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文第1篇

一、充分认识情感教育重要性

(一)语文课标强化了情感教育的必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评价建议中说:“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情感态度作为一个目标被强调足见它的重要意义。但是,有人认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起针对的是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这是对情感态度目标的窄化。情感态度针对的是人的内心的自觉性需要,关注的是学生的人生意义的终极目标,它与前面两个维度结合一起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它在语文课堂中呈现的是自觉和喜欢学习语文的态度,不是抵触和排斥的态度,它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关注学生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从这一点看,情感教育本质和新课程目标是一致的。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审美教育的基本特性是动情性,这是它能够对人的心灵塑造发挥作用的原因所在,在这个意义上,美育又被称为情感教育。它通过可控的定向的方式,运用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价值取向,在持续的高质量的情感熏陶之中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高尚的人格。可见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大程度表现为一种情感体验和情感熏陶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一词出现了19次,体验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特征,情感教育正是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教育出发点的。

(二)实行情感教育强调的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的学习心理规律。从心理学角度看,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传统的教学论研究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把生动、复杂的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框框之中。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现代教学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所以,我们有必要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强调情感教育。

(三)高中生的情感发展逐渐趋向成熟,此时,能在语文教学中丰富、升华他们的感情,使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会使他受益终生。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每一堂课都应该带给学生高尚、美好的情感熏陶,要善于将知识传授、美感教育、情感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能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融入作品的氛围,而且要善于及时引导、点拨学生以升华他们的感情,提高他们的境界。就像山东青岛高中语文教师王泽钊老师的理解:“语文的工具性通过高中以前的教育已经满足,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性,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他在为学生选择作品时,尤其注重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要让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命才能热爱学习”。

(四)从新课程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出发,不难发现,语文教材的建设更是立足于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选文生动形象,富有人文气息,情感性浓厚,教材更加宽容和多元,爱情、相思和友情等等都能容纳进来。一些文学作品,读起来或如金戈铁马般的历史画面,动人心魄;有的又如聆听明月清泉水石相扣的天籁之声,令人心动神摇。在美的享受之中,使人心境豪迈开阔,也使人情绪凄然悲怆。教材作品更是侧重于富有作家自身的情感特点与审美特征,是作家真情实感的外化和人生浓缩与写真。巴金写《家》时形容自己仿佛同一群人一起挣扎在魔爪之下。正是这样,大量教材文本的文学性特征决定我们高中语文教育过程应是一种审美情趣的培养过程。

二、认真实践和落实情感教育

(一)诗化语文教学,丰富语文教师的审美情感。语文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通过语言文字所组成的文章、作品,总是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蕴蓄着作家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色彩,寓情感教学于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强化作品的情感性,诗化语文教学,使语文课变为学生心灵交流的文学课。

由于语文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要诗化语文教学,使学生真正地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得到熏陶,教师首先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只有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首先感受文章内容所激起的情感波澜,他才能通过言行、举止,用自己火热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情感因子。

(二)拓展想象空间,让学生插上情感的翅膀。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引导下渐入佳境时,联想的翅膀便会不由自主地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可以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刘勰提到过“情以物动”、“物以情观”就是这一意思。情感以联想、想象为基础,在情感的最初推动下,想象就可以插上翅膀,同时,联想、想象达到腾飞的境界,就会再次推动情感的发展,促进情感的升华,激起更强烈的情感。所以情感教学中要学会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联想的引导。

(三)通过朗诵活现语言情感。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要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须挖掘语言与情感的结合点。“通过朗诵能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进而借抑扬顿挫之声,表身临其境之意,抒深切真挚之情,以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境地”。古人品鉴诗文,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叶圣陶先生把朗读称为美读。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的那个样子。所读的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又有以下表述,“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所以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朗诵,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渐入佳境,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情操的陶冶则寓于审美享受之中。

(四)设置情境,营造广阔的情感空间。文学中的审美作用通过语言文字为媒介,让人获得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感情上的共鸣。然而有些教材的情感性并不是那样的浓厚,或者由于读者本身的生活经历不同,无法与作品形成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这样,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加强文章的情感性,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这里介绍常用的三种方法:

1.声音辅助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眼看耳听获得感知材料,久而久之,会使神经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产生疲劳现象。这时可以用背景音乐为陪衬激感感染学生。音乐反映着社会现状和人们的情感,也反过来影响着人。巧用音乐设置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使学生的感知力、理解力和记忆力都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教学最优化。并且,文学本身就是语言化的音乐,在语文教学中,文学中的妙处可以借音乐的手段得到渲染,文学中的意境可以在音乐中得到升华。

2.比较阅读法

学生在欣赏中鉴别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为什么美,为什么丑,哪里最美,哪里最丑,怎么会最美,怎么会最丑,便会获得情感上的愉悦、理智上的满足,获得审美的享受。但是如果某种审美特征不明显时,就可以通过引入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感情和境况加以对比,或是另外一种审美特征进行比较,强化其中一种,使其中一种更具感染力,从而引起欣赏者的思想情感的波动。朱光潜说:“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语文教学中有时会出现审美无法进行或审美错位,不妨通过审丑,让学生了解作品中对丑的否定从而突出肯定美的艺术,加深美的体验。

3.直接观察法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古人文学创作中提到,作家的创作动机直接来源于外物的刺激,“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指的是只有在观察中,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才能引发思想活动,而外界的变化才会引发出不同的情绪与感受。我们可以让学生从对生活的直接观察和体验来体会作家作品的情感性,培养审美情感,这种方法远比大量背景资料的阐述或写作理论的分析来的有效。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撒在土壤里。”只要我们利用一切的可利用的手段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语文课堂就会生机盎然,学生情感一旦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审美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培育,这也就是进入语文教学的高一级的层次,也算达到语文新一轮课改的期望了。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能力

由于种种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低下,作为语文教师,很有必要正视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找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培养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但就笔者所知,目前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阅读方法。笔者在教学中为了完成这两项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阅读的整体性

在教学中不将文章解得支离破碎,化整为零,不用“标准化试题”的模式使文章失去原汁原味。所谓阅读的整体性就是要求学生从阅读的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主题、表达特点、情感基调,要求从整体上理解文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展示的性格、典型的意义,要求从整体上体味文章的语言风格,结构特征等。这样使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原味,享受阅读的快乐,从而提高阅读兴趣。

(二)注重阅读的目的性

阅读的本质就是以作品为媒介来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在阅读中,不自觉地受到作品的感染,使其心灵得到浸润,个性品格、思维品质得到重塑,从而脱化出一个全新的自我。而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读,失去阅读的“本色”,因而使学生丧失阅读兴趣。

(三)注重阅读的规律性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也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规律,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思维和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样就不会让学生感到茫然,丧失阅读的兴趣和意志。

二、培养科学的阅读方法

(一)整体感知阅读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按不同文体教给学生不同的整体感知方法。比如①记叙文,让学生从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入手,把握记叙的思路、中心、表达特点、情感基础等。②说明文,首先让学生明白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再感知说明的方法及语言特点。③议论文,就要整体感知论点、论据、论证方法。④小说,要弄清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从而感知人物性格及主题等。⑤散文,就要明白写的是什么人或物,他们有什么特征,作者展开了怎样的联想或想象,揭示的主题,语言风格等。就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反复训练,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局部思考阅读法。读而不思则罔,阅读的整个过程应始终贯穿思考的环节。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再根据课后练习题或教师设计的问题去思考。首先将问题“还原”到文中的某一部分,再思考其答案,从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更深入地感知文章的主题有何典型意义,所表露的情感基调有熏陶作用,所表达的观点给人以怎样的启示,语言有什么艺术特色。

(三)质疑创新阅读法。创新是阅读的最高境界。笔者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采取的步骤是:阅读质疑争辩创新。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后,让学生提出疑问,再让学生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力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他们在析疑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比如:在学过古诗词中工整的对仗之后,让学生对对联,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拓宽阅读范围

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科学的阅读方法,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扩大阅读范围。主要通过课外阅读的辅导,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一)简单入手,学以致用。课外阅读也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让学生阅读报刊、杂志,按“浏览、略读、精读”的方法对阅读材料加以挑选。运用课内阅读方法感知文章内容,领略文中的美妙之处,最后做好笔记。

(二)开列书目,系统阅读。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给学生开列阅读书目。笔者每学期开学前,都要对本期语文教材的选深入的研究,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给学生开列出课外阅读书目,事先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阅读课和课余时间完成阅读任务。比如《安徒生童话》、《格林《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红楼梦》等。这样,阅读健康有益的书籍,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浓厚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阅读、写作不无裨益。

(三)做好笔记,定时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让学生养成认真做笔记的习惯,教师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记下课外阅读中的理解感悟,积累阅读中遇到的优美文辞。每天语文课前,送老师一个好词,或一个好句,或一段美文,每周用一节课,让学生相互交流赏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做笔记的好习惯,又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总之,教师要想方设法尽量启发、引导、激励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只要学生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文第3篇

新课程的教学强调要以学生为本,促进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传统的教学观主张教学活动以教师为本,师道尊严,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与主体,学生围着教师转,绝对服从教师。上课时老师讲学生听,沉闷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厌烦、疲倦,缺乏思维和积极性。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应是师生平等、民主,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指导者、引路人。

2.选修课的教学要立足实际,联系高考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高考仍然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因此,高中语文选修课在教学要求上,仍要体现基础性,要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思维发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学用结合,为终身发展夯实语文基础。另外,立足实际,在选修课的教学中适当与高考相联系,这也是破除选修课程边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做法。如教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在学生学习古代诗歌时,教师联系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调一些方法,进行比较阅读;学习古代散文时,联系高考“文言文阅读”考点,进行一些高考相仿试题的随堂练习,并请学生讲解。教学《外国小说欣赏》时,可以和高考散文阅读的能力相联系。这些做法从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选修课的动力,帮助学生提高了阅读能力。

3.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许多知识和方法,只凭传统的教具演示,学生很难理解,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功能,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多媒体技术利用有效演示可以使许多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不但能给出结论,还能演示变化的过程,使那些原来需要绞尽脑汁却表达不清的问题,现在变得一目了然,通俗易懂。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够把抽象的知识制作成直观的画面,化繁为简,帮助高中生加深理解、突破难点,激发学习兴趣。

4.教师要善于用生活丰富学生的思想

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对文本分析时,教师少不了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等方面的内容。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生活积累,就不可能有充分的思考基础。这些学生在探究中往往会人云亦云,毫无自己的思想见解。这种状况会导致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只让学生盯着几本教科书、练习卷,那么,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将很难有进步。高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审视生活,发现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角度观察,关注学校的教学楼、操场、宣传橱窗、食章、宿舍等区域的人物活动、场景等,也可以关注家人的一言一行,分析他们的心理性格,更可以关注社会中某些地方的风土人情,然后把自己的所教所闻、所思所感记录下来。这样,学生在发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的同时,也对生活拥有了自己的思想、看法、主张。

5.关于记叙文写作

5.1注重审题与选材。记叙文写作中出现的选材不当、写作重点不突出、记人记事不分,其主要原因是审题不当、对标题把握不准。审题通常指的是,审体裁、审范围、审重点(题眼)、审人称等。不少同学常常忽略审重点和审范围。例如,《变化在我身边》写作的重点是我身边的变化而不是我本身的变化,《一句名言鼓舞着我》重点不是一句名言的内容及由来,我在名言鼓舞下的思想和行为,《值得回忆的一个人》写作的重点是主人公之所以值得回忆的思想和言行,为了突出重点,表现中心,选用的材料必须典型。选用的材料可根据标题酌情安排。例如,写整体(像《温暖的班集体》)选材力求点、面结合;写个人,则或选一件典型事例,或写某人2―3个生活片断。

5.2语言清晰、形象地表达是关键。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中心,更是作文教学的核心。语言的表达能力,不但直接关乎语文的作文教学,而且与教师作文评价休戚相关。高中生的记叙文写作,作为个体语文知识和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记叙文写作中,语言能力最重要的特质是语言的形象性。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训练学生流利地书面表达,写出语言通顺的文章。开展记叙文的写作教学是一个系统、循序渐进的过程,语言表达从“通不通”过渡到“好不好”,是一个质的突破。能否达到清晰形象的语言表达水平,是高中生记叙文语言表达能力从量变到质变成功过渡的关键。

6.语文教师要广泛阅读专业内外的书籍

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且应该是活水而不是死水。陶行知先生曾说:“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对经典的态度会感染学生,对经典的理解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品位,对经典的阐释会塑造学生的灵魂。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具有深厚而广博的知识,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搞好语文教学。

7.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课堂教学虽无定法,但需要讲究教学方法。学生经常评价哪个语文老师的课上得有劲哪个课上得没劲,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尽管很多,但和教师是否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有密切关系的。如果每堂课都是教师讲到底,学生只是个木偶,那么有谁愿意节节课陪你“演戏”呢?如果每堂课都是问到底,那么学生的神经也受不了。因此,教师每节课要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方法并且注意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推陈出新的课堂,使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创新带来的学习乐趣,并将这种学习乐趣进行到底。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习观 心理认知 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41-02

从我们会听人讲话,与人交流开始,我们就在学习或运用语文了。进入学校之后,我们把语文作为一门主要学科来学习。然而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对语文的学习在思想上消极,更多的是应试应付,先就目前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中的一些不良认知进行分析,探讨一些引导方法。

一、主要误区

笔者曾通过对所带的2014,2015两级理科班200多名语文成绩不佳的学生进行交流,从中发现,有的是学习方法不当,有的是基础薄弱,但更多的则是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定位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这些认知误区分别表现在思想认识上、学习方法上和心理认知上,其具体表现为:

1.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在他们看来,语言文学似乎注定只能与贫穷、失意、清苦为伍。因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显得十分消极。课堂上萎靡不振,作业老师不检查,就不能完成,学习效果差。

2.学习习惯、方法上的误区

在他们眼里,语文学习似乎做足表面功夫就够了,他们认为,阅读、写文章的学习就应当是文学大家那样豪放而不拘小节、“大丈夫只扫天下,何足挂齿一屋”。因而,这些同学岁虽然语文基础扎实,知识面广但阅读能力不强,表达上用语不够规范,缺乏层次;写作答题是文面卷面潦草,遗笔掉点,低级错误不断。以致则学习过程中往往事倍功半。

3.心理认知上的误区

在他们心目中,学好语文似乎如登天一样难。语文课似乎只是那些性格开朗,口齿伶俐同学展示自我的的舞台,自己缺少学好语文条件。他们自卑、怕说错话而受到其它同学们的嘲笑,所以只是破罐子破摔,听天由命,学习过程中表现被动。

二、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狭隘、极端

对传统文化和部分近现代史的理解狭隘、片面,尤其是对文学在文化发展中的价值、文学对社会文明的贡献不能正确认识,对文字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没能深刻的领会,对一些文学著作不能正确的理解,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不能正确的对待,造成认识上的浅陋、狭隘,进而影响到个人的价值观和学习观。此外,当前社会人心浮躁,物质利益至上的环境也使得部分学生心中功利思想在作祟,只看到现实物质对社会发展,对国家强弱与否起到的作用却理解不到精神文化在社会在国家发展中价值,只注意到物质在个人生活中,发展中的作用却看不到思想,文化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2.对学习方法、习惯方法认识上存在偏差

众所周知:高中语文学习相比初中、小学语文学习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内容上,高中语文几乎包括不同社会各个时期的各类作品。理解归纳、文学鉴赏以及语言的运用等能力,都在学习范围之内知识性更强,系统性更强;在方法上,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较注重学生感性的认识和积累,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已上升到能够对有关内容进行知识性、系统性的理解和领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文本中的问题通过知识体系解决。

3.缺乏信心、思想消极

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同学表现消极,对语文学习缺乏信心,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受制于薄弱的基础,担心自己不够聪颖的天资,致使一部分同学对语文学习心存畏惧,对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未能很好地解决;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挫折、失败不能正确面对,只看中先天因素,不去在主观上的努力,刻苦学习去弥补先天商河基础上的差距。

4.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不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不良的认知倾向,与社会,与学生自身的个性、价值观乃至学习观有很大关联,同时作为对学生学习成长中的引领人―老师也有难以推卸责任。

三、疏导方法

针对以上的心理误区,作为老师就必须加以清醒认识并加以引导纠正。《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强调:“高中语文还应体现高中课程的共同价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对高中语文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藏区;中小学;汉语识字;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40-01

藏区中小学的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汉语教学可以帮助藏区学生掌握汉语表达和写作能力,为其进一步发展和深造打下坚实基础,促进藏族和汉族之间的民族文化交流与发展。识字是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的基础,所以藏区中小学汉语识字教学是中学小工作的重点内容。为了研究藏区中小学汉语识字教学现状,本文通过对20所藏区中小学一共1785名学生和251名汉语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为藏区中小学学生的识字数量、识字准确率以及识字教学的效果,研究的主要方法为调查问卷法、汉字认读测试卷、教师访谈等。下面对调查研究的结果作一些分析。

1.对藏区中小学汉语识字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1.1汉语识字教学效果的分析。为了了解藏区中小学学生对汉字的掌握情况,本文设计了汉字认读测试卷,汉字认读测试卷上的测试汉字范围为《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汉语课标》)。《汉语课标》上对每个学习阶段应该掌握的汉字都提出了要求,分为"掌握"和"认识"两个类别。"掌握"要求比较高,不仅仅要求学生会读,还要求学生会写,能够理解汉字的意义;"认识"的要求较低,只要求学生会读,知道基本的意思即可。汉字测试卷包括40个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汉字,其中20个汉字为"掌握"要求,20个汉字为"认识"要求。由于条件所限,只选择了20所学校中的小学二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测试。下表为测试结果。

(1)学生对汉字的掌握程度较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来,学生对汉字的掌握较差,没有达到《汉语标准》的教学要求。小学二年级对"掌握"要求的汉字准确率只有58.1%,对"认识"要求汉字的准确率只有52.2%。初中一年级就更差,对"掌握"要求的汉字准确率只有48.9%,对"认识"要求的汉字准确率只有53.2%。可以看出来,随着年级的增加,要求掌握的汉字数量越多,学生的掌握情况也越差。

(2)对"认识"要求的汉字掌握程度略好于对"掌握"要求的汉字。小学二年级对"认识"要求汉字的准确率比"掌握"要求汉字的准确率高4.1个百分点,初中一年级对"认识"要求的汉字准确率比"掌握"要求的汉字准确率高4.3个百分点。由于《汉语标准》对"认识"要求的汉字教学要求比较低,学生普遍能够读出来,而对"掌握"要求的汉字教学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仅要读出来,还要能够写出来,还要能够理解这些汉字的意义。要求的高低不同决定了学生的掌握情况不一致。

(3)对常用汉字的识别准确率较高。本文还对汉字认读测试卷中的汉字进行了分类,分成"常用汉字"和"不常用汉字",分类是以藏区中小学教材中出现的频率为依据的。发现藏区学生对"常用汉字"认读的准确率比较高,能够达到75.3%,而对"不常用汉字"的认读准确率比较低,只有36.2%。这个现象反映了常用汉字因为出现的频率高,学生经常接触到,学生掌握的就比较好,而学生接触不常用汉字的机会比较少,自然认读的准确率就比较低。

2.汉语识字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调查

为了了解教师在进行汉语识字教学时,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本文对教师进行了调查,同时结合了一部分教师的访谈。汉语识字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调查问卷如下:

2.1汉语识字教学任务普遍不能完成。通过问卷调查整理,发现对于"每节课的汉语识字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怎么样?"这个问题选择A的只有51.3%,说明汉语教师在完成识字教学任务时,遇到了不少困难,这些困难导致了汉语教师基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2.2要求太高是完不成教学任务的首要因素。下面表格是对《汉语标准》对学生掌握汉字数量的要求。《课程标准》对每一个阶段学生应该"掌握"和"认识"的汉字数量都作了具体的要求,但是要求明显是比较高的,这个标准已经接近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了。因为藏区学生的母语不是汉语,学习汉语的困难比较大,藏区学生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也比较缺乏,这个标准对藏区中小学学生而言肯定是偏高了。

2.3学生接受能力差到致使完成不成教学任务。藏区中小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这个因素也到导致了藏区中小学在完成汉语识字任务教学时遇到了困难,再加上有些学校教学条件比较差,汉语教师教学技能欠缺,对汉语的教学规律不了解等因素,使藏区中小学汉语识字的教学任务完成不了。

3.对藏区中小学汉语识字教学提出的建议对策

藏区中小学汉语识字教学上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中小学普遍完成不了《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教学任务。下面对藏区中小学汉语识字教学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3.1修改《汉语标准》,降低教学要求。修改《汉语标准》,降低对藏区中小学的汉语识字的要求。可以将一些比较常用的汉字挑选出来,作为教学的重点,不常用的汉字可以不作为教学要求。这样可以降低藏区中小学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可以让学生打下坚实的汉语基础,为进一步学习提供帮助。

3.2将识字教学和词语、作文结合起来。在调查中可以发现,藏区中小学在进行汉语识字教学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讲识字教学与词语教学和作为教学隔离开来。这样做不能够让学生理解汉字的内在含义,致使学生不能对汉字进行长期记忆,导致识字教学效果不好。如果能够把识字教学和词语学习、作文练习、阅读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建构意义的过程中学习,可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3.3创设汉语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创设汉语学习的环境是解决识字教学困难的根本解决出路。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使用汉语授课,学生在汉语课堂中也尽量讲汉语,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尽量使用汉语,只有不断地使用和练习,才能使学生认识汉语,掌握汉字。

4.结束语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汉语识字测试卷,访谈等方法研究了藏区中小学汉语识字教学的现状,发现藏区中小学汉语识字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是《汉语标准》制定的教学任务偏高,没有较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教学技能有待提高等。要想提高在藏区中小学汉语识字的教学水准只有从这些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