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第二课堂的定义

第二课堂的定义

第二课堂的定义

第二课堂的定义范文第1篇

【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大学英语 第二课堂 建构主义

目前,我国经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有300 多所, 已形成了一定的办学规模。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新模式,其教育教学有其特殊性,在原有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求适合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是个新的课题。经初步调查了解到,独立学院在大学英语教学上获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众多学者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上也有着许许多多的独到见解,并形成了成熟的理念和进行了实践,但是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学生的英语普遍基础薄弱,在英语的听说方面问题相对较多,这就使得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方法,将严重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培养同时也阻碍了教与学的发展。第二课堂以它独特的特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因此,第二课堂对于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课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大学英语课程的辅助教学手段,由于其本身的特点更适合于学习英语,对于独立学院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能够被学习者灵活的使用并应用于解释现象和解决问题。学习过程的核心是学生,强调的是主动地学。现阶段,由于中国教学资源和条件的限制,在课堂教学中,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去实现这样的教育理念有着不可回避的困难,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将课堂延伸,进行第二课堂的建设。

目前国内高校所进行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方式和手段多数为开设英语演讲,英语话剧活动,英语角,收听英语电台广播,组织英语阅读写作小组等。在初步了解国内高校所开展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形式之后,根据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了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设计原则和第二课堂的活动方式,并最终来检测在第二课堂的辅助情况下,学生的英语掌握和运用能力。

首先,根据第一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坚持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目前国内高校的大学英语为基础课,课时相对较少,从而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在短的课时内教和学会大量的知识,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使学生能够有时间和机会去理解和消化所学内容。例如,新视界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主题为“爱”而且课文讲述的是一个著名的美国电影,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就可以安排学生观看此片,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及语言的理解一定胜于简单的书面形式。

其次,根据学生的专业来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比较关心专业内容,关心知识的专业相关性。

特别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课较薄弱,多数都希望只学习专业知识,对于英语课堂上的干巴巴的语法,句型和单词更是让他们望而怯之。例如,学院的特色专业,旅游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安排旅游英语的学习。根据各个专业特色开展有关专业的英语演讲比赛,词汇比赛,阅读比赛等。

再次,充分发挥多媒体及网络的作用。

多媒体作为当今学校的必要的教学手段在大学英语课程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译都离不开多媒体及网络。例如建立大学英语网站,为大学生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实现信息沟通,资源共享。例如,学生自主的“人机对话”课程是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自主学习,提高口语水平,加强英语交际能力。学生在自主的人机对话的过程中能进行自我修正,自我提高。

最后,根据专家提出的“英语四年不断线”的原则,可以在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开设英语选修课。

目前大学英语课作为基础课程只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而到三年和四年级就不再有大学英语课程,然而即将面临毕业,择业和就业的学生们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里角逐时,英语将会是一个很重要的武器。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两年的英语学习仍然不能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在三年级和四年级开设选修课能督促和帮助这些学生继续加强英语的学习,从而在大学期间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的考试,因此,通过选修课的形势把大学英语课延伸到大学三年级和大学四年级,使得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能够继续加强,用以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第二课堂是大学英语课堂重要的辅助手段,是在大学英语课程上实现建构主义理论的重要手段。结合了独立学院的办学和教学特点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能成为大学英语课堂的补充。通过第二课堂的补充和学习,使大学生能充分灵活的掌握和运用英语,让英语学习不在枯燥乏味,让英语学习充满信心和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英语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外语课堂教学新模式刍议[J],外语界 2006(4)

第二课堂的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第二课堂;意义;途径

第二课堂是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水平的重要方式。其作用主要表现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拓展课堂教学时间以及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几个方面。第二课堂的开发建设迎合了当代社会对实质性教育教学的需求,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发建设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意义所在

开发建设大学英语教学第二课堂着眼于教学的实际需求与困难,是具有科学性、针对性的教学创新方法,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意义是及其明显的。

(一)不同于与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传统的英语教学在时间与内容上都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英语讲学内容仅仅限制于课本知识以内,而教学时间也仅仅是在学校课程安排之中,其缺陷之一在于无法让学生获取更多的英语知识,造成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局限性,其缺陷之二在于该模式下英语教学过于死板,缺陷活性。而第二课堂充分的遵循了英语教学的特性,在常规教学当中体现了老师的主导地位,又在第二课堂中展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组合,大学的英语教学被分为了三个部分,即是:

1、第一课堂是英语教学的核心,主要进行课本知识点的学习,承担教学评估与测试任务。

2、第二课堂承担了第一课堂的教学补充、巩固与拓展任务,同样执行评估测试以及实践运用责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程形成英语教学的整体,相互辅助,各自承担不同的功能却又能够相互合作。

第二课堂的开发建设弥补了第一课堂中活力不足、内容局限、缺少实践的缺点。

(二)更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的大学一直都有三六九等之分,好的学校自然拥有特殊的优势,且它们都具有同一个优点――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够看见学习的学生,学习氛围极为浓郁,渗透到了学校的任何地方和校园生活的任何时间。第二课堂的开发建设成功确立了英语教学时间地点与方式,其中方式的改变是最具吸引力的地方,而时间与地点的创新则是营造良好学风与学习氛围的重要方式。第二课堂教学是灵活的、愉悦的、轻松的,与第一课堂教学的严肃、严格形成鲜明的对比,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抚慰,与学生学习兴趣相吻合,因此,它是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工具。

二、开发建设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途径探讨

明确大学英语教学第二课堂的优势之后就需要着手于开发与建设第二课堂,通过各机制的建立和创新发展英语教学的第二课堂。

(一)奖励机制的建立与创新

建立与创新奖励机制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智慧,调动学生积极性,开发其自主学习的潜力。大学生生源不尽相同,在智力水平、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单单依靠打包式的第一课堂教学难以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而利用第二课堂发展起来的自主教学充分的尊重和认可了学生的个性,给予了他们自我发挥、自我展示、自我学习的平台与空间,能够更加深入的挖掘大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利于提升其智力水平。奖励机智的建立与创新便是发展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鼓励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给予学习进步、参与第二课堂的学生一定的奖励能够更为快速的建立其自主学习氛围,发展第二课堂。

(二)制定组织机制

组织机制制定的目的在于保障第二课堂的实施与开展。组织机制的制定首先需要院校领导的批准与肯定、支持,大学生院校的领导阶层应当组织学生参与第二课堂,通过开通社交渠道、讲座学习等方式创建第二课堂学习平台,重视各年级、班级的第二课堂落实情况,并督促、监督与评价其实施效果。

(三)建立第二课堂的英语教学传统

社会某些制度、风俗、文化得以沿袭和发展是因为形成了传统,已经在人们的思想里烙下了深深的痕迹。建立长效的大学英语教学第二课堂同样需要这样的思想烙印,形成这样的教学传统。校方应当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由校方发起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并为学生开通第二课堂的学习渠道,而后建立第二课堂的英语教学文化,树立第二课堂的学习思想,最后通过的制度的地位确立保障第二课堂的长效开展。

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是更为高深的英语教学,也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教学阶段,应该受到重视。开发建设第二课堂是紧紧围绕社会需求与教学需求创建的教育教学模式,具有重大的利用和发展价值,未来大学英语教学第二课堂还将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莹.开发建设大学英语第二课堂的意义与途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82-184.

第二课堂的定义范文第3篇

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吸引力的重要手段。第二课堂“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以及重在实践的教育方法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精神、尊重客观教育规律的科学精神以及重视理论践行的实践精神。丰富的价值内涵使第二课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教社科【2015】2号文件)》(以下简称《2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因此,我们一定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这就对高校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内容、模式等问题的选择上提出了严格的考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内容由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组成,而其他各门课程都肩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课堂教学发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但是因其以教学为主,场所固定、教育方法单一、时间有限、环境单调、活动简单,往往不能在设想的理想状况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了,第二课堂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而言的,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育之外,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总体目标,由学校为教育主体,包含了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和参与组织的学生,实现顶端设计,以学生为教育客体,实施的场地不局限在校园中的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2]鉴于这一概念界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就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应该具有更加深刻的价值意蕴。

一、第二课堂彰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文精神

人的全面发展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浩瀚理论的一条红线,马克思主义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了质的规定,还赋予了其现实的阐述。人的全面发展乃是人以全面的方式重新占有自己全面本质的过程,而人的本质究其根本就是实践,在其现实性上表现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历史发展,我们所面临的社会情景已然发生了很大改变,虽然马克思为工人阶级争取权益、提倡人的全面发展的环境已经不存在,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却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更大地挑战。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历史进程中,而适应这一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进行国内的全面改革,这也是新时期“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动力。而我国目前就处于改革开放深化、利益格局调整、社会结构变动的重要时期,可谓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的关键阶段。国内外的复杂环境给国家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校义不容辞。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理解也是与时俱进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应该是思想全面解放、需要全面解放、能力全面解放、社会关系全面解放及个性全面发展的人。高校作为文化的摇篮当然可以提供相应的教育体系来实现大学生对全面发展障碍因素的消解,但却难以在传统教学方式下使学生获得其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就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主体性极强的文化场域,第二课堂采用多样的活动方式、丰富的活动内容吸引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客体,他们可以选择是否主动参与、何时何地参与,他们以兴趣和爱好为起点选择第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畅快淋漓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力。党的十明确指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自主创新的道路离不开人才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而高校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就为创新力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第二课堂在“以生为主”方面的独特优势决定了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的相对独立性,完善的第二课堂体系、丰富的第二课堂内容、多样的第二课堂形式是高校人文精神的体现。

二、第二课堂体现了尊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严格遵守学科规律、教育规律及人的发展规律。《2号文件》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建设的创新原则进行了明确表达,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坚持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坚持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坚持四项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3]文件中还将创新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专门提出,并作为积极拓展思想理论教育渠道的方向之一。第二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扩大教育载体、整合教育资源的重要手段。它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主要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环境、心理健康教育、党团组织建设、班级社团活动等方式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从教育的表现形式上而言,第二课堂可以通过多维度的领域渗透思想政治教育,以隐性教育无形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绝不简单等同于实践活动,之所以赋予其“第二课堂”的名字是意在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完整性,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最大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来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科本身的要求是比较严肃的,学术讨论无边界,但教师讲课有纪律,本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接地气儿”?我们引入第二课堂将第一课堂上生涩难懂的哲学原理、国家政策、领导人讲话、社会发展战略都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中,体验了基层农村生活的大学生才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有了深刻认知;参与第二课堂志愿者服务活动后,许多大学生思维发生巨大转变,主动要求去西部边疆地区支援建设;参加第二课堂的学科竞赛和文化讲座,更多的大学生开始对第一课堂上没有深究的问题产生兴趣,甚至产生了继续深造的想法。当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也不全是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出现,第二课堂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主题教育活动,第一课堂受师资力量、时间、场所、教材内容等限制,无法对一些理论问题给予更深层次的文化解读。主题教育活动主题明确、更具时效,可以把课题上的一些理论问题以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体系展现出来,往往效果更优。可见,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成功的第二课堂甚至成为第一课堂的升华,提倡第二课堂教育既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整体系的建构原则,又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规律,是尊重教育规律的科学精神。

三、第二课堂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体系的实践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体现全方位育人体系,就必须调动起高校全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思政教师,而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都应该纳入这个体系中来。第一课堂主要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引导完成的,而第二课堂的活动,如社会实践、团日活动、志愿者服务、文化讲座、校园演讲、文明宿舍评比等等都能积极调动起其他教育主体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当然第二课堂还有一个特色,即学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大学生骨干群体在第二课堂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能够有效融合高校各方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全程,主动承担育人责任,这就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育人体系在主体层面的实践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第二课堂还有利于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客体层面的实践精神发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只有走入实践中,才能生动地感受到理论是实践的反映,是对实践的总结和提炼,是指导实践的先导。第二课堂有效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衔接问题,它为大学生提供了践行课堂教学中获得的新知识、新想法的平台,提供了检验课本知识真伪的空间。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教材的更新是有限的,难免会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往往在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时导致了大学生的怀疑、失望和抛弃。这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们提倡以第二课堂为契机,促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环境,以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竞赛比拼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心理健康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以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实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实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客体层面的实践精神。在“人才强国”战略引领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培养祖国未来的人才的重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任重而道远,以第二课堂这个独特视角来看待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前景,更符合时代要求。全面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资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方式将成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趋势。

参考文献:

[1][3]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教社科【2015】2号文件[EB/OL]

第二课堂的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 素质教育 第二课堂

一、第二课堂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一方面能弥补传统课程的缺陷,另一方面它为学生展现才华提供了条件与场所,使有特长的学生发展得更快,也更容易建立学生的自信心。第三,它的开展能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潜能。第四,它让学生与外界的联系大大增加,从而潜意识里帮助他们更快地建立人生观与世界观。

我们要有效地开展第二课堂,首先要对第二课堂的定义和特点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从广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学习以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计划课程之外所从事的一切活动,约等同于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日常生活。而狭义上的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而言的,即在第一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学生在学校的统一管理、教师指导下所进行的旨在加深基础知识,扩大知识领域,开阔视野,发展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兴趣和才能,培养独立工作和创造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一切教育活动。

第二课堂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自主性强。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并能在课堂上展现自己最具个性的一面,而不是拘泥于死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范围的发挥。第二,过程性强。这门课程能够让你积极参与到其中,而不是只是单纯地做一个旁观者。第三,实践性强。在第二课堂,学生才是主导者,教师只是辅导者。当学生碰到问题时,不再是单纯向教师寻求帮助,而是可以亲自实践,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获得直接经验。第四,综合性强。第二课堂其实是综合课程的具体表现而已,它具有综合课程的特点,综合性和灵活性强。它要求学生不是照搬课本上死的东西,而是要灵活运用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把它们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第五,互动性强。传统的课堂都是缺乏交流,互动性比较少,而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充分地自由交流,彼此间合作、竞争。第六,技能性强。第二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技能课程,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一些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真正学会利用它们,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二、开展第二课堂的基本要求

要有效开展第二课堂,还必须充分了解和遵循开展第二课堂的基本要求。首先,第二课堂的开展要基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因为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比如学生不同,教师不同,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办学条件不同,所以第二课堂的开展必须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因素,因地制宜,开发出适合于自己实施的课程。其次,第二课堂的课程设计要具有可操作性。第二课堂不像传统课程那样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它的开放性和灵活性都比较强,相对来说也就不好掌握。第三,第二课堂的开展过程要体现合作探究的精神。第二课堂的开展,既要有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参与,也应该有学生的参与,应该是以上人员的通力合作和探究。

三、第二课堂开展的具体方案

1.组织机构建设。要以教师为中心组织第二课堂开展工作委员会,学校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保证第二课堂的顺利开展。

2.确定第二课堂内容。第二课堂内容的确定要建立在对学生发展需要评估的基础上,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为根本宗旨。第二课堂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社会经济发展相关联,使生活成为构成课程的重要素材,结合社会、学校、家庭的实际,使学生的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相联系,为知识、文化、经济搭起一座桥梁,使第二课堂成为学生获得有效的生存和生活本领的捷径,构建学生成才的一个平台。

3.第二课堂课程评价。第二课堂的评价可以实行动态管理评价,及时调整在实施过程中不适应的课程科目,建立健全课程评价机制,确保第二课堂课程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四、开展第二课堂的保障措施

第二课堂的定义范文第5篇

一、课堂教学环境的概念界定

“环境育人”的道理自古有之,但将教学环境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国外已有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历史。我国对于教学环境的研究起步较晚,还不是很成熟。从国内外关于教学环境的研究成果来看,对“教学环境”这一概念的界定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从文献中可以看到各种相似的概念,如:“教育环境”、“学习环境”、“学校环境”、“学校文化”、“课堂环境”、“学校气氛”、“课堂氛围”、“学校心理环境”等等[1]。概念之间模糊不清,经常混用。国外研究中所指的“教学环境”主要是心理环境,研究目的是要揭示课堂环境与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学科学业成绩。国内则主要关注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在若干教学环境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几种较有影响的定义[2]。

美国F·G·诺克(F·G·Knirk)认为,教学环境主要是指由学校和家庭的各种物质因素构成的学习场所。它是由“学校建筑、课堂、图书馆、实验室、操场以及家庭中的学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

澳大利亚巴里·J·弗雷泽(Barry·J·Fraser)认为,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社会气氛等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

美国霍利(Hawley)指出,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气氛或班级气氛。“就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温暖而安全的班级气氛。”

美国R·L·辛克莱尔(R·L·Sinclair)认为,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育环境。“就是那些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条件、力量和各种外部刺激因素。”

国际教育评价学会(JEA)在一项大规模的国际教学环境研究项目中提出,教学环境是由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共同构成的学习场所。

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概括地说,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

可见,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环境的概念作了界定。第一种定义把教学环境主要看作是物理环境,忽视了心理环境这一重要因素。第二种定义虽然涉及了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但把教学环境等同于课堂教学环境,这只能算作教学环境的一部分,是比较狭义的定义。第三种定义又只注意教学环境的心理方面,忽略了物理环境因素,与第一种定义相对,正好是两个极端。第四种定义也主要是指狭义的教学环境,只关注了外部刺激因素,而且教学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不都是促进,有时也会成为阻碍因素。第五种定义混淆了教学环境与教育环境两个概念。第六种定义是国内比较流行的一种定义,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把教学环境看作是“必需”的,主要也是从教学环境的积极作用方面来说的。其实,教学环境无论是作为积极因素还是消极因素,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复杂多变的。

以往对“教学环境”概念的界定均有所侧重,但总体看来,存在的问题本质上只有一个,就是过于注重教学环境要素的分类以及各要素的分析。

笔者认为,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是指与教学有关,影响教学并通过教学影响人的因素的综合[3]。教学环境区别于一般的环境概念,它与教学有关,具有教育性,不论主体是否愿意,它都会时刻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而影响主体的行为、心理。“教学环境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家庭条件、亲朋邻里等,都属于教学环境,因为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成效。从狭义的角度看,即学校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和师生人际关系等等。”[2]我们通常所指是狭义的课堂教学环境,也就是学校教学环境,学者们的研究也多集中于此。笔者所要研究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更为狭义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环境的一部分。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师生交往的主要场所,相对于学校教学环境来说,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更有针对性,对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更有指导意义。依据教学环境的概念我们可以理解课堂教学环境的含义。课堂教学环境是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影响教学并能通过教学影响人的各种物理的和心理因素的综合。这一概念不仅明确说明了教学环境包含的要素,即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而且体现了课堂教学环境系统的结构性和过程性,因为综合不同与总和,综合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结构性和过程性。这一概念不仅对课堂教学环境进行科学的分类,更主要的是体现了要素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整体性。

我们可以具体地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这一概念:

第一,场域性。课堂教学环境是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离开了课堂这个特定的场域,也就不能称作课堂教学环境,那只能是学校教学环境或广义的教学环境。

第二,互动性。课堂教学环境对教学有影响,相反,教学对环境也有反作用。他们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里,互动不再是狭义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也包括人与环境的之间的交互作用。

第三,结构性。课堂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系统,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是两大主要因素。每一因素又有多种要素构成。这样,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结构、不同功能的各种要素构成了课堂教学环境整体特有的系统结构。

二、生态哲学视域中课堂教学环境的内涵

从对课堂教学环境概念的界定上可以看出,本研究摒弃了长期以来学界对课堂教学环境的片面认识,而是从生态哲学的角度对其加以界定。生态哲学作为一种生态学世界观,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现实事物和理解现实世界的理论[4]。生态哲学视域中的课堂教学环境既是一种实体存在,更是一种关系存在和过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