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优势

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优势

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优势

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优势范文第1篇

在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建立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形式的局域化经济体系。自由贸易区主要是指两个或者多个国家通过制定协议的方式来免除限定区域之间的关税,实现各个成员国家在该区域的商品进出自由,这样的做法对于满足国际物流的独特性以及开放性的要求,以及实现国际物流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我国应当抓住机遇,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国际港口物流,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对国际物流发展的促进作用

增加我国国际港口物流产业在国际物流产业中的地位。全球化的经济体系逐渐形成,跨国贸易也在其影响下不断的快速发展。世界性的贸易方式逐渐向国际贸易形式推进。大部分的工业发达国家都意识到了国民经济朝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发展的趋势,都在积极采取经济措施想要使本国原本的进口替代型经济或投资导向型经济逐步转向更加具有经济效益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使之对本国商业发展起到刺激作用。面对这样的国际经济形势,自由贸易区就成为了各个国家之间的商品中转地点,这不仅促进了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发展,同时还对周围地区的经济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促进港口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创新。除此之外,由于自由贸易区的商品贸易量的不断增加,又使国际物流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升了地位,为国际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为多边贸易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在进行相关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遵守协商一致的基本规则,如果实际情况无法做到协商一致则采取投票表决。建立区域贸易的形式主要是为了实现贸易经济的共同发展以及优缺互补,在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的决策没有实现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可以凭借自由贸易区域达成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的经济目标。所以,经济贸易区的建立为实现多边贸易经济起到了保障作用,同时也促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

在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基础上实现国际物流發展

建立自由贸易区是国际物流枢纽港的形成基础。国际物流的枢纽港在之后的建设中会变得更加的功能多样化,通过保税区与枢纽港的融合来进行自由贸易,就是枢纽港多功能作用的具体表现。港口枢纽综合性能的发展使原本只是进行物流运输的港口枢纽逐渐演变成为完整的实现经济贸易的基地。这样的物流枢纽港,一方面能够完成传统的装卸、存储以及商品中转的工作,另一方面又可以在生产方面、资本市场方面以及商品贸易市场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有利于形成多功能的国际港口物流体系,促进我国国际港口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

提高我国国际港口物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量。通过在港口建立自由贸易区,可以显著提高我国港口物流的效率以及物流服务与创新能力,通过实现顾客满意度提升的方式增加港口物流的国际竞争力量,使我国的港口物流产业地位在全球范围内显著提高。另外要实现港口物流的竞争能力还要从最大程度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方面实现。而对要形成独特竞争优势的港口物流来说,就势必需要把握发掘出有价值的具有独特性质的资源。这一类资源主要是指区别于其他港口而特有的方面,能为港口物流创造更加多的经济效益优势。例如物流便利程度以及该港口的便利交通就会吸引到顾客来进行物流投入。而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十分重要的,这需要在资源发现后进行整合集中,并科学利用其中的有效性资源,在这里保税区就是十分具有效益的一种独特性资源,融入保税区的方式就是对有利资源的合理利用。所以,在港口区域进行自由贸易的举措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自由贸易与港口区域的一体化。这种一体化形式的形成就是将港口与保税区进行科学匹配共同实现价值的最好结果。

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优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保税港区;自由贸易区;转型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013-02

一、研究背景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贸易一直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促使中国全面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保税区的发展也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国内专家学者成思危等根据对世界上一些主要贸易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结合中国现有保税区、保税港区的基本特征,对中国保税区改革的目标拟订了新的模式:“境内关外,适当放开;物流主导,综合配套;区港结合,协调发展;统一领导,属地管理”,使中国的保税区转型为自由贸易区。并认为自由贸易区是设区国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通过特殊的经济政策和手段而开辟的与其他地区隔离的特别经济区域 [1]。

一般来说,自由贸易区的初级表现形式实质上就是保税港区。2008年1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这是中国第一个内陆保税港区,总体规划控制面积为8.37平方公里,采取“空港+水港”模式,即以江北国际机场为核心的空港保税港区和以寸滩港为核心的水港保税港区。其中,空港功能区面积为2.37平方公里,水港功能面积为6.00平方公里,预计到2015年分三期全部竣工。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将沿着中国区位优势最明显、享受政策最优惠、发展功能最齐全、开放程度最高的发展趋势,带动重庆乃至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笔者将在目前全民对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发展前景的美好期待下进一步对其向自由贸易区转型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

二、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1.区位优势。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位于重庆北部,由寸滩港、江北国际机场和出口加工区三部分构成 [2],分为两路空港和寸滩水港两个部分,其中空港功能区面积为2.37平方公里,水港功能面积为6.00平方公里,是中国国内第一个内陆保税港区。

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寸滩港位于重庆江北区,是长江黄金水道上规模最大的集装箱码头,航运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寸滩港二期已经投入使用,年吞吐量达42万标箱,三期正在修建,将以打造现代物流中心为主,待港区全面建成后以及三峡库区完全蓄水通航,从上海万吨船队就可直接到达重庆寸滩港,寸滩港未来的发展在西南地区将是独一无二的;另一方面,江北国际机场位于重庆渝北区,是国内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已开通130余条国内外航线,2009年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 400万人次,货运吞吐量也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空港保税港区成立后,重庆机场将把保税港区分为核心区和配套区,将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保税物流和加工贸易区,目标是把空港建成西南地区的航空枢纽和保税物流基地。优越的区位条件为重庆保税港区的发展起着深远的重要的意义。

2.政策优势。根据世界上现有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来看,设区国政府往往会给予贸易区内企业一些政策上的优惠,主要在减免所得税、保障投资安全、放宽信贷政策、提供投资匹配、提供优惠的资源供应等等 [1]。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的优惠政策目前共有六章,涉及财税扶持、区内仓库厂房租赁、进出口税收监管、出入境检验检疫、外汇等22条政策。税收方面主要体现在进入保税港区内各类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国内货物进入保税港区采用出口退税率实行退税,国外货物进入保税港区予以保税,并且在保税港区内的货物交易不收税。物流、航空方面的企业还可在所得税、营业税方面享受一定比例的补贴。重庆保税港区的政策优惠按上海洋山保税港区政策执行,不仅享受同国内其他保税港区相同的税收、外汇管理等政策,重庆市政府更是将保税港区的优惠政策同重庆招商引资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叠加实施。这些优惠政策在国内都是其他保税港区所难以具备的,相信随着重庆保税港区的投入使用,政府将实施更多优惠以加快保税港区的发展,使其与世界自由贸易区接轨,进一步促进转型的可能。

3.优越的基础设施。重庆保税港区的成立就基于他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其优越的基础设施条件。目前重庆市正实施“一圈两翼”战略,缩短市内各经济区域的距离,同时有17条跨省高速公路连接周边,公路运输十分便捷;作为长江上游的最大港口,寸滩港设备齐全、功能完备,待三峡水位达175米后,万吨级船队就可在重庆与上海之间通航;另外铁路方面,已有9条铁路将重庆联入中国铁路网,同时国家正在修兰渝铁路、兰新铁路,待通车以后,重庆的铁路就可以通过这两条路线直达阿拉山口,直达欧亚大陆;而作为全国吞吐量十大机场之一的江北国际机场,已开通百余条国际国内航线;届时,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将成为一个运输枢纽,重庆也将成为西南乃至西部地区的国际物流运输中心。

4.稳定的经济条件。稳定的经济条件是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前提和保障。重庆是全国最大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经济条件。近几年来,整个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外开放持续扩大、民生不断改善 [3]。2009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6 000亿元,一二三次产业均平稳增长,财政收入、人均收入平稳加快,城乡差距逐步缩小。雄厚的经济实力是保税港区发展的坚强后盾。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是重庆市政府投资400亿元打造的,其成立使得重庆企业投资环境更加优化、投资方式也更加灵活,招商平台迅速拓展,产业发展更加全面,这将会给重庆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经济条件更加坚固,为转型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5.后发优势。优越的区位优势、优惠的政策条件、较强的基础设施,稳定的经济基础都为重庆保税港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保税港区成立后,先期将发展以航空运输、港口作业、商品展示、对外贸易、出口加工、物流配送、仓储,金融服务外包为主的现代物流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等业务功能;再结合发展实际,逐步开展国际中转、转口贸易、国际配送、国际采购等国际业务。届时,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集公路、水路、铁路、航空四个功能于一身的特点,与世界接轨,将拥有更多的优势条件和无限的发展空间,后发劲头十分强势。

三、对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展望

1.发展模式及功能选择。(1)以发展现代物流为主,综合配套为辅。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行业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不断调整进步。现有自由贸易区也同样如此,未来自由贸易区的功能正在从现在的贸易主导型和加工主导型向物流主导型过渡 [1],国际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成为自由贸易区的主要业务功能。因此,在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主要发展现代物流,集多个物流中心于保税港区内,特别是国际跨国公司,可形成区内企业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另外,物流主导引导综合配套发展,可以在保税港区内或附近发展综合配套区,包括加工、展示、贸易、仓储、原材料与零部件供应、配送、采购、服务外包等配套功能,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扩大区内供应链管理,完善优化区内企业价值链。(2)扩大招商范围,允许多类企业入驻。目前,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的设立,其集聚效应已经凸显。很多国内外知名企业有意入驻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其中不乏世界五百强企业。以物流为主导的现代自由贸易区也包括贸易、加工、金融、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因此,重庆保税港区需要扩大招商范围,特别是国际大公司,签订更多从事税务、金融、保险、餐饮、咨询、等服务性中介行业入驻区内。将这些行业功能与港区内主打功能相结合,可以促进区内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区内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实现港区功能不断创新,取得更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2.创新与完善保税港区的软条件。所谓保税港区的软条件就是指其政策环境与管理体制两个方面。政策环境上,本着节约成本,提高收益的原则,市政府已出台22项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企业前来投资,这22项政策在全国来讲条件都是其他保税区所不能相比的;在管理体制方面,中央政府已批准设立重庆市保税港区管委会,并组建了重庆保税区开发管理有限公司。管委会由市政府授权对保税港区进行管理和服务,开发公司则负责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外招商引资。

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的政策与管理体制与国际自由贸易区“境内关外、适当放开”,“统一领导、属地管理”的管理运营方式比较相近。待保税港区正式投入使用后,相关政府部门必须严格履行对保税港区的管理体制、政策优惠方面的职责,努力研究与摸索国际自由贸易区的运作模式,使自身与国际先进经验相结合,不断创新与完善保税港区的软条件,促进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快速稳定的发展,为转型做好准备。

3.促进发展,争取自由贸易区试点。位于长江上游的黄金水港、全国十大吞吐量国际机场之一、已有的较成熟的出口加工区、中国内陆唯一的直辖市,集水铁空路于一身的物流运输枢纽,重庆保税港区离成为自由贸易区试点的条件已经接近。一旦港区投入使用,发展成熟,争取成为中国内港自由贸易区试点就成为现实。

尽管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仍在修建之中,尚未投入使用,但从其基础条件、优惠政策、后发优势、政府重视程度等方面看,其发展势头不容忽视,不仅具备所有保税港区应具备的有利条件,也具备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潜力条件。重庆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与国际市场相联系并熟悉的过程,加强政府及相关部门对保税港区的管理以及保税港区自身的管理和完善,一旦转型成为可能,不仅对重庆的城市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更对带动西南地区乃至西部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区:中国保税区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优势范文第3篇

郑州居于中原经济区的核心,河南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基础设施、人口素质、社会事业发展等都有了显著提升,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五位、中西部首位,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河南拥有一亿人口,占全国的十三分之一,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力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无论是从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看,还是从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内需看,河南在全国的地位都非常重要。中原文化是华夏文明之根,发挥中原的文化旅游优势,培育以根文化为重点的中原文化品牌,对于增强海内外同胞的向心力、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南的农业和粮食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肩负着重大责任。目前,河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内需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活力和后劲不断增强,发展潜力逐步显现,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

二、推进申报郑州航空港自由贸易区应当注意的关键问题

1.顶层设计和科学谋划问题

创建自贸区是一个顶层设计的过程,要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创新机制、凝聚共识、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增强创建的整体性和时效性。能否抓住国家谋划内陆沿边加快自贸区建设试点的机遇,事关河南外贸大发展和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借鉴上海自贸区和其他申报省市的做法和经验,河南省委、省政府要尽快全面启动创建自贸区的顶层设计工作,成立“申报中国(郑州)自贸区领导小组”,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全面负责实施创建的各项具体事宜。要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和专家围绕“为什么要申报建设郑州自贸区”“怎样建设郑州自贸区”“河南能否走在内陆型自贸区前列”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思考和研究,探寻、认识自贸区建设发展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行系统谋划和科学决策。同时,河南各地各部门要立足实际,特别是各个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等,要正视变化中的经济形势,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善于创新,在申报自贸区建设的过程中,找准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切入点、结合点,依据各地优势,做到准确定位、主动呼应、主动对接、主动融入,推动区域内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使各地的发展与申报自贸区工作良性互动、相互促进。

2.自贸区的战略定位和功能布局问题

郑州自贸区应该涵盖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比目前国务院皮肤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范围要小。因此必须考虑两者是错位发展还是整合发展问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定位是以郑州机场为核心,将逐步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引擎和国家内陆开放高地。实验区不仅会成为郑州市经济发展的新板块,而且将成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龙头,成为带动郑州走向国际、走向世界的平台,成为郑州建设国际化陆港城市,国际性的综合物流区,高端制造业基地、服务业基地的载体。其核心区以总规划面积为415平方公里的航空城为主体,主要发展航空服务保障和维修、飞机零部件制造和航空租赁等航空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光电与半导体、新材料等高端制造业;以及教育培训、商务休闲、医疗保健等城市配套服务业。考虑到这一情况,郑州自贸区的功能定位建议既适当错位又有所特色,即以国际粮食和食品贸易为支点,以面向中亚西亚和欧洲为重心,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来更好结合的原则,促进国际国内生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建设国际粮食食品贸易物流中心和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基地,构筑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构筑辐射中西部的区域性内陆型自贸区。建设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机场,进一步发展连接世界重要枢纽机场和主要经济体的航空物流通道,完善陆空衔接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提升货运中转和集疏能力,逐步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以粮食和食品为主的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发挥航空运输综合带动作用和郑欧国际货运专列的辐射效应,强化创新驱动,吸引高端要素集聚,大力发展粮食食品、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培育壮大与航空关联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形成全球生产和消费供应链重要节点。提升航空港开放门户功能,推进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发展和陆空口岸建设,完善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层次,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富有活力的开放新高地。强化产业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增强综合实力,延伸面向周边区域的产业和服务链,推动与郑州中心城区、郑汴新区联动发展,建设成为中原经济区最具发展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区域。

3.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问题

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优势范文第4篇

(一)转口贸易的可贸易性要素=商品贸易可贸易性要素+服务贸易可贸易性要素

在商品贸易中,决定其可贸易性的要素主要包括:一是内在要素,如生产成本、流通成本、销售管理成本;二是外在要素,如关税、税收、市场的可容纳性等。在服务贸易中,可贸易性的内部要素主要有服务能力、服务技术条件、服务的经济成本、服务的制度因素等;外部要素主要有外部市场的接受能力,服务的销售收益等。

转口贸易的特点决定了其可贸易性,它首先体现在供给方的商品成本上,其中包括供给方所在的经济腹地的生产成本、流通成本和销售成本。其次是经营主体的交易、服务能力,即经营主体是否能通过无形的服务将有形的商品买入和卖出,其中买入的商品包含了有形商品贸易的内在和外在要素,而售出商品则包含了附加服务的内在和外在要素。因此,转口贸易的可贸易性要素是商品贸易可贸易性要素和服务贸易可贸易性要素的综合。同时,转口贸易的可贸易性要素是该城市的服务功能、贸易功能与经济腹地生产能力的总体体现,是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要素的集中体现。

(二)转口贸易的可转口性要素=自然禀赋要素+体制要素+政策要素+技术要素+服务要素

1 独占性条件和优势。从香港和新加坡发展转口贸易的经验分析,其转口贸易的发展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禀赋。例如,新加坡具有地处国际航运战略要道——马六甲海峡东端的区位优势,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中国与西方经济强国之间贸易的海上通道的必经之地,有“东方十字路口”的美称。香港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航道的要道,又位于东亚的中心地带,东亚经济增长成为香港发展转口贸易的重要腹地和市场,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其连接亚洲与欧洲之间时差的国际时区。此外,香港、新加坡的深水港为其成为国际航运中心提供了重要条件。香港、新加坡的良好自然禀赋成为其发展转口贸易的首要基础条件。

2 开放的经济体制和自由港政策。开放的经济体制和自由港政策为发展转口贸易提供了良好的体制、机制保证,为发展转口贸易提供货物自由流动、企业自由运作、资金自由进出的体制和政策保障。例如,香港是世界上著名的自由港,年年稳居《世界经济自由报告》(economic freedom of the worl dreport)全球最自由经济体排行榜的榜首。其开放的经济体制和自由港政策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商品自由进出制度、自由企业制度、资金自由流动制度、人员自由进出制度、经贸促进体制等六个方面。

3 港口和商贸的信息化建设。要建设一个拥有转口贸易功能的现代化国际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发展港口的信息化至关重要。例如,新加坡着力建设国际贸易、国际航运中心信息平台,形成港口信息网与贸易信息网两大电子信息网络系统,并延展出去,形成统一的信息平台。1990年,新加坡建成全国统一的贸易信息网,把全国5000多家国际贸易机构连接到同一网络中,把商贸企业、银行、运输等服务机构联系在一起,形成贸易交易网络平台。港口信息网把航运界、政府各部门、港口用户、港务集团等7000家用户联系起来,同时向世界其他港口延伸,形成年7000万宗以上的交易量。

4 良好的服务环境。首先是良好的行政服务环境,海关等行政服务部门的高效率运作为企业提供了快速、便捷、简化的办事环境,提高了企业运行效率。其次是良好的市场服务环境,发展转口贸易需要中介、金融、物流、运输等市场服务,特别需要与转口贸易相关的一些离岸操作服务,如银行离岸结算等,香港、新加坡的服务业发达,服务规则与国际接轨,为转口贸易提供了周全、良好的服务环境,确保转口贸易企业的高效运作。

二、上海发展转口贸易的可贸易性与可转口性要素分析

(一)拥有可贸易性要素优势

首先,上海拥有发展转口贸易的可贸易成本要素。总体而言,与国际水平相比,上海的人工成本、交易成本较低。同时,上海在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空港保税物流园区(待批)开展转口贸易,在关税及其他税收上享有优惠,可大大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

其次,上海拥有发展转口贸易的贸易中心功能要素。具体表现在:一是上海口岸外贸的增速高于上海外贸的增速,形成上海外贸与上海口岸外贸的比值自2003年以来逐步下降。二是上海口岸外贸占全国外贸的比重呈上升态势。从历史数据来看,上海口岸外贸占全国外贸的比重2000年为14.7%,从2001年起上海口岸外贸占全国外贸的比重上升到23.8%,以后一直稳定在20%以上,2006年达23.9%。这一情况表明,随着全国、长三角地区市场国际化的推进,凸现了上海城市的口岸功能作用,推动了上海的贸易中心功能的逐步提升。

上海口岸实际进出口贸易总值增长幅度高于其他指标,表明上海的口岸优势日益明显,其中上海转关的进出口额增长较快是重要原因,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国际中转功能日益发挥作用,为上海发展转口贸易提供重要的航运功能基础。

(二)拥有可转口性要素——自然禀赋条件

1 区位要素。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的中部,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接长江入海口,长江与东海在此连接。上海正当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临近国际航线的主航道,上海港位于长江三角洲前缘,居我国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的中部,扼长江人海口,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海上南北运输通道的交汇点,是我国沿海的主要枢纽港,是我国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口岸。

2 国际中转功能。发展转口贸易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是上海港口的国际中转功能。首先,上海发展转口贸易的国际航运发达,为发展国际中转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截至2007年底,上海港集装箱班轮航班达到每月两千多班。其中,远洋航线500班左右,近洋航线550班左右。截至2007年末,上海港拥有20多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通达世界12大航区,与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建立了业务联系。远洋航线从上海始可以分别抵达香港、台湾(经第三地)、韩国、日本、东南亚、澳大利亚、以色列、地中海、西北欧、南非、南美、美国东西岸等地。近年来,洋山深水港建设增强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国际中转功能,上海港的集装箱国际中转量逐步上升,集装箱国际中转量占港口吞吐量的比重已经由历年的2%上升至2007年的49%。

(三)拥有可转口性要素——城市服务魅力

上海城市的服务配套能力是形成上海口岸的可转口性的魅力的重要因素。上海城市的服务配套能力延伸了转口贸易产业链,形成了可转口性的产业支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全国性商业网络平台,商业信息聚集,可获性强,市场秩序良好,交通网络发达;二是人才荟萃,专业资源密集,信息科技发达;三是跨国公司集聚,国际化程度高。2010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将达到75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金融、商贸、物流、房地产增加值达到4800亿元左右,在全市服务业的比重超过60%。信息服务、航运服务、会展旅游、中介服务四大新兴行业增加值保持每年20%以上的增长速度,实现增加值达到2300亿元。上海城市的服务配套能力增强,提升了转口贸易的服务能力,提高了转口贸易的服务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形成上海口岸可转口性的魅力。

(四)拥有可转口性的开放要素——转口贸易集聚区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拥有发展转口贸易的初步条件,正在筹建中的空港保税区物流园区将在功能、结构上成为上海发展转口贸易的潜在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国际上发展转口贸易地区的通行优势:一是临港区位优势,保税区、保税港区邻近外高桥港区和洋山深水港区,是上海港的重要集装箱港区,能停泊第三、四代和第五、六代集装箱船舶,保税区、保税港区中的保税物流园区具备仓储物流、货物分拨、国际采购等功能,上海浦东机场的国际空港枢纽功能正在逐步完善,为发展转口贸易提供了良好的运输环境。二是保税区、保税港区的政策优势,区内进出口货物享有免税、免证的优惠,尤其是在保税物流园区内,不仅拥有相当于“境内关外”的出口退税政策,在金融、监管等服务方面有较宽松环境,为发展转口贸易了提供较自由的环境。国内保税区利用政策优势开展转口贸易各有成功之处,例如,转口贸易方式就占了深圳保税区进出口的半壁江山,充分说明利用保税区仓储转口优势进行转口贸易的潜力非常大。

上海发展转口贸易也存在一定的瓶颈。一是管理基础薄弱,上海尚未建立起转口贸易方式的统计指标体系,表明上海经济中转口贸易仍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对上海城市功能建设的重要意义还没有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二是发展基础较差,从事转口贸易需要强大的国际贸易基础和国际航运(特别是国际中转)为后盾,不仅要求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联系,而且要求有大量的贸易、金融机构的集聚,就这些基础条件而言,上海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离形成转口贸易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三是政策优势不到位,保税区、保税港区虽然已经具备了准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的政策条件,但离发展转口贸易所需的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的政策环境尚有一段距离,保税区、保税港区难以形成转口贸易规模化的发展。四是发展的传导性不强,四个中心建设对发展转口贸易的传导机制、途径尚未形成。例如,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功能建设处于前期阶段,金融开放度尚未形成支撑转口贸易发展的基础条件,发展转口贸易需要的金融离岸化运作条件尚未形成。此外,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功能与转口贸易功能的互动发展不足,上海目前只是国内的贸易中心,其服务半径以长三角地区为主,未离开历史上的埠际对外贸易功能框架。要发展转口贸易,必须形成由国内对外贸易中心向国际贸易中心功能的跨越式发展,推动国内(埠际)对外贸易功能向转口贸易功能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转口贸易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是上海港口的国际中转功能。城市国际贸易中心功能的重要标志就是其转口贸易占城市国际贸易较大的比重,而转口贸易的发展依赖于城市航运国际中转的比重。从国际上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通过发展航运中心国际中转功能推动城市的转口贸易,从而推动城市贸易中心功能的发展。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的发展经验证明了这一点。目前,上海港主要以国内转运服务为主,其服务半径以长三角地区为主,约占上海港吞吐量的90%,上海港尚未离开历史上的埠际中转功能框架。上海港的国际中转率较低,香港、新加坡的港口国际中转率达50%以上。上海港要以4%的国际中转率推动规模化的转口贸易,并形成转口贸易——港口国际中转的良性互动,尚未形成基础。由于航线配置、监管、开放度的原因,仍然无法吸引中转、转口贸易,上海港作为国际枢纽港的功能仍不完善,缺乏保税服务、异地拼箱、多地区多国拼箱、国际联合快运、外贸公共支线的保税运输等多种功能,区港联动的低自由度限制了临港增值服务的范围,制约了国际班轮再次开展国际中转和国际转口业务。

三、培育上海转口贸易的可转口性要素

上海推进转口贸易功能建设的核心是针对现存的问题,进一步培育转口贸易的可转口性要素的成长,形成转口贸易的可转口性要素的比较优势,扩大上海转口贸易的规模和能级。

(一)构建国际枢纽港,促进可转口性的流通服务要素的成长。推动转口贸易。

上海要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就要建成国际化的枢纽港口,其关键在于促进上海国际转口的可转口性流通服务要素的成长,以促进上海向腹地市场的商品要素在中转地的自由流动,降低商品要素的国际流通成本,包括费用成本和时间成本。

1 推动枢纽港货物集散政策。目前洋山港虽然定为保税港区,但与香港等中转枢纽港的政策还有很大差距,货物资金还没有正常的“自由”流动,限制了货物的集散。对此,应探索和争取在洋山保税港区实行类似于“第二船籍登记制度”的船舶登记制度,即对于我国承运人实际经营的远洋船舶到洋山保税港区进行登记给予优惠政策,通过聚集船东吸引各种航运要素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积聚,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散功能建设提供基础和保障。实施外资班轮沿海捎带重箱政策,目前国内沿海干线捎带重箱只允许国资班轮公司进行操作,对外资班轮尚没有开放,这就使得外资班轮挂靠上海港再通过支线转运至长江、沿海港口的成本增加,无法大量开展转运业务。

2 加大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开放力度,提高上海港的国际中转比重。运用各种优良服务和开放手段,有利于上海吸引国外著名船运公司班轮直接挂靠,有利于建立密集的航班,从而形成集装箱运输干支线网络,促进国际中转功能的形成。外商航运机构、国外著名船运公司在上海的集聚,有利于上海港吸引大量外国中转货源,大量船运公司的集聚将进一步带动贸易公司的转口贸易,提高上海的转口贸易比重,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功能的提升。

(二)发展保税区、保税港区国际、国内转口贸易,促进上海转口贸易集聚区要素的成长。

上海转口贸易集聚区要素的成长,关键在于提升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等集聚区内的自由化程度,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制,推动区内的自由贸易、离岸金融等政策的实施,形成吸引商品、信息、转口贸易商等可转口性要素集聚的软环境。

1 实施保税区、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区、自由港的转型的若干政策。一是离岸金融政策,实施区内资本自由进出,贷款利率自定,货币自由兑换等金融自由政策。进一步在保税区、保税港区内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推进转口贸易的离岸结算、结汇管理。二是自由贸易政策,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商品自由进出,免除进出口关税,简化报关手续等自由贸易政策,加快总部经济的推进,形成航运总部经济与贸易总部经济融合,推动转口贸易的发展。三是货物自由流动政策,在保税区、保税港区的保税物流园区内营造“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宽松、流通自由”的环境,简化转口贸易的办事环节和程序,对国际中转、转口货物监管实施舱单管理模式,拆箱理货的货物,申报后重新核销舱单、制单。

2 吸引国际企业向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集聚,开展转口贸易。在保税区的基本政策的框架下,增加国际贸易、离岸金融和期货交割点的内涵,带动国际企业人驻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带动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的国际中转、转口贸易。

(三)优化转口贸易的口岸服务。推动上海转口贸易的口岸服务要素的成长。

上海转口贸易的口岸服务要素的成长是指优化转口贸易的口岸服务,形成口岸服务的透明化、创新化,推动上海转口贸易的发展。

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优势范文第5篇

4月1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当日十三时,中国银行西安自贸区支行在西安国际港务区中西部陆港金融小镇举行授牌开业仪式。这是陕西首家以自贸试验区业务为特色的专业银行在西安国际港务区正式运营。

按照《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规划:西安国际港务区片区规划面积26.43平方公里,涵盖西安国际港务区和哄鄙态区两个功能区。重点发展国际贸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旅游会展、电子商务等产业,建设“一带一路”国际中转内陆枢纽、开放型金融产业创新高地及欧亚贸易和人文交流合作新平台。

而事实上,西安国际港务区成立近九年来,依靠国内惟一陆港“西安港”、中欧班列“长安号”,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物流、商贸与金融等产业集聚区域。

在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发展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冯宗宪看来:“国际港务区潜在的资本是陆港模式,国际港务区应借自贸区契机,输出陆港模式。”无论是在国家还是省级层面,都希望通过三至五年的时间,在陕西自贸区国际港务区片区建立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国际陆港开发开放模式。

港务区的基础积累

今年2月底,中欧国际货运班列“长安号”按常规抵达西安国际港务区粮食口岸,列车载着爱菊集团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1500吨优质小麦,这是爱菊集团的粮食专列。

2016年3月,爱菊集团首次从哈萨克斯坦进口2300吨油脂 ,这也是中欧国际货运班列首趟满载货物回程。此后,爱菊集团还通过中欧国际货运班列进口了哈萨克斯坦的优质面粉和特色食品。到2016年年底,累计进口4600吨优质面粉、50吨休闲小食品。

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粮油,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爱菊集团董事长贾合义说:“过去进出口粮食的报关、清关都要在阿拉山口或者霍尔果斯口岸进行,而且手续非常麻烦。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开通以后,爱菊集团才有进口粮油的意向。”

从2015年5月起,爱菊集团与哈萨克斯坦方面进行数次商业谈判后,引起了哈萨克斯坦政府的重视。这个合作项目被列入“中哈产能与投资51个合作项目清单”,是清单中惟一一项粮油加工型农业项目。

“现在国际港务区基本上是一站服务,我们在电脑上把钱一交,就到国际港务区了,整个流程就由他们处理,所以现在非常便捷。”贾合义认为,正是国际港务区的港口口岸平台和国际班列,加上国际港务区的优质服务,爱菊集团才能得以与哈萨克斯坦进行如此便捷的贸易往来。

国际港务区宣传部的孙佳部长告诉记者:“其实西安国际港务区自成立那天起,虽无自贸区之名,行的却是自贸区之实。”他说:“2008年国际港务区的目标,就是对外开放。从最初的西安铁路交通中枢站到西安综合保税区,这些都是提前的布局和谋划。可能在当时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内陆开放的重要性,但我们一直在做这些工作。2011年,我们举办了‘新筑――欧亚大陆桥’活动,分公、铁两路,从国际港务区出发,到荷兰的鹿特丹。目的就是试验一下在诸如通关等方面存在什么问题?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条件成熟后,2013年10月28日‘长安号’开通后,陆续又开通了4条线路,更名为中欧国际货运班列。近期预计还准备开通3条线路。”

据孙佳介绍,从去年开始,国际港务区向东开通了到青岛互通班列,目的将“一带”与“一路”联接起来,发挥西安在“一带一路”国际内陆中转港方面的作用。“这恰好也是这次国家批准陕西自贸试验区国际港务区片区时提的要求。”据统计,“长安号”开行以来,30%的货源来自本地,70%的货源来自周边。“陆港集团在欧洲设立了两个国外仓,就是为了促进内陆与欧洲经贸的往来。”

国际港务区在发展过程中,探索进行简便通关手续。孙佳说:“去年3月26日,‘长安号’载着爱菊集团的货物回程中,当时就使用了舱单归并。以前货物从延边口岸进来,每个车皮都要报一次单。我们与延边口岸协议后,按照一类产品报一次单。按原来的方式报单的话,爱菊集团要报80多个单,费用约10万元。这次实行舱单归并后,就报两个单,700多元的费用。流程、r间、人力和运营成本都大大缩减了。”

在获批自贸实验区之前,国际港务区不仅取得了舱单归并这样的创新通关方式,还创新了委内加工、非邮路出口通道、大包过关、分送集报、边境抽检、内陆核放和口岸直通查验等通关优势。据统计比较,通关效率提高了20倍。

“陕西自贸区的获批,与西安国际港务区长期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所做的大量工作是分不开的。”冯宗宪说:“前期,西安国际港务区在搭建开放平台、建设开放通道、探索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大大提高了西安在西部大开发当中的领军、领先地位,为陕西自贸区的批复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港务区到自贸试验区的改革

4月7日,是陕西自贸试验区挂牌的第七天,记者来到西安国际港务区综合服务大厅。一进大厅,迎面竖立着一个很大的工作牌,上面有港务区各个局、办的微信二维服务码。大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只要扫一下二维码,要办事项的表格和程序就会全部出现在微信中。

“自贸试验区的成立,其实是倒逼政府在各个环节进行改革,这一点突出表现在行政管理服务便利化方面。”孙佳笑着说:“服务便利化主要就是在行政管理方面进行改革,国际港务区在这方面也具有先天优势,我们从成立以来,一直就在做对外开放的工作,在管理方面比较灵活,也易于变通。”

国际港务区将政务服务中心整体划入自贸办,对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等事项实行网上办理,加快流程再造、职能整合,企业办理投资项目备案只需完成“只跑一次路清单”。

在政策落实方面,国际港务区对照国务院两批次48条全面推广复制的自贸区创新经验要求,复制了29条改革类制度,也创新了23条非复制类制度。

国际港务区创新管理模式,设立行政审批局,试行“一枚公章管审批”。加快推进“一口受理”综合服务大厅和落实“多证合一、多项联办”。国际港务区对原来的政务大厅进行了改造提升,设立市场监督管理局,整合工商、质监、食药监等部门监管权限,建立集中统一的全流程市场监管体系,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实现了“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流程。

孙佳说,除了服务便利化,国际港务区还通过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和金融便利化来实现其他四个方面的改革。

2011年,迈科集团投资20多亿元,在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了“中国中西部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项目。五年后的今天,这座总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的建筑群已经落地。

“以前,商品就算进了保税区也还要报关,报完关以后出去的时候还要报关,程序比较繁琐。现在好了,自贸区获批了之后,商家只需在自己的办公室往海关上‘背书’就可以了,自动备案等级,不需要报关机制,大大简化了相关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这样的贸易环节,会减少很多费用,关前交易、转口贸易,给企业大大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在迈科集团董事长何金碧看来:“在自贸区里,由于政策范围扩大等,对外投资的自由化,对内投资的行业限定,都全面打开。”

现在,“中国中西部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已更名为“中西部陆港金融小镇”。何金碧的感受,正是由国际港务区在贸易与金融领域的创新改革带来的。

在贸易领域,国际港务区建立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动海关、国检等部门紧密合作,实现 “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探索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同时借鉴上海等自贸区经验,复制大包过机、委内加工、舱单合并、分送集报、展示交易和区域通关一体化等多项政策。设立陕西自贸区仲裁院和陕西自贸区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等营商环境。

在金融领域,国际港务区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自由贸易账户体系,促进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支持在国际港务区片区依法设立商业银行、融资租赁、商业保理、担保、基金、资产交易和其他金融服务公司,加快建设中西部金融小。依托陕西融资租赁产业聚集区和商业保理示范区,吸引一批优质企业入驻,创建西部新金融产业示范区。

而在投资领域,国际港务区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施面向“一带一路”的扩大开放措施。建立面向“一带一路”的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全流程的商务咨询与投资服务,支持爱菊等企业“走出去”。围绕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出台一系列产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创业等扶持政策,打造西部最具竞争力的投资洼地。

建设国际陆港方面,国际港务区将依托“长安号”中欧班列拓展开放通道,支持企业走出去,筹划开通西安-德黑兰、西安-科沃拉、西安-布达佩斯、西安-伊斯坦布尔等4条线路,形成多条通道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做实对外开放平台和通道;拓展多式联运体系,提升国际陆港功能,开通利特尔顿港到西安港陆海联运航线,阿姆斯特丹、首尔至西安货运包机直飞航线,西安至华沙、汉堡、莫斯科3条国际货运班列,在法兰克福设立陕西首个“海外仓”。

在口岸功能方面,国际港务区按照一类口岸标准,推进西安铁路陆路口岸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加快入境粮食、进口肉类指定口岸的运营,争取设立汽车整车进口等指定口岸,不断完善口岸功能。与此同时,加快西安港基础设施与配套建设,探索内陆自由港建设新模式。

优惠的产业招商政策

3月18日,西安体育中心项目国际竞赛评审会在西安国际港务区举行。来自国内外规划、建筑、结构、景观及运营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对参赛作品集中评审。

据孙佳告诉记者,西安体育中心是2021年第14届全运会的主场馆,位于西安国际港务区,项目占地约1500亩,由“一场两馆一中心”组成,其中“一场”为6万座位的体育场;“两馆”分别为1.8万座位的体育馆和4000座位的游泳跳水馆;“一中心”为1.5万座位的网球中心。“这也是未来自贸试验区规划的文化体育产业中的支柱,港务区设想通过西安体育中心形成国际文化体育交流的新平台。”

除了文化体育,国际港务区还规划了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临港产业、类金融服务和电子商务的六大产业。

据国际港务区提供给记者的资料显示,西安国际港务区从去年开始就复制上海自贸区经验,允许在港务区开展融资租赁企业兼营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商业保理业务。并且将融资租赁设立登记采取工商直报制度,不断简化流程,省工商三个工作日即可出照。2017年一季度末,西安国际港务区已成为陕西省融资租赁业聚集区,已聚集了32家融资租赁企业,形成了以荣民集团为龙头的融资租赁产业,占全省总数量的60%左右,注册资本过百亿元,业务规模达108.5亿元。

孙佳说:“自贸试验区挂牌后,我们公布了十大招商引资政策,就是为了形成以临港经济、融资租赁、电子商务、体育健康和开放型经济产业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3月16日,全球领先的国际海运企业台湾长荣海运股份有限公司来到国际港务区,面向区内货运企业进行业务推介。台湾长荣海运的集装箱运输航线遍及亚洲、美洲、欧洲、中南美洲及红海、地中海等地,服务网络遍及五大洲80多个国家、240余处服务点。

长荣海运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前来进行业务推介,正是看好西安港的发展前景,希望和本地的国际货运企业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作为整个西部地区最大、最完善的港口,期望西安港能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持续增强自身吸引力,充分发挥优势,做好陕西、西安人自己的港。”

孙佳介绍说,“我们支持总部经济和高端服务业发展。对入驻自贸区的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根据经济贡献、产业辐射和就业带动情况,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落户奖励。应当说,目前为止,陕西三个片区里,国际港务区是最早在招商政策中明确了奖励机制的,企业会看到这些优厚的招商政策进行选择。”

际港务区还明确:支持企业加快运营、创新发展。根据创新能力、带动效应,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运营奖励。

支持国际贸易和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对拓展“长安号”货运班列和跨境货运包机线路的企业,采取“一线一报”的模式给予资金支持。

鼓励企业上市上柜。对在国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区内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奖励;对在新三板成功挂牌的区内企业,给予最高200万元的奖励。

支持产业园区建设。对建设速度快、产业带动性强的省级以上产业园区,给予每年最高500万元的银行贷款贴息补贴。

加大资金配套。对获得国家、省、市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的,分别按照扶持金额的100%、70%、50%,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资金配套支持。

支持风险投资发展。对获得风险投资的区内创新创业企业,根据实际获得风险投资金额的20%,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奖励。

支持高端人才聚集。对区内个人纳税贡献突出的高端人才,给予三年最高100万元的高端人才奖励。

设立自贸区国际港务区创新奖。鼓励企业在“互联网+”、自贸区等方面进行业务创新和模式创新,对列入部级、省级、市级的创新案例,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奖励。

实施重大项目特殊政策。对重大投资项目,给予“先租后买、厂房代建”等一事一议政策。

而对于最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向融资租赁、进出口贸易和冷链贸易等转型的荣民集团来说,国际港务区从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开通,到跨境电商货运包机航线开通,再到西安开往华沙、汉堡、莫斯科、布达佩斯班列相继开行,使得这座国内最大的内陆港,正在逐渐成为一个陆、海、空、铁多式联运功能齐备的综合交通物流枢纽。这样的枢纽平台,正是荣民集团转型发展所需要的依托。

自贸试验区给予的这些优厚的招商政策,让荣民集团掌门人史贵禄心生了一个新的设想:联合陕西上百家企业,组建“陕西民生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将陕西的投资控股领域做大做强。“这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企业单独能做成的事,只有联合大家的力量,才能成功,才能发展壮大陕西的经济。”

买全球、卖全球、享全球

2月25日,国际港务区进境粮食指定口岸的首单进口货物,通过质检放行。来自哈萨克斯坦的176吨绿色无污染的非转基因小麦很快就能端上老陕的餐桌。

这是继去年12月西安国际港新增肉类口岸后,又新增的一个口岸。

自贸试验区开通后,除了进口牛奶、进口食用油、进口肉,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来自全球的水果生鲜进入陕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孙佳告诉记者:“目前西安港已经获得国际、国内双代码。内陆所有的城市中,只有西安港能做到。国际货物可以用代码就能发到西安港。自贸试验区的开通,会让国际物流和附近各个城市的国际贸易都能在西安聚集,西安港的物流能力会不断得到加强,也能降低国际贸易成本。”

对于老百姓来说,最期待的是自贸试验区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某些变化。在很多市民的直观印象中,自贸试验区里可以直接海淘、享受免税店的各种优惠。而其实在自贸试验区里,还允许设立外资投资的娱乐场所,外国人开的医院和面向国际的金融平台等等。

西安国际陆港投资保税物流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翟若鹏向记者介绍:“自贸试验区的开通,实现了陕西国际化贸易的双向交流。也就是说在国际港务区里,‘买全球’与‘卖全球’就能实现。陕西人已经吃上了哈萨克斯坦面粉做的油泼面。餐桌上也很快会出现俄罗斯的燕麦片配上新西兰的牛奶,澳洲的羔羊肉做的羊肉泡,中亚的橄榄油配东南亚的大米等等,让老百姓可以‘享全球’。”

自贸试验区的开通对普通市民们而言,就是免税商品。记者了解到,现在经过西安港的一般消费品免除关税,增值税七折,也就是说,原本27%的入境税现在只需11.9%,1000元的商品,老百姓少掏151元的税。而对于企业而言,通过税率优惠,其进口零件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也会有所降低,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在自贸试验区内,跨国公司的人民币可自由进出,也可以在境外发外债。自贸区政策红利,是这里成为较容易聚集产能的区域。”国际港务区自贸办主任邓飞龙说。

这样一来,国际港务区就吸引了大量优质的海外供应商,也会有大量的中小企业进驻自贸区开展跨境业务,就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也会吸引到海内外各类的人才与大学生来到自贸试验区工作。“我们利用海关政策在自贸区建设‘跨贸小镇’和双创园区,形成国际人才的孵化基地。”

“文化”是陕西自贸试验区与众不同的地方,如何依托自贸试验区的红利,把西安的文化优势释放出来,国际港务区一直在谋划。

“我们要建设西安国家对外文化基地,将文化变成产业,进入全球贸易平台。”邓飞龙说:“国际港务区也在做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提供文化产品的保税、展示、交易功能。比如:可以把贾平凹的书画放在自贸区内,外国人可以买,买了之后也放在自贸区内继续交易,这样就可以把西安的传统文化优势与自贸区的发展契机结合起来。”

国际港务区有些功能是全省独有的,比如国家层面批复了跨境电子商务试点,依托国际港务区已有的保税区,国际贸易功能可以在这里叠加。

而一些非西安优势产业也开始在国际港务区布局。液晶面板的生产与加工并非西安乃至陕西产业的长项,此前较大的面板生产厂家只有位于咸阳的彩虹股份。西安中百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国际港务区之后,这一格局改变了。公司董事长钱西梅称,研发与生产面板的企业落户国际港务区,正是基于国际港务区的物流优势与自贸试验区的考量。

金融是自贸试验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在贸易的便利化中,金融贯穿在各个产业。新金融产业的推进,围绕大宗商品交易、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领域的发展,有七八家银行争相在国际港务区设立支行,目前已有两家银行的支行已经落地。

国际港务区片区以兴起一个国际内陆自由港为目标,将重点投向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临港产业、类金融产业、电子商务、文化体育等产业。就目前产业布局来讲,这些产业既是国际港务区的优势产业,又都是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