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闻专题制作

新闻专题制作

新闻专题制作

新闻专题制作范文第1篇

关健词:电视新闻专题;制作;角度切入

一、电视新闻专题片的结构

电视新闻专题片的结构是指作品的组织构造和总体安排,包含新闻素材之间的内在联系、过渡与照应,以及新闻素材的取舍和详略安排等。

(一)电视新闻专题结构的类型

1.纵向结构:是指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记者调查、采访的顺序组织、安排材料,结构节目。这种结构方式严格按照事实的逻辑、因果关系,遵循采访调查的层层深入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叙述性。

2.横向结构:是指按照空间变化来安排、组织材料、内容,或各部分内容之间是横向并列关系。空间结构的自由性比纵向结构要大,因为各部分之间是并列关系,直接的内在关系性比纵向结构要弱得多。

3.复合式结构:复合式结构打破了生活正常的时间、空间的顺序性、逻辑性或是时空交错,或是根本就不存在明确的时空概念而是顺着节目制作者的主观思路组织、安排材料。时空交错的电视新闻专题,在节目中既有时间的变化也有空间的变化,用时空交错的手段组织素材。

二、电视新闻专题片的创意技巧

1.进行电视语言包装,营造观众的兴奋点

电视与其他媒体相比,最突出的是具有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功能。因此,把握好电视语言――即专题片解说词的“包装”是至关重要的。一般地说,叙述的语言中都要设置高潮或合理安排“兴奋点”,以达吸引观众的目的,这是“语言包装”的关键所在。“兴奋点”是语言的点睛之笔,是情感碰撞的结合点,让观众由感官的认识进入理性的共鸣。例如山东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敬礼・老四团》,开篇首先引用了沂蒙人民赞扬老四团的歌谣,由此把观众带八那战火纷飞的解放战争年代。随后,又将场景转换到老四团战士的家中,继而出现那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老战士的面部特写。随着解说词的插入,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整个专题片起伏跌宕,播出后引起很大的反响。

2.运用音乐包装,丰富节目的感染力

运用音乐包装专题片,已在电视节目中广泛使用,有的甚至创作主题曲,借以烘托气氛,升华主题。音乐的运用不是服从画面,而是服从内容,优美的画面不一定就要有优美的音乐,而应该根据内容的需要,用得恰到好处,真正起到深刻揭示事物或人物内在的品格、烘托情绪和情感的作用。例如专题片《为了人民的嘱托》刻画了一位身患癌症的检察官,深入基层,为民伸冤,惩治腐败,改变农村面貌的英模形象。临别时,众乡亲十里相送,难舍难离,当一位老人扑到这位检察官怀中,热泪横流,嘴里喊着“老张,你不能走!”的时候,音乐骤起,那激昂而深沉的旋律,伴随着画面里那一双双期盼的泪眼,形成一种检民同心。情深意长的浓厚气氛。

3.同期声讲话的拍摄技巧

用同期声拍摄座谈会与小范围讨论场面,对比较长的讲话稿,应让讲话人做好认真准备,避免出错。如有可能,可采取分段,或中间几段改用画外音(即插资料片、空镜头等)的办法拍摄和录音,还可按照提问的要求,一段一段拍后剪接。要使讲话人的表情、动作自然,让讲话人熟悉讲话内容,适应对着镜头,话筒讲话要多增加采访者之间的交流,增进采访中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交流。讲话时,现场的环境、气氛很重要,应尽可能在现场拍摄,设置好角度,把镜头里的人物身前身后的景点布置好,过于多的人头像,或者背景不符合谈话内容的,不可选取。

4.背景音乐的处理技巧

专题片的背景音乐,是为了配合画面要求、实况与画外音交替配合使用的,能增强内容的真实性,在应用中要恰当使用,以免破坏完整效果。

5.声画分立的处理技巧

在电视片的制作过程中,声、乐、画三者是独立的。为了配合画面声、乐可随意加减、超前或拖后。高带制做中,音频有二条,视频有一条,播放音乐最终要与画面配合制成节目。电视台播出节目选用合成后音频,一般在2音频,这是我们制作节目应注意的问题。制作的节目时,如有的在1音频上,有的在2音频上,播出或制作都会发生困难。如果采用单声道复制,声、乐可以做分离和改动,但声、乐二个音频一旦合成,就不能分离。声音可以切换,画面同样可以切换,在保持音乐完整的情况下,可以剪切、增换画面,只要前后衔接得好,就不会破坏画面的整体效果。只有高带和Betacam带才可以音像分离,而用家用带制作的节目,是不可做音像分离的。

新闻专题制作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新闻网站;体育频道;受众;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307-021 以规范的报道程序做好新闻制作和

保证足够量的更新是新闻网站生存、发展,乃至盈利的不二法门。网络新闻的处理大致可分为粘贴新闻、编辑新闻、组织新闻、解读新闻四个层面。[1]陕西省网络新闻的第一要务是先保“量”,再求“质”。因此,在新闻发稿上,两家陕西省级新闻网站体育频道都可以试着按照先编辑后发稿的思路,让自己网站了的每一条单独新闻都为一个整体编辑思路服务。其好处主要有两点:一是避免了盲目发稿,减少了编辑的无用功。二是为制作专题,设置议题做好前期准备。对新闻进行二次整合并解读新闻是较高层次的新闻编辑,也是最能吸引网民关注的编辑方式,在有限的人力范围内,更多的把新闻做精是体育频道寻找对策的第一步。网络新闻专题是指网络新闻媒体在特定的新闻或者信息主题下,建立综合性的相对独立的网络新闻报道形式,与日常程序化的一般性网络新闻报道相呼应,也是网络新闻表现形式中的一种主要形式。[2]网络新闻的专题化趋势在新闻网站建设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体育专题是网民最容易接受,也是最能体现专题特点的一类专题。陈彤认为体育专题的制作、运用是新浪网成长并发展壮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体育专题具有较强的预见性。世界杯、奥运会的举办时间都是提前知晓的。以奥运圣火传递报道为例,虽然整个奥运圣火传递历经多个城市,甚至在国外还遭到了份子的破坏,但西部网和华商网的圣火传递专题在做好做足报道的同时都把重点落在了本地,重点报道了陕西延安、杨凌、西安、咸阳四地市的传递情况,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让专题饱满。西部网在奥运圣火传递到西安的当天,页面浏览陡增。在奥运圣火开始传递之后,网站流量一直在一个相对高位波动。找好切入点做好突发专题。

除了常规的新闻专题外,体育频道还要做好日常的突发新闻专题。立足创新,寻找有话题性议题,做好专题的策划。首先,要做到敏锐及时,选题是关键,追求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时效性,来更好地发挥网站的资源优势。第二,突出主题,拓展信息深广度,做到纲举目张的同时,追求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第三,强化互动,扩大受众参与度,提升专题影响力。第四,彰显个性,打造专题特色,使其魅力独具。作为地方新闻网站的体育频道,新闻专题在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功能优势基础上,还要积极探索地域性规律,在专题亲近性、对象性、鲜活性、特色性上下功夫,增强新闻专题的可读性、针对性和感染力。足球和篮球都是广大体育爱好者最容易接受的体育项目,在这方面体育频道可以做的更具亲近性。例如浐灞队在为新赛季选择外援的问题一直是网民关注的焦点。如果就这个引援问题制作一个专题,加进网民的讨论,应该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受众的对象性方面,地方新闻网站的专业频道要考虑如何将广网转变为窄网,把“大”的新闻事件做“小”,使之更有针对性。例如湖南红网的专题报道《“湘O”车从此告别特权》应时推出新闻专题,就一个地域性很强的问题放大,找准自己的目标受众,是频道专题制作的一个思路。[3]内容的鲜活性方面必须具有强烈的时效特征,制作播发要力求迅速、鲜活。专题的特色性方面要花大量的功夫在新闻专题的编排和报道侧重点上,贴近本域网民兴趣点,努力使新闻专题与众不同。

2 从受众出发做新闻

新闻专题制作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电视新闻 专题节目 特点 发展趋势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是指有特定的新闻取向,以深度报道为主,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法,按周期、按专栏播出的新闻节目类型。”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最常见是采用专稿和专题报道的形式,可分为新闻调查型、新闻评论型、新闻评述型等,受众、内容、形式相对稳定,每一期只对一个内容进行专题报道,对事实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大都在后期制作上尽力做到充分完整,调用多种体裁、表现手段来表现细节和情节,使故事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而利用现代剪辑技术的不断创新,打造精品节目成为可能,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新闻专题节目实效性、现场感的相对弱势。

一、新闻专题节目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近十余年,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在新闻理念、制作和传播上,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新闻专题节目将音、画、文字等视听手段融为一体,通过声音、影像、画面、字幕和特技等多种表现手法,生动地再现了新闻事件,使信息广泛地抵达受众,在充分尊重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构筑了一个节目形态、表现手法和风格样式交错融合的集合体。

1 新闻评论型

这一类型的新闻专题节目,以揭示事物本质、提供本看法、引导观众的判断和认知为特点,节目不断变换新闻评论的方式和视角,包托同期声评论、解说词评论、主持人评论、现场点评、采访评论等,评论的展开以主持人的思辨逻辑为核心,使信息的采集和选择具有很大的开放性。www.133229.cOm由于这些评论是在详实的事实基础上阐发,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2 新闻调查型

这一类型的新闻专题节目,通过对观众关注的新闻事件、社会现象进行深入调查,把记者的调查经过和事件的扑胡迷离以悬念形式展开。通过叙事和调查,充分调动观众的关注热情,然后水到渠成地对事件进行分析或解决。调查型的新闻专题节目,往往在叙事中隐含观点的倾向性和引导力,通过对所追踪事件的内容、角度和重点的选择,对叙事结构、叙事材料的编排,使整个的调查即为一个分析、探讨的节目过程。

3 新闻评述型

这一类型的新闻专题节目,是目前具体操作最丰富的节目类型。多样的新闻评论被适时运用在新闻事件的叙述过程中,力求深度化,并与叙事互补形成统一整体,有效避免形式单一所造成的节目冗长感。

二、对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报道的思考

1 时效性不强

时效是新闻的永恒诉求,新闻节目的叙事时态都强调当下性,为了吸引注意力稀缺的受众,新闻节目需要极高的“保鲜度”。如今随着传媒技术的日新月异,新闻的进行时态得以不断强化,使观众置身于随时变化的动态中。但由于新闻专题节目需要一定的选题策划时间,而一个优秀的选题必然是在新闻事件发生后,经历一段时间的酝酿,才能确定和实施。一些调查型的新闻专题节目,往往需要记者在事件发生后或是获得新闻线索后,赶赴实地调查取证、深入事件,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这样时间跨度上就加大。新鲜度就可能会有所折扣。

2 个性化不突出

电视新闻节目有着独特的叙述方式,借助画面、声音等多种表现元素,对新闻事件进行现场记录报道,营造出现场感,同时也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对新闻事件深入调查,详实梳理,进行一针见血的评论。新闻专题节目对题材的选择、镜头的选取、画面的组接、声音的处理、情节的编排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一个节目的风格,即个性。随着新闻专题节目品牌栏目的日益成熟和优化,似乎节目在操作上固化了一套叙事技巧,在一些情节安排和细节处理上,有着统一标签的痕迹,属于栏目的个性和风格有所缺失。

3 选材偶有雷同

近年来,电视新闻的出现了一些选题倾向。认为轰动、凶杀、稀奇古怪、有违常理的热点事件和恶性事件,就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应该关注的新闻。很多节目大都取材阴暗面,将社会的丑恶现象和恶性事件昭然于世。使受众的猎奇心理得到满足,只在结尾象征性地加上评论。一些品牌节目的选题很多时候是有亮点、有锐气、有新意,但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轰动性新闻的处理上,仍会有选题重复和雷同。这就需要新闻人在新闻同质化泛滥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深,人深我奇”的方式去挖掘题材,另辟蹊径,另寻角度。

三、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制约因素

1 节目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

节目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直接决定着一个节目的成败,以前一些优秀栏目实行编导责任制,要求编导必须对每一个环节负完全责任。这就要求栏目拥有足够数量的出色编导,才能达到整体栏目的发展目标,而全能编导的培养和获得很难。这就造成了节目机制存在过于依赖编导,编导能力素质高低几乎成为一个节目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近年来,一些较成熟的新闻专题节目实行策划负责制,让经验丰富的编导改任策划对节目负责。策划列出图表式的详细策划方案,包括结构设计、主要采访对象选择、主要调查问题设计,并在后期制作中帮助编导对节目进行调整和修改,对整个节目的质量负责。一个策划往往完成与两三组编导的合作,对一些年轻编导来说这既是雪中送炭,又是如虎添翼。编导在完成策划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仍充满创作的空间。这种运作方式提高了前期运作的有效性和把握度,前线记者依据策划方案要求,以及自己对于采访对象的分析展开采访和调查,与策划进行有效的配合与协作。

2 观众对节目的认知度

在计划经济时代,媒体的社会属性单一,教化功能明显,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度发展。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剧增,媒体的娱乐功能得到提升。但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仍是媒体节目中最富潜力和最有分量的节目类型。观众对于一个新闻节目的认知度和理解度主要受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社会地位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因此本土化的新闻传播,针对目标受众群的新闻产品制作,能进一步促进受众对新闻节目的认同感和忠诚度。这样既能突出本地新闻传播的特色,更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引起受众情感上的共鸣,产生良好的新闻品牌效益和社会反响。

3 媒介生态环境对节目的影响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需要更加宽松的媒介生态环境,尤其是调查型的节目更是受制于外部环境,与舆论环境、舆论空间、舆论监督以及时政因素息息相关。随着国内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加快,舆论监督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种种原因,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一些个人或利益团体从自身的利益背景出发,为舆论监督设立重重障碍,一些新闻专题节目在制作、审查时仍会遇到阻力。新闻专题节目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在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后,节目无法正常播出,那种打击对新闻人来说是可想而知的,必然会挫伤记者和编导的积极性。因此,要做好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需要更加宽松的舆论环境,而宽松的舆论环境也会反过来促进社会的进步。

四、如何使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更具魅力

新闻专题节目不只是新闻的客观记录者,更应该是问题的分析者和正确舆论的引导者。针对热点新闻事件加强评论力度。勇于亮出鲜明的观点,表明正确的立场,引导主流舆论,是电视新闻专题节目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那么如何使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更具魅力和吸引力,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力争原创性

在信息重复化、资源同质化的情况下,原创性的新闻节目和产品变得越来越稀缺。独家新闻、第一时间、最先发言、最终真相,将成为媒介的争夺点和热点。揭示被掩盖的事实,尤其是重大政治事件、经济热点、腐败、内幕等,这些都将构成新闻专题节目的重要题材。新闻调查型的专题节目强调记者采访的原创性、独立性和纪实性,虽然费时费力,但分量重、影响大。

2 加强互动性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最基础的是对事实的把握和展示,最重要的是对事实真相全方面的探索和调查,最精彩的是对事实之间的关联和事件的相关背景做出实质性的分析和判断,启发受众主动思考、积极投入,以获得真正的感悟和思想。新闻评论型的专题节目将新闻单一、僵化、平面的传播特征,转化为生动、立体、交互式的传播,使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获知了新闻的深层价值和博大内涵。如果加强节目与受众、主持人和热心观众、调查记者和普通大众的互动交流,通过异地视频切换、热点电话、手机短信、滚动屏幕、电视直播等直接手段,以及电话采访、电话留言、网络留言等间接手段,在节目形式和节目环节,更大范围地吸引观众,那么所达到的传播效果和传播深度将更大。

3 谋求开发性

新闻专题制作范文第4篇

与大众传播媒介既融合又分庭抗礼

在“人人皆媒体”的时代,微博是新闻、思想交流、观点表达的重要平台,而微博专题则通过制度化手段完成了微博从自说自话到合力发声的转变,与大众传播媒介既融合又分庭抗礼,这种关系建立在三个极点上:用户的参与、交流、实现。

微博专题借鉴了网络专题成熟的策划模式,在内容上,微博专题和网络专题差别较大,前者侧重各类信息和观点的集纳(包括草根阶层的观点和精英的观点)以及受众的参与,后者侧重新闻信息的集纳。微博专题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专业机构批量生产的讯息,如“两会”期间新华社、中新社等媒体微博的新闻;另一个是手工制作的新闻,即用户的参与,如“两会”代表、记者等参会时的“不见报的采访”,这意味着新闻实务传播从大众传播走向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相结合的模式。在传统的新闻生产流程中,新闻产品的源头单一,且面向多人传播,传播主体和受众的区别明显。微博专题则在新闻传播中引入了人际传播的模式,一个人在专题微博上发最新消息,其他人在接收信息的同时还进行转发,通过私信或者评论,用户之间可以自由交流,收信者很容易转化成为发信者。因此微博专题的用户有如下特点: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内容制作者多为非专业人士,个人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专题内容,用户之间呈现出弱连接的特点,即通过关注或取消关注就可建立或消除相互之间的关系。

分析“两会”微博专题后发现:一是专题内容全部来自微博,最新动态来自“两会”代表、参会记者微博上的文字、图片或视频,突破了采访权的制约;二是新闻同质化在微博专题上不存在,由于内容来自不同的微博,即便话题相同,观察视角、观点也会差别很大;三是专题的受众规模庞大,动辄几百万,多者能达两千万。因此,这种传播模式使新闻内容更加具体和具有感彩,使得最新动态不再依赖传统媒体,也有助于克服新闻同质化问题。

改变新闻资源整合的模式

用户生产的内容、网络专题的架构、社交网络的传播特质和粉丝型受众,微博专题将这些传播要素融为一体,使新闻产品成为经过协调的众多个人视角的整体。从新闻传播实务角度而言,新闻资源的整合发生了如下变化:

首先,整合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从网络专题对传统媒体内容的整合变成对用户微博的内容整合,传统媒体被边缘化。由于缺乏采访权,大部分网络新闻专题的内容来源于传统媒体,无论是最新报道还是图片新闻,都是经过传统媒体严格的把关程序生产出来的,而到了微博专题,传统媒体的内容占专题的比重大大下降,比如在专题“楼市往何处去?”的六个栏目中,仅有一个栏目内容是各媒体报道,而且这些内容均来自于传统媒体所开的微博。占微博专题内容比重最大的是来自各个微博的原创观点、视频或者图片等材料。

其次,整合的理念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内容上,从以新闻事实为主导变成以观点为主导;对象上,草根的话语权得到前所未有的彰显。和网络专题相比,在微博专题的稿群中,各篇稿件在稿群中所处的地位发生了变化,重要性和主次发生了变化。以前是事实居主,观点居次,即新闻事实占有的比重最大,观点和言论屈居一隅,受众的评论在网站后台要经过严格的把关处理。而微博专题的内容变成观点居主,事实次之,即微博专题的本质是让普通受众说话甚至发泄,新闻事实的作用只是给人们提供表达观点的由头,因此整合的对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在网络专题中,整合的对象是传统媒体经过严格把关生产出的产品,而在微博专题中,整合的对象是成千上万个就同一内容言论的微博,这其中既有精英话语,也有草根话语,首次实现了不同阶层在同一媒体中的多元表达。

再次,整合的方向发生了改变。这里的方向指的是信息传播方向的改变。无论是报纸专题还是网络专题,信息传播都是从大众媒体流向受众。微博专题使信息传播的倒流成为可能,即从受众传向大众媒体。同时,信息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新闻资源整合注重信息的质量,即是否有新闻价值,而对于信息的传播者则不作突出处理,微博专题恰恰相反,信息必定是紧随着传播者的名字出现,甚至可以说,人相比信息的质量更不可或缺,成为此类专题的一大亮点,即便草根微博传播的信息质量不高,但是必定会在专题里显示名字和所传播的内容,其样本意义不在于专业的新闻素养,更难能可贵的是首次实现了自由度相对宽泛的表达权。

最后,整合的主体和受众界限模糊。网络专题的内容是各类媒体的新闻产品,新闻资源整合的主体是专业的新闻职业者,受众是视、阅、听者。在微博专题中,人成了资源整合的内容,传播主体、受众和新闻作品中的人物三者之间界限模糊、交互影响且以社交网络为存在基础,这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难以想象的。因此,三方互动越频繁,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就越能灵活跨越边界,摆脱现实中的身份差异,虚构出一个“共同体”。

发展趋势:私人新闻和观点传播

新闻专题制作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兴媒体 新闻专业精神 人才培养

基于移动互联技术演进和移动终端体验优化的新兴媒体,话题设置、影响舆论能力日渐增强,大量社会热点在网上迅速生成、发酵、扩散,传统媒体新闻生产、传播方式被动摇,舆论引导能力面临挑战。新兴媒体“稳操胜券”、传统媒体“必败无疑”了吗?媒体融合发展实践表明,问题绝非胜负这么简单,传统媒体通过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在移动互联时代,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正逐渐增强;而新兴媒体囿于自身和外部因素制约,距离新闻专业精神气质尚远,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尚待进一步踏实,新兴媒体人才新闻专业精神培养任重而道远。

一、移动互联时代,极少数新兴媒体从业人员新闻专业失准、职业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

1.标题制作、稿件编排、价值倾向迎合大众,缺乏新闻专业精神的严谨与审慎。

所谓新闻标题,就是用一段最精炼的文字将新闻报道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事实报告给读者,吸引受众阅读新闻全文是其中应有之义,但其对新闻事实概括提示和客观评价的解读功能更为重要。

移动互联时代,新闻标题“吸引眼球”的功能被不少新兴媒体从业人员刻意放大,客观、准确地提示与评价被漠视和忽略,为追求“走过路过不可错过”、“非点开不可”的阅读率,他们要么危言耸听、无中生有,要么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极尽夸张,希望以此吸引人们的眼球。结果误导了网民,有时还会在网络空间造成恐慌,甚至无端引发社会问题。人们把这种热衷标题怪异新闻一族斥为“标题党”。这种行为既糊弄受众,又严重损害媒体自身的公信力,最终败坏的是媒体的整体形象。

与此同时,极少数新兴媒体从业人员在稿件编排、价值倾向上过于迎合,什么新闻能带来点击、什么新闻能带来流量,就把什么新闻摆在最醒目的位置,或者最先推送给用户,追捧明星、大款、网络红人,炒作个人隐私、情感纠纷、家庭矛盾,宣扬一夜成名、炫富享乐、自私自利、钩心斗角的新闻,充斥人们的电脑和移动终端设备,部分公众甚至将“新兴媒体新闻”与“低俗新闻”画等号。

这种聚焦放大社会阴暗面、集纳炒作无聊信息、调侃戏谑严肃话题的稿件编排和标题制作方式,主观片面、以偏概全、误导受众,是不正常的新闻内容生产状态。这种缺失正确价值导向的新闻内容生产,势必造成一系列负面效应,这些负面影响可能是隐性的,短期内可能给人一种安然无事的错觉,可一旦积弊成疾便很难根治,造成社会道德和审美趣味的塌方式下滑。

整治“标题党”等,需要从宏观上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和法律制度,需要新兴媒体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新闻专业精神,具备严谨、审视的新闻专业态度及正确的“编辑观”,这需要专业教育、行业主管和媒体管理机构对新兴媒体从业人员像专业新闻人才培养一样,进行严苛的新闻专业训练。同时,加大对受众的引导,努力做到明辨是非、甄别真伪,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同行动起来,让低俗“标题党”没有市场。

2.事实选择、价值判断情绪化、极端化,新闻专业精神的客观与均衡欠缺。

移动互联时代,新闻“反转剧”层出不穷。一次次“反转”中,受众的善意与信任被消解,“最美女孩o乞讨老人喂饭”、“网络主播直播慈善,发完钱再收回”、“金庸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等,增大了人们彼此之间的不信任,由此人们也会付出更高的信任成本。

移动互联时代,不少新兴媒体从业人员“一不开心”就“贴标签”。“中国游客拿走日本酒店马桶盖”、“人大硕士死亡前2小时发生了什么”等,包含很多刺激舆论符号。在缺乏独立思考精神的新兴媒体舆论场里,“中国城管”、“中国老人”等被集体污名化。

“反转新闻”、“标签化新闻”等,不是事实的自然逐渐客观呈现,扭曲了太多的新闻事实,这类情绪化、极端化新闻大量出现在新兴媒体上,背后是极少数新兴媒体从业人员浮躁,不看事实和是非,只求第一时间、第一时间分享,滥用话语权,沉迷于情绪化和极端化的表达带来的眼球效应和。

要通过专业教育和培训,让新兴媒体从业人员认识到在我国新闻宣传的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化解社会生活中的诸多热点、理顺读者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辩证、理智、客观地分析社会世象,不编、不发、不转情绪化和极端化的新闻报道,应成为新闻内容生产者的主动追求。

3.追求商业利益,缺乏新闻专业精神的自律和道德修养。

移动互联时代,部分新兴媒体机构(部门)从业人员在向产品经理转型。这些机构或部门的新闻生产主要受市场化主导,容易出现违背新闻职业伦理的现象和行为。尤其当商业利益和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他们很可能片面追求商业利益。甚至不少机构或部门实行业绩考核制度,新闻内容生产岗位还需要承担创收任务。这直接导致新兴媒体新闻产品的公关化和软文化,对新闻生产的专业原则和独立性伤害极大。

与此同时,近年来,网络舆论蓬勃兴起,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报道者,到处都是“公民记者”,监督或者批评的话语权不再被传统媒体垄断,也使得利用网络负面新闻或者捕风捉影的消息更加便利。一些新兴媒体从业人员以舆论监督之名,行要挟逐利之实,把媒体平台当成谋取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私器。

凡此种种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不仅败坏了媒体声誉,还使舆论监督“污名化”,严重削弱了社会公众对媒体舆论的信任,是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毒药。

二、多管齐下加强人才培养,让新兴媒体从业人员守得住专业底线、站得稳专业立场

守住专业底线、站稳专业立场,新兴媒体从业人员才能有健康的职业发展前景。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需要新兴媒体从业人员自我教育、自我净化、自我校正。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教育培训和道德约束,共同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首先,新兴媒体从业人员要敬畏新闻专业精神,主动追求“真善美”。

新兴媒体竞争激烈,对于新兴媒体内容生产的评价体系大多以点击量和浏览量为主,这种不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使从业者处理新闻时更倾向于采取吸引眼球的手法。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要关注量化标准,但更应该关心质化标准,遵循专业标准、提高新闻质量。新兴媒体机构或部门内部应该逐步建立起以专业为导向的评价和考核体系。

专业新闻人讲求“事实至上、重在分析、以理服人”,很多新兴媒体从业人员更看重“醒目鲜明、娱乐刺激、极端表达”。新闻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真善美是评判新闻从内容和形式上是否达到崇高境界的标准。真实是新闻的基础和生命,要求新闻报道的内容真实可信;向善是新闻的责任和义务,要求新闻具有扬善弃恶之社会功用价值,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观;优美是新闻的魅力所在,要求新闻形式在结构和语言上都追求创新独特,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只有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真善美完美结合起来的新闻,才是令人称道的具有社会推崇和欣赏价值的真正的好新闻①。真善美应该成为新兴媒体从业人员的主动追求、自觉行动。

其次,新兴媒体要建立经营和编辑部门之间的“防火墙”,进行“两分离”。

“防火墙”是新闻媒体组织的基本制度,它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广告经营部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影响新闻采编部门,新闻采编业务必须独立于广告利益,要杜绝所谓大客户保护名单。

这种采编与经营“两分离”的管理模式,对于新闻生产部门而言,有利于防范经营需求对采编机制的侵蚀,让采编人员全心全意投身于新闻一线工作并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独立的采编原则,站稳公正立场;对于企业化管理的媒介机构来说,有利于新闻媒体扩大自己的融资范围,打开多元的融资渠道,促进结构合理、布局广泛、层次多元的传媒资本大市场早日形成。“两分离”制度可以使得传媒的新闻生产独立于经营,而经营则交由职业管理人士如传媒职业经理人,形成彼此独立又相互支持的良性格局②。最终,以采编经营“两分开”实现新兴媒体建设“两加强”。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坚决取消新兴媒体从业人员收入与广告销售挂钩的错误做法,从根本上改变解决新兴媒体新闻生产专业性缺失问题。

最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保证移动互联时代新闻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针对新兴媒体从业人员新闻专业失准、职业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加强对这一群体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在实际新闻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严谨的新闻工作作风,不断增强自身道德修养,进一步完善行业自律和监督机制,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新闻职业道德素质,使新兴媒体能够更好地为当今时展需要服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移动互联技术改变着媒体格局,新兴媒体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乃至生存压力。只有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以更多更有效的监督筑牢那些可能导致滑坡的坍塌点,才能让新兴媒体从业人员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才能让新闻事业健康地发展。

目前,我国大部分新兴媒体机构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新闻职业道德监督机制,主要依靠从业人员对新闻道德准则的自觉遵守,缺乏有效的事前O管机制,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从业人员一旦被揭发,受到公众舆论的谴责之时,媒体才会事后追惩当事人员。有学者就提出当前我国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和行业自律,应当在完善和加强监督机制上多下工夫,要强化对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职业行为的监督检查,要加大对监督结果的处罚力度,以形成健全、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③。2014年起,等9部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积极反响,公众普遍表示,新闻敲诈和假新闻败坏新闻队伍形象,干扰基层干部群众正常生产生活,此次行动敢于动真碰硬,将有力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

今年11月7日,在第十七个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九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暨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颁奖会7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亲切会见理事会全体代表和获奖者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广大新闻记者提出4点希望。一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政治坚定的新闻工作者;二是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引领时代的新闻工作者;三是要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做业务精湛的新闻工作者;四是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④。这正是移动互联时代,新兴媒体从业人员需要补上的“新闻专业精神”课。

注释:

①国风.新闻的最高境界:真善美的完美统一[J].新闻传播,2013(12).

②陈定亮.新闻实践二十问.第二十问:如何将采编与经营“两分开”?[DB/OL].http://.cn/u/3823090134.

③哈艳秋,齐亚宁.新媒体背景下新闻职业道德建设[J].新闻爱好者,2013(11).

④张烁.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N].人民日报,2016-11-08(01).

参考文献: