且当前教育研究在中小学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同,但中小学的主要任务还是通过教师的系统传授和讲解,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继承和掌握人类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并使学生的个体认识达到社会认识的高度,从而实现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教育研究不可能成为中小学最重要的目标和任务,也决定了教育研究在中小学的从属和服务属性。即中小学的教育研究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服从和服务于知识的授受、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养成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等。明确这一点也十分重要,否则一味地让中小学教师申报教育研究课题,撰写和,甚至用所谓的研究,冲击和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则完全偏离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初衷和目的。当前,就有人提出,要把中小学教师从形式主义色彩浓厚的教育研究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回归到课堂教学中。应该讲,这种观点是很有针对性的。

总之,作为教育研究的一种特殊类型,中小学教育研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认识这些特殊性,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中小学教育研究的本质和规律,也有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提高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刘要悟,雷顺利.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异化与回归[J].教育科学研究,2002(8):57.

[2] 唐彩斌.从问题到建议:中小学教育研究的常见范式[J].人民教育,2014(22):79.

[3] 贾霞萍.对当前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的冷思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4):31.

[4] 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3(4):53.

[5] 陈慧邦.教育行动研究[M].台北:师大书苑,1998:15.

中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4篇

是指情感在体育过程中所表现出广度而言的,它不仅包含着人类的低级情感体验,也包含了许多“中间阶段”的情感。同时,还几乎包含了人类一切高级情感。正因为体育有多样性的情感体验,而这恰恰是体育能对同学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同时,这也是其它教育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这就决定了体育在培养同学情感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2.体育情感的激烈性。

体育中的情感表现,往往以一种激情的状态出来,这就是体育的情感激烈性。激情是一种强爆发性的、猛烈的、迅速的、短暂的情绪状态,带有明显的外表行为。激情如能指向某些特定的方向,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受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顽强拼搏精神的鼓舞,产生“立志成才,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激情。为集体荣誉奋战,取得胜利后的激情等等。激情是人类,特别是年青人的一种重要的情感表现。它可以激发人们情感的升华,使情感指向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活动。我们可以充分运用体育中情感的激情表现,促进同学的情感向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转化。但是,激情如果控制不当,也能起到消极作用。如运动场上少数人的不服裁判、起哄、斗殴等。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将同学的情感引导到积极的、正确的方向上去,尽力克服,避免因激情不当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3.体育的情感可控性。

体育的情感既是激烈的又是可控的,这是由于体育活动本身受到种种行为规范和客观评价制约的结果。它要求人们对失控的行为进行控制和约束,甚至不惜采用强制的手段。正因为这样,体育中的情感在正常运行时,总是表现得激烈而有序。这对培养青少年的集体荣誉感、理智感、义务感和责任感都是十分有益的。

4.体育的情感互动情。

体育中情感,呈双向或多向性的交流,这就是体育的情感互动性。由于集体过程都是以集体的形式来加以实现的,这样,人的情感交流必然呈多样化、多向性。这就为人们获得多方面的情感体验提供了宝贵的场所。如果我们在这种情感互动中加以积极引导,对培养集体主义、爱他人的情感、正义感、义务感等等,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体育的情感倾向性。

体育的情感倾向性是十分明显的,这是由于体育本身的竞争性、娱乐性、技艺性等特点,对青少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所决定。人们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喜爱,而热衷于某些运动项目,这是倾向性的个性表现。当我们组织多种不同的竞赛活动,观众则总是倾向于自己热爱的队,这是倾向性的共性表现。体育中有些情感倾向性则更加深沉,因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而立志成才,能自觉积极地坚持体育锻炼,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并终身坚持不懈。这种情感倾向性是与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密切相关的。我们就应充分运用体育情感倾向性强的特点,想方设法把同学们吸引到各种体育活动中来,为体育习惯的养成和受益作出努力。在这一过程中,结合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为培养高级社会情感服务。

6.体育情感的两极性。

在一定的情境中,体育情感往往会出现性质上完全相反的情感。如快乐与痛苦并存,骄傲与失败并存,积极与消极并存等等。两极情感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还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就是要遵循情感的两极性特点,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情感,引导同学去战胜困难、战胜自我,亲自感受快乐的生命享用价值。伴随这一过程,同时达到培养同学各种高级社会情感之目的。

7.体育中情感与意志的相互制约性。

中学教育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媒体;医学教育;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5(b)-0164-05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of new media in medical education

ZHANG Mingjuan ZHANG Chaoying DUAN Zongming SONG Anqi ZHU Canzhan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Medicine School,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004, China

[Abstract] New media is not only a technology platform, but also a media organizations. New media promotes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medias deeply, and shows lots of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civilian status, generalization, fragmentation and so on. In addition, the new media also shows the interactivities, and the learning ability of intelligent media. The new media technique promotes and enhances the fusion progress of many new media platforms, such a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 micro learning, micro message group, E-learning and other medical public platforms with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The fusion progress of them has enriched and improved the original teaching mode fundamentally. New medi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education,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scientific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and professional journals published.

[Key words] New media; Medical education; Scientific literacy

新媒体(new media)以其显著的以个人为中心的特征,也被称为自媒体(we media)、个人媒体或公民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1-4]。新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无线通信网、卫星通讯等渠道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特定的个体传递信息的媒体总称。狭义的新媒体仅指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网络媒体,广义的新媒体则包括网络媒体和与新媒体深度融合而产生或发展出来的所有新形式媒体。该文拟通过对新媒体特点的分析,剖析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和存在的问题。

1 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由“点到面”的传播,而转化为“点到点”的对等传播,不仅改变了信息的流动结构,也改变了媒体生态和媒体行业结构。伴随新媒体形态的不断变化、延伸和拓展,由个人门户、不同的群、圈的形成及微信公众账号作为新媒体的新兴载体,由关注者和被关注者组成的忠实粉丝圈形成新媒体的基本结构单元,并凭借其个性化聚合功能将数据挖掘和智能推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一条双向的即时信息通道,信息的者与受众们的沟通更加紧密,实现信息的精准推送和即时获取,从而支持起更加旺盛的信息表达诉求。正因如此,新媒体具有了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特点和优势[1-4]:

1.1 媒体融合是新媒体发展的总趋势

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基础上的新媒体不仅是技术平台,也是媒体机构。新媒体的边界正在无限制地拓展,既弥补了传统媒体的缺陷,也为信息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而由此引起的新媒介之间及其与不同传统媒介之间形态、功能、传播手段、资本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媒介的发展必然趋势和方向,使信息的交流更为顺畅和广泛,并显示出显著的媒体形态多样性,例如微博、博客、个人日志、个人主页、微信朋友圈、微信公众平台、论坛(BBS)、QQ空间等网络社区及Facebook、Twitter及新兴的视频网站等构成了目前新媒体的主要形式。总之,作为信息交流的基本平台和生活工具的新媒体已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生态[5-8]。

1.2 新媒体的平民化和泛化特点日益明显

新媒体的传播在技术层面已具有了零门槛、低成本、非线性传播的优势。每一个体都从“旁观者”转变为事件的“当事人”和信息的者和受众,成为兼具私密性和公开性的信息生产、积累、传播、共享的主体,均可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或“网络报纸”(博客、微信)、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信息。

同时,由于新媒体主体来源覆盖社会各阶层和全行业,使新媒体的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特征更为明显,尤其是社会底层的话语权得以提升,他们更为全面、具体、客观、公正提供信息,并能对事件做出切合实际的非功利性判断。正因如此,媒体群体正在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正能量和巨大影响力。

1.3 新媒体的信息分享跨越了时空限制

新媒体突破了信息传递中主体和受众的界限,并已然超越了时空限制,创建出了一种无时不在的全天候和全覆盖的信息传播环境,信息世界已日趋平坦。新媒体主体与受众间的距离已趋近于零,实现了所有人向所有人的信息传递,只要有意愿,每一个体均能成为信息的者和受众,并均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在电子信息覆盖的区域内实时、经营自媒体或获得信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提高到了极限。

1.4 实时互动使新媒体具有智能媒体的特点

跨越时空的互动性能是新媒体独特魅力之所在。而跨越时空的探讨和争论又为新知识生产和思维创新创造了条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分享过程中,任何人均可对涉及其中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同步的检索、查阅,并可随时对其进行转发、修改、发表评论和个人的观点,而信息者与受众间无障碍的交流与观点碰撞、讨论中产生的大量新的更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无疑将超越原有信息本身,并与原有信息一起在新媒体领域内无极限传播,从而对受众产生超乎想象的影响。可见,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具备了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的智能性媒体的雏形和特征,而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企及的。

1.5 新媒体信息庞杂、碎片化特征明显

由于新媒体主体低门槛、平民化和泛化的特点,使新媒体的内容构成具有很强的随机性,既无既定核心、也无固定格式,每一个体均可根据个人意愿上传、分享个人观点和信息,而完全不需顾及受众的感受。这将使新媒体的信息的丰富程度超越了所有传统媒体的同时,内容又呈现出显著的碎片化的特点,或只是只言片语。而如何能从如此碎片化的信息片段中获得完整的信息,对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任何个体都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 新媒体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新媒体以其即时呈现性、主观参与性和自主选择性为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和机遇,必将成为医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和拓展扩展学历教育、继续医学教育、普及医学知识,全面提高受众医学科学素养的重要平台[9-12]。

2.1 对传统医学学历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伴随个人计算机及其视听设备的普及,新媒体技术与医学教育的整合已成不可逆转之势,传统教育模式正在经历着一场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的历史性变革,医学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效果评价也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医学知识通过元素化和编码化而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同时,伴随着摄、录、编等教学设备的小型化、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全面改善,以及医学教育者影视素养的提高和新媒体教育技巧的广泛应用,医学视听教材的设计和制作已呈现专业化和泛化的趋势。各种新颖实用的新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电化教育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领域,大量符合现代审美观念的视频、音频、动漫等医学教育课件大量涌现[13]。并以其媒体的集成性、信息的多维性、操作的交互性、形式的多样性、资源的共享性也已成为医学教育的基础。教学内容也完全突破了课堂教学时空、场合、距离、形式的限制,既适合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也适合利用多媒体终端的个性化学习。目前,网络多媒体精品课程已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学历课程,部分课程甚至已实现全国或全球范围的共享。

但目前,上述新媒体教育模式(如电化教育、下载课件笔记、在线或下载授课视频等)已不难满足受教育者的需求,将新媒体与教育资源充分融合的慕课、微型学习、微信群、医学公众平台、易班等新媒体医学教学平台正在从根本上丰富和改善了原有教学模式,成为新媒体语境下网络学习的主要方式[14-16]。

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即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17-19],已成为一种与既往观看视频的网络电化教育方式根本不同的新型教育模式,并凭借其显著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兼具了与传统线下课程类似的作业评估体系和考核方式,很好地诠释了新媒体的平民化和资源共享特性。随着2012年三大慕课平台(Udacity、Coursera、edX)在美国成立,慕课课程呈现快速发展之势。2013年被认为是中国的“慕课元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先后推出慕课在线平台课程,此外,许多商业机构(如凤凰公开课、新浪公开课、网易公开课、百度教育等)也先后上线网络公开课。任何人只要在网络覆盖之处均可以通过慕课平台免费注册,学习包括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开设的精品公开课程。慕课学习不仅可在线与老师交流,更需要完成定期布置的作业及考试,才能进入到下一环节,并最终能拿到逐渐被认可的课程毕业证书。目前,通过自主学习慕课平台上的网络公开课,已经成为校园学历教育课程的重要渠道和学习方式,北京大学10门慕课的注册人数已超过北大校本部在校生人数。

此外,伴随新媒体技术深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提升学历教育水平的同时,也正在对未来教育管理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通过微信、微博、QQ群、同学录、班级博客等新媒体工具,管理者、老师、学生间可瞬时实现信息的全员分享,使得信息的传播、分享更加实时、透明、快捷和简单,学籍注册、信息、作业布置、实时讨论、作业提交、课业考勤、问题反馈等等日常校园教育事物均已实现在线管理。可见,新媒体技术不仅改变了以学校、班级为单位的学校教育管理模式,还严重弱化学校、班级传统的团队氛围,网络新媒体教育已经具备完全实现传统学历教育的可行性。

2.2 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影响

与其他学科不同,继续医学教育在医学学科的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完善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对已完成院校学历教育的卫生人员进行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终身性培训,使其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能够保持不间断地专业知识更新、业务能力提高,以适应医学科技发展的相应,提升医疗整体水平[20]。

然而,由于继续医学教育对象的虽然求知欲强、目标明确,但学习背景不同,且可支配时间随机性强、碎片化特点明显,缺乏较长固定时间段用于专心学习。因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显然不能适应继续医学教育的特点。新媒体教育平台以其知识传播方式灵活、不收时空限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受众群体大、管理方便的特点,已受到继续医学教育受众的广泛认可,并已成为继续医学教育机构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平台。目前,通过网络等新兴媒体渠道获取医学知识和最新的医学信息已经成为在职医疗人员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21]。

在新媒体平台模式上,除慕课之外,基于微型内容和微型媒体的微型学习[22]、微信群、医学公众平台,以其极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有效突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更利于求知欲强、目标明确、学习背景不同、缺乏固定时间继续医学教育受众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进行高度个性化的学习,有效拓展和完善知识结构。

显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已经成为继续医学教育机构必然趋势,正因如此,很多医学协会和团体也已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在线继续医学教育课程、微信群、医学公众平台,分享各种医学资源信息、开展继续医学教育[9]。尽管,目前许多继续医学教育平台还处于成长阶段,但是,随着市场和用户的成熟,优秀的医学公众平台形成与传统学习方式互补的新的学习平台,而参与到包括学历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医学研究、科普知识宣传等各个领域[11-12,20]。

2.3 新媒体在医学科普宣传中的应用

国民健康保健水平的提高不仅与医疗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具有很大关系,而国民自身医学科学素养的水平也会对医疗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提高全民医学科学素养也是如此,完整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达到3.27%,仅相当于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和欧盟(1992年为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因此,加强全民科学素养尤其是医学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新媒体技术在促进传统医学学历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医疗专业人员业务水平的同时,也必将成为未来全民科普知识宣传的主要平台。

尽管,基于对医疗和健康行业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巨大市场潜力的良好预期,很多企业都瞄准了医学新媒体平台蕴藏的巨大商机,均采取免费策略[23]打造不同医学新媒体平台,传播医学知识的同时利用新媒体精确推送的能力完成大量嵌入式的广告宣传。而这种免费模式也将成为维持新媒体平台的正常运营和盈利的必然方式,也将会从根本上改变原有医学教育模式,并将成为公众获取医学知识和最新的医学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出自商业网站和平台的医学信息不可避免的会通过不程度的嵌入式广告对受众引导、甚至误导。

因此,医疗机构和主管部门必须主动借助新媒体创建宣传平台(如微信公众账号),加强医学医学知识、医疗政策的传播和宣传,强化对不良信息的监管。而与此同时,以医务人员为核心建立的新媒体群(如微信群、朋友圈)必将成为是医学科普的主力军,肩负鉴别虚假医学信息、传播医学知识、提高全民医学科学素养的主要任务,并将涌现大量网络红人。

2.4 新媒体对传统期刊的影响

传统医学期刊以其鲜明的主题和权威性一直是医学研究的交流平台和基础,并备受广大医药卫生科研人员的推崇。但是,伴随开放存取(open aeeess,OA)运动的兴起[24-25],不仅能丰富医学信息、缩短出版周期、降低出版成本、提高检索效率、扩大读者范围、增加文章引用率、提高学术研究机构和科研基金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还能有效降低获取知识的门槛、实现更大范围内资源的分享,有利于缩小不同国家在科学研究上的差距、加快科学研究速度、提高科学研究整体功效和进步[26,28]。同时,由于读者阅读习惯的悄然变化[29],传统医学期刊的地位受到极大冲击,与新媒体融合,开放资源成为传统医学期刊生存的不二选择[23-33]。

3 新媒体存在的问题

在新媒体技术以其前所未有方式的影响、改变媒体生态和医学教育及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了一系列不可回避的问题:

3.1 信息过载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量的产生速度已经超越了可想象的程度,并使个体陷于无不处在的信息包围之中,形成“信息过载”,且真假信息混杂,因此,受众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如此冗余的信息中去伪存真、筛选有价值的信息,这已成为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新挑战,也会严重影响受众使用新媒体的积极性。

3.2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真实性

新媒体环境下,出于对现代医学视听教材娱教性的过度关注和对教学内容、形式的多样性(如音频、视频、图片、动漫等)及传播效果的感官表现性的过分追求,大量极富表现力的新创意及摄影技巧和后期剪辑处理技术被用于新媒体信息制作和传播。同时,制作过程中无处不在的主观因素的干扰和对于故事、人物动作表情等细节的虚拟化处理。虽然利于满足受众的视听需求和某些心理期待,但常会造成信息传播的失真和道德失绳的问题,成为新媒体环境下事件丧失原有真实性的致命杀手,引诱受众沉浸于丰富的光影世界中而忘记了真正的学习内容,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尊重客观事实,合理运用数字动画技术与影视视听等艺术表现手段,才是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与合理性之所。

3.3 虚假信息泛滥

新媒体的低门槛和虚拟性及缺乏严格的审查机制,在平民话语权得到空前伸张的同时,新媒体主人都有可能随心所欲地编辑、未经审核的消息。同时,出于对被关注欲望的过分追求,有的人也常会降低自身道德底线,不实消息。尤其是在医学新媒体领域,由于医学信息特有的神秘性和对健康和医疗产业潜在的商业价值过分追求,大量不法商人经常利用多媒体平台嵌入式虚假广告、推送伪科学信息和假冒伪劣产品,使得新媒体医学信息平台成为虚假信息泛滥的重灾区,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新媒体平台社会公信力不足。此外,由于虚假信息的隐蔽性及受众新媒体素养的欠缺,大量充斥网络虚假信息易被无极限传播。因此,如何保证新媒体传播内容的科学性是新媒体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3.4 新媒体素养欠缺

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泛滥是新媒体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从冗余的信息中通过独立判断、去伪存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成为新媒体时代个体面临的新挑战。而是否具备对目的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反应能力、尤其是独立判断能力(即新媒体素养)成为决定能否在新媒体时代获益的先决条件。同时,加强、保持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也是提高新媒体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34]。此外,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单向模式,使得师生具有了同步获得知识的可能性,但是,由于中国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单一、信息技术相对欠缺,从新媒体中获得有价值信息的难度更大,严重影响了新媒体教育的效果。所以,提升教师新媒体知识培训水平,提高新媒体素养才是根本。

3.5 新媒体环境中权利、义务与监管

新媒体技术已成为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及科普宣传的重要补充和基本平台。然而由于新媒体的自身特点,常会引起棘手的法律问题。这既涉及患者、同事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知情权的保护,也涉及是否存在嵌入式非法广告、虚假宣传、不当得利、散布谣言、恶意误导等非法准医疗行为,还可能涉及医疗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处理权限的界定和处理方式等等。而由此引发的侵权行为和法律冲突正在以不同的形式不断涌现,且新媒体主体和受众均有可能成为法律纠纷的承担主体并有可能承担法律后果[35]。例如,近期引发全国性讨论的西安某医院“手术室自拍事件”所折射出的一系列问题,如患者隐私和其他权益是否得到保护、医护人员行为是否存在过错、管理部门处理方尺度是否恰当、是否具有足够法律依据等都值得深思和商榷。

而随着新媒体时代个体话语自由权的扩张,管理部门必须赋予新媒体适度宽松的自由和空间。尤其是在当前医患关系下,由管理者的不自信导致其在处理医患问题时大多采用一味封堵的策略必将被新媒体时代所抛弃。因此,个体和管理者务必对新媒体引发的法律冲突和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予以警惕,管理部门必须具备适度危机公关能力,重新审视防范法律冲突、设置法律底线、制定前瞻性的管理举措,正确引导、鼓励支持大多数医务人员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交流、科普宣传、业务学习,容忍一些有争议但基本无害的自由行为,弘扬正能量,对其中极个别不负责任、且会给医疗机构和社会带来严重损害的负面行为严加管控,尽量消除噪音,打击不法行为。以最低管理成本获得好的管理效果,保证医学新媒体中各方利益均衡。而现代社会也应培养多样化的新媒体生态环境,提高新媒体素养和道德标准,并将新媒体主体和受众的言论和行为限制在法律的框架内,必须用法律的手段予以确保基本的底线的安全。采用有效的新媒体实名制身份认证,将是保证新媒体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则。

综上所述,尽管新媒体技术仍旧存在一些不足,但以其跨越时空互动性特点和智能媒体学习能力的优势,将在推进传统医学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医学科普宣传和医学期刊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O'Keeffe GS. Overview: new media [J]. Pediatr Clin North Am,2012,59(3):589-600.

[2] O'Donnell MB,Falk EB,Konrath S. Big data in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J]. Behav Brain Sci,2014,37(1):94-95.

[3] Brossard D,Scheufele DA. Social science,new media,and the public [J]. Science,2013,339(6115):40-41.

[4] Barczok M. Asthma management:the role of new media and social networks[J]. MMW Fortschr Med,2012,154(14):61-62.

[5] Maloney J,Pfuhlmann B,Arensman E,et al. How to adjust media recommendations on reporting suicidal behavior to new media developments[J]. Arch Suicide Res,2014,18(2):156-169.

[6] Brossard D. New media landscapes and the science information consumer[J]. Proc Natl Acad Sci USA,2013,110(Suppl 3):S14096-S14101.

[7] 张紫.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计算机与网络,2014,(2):5.

[8] 李开复.微博:改变一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126-128.

[9] McGowan B,Bradbury S,Grupe A.新兴技术在继续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2,(2):48.

[10] 方雅青.基于微博等新媒体的“90后”医学生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3,15(26):121-122.

[11] Kron FW,Gjerde CL,Sen A,et al. Medical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video games and related new media technologies in medical education [J]. BMC Med Educ,2010,10:50.

[12] Bernhardt JM,Chaney JD,Chaney BH,et al. New media for health education: a revolution in progress[J]. Health Educ Behav,2013,40(2):129-132.

[13] 初万江.医学视听教材的现状和设计制作趋势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2007,21(4)304-306.

[14] 谭鹤长,覃美青.微博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初探[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10):1631-1632.

[15] 任红艳,靳莹.有效教学新视角:微课程观下的教学专家系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10)57-60.

[16] 徐立明.合理利用易班平台开展卓越医学教育[J].南昌高专学报,2011,5(5):118-119.

[17] Harder B. Are MOOCs the future of medical education? [J].BMJ,2013,346:f2666.

[18] Liyanagunawardena TR,Williams SA.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on health and medicine:review[J]. J Med Internet Res. 2014,16(8):e191.

[19] Sharma N,Doherty I,Harbutt D. MOOCs and SMOCs:changing the face of medical education? [J]. Perspect Med Educ,2014,3(6):508-509.

[20] Friedewald VE Jr,Roberts WC. The Personal Professor: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meets the new media[J]. Am J Cardiol,2002,90(6):620-621.

[21] 文雅,崔丽君.医学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法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1):149-151,155.

[22] 许卫中,宁玉文,许浩,等.医学微型学习资源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3):258-261.

[23] 克里斯・安德森.免费:商业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55-184.

[24] 张书晗.开放存取:重构学术交流机制的新模式[J].现代情报,2006,(6):141-143.

[25] 李若溪,黄颖,欧红叶,等.国际学术出版开放式访问(OA)实践与前沿问题研究进展[J]. 编辑学报,2006,17(3):237-240.

[26] Springer MD. JADA and Elsevier-a new relationship for a new media world [J]. J Am Dent Assoc,2015,146(1):1-2.

[27] Roberts RG,Alfred J. Collection overview: ten years of wonderful open access science[J]. PLoS Biol,2013,11(10):e1001688.

[28] Gasparyan AY,Ayvazyan L,George D. Kitas. Open access:changing global science publishing [J]. Croat Med J,2013,54(4):403-406.

[29] 谢衍金,朱淑英,刘仰斌.新媒体阅读环境下医学院校学生阅读变化实证调查[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3,33(5):783-785.

[30] 中国科协技术协会.中国科协医学期刊发展报告(2010)[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6-119.

[31] 万美,刘杨铭,吴海平,等.新媒体时代医学期刊的发展模式[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4):104-105.

[32] 程维红,任胜利,路文如,等.我国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 22(4):467-474.

[33] 张军锋,董海原.新媒体时代的医学期刊出版[J].山西医药杂志,2012,41(11):1194-1195.

[34] 郑燕飞,彭红雷,管素叶.提升医学院校青年新媒体素养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6):81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