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碳排放管理

供应链碳排放管理

供应链碳排放管理

供应链碳排放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低碳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对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内外文献不计其数,但对这些研究成果的概括总结还很少。因此,本文将对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行初步总结,通过分析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2 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由来

供应链管理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迄今为止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我国《物流术语》把供应链定义为: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上游和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

有关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对供应链的整体进行优化并开发其潜能,却忽视了在供应链实施中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资源供应日趋紧张、资源利用率日益下降以及环境问题的突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随之应运而生。这一概念是由MRC在1996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绿色供应链是环境意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交叉融合,即在供应链管理中加入环境的因素。

虽然绿色供应链考虑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损害,但它并未涉及对环境、经济、社会这三方面的协调。因而,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绿色供应链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这一概念。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是由Drumwright首先提出的,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学者们普遍认为,可持续供应链是环境、经济和社会三者共同达到平衡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模式,其评价指标和研究内容更为全面且复杂。

2010年“哥本哈根会议”后,碳排放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低碳供应链便是在供应链管理中加入低碳的要求,这相比于过去的“绿色供应链”、“可持续供应链”而言,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和更多的挑战。毋庸置疑,低碳供应链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碳排放贯穿于任一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包括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分销以及终端消费等各个环节。因此,对碳排放准确地测量和有效的控制,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

3 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概述

3.1 基于低碳供应链绩效指标的研究

杨红娟,郭彬彬对低碳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时,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认为对低碳供应链的绩效考评可设定五个一级指标,分别是财务和成本、业务运作、顾客服务、研发创新和减排环保,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可分设不同的二级指标。李健等人在对集群式低碳供应链优化路径的研究中,分析了集群式供应链主体实施低碳行为的13个影响因素,分别是:供应商、制造商、物流商、零售商、消费者、低碳领域专业人才、上下游企业间合作、跨链竞合现象、投入资金巨大、向标杆企业学习的机会、建立核心企业的低碳形象、法规政策不健全以及产业集群发展阶段,通过模型的测算给出消除影响因素的最优路径。生艳梅等人在低碳视角下对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时构建了五个一级指标:财务价值、内部流程、客户服务、创新与学习以及低碳绿色。由此,低碳供应链相比于传统供应链,增加了低碳、减排和绿色等相关指标,实现了对环境的保护。

3.2 基于低碳供应链绩效模型的研究

杨红娟,郭彬彬利用传统DEA方法对低碳供应链及其绩效评价做出了初步探讨,通过检验各决策单元是否为DEA有效来判断低碳供应链运作效果。对于DEA无效的供应链,通过计算投影进而得到投入指标的调整值。谢鑫鹏,赵道致从易逝产品的碳排放量和政府的碳排放规制入手,通过建立经济主体的主从博弈模型,得到两个产品制造商和上游碳配额供应商之间互为反应函数的纳什均衡解。赵道致,原白云,徐春明探讨了由单个供应商与单个制造商组成的低碳供应链中纵向合作减排的优化问题构建了制造商占主导、供应商跟随的Stackelberg微分博弈模型,分析了制造商和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减排策略对产品碳排放量的影响。李健等人在研究消除集群式供应链主体实施低碳行为影响因素的最优路径中,通过ISM模型找出了阻碍集群式供应链主体实施低碳行为最深层次的原因,通过NK模型得出,消除影响因素的路径并非是从最深层到表层,而是按另一种顺序进行消除。

3.3 基于低碳供应链的方法研究

到目前为止,在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博弈模型方法和DEA方法。比如,杨红娟,郭彬彬认为对低碳供应链运作状况的评价需要有一套相应的评价标准,并提出了五个一级指标和一级指标下属的二级指标,虚拟了八条供应链,基于传统DEA方法对各供应链的绩效做出了评价,最后通过投影计算出产出不变的情况下,为使供应链达到DEA有效,投入要素的减少量。赵道致,原白云,徐春明基于微分博弈,研究单个供应商与单个制造商组成的低碳供应链中纵向合作减排的动态优化问题,通过假设需求是碳排放量的线性减函数,构建了制造商占主导、供应商跟随的Stackelberg微分博弈模型,得到了双方合作减排的最优反馈均衡策略及利润最优值函数,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长期开展减排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4 低碳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趋势

随着环境污染、资源紧缺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政府和学者越来越关注企业在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1996年,绿色供应链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在供应链的管理中融入环境保护的目标,对企业的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保护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在实际的应用中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仍有其不足之处,比如传统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认为产品的租赁再回收比直接出售更环保,因为前者可以更好地实现回收再制造,但Agrawal等人发现消费者在使用租赁产品时存在过度使用的情况,由此对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比直接出售所造成的影响更大。

为全面度量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学者提出低碳供应链的概念,这一概念要求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生产加工方式、分销方式以及终端消费情况等各个环节都最大限度的减少碳排放量,这就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绿色供应链的不足之处。相较于传统供应链而言,低碳供应链形成了一个闭合式供应链,要求废弃物得到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以期实现最大限度的环境保护。

从最早供应链概念的出现到绿色供应链、可持续供应链、低碳供应链的提出,每一步都是对供应链体系内涵的补充,使之更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在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方法上,从一开始定性的研究方法,如调查问卷法、案例研究、专家会议法等,发展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比如在研究中加入经济模型或DEA方法,使得到的结果更客观准确。

5 低碳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低碳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研究刚刚起步不久,加之低碳供应链管理在实际运营中涉及的问题较多且较复杂,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首先,目前的研究主要从外生机制入手,研究政府政策或企业供销各环节以及上下游企业之间纵向合作减排。但若能激发出供应链企业自身主动减排的需求,将实现整个供应链更加低碳的运营。

其次,碳排放涉及多个层面,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对供应链中的“碳足迹”进行精确的估计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商品从设计、生产加工到最终销售可能发生在不同的地区甚至国家,碳足迹来源于各种投入和产出,发生在许多不同的环节,这些都给碳排放的测量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最后,国家对于碳交易、碳税收相关的制度还比较少且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企业虽然意识到低碳生产的必要性,但国家政策中对低碳运营的扶持、补贴政策还比较少,对损害环境的惩罚力度还不够大,这就使得低碳供应链的实施缺乏制度保障。

供应链碳排放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建材;认证标准;绿色供应链管理;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今社会活动的主题, 绿色建材以其低能耗、低资源消耗、健康环保、与自然和谐共存等特点成为建材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展绿色建材供应链管理工作是对《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以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有关绿色商品倡议的有效落实。

1绿色建材供应链管理建立的必要性

绿色建材供应链管理广义上指的是要求供应商对其建材产品进行环境方面相关的管理,亦即将环保原则纳入供应商管理机制中,其目的是让建材产品更具有环保概念,提升市场的竞争力。实施绿色建材供应链管理,正是将“绿色”或“环境意识”与“经济发展”两者并重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建筑行业建立绿色建材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1)建设绿色建材供应链是国际社会应对环境问题的新型市场手段,同时低碳是绿色建材供应链中很重要的方面,绿色供应链的实施可以提早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碳关税及其他碳贸易壁垒。

2)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是绿色建材商品生产的根本保障,能够提升建材产品的附加值,成为客户更理想的选择。比如在绿色建材低碳的领域,世界上许多著名品牌都已经对自己的供应链上各个环节提出减少碳足迹的要求;单凭可靠的品质保证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只有提高企业减排绩效,尽量减少产品的碳足迹,才能给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

3)可持续发展与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值得投资的重要标准;只有具有前瞻性,具有自愿性领先的眼光的企业才能吸引投资者的目光;而对绿色环保低碳建材商品的关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当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绿色建材供应链管理是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

4)建立健全绿色建材供应链管理将帮助绿色环保建材产品建立一套被普遍认可具有权威性的认证标准体系,促进其有序健康快速发展。

5)当今社会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越来越高,不负责任的企业必将很快被淘汰;绿色建材供应链管理可以进一步树立建筑行业重视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不少企业尝试通过“绿色公关”,塑造出一个健康环保的绿色品牌形象,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2供应链中绿色建材商品的认证标准

绿色建材供应链涉及商品种类繁多,技术标准还不够不完善,已有的绿色认证标准只关注产品某一方面的性能,并不能全面地评价绿色产品。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绿色商品认证标准如下:

1)中国环境标志产品:关注 “环保”,获准使用该标志的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环境优势。缺点为:缺乏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核查及部分产品的能效认证。

2)中国节能产品认证:由国家节能产品认证中心对产品能效水平、生产企业持续的保证能力进行实物和现场的确认。关注 “产品节能性能”,缺少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核查与关注。

3)产品碳足迹认证:有利于在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评价可替代的产品配置、获取和生产的方法、原材料的选择和供货方的选择,关注产品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的排放,缺乏对产品环保、能效方面的考量。

4)ISO14064温室气体核查:全面核查一个组织的温室气体排放,一年一次的核查更利于企业寻找减排机会,推进可持续发展。但缺乏对环保污染物排放的关注。

目前,政府绿色采购主要选择“中国环境标志产品”与“中国节能产品”两类绿色建材产品,两者分别关注产品的环保方面与产品的节能性能。低碳、环保、节能是绿色建材商品的三个重要的方面,低碳认证在建材商品中关注的较少。随着政府加大碳减排力度的要求正在从自愿报告碳排量到管制排放量转变,同时股东和投资者越来越关注气候变化,零售商要求供应商发展碳盘查并实施减排措施等这一系列发展趋势,ISO14064温室气体核查或者产品碳足迹认证将是绿色建材商品认证必然纳入的部分,同时排放强度高的企业可以通过碳交易购买排放权来规避惩罚;排放强度低的企业可以出售排放权来获利。

3绿色建材供应链系统运作中的动力机制分析

绿色建材供应链要正常运转, 必须要有足够的驱动力。绿色建材供应链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消费者价值取向、生产者竞争合作和政府政策引导三个方面。

1) 消费者价值取向。绿色供应链有效运作的前提是能保证供应链内成员的利润空间, 绿色产品是否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是获取利润空间的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的价值取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环保和低碳是新兴的消费潮流,随着环保意识和大众自身能动性的不断提高,低碳环保的建材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很多先锋企业已经打着绿色营销的旗号,标榜自己绿色环保低碳生产对环境友好来讨好消费者,这种营销模式必将越演越烈。

2) 生产者竞争合作。生产者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利润, 强化市场价值, 获取竞争优势, 提高自身品牌形象, 且往往通过实施绿色建材供应链管理来提高市场份额, 积极地响应顾客的环境意识消费的需要而强化客户关系与顾客忠诚度, 这相对于其他竞争者则构成了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供应链的运营具有共同的战略目标, 供应链内成员与成员之间建立起战略合作的伙伴关系,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绿色建材供应链的柔性和牢固性。由于生产者的竞争合作客观上促进了绿色建材供应链的稳定运作。

3) 政府政策引导。政府政策引导主要包括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和引导生产者绿色生产两个方面。对于消费者, 政府可以通过舆论导向, 经济激励如购绿色建材商品可获补贴等手段引导其价值取向, 使其倾向于绿色建材产品消费, 进而使这种绿色建材需求反作用于市场, 引导生产者的绿色生产;对于生产者, 具有强制性权力的政府能够迫使生产者各方实现合作,从而使生产者倾向采用有利于社会与环境公益的策略, 碳关税的实行已是势在必行,企业面临成本急剧增加。与其被动地接受,不如早一步行动寻求减排。政府将通过减免税收策略激励先行者,并引导企业选择生产绿色产品。

4结束语

开展绿色建材供应链管理工作是对“十二五”探索环保新道路的有效尝试;是利用市场经济手段推动建材行业环境保护政策、制度、标准与建材企业节能减排相结合的有效工具;对构建绿色建材可持续消费体系、推动我国绿色转型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唐丁丁. 绿色供应链的实践与创新[J].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专题政策研究报告,2011,(11).

供应链碳排放管理范文第3篇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经管学院,天津 300191)

摘要: 发展低碳物流,是促进天津地区物流产业的长远目标。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物流业作为我国重点产业之一,需要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发挥作用。本文论述了低碳物流对美丽天津建设发展的意义,分析了目前天津发展低碳物流存在的问题,并对加快低碳物流在天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 低碳物流;绿色供应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032-02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广播电视大学重点课题“天津开放大学学科专业体系规划与建设研究”(课题号:13XZ1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忻(1978-),女,天津人,助教,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物流管理、开放教育。

0 引言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保证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性重要议题。随着低碳理念与低碳技术的推动,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将彻底被以“低碳”为标志的各种绿色行动彻底颠覆。在供应链领域,从运输、仓储、配送到采购、制造、营销、交付和回收的一整条业务链中,每个环节都涉及到能源的消耗并排放出二氧化碳。F.Straube&S.Doch(2011)分析了运输成本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揭示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将推动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物流要求企业在兼顾其经济利益外,还必须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融入所有的物流和供应链环节中,并形成完整的绿色供应链体系。

1 天津发展低碳物流的必要性

1.1 低碳物流的发展符合天津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

全球气温变暖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为了防止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发展低碳经济已悄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世界从此进入一个以低能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时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会逐渐转变。物流产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由于物流活动的一个主要功能要素就是运输,而运输过程则主要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据中国统计信息网数据2014年3月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0.2万亿元,运输费用为5.4万亿元,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52.9%,体现了运输在物流活动中占据的高能耗地位。因此,对物流产业结构适当调整并升级以达到低碳的目,走低碳物流之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减少碳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局面的必由之路。

1.2 低碳物流的发展展现天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观点不但强调要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目的,而且要以提升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能力为考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物流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降低整个物流活动中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到整个物流供应链的战略与管理中,将低碳物流与绿色供应链中的绿色采购、绿色制造和绿色消费环节结合,共同构成一个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的绿色低碳经济循环系统,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由此可见,低碳物流不仅仅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而且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物流活动效率和环境保护利益的协调发展,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3 低碳物流的发展增强天津全球一体化的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能源与环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良好的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环境与能源也是有价值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淡化关税壁垒的限制,而非关税壁垒范畴内的绿色贸易壁垒(亦是环境贸易壁垒)应运而生。作为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强调节能降耗、增强企业竞争力与赢得客户,从之日起便得到众多企业的积极响应。因此,面对物流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着力发展低碳物流模式是提升天津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优势的唯一出路。

2 天津市目前发展低碳物流面临的问题

2.1 供应链领域内,低碳物流人才缺乏,尚未开启低碳物流理念的人才队伍建设 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着物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虽然天津市目前物流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大,但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学历程度都参差不齐,城市物流的低碳化发展,需要既懂管理又懂技术与操作的复合型人才,更需要众多企业组建一支“低碳型”人才队伍。培养低碳型物流人才可以减少物流操作环节的碳排放量,降低能源消耗,促进物流经济的合理化,是建设美丽天津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基本要求。该市大型物流企业多为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仍然有计划经济的遗留,在低碳物流经济体制下,低碳型物流人才储备尚存在很大的欠缺,人才培养方案不完整。

2.2 物流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造成物流能力的浪费 据天津市物流协会统计数字显示,天津市物流及相关企业总数近万家,而其中有规模的仅有几百家,大多数当地企业业务以单一的仓储和运输为主,物流企业发展参差不齐,无标准、不规范、监管不健全,服务范围有限,这些都会造成物流服务成本较高,能源消耗浪费,难以实现供应链规模效益。

2.3 物流设施落后,社会化程度低,缺乏提供低碳物流服务的保证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行业已超逾传统单一的运输服务功能,只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跟得上,物流业才能有继续长足发展的动力和基础。该市港口、公路及铁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对落后,缺乏统一规划的物流仓储设施,缺少高效的物流数据平台,致使信息渠道不规范,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导致低碳物流服务基础设施相对短缺。

2.4 绿色供应链技术与管理手段尚未健全,企业缺乏对低碳物流的认识 天津市目前对低碳物流的研究有限,对低碳物流的操作仍处于呼吁阶段,大部分企业认识不足,在相关政策与实施措施正式之前,仍处于观望等待的状态。2010年,天津打造全国首个“低碳”研发基地,力争发展为天津乃至华北地区低碳技术产品研发基地。2011年,交通部在天津等十个城市开展首批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城市试点,但截至当前,符合“绿色货运企业标准”、“绿色货运车辆标准”的企业数量较少,大多数物流企业还未开始转型,专业化程度较低。

3 促进天津低碳物流发展问题的对策

3.1 培养低碳物流专业人才 低碳物流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培养低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普通高校,尤其是成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学资源准备过程中,将低碳环保以及绿色供应链体系的相关知识融入到目前的教学资源中,坚持长期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与短期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在学习传统物流与供应链知识的同时,学习物流二氧化碳排放测算、核查、报告以及审核等技能,以及物流低碳经济、物流低碳金融和物流代碳资产等知识。其次,推进低碳物流人才培养职业资格认证的工作,帮助物流管理专业人员全面熟悉低碳物流相关管理知识与技能,系统掌握现代企业低碳物流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能做到胜任低碳物流相关职业岗位,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应提高目前高校物流教师的师资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或者选派优秀教师学习发达国家低碳物流的知识与技能,深入国外企业或者政府相关部门了解法规政策,学习实践操作经验,提升教师职业素质,为培养优秀的低碳物流专业人才做好储备工作。

3.2 发展多式联运,完善绿色供应链体系,加强产业链条建设 多式联运通过各个运输环节和各种运输工具之间的密切配合,大大减少了货物在路途中的等待时间,从而降低了货物的库存成本,减少运输中碳的排放,同时,由于货物是在集装箱内进行运输,从而也节省了货物的包装,降低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地发挥运输工具等物流设备的作用,通过能够实现公路、铁路、海运、空运等一体化并用,通过合理规划运输路线选择最佳运输路径,尽量避免了企业间各自为政的现象,通过电子数据交换平台,完善绿色供应链体系,有利于加强政府部门对整个产业链的监督与管理,通过宏观调控,实现使用对环境破坏最小的运输方式达到该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双赢。

3.3 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发展,采用低碳环保设备,发展第三方物流 发展物流基础设施是需要在满足各种物流组织需要的同时,又能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分配方式达到各类设施共同发展的目的。合理发展运输设施与作业流程,整合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提高设备利用率,采用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铁路运输、运输网络等综合运输环境和运输效率,鼓励跨行业、跨企业的整合,增进物流设备的综合利用是物流组织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和优质服务的基本条件。政府及相关物流企业采购低碳环保型物流设备时需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进行:在车方面,目前该市主要物流运输工具主要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资源为燃料,碳排放量相当高,可以考虑利用传统汽车和内燃机减排技术、推广柴电混合动力汽车,推进甩挂运输,更长远的减排措施是研制可替代燃料;在航运方面,开发系统管理海运中碳排放足迹,开发系统识别碳减排能力和贯穿供应链的碳减排监测机制;在港口方面,应大力推广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油改电”和船舶使用的岸电建设。

3.4 尽快制定低碳物流发展策略,推出相应政策措施 供应链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制定相应的绿色采购制度,规范绿色制造流程,合理设计产品绿色交付及绿色回收过程,合理选用供应链分析软件,从企业内部系统流程中贯彻低碳、绿色,用精益化管理达到高效运转,进而降低碳排放;通过加强物流企业的合作,共享物流基础设施与运输渠道,共同配送,减少重复建设物流网点,可以有效提高运输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能源消耗。因此,政府合理发展低碳物流,不一定意味着成本的增加,相反,低碳物流手段的应用,可以提高对客户服务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贺彩玲,张翠花.我国发展低碳物流的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1(8):22.

供应链碳排放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产品;供应链

一、“低碳经济”发展背景

为了生存和发展,人类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高含碳物质,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由此带来的生态失衡、能源短缺及其他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世界各国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都在为解决气候问题而不懈努力。降低碳排放量,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低碳经济,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得经济、社会和生态利益相一致。它涉及到众多的行业和领域,要求进行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还要进行制度创新。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大力研发节能减排技术,推广低碳产品,大幅降低煤炭石油等高含碳能源的消耗,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的历史性进步,是整个世界生存发展观的巨大转变。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模式,必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必须清楚自身所面对的内外部环境,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进行战略、策略、结构等多方面的调整,以适应激烈的竞争形势。

二、低碳经济下企业内外部环境的SWOT分析

由美国旧金山大学韦里克教授提出的SWOT分析法,成为企业制定战略、分析市场的重要工具,得到了学术界和商界的广泛认同。本文采用此方法,对企业在低碳经济下所处的环境进行了分析,如表1所示:

(一)企业的优势

1、低碳产品的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市场空间广阔。短短几年间,低碳经济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并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新的支柱。有关机构研究统计,低碳行业2008年收入大幅增长75%,其中上市企业营业总额达5340亿美元,超过航天与国防业5300亿美元的营业总额。预计截至2020年,该行业的年收入将超过2万亿美元,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2、政府鼓励、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为了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大力鼓励低碳经济的发展。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走低碳经济之路,已成为国家的战略发展方向,政府不断出台各种新政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对低碳行业的投入,并开始实施低碳产品认证。

3、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绿色壁垒已经阻碍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发展,而且近年来,绿色贸易壁垒措施涉及越来越多的领域,使用得越来越频繁,并对我国有一定的针对性,这些成为不少企业应对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障碍。企业研发和推广低碳产品,可以使企业成功应对绿色壁垒所带来的挑战,扩大出口数量和范围,从而增加国际市场份额。

(二)企业的弱势

1、企业观念落后,不能跟上市场的发展。目前,企业过分关注眼前利益和成本代价,不重视对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开发,环保观念较为淡薄,不能从长远利益考虑企业的发展。同时,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不足,难于同市场保持一致。

2、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落后。我国很多企业规模较小、资金不充足,企业科研人才欠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难以满足市场和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没有足够的资源致力于低碳产品的开发及推广,成为企业进行转型的瓶颈。

3、低碳产品成本较高,尚未成为消费者的首选产品。由于低碳产品的成本较高,低碳产品还未成为绝大多数企业的首选产品。与此同时,消费者环保意识不高,对低碳产品的认识不足,对低碳产品的消费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开拓。

(三)企业面对的机会

1、维护和提升企业形象。企业研发和推广低碳产品,有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和提升企业形象,促进环境保护,从而产生良好的公共关系,有利于市场和消费者对企业及其品牌产生良好的认知。

2、较早获得市场份额,建立企业品牌。低碳经济尚处于起始阶段,进入低碳行业的企业相对较少,竞争并不是很激烈,市场空间非常广阔,企业抢先进入该领域,可以较早的占领市场,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

3、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进步。到目前为止,相对于其他产品而言,低碳产品的数量、种类较少,企业研制开发低碳产品,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及科技水平,从而大幅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获得竞争优势。

(四)企业所面对的威胁

1、低碳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企业研究开发以及推广低碳产品,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正面影响往往很难立刻显现,只有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进行科学和准确的判断。尽管企业开发的低碳产品在某些方面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在其他方面可能对环境、生物产生新的负面影响,这会损害到企业的形象,以至于削弱企业的竞争力。

2、政府方面的不确定性。对于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以及如何研发推广低碳产品,政府还缺少全面、具体的政策导向,以及明确的判断标准,这会对企业在低碳行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3、市场和消费者的逆反心理。某些企业可能借高科技和生态环保的名义,以虚假的低碳产品诓骗广大消费者,造成市场对低碳产品的反感和不信任,使低碳产品的研发和推广遇到阻碍。

三、实施供应链的低碳化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以及降低成本和增强竞争优势的需要,供应链管理思想随之产生。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它包含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在低碳经济下,单个企业走低碳化的道路很难应对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的市场,必须要通过供应链的低碳化来获得竞争优势和市场份额。要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低碳化,需要在每一个环节和流程尽可能做到低碳化,这包括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研发制造、物流和市场营销,以及产品的最终被使用,具体如下:

(一)采购上的低碳化

采购上的低碳化,要求在产品的研究开发中尽可能选择低碳原材料,同时,原材料要具有良好使用性能,使得在生产制造、产品加工、产品使用、回收处理的过程中做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

(二)研发制造的低碳化

研发制造上的低碳化,将生态环保理念贯穿于研发、生产过程,从而达到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提高企业效益的多重目标。从研发的角度看,要采用新技术,节约原材料,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淘汰高排放的原材料。从生产过程的角度看,要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先进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同时要优化生产流程。

(三)物流上的低碳化

物流上的低碳化,要求企业的现代物流水平不断提高,优化物流布局。采用既成本低,又能耗少,碳排放量低的节能环保运输设备,做到运输上的低碳化。企业可以采用包装精简化、可拆卸包装、包装再利用、包装再循环以及包装可降解等方法和技术。

(四)营销上的低碳化

营销上的低碳化,要求企业在进行市场研究调查、产品定价、渠道管理、促销活动、广告等整个营销过程中,都以维持生态平衡和低碳化理念为指导,保证企业、市场和社会的利益相一致。

(五)消费上的低碳化

消费上的低碳化,要求消费者树立低碳化消费的观念,转变消费模式。消费者要摒弃大量消耗能源和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奢侈消费”的嗜好,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过低碳化的生活方式。

四、企业实施供应链低碳化的措施

第一,企业要着眼于长远利益,建立各节点企业的战略伙伴关系,把供应链的低碳化提高到战略地位。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才能从长远的角度把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在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才能整真正把供应链的低碳化提高到战略地位。其他所有措施必须以此为基础,才能保证彼此间的协同。企业的经营管理要围绕着低碳化,要与伙伴企业的战略决策与运作保持基本一致。

第二,建立供应链的低碳文化。供应链关系是跨不同企业、行业、地区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和理念,进行企业文化整合就成为供应链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员工要不断深化低碳理念,增强生态意识。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进行决策时,除了考虑经济利益外,还要判断能否促进供应链的低碳化,保证部门和个人的行为与供应链的整体利益相一致。

第三,在系统观的指导下重新组织供应链上的业务流程,建立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实施供应链的低碳化,除了核心企业外,还涉及到供应链上的其他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等,要用整体性、系统性的观点指导供应链的低碳化,以优化整个供应链,实现供应链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业务流程重组的重要平台和关键步骤是建立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我国很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程度较低,要实现供应链的低碳化,供应链上的各企业就必须共同建立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物流、资金流、知识流、服务流跟上市场的变化,实现供应链企业信息的共享。

第四,设计供应链低碳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要保证供应链的低碳化,供应链上的各企业需要共同建立长期的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估结果,与各利益相关者沟通协调,以解决供应链低碳化上所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使供应链上的各企业作为企业内外环境分析及决策的依据。

第五,进行低碳化消费的宣传,培育市场。企业既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又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作为企业,无论是从自身的经济利益考虑,还是从履行社会责任来考虑,应成为低碳经济的引领者。能否推动低碳经济和企业自身的发展,最终要看市场的回应。企业要在广大消费者中积极宣传低碳消费模式,强化大众的生态理念,使消费者选择和接受低碳生活方式。

五、结束语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走低碳之路,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下,企业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和挑战,但又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商机,与此同时,将会在国内外市场产生新的优胜者和退出者。企业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准确判断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适时调整企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更好地承担保护环境的义务,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2、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4).

3、黄志强.低碳经济:企业的必由之路[J].中外企业文化,2009(11).

4、刘春全,李仁刚.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综述[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5、付小明.供应链组织机构的研究和创新[J].科教文汇,2008(2).

6、王家盛,王玖河.我国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策略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供应链碳排放管理范文第5篇

绿色拷问中国物流

“在不久的将来‘碳足迹’管理将成为关乎企业发展的重要事务。”中远网络物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黄大雷感慨道。据黄大雷介绍,所谓“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是指个人或企业“碳耗用量”; “碳”,就是石油、煤炭、木材等由碳元素构成的自然资源; 碳耗用得多,导致全球变暖的元凶二氧化碳也制造得多。制造企业的供应链一般包括了采购、生产、仓储和运输,其中仓储和运输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作为《京都议定书》签约国的企业,我们的运输、物流行业必须要对自己在运输过程当中所排出的碳负责,甚至于在不远的将来,如果企业不能管理好碳排放,不仅很难降低运输成本,而且企业还将为自己排出的碳付钱。”黄大雷说。

事实上,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在2008年~2012年的第一个承诺期内,工业发达国家必须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1990年排放总量的基础上减少5.2%。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在此期间不承担减排义务,而且可以将本国实现的减排量出售给发达国家,换取资金与技术,再用于国内的环境保护事业,这就是《京都议定书》所设计的清洁发展机制(CDM)的精髓。

“摆在中国物流行业面前的唯一选择是合理管理碳足迹。而管理碳足迹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事情。”黄大雷解释说,这其中包括了各个仓储中心的选址、仓储数量、所需能量,运输里程、运输路线的安排,考虑使用柴油或汽油的成本和用量,是否通过增加整车运输来降低碳排放等。

在黄大雷看来,以目前中国物流业信息化“中间大、两头小”的状态,要实现细致的碳足迹管理困难重重。中间的信息处理能力已经非常强,譬如中远物流,有非常完善的综合物流信息系统,包括订单、仓库、配送管理系统,但要在这些数据上面做“智能化”的文章,从而降低成本,却从来没做过,“绿色供应链优化”便是要做这方面的尝试。“两头小”是指现场处理能力比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减排”对于中国的物流行业来说,成了一项巨大的挑战。

擦去“碳足迹”

“碳足迹”不仅事关中远物流本身,亦关系其包括家电行业在内的客户的前程――或许某一天,你的“碳足迹”排放不够标准的话,出口之路将永远关闭。

据介绍,中远物流为完善中国物流的信息化应用,在2006年年底申请了国家发改委的技术创新项目,并于2007年经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成立了物流新技术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第一次合作项目,就是跟IBM中国研究院合作,包括绿色供应链项目、供应链的优化等。

“目前绿色供应链优化项目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其推广将对中国物流行业的碳排放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据参与项目的IBM中国研究院丁宏伟博士介绍,供应链首先会涉及到产品设计、采购活动、生产相关的活动、仓储,以及把各个活动、供应链的环节相连起来的配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