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自由命题作文

自由命题作文

自由命题作文

自由命题作文范文第1篇

一、2015年全国中季命题的主要特点

笔者收集到2015年全国100余个考区的中考作文题150多个,其中包括25个考区采取了选题作文,即“两道考题”。其中全命题作文68道,占45.6%;半命题作文50道,占33.6%;话题作、文14道,占9.4%;材料作文17道,占11.4%。通过确凿的数据分析,我们不难发现2015年全国中考作文命题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命题形式百花齐放

1、全命题作文稳居榜首,一枝独秀。

在2015年全国中考作文题目中,全命题作文所占比例几近总数的一半,这既是对传统作文命题形式的强势回归,也是由命题作文强大的生命力与无可比拟的优势所决定的:命题作文有效地避免了宿构;评分标准便捷,操作性强,评价更易做到客观、公正;命题作文减少了考生拟题时的煞费苦心与举棋不定,为考生考场行文节约了宝贵的时间;而“不定内容,自选角度,自选文体”又同样给了考生天马行空的自由,便于考生尽展个性与才情。

2、半命题作文呈上升趋势,姹紫嫣红。

与2014 年相比,2015 年半命题作文占总数的比重增加,直追全命题作文。之所以出现如此局面,也与半命题作文的特点和优势息息相关:半命题作文既有所限制,又能在命题、选材、立意等方面给考生更大自由,更便于考查考生的作文能力和水平。

3、材料作文比较稳定,安如泰山。

与往年相比,2015 年全国中考考场上,材料作文虽有所增加,但幅度并不特别明显,所占比重基本与往年持平,显得比较稳定。

4、话题作文再次下降,日渐式微。

在2015 年全国中考作文题目中,话题作文所占比重还不到十分之一。这再次表明,对于话题过于宽泛的弊端,越来越多的命题者有意识地选择避免。

5、选题作文大受青睐,风头正足。在全国100多个考区中,25个考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选题作文形式,即提供两个作文题目,供考生选择。这也表明命题者在命题形式上,更加注重命题的开放性,给考生更大的选择自由,也更便于对考生综合素养的考查。

6、“裸题”干脆利落,别具一格。

中考考场上,常见的作文形式是“三段式”:导语(作文提示语)+题目+要求。在2015年全国中考作文题目中,这种形式仍是主流,但没有任何提示语的“裸题”有50多道,呈现出空前繁荣之势,令人注目。

7、独词题登场,别样风情。

在往年中考考场上,独词题很少见。但是在2015年中考作文命题中,江西省的“丢”、建省福州卷的“让”都是独词题。如此命题,匆独辟蹊径,给中考命题带来了新气象。

8、表达形式丰富多彩。

诗歌这一文体长时间被排除在中考作文之外,但这一局面在近两年得到了较大的改观。全国已有二十多个省市的中考作文命题与诗歌亲密握手,将诗歌列为考生备选文体之行列,文体要求中没有了“诗歌除外”的字眼。

(二)命题内容纷繁多样

1、联系教材,联系教学。

今年北京卷情境小作文由一道变为两道,考生日常的“开放式学习”与考试评价形成良好的对接。“名著阅读”与“走进博物馆”都属于教材里学生开放性学习的内容,将“介绍名著阅读经验”与“分享参观博物馆的收获”设为写作情境,意在引导学生完成真实的语言交流任务。这些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在此基础上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与表现力。

2、关注热点,关注社会。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今天的学生,早巳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是身处一个信息爆炸时代的“弄潮儿”。关注社会热点,有助于考生多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更好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深圳卷“回家”,也与热点“常回家看看”紧密相关;临沂卷中考作文题直接引用汪国真的诗“还有一天的歌”,也与诗人汪国真逝世引发世人对诗认识和再思考有关;福建省宁德卷的材料作文引用的材料,直接就是宗庆后、林书豪、朴槿惠这三个热点人物的事迹。

3、关注自我,关注成长。

新课标明确要求,初中写作的主要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各地的中考命题也以此为依据,并很好地彰显这一精神:在写作要求或提示语中,绝大多数题目中有“请结合你的所见所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联系实际” “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之类的语句出现,旗帜鲜明地要求考生关注现实生活,注重自己在生活中的感悟和体验,叙真事,吐真言,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文字展现自我。

4、充满人文情怀。

新课标倡导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方面,2015年中考作文命题更是不遗余力地予以体现,涉及理想、追求、品德、励志、关爱、感恩、友情、亲情等内容的文题频频出现。比如浙江省丽水卷的“给自己的世界一片明朗”、湖北省襄阳卷的“ 需要表达”、四川省眉山卷的“有一种记忆叫温暖”等等。

5、联系阅读,读写结合。

读是写的基础,读写结合不仅体现在平时的作文学习中,也体现在今年的中考作文命题中。比如四川省成都卷的“挥手自兹去”就出自李白的诗《送友人》;北京卷题目二更是直接以前面的阅读材料为材料。

二、2016年中考作文命题预测

可以预见,2016年中考作文命题还将持续以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为主,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为辅的局面。具体说来,2016 年作文命题将出现如下局面:

1、命题作文独占鳌头。

命题作文包括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全命题作文的限制将越来越少,半命题作文也将给号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自由。

2、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领地不大。

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不是2016 年中考命题的一主流。领地也不大,但是,它们也绝不会在2016年中考作文命题中消失,而是会以一种更开放更极的状态让我们去面对。

3、选题作文将升温。

因为选题作文给考生提供更多的选择自由和空间,更容易考查考生的作文能力和水平,所以今年出现选题作文的考区比往年都多,我们也有理由相信:2016年中考命题选择选题作文的考区数量仍将增加。

4、关注阅读。

读写不分家。写作素材的积累、生活的感悟与认识,除了一部分来自于生活经历与经验,还有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阅读。所以,2016年中考命题在关注阅读上还会继续积极引导,材料直接来自前面钓阅读材料的作文命题还会更多地出现。

自由命题作文范文第2篇

一、填充式命题,增强命题的灵活性。

命题作文的弱点之一是题目统一,限制过死,特别是规定了题材的题目更使学生望题兴叹,你出《第一次烧饭》,而学生又没有烧过饭,这就无从写起,只得胡编乱造,写出的文章便无真情实感可言。采用填充式命题,让学生根据其兴趣爱好、生活实际补题选材,可以增加命题的灵活兴,以解决“无米为炊”的问题。如:写《第一次------------》,全班45名学生就补充了“包饺子”、“坐火车”、“生炉子”、“逛公园”、“登台表演”等31种题目,思路之广、材料之新,是出人意料的。忧郁自我补题,切合实际,因而大多数学生写出了真情实感。

二、系列式命题,注意思路的开发性。

为改变传统命题作文题目统一,束缚学生思路的状况,可采取系列式命题,让学生自我选择。其方法有三种:一是同一题材的系列式命题,如:去秋,我班一学生的母亲病了,父亲又在外地工作,一时家务无人料理,学雷锋小组的同学便轮流去帮助料理家务。围绕这一材料,我们让学生选择下列题目作文:《在她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都是亲姐妹”》、《我们班的小雷锋》、《今天轮到我》、《她又笑了》。二是同一中心的系列式命题 ,如围绕“师生之情”这一中心,结合实际,我为学生出了下列题目:《师生之间》、《老师生病以后》、《他生病以后》、《在我生病的日子里》、《珍贵的椅垫》、《一条电热毯》、《一瓶止咳糖浆》。三是同一写作重点的系列式命题,如:《小站》阅读后,我要求学生运用“按方位顺序描述景物”的方法写作,我为他们出了下列题目:《我们的校园》、《校门前的小书亭》、《金色的田野》。实践证明,采用系列式命题,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拓开思路。

三、自由式命题,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由于师生年龄、水平、认识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差异,教师的命题往往不合学生口味。为此,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命题,教师只根据写作要求确定好范围。这样,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感受自由命题作文,可以满足他们“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的心理需要。如:我让学生根据校田径运动会上获取的材料自由命题作文,结果多数学生命题新颖。如:《在六十米决赛中》、《摔倒以后》、《为最后一名鼓掌》。

四、时令式命题,讲究训练的递进性。

时令式命题即根据时令二命题,如:《元宵之夜》、《快乐的六一节》—-……这些题目几乎年年写,因此,我认为这类作文的指导,很主要的一点是根据各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安排好作文训练的顺序,明确各次作文训练的目的,作到前后相关,循序渐进,形成作文训练的递进线。如:《祭扫烈士墓》,我们啊了以下序列:三年级要求按顺序把祭扫过程完整地写下来;四年级要求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进行描述;五年级要求在四年级的基础上注意处理好事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环境描写突出文章中心;六年级要求在叙事过程中合理地展开想象。这样,要求明确,循序渐进,可以保证指导的针对性,提高作文训练效果。

自由命题作文范文第3篇

由于存在“话题”,人们就得谈话,这种谈话没有规定的题目,人们可以围绕“话题”自由自在地“侃”,海阔天空地“侃”,人人都想谈得中听,人人都在想办法谈出点新意。让人们的谈话自由而又广泛,这就是“话题”的作用。由此可知,“话题作文”的作用是用一个“话题”来引出内容广泛、形式自由、带有自己创见、带有自己思想与情感特点的作文,这种作文形式与我们习惯了的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话题作文的产生,不是凭空而来,不是人们臆想的产物,它是多年来作文题型发展的结果,是人们探索与创造的结果。目前,“话题”作文有五种主要的表第一种,是最为嫩稚的,就是“命题”式的“话题”。出题者直接指定一个“话题”,要求考生围绕此“话题”作文。

第二种,是“导语”式或者说是“引语”式“话题”。出题者往往要铺叙一段话,这一段话不是材料,它的作用是把考生引到“话题”之上。与那种直接亮出话题的做法相比,这种话题多了一些人情味。

第三种,是文字材料,这时的“话题作文”实际上就是材料作文中的一种,考生的“话”源于材料又不拘泥于材料,由材料引发而又不必切入材料。

第四种,是图画材料,这是中考作文题在“话题”方面的创造。

第五种,是综合式的“话题”,此时的作文题目中列出了多种“话题”,考生可以“选择”一个“话题”进行作文,也可综合几个“话题”进行作文。

话题作文在中考中频繁出现是一种来势不可抵挡的深刻变化,为此:

1.我们应了解、知道、确立“话题作文”的观念,要习惯于“话题作文”,就像习惯于“命题作文”一样。这样就可以尽快地“进入角色”,从心理上、从技能上适应“话题作文”的训练写作与应试写作。

2.我们应进一步了解、熟悉“话题作文”的重要特点:

(1)话题作文一定有一个“话题”,“话题”的作用就是引出你的“话”,引出你的文章。

(2)话题作文只有“话题”而没有规定的题目,它方便我们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地选写自己最能写、最好写的内容。

(3)话题作文是“除诗歌外”的作文,甚至是“不限文体”的作文。它方便我们运用自己最拿手的写法。

3.我们应把握好考场话题作文的写作步骤:

(1)审读文题,了解“话题”。

(2)就“话题”展开多角度联想。

(3)在众多的联想内容中选取一两个方面的内容,初步进行构思。

自由命题作文范文第4篇

1、让学生选择写作,而不是让写作选择学生

我们总是习惯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写作,作文一旦布置下去,学生就没有再选择的余地,甚至连表达的思想、主要意思都无法选择。老师的命题已经定好了作文的调调,如果按照老师的意愿写文章,就可能得高分,如果过多地展示自己,喜欢表达独特的感受、思考等,就有可能被看作离经叛道。

由于过多地受中考作文的影响,老师把考试作文作为唯一的训练模式,不少语文老师总会语重心长地劝学生,不要拿自己的考试开玩笑,不要写出格的文章,而要写平衡的文章。学生的作文久而久之就没有了个性,学生就再也写不出好文章了。

为什么不让学生去选择自己的写作呢?为什么不能划出更多的自由写作空间呢?学生需要更多心灵的表白,需要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那么,我们就应当引导他们更加自由地写作。

除了必要的命题材作文外,是不是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他们自己的写作模式或形式,比如日记、周记、随笔、随感、小说、诗歌等。

除了仅有的作文题外,是不是可以提供更多的途径让学生去写作,比如小诗社、文学社等。

除了已有的作文教学资源外,是不是可以向社会延伸,向生活延伸,比如组织学生出动采风,亲近自然等。

写作的要义就是写,老师过多的指导有时是无益的甚至是有害的。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巧指导,精点拔,学生反而能够将教师的指导用于写作实践,反之则不然。写作实践必须有一定量的保证,没有一定量的实践,效果会打折扣,量有时要靠学生自己增加,因而鼓励课外多写,多练笔。

2、让大家参与命题,而不是仅由教师命题

学生在作文时最怕的就是命题作文。从教学实际看,教师命题符合学生心意的,学生爱写的,而且容易写好的不多。这是因为,教师命题有较大的局限性,教师往往站在成人的角度命题,考虑不到学生的需要。

命题应当结合教师命题,适当向师生共同命题过渡。如果学生有了命题的主动权,那么他作文的积极性就会很高。近几年,话题作文盛行,其实就是因为话题作文学生有了一定的命题权。教师选话题,圈范围,学生定题目,有一定的自由度,至少不会被老师说成跑题了。

当然,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己命题,可能还要更加自由。教师可以根据作文要求出大题目,学生根据俄文要求出具体题目;也可以学生根据作文训练要求,集体命题;还可以学生自由命题,自行作文。

这样,在命题之初,经共同协商共同命题,作文题就有了针对性、多样性、趣味性,就可以避开大而不当的“空题”和无话可说的“死题”,使以学生生活为基点的写作的空间得到拓展,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

3、让写作走向生活,而不是让写作停在课堂

传统的作文课一般为两课时。教师当堂出作文题,然后作些指导。然后,学生做作文,交作文。把学生“封闭”在教室中,让学生抓耳挠腮,苦思冥想,结果可想而知。写文章首先要观察生活,积累材料,然后才能确立中心思想或题目,才能构思,起草,经修改后最后定稿,严格地说,交到老师手上的其实仅仅是草稿。单调枯燥的过程无法写出好文章,“奉旨作文”必然产生“作文疲劳”。

作文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以及知识实际,注重写作主体个性特点的开发和培养,打破封闭式写作僵局,使写作和张扬个性、表现联系起来,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使学生的作品极具个性特色,富有灵性。

让学生尽可能地亲近生活,在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灵感;让学生尽可能少受各种写作条条框框的束缚,强化他们的写作主体意识,促进主动积极的发展。

一旦封闭的“要我作文”向开放的“我要作文”转变,学生的写作素质便会提高,写作兴趣就能得到调动,作文就会变得有生机。

4、让学生参与批改,而不是让学生远离批改

作文批改是写作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每个能写出好文章的人,必是一个会修改文章的人。学生作文,教师批阅评讲,学生处于被动挨批的地位。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自改、互改、交流和沟通,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作文教学中得到真正的落实和强化。当然,老师可以指导,可以和学生共同研究,也可以写作文,并让学生修改。

修改作文的过程应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认识过程,应充分相信学生是蕴藏自改和互改作文能力的,让学生在自我修改、互相修改和互相评阅中提高写作能力,可以采取让学生互批互改,教师讲授、学生修改,老师个别指正的方式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习惯,使他们真正具备修改作文的能力,真正成为会修改文章的人。

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有时是限于个人水平,有时是“不识庐山真面目”。文章毛病自己看不出,学生共同磋商,师生共同研究、相互修改,就能解决问题。

二、联系——不让写作孤独行走

1、加强与阅读、口语交际的联系

鼓励多读多写,注意好的作品对写作的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运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阅读中学到的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阅读是一种积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大凡写作好的同学,书总是读得多。说加强联系,不是说一读就要写,那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在学生学习写作的初期,可以读讯、仿仿,到一定的时期,阅读跟写作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关系,不可能一一对应,但又肯定相互影响。

口语交际有时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作文,跟写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可以相得益彰。

2、加强与其他学科、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语文综合学习中有许多动笔的机会,要重视这样的机会,指导学生的写作。语文课外阅读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写作,如多阅读杂志,多收听收看电台、电视台等传媒报道,留意热点新闻,关心国内外大事,等等。现在,有不少学校、不少语文教师坚持让学生每天定点收看电视,如《焦点访谈》,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在新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定选题,要写报告,列调查提纲等,动笔写作的机会很多,能够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有意义的社区活动,培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获得写作素材。

各学科知识包罗万象,是写作的重要资源库,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

自由命题作文范文第5篇

半命题作文就是指命题者只提供一个不完整的作文题,由考生将题目缺略的部分自行补充完整后再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半命题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考生立意、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加以限制,既可使评分更准确,也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半命题从本质特点上讲,只是划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的自由留给了学生。其结构形式有如下几种:1、补前半题:如《____我的梦想》;2、补后半题:如《告别____》;3、补中间部分:如《给____的一封信》;4、补首尾部分:如《____,别再让我____》。另外,还有补正标题的或补副标题的。

写好半命题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读懂题目,对题目做适当分解。一般来说,一道作文题可以分解为“标题”、“材料”和“注意”三部分。当然,并不是每道作文题都有这三个部分。作文要符合题意,就必须对试题的各个部分组成进行准确、细致、全面的审查。只有这样,在行文时才能不折不扣地按要求表述,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如《在――中成长》,作文题给出了填充处可供选择的四个词语(幸福、快乐、竞争、挫折),而且规定填充处只能从中选出一个,不能超越这个范围,有的考生没有注意这个要求,选择了其他词语,就会轻易地丢掉不少分数。

二、在分解题目的基础上,要从上述三方面寻找关键词(或词组)。关键词是试题中的重点,文章该写什么,甚至该怎么写,都可以从这个词中看出。如2009年福建卷《这也是一种____》,题目中的“这”显然是关键词,它是指示代词,指代比较近的事和物。比较近,就暗示你所写的要突出真实、真切之感,最好是写你自己的感受。把“这”字替换一下,就可以明了写作的内容――如失败、挫折、平凡、缺憾等。另一个关键词是“也”字,“也”表示同样。写的内容表象和实质有差异,但经过写作者个体独特的理解、认识和升华终于有了感悟。一个“也”字,要求文中有作者认识的转变,你可以不交代这个认识的变化过程,但要体现“也”字的点题。再如作文题《我终于____》,有的考生对“终于”两字视而不见,所写作文只有“终于”产生的结果而没有写“终于”之前的经过情况,这样,就偏离了题意。我们在拿到题目后,先要分析已有文字部分所表达的意思。如:“善待(亲人、生命、自己……)”,从这个题目现有的文字部分即可看出,“善待”即好好地对待的意思,“善待”的对象可以是亲人、生命、自己……也可以是你觉得应该好好地对待的人、物或精神、品质等。再如:“讲给____的事儿(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从这个题目的已有文字可看出,本文应写事,而且是向别人叙说的口吻,叙说的对象是“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中的一位即可。

三、要补好文题。弄清了题意之后,就要考虑补充文题了。补充文题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整体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以便正确定向下笔。补充文题就是将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补写文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易于写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填上自己认为较容易写作的内容。如“我和____(小草、春天、智者、母亲……)的对话”,你觉得所供选择的词语中哪个最好写,你就补上哪个,若觉得这几个都不怎么好写,你还可以另选词语。总之,应在题目要求的范围内,选择自己认为好写和有东西可写的内容填在横线上。

2 考虑体裁。在补充题目时要考虑你所写文章的体裁。一般考场作文对文体都没有要求,所以应根据自己的特长考虑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说明文,或是议论文;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壮物,或是阐述某个道理。如“珍惜所拥有的____”,文题对记叙、议论或书信、日记儿种文体都适合,但是,你只能根据自己的特长,抓住一种文体,补题时应扣住文章题材和写作对象。上文若写记叙文,则可补上青春、生命、智慧等。当然,题目要求中如果有文体限制,就必须按文体特点来补题。如果是“文体不限”的,就要结合自己的写作特长将题目补全,一旦你选择了某种文体,就必然要接受该文体的制约。

3 符合语法逻辑。即补充部分与给出部分在语法上要搭配得当,不能有语法错误,并且符合生活哲理。填题新也好,深也好,都有个“度”,过度则不真,甚至有悖情理,述反逻辑。例如:《我明白了____》。此题要补充的应该是一个什么道理,或者某人所说的话的意思,如“我明白了这个道理”、“我明白了他的意思”是符合语法的,但如果补充成《我明白了唱歌》,就不符合语法了。又如《我第一次____》,如若有人填上诸如“哭”、“淘气”、“唱歌”、“做梦”之类,必然令人皱眉,因为这些选项都是难以界定“第一”的,填进题中,势必陷入伪科学的泥沼。

4 内容健康。半命题作文给我们以自由选择材料的余地,但同时也放宽了题目本身的一些要求。有的考生往往填上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给半命题作又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自然也降低了作文的品位。如“――的滋味”,就订考生在横线上填了“打麻将”、“抽烟”、“喝酒”等词语,让人瞠目结舌,甚为困惑。因此,写作时不能凭一时的感情冲动,或是标新立异,填写一些消极、不健康的内容,而应填写积极向上,反映青少年时代风貌的健康内容。

5 避免雷同。由于半命题作文有限制的一面,考生中最常见的毛病便是补题雷同。尤其是传统题材,补题雷同的现象在半命题作文中更是突出,写的作文“撞题几率”也相当高。比如,半命题作文《难忘的____ 》,极易雷同的补题是《难忘的一天》,《难忘的一件事》等,由于平时习怍中多出现类似的命题,相当多的考生似乎只有“一天”、只有“一件事”是“难忘的”;写《当我面对____的时候》这一半命题作文时,题目拟为《当我面对挫折的时候》、《当我面对成功的时候》的作文便会成批出现,要“面对”的似乎不是“挫折”就是“成功”。试想,思维闭塞,缺乏创新,都是按照同样的思路去补题,怎么不出现补题雷同的现象呢?

6 不能过人。像《走近____》这样的题目,学生经常会把题目拟得过大,难以写出情真意切的佳作来。如果把题目补为《走近科学》、《走近自然》、《走近名著》,对于这样大的题目,文章容易写得空泛、笼统,难以写山真情实感。所以,在补题的时候尽量把题目具体化,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例如补为《走近姚明》、《走近大观园》、《走近诸葛亮》等,这就是具体得多,就能用真实的生活细节来写活伟人、名著、科学等列自己的深刻影响,生动形象地展现自己的体验与观感。

四、要选好材料。补好了文题,也就成了命题作文了,那我们就要按照命题作文的要求,对已经补好的文题进行审题,审人称、审体裁、审题眼、定选材范围。要将选择的材料进行认真的筛选,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材料,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