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科学基本知识

生物科学基本知识

生物科学基本知识

生物科学基本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生物学;原则;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高三生物学复习备考,是以生物教材、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为依据,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梳理,使学生扎实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形成较熟练的生物学思想、思维、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相关知识的重新整合,构建生物学科内的知识网络,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能力;通过适当的习题训练,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技巧。我认为在此期间教师应注意把握如下几个原则:

一、注重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原则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因此,生物复习过程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基础,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等基础知识要逐一弄清,达到融会贯通、熟能生巧的地步,从而应加强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

(一) 对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

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一个特点,虽然在高考中强调了对能力的考查,但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考能力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作用,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很难形成。强调对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考查,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生物科学的某些专业名词、术语,而是要求学生能够解释和说明所学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含义,并能用适当的形式(如文字、图或表)进行表达。这个目标分为三条:⑴理解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谓理解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就是不但要知道它们的含义,还要知道它们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⑵定量描述生物科学的现象和规律。包括用数学知识处理生物问题,以及用简单的图、表和数据描述生命活动的特征等方面;⑶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常这一条内容课本中是没有的,常出现在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

(二)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生物科学是实验性科学,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是由实验推导和论证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实验能力也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生物科学的重要知识常伴有实验是现行高中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本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使用实验仪器,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解释实验结果或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能够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

(三)获取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

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通常是用文字和图表来描述的。与文字相比,图表描述生物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因此常被各类科研文章采用,要读懂生物科学方面的资料,能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并能从中找出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等。解答考查这类目标的试题,要求学生能从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具备基本的生物科学知识以及判断、推理和计算

能力。学生在阅读生物和化学方面的资料时,要着重了解所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方法,同时还要能读懂图示的生物意义,以及有关生物量之间的定性与定量函数关系。

(四) 对生物科学基本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解上是不够的,还要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这些知识去指导生物科学的研究、社会的生产和人类的生活,必须懂得生物科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本目标的试题有的需要生物、化学、生物其中一个学科的知识就可以回答,有的需动用生物、化学、物理三个学科的知识来回答,尤其是以现实问题立意的试题,因为现实问题常常是综合的。如植物施肥过多的“烧苗”问题的分析、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的原理剖析、生态农业、基因工程、沙尘暴、食人鱼等生物入侵与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水稻基因组的测定、克隆人 、艾滋病与吸毒等,并且学会将这些情景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解答的技巧和方法。

二、构建知识网络与围绕主干知识相结合复习的原则

在生物学的复习过程中,生物学科的教师要避免这样一个复习的误区:在生物学的复习过程中仅仅把以前学习的知识点再引导学生复习一遍。因此,高三生物学的复习,不仅要求生物教师引导学生着眼于基础知识的复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的知识网络,围绕学科的主干知识进行有效地复习。

(一) 构建生物学学科知识体系。

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知识基础。能力是建立在知识这个载体上的。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如(1)化学元素化合物(包括生物大分子)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个体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环境保护;(2)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基因结构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生物的多样性。(3)生殖有性生殖减数分裂DNA复制准确复制遗传(发生差错变异)生物进化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这样帮助学生归纳出知识主线,有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并形成联系的观点,活跃思维。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才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这是实现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基础。

(二) 围绕主干知识进行复习。

生物学科的主干知识是近几年高考的考查重点,突出考查主干知识、重点知识,有利于引导教学回归教材,把时间、精力有所倾斜。在考查中,也反映了学生识记、理解、运用等生物学科基础知识的体系状况。从生物学主干知识、重点知识方面去考查,这种试题导向更有利于引导高三生物复习教学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把握。

在生物学的复习过程中,生物学科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生物学的主干知识进行复习。如生物体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关系、真核生物的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联系和区别、生物体遗传的物质基础与遗传规律的关系、生物的进化与生态系统的联系、人体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联系、人体的免疫与机体的代谢调节、生物体的生殖与细胞增殖、分化的联系、基因与基因工程、细胞与细胞工程、微生物的生长规律与发酵工程等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学科主干知识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学科最基本的思维品质。

三、专题复习与模拟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在二轮复习中,复习专题的选择、习题的精选、解题技巧的培养是这轮复习的重点。专题复习的进行有利于学生形成不同章节之间、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之间重要知识点的综合,这种知识点的综合体系要有效地转化为实际地分析解决学科内综合问题的能力。而适当精选的模拟试题的训练,有利于强化与提升这种综合能力。

(一) 专题复习。

第二轮复习专题的选择有两个方面可作考虑,一是学科内跨章节的专题,如植物生命活动与调节专题,涉及必修教材细胞学、植物生理与调节及选修教材第三章植物细胞工程。这种方法能帮助学生理顺在第一轮复习中零散的知识点,建立起完整的关于植物学知识的体系,有利于学生解决高考出现的综合题;二是根据某一知识点,将与之相关的跨章节知识归纳在一起,如蛋白质专题、生物能量专题、生物育种专题、实验设计与分析专题等。这种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某一具体过程的综合分析能力十分有效。我在复习中只提供复习提纲,复习提纲共分六个专题,涉及三本教材的各章节知识点,按细胞与细胞工程、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及C3、C4植物、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及免疫、微生物代谢与发酵工程、生命的延续(遗传与进化)、生物与环境等体系,要求学生结合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回归课本,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知识点间的联系,课堂上不再具体讲解各知识点,如细胞工程、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等,而是注重分析各知识点之间内在的联系。对于一些重要的综合专题,如生物育种专题、蛋白质专题等,可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进行讲解,每专题计划用二课时完成。

(二) 精选模拟习题、强化解题能力。

在第二轮复习中,习题的选择对于学生得分能力的提高十分关键。模拟题选练时,不要不加选择地盲目使用外来资料和试题,避免重复和难题偏题的误导。做练习题要重质量而不是数量。也就是做一题要懂一题而且要会一类,通过做题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增强信心、找出差距。在习题课的安排上,按照不同的题型进行分类,有计划地集中选择某一类型的试题集中分析讲解,如信息题、图表、数据、曲线题、实验题等,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题型,如何进行分析、判断;如有效信息的提取、曲线升幅度、斜率变化特点、曲线拐点的含义等;习题课还要解决学生审题不仔细的毛病,特别对试卷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题,不能根据以往的经验答题,要注意题中信息的变化(如2004年上海高考题38题纵坐标不是常见的细胞核的DNA含量,而是每条染色体DNA的含量)。

(三) 重视评讲、规范答题。

针对高考理综试题特点,教师有必要进行习题的精选、重编试题,应将试卷中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习题选择出来,安排学生练习,并指导学生就审题、分析、解答三个过程逐一过关。在每个专题复习中,选择历年高考题中综合性强、易答错的试题,集中分析评讲;针对学生答题不规范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解答高考题,根据高考题所给的标准答案,学生分析自己答案与标准答案之间差异,自己漏答、错答的原因;师生共同评价高考题答案的准确性、规范性,通过有目的的训练、分析逐步提高学生的答题得分能力。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生物学复习过程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应用,必需以教材为本,不脱离教材,在极为关键的第一轮复习中,步步夯实教材基础知识是关键,不迷信课本以外的东西。必须紧扣考纲、明确考点、把握目标。重视生物学核心知识,既包括经典的、在生物学知识体系中具有支撑作用的基础知识,例如植物光合作用原理、生物细胞呼吸的原理、遗传的基本规律等知识;又包括体现现代生物学进展的新知识,例如细胞生物膜系统、干细胞、PCR技术、基因工程等知识;还包括解释和解决工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优生等生活实际问题所需要运用到的各种生物学知识,例如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等知识。生物学科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既是生物学科特点的必然体现,也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因此,教师应尽量列举大量的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如滥用抗生素问题,食品安全问题,AIDS研究,禽流感,假药事件等;要引入生命科学发展史和学科前沿知识,凸显生物学科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激发兴趣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向学生介绍现代科技知识,这样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生物学备考过程中要在学习生物高考大纲的基础上,突出能力的培养,在选择题目时,立意于能力,注重学生对知识分析和运用,但又不忽略基础知识的复习,始终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改变教法,消除了以满堂灌、简单地重复知识来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以题海战术来泯灭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的传统复习方法,只有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生物科学基本知识范文第2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敢刚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全体教育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度过的,所以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在课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效益,努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教育。努力结合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每位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科学素质是一个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由知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三个方面组成。结合高中教材的特点和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生掌握物理学中简单的物理现象,最普通的物理常识及科学史知识,最重要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2、使学生掌握与物理知识联系密切的实际知识。主要有: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

3、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高中阶段主要培养一下三方面的能力:一是观察、实验能力。二是分析概括能力。三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掌握最基本、最常用的科学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方法,分析、概括方法,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科学品质和科学态度。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坚强的意志、高度的责任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6、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高中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念。

结合高中教育的特点和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本人认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和发展学生素质教育主要经过以下几个基本途径: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物理学的知识是发展学生素质的基础,但并不是教得越多越好。教材所编写的知识内容与旧教材相比,作了大的变动,以适应现代公民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的指导思想由应试教育真正转到素质教育上来,把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放在中心位置,严格按照大刚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最常用、最基础、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和技能。

二、加强知识的应用训练

加强知识实际应用是使学生真正学好物理基础知识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重要方面。学生只要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可以说他真正把知识学到了。加强应用训练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把知识技能的教学和知识应用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吧基础知识依次组织到社会生活中,以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基础知识为核心,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知识的应用。

三、加强观察、实验训练

观察和实验既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实验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四、加强分析、概括训练

分析、概括是从感性认识上升的理性认识,从具体的诸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得出概念和规律的基本思维方式。由于中学物理中的概念、规律,基本上是从物理事实的分析中概括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析、概括训练的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强调概念、规律得出过程的教学。

五、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

科学方法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工具,在物理教学中学习和应用科学方法对于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学习中学物理主要通过观察实验,了解现象,取得数据和资料,发掘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和上升为理论。最后应用知识来说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学物理的形象、概念和规律中也蕴含着极其丰富和科学研究方法,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这种潜在因素,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训练。

六、加强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的培养

生物科学基本知识范文第3篇

一、“3+X”中的理科综合,转变教学观念

“3+X”高考改革方案的实施,其目的就是全国推行中小学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理科综合测试的方式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重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的能力,强调知识的自主选择和开放性,打破学科界限,将理、化、生有机地综合在一起进行考核,变传统的知识型考核为能力型考核;物理学科是综合科目的重要学科,分数比重大,能力要求高。因此,作为物理教师应该认真思考,调整教学思路,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明确“以能力立意,注重能力,注重综合,注重应用”的教学改革目的,更新教育观念,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单纯传授知识向注重能力转变,二是由理论向应用型转变;培养学生接受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各种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各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理、化、生三种知识进行综合的能力;从而提高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中学物理教学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学生个体今后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的发展。

二、狠抓物理学科的“双基”教学,优化知识结构,重视物理学科内综合能力的培养

抓好基本知识的教学,仍然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虽然现在对能力的要求提高了,但基础的东西是最有价值的,它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的,离开了基础知识,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学物理内容丰富,它包括许多实验。在平常的教学中,就应该注重基本概念和基础规律的教学,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和《考纲》;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透物理学各分支的重要而具体的规律。如: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玻意耳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透镜成像规律等。同时从整体上认识物理学科各部分规律的内在联系,如: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微观和宏观的联系、波动性的粒子性的统一、质能关系等/形成良好、完整的物理学科知识体系。

三、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打破了过去那种建立在理想化模型,基本上强调紧扣课本的命题思想,加强了知识应用的考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以现实问题为主,注重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具体应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把生活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并用物理知识和规律加以解决;要重视知识的应用性、注意搜集资料提供生活中的物理信息。研究物理学科知识体系中哪些知识能与自然、社会现象紧密联系;如何在教学中加以渗透,如何引导学生从学科知识的视角去观察、关注自然、科技、生活、生产中的学科问题。物理学中几乎每一个重要知识点都跟现代科学紧密相关。如:万有引力、圆周运动与GPS全球定位系统、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电场与静电除尘,磁性材料与计算机的记忆芯片,电磁感应现象与磁悬浮列车,IC卡,光的全折射与光纤通讯,激光全息与身份证等,使学生感到物理学就在身边,是一门活生生的科学。若长期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敏锐地把握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综合能力测试的情景素材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重视学科间知识渗透,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3+X”中的理科综合是将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糅合在一起,它不是几门学科按一定比例的“拼盘”,而是将几门学科有机地结合;既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更注重思维方法的互补。这三科知识的渗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⑴研究对象的共同性。物理、化学、生物研究的对象都是物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物质的状态性质、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物质的应用和危害,知识的共享性。如: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均是三门学科必须遵守的基本原理;⑶知识的交叉性和相互性。如:三者都必须研究物质的结构微粒。通过对分子、原子的研究制造原子弹、合成了胰岛素、合成了各具特色的新材料和新药。因此,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一要在立足本学科的基础上,多与其他学科交流,通过三门学科教师的共同研究找准相互渗透的交叉点。让学生明确可能出现综合的知识点,树立综合意识;二要多走图书馆,阅览室和上网等机会,加强教师自身的阅读、学习,收集有关信息资料,拟编一些综合题目。如:跨学科综合题目;励学生勇于猜想,提出独创性想法的开放性题目;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的,能引导学生思考,具有创新的题目等。有计划地投放,让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三是关注改革动态,研究考试热点。

五、重视物理实验教学的开发,开展科技活动、实践活动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及规律的形成,都离不开大量的自然现象和实验,它是撑起物理教学大厦的基石,具有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的特点。特被是学生实验,它是在教学指导下最基本的定向实验活动,它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最基本活动、最有效的载体。由于实验本身的特点,对于活化学生知识和训练思维大有益处。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注意挖掘实验潜力。促进学生观察、实验、假设、思维的科学方法,重视开放性物理实验教学,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和探求未知、发现真理的能力。科技活动、实验活动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部分。物理要积极开展科技活动,举行科普讲座,指导学生开展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的“三小”活动,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是学习更现代化、具体化,把知识应用与实践中。

六、促成教学开放,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生物科学基本知识范文第4篇

一、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目标

1.生物知识目标。生物知识素养内容包含与人类现代生活与生产密切相关的最基本的生物学知识,以及反映现代生物科学水平的、基础性的、学生能够接受的生物学知识,还有生物学方法论知识等等。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今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2.生物能力目标。生物能力素养中既有进行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观察能力、实验研究能力、实践活动能力,更有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或自主学习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得生物学知识的首要步骤。科学研究中问题的提出和假设是通过仔细观察产生的,结论也是从实验过程中精细、系统的观察获得的,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等各种生物学实践活动需要大量的观察与分析。观察为各种思维活动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因此,生物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正确客观而敏锐的观察力的培养。

(2)实验研究能力。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生物学实验是验证和获取生物学知识、技能,发展思维力的重要手段。生物学实验能力包括:从实验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实验技能整体化运用的能力,具有运用实验寻求解答的能力。

(3)实践活动能力。实践活动能力主要是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即与自然界生活、工农业生产、医学及各种社会实践联系的能力。包括:能正确地把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知识运用于现代生产生活、实验中去,特别关注传统知识的现代拓展。如分析解释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中的应用;更强的实践能力还表现在能将中学的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到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如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物理、化学、地理与数学等多学科的简单综合性知识,共同解决环境治理、能量开发利用、生物种群分布等问题。

(4)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生物学的各种观察、实验、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分析、比较、判断与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也得到长足的发展,这是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基础。探究式学习的过程离不开大量的观察、实验、调查研究及各种思维活动,是知识与科学方法相结合的训练,是多种能力整体性运用的创新活动。在培养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实践活动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这是当今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3.思想情感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在生物科学的知识素养与能力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经常渗透思想情感及价值观的教育,这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如,在知识与能力培养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热爱生物科学、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创新精神、与人合作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具有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等。

二、生物科学素养培养的原则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因而特别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所以,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中心,精心设计能引起每个学生思索的问题,学生有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才能主动探索,才能在问题探索中培养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概念、原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全面性原则。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生物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传统的生物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授受,轻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构建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科学教育体系。

2.全体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培养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生物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现在高中生物课程的设计也使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多样化需求成为可能。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必修模块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选修模块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

3.基础性原则。知识是发展能力的载体。知识性内容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相关性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时效性就越长久,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越大。生物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结构特点,注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关的教学内容,忌盲目拔高,避免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

4.时代性原则。生物学教学要体现“科学、技术、社会”的思想,反映当今社会、经济和生物科技的关系。植物组织细胞离体培养、试管婴儿、克隆、基因工程技术合成胰岛素、干扰素、酶工程的应用、分子探针的应用、转基因食品、人类基因组计划等已经或正在走进人们的生活。生物教学应引入这些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关心又感兴趣的热点问题,结合教材的基本原理,组织学生讨论、学习,一方面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物科学基本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生物 科学素养 培养

中国科协组织进行的“2001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1.4%。 这一比例虽然比1996年前有显著提高,但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差距明显,必须切实抓好全社会的科学普及工作,我国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工作任重道远。据了解,1985年美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5%,到1990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将近7%,我国到2001年的最新数字仅仅为1.4%。差距是显而易见的。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弊端是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学习书本知识,他们的记忆、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强,能做题、会考试。但由于很少有机会走出课堂去接触自然与社会,动手能力普遍差,特别是县区学生更是如此。其科学素养结构性贫乏现象更加明显,导致大部分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呈现潜力不大、后劲不足、科研能力不强的现象。为此,新课程中各学科教学大纲与教材中都安排了很多课外实践活动,弥补他们在这方面的不足。

一、 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

一般说来,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应涉及到四个方面:

(1) 科学知识与技能;

(2) 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

(3)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4) 科学、技术与社会。

学校的科学教育要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和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为核心,以培育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为主导,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基础科学知识及其技能的学习为基础,以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背景,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养成科学的行为和习惯。

要把作为科学实践指导与规范的科学思想(包括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它所应用或创新的科学方法与科学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不足,帮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受到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的熏陶,从而培养比较全面的科学素养。

在进行科学知识教学中,将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功能以及社会、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渗透进去,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特别是自然科学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与意义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从而建立起比较符合时代特征的科学观和以科学实践服务社会、服务祖国的自觉意识,并学会在实践中逐步综合地加以运用。

二、 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原则

1、力求体现科学本质

科学本质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其过程是科学探究活动,其成果是科学理论知识,其认知主体是科学家,其活动规范是科学精神,其社会功能是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要从这种广义的观点出发,把对科学教育和科学素质的理解,建立在这种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基础上。科学教育不仅要涉及到科学知识的传授,而且还要涉及到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以及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2、全面提高科学素质

根据上述广义的科学本质的观点和科学教育的内涵,科学素质就不只是科学知识一个方面,还涉及到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方面。

3、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统一

确定中学生应具备的科学素质的具体内容,应面向全体中学生,而不是少数精英分子,所以它应该具有普及性。同时还应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中学生正处于学知识、长知识的阶段,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其进行科学素质的教育应与这种特点相符。要选择那些对他们这个年龄段来说是最重要、最基本的科学素质。此外,还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全面考虑基础性与现代化的关系,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要选择那些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关,与学生今后终身学习有关,又是他们能够接受的、能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内容。

三、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途径

1、 深化生物科课程教材、课堂教学的改革

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实现素质教育科目化,把课程、课堂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渠道。

(1)使学生掌握生物学中常用的、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如:生物体最基本的形态结构、生物体各部分的生理功能、遗传、进化和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普通的生物常识及科学史知识,重要的生物概念和规律等。

(2)使学生掌握与生物学知识联系密切的实际知识。主要有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现象,生物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一些重要的社会问题和现代科学技术成就。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高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以下5个方面的能力。

①较熟练地掌握显微镜使用、徒手切片和制作装片、做简单的生理实验等生物学基本方法和技能。

②初步学会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等,并且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正确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生物体和生命现象。

③初步学会设计实验,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④逐步形成分析、综合、比较、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学会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

⑤通过完成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探究、实习和参观等项目,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并逐步确立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2、 确保拓展型、研究型课程的开设,提高质量

注意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知识、社会实践相联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重视各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

从综合的科学文化视角,以科学的方法去融合与连结理科各学科内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从各学科相互渗透和影响、科学综合知识网络和科学方法的角度去认识自然界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现象与规律,认识不同运动形式中的特殊现象与规律,理解和把握各学科知识点与综合知识网的关系,进而逐步建立正确的、比较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