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危机管理读书笔记

危机管理读书笔记

危机管理读书笔记

危机管理读书笔记范文第1篇

[摘要]顾颉刚一生读书治学,主张有计划地读书。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研究重点,所选读的书籍类型也有所不同。“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顾颉刚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期间所选读的书籍,除重视经史典籍的研习外,多关注记载有关中国历史地理、民间文化、边疆历史等内容的史书。在注重读书与时代互动,注重读书治学的同时,以民众教育和边疆工作践行读书不忘救国的至理名言,唤醒中国民众抗日救亡的民族意识。抗战时期顾颉刚史学阅读类型的选择与抗战大环境下顾颉刚的史学研究主题密切相关,此又与抗日救亡运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参考文献31。

[关键词]顾颉刚;抗战时期;史学阅读观

顾颉刚(1893年~1980年),中国著名的古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的创始人,中国历史地理学及民俗学的开创者。他在中国史学界取得的辉煌成就即在不断地读书、积累、思考、实践过程中沉淀升华。“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民族危机日亟,顾颉刚一方面积极呼吁读书人担负起救亡图存的责任,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宣传、教育兴国等实践活动唤醒中国民众抗日救亡的民族意识。本文拟通过归纳总结“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顾颉刚史学阅读类型的选择及其特点,分析其史学阅读研究与时代互动的关系,试图揭示抗战时期顾颉刚的史学阅读与实践具有强烈的国族观与抗战动员色彩。

1史学阅读的类型

顾颉刚一生治学的目标即“对于战国、秦、汉时代学说之批判”,始终重视对《尚书》《诗经》《史记》《左传》《论语》《孟子》《墨子》等典籍名著的阅读与研究[1]。考辨式的史学阅读与研究手法,常见于顾颉刚的读书笔记,“疑古辨伪”的精神贯穿其整个史学研究生涯。但不同历史时期因各方面原因,顾颉刚史学阅读的重点有所不同。日本侵华战争大环境下,民族危机愈来愈严重,顾颉刚史学研究的重点逐渐向关注救亡图存转变,其阅读也主要围绕该主题展开。“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作为历史研究者的顾颉刚感到自身有唤醒中国民众认识祖国疆域及中华民族历史的责任,开始对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展开系统性研究。随着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他将研究重点倾向探索边疆地理与民族演进史。因而,该时期顾颉刚多选读古地理之书,或与古地理内容相关的典籍杂记。通过研读《史记》《禹贡》《汉书》《王制》《河图》等史书典籍及《南北史补志•地理志》《元和郡县志》《元丰九域志》等地方志书,考察中国古代地名演变、州际边界、疆域面积及各地历史地理沿革和风俗习惯变迁。通过对诸多史地类书籍的阅读和比较,顾颉刚认为《禹贡》是中国古代记载地理沿革材料最古老最完整的典籍,而研究自然地理最优者可以《山海经》为代表[2]。

该时期顾颉刚史学阅读与研究促进了人们对祖国疆域及民族历史的认识,唤起了人们对祖国抗战现状的关注。与此同时,顾颉刚为完成《三皇考》和《两汉州制考》的写作,需要考察古代名物制度的演变历程。因此,该时期顾颉刚阅读类型的选择也多关照诸如《管子》《周礼》《仪礼》《汉书》及有关名物制度内容的典籍。通过阅读,考察并梳理三皇五帝名称的渊源、地方行政区划及地方制度、等级秩序及民间婚丧祭祀等礼仪制度、土地制度和地方财政等经济制度以及地方官制等系列名物制度的演变。其中,顾颉刚读《管子》五十七篇《度地》时,发现其中记载的行政区划对里、术、州、都等地方区域命名的根据及其相互关系的内容[3],与《周礼》中对轨、里、练、乡、帅等的区分与命名存在划分上的差异,不知孰为事实[4]。发现史事记载的矛盾与冲突后,便搜集更多的原始资料对其进行考辨。在考察古代名物制度演变过程的同时,顾颉刚还坚持以疑古辨伪的精神对其中的记载进行辨伪。抗战时期顾颉刚着重研读经史典籍与史事辨伪工作,期间所做的读书笔记,往往两三天即可写毕一册。全面抗战爆发后,顾颉刚顺应内迁大局,服从人事调动,常常辗转于西北、西南地区执教,无法再作系统的研究,主要以实地考察代替史料阅读与研究。读书时间既有所减少,因而读书笔记多有间断,或一两年才完成一册,那段时期的读书笔记中多流露出对日本侵略者的怨愤之情[5]。

2史学阅读的热情

顾颉刚不仅热爱读书,且善用脑力,主张看书必定要有所思,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将所思所想写入读书笔记中,以此加强记忆,积累史学研究素材。顾颉刚读书时喜欢思考问题,走到哪里,总要一路看,一路想,但苦于“记忆力不好”,便不得不一路做笔记[6]。读到有意思之处,常把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随手标注于书中,“逢到书端上写不下,便写入笔记簿里”。为此,顾颉刚养成了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记得多,作文章时便如行云流水般自如,引用材料也可信手拈来,人们往往因此惊异于他强大的记忆力。为此,顾颉刚解释道:“只缘个人习性乐于遇事注意,而此腕又不厌烦,一登于册,随手可稽,予盖以抄写代其记忆者也。”[7]乐于“遇事注意”,即善于留心观察、肯深入思索,“此腕又不厌烦”即随时勤翻书勤做笔记,积累史料。顾潮、顾洪在回忆父亲时,指出其治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勤动脑、勤动笔,提到顾颉刚常说的一句话“遍地都是黄金,只怕你不去捡,随处都是学问,只怕你不去想”,即强调勤学善思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无论是阅读、教学抑或整理古籍、研究学问,顾颉刚往往能从旁人看来认为微不足道之处发现问题,并将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即便是日常见闻,凡是觉得有用者,也都收入读书笔记中[8]。

留意记录书籍内外的各种见闻,勤于思考,便能从无问题处发现问题,这是顾颉刚与一般学者不一样之处,也是他之所以能在中国史学界创造辉煌的原因之一。顾颉刚追求专心读书治学的生活,时常为自己能多读书、多做读书笔记而欣喜,也为忙于人事应酬或因战乱干扰荒疏了读书而感到惋惜[9]。他身兼多职,常被繁忙公务缠身,即便如此也不愿舍弃阅读,故致夜间常难以入寐[10]。为此,他自己也曾说“我这喜欢记录的天性,是无论何时都抑不下去的”[11]。自古以来,热爱做读书笔记并以此作为自己及后人学术研究资源的学者,为数甚多,但顾颉刚的读书笔记不仅详而且勤,可以说除了在旅途中,甚至与朋友们在公园茶聚,也往往手不释卷[12]。即便是上门拜访朋友又恰逢主人不在,便在等候之余利用时间阅读做笔记。一天未能读书便觉得这一天是白活了[13]。在日本侵华的“社会动荡最甚之日,又当经济压迫最酷之时”,顾颉刚仍坚持读书,并感到“能写一点笔记,已属千难万难”[14]。读书对于为学者而言是一件幸福的事情[15]。读书和笔记之于顾颉刚,犹如空气阳光之于生命,须臾不能相离[16]。直到其生命的最后一天,都还在坚持读书。顾颉刚逝世后,人们翻看其留下的日记,发现其中还记录着他许多计划撰写的论著和未完成的读书计划。顾颉刚读书治学最反对死读书,最恶附会权威,若子女或学生在读书时能发现问题并提出质疑,形成自己新的见解,无论对错与否,他必定大加鼓励[17]。反之,若遇到只会照搬前人观点而毫无主见的学生,必定给予严厉批评。

顾颉刚在《寒假读书记》首页上写道:“余读书最恶附会,又最恶胸无所见,作吠声之犬。而古今书籍犯此非鲜,每怫然有所非议,苟自见于同辈,或将笑我为狂。……吾今有宏愿在,他日读书通博,必举一切附会、一切影响皆揭破之,使无遁形,庶几为学术书籍人心世道之豸。”[18]这种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主张,即顾颉刚一生读书治学所坚持的原则与宗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顾颉刚在燕京大学执教,便要求学生要“彻底破除”迷信权威的英雄思想,养成勤学善思、多做读书笔记的习惯[19]。王钟翰在回忆顾颉刚授课的情景时说:“顾先生在课堂上所书写的内容,全是他自己平日读书心得的笔记,许多问题都是我们平日置信不疑,或视为当然的事,现在突然被顾先生提了出来,大家先是惊愕,继之是兴趣盎然,思之再三,终是佩服”[20]。学生们甚为赞叹顾颉刚善于发现问题的阅读能力及敢于打破权威的治学思想,对书本内容要以理解为主,不可全信,并要学会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21]。不仅不迷信历史,且勤于考证,辨别真伪,这就是古史辨学派的治学原则,也是学术研究者所应持有的基本观点。顾颉刚嗜书如命的习性感染了周围的人。顾湲回忆父亲时称:“买书是爸爸最大的私人开销,见到好书,无论多贵,哪怕一点点凑钱,他也要设法买下来。家中经济并不宽裕,又一次,妈妈曾背着他卖掉一些古书。他发觉了便勃然大怒,一定要跑到中国书店把书追回来。爸爸这种嗜书如命的脾气传给了我们,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现在,若有一个月未去书店,便觉得对它不起。”[22]顾颉刚爱读书爱买书的习惯不仅终身坚持着,还影响着顾家兄妹,买书成为一种家庭传统。

3史学阅读的追求

顾颉刚不是一个“塞耳不闻天下事,埋头死读圣贤书”的学者[23]。其一生经历过八国联军侵华、五卅惨案、抗日战争等备受外国侵略的屈辱历史,亲身体验过民族危亡的困顿。因而,顾颉刚在坚持读书与治学的同时,能够积极投身于救亡图存的社会运动。尤其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中国抗战宣传及文化教育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用自身的实践行动践行了蔡元培“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的至理名言。读书不忘救国,学者应以为政济世为己任。抗日战争爆发后,顾颉刚便意识到只有发动民众的力量才能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这成为顾颉刚运用通俗文化的方式宣传和动员民众参与抗战的重要途径。东北沦陷后,顾颉刚疾呼“当此国家多难之日,吾辈书生,报国有心,而力学为逮,窃愿竭驽钝之资,为救亡图存之举”[24]。指出读书人虽能力有限,但只要能想方设法参与抗战,即能为抗日救亡做出一定的贡献。“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的十四年间,民众教育和边疆工作两件大事占据了顾颉刚的心。顾颉刚在辗转各地考察、研究过程中,认识到要真正挽救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首先要发挥读书人的作用,鼓励青年们要“到民间去”,进行抗战文化宣传,创办抗战刊物,“把自己的脊梁竖起来”[25],唤醒民众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他不但大力呼吁青年学者们积极投身前线文化教育事业,并且用实际行动履行自己关于民众抗战动员的主张。

民众教育方面,顾颉刚为当时中国民众无法深刻认识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倍感忧心,意识到要救中国非全国民众一致觉悟不可。他在群众中进行抗日救亡的文化宣传与教育活动,借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典故创办三户书社,以表达对外来侵略抵抗到底的决心。书社创办几个月后,由于薪金停止扣用,经费来源断绝,日寇及政府当局对书社活动的干扰破坏,社员的抗日情绪有所衰落,但顾颉刚以“不做则已,一做则越来越有劲”的性情,索性将燕大抗日会的事业变成他私人的事业,“竭力挺了下去,除了自己贴钱以外,再在外面募捐”[26]。三户书社在资金短缺、日寇打压、国民政府查办的艰难环境中,顽强地宣传抗日救亡。后来顾颉刚将三户书社的范围扩大,并将其改名为通俗读物编刊社。抗日战争期间,顾颉刚写了大量通俗文字,印成宣传抗战知识的小册子,广泛流行于大后方民间社会。据日人小仓芳彦统计,从三户书社起到1940年结束为止,“顾颉刚发起组织通俗读物编刊社,采用鼓词,小调(民歌)一类的形式,把抵御外侮的故事编成通俗说唱,致力于抗日宣传工作……其间刊行的通俗读物,有六百种,共计五千万册”[27]。编刊社刊发的通俗读物吸引了当时民众的极大关注,为推进国家抗战宣传具有重大意义。边疆工作方面,顾颉刚以其历史地理学者的爱国激情,教导学习历史的学人们潜心边疆的地史研究。在燕京大学及北京大学执教期间,顾颉刚开设“中国古代地理沿革”课程,创办《禹贡半月刊》,“中国的神圣领土不容侵犯”是当时《禹贡》的中心思想。《禹贡半月刊》的创办,标志着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诞生。半月刊的《发刊词》正是顾颉刚在日本帝国主义进逼平津,把我国的“民族意识激发得非常高”的时刻下写出来的[28]。

在西北、西南工作及考察期间,顾颉刚募集资金创办《边疆丛书》,刊印多种西北边疆的地史珍籍,传播濒亡的文献,唤醒边士保卫祖国疆土的笃念[29]。联合《新亚细亚》《康藏前锋》《蒙藏月刊》等边疆刊物,刊发边疆史事,激起海内外同胞之爱国热忱,共同谋求巩固边疆之策,保卫国土[30]。1938年,顾颉刚在《益世报》开辟副刊《边疆周刊》,周刊的办刊宗旨是要使一般民众获得对于祖国边疆的基本认识,要使学者们时刻不忘中国的民族史和疆域史,更要促进边疆人民和内地同胞合作开发的民族运动,并共同抵御野心国家的侵略。顾颉刚不仅以读书治学的方式关怀民族命运,并以教书育人、创办刊物的途径传播中国边疆地理与民族演进的历史知识,在文化领域宣传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精神,激发边疆人民的民族意识,促进边疆各族人民与汉族的民族凝聚力。顾颉刚不仅仅是一个埋首于故纸堆中的所谓“书斋里的学者”,更应是一个怀有深切民族关怀的知识分子[31]。全面抗战爆发后,顾颉刚走出书斋,远赴西北边陲,遍访甘肃中南部各县实地考察,利用通俗知识进行抗日文化宣传,发展教育事业。

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提出一套发展甘肃教育的计划。他在抗战时期为民众教育和边疆工作所做的努力,对促进地方开发和民族团结及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特别的贡献。顾颉刚一生读书无数,著述颇丰。留给世人的读书笔记及日记反映了他在抗战时期仍坚持读书,并不忘担负起一代学人的救国责任,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学、民间文化、边疆史地加强中国民众关于疆土及中华民族历史的认识。以创办抗战刊物进行民众教育及边疆工作等文化宣传战略唤醒中国民众的国家意识,呼唤民众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抗战时期顾颉刚史学阅读及抗战文化宣传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顾颉刚的史学研究具有浓厚的抗战服务意识,其史学阅读也围绕该主题进行,凸显出强烈的国族观与抗战动员色彩。

参考文献

[1][5][9][16][18]顾颉刚.顾颉刚全集•顾颉刚读书笔记(卷[M].北京:中华书局,2011:前言.

[2][3][4]顾颉刚.顾颉刚全集•顾颉刚读书笔记(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2011:569-570,454,454-455.

[6][7][8][10][12][13][15][17][19][20][21][22][23][24][25][27][28][29][30][31]王熙华.顾颉刚先生学行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6:490,268-269,471,471,397,470,54,466,135,204,243,489,1,222,128,113,122,65,222,130.

危机管理读书笔记范文第2篇

2008年10月20日的报道《身份证复印件被盗用骗贷2000万500无辜市民成被告》的“新闻提示”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法官为广大市民支招,一方面要妥善保管身份证,谨防丢失;另一方面要在身份证复印件上骑角(斜对角线)写明用途,以防他人二次复印后用作他途。” 法官这一提示有重大偏差,是对法律的误读,同时也是对公众的错误引导。

笔者想针对以上事件,就容易被公众错误理解的身份证借用加以说明。

身份证只能本人持有、使用,设立身份证法律制度的核心目的是证明公民身份。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一条规定“为了证明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公民的身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的立法目的有四个:其一,证明公民身份;其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其三,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其四,维护社会秩序。而核心目的是证明公民身份,通过证明公民身份达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便利公民进行社会活动”、“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而证明公民身份这一职能只有在本人持有身份证的情况下才可以达到。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应当出示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一)常住户口登记项目变更;(二)兵役登记;(三)婚姻登记、收养登记;(四)申请办理出境手续;(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需要用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的其他情形。”该条列举的身份证使用用途也都是为了证明公民身份。

而未经书面授权持他人身份证使用为非法。

持他人身份证使用分两种情况:

一是,冒用他人身份证违法。

冒用身份证是指持他人身份证,自己冒用(未经身份证所有人许可)他人名义办理事务。这种情况属于冒用实践中比较少见,只有在持证人与身份证所有人长得比较相像的时候才有可能冒用,冒用是违法的,这个大家都比较认同,也不难理解。

对于冒用他人身份证的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十七条第一项规定:“由公安机关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处十日以下拘留,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二是,使用出借的身份证是不当使用――出借身份证不是民事授权行为,出借行为违法。

出借身份证是指把自己的身份证借给他人,在没有身份证所有人书面授权的情况下他人以身份证所有人的名义办理事务。

实践中这种情况较普遍,在很多情况下这种使用被商家和有关部门认同。如持他人身份证(甚至只是身份证复印件)以身份证所有人的名义办理移动电话入网、办理借记卡、取款等等。事实上这种使用也是违反法律规定的。有此违法行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十六条第二项规定:“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二百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商家把出借身份证理解为一种授权行为,上述新闻中法官也是这样误导媒体、读者的。因出借身份证行为违法,利用借来的身份证所从事的民事行为也当然无效。或者说不对身份证所有人产生法律效力。损失和不利的法律后果只能由实际使用人和商家承担。当然出借身份证的人依法也会受到行政处罚。这种把出借身份证理解为授权行为是对法律的误读。

我们应该准确理解身份证法律制度,正确使用身份证,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社会诚信危机。

谈及社会诚信危机,让笔者想起2008年6月17日的报道《公安部:公民持身份证办理事务有关单位不得拒绝》中曾提到“最近一段时间,不少群众不断反映依法持居民身份证到银行机构办理相关业务时被拒绝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长期以来身份证错误使用导致的社会诚信危机。

身份证使用的目的是证明身份证所有人本人身份。其正确的使用方式是:第一,本身持有并使用――证明本人身份;第二,书面授权他人代办事务,交他人持有证明身份证所有人(委托人)身份。持他人身份证代办委托事务应有委托人书面授权,这时身份证的作用为确认委托人身份,而不是证明受托人身份。这与无书面授权的借用身份证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

笔者在2001年的法律业务中曾接触过很多被盗用身份证(也包括身份证复印件)办理事务,诸如移动电话欠费、银行贷款,最后要求身份证所有人承担责任的案例。笔者在给当事人解答时明确告知身份证所有人:“没有你本人签字,别人用你身份证办理业务对你不生效,不必理会。”

危机管理读书笔记范文第3篇

《小鹿斑比》这个故事既描述了森林里的和谐气氛和动物们相互间温馨的扶持与友爱,也展现了动物们嫉妒、占有欲、争斗及面临恶劣的环境和可怕的人类时所表现出的迷茫和无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最新小鹿斑比读书笔记优秀范文,希望你喜欢。

最新小鹿斑比读书笔记优秀范文1最近,我在爷爷的陪同下,走进了《小鹿斑比》那奇幻的世界。那里书香阵阵,迷人心眼。我最喜欢小鹿斑比天生的聪明、活泼、天真、善良。他在慈祥和蔼妈妈教育下,懂得如何爱惜生命,如何识别敌人,如何逃离猎人的魔爪。他是一位听话的乖孩子。我最喜欢他在磨难来临,失去了妈妈的呵护时,勇敢地应对人类追杀,在老鹿王父亲的指导下,团结朋友,机智巧妙地克服困难,成为异常能战斗的新鹿王。

想起幼年时斑比成长的事件和我此刻的习惯就感到脸红。我生活中许多事靠大人包办。有时,在家吃饭要奶奶一口口地喂,晚自习结束,书包要爷爷一点点地整理,放学要大人接送。读了这本书后,我决心学会生活,自我动手吃饭,整理书包,自我安排晚自修。

想起幼年斑比能自觉听话和自我的调皮觉得不安。我已经开始改变爱看打打闹闹的动画片的坏习惯了。因为我看了很多打闹的动画片,如《洛克王国》、《铠甲勇士》等,下课异常喜欢跟同学打闹,有时还摔伤身体,我懂得做人要文静,和同学相处要友善友爱,做一个乖孩子。我做作业喜欢快,但很粗心,爷爷常对我说:做事要细心,生字词语才能记得住。这次语文三单元小测试,我把许多的“多”漏抄和“岸”字写成“边”都不明白。数学也一样,口算题的退位减法和进位加法总有几道错了。小鹿应对猎人的追杀多么的细心翼翼,而我做事这样的粗心,草心。

读小鹿,懂小鹿,学小鹿,我要做大鹿!

最新小鹿斑比读书笔记优秀范文2今日,我读完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小鹿斑比》。它讲述一只小鹿的成长故事:从小鹿斑比开始学步起,他和森林的同伴一齐经历四季更替、生存磨难,在不断了解大自然和人类的同时,小鹿斑比变得越来越强大,心灵变得越来越坚强。

故事里的森林美丽、迷人,自然清新,令人陶醉。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受到了来自人类行为的威胁。书中表达了对斑比和他的同伴们的赞美和同情,讽刺了人类的猎杀行为。

我最喜欢的是“斑比来到世界”、“斑比长大了”这几节。斑比来到世界的时候,单纯极了,活泼可爱,睁着大眼睛,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对森林充满了喜爱。斑比身穿漂亮的粉红色外衣,衣服上点缀着精美的白色斑点。看上去娇小可爱。斑比来到的世界可漂亮了。四周长满了严严实实的灌木丛,远看像翠绿的屏风,绿得人心里暖洋洋的,绿得人心里像流过了一股清流。森林里有高高的槭树、榉树、橡树,这些树枝似乎要触摸到蓝天,兴高采烈又蓬蓬勃勃的生长。森林里各种各样的形状各异、生机勃勃的绿叶爬满整个地面;纵横交错的藤蔓挂满了整个树林透过树叶。清晨的阳光好像金色的细沙洒落下来,温柔地抚摸森林里的万物。长大后的斑比长了一对长长的鹿角,身体更壮更结实。可是斑比的生存环境却受到了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多的同伴被人类伤害、丢弃。许多心怀不轨的人都把丑恶的双手伸向漂亮的鹿群。小鹿在人类的追逐下,再也无法悠闲自在地享受森林中的阳光、空气。小鹿被迫四处躲藏、奔跑,森林里到处充斥着尖锐的嘶鸣声!当我看到那里时,我深深地为小鹿担忧,怕它们嗅觉不够灵敏,发现不了猎人的追踪;怕它们脚步不够迅速,摆脱不了猎人的追赶;怕水草不够丰美,满足不了渐渐生长的身体;怕灌木丛生,阻碍了它们飞奔

的道路。这个时候,我真想变身精灵,隐身在这群可爱的动物的身旁,能够伸出隐形的手帮忙它们逃离苦难。

我喜欢《小鹿斑比》这本书,这本书让我认识了森林的神奇,大自然清新怡人的风光。如果能够,我想化身森林中的一棵大树,吮吸着阳光雨露,自由向四周伸展着枝叶,有鸟儿松鼠作伴,有潺潺泉水演奏歌声,有蛐蛐蟋蟀高声鸣叫,有动物们聚在一齐开化妆舞会,这样的生活变成了童话中世界。我喜欢《小鹿斑比》这本书,书中的小鹿机灵极了,可爱极了,真想领养一只回家。森林里小动物们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各种鸟儿的叫声汇成了动人的森林鸟儿大合唱。

这本书中故事,让我深深着迷。炎热的夏季,太阳炙烤着大地,可是当我捧着这本书时,就好像嗅到了早晨中清新的空气,好像喝到了深山中清冽的山泉。暑假生活是漫长的。有时,我和姐姐一齐翻开这本书读,这时,我的脑海中仿佛就看到娇小、活泼、优雅的小鹿;听到小鹿问妈妈的许多问题。阅读中时间过得真快。渐渐地,我觉得自我的心灵充满了喜悦,无聊的暑假时光变成了美妙的心灵之旅。

我异常喜欢这本书里形容词的运用,例如描述小兔子的眼睛用“又大又圆”,描述斑比的动作用“毫不迟疑”,描述小鹿的注视用“目不转精”,这些词语让我了解汉字表达的传神生动,体现了汉字的优美。我阅读后忍不住也想用用这样的词语。

阅读让我感觉不到环境的酷热,阅读让我感觉不到一个人的孤单;阅读让我觉得生活像花儿一样美丽芬芳;阅读使我在云端写诗;阅读中我身边景物也美成了画;阅读中文字的精妙变成了舞蹈的多姿。

读了《小鹿斑比》,我收获了很多,我喜欢这本书,我喜欢阅读带来的乐趣。

最新小鹿斑比读书笔记优秀范文3这几天,我读完了《小鹿斑比》。带着复杂的心境把书合上,斑比的可爱,老鹿王的和蔼,朋友们的关心和人类的无情破坏清楚地浮此刻我的脑海中。

《小鹿斑比》讲述了一头小鹿的成长故事,从出生一向讲到成年。斑比是一头聪明、善良、活泼、彬彬有礼的雄鹿。他十分热爱大自然,时刻向往着草原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是偷猎者的出现使森林危机四伏,人类对动物的狩猎兴趣使小鹿斑比一向陷于恐惧之中,也让他失去了许多亲朋好友。斑比最终在老鹿王的引导之下离开了同伴,离开了他以往熟悉、热爱的环境,在森林的深处过起了孤独的生活。

我喜欢可爱的小斑比,他向往大自然,向往自由的生活。他纯真、美丽、富有朝气。我厌恶凶恶的人们,他们破坏了大自然和大自然里一切完美的东西。他们残害了多少动物,毁灭了多少弱小无助的生命!我似乎看到了人类无知的一面。文中“他”那第三只手——“枪”,给小动物们带来了多大的恐惧啊!其实就是此刻,在我们的生活中,人类依旧重复着“杯具”——珍稀动物被人类无情的杀害,为的只是取它们身上的某一个部位或器官;保护类动物被人类捕捉,为的只是品尝它们的味道!

“仅有将动物拟人化,才能避免人的动物化。”我真期望人类和动物们能产生友谊,人与动物仅有和谐相处才能共同生存下去,人与自然都是离不开彼此的。

最新小鹿斑比读书笔记优秀范文4我以往读过一本名叫《小鹿斑比》的书。我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就震惊了。

这位作家以天马行空的想像塑造了一个小斑比的世界,这是一本充满爱,探求生命存在和意义的作品。当我们自我思考思考时,就会觉得主人公很近,好像就是我们自我一样。

《小鹿斑比》讲述的是一只小鹿的成长故事,故事从小鹿斑比学步起,讲述了它与森林里的伙伴们一齐度过春夏秋冬,它在了解外部世界的复杂和残酷时,也让心灵经过了一场洗礼,对动物,对勇敢又富有智慧的的神秘鹿王,带来危险的猎人都有了一场艰难的认识。

其实我自我想想,我也像斑比,在刚生下来的时候,父母对我百般呵护,也就是常说的放在手怕掉了,放在嘴里怕化了。然后就有一段过程需要我学习简单的自理,时间也过的很快,转眼就上幼儿园了,在幼儿园就要理解启蒙教育,那是影响一生的地方,爸爸妈妈和教师一齐来教我,一会儿的工夫,就上小学了,再过不久我就会上初中,将来还要上高中大学。这段时间,就要自我管自我了,能照顾自我了。

想到那里,我不禁记起了以前看到的一个故事:

第一个子摔倒了,母亲说:“宝贝,自我站起来!”然后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孩子,直到孩子自我站起来;

第二个孩子摔倒了,母亲没有说话,只在旁边反复做着摔倒并站起来的动作,以无声的行动教孩子自我站起来;

第三个孩子摔倒了,母亲立刻跑过去,扶起孩子,嘴里还不停地说:“宝贝,别哭,摔着没有”

而这些就有了下头的结果:

第一个孩子独立坚强,从小就学会了照顾自我,能凭借自我的说手来养活自我;第二个孩子也能自我照顾自我,他们能独自去闯生活,应对生活中的风雨;而第三个孩子似乎永远生活在父母的照顾,有风雨时,更是躲在父母的怀抱中,不敢独自去应对。

温室里的鲜花,其生命力永远比不上山间的绿草;笼子里的动物,其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永远比不上大山中的猛兽。同样,学会应对、对付挫折的人,会活得更好。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耐苦耐劳的精神,养成自理的习惯,有意识地锻炼承受挫折的心里素质,最终使自我拥有强劲的翅膀,能在人生的天空里自由翱翔。

最新小鹿斑比读书笔记优秀范文5我在家里是个小书虫,总情不自禁地拿起一本书,慢慢品读。我认为书不仅仅能够陪伴我健康成长,还能使我懂得书中的真理,给人无尽的智慧。

一天晚上,我正打算再次拿起我最爱的一本书,妈妈便走过来说:“我给你又买了一本新书,这可是著名小说家费力克斯·萨尔腾的作品,名叫《小鹿斑比》,号称一本能打动人们心灵的书。”我心里想:难道还有比我最爱的《秘密花园》更精彩的书吗我半信半疑地接过书,在书柜旁席地而坐,仔细品读起来。

渐渐地,我被这本书深深吸引。它讲述的是一只小鹿的成长故事,故事从小鹿斑比学步起,讲述了它与森林里的伙伴们一齐度过春夏秋冬,它在了解外部世界的复杂和残酷时,也让心灵经过了一场洗礼,对动物,对勇敢又富有智慧的神秘鹿王,对带来危险的猎人都有了一场艰难的认识。

书中的文字不像儿童小说仅有幽默的对话,单一乏味,它充满着爱,探求生命的存在和意义。它让我身不由己地融入故事,其实我自我想想,我也像斑比。在刚生下来的时候,爸爸妈妈对我百般呵护,也就是常说的放在手里怕掉了,放在嘴里怕化了。然后就有一段过程需要我学习自理,在学校理解教育,那是影响一生的地方,爸爸妈妈和教师一齐来教我,再过一段时间,我就能自我管理自我,能照顾自我了。

我越来越喜欢这本书,花了两个晚上便把它读完了。读完之后,我拿来一张纸列出每个人物的特点、故事叙述的详略、修辞手法等等,因为书中描述的很鲜明,能够帮忙我以后写作呢。有心地善良的法莉,可爱淘气的斑比,慈悲温柔的老鹿王……一整个晚上,我都在抄抄写写,如果妈妈不提醒我,我还不明白要睡觉了呢!

我读完这本书,就像吃下了一座山的知识。它不仅仅让学会了很多写作的手法,重要的是,让我感受到来自父母、教师无私的爱。

危机管理读书笔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方师范;比较文学;教学危机

比较文学在地方师范院校开设产生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有诸如学科自身危机带来的普遍性教学难题,又有地方师范学情带来的授课难题。

一、学科自身危机带来教学困难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一称呼没有凸显出“比较文学”学科特征,反而模糊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界限,甚至有将比较文学淡化之嫌。这样一种称呼加重了比较文学学科危机,带来了比较文学教学的危机。学生对学科本质误解严重,教师陷入正本清源的辩解之中,不得不大量讲授学科史。然后,再以具体的学科研究理论与实践为主要授课内容,而这些理论与实践往往涉及世界文学内容。很容易让学生以为比较文学只是世界文学学科范畴下的一个研究方法,而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误以为本学科没有独特的方法论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学科定义不明确让师生均难以适从,研究方法不规范让教学难以说服人。比较文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危机不断,“一个多世纪以来,各国学者为了寻求这一问题的答案,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争论,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圆满的权威的结论。”①正因为学科概念不清,导致学科危机不断。克罗齐认为“比较方法不过是一种研究方法,无助于划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界限……看不出有什么可能把比较文学变成一个专业。”②针对这一发难,比较文学专家们纷纷提出自己策略。祭出了“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的口号,指出比较方法不是比较文学的本质属性,“比较的真谛,在于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比较文学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跨界线的文学研究。”③这时候在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一些问题:这种仅仅把没有跨越的文学比较研究切割出去的学科主张不够严谨,跨越的文学研究依然是用比较方法来研究。学生写作的时候依然会套用某外国作家与中国某作家之间,或外国某作品与中国某作品之间的比较等诸如此类模式。对于写作依据往往语焉不详,不能找到科学有效的可比性来比较。等教师回过头来再讲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时又套用各种各样的理论,而这些晦涩的理论难以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探索研究的热情。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多样,大致上可从学科内部研究、跨学科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三个角度去把握。④学科内部研究又分为若干个研究范畴,如:文类学、主题学、译介学、形象学、类型学等。跨学科研究又分为: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宗教、文学与哲学、文学与历史等几个范畴。总体文学研究则以跨越文明界限的各国文学为关照,寻找总体文学规律为旨归,主要包括阐发研究、比较诗学、文学人类学等。这些研究方法自身研究范畴不清,如对王国维的两部作品《红楼梦评论》和《人间词话》的研究归属问题。陈惇等《比较文学》将之归入“比较诗学”,认为阐发研究和对话研究则是比较诗学的研究方法。⑤而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教程》则将阐发研究与比较诗学并列同属总体文学研究下的研究类型,“跨文明阐发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是指运用生成于甲文明中的文学观念或其他学科知识来阐释、研究生产于乙文明当中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⑥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阅读专业基础书籍时即产生种种困惑,教师答疑解惑也只能如实相告专业现状,无法择一确切回答。

二、学科知识理论化倾向导致师生沟通不畅

地方师范院校通识教育滞后导致学生知识视野均偏向某一专业,而对相关领域的了解不够,因而研究起来如盲人摸象。教师本身对许多学科内部研究方法尚不能应用自如,更不能进行深度理论开拓。难以在全面建立师生互动基础之上的教学相长。学习比较文学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不然难以把握宏大的理论体系。仅就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之关系而言,20世纪60年代大量理论著作问世,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美学、符号学、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理论汹涌而至。比较文学界在学科自身危机尚未涤除的情况下又要应付理论围剿,以及吸收、利用这些理论来应用于自身实践研究。这样不仅与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范畴交融,而且使比较文学研究的文学味道淡化。文学内在的美学价值不被重视,而是过度强调与前沿理论的契合。笔者并不是主张去理论化,而是指明课堂教学中理论化倾向对授课的负面影响。在只喜欢阅读图画的浅阅读时代,眼花缭乱的理论难以找到知音。个中原因,除了理论艰涩之外,大学生阅读量不足的因素也不容忽视。“一份来自中智的最新调查显示,我国青年‘没时间读书’的比例高达57%,‘不习惯读书’的占44%。调查还显示,只有14.04%的青年人在业余时间以读书来休闲,而上网(59.65%)则取代了阅读,成为青年人最主要的休闲方式。”⑦据笔者调查,在本人所在的河南某师范学院,除了个别目标明确、立场坚定的大学生在认真阅读专业书籍外,更多的同学把时间投入到了网游、兼职和社交活动上。课程作业虽然布置了,但多数同学总会在交作业期限前一天才开始动手查资料,动笔写文章,目的只是为了交差,结果只能是令人失望。这样的阅读现状是我们时代的无奈,更是地方师范院校的无奈。这样的学情让理论教学变成了自话自说,不能在课堂上达到共鸣,不能启迪学生思索、创造。

三、教学方式落后导致学习兴趣低落

学科自身的危机加上偏爱宏观理论,往往使研究显得空泛.没有“文艺学”那样清晰的脉络,也没有“文学史”那样生动的内容。这样的课程对授课教师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功底之外,还需要巧妙把握教材结构,合理设计讲授内容。根据笔者本人的实践和观察,令人遗憾地发现,我们在授课时往往是填鸭式教学,带着自己整理好讲义,按照填好的教学进度表逐一讲授。这一责任不能全怪教师,因为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务部门对教学要求非常细致,要求每个教师都要严格依照教材内容授课,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表内容上课。教师们为了达到管理部门的要求,发现问题也难以抽出时间去化解,只能寄希望学生琢磨后与自己交流。而当代大学校园的师生关系也不如中小学的师生关系亲密,教师上课时才夹着讲义走进教室,学生放学后就匆匆收拾书包去做兼职。师生之间鲜有课堂互动,更别提课下答疑解惑。教师教学内容缺乏创新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知识大爆炸背景下的多媒体时代,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十分容易,一台电脑,一根网线,鼠标一点就能搜集到许多信息。同学们可以很方便地从网络上下载到别人已经整理好的课堂笔记来参考,而不必花费心力去把知识点一一写到笔记本上。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仅仅把学科知识归纳出来让学生记笔记备考的教学方式必然会受到学生抵触。如果说知识点是无法避免的重复的话,那么教师对知识点的个性化梳理与讲解点评应该是教师授课特征的体现。遗憾的是许多教师的教学案例雷同,且并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实时更新。教学内容无法满足信息多元化时代青年学生的求知愿望。

四、对策及建议

要解决这些危机,教师要负起责任。首先应强化专业知识学习,对学科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了如指掌,掌握学科前沿理论和研究动态,使自己立足在一个坚厚的知识基地上。这样便于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对学科危机的疑问。“比较文学概论”作为一门课程已是地方师范院校常态,然而尚难以找到权威的教材,教材之间存在着观点争锋。甚至对什么是比较文学这一基本概念都大相径庭,容易让学生无所适从。这时候教师不宜作某一种观点的宣传员,也不能当调停的好好先生。而是能以科学的态度和客观的原则告诉学生学科现状,帮助学生认识比较文学,甚至鼓励他们去参与这一“显学”的探险,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储备优秀的人才。其次,教学中应注意理论结合实践。面对理论汹汹,要以恰当的案例来帮助同学们理解某理论对科学研究的帮助。比如说在讲授平行研究时,重点落在对可比性的寻找上。甲乙双方的异同罗列难免会有随意之嫌,而把问题上升到各自所处的文化传统背景中去考察就能找到异同的原因。这里我们常把方平先生的《王熙凤与福斯塔夫:谈“美”的个性和道德化思考》作为案例,方平先生把两个异时空存在文学形象的可比性落脚在将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这一特定角度,力求探寻中西方审美的共性与特殊性。⑧这样把优秀的研究成果当做教学案例来讲授,既能解决理论困惑,又能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学术研究。第三,教师应积极探寻适宜教学内容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较文学课程理论性强,又具有很大的跨越性。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不仅授课内容采用理论加实践的方式,而且要求同学们也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要把理论知识消化吸收,而且要能应用到实践研究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时代的便利解决当下教学难题。可通过网络来教学内容、设立讨论主题,组织学生结合各自的学习心得和读书经验进行讨论,让大家畅所欲言并把自己的观点形成文字发给教师,教师择优到网络空间供大家点评。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又扩展了课堂教学内容。比较文学概论课程课时普遍较少,这样做也为本科争取了学生一定的课外学习时间。比较文学教学难题摆在同行教师面前,需要大伙儿群策群力,以集体的智慧应对时代挑战,应对学科挑战,应对理论挑战。如果教师都对学科理论了如指掌,并对相关学科广泛涉猎,如果教师怀着答疑解惑的使命投入教学中,那么,比较文学教学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

注释:

①陈惇等主编,《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②《中国比较文学》,1988年第2期,第92-94页,转引自陈惇等主编,《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③陈惇等主编,《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④曹顺庆教授则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分为四个基本方法,即: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参见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⑤参见陈惇等主编,《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43-244页。

⑥曹顺庆主编,《比较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53页。⑦曹旭超等,《青年阅读,路在何方?》,新华日报,2011年1月13号。

危机管理读书笔记范文第5篇

2013年12月,以“传承汉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宗旨的全国汉字输入大赛在河南落下帷幕。

决赛现场,选手们一人一机坐定,进行连续文本、离散文本、混合文本、古典文本的输入。参赛选手可选择使用五笔输入法或拼音输入法。最后,来自辽宁的34岁银行职员王士辉凭借五笔输入法以每分钟输入175字的速度获得冠军。

赛事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该项赛事提高汉字电脑输入的质量和效率,让人们能够正确地书写汉字、科学地运用汉字、准确地理解汉字、发自内心地热爱汉字,在全社会形成学习汉字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的氛围。

然而,人们普遍认为,正是由于电脑输入取代了手写,才导致“提笔忘字”现象的出现。

为了避免这一趋势恶化,唤醒人们对汉字的热情,2013年暑假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由央视主播主考,社科院专家当裁判,14岁上下的小选手们同场竞技听写汉字。节目中还设置了成人参与的现场体验团。令人感到尴尬的是,成人们提笔忘字情况严重:“熨帖”一词,体验团中只有一人写对;“癞蛤蟆”一词,七成的人写错了。

该节目一播出,便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人们对“自己究竟还会写几个汉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说自己“会念不会写,会写也写得很难看”;有人说自己“习惯了拼音打字,输入法会自动生成成语等词汇,把传统文化都忘记了”;还有人痛定思痛,表示要多看看《现代汉语词典》。

同时,如何继承汉字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也成为讨论的热点。

汉字传承真的遭遇危机了吗?汉字输入大赛顾问李栋恒认为,参赛选手的出色发挥说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有效地结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姚喜双则认为,汉字并未遭遇危机,而是人们的书写能力和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键盘也好,其他方式也好,无论汉字书写方式如何变化,都不能改变它承载中华文化的功用。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坚持规范地使用汉字,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汉字书写和传承的基本途径。

蔡 畅: “提笔忘字”令人羞愧。

高科技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汉字也遭到了挑战。当下,人们普遍轻视书写,懈怠练字,认为生僻字、不常用的字不认识也无妨,提笔忘字现象屡见不鲜。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对此充满羞愧。

是汉字勾勒出汉唐盛世魏晋遗风,编织起华胥幻境旧蕴变迁;汉字于不动声色中展示铮铮铁骨,一如含蓄却又不失傲骨的中国魂。对于温存于墨香之中的一笔一画,我们应牢记掌握,更应熟练使用。

黄泽阳:“提笔忘字”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现象。

随着电脑、手机的日益普及,阅读、写作电子化方便快捷的优势必然会压缩纸质阅读与书写的空间,不习惯提笔临纸是科技与生活变革带来的必然现象。看到能认得、打字能打正确,日常生活、工作便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因此,对提笔忘字,我们不必太过大惊小怪。

马悦倩: 顺应发展,寻找契机,传承汉字。

信息交流的工具越便捷越好用,电脑汉字输入法的出现也是为了满足时代的需求。然而“用进废退”,长期不用笔书写,使汉字的字形、笔画在我们的脑中变得模糊。

科技冲击着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不能坐以待毙,需要从中找寻新的契机,以顺应科技的发展。汉字输入大赛、汉字听写大会这类活动就是一个突破口,激发人们对汉字的热情,进而对汉字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我们要做的,是让在键盘上飞舞的手指略停一停,拿起笔,好好品味汉字、品味文化。

马世媛: 守护传统文化需要身体力行。

近年来,汉字危机问题不断进入公众视野,有人痛斥电脑和网络剥夺了人们的书写能力,有人甚至呼吁要恢复繁体字。汉字危机折射出的其实是传统文化的危机,除了提笔忘字现象,当下的青少年中,有多少人将四大名著全看过了?在热衷过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洋节的人群中,又有多少人以同样的热情对待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

社会上不乏呼喊守护传统文化的人,却少有人拿出实际行动。文化的薪火相传,并不是喊喊口号就可以的。社会不缺言论,缺身体力行。

唤醒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心

汉字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文化积淀,而今,科技的发展正冲击着这项传统文化。

在电脑输入普及的时代,如何传承汉字?或许我们更应注重汉字的“字外之功”――了解形声、会意、象形等汉字的构造艺术,重新发现汉字的独特美。而大众传媒也应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责任,通过节目展现汉字的形状美、文化美,激活人们对汉字的情感。

正如某位同学所说,汉字危机折射出的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危机。在学校里,传授母语知识的语文学科地位不高;社会上,传统技艺无人传承,传统习俗渐渐被人淡忘。要让中华民族的传统代代相传,首先要对它们心存敬畏。

好在,从“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到北京高考改革出台的增加语文学科总分的方案,全社会都开始关注我们的母语、我们的文化传承。我们正可借由此事,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东阳中学 郑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