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构主义教育

建构主义教育

建构主义教育

建构主义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学习理论;美术教育

一、建构主义理论中的学习观

学习不是由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不是学生简单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代替的。学习中有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重新认识新信息并将其排列组合,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经验的植入而得到改变和重组,以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结构作为基础建构知识。

二、建构主义理论对美术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理论逐渐被运用在教学活动中,并且日益成为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被运用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给教师设计与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灵感和启示。建构主义理论具有四个不同的特点,每一个特点对于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具有不同的帮助。

1.主动性

建构主义理论提倡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注重能力培养,教师只是起着指导、启发、促进、组织的作用,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美术课的实践性很强,需要学生勤学苦练,多临摹、多写生才能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观察,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建构美术新知识的主体。此外,教师要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2.情境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要为学生设置合适的美术实践情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知识的情境性,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为学生安排写生环节。学生只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要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从而增强自身的动手能力。学生可通过眼、脑、手的结合,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与反思,领悟出自己的绘画方法,提升自己的绘画境界,培养自己的绘画风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注意从以教师讲课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转变。

3.群体性

建构主义理论注重开展合作学习与综合性学习。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方法均不相同,因此他们具备不同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盲区。学生要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并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样才能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模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4.转变性

建构主义提倡教师转变角色,在教师的指引下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导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教师通过不同的课堂设计转换自身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语

建构主义理论为美术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更有效的美术学习途径。建构主义理论符合当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符合美术学习的规律,对我国美术教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美术教师应当立即行动起来,大胆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过去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学生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再只依靠教师的教导学习,要成为学习的建构者,积极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努力提升自身的各项技能。相信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引导下,美术课堂将不断改进、创新,并且将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2]陈琦,刘儒德.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4).

[3]陈其弼.卢仲衡教育心理学论文集.地质出版社,1997.

建构主义教育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爱国主义教育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共同文化心理;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共同思想基础;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共同行为。

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以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新的发展形势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它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根据我国新世纪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要论断,反映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在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这样的一种社会。首先,和谐社会应当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谐社会必须使人们能够过小康,至少是温饱的生活。其次,和谐社会还必须有真正的、高度的政治文明。第三,和谐社会的文化氛围也必须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化多样化。

二、爱国主义教育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情感上、意识上、行动上的热爱及其实践”。首先:爱国主义是人们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和巩固起来的一种对自己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爱国主义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他来自于人们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依赖和认同。其次: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国家、与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道德和人生价值规范。作为一种人生价值准则,它提倡一种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祖国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倡导报效祖国,为社会为国家献身的精神。第三:爱国主义是一种体现爱国情感的社会实践行为,是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效国之行的统一。

爱国主义的外在表现是行为,是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意识的落脚点,是否把爱国主义情感、意识落实在行动上,是爱国主义者自我衡量和社会检验的外在尺度。

爱国主义教育是指培养受教育者热爱祖国的思想和感情,使其立志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贡献力量。其功能是指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作用,它主要表现为:增强凝聚力、鼓舞力、内驱力和桥梁作用四个方面。

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增强民族内驱力的功能。对于爱国的主体而言,他们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一个人对祖国热爱的越深,越坚定,他的爱国内驱力就越坚强,越持久。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的内驱力不断增强,旺盛的生命力会不断促使这个民族的创新,促进这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

“爱国主义是一面光辉旗帜”这是对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高度概括。爱国主义作为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使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了正确的思想指引,它可以激发全民族共同的拼搏精神,把智慧和力量贡献给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使祖国日益强盛。爱国主义教育,逐步培养了中华民族个体把个人、家庭与国家紧密相联的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决定了人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必然呈现出不同的层次,特别是由于我国一部分地区还将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实行“一国两制”,因而不可能要求那里的人去拥护社会主义。但是,爱国主义教育是促使爱国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的强大动力,一切忠诚的,彻底的爱国主义者,必然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归宿。

三、爱国主义教育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建设美好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生活的一种理想目标,更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向往和不懈追求。爱国主义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

首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共同文化心理。“和谐”是不同要素构成的事物在运动中相辅相成的均衡状态。“和谐”是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求我们讲“和谐”必须承认差异性,尊重差别性;“和谐”是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一种均衡状态,要求我们承认对立性,倡导同一性。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自己祖国情感上、意识上、行为上的热爱及其实践。其中情感是基础,是人们对自己定居的乡土心理上的依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对祖国的自信心上生发出博大的胸怀,这种既宽阔又聚合的胸怀、思维、事业都有利于人们对自身行为、观念的情感式引深,有利于情感式引深的趋向统一,这就为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奠定了共同的社会文化心理。

其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共同思想基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爱国主义的内核是意识,是由人们的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上升的对祖国命运关心的价值意识,并由此滋生的责任意识。这种意识就为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奠定了共同的思想基础。

再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共同行为。爱国主义的外在表现是行为,是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意识的落脚点,是否把爱国主义情感、意识落实在行为上,是爱国主义者自我衡量和社会检验的外在尺度。

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 “全国人民共享”,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 的基本指导思想,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的总体要求。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使爱国主义行为具体化,爱国主义融入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之中,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求人们在道德规范上把祖国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认识到祖国利益是实现个人利益的基础、源泉、保证,就是要求人们在政治信念上把爱国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并通过科学态度表现出来,用爱国去统一、协调自己的行为方向,这就为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奠定了共同行为的向心力、推动力。

【参考文献】

建构主义教育范文第3篇

1、建构主义对大学体育教学教师观和学生观影响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还始终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水平的提升,而建构主义理论的引入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建构主义应用于体育教学,使教师观和学生观都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教师由传统模式下的主体逐步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资源和信息的“引路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对学生的指导;另一方面,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受体开始转变为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建构主义,老师逐步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建构主义对大学体育知识观的影响在建构主义看来,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而是主体的一种解释、经验和假设。建构主义理论主要强调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认知主体,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知识主要是以技能形式存在的。在教学中引入建构主义,就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技能的主要过程。建构主义知识观就是要求学生对体育教学中的新技能进行学习,教师只能起到促进和帮助作用。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对新鲜事物、信息、问题和现象提出解释和假设,最终形成自身的知识架构。

3、建构主义对大学体育教学方法的促进由于受到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始终存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都是以教师授课为主,忽视了学生的自身主体意识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能够成分开发体育教学的新方法,比如:螺旋建构教学方法、合作式教学方法和情景式教学方法。在这些新型教学方法的采用下,体育教学水平会获得长足的提升。合作式教学方法就是强调学生主体之间的合作性和主体性,通过学生主体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情景式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引入情景模式,让学生学习自己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能够获得对知识的深层次把握;螺旋构建教学方法比较适合体育实践性活动,强化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实现学生主体更高层次的发展。

4、建构主义对大学体育教学观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的建构能力为主体,强化与学生的合作和交流,实现学生的多思维发展。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组织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是促进学习的帮助者培养学生主动寻求伙伴,共同探索,学会在协作中学习"建构主义教学观在提倡合作教学的同时,也提出了情景教学"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是应该在与现实情景类似的情况下发生的,在体育教学中,情景教学经常能够运用到其中,在教学活动中,技能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进而实现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把握。

二、结论

建构主义教育范文第4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称为结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分支,该理论较好地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该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过程,而是学习者凭借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主体通过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经验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在这种学习观的指导下,学生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则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管理者、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和征询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二是强调学习情境。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与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三是强调协作学习。

该理论认为协作学习对知识意义的构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协作交流以及学生和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四是强调意义建构。该理论认为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各种资源,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并完成意义建构,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综上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只是意义建构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二、“三生教育”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基础

(一)“三生教育”的内涵

“三生教育”以学生为本,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紧密联系、融为一体的系统教育。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三生教育”需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目标过程。

(二)“三生教育”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切合点

“三生教育”既肯定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更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和内因作用,其教育目标最终是通过学生主体对主流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认同、内化以及实践而逐步实现的。其教学过程既是灌输又是渗透,以渗透教育为主;教师讲授和学生活动相结合,以学生活动为主;被动学习与主动接受相结合,以主动接受为主;知识传授和问题介入相结合,以解决问题为主;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以校内教育为主。这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是吻合的。“三生教育”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搭起一个思考的平台,通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协助学生在活动中去建构知识,让学生的学习与原有的经验、知识结构产生联结,使已有的知识获得调整或重组。因此,在“三生教育”的教材编写、方案设计与实施原则、方法、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方式,要采用问题情境或故事的形式导入,引发学生思考,发挥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三生教育”实施原则为例,我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三生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学基础。“三生教育”实施原则提出坚持人本性原则、求真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整合性原则。这些原则的实施强调:要把教育和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发展人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感悟、丰富体验、学到知识、形成技能、掌握能力、树立观念;在立足学校、立足课堂的同时,把社会引进课堂,整合各种教育要素,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开放的思维与科学的态度、精神和方法来扎扎实实、锲而不舍地推进“三生教育”。以上原则的实施要求,都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即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合作性和建构性。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三生教育”活动设计案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或实例促使学生的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主动建构起新的知识结构。基于此,本文以自行设计的“三生教育”活动方案《送你一座心桥———大学生有效沟通能力培养》为例,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三生教育”活动设计中的应用。

(一)热身活动

让全体同学伴随《幸福拍手歌》的节拍跳舞,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由此拉开活动的序幕。[教师引导]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1.没有很好地完成他人交给你的任务,可你却一肚子委屈,因为你感觉自己已经尽力了。

2.你很要好的一个朋友疏远了你,而仅仅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误会。

3.和同学为举办活动的方式争执起来,弄得大家都不开心,而实际上,你们只是为了探讨一个最佳的办法。……

这些情况的出现告诉我们,在与他人相处中需要我们进行交流沟通,而有效的沟通技能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请大家思考,沟通就是说话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共同参与下面的活动。分析:这是一个导入过程,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活动主题的关注和兴趣。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分析,教学就是要把学生回归到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有主动参与知识建构的机会。在本活动中,一方面,通过儿童歌曲轻快、欢乐的节奏,让学生重拾童真,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营造敢言、敢为的心理氛围。另一方面,情境创设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真实的实际出发,细心了解他们的需要、问题、渴求以及他们乐意接受的方式,从而达到帮助他们完善生命、学会生存、快乐生活的目的。

(二)角色扮演“对牛弹琴”

[活动要求]把学生分为A、B角,分别给他们一组卡片(A、B卡,A卡内容为设想现在有一个问题:你感觉这段时间心情很糟糕,想找个人说一说;B卡内容为在A角说话的时候,你看着窗外,摸着鼻子,伸伸懒腰,漫不经心的样子,目光不看A角。当A角说完话后,你随便说几句无关的话。比如:今天我又认识了一个网友;我很喜欢打篮球,等等。或干脆不做任何回答。)要求他们各自按卡片上的指令进行交谈,即A角按A卡上要求的内容先说,B角按B卡上的指令反应。交换角色,使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对牛弹琴”的体会。[讨论分享]同伴之间讨论这种体会对他们的影响、感受,是否体会到倾听和对别人真诚关注的重要性。让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在大白纸上与他人共享。[总结]或许许多同学会认为,人际沟通就是要不停地说话,事实也是多数人都喜欢说,不喜欢听。我们常常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要让别人对你感兴趣,你得首先对别人感兴趣。成功的沟通就像是我们的双手在击掌:一只手上是我们想要陈述的观点,但如果人人都这样做,我们就无法交流,无论这些观点是多么的清晰、公正、有说服力,它永远都得不到回应,即“一个巴掌拍不响”;在另一只手上是我们需要倾听他人的观点,这是成功的交流所必须的。认真的聆听态度最能让人觉得受重视及肯定自己的价值。懂得善用这种艺术的人,处处受欢迎。通往心灵的大道是人的耳朵,认真倾听他人是对对方的最高赞誉。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因此基于该理论的“三生教育”活动应该是在分析活动目标的基础上,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构建的情境。情境的创设决定着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向和意义建构的内涵与质量,“三生教育”活动本身可以为学生创设多种情境,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活动主题,提供学生积极参与的场景,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学习。

(三)幸运搭档

[活动要求]1.把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2.每组选派5对搭档进行5分钟的猜词活动,每对搭档中的一名同学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把纸片上的词表达出来,另一名同学猜。3.活动结束时,猜对词多的一组获胜,输的一方表演节目。

[讨论分享]1.当对方猜对(错)词时,你的感受如何?为什么?2.当自己猜对(错)词时,你的感受如何?为什么?3.作为观察者,在幸运搭档交流中,你的感受如何?4.在与他人交流中,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对方明白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5.我们应通过哪些途径,才能更好地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观点?

[价值提升]人们可以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不同的沟通,语言交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谓“一样话,百样说”,说法不同,效果便截然不同。同样的话,不同的语调、语速,声音的高低、面部表情和体态动作,都会反映不同的思想和情感内容。科学研究发现:人们接收到的外界信息70%~80%来自于视觉信息。因此,“耳闻不如目睹”,从某种意义来说,沟通中的非语言交流也许比语言交流更为重要。

人们能够一时停止有声的说话,但却不能停止通过各种身体的态势有意无意地不断发出信息。也就是说,你的表情和体态道出了你的真心话。所以,交往中还要注意非语言方面的一些技巧。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的协作性,认为虽然理解是由个人建构,但是理解和学习应产生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内容及教学媒体的交互作用中。实践证明,在协作活动中,学生所使用的语言比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问答式交流要来得丰富自然、贴近生活。学习内容应该通过协作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认同、领悟、内化、实践才能真正实现。

(四)成果分享———送你一座心桥

1.学生分组讨论沟通中应注意的问题,用几个词概括后写在大白纸上,如倾听、真诚、微笑、友善、信任……

2.教师归纳总结,把沟通中应注意的关键词写在彩色卡纸上,构成一座有效沟通的心桥。

3.每个学生用一句话来表达今天活动的感受。

4.全体同学一起宣读“沟通者誓言”。

建构主义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 高校体育 教学设计

一、前言

建构主义特别注意学生个体的认知发展,该理论认为学生的个体认知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紧紧相联。学生应该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心理结构特点,充分展示自己的主动能动性,主动与社会接触,从生活中学习。教师在构建主义理论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主导作用,不是主体作用,要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应该重视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充分体现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利用现论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培养出21世纪合格人才而努力。

二、构建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经多位教育专家皮亚杰、布鲁纳、维特罗克和维果茨基等人的发展,与认知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并称为教育心理学的三个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它就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原有的经验,将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进行对比,主动的接受新的知识。在这种理论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观能动的,只是借助外界的互动,最后产生新的信息量的一个过程。在这种理论下,教师不能单纯的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不再是通过课本、文字、图片和板书、演示等这种形式表达出原有的知识,而应该只是一种假设,假设这种知识是如此,让学生以自己的经验背景,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建构知识,每个学生自己有能力认知世界,也有能力重新定义世界。

三、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校体育教学设计

(一)设计分析。

高校体育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只有在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校体育教学设计是指要以学生的眼光看待问题,要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摸索前进,通过控制整个学习过程使自身体会到教学的真正目的,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迫接受,同时,还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内在特征并对他们进行保护;第二,要分析学生的特征,只有了解各个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与知识水平,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个性的学习资源,为他们提供利于学习的指导;第三,要分析学习内容的特征,学习内容分析是指对学生初始能力向最终能力转化的过程中所需的从技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释的过程。建构主义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真实环境下的任务并以此达到学习的目的,但在这个过程中的任务能否体现出体育教学的目标,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分析体育学习内容的特征。

(二)学习方式设计。

自主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核心之一,它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做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是一种伴随教师指导的、学生“自由发挥”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想让学生的力量得到提升,那么可以先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因材施教,选择适合他们身体状况的体育器材进行力量训练,也可以通过俯卧撑、引体向上等简单异行体育运动来进行力量训练。

在体育训练中,合作学习也是其特点之一,就体育训练项目本身而言,无论是团队项目还是个人项目都体现出队员之间的合作精神,通过合作学习,教师的思维与学习群体的智慧就能相互融合,共同完成对体育知识的意义构建。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采用丰富多样的集体性项目或是娱乐性的游戏来激发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表现会影响到整个团队,从而在项目过程中不断地自我改进,提高团队成绩的意识。就算是在个人项目中,教师也应为学生制造相互指导、相互帮助的机会,让学生有团队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三)学习资源设计。

在建构主义学习中,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是其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资源对于学生了解问题,构建属于自己的智力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创建与体育知识相关联的信息环境,为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关学习资源,其中除了文本、声音、图形、视频外,还包括利用网络平台获取的各种资源,多角度全方位的向学生展示体育相关知识。此外,在学生学习资源设计的过程中,还需要及时阻止“信息污染”,建立全面系统的信息资源库,以便于学生自己搜索并获取信息。

(四)学习情景设计。

高校体育教学中学习情景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营造一种真实、气氛恰当的学习环境可以短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距离。学生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重新营造都离不开学习情景。建构主义理论下学习情景的设计要还原知识的真实性和生活性,同时又不失学习的目的性,要营造一种轻松自由的气氛,让学生在真正生活过程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提升知识。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体育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的体育理论和体育技能的掌握水平方面的评价,也包括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开展体育锻炼和学习体育理论的态度的评价。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过程中,学习效果评价是综合性评价,评价过程贯穿始终,改变以往的单一形式,结果评定的方式。评价方式多样,理论加实践,终期和平时的方式进行。由传统的教师评价向学生与教师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