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层次人才培训方案

高层次人才培训方案

高层次人才培训方案

高层次人才培训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规划方案;组织实施;科学评估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在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校培训工作同样要进行思考,如何做强职后培训工作,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培养服务,是我们要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我校职后培训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以基层组织建设、班组长管理、企业内训师教学能力提升、海外市场开发人员外语培训为核心的特色培训项目。怎样使特色变优势形成精品,需要我们培训组织者在培训过程中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提高培训质量,注重实效。

实施项目管理可以使责任目标更加清晰,内部管理愈加规范,有利于保证培训机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强培训机构主动适应的能力,有利于满足企业和社会对培训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项目管理是一个较大的系统科学管理过程,根据近几年实际工作感悟,我们认为应重视和完善以下一些环节。

一、总体统筹规划项目方案

规划项目方案实际就是项目开发工作,做好项目开发,能够增强培训机构主动适应、主动服务、主动转变的能力。

1.要有切合实际的项目需求调研。我们正在打造适合油田发展的基层组织建设、班组长管理培训精品项目,在油田党委全力推进三基工作实施方案后,我们进一步加大力度广泛进行培训需求调研。首先针对全油田基层组织管理人员基本能力素质需求设计了一个调查问卷,通过对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分析,掌握了接受培训者的能力现状和需求方向,结合油田党委的目标要求,我们形成了一个比较准确的调研报告。为了使培训需求更加贴近实际,我们又组织基层组织建设抓得比较好的先进集体和优秀员工开座谈会,让他们对我们的需求分析提出建议。通过这样的沟通协调,我们把好的建议和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及做法融入到分析报告中,并将准确的需求信息通报给承担教学任务人员,要求他们在教学中注重接受培训者的需求,为后续教学安排、组织实施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2.要围绕培训目标合理安排培训计划。确定培训目标会给培训计划提供明确的方向,有了培训目标,才能确定培训具体内容,并在培训之后对照此目标进行效果评估。确定了总体培训目标,再把培训目标进行细化,就成了各层次的具体目标。目标越具体越具有可操作性,越有利于总体目标的实现。培训目标的确立是在充分调研论证项目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的,通过对培训需求的调研分析,将培训的一般需求转变为企业培训的总体目标,例如我们举办的油田科技人员、财务人员、审计人员、质量管理人员、工程造价人员及班组长、基层队长书记等培训,就是通过对各类人员的培训来实现企业新技术推广、新标准实施和提高管理水平。

培训计划是培训项目组织实施指南,是保证项目实施的基础工作。培训计划的设计要紧紧围绕培训目标,培训内容要联系学员实际工作,兼顾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并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超前性及培训结果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培训内容包括三个层次,即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知识培训是企业培训中的基础。员工听一次讲座或者看一本书,就可能获得相应的知识。知识培训有利于理解概念,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技能培训是企业培训中的第二个层次。招进新员工、采用新设备、引进新工艺、新技术等都要求进行技能培训,因为抽象的知识培训不可能立即适应具体的操作。素质培训是企业培训中的最高层次。素质高的员工即使在短期内缺乏知识和技能,也会为实现目标有效、主动地进行学习。究竟选择哪个层次的培训内容,是由不同受训者的具体情况决定的。一般来说,管理者偏向于知识培训和素质培训,一般职员偏向于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

二、高效组织实施项目方案

1.要有精细化的管理手段。实施项目管理可以较好的落实统筹管理和细节管理,达到精细化管理目标。培训工作中引入项目管理机制可以较好的减少中间环节,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项目管理采取项目负责人制,由项目负责人制定项目策划方案,组建小组,总体设计,组织实施并做好各方面的沟通协调。项目负责人可以统筹协调培训资源,打破以往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可以直接协调项目组内不同部门人员,管理层级减少,运行效率大大提高,实施项目管理可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项目负责人对培训工作要有全面的了解,熟悉成人教育培训规律与培训方法,能够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项目方案。在实施项目方案过程中,要理清管理思路,合理安排每一个人的工作,由谁进行前期培训需求的调研论证,由谁负责培训计划的设计,由谁负责培训管理与服务协调等等,这些都需要项目负责人统筹规划、精细实施。

2.要不断创新教学组织与管理方法。教学管理的组织与实施是对培训教学过程的有效管控,是对培训师资配置、培训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等环节的有效组织。培训师资的选配是一个培训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项目管理者要依据培训计划中的课程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师。培训教学方式方法形式多样,要符合成人学习特点,要依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要充分体现传授知识与素质能力提升相结合。理论教学多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实践教学多采用现场培训、实操培训、仿真模拟培训等方法。另外,还要结合拓展训练、头脑风暴、角色互换、游戏启发、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员的兴趣达到培训教学目的。

三、科学评估项目方案

高层次人才培训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模拟训练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军事航天指挥技术人才培养需要针对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提升军事任职教育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航天试验集成训练需求分析

(一)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对军事航天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外层空间是国家的高边疆,是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必须抢占的战略制高点。军事航天力量是我军战斗力新的增长点、需要重点发展的新型作战力量。航天发射试验是军事航天力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航天信息应用的重要支撑。航天试验部队的任务正从科学试验向承担更多军事任务的趋势拓展,军事航天新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强。联合作战以及“万人一杆枪”的航天任务特点要求航天试验人才培养必须实施高水平的集成训练。

(二)信息化试验指挥对指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高要求

航天试验系统是技术密集、高度信息化的开放复杂巨系统,信息化建设正在快速发展。这对基于信息系统的航天试验组织指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航天试验指挥与技术人才必须是指技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航天试验人才培养必须依托信息化、网络化的模拟训练系统开展集成训练,全面提高信息化条件下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能力与协同能力。

(三)高密度任务对航天试验人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近年来,我国航天试验任务密度显著增加,航天发射模式呈现出零窗口发射、连续多窗口发射、快速密集发射、一箭多星发射、应急快速发射等趋势,航天测控将重点发展天基测控、深空探测、与国外资源共享、军事航天测控等新任务。航天试验任务组织、技术总体、新装备操作、新领域开发等岗位人才的素质需求、数量需求激增,将呈现人员兼岗、多任务并行情况。因此,迫切需要实施集成训练,提高航天试验人才的素质能力。

二、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模式

(一)统一训练模式,创新集成训练方法

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理论研究包括基本定位、主体对象、主要内容、方法步骤等。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定位于提高受训学员的航天试验任务遂行能力,受训主体对象包括航天试验指挥团级指挥、营级指挥、参谋业务和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学员,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综合研讨和综合演练。据此,确立了“以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指挥综合演练为核心,以想定作业和综合研讨为支撑,各专业方向各层次学员集成训练”的训练思路,明确了“想定引导、实装接入、仿真系统支撑、多级指挥机构协同演练”的集成训练模式。

(二)紧贴试验任务,着眼岗位能力培训

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必须紧贴航天试验任务实际,依照航天试验任务编成确定训练编组,将训练对象融合为有机整体。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按照“总部基地部站”三级分别设立总部指挥控制中心、基地指挥所(含发射基地与测控基地)和站指挥所(发射站、测控站、通信站)等11个指挥所,分“规划论证任务实施总结评估”三个阶段进行,突出航天试验任务的指挥、协调和应急事件处置等训练内容,着重训练学员组织计划、指挥协调和应急决策等岗位任职能力。

(三)坚持指技融合,突出任务集成训练

开展高水平的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必须坚持指挥与技术融合。航天试验工程技术密集,技术状态决定任务进程。充分发挥试验信息的汇集与处理、指挥信息的生成与决策能力,促进各种试验力量、试验装备的有机融合,是提高试验部队整体试验能力的重要因素。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实质,就是依照航天试验任务目标与流程、技术与指挥岗位职能,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支持与实装设备信息接入功能,由多级“参试”人员参与,完成一个完整的任务过程演练,学员得到岗位体验和岗位锻炼,使指挥与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充分融合,提高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的任务组织指挥能力。

三、航天试验集成训练方法

(一)统一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

以复杂环境条件下典型航天试验任务为背景,以航天试验任务流程与指挥程序为主线,着眼司、政、后、装、技各类型岗位任职需求,整体规划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内容,编写集成训练企图立案、基本想定、补充想定等,为实施想定作业、综合研讨、综合演练、指挥所研讨提供依据和指导。

(二)分层次开展想定作业与综合研讨

任职培训学员在完成专题学习后,按照航天发射、航天测控两大专业方向,区分航天团级指挥、营级指挥、连级指挥、参谋层次,依据系列想定开展航天试验指挥想定作业,围绕航天试验任务中的故障、突发事件处置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综合研讨。

(三)基于模拟系统实施综合演练

实施综合演练时,按照总部、基地、团站三个层次设置全航区指挥机构,根据任务实际设置各指挥所编组,明确每名学员的岗位与职责。基于研发的模拟靶场,在导演部的导调下,各指挥所实施航天试验任务的组织指挥与突发事件处置。

(四)按指挥机构开展跨专业综合研讨

综合演练结束后,各指挥所结合演练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演练结果,开展跨层次的综合研讨,总结理论学习、集成训练的收获,剖析自己岗位任职能力水平与不足,提出航天试验部队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等。

四、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建设

(一)以任职教育需求为牵引,科学确定项目建设目标

为实现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组成跨专业专家组成的专门论证小组,深入基地调研,组织受训学员座谈会,整合学院军事航天学科专业资源,研制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组建航天试验训练中心,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平台的建设目标: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验室中心化、集约化建设思想,以人才培养需求为牵引,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仿真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一个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系统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作为军事航天学科群的教学科研基地,以满足多专业、多层次教育训练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二)结合实际优化顶层设计,集智攻关设计总体方案

平台建设的关键是抓好顶层设计。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总体组提出了总体建设思路,确定“中心化、集约化”的建设原则。经过综合论证分析,确定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系统主要由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试验通信、远程教育训练、系统管理等6个分系统共计33个子系统组成,并拟制了总体技术方案和6个分系统技术方案、建设实施方案等(如图1所示)。

(三)强化项目管理,严把质量关,组织精兵强将实施建设

为保证集成训练目标的实现,召开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工作会议,成立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总体组、项目办公室和6个分系统建设小组等组织机构,共有5个单位的50余人参与了研究建设。为保证航天试验训练中心建设质量,项目实施工程化管理和文档资料配置项管理,并严格按照《总装备部软件工程技术规范》进行软件方案设计、模型设计、详细设计、测试和评审,实装设备按照主流试验装备构建。参建人员结合专业,立足指挥,深入调研,不断深化对航天试验任务的认识,主动了解部队任职岗位需求,积极探索院校开展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方式方法。

(四)注重理论、技术、方法创新,建设功能完善模拟靶场

高度重视理论、技术与方法创新,围绕集成训练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积极采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基于HLA技术,建成了集航天试验指挥、测试发射、测量控制和试验通信于一体的半实物分布式模拟靶场。其中,测试发射分系统主要建成了飞行器控制半实物仿真实验室、CZ-3B控制系统模拟器、航天测试发射全数字仿真系统;测量控制分系统研发了测控指挥一体化训练平台、飞行器动态模拟器、遥测中频信号记录设备,引进了新型USB设备终端;试验通信分系统改造了SP30程控交换系统,购置了SDH光纤传输系统、时统服务器、指挥调度系统,研制了航天通信模拟训练系统;试验指挥分系统建成了航天试验指挥专业教室,研制了总部、发射基地和测控基地三个指挥所的航天试验指挥模拟训练系统;系统管理分系统研制了训练任务管理与导调、运载火箭模拟、卫星模拟、基础信息库等15个软件,实现了航天试验集成训练的集中控制与管理功能。中心建设集成了200余台套测发、测控、通信专用设备和700余台套通用设备,实现了互联、互通,形成了功能完善、性能先进的模拟靶场(如图2所示)。共设置了训练岗位5类91个,可同时容纳91人开展训练,能够用于设备级、子系统、分系统和全任务集成训练。

五、航天试验集成训练实践

(一)同步开展教学改革,精心设计训练内容

为了高效建设航天试验训练中心,提高航天试验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开展教学改革,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先后编写《航天发射演练方案》、《航天测控演练方案》、《航天试验通信演练方案》、《航天试验指挥演练方案》、《航天试验训练导调方案》及20余个想定,有效支撑了航天试验集成训练。

(二)编写配套系列教材,制定集成训练方案

同步编写了《航天发射指挥专题研究》、《航天发射指挥专题研究想定作业》、《航天测控指挥专题研究》、《航天测控指挥想定作业》、《运载火箭测试发射实验室岗位训练》等13本配套教材。另外,根据具体演练题目先后编写了《航天试验训练中心综合演练方案》、《学院联合装备指挥综合演练-航天发射方向综合演练方案》、《联合作战装备指挥综合演练航天发射方向综合演练方案》、《联合作战航天发射指挥演练手册》等。

(三)依托模拟靶场环境,开展指挥集成训练

高层次人才培训方案范文第3篇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模式,是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推动该项工作,使校企合作向深层次发展,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探索,并在校企合作领域开展了相关合作。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操作型人才,它是培养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转化和管理工作,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本着这一原则,各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都应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身体素质,了解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城市轻轨和地下铁道的施工和维护技术,能够进行轻轨与地铁工程及铁路、公路等土建工程的施工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工程图识读、施工测量、工程实验与检测、现场施工能力的“好品德、好形象、好技能、好使用”的四好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近几年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该专业近80%的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是地铁工务公司线路工,10%是工程施工人员,另外10%从事工程咨询等相关工作。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工和施工技术人员是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两个主要的培养方向。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注重产学结合,充分发挥校企资源优势,按“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

课程设置改革。按照“三个模块、一条主线”的原则(“三个模块”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模块,“一条主线”即各类实践性环节)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合理而适度地压缩专业必修课课时比例,同时增加实践环节课时比例,完善与理论教学既衔接、协同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方面可根据用人单位需要,采用“订单式”、“定制式”方式设置。

教育教学改革。引入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鼓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组织研讨课,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转变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单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与特长,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实训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具备应用型素质”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并努力营造一个能让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软环境,通过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实训区教师的积极性。

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学工作的顶层设计,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有效的实施方案,也是教学运行、教学管理的基本依据。为此,在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共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体系架构。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以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所胜任岗位分析为总指导,再进行典型任务分析和能力分析,进而进行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体系设计。轨道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和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三个部分。

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分为两个知识平台:一是数学、工程力学等主干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所必须的工程科学理论知识基础,学习课程涉及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结构力学。二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材料、工程测量、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结构设计原理、线路工程、地下工程、桥梁工程、工程概预算等,目的是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必要的专业知识基础。

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实践技能的培养培训必须贯穿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实践技能的培养按照获取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另一种为独立实训、实践环节。课程实践是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课程实验和实践,主要内容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对部分理论现象的验证,如力学实验、建筑材料实验等。以实训为主要特征的独立实践环节独立于课程之外,通过解决类似于工程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这一体系又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技能层,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如电工电子实习、工程制图实践等。第二层次是职业能力训练层,如工程测量实训、地下工程实习、土力学与地基工程课程设计、桥梁工程施工与课程设计、线路工程实习等,进行综合应用和设计能力的训练。第三层次是能力拓展层次,着力点在于训练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技能,这一层训练主要通过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实现。

综合素质培养体系。通过职业道德修养与爱国主义教育,外语、体育,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育人课程的学习,同时包括军训、公益劳动、志愿者、社会实践等内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

校企合作具体实施方案

共建顶岗实习基地。合作企业为接纳、管理、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开发实习大纲、实习指导书,共同制定实习质量评价标准与方法,共同确定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内容和实习指导教师。

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双方采用各种合作形式,共建以企业为主的校内实训基地,既能满足企业用人技能的需要,又满足学生实训的需要。

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聘请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能工巧匠担任主要技能课教师和在企业生产一线担任顶岗实习学生的现场指导教师,企业接纳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训练,教师参与合作企业的科技开发工作。

开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聘请企业资深专家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共同进行职业岗位调研分析,开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开发优秀专业核心课程。按“教、学、做”合一的要求,根据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和教学规律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项目法教学。

高层次人才培训方案范文第4篇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操作型人才,它是培养能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转化和管理工作,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本着这一原则,各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都应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身体素质,了解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城市轻轨和地下铁道的施工和维护技术,能够进行轻轨与地铁工程及铁路、公路等土建工程的施工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工程图识读、施工测量、工程实验与检测、现场施工能力的“好品德、好形象、好技能、好使用”的四好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近几年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该专业近80%的毕业生初次就业岗位是地铁工务公司线路工,10%是工程施工人员,另外10%从事工程咨询等相关工作。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工和施工技术人员是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两个主要的培养方向。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注重产学结合,充分发挥校企资源优势,按“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

课程设置改革。按照“三个模块、一条主线”的原则(“三个模块”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模块,“一条主线”即各类实践性环节)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合理而适度地压缩专业必修课课时比例,同时增加实践环节课时比例,完善与理论教学既衔接、协同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方面可根据用人单位需要,采用“订单式”、“定制式”方式设置。

教育教学改革。引入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鼓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组织研讨课,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转变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单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与特长,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重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语言文字表达、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等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实训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具备应用型素质”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并努力营造一个能让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软环境,通过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实训区教师的积极性。

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学工作的顶层设计,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有效的实施方案,也是教学运行、教学管理的基本依据。为此,在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共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体系架构。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以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所胜任岗位分析为总指导,再进行典型任务分析和能力分析,进而进行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体系设计。轨道交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和综合素质培养体系三个部分。

理论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分为两个知识平台:一是数学、工程力学等主干课程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轨道交通工程技术专业所必须的工程科学理论知识基础,学习课程涉及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结构力学。二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内容包括建筑材料、工程测量、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结构设计原理、线路工程、地下工程、桥梁工程、工程概预算等,目的是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必要的专业知识基础。

实践技能培养体系。实践技能的培养培训必须贯穿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实践技能的培养按照获取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另一种为独立实训、实践环节。课程实践是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课程实验和实践,主要内容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对部分理论现象的验证,如力学实验、建筑材料实验等。以实训为主要特征的独立实践环节独立于课程之外,通过解决类似于工程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这一体系又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技能层,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如电工电子实习、工程制图实践等。第二层次是职业能力训练层,如工程测量实训、地下工程实习、土力学与地基工程课程设计、桥梁工程施工与课程设计、线路工程实习等,进行综合应用和设计能力的训练。第三层次是能力拓展层次,着力点在于训练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技能,这一层训练主要通过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实现。

综合素质培养体系。通过职业道德修养与爱国主义教育,外语、体育,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等育人课程的学习,同时包括军训、公益劳动、志愿者、社会实践等内容,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

校企合作具体实施方案

共建顶岗实习基地。合作企业为接纳、管理、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同开发实纲、实习指导书,共同制定实习质量评价标准与方法,共同确定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内容和实习指导教师。

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双方采用各种合作形式,共建以企业为主的校内实训基地,既能满足企业用人技能的需要,又满足学生实训的 需要。

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聘请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能工巧匠担任主要技能课教师和在企业生产一线担任顶岗实习学生的现场指导教师,企业接纳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训练,教师参与合作企业的科技开发工作。

开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聘请企业资深专家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共同进行职业岗位调研分析,开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开发优秀专业核心课程。按“教、学、做”合一的要求,根据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和教学规律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开发项目法教学。

高层次人才培训方案范文第5篇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盐城224005)

摘要:讨论了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三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过程,改革原来统一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拔尖型、复合型、技能型三类人才,分类制定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通过“三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有效解决了生源多样化和学生需求差异化的矛盾,为社会培养了高素质的“拔尖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 :高职院校;机电专业;“三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8-0032-04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实施统一的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要求所有学生在相同的时间、空间学习,并按照同一进度完成学业,学生进行自主选择的余地较少。“三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强化教育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理念,改革原来统一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拔尖型、复合型、技能型三类人才,并分类制定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

一、“三型”人才培养模式产生的背景

从2010年开始,高职院校遇到了生源减少、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等新问题,高校生源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处于弱势地位的高职院校要完成招生计划,需降低学生的入学要求,学生综合素质显著降低必然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下降。我院从2012年开始实施注册入学的招生方式,通过注册入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招生难题,“注册入学”的学生与“普通高招”的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同时部分理科专业也有文科学生。这种多层次、多种类招生带来的问题是学生成绩参差不齐且差别较大,致使现行的统一的培养模式和标准与学生实际情况不适应。因此,在高职生源质量、数量下降的新形势下,改革高职原来统一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实施“三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研究,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

二、实施“三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生源的质量偏低,主要表现为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及学习态度均较差。相对于职业院校的课程来说,他们学习起点参差不齐,且有相当多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对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未能达标。因此,进入职业院校后,表现出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差,不适应职业院校现有的课程设计与教学设计,致使学习起点与教学安排之间出现“断层”。通过分析高职生源中的质量差异可以发现,由于个体差异或个体教育背景、生活背景不同,同一级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以上这种现实状况致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严重脱节,给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较大的障碍。总之,高职生源的文化基础水平和知识结构呈现多样性和一定的层次性,促成了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多样化,因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提高,全面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三、“三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具体内容

“三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强化教育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理念,明确培养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坚持科学划分,按照多元智力理论,以学习成绩、应试能力的高低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坚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发展目标,制定、实施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主要针对班级里成绩较差、学习理论知识有一定困难的学生,重点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且以就业质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主要针对班级里成绩比较好的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使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

拔尖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主要针对班级里成绩非常好的学生,以偏重理论培养为主要目标,重点针对有专升本、专接本等升学意愿和参加省市级技能大赛的学生。

四、“三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途径

我院积极构建三类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利用科研项目、校企合作、学科竞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三种类型的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结构与设置、理论与实验课的比例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一)技能型人才

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主要针对班级里成绩比较差、学习理论知识有一定困难的学生,重点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以就业质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在培养上一是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二是加大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构建实验、实训、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鼓励学生参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三是加大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让学生到实际生产岗位上锻炼。学生在学校完成两年半的理论学习,最后半年在公司实习培训,同时进行毕业设计。为了满足企业对机电专业人才的要求,首先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教学计划,进行部分课程置换。进入企业实习后,由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学生的技术指导,这就紧密联系了市场、行业前沿知识,缩短了产学距离,实现了与学生就业的无缝对接,为企业提供了实际需要的人才。

(二)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主要针对班级里成绩比较好的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使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与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有所区别,一是相对加大了人才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环节的学分;二是以企业项目促进学生树立全局意识、提高设计能力的培养。我院机电专业有中央财政支持的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实行“课堂教学+实训基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学、原创项目和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参与机电项目;在学完两年半的理论课程后,最后半年直接进入实训基地或企业的原创项目。改变以往单一课堂教学的传统培养模式,在实践能力培养上紧密结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搭建产学研平台,还让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以竞赛促进学生竞争意识的产生,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和创新意识。

(三)拔尖型人才

拔尖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主要针对班级里成绩非常好的学生,以偏重理论培养为主要目标,重点针对有专升本、专接本等升学意愿和参加省市级技能大赛的学生。在培养上一是在理论课程内容上适当加大学习的深度和难度;二是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里,以科研项目促进教学。我院机电专业以中央财政支持的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为平台,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授知识与探索研究相结合。教师通过科研项目紧跟本学科前沿领域的发展,并将承担的科研项目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结合实验室直接操作实验,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我院机电专业“三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和做法

第一个学期主要有高等数学、实用英语、信息技术等综合素质模块的课程,这些课程采取学生不分类培养而在一起上课的方式。在第一学期末根据学生的入学成绩、第一学期的考试成绩,结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拔尖型、复合型、技能型三类人才,并分类制定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在将学生分成拔尖型、复合型、技能型三类人才的基础上,再采用“分层不分班”的方法把全班学生按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分为几个层次,按照各个层次的学生情况区别对待,制定分层标准、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计划,设计分层教案,采取分层施教,进行分层评价。一是探索拔尖型、复合型、技能型三类人才培养的分类标准、分类依据、具体实施方法和步骤;二是探索拔尖型、复合型、技能型三类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评价标准等内容及相互关系;三是探索拔尖型、复合型、技能型三类人才“分层教学”的分层标准、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计划、分层教案和分层评价等内容。

(一)主要采用模块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

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上,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项技能所需的知识内容,按照技能的分类和特点,建立若干教学功能模块,将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课程内容实施上,将课程内容分解为若干项目,通过项目引导学生学习,在实验室进行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实训项目,并在每个项目完成后进行考核评价,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职业素质。

(二)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我们将机电专业部分课程的教学资料如教学课件、动画、录像等教学资源传至网络,便于学生自学。学院正在建立教学网络平台,方便学生查找资料,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此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有计划地开设机构创新设计、产品造型设计、电子设计等方面的选修课;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扩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活动,开展自主实验、自主设计、自主实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性实践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以扩大其视野、启发其科学思维,创造条件把学生引导到各种科学研究活动中去,学生可以参加大学生科协组织的科技创新活动,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要积极组织各类科技竞赛,倡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促进学生逐步实现学习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三)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

我们与企业签订了稳定的互惠合作协议,保证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技术指导和安全。每次实训前制定详细的实训计划、安全保障措施,明确指导教师职责和任务,明确学生训练任务、组织纪律要求和成绩考核办法;实训结束后组织校内外指导教师座谈,总结经验,找出不足,促使实训质量不断提高。在实训中加强过程控制,给学生布置一些思考题,让他们在实践训练中寻找答案,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机电专业在加强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的同时,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四)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三个一体化”

依托国家财政支持的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机电专业坚持推动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设备维护等核心技能的训练,改革以课堂为主、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建立一种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院和江苏东华纺织有限公司、盐城市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组织实训,通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的方法,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通过在车间授课,把车间当教室,把课堂搬进工厂,工学交替,使学生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也学会岗位实践操作,真正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适应企业生产一线的实际工作,实行基于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主要专业课教学包括机械制图、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基础、工程材料与成形工艺、机械制造基础、液压与气动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核心课程,与专业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相结合。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实习实训安全保障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高教学效果。机电专业大力推行“现场教学、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为主要形式的理论实践综合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最短的学习时间内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充实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社会化考核合格率达到92%以上。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了“三个一体化”,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一体化、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的一体化、教室与实验实训场所的一体化。按照岗位工作需要,重构学习内容,开发适应工学结合要求的特色教材,不断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三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生源减少、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的新形势下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我院通过在机电专业中实施“三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虽然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探讨。我们还必须做出更大的努力,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拔尖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移凤,宋学锋.高职院校生源危机的现状、成因与对策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08(17):16-17.

[2]唐丁方.高职院校应对生源危机的对策[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5):30-31.

[3]萧泽新,黄美发,陈宁,等.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作实践[J].光学技术,2008(34):317-318.

[4]戚志枫.高等学校“分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142-143.

[5]唐毅谦,陈琳,王钟箐,等.构建分类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成都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0(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